生存蛋白研究进展

生存蛋白研究进展

一、生存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毛天赐,张伟,罗娟[1](2021)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CTC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中生存蛋白(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54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外周静脉血,采用CanPatrol技术检测CTC,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水平,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病理分级、肿瘤分期(T分期)、肿瘤数目患者的外周血CTC、survivin的表达差异,以及不同类型CTC中survivin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54例膀胱癌患者中25例检出CTC,阳性率为46.30%,主要包括13例上皮型CTC、7例间质型CTC、5例为混合型。上皮型CTC中,7例为survivin阳性表达,占53.85%;间质型CTC中,均为survivin阳性表达,占100.00%;混合型CTC中,4例survivin阳性表达,占80.00%。间质型survivin阳性率显着高于上皮型和混合型C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分期<T2、单发肿瘤的CTC检验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CTC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病理分级中高级别、分期≥T2的survivin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4.07%、25.93%,明显高于低级别、分期<T2的9.26%、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直径、肿瘤数目的survivin检测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中,间质型CTC的survivin阳性表达率较其他型别明显更高,且其表达与膀胱癌患者病理分期、分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王少伟[2](2021)在《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病原真菌每年都会对全球的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其重要组成类型的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在造成植物发病的过程中危害巨大。半活体营养真菌所经历的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两个阶段也暗示其在对营养的利用和对宿主的侵染过程中有着更加宽泛的选择,同时也有着较多的调控路径。水稻(Oryza sativa L.)和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两大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种植,每年由病害所导致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也是极其严重的。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分别是水稻和玉米两种作物的代表性病原真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两种真菌同属半活体营养型,因此在发病条件和侵染机制上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在某些生物学特性、具体的侵染方式和致病发育过程中也存在明显不同。到目前为止,关于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对禾谷炭疽菌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生物体细胞内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过程与细胞的发育、分化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命进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真核生物细胞中该过程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是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PKs)与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s,PPs)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蛋白激酶在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产孢、致病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磷酸酶在以上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在前期有关稻瘟病菌研究基础上,针对与人类PTEN基因同源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在稻瘟菌与禾谷炭疽菌中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期解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调控稻瘟菌和禾谷炭疽菌生理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从稻瘟菌插入突变体库中利用H2O2为筛选媒介得到了一株对H2O2敏感且致病能力减弱的菌株S28515,经分析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编码一种假定的蛋白质磷酸酶Mo PTEN。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磷酸酶属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具有该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位点。酶活测定显示该蛋白同时具有蛋白磷酸酶和脂类磷酸酶活性。该基因在附着胞形成和致病阶段有着较高的表达量,测序结果显示其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选择性剪接的现象。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o PTEN在营养生长菌丝中表达不明显,但侵染开始后在附着胞和侵染菌丝中表达量增大。Mo PTEN基因的敲除并不影响突变体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但分生孢子产量下降、萌发早期延迟且附着胞的生成量下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Mo PTEN对高浓度的H2O2更为敏感,侵染过程中不能及时清除宿主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预示着Mo PTEN可能参与了稻瘟菌侵染宿主时对抗植物免疫反应的过程。在完整水稻叶片的致病性测定中发现突变体的致病能力较野生型减弱。在划伤叶片的点接实验中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1的致病能力未恢复,但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2的致病性较突变体增强,从而表明Mo PTEN-2剪接形式与稻瘟菌的致病能力相关。显微观察显示大多数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1虽然能够在水稻叶鞘细胞表面形成附着胞,但之后很难进一步形成正常的侵染菌丝,而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2虽然形成的成熟附着胞较少,但其他正常发育的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菌丝却要多于ΔMo PTEN/Mo PTEN-1。由此推测两种剪接形式可能在稻瘟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以接力的形式发挥了作用。此外在Mo PTEN缺失的情况下,突变体的疏水性减弱,所形成的附着胞细胞壁不完整,产黑色素能力下降,且突变体的有性生殖能力减弱。将稻瘟菌中Mo PTEN的氨基酸序列在禾谷炭疽菌中进行比对,发现了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蛋白质,经分析该蛋白为一种推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将其命名为Cg PTPM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Mo PTEN相似,Cg PTPM1同样具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和催化位点,经检测Cg PTPM1具有磷酸酶活性。测序与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Cg PTPM1在禾谷炭疽菌的生活史中不存在选择性剪接,但是与Mo PTEN类似其在生成附着胞和致病过程中也有着较高的表达量。生物学研究显示,Cg PTPM1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禾谷炭疽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但是突变体的产孢量明显下降。孢子萌发率下降,萌发时间较野生型有所延迟,突变体的附着胞的生成量减少。液体摇培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黑色素形成延迟,且由孢子所形成的菌丝球形态较蓬松。致病实验中,突变体的致病能力下降,显微观察显示分生孢子在侵染过程中所形成的附着胞减少,初级侵染菌丝形成量较少且发育延迟,不能有效形成次级侵染菌丝。Cg PTPM1的缺失使突变体对H2O2更为敏感。突变体的疏水性减弱,受刚果红和SDS的抑制更为明显,表明突变体的细胞壁完整性受到破坏。亚细胞定位显示Cg PTPM1存在于禾谷炭疽菌的线粒体中。综上,本论文在稻瘟菌和禾谷炭疽菌中对推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Mo PTEN和Cg PTPM1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磷酸酶基因Mo PTEN和Cg PTPM1分别与稻瘟菌以及禾谷炭疽菌的分生孢子产生、附着胞形成和致病能力等生理过程相关,参与了菌体的疏水性以及细胞壁的完整性维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两种病原真菌应对由ROS所引起的宿主的防卫反应过程。该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在半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中的作用,也为靶向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调控途径的药物设计提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张振宇,王冬梅[3](2021)在《血清生存蛋白Survivi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血清生存蛋白Survivi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台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分别为NDM组、EDN组以及CDN组,各30例,同时选取同期体验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均抽取空腹晨静脉血液样本,检测患者微炎症指标、血清Survivin水平以及肾功能指标。结果 NDM组、EDN组及CDN组Survivin、UAER、血肌酐(SCr)以及血尿素氮(BUN)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N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76.36±74.37)pg/mL、(223.45±53.21)μg/min、(451.69±86.31)μmol/L、(17.68±8.65)mmol/L显着高于NDM组的(141.92±56.81)pg/mL、(23.25±2.31)μg/min、(113.43±36.32)μmol/L、(11.78±6.43)mmol/L与EDN组的(179.62±65.12)pg/mL、(120.65±28.33)μg/min、(223.28±62.31)μmol/L、(13.58±6.5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M组、EDN组及CDN组血清超敏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着高于对照组,且CDN组显着高于NDM组与E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患者hs-CRP、IL-6、TNF-α与Survivin水平呈正相关(r=0.413,0.396,0.437,P<0.05)。结论血清Survivin水平与DN微炎症状态呈正相关,可依据此开辟延缓DN进展的新思路。

潘皓[4](2021)在《利用有机小分子研究Bim调控Hsp70分子伴侣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质稳态是细胞能够正常发挥基本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分子伴侣蛋白是蛋白质稳态的重要调控者,70 k Da的热休克蛋白(Hsp70)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分子伴侣之一。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Hsp70在广泛的细胞基本功能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新合成蛋白的折叠,多肽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和内质网,蛋白质复合物的分解和蛋白质活性的调节。Hsp70的分子伴侣功能需要辅伴侣蛋白的调控来完成。Hsp70拥有众多的辅伴侣蛋白,包含J protein家族蛋白和NEF家族蛋白。本课题组首次报道了BH3-only蛋白Bim能够作为Hsp70的辅伴侣蛋白。Bim通过BH3结构域与Hsp70结合,稳定Hsp70的ATP构像,提高了Hsp70的ATPase活性。一直以来,Bim被认为是凋亡激活因子:一方面Bim可以直接激活Bcl-2促凋亡成员Bax/Bak,另一方面还能拮抗抗凋亡的Bcl-2/Mcl-1蛋白。因此在哺乳动物细胞中,Bim通过调控Hsp70促进细胞生存的这一功能受到Bcl-2家族蛋白的干扰导致研究比较困难。酵母中没有Bcl-2家族同源蛋白,Bim可以在酵母中外源表达并且保持活性,又不能发挥其促凋亡功能,因此酿酒酵母是非常适合研究Bim的促生存功能的简单模型。另外,小分子具有结构简单,功能清晰,靶标单一等优点,是研究蛋白质功能的理想工具。本课题组已经研发的第一个Hsp70/Bim的小分子抑制剂S1g-6(2-(6-环己基硫基-2-氰基-1-氧-1H-非那烯基氨基)乙基吗啉),能够直接地、特异性地结合在Bim在Hsp70表面的结合位点,是研究Bim作为辅助伴侣蛋白调控Hsp70功能的分子工具。本论文首先表达纯化重组的Hsc70蛋白和J protein蛋白用于体外研究Bim对Hsp70的调控,通过酶活实验以及底物热变性实验,证明了Bim在体外正向调控Hsp70的分子伴侣功能,通过刺激Hsp70的ATPase活性来发挥辅伴侣功能。之后,将Bim转化的酵母菌株在S1g-6处理下,通过检测酵母的生长曲线,从酵母生长表型上初步证明了外源蛋白Bim的转入促进了酵母的生长,而S1g-6抑制了酵母的生长。免疫共沉淀Hsp70,Western blot检测Hsp70和Bim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证明了Bim通过结合酵母中Hsp70促进了酵母的生长,而S1g-6通过解离这一相互作用抑制酵母的生长。在热应激处理条件下,通过检测酵母生长曲线、Western blot检测Hsp70和底物蛋白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证明了Bim提高了酵母的耐热能力及热应激恢复能力。证实了Bim在酵母中发挥正向的辅伴侣作用,促进了Hsp70的分子伴侣功能,展现了Bim的促生存功能。另外,通过串联质谱标签技术(TMT技术)鉴定一系列Bim调控的Hsp70的互作蛋白以及通过S1g-6解离Hsp70/Bim二聚体所调控的Hsp70的互作蛋白,将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Bim通过正向调控酵母中Hsp70的功能来促进酵母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Bim的促生存功能。综上所述,本论文证明了一定浓度的Bim在体外不同温度条件下对Hsp70分子伴侣功能的正向调控作用,以及在无Bcl-2家族蛋白干扰的酵母细胞中证明了Bim的促生存功能,为进一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研究Bim这一新的Hsp70辅伴侣蛋白提供了研究方向。

王莉[5](2021)在《Iduna对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轴突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Iduna对缺氧缺血(HI)所致新生大鼠脑神经元轴突损伤的影响。方法1.16只七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Sham、HI-S、HI-M和HI-L组。TTC染色观察各组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确定HI脑损伤模型条件。选择稳定的模型条件,将28只七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Sham和HI组。造模24h后:激光散斑成像观察脑血流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及轴突的微观结构;免疫荧光检测轴突标志物蛋白Tau和神经元标志物蛋白Tuj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duna、Tau和Tuj1的表达水平。2.102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Sham、Vehicle和Ad-Iduna组。造模48h后: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激光散斑成像观察脑血流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及轴突的微观结构;免疫组化检测Iduna、Tau和Tuj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duna、Tau和Tuj1蛋白的表达;行为学检测:翻正反射评价HI新生大鼠早期神经发育情况;HI脑损伤1个月时通过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远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结果1.新生大鼠缺血术后恢复1h,缺氧2.5h,该条件下梗死体积比较稳定。与Sham组相比,HI组新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脑血流显着降低(P<0.05),HI脑损伤后缺血侧皮层和海马区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轴突结构损伤、细胞亚细胞器(线粒体等)结构破坏严重,脑组织中Tau和Tuj1表达均减少(P<0.05),Iduna蛋白表达亦明显减少(P<0.05)。2.与Sham组相比,Vehicle组新生大鼠损伤侧大脑梗死明显(P<0.05),脑血流显着降低(P<0.05),损伤侧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结构明显松散、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固缩并裂解,出现大量空泡现象,神经元损伤评分增高(P<0.05);Vehicle组细胞核双层膜结构改变,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出现聚集,胞质及轴突内细胞器整体减少,线粒体嵴融解或消失,呈空泡样改变,突触数量减少,突触间隙消失,突触前后膜融合,轴突内突触囊泡明显减少;脑组织中Iduna的表达增多,Tau和Tuj1表达明显减少(P<0.05);Vehicle组翻正反射显着增加(P<0.05),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总路程也明显增加(P<0.05),但其找到平台的次数要比Sham组的少(P<0.05)。与Vehicle组相比,Ad-Iduna组新生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脑血流明显增加(P<0.05),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以及轴突结构的损伤也有所改善,胞质及轴突内细胞器数量增加,线粒体嵴融解有所改善,突触数量相对增多,突触间隙明显,轴突内突触囊泡明显增多;脑组织中Iduna、Tau和Tuj1的表达均增多(P<0.05);新生大鼠翻正反射时间显着缩短(P<0.05),潜伏期显着缩短(P<0.05),总路程显着减少(P<0.05),找到平台的次数显着增多(P<0.05)。结论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神经元轴突损伤可能与Iduna的表达水平有关。上调Iduna对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神经元轴突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早期神经发育损伤情况及远期的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

李艳荣[6](2019)在《IGF-1R信号通路活化和ALK G1269A突变介导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特殊亚型,使用ALK/MET双靶点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有效。尽管治疗最初患者能极大获益,ALCL患者最终仍会发生对克唑替尼的耐药。肿瘤对ALK抑制剂的耐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异质性的过程,耐药机制可能存在多种原因,ALK基因拷贝数目的扩增,ALK激酶区域突变以及信号旁路的激活等都可导致耐药。为了克服耐药,多种二代及三代ALK抑制剂和合理的药物联合策略被研究和使用。现有研究表明,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在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广泛表达。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IGF-1R在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克唑替尼耐药细胞中高表达。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GF-1R信号通路活化和ALK激酶区域突变介导ALK阳性ALCL对克唑替尼的耐药机制。研究结果将为临床逆转克唑替尼耐药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研究方法:1.采用逐步提高克唑替尼浓度的方法建立耐药细胞株;2.采用MTS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3.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GF-1的分泌水平;4.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5.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6.采用电穿孔法进行siRNA转染,敲减目的基因;7.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8.统计学处理:每次实验结果均进行3次重复试验,使用SPSS version 21.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克唑替尼耐药细胞的构建及特征。ALK阳性ALCL细胞系Karpas299对克唑替尼高度敏感。为了探讨克唑替尼耐药的机制,通过逐步提高克唑替尼浓度的方法构建耐药细胞系。约4个月后获得对400nM克唑替尼耐药的Karpas299耐药细胞(Karpas299CR)。2.IGF-1R通路的活化和ALK G1269A突变存在于克唑替尼耐药的细胞。首先对耐药细胞是否存在ALK激酶区域突变进行检测,发现在Karpas299CR细胞中存在ALK G1269A突变,突变丰度为49.79%。这种突变导致ALK和克唑替尼结合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耐药。通过极限稀释的方法,构建Karpas299CR单细胞亚克隆并筛选突变克隆。选择ALK G1269A突变的亚克隆作为后续研究,该细胞命名为Karpas299CRG1269A。检测Karpas299CRG1269A对克唑替尼的敏感性,MTS结果发现Karpas299CRG1269A对克唑替尼耐药。为确定Karpas299CR和Karpas299CRG1269A对克唑替尼的耐药是否由信号旁路的激活所导致,进行蛋白免疫印迹的分析,发现克唑替尼耐药细胞ALK磷酸化水平都较敏感细胞显着上调,同时还出现p-IGF-1R的上调以及下游蛋白STAT和ERK磷酸化水平的增高。3.克唑替尼耐药细胞对比敏感细胞增殖能力增强且出现凋亡抵抗。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克唑替尼处理后的敏感及耐药细胞信号变化,在敏感细胞Karpas299WT中,克唑替尼抑制IGF-1R,STAT3,AKT和ERK的磷酸化,并且随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但是在耐药细胞Karpas299CR和Karpas299CRG1269A细胞中,这些信号并没有被抑制。同时,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敏感及耐药细胞凋亡相关指标PARP,PUMA,Survivin,caspase-3和caspase-9的变化。在敏感细胞Karpas299WT中,促生存蛋白Survivin在克唑替尼处理后明显下调,而促凋亡蛋白PARP、PUMA、caspase-3和caspase-9的裂解带则出现了上调的变化;但在克唑替尼耐药的Karpas299CR和Karpas299CRG1269A细胞中并没有检测到同样的信号变化。流式检测克唑替尼处理后敏感及耐药细胞的凋亡,结果发现,Karpas299WT细胞克唑替尼处理后15–30%的细胞发生了凋亡,但Karpas299CRG1269A耐药细胞则没有出现明显的凋亡变化,Karpas299CR耐药细胞仅在高浓度(800nM)克唑替尼处理时出现了约10%的细胞凋亡。4.IGF-1R抑制剂在Karpas299CR细胞中具有增敏克唑替尼的作用。为明确IGF-1R的激活原因,ELISA检测Karpas299敏感和耐药细胞IGF-1的分泌水平。结果发现,IGF-1在耐药细胞Karpas299CR中出现了较敏感细胞Karpas299WT三倍以上的上调。IGF-1和克唑替尼联合处理部分抵抗克唑替尼对Karpas299WT细胞的抑制。而且,对克唑替尼处理的Karpas299WT细胞应用IGF-1,导致IGF-1R和下游信号AKT和ERK磷酸化水平的增强。同时,敲减IGF-1R联合克唑替尼出现了比单独克唑替尼处理更明显的信号抑制。MTS检测IGF-1R抑制剂联合克唑替尼对耐药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两药联合逆转了Karpas299CR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结果发现,两药联合更好地抑制了ALK,IGF-1R以及下游蛋白STAT3,AKT和ERK的磷酸化。MTS检测IGF-1R抑制剂联合克唑替尼对Karpas299CRG1269A细胞增殖的作用,两药联合并没有比单药应用取得更明显的增殖抑制。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结果同样发现,两药联合没有使蛋白磷酸化出现比单药处理时更明显的下调。流式检测IGF-1R抑制剂和克唑替尼联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Karpas299CR细胞两药联合较单药应用出现了凋亡细胞的增加,而在Karpas299CRG1269A细胞中,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5.二代ALK抑制剂逆转克唑替尼耐药。尽管Karpas299CR和Karpas299CRG1269A细胞对克唑替尼耐药,二代ALK抑制剂仍然有效。MTS检测五种二代ALK抑制剂alectinib,ceritinib,TAE684,ASP3026和AP26113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五种ALK抑制剂均有效抑制克唑替尼耐药细胞的增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发现当应用二代ALK抑制剂处理克唑替尼耐药细胞时,ALK,STAT3,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6.ALK/IGF-1R联合抑制Karpas299CR细胞增殖和信号变化。AP26113和certinib是靶向ALK,同时对IGF-1R具有选择性抑制的二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P26113联合IGF-1R抑制剂在Karpas299CR细胞取得了比单独应用其中一种药物更加明显的抑制,而在Karpas299CRG1269A细胞中,两药联合的抑制并未优于单药的抑制率。Ceritinib联合应用IGF-1R抑制剂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结果发现,Karpas299CR细胞两药联合对IGF-1R,AKT,和ERK的磷酸化造成了较单药更强的抑制,而Karpas299CRG1269A细胞两药联合的信号和单药应用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1.IGF-1通过活化IGF-1R及下游信号STAT3、AKT和ERK诱导ALK阳性ALCL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2.联合应用IGF-1R抑制剂和克唑替尼逆转ALK阳性ALCL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3.在ALK阳性ALCL克唑替尼耐药细胞中,ALK G1269A突变同样介导其对克唑替尼的耐药;4.二代ALK抑制剂alectinib,ceritinib,TAE684,ASP3026和AP26113均能有效克服ALK阳性ALCL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5.对于IGF-1R活化伴有ALK G1269A突变的ALK阳性ALCL克唑替尼耐药细胞,IGF-1R抑制剂对二代ALK抑制剂ceritinib和AP26113同样具有增敏的作用。

闫小慧[7](2018)在《双氢青蒿素协同增强ABT-263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肺癌源于肺部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失控,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按照病理学分类,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85%的病例为NSCLC患者。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肿瘤细胞中频繁地发生肿瘤驱动基因EGFR或Ras突变。双氢青嵩素(Dihydroartemisinin,DHA)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属于倍半萜类化合物,对恶性疟原虫具有强大快速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除了具有抗疟疾、抗炎症、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和抗糖尿病等功效外,DHA对肺癌、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结直肠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DHA在抗肿瘤作用方面具有毒副作用小、多靶点、优先选择肿瘤细胞等优点,但是DHA单独用药处理在很多肿瘤类型中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有限,联合用药治疗NSCLC似乎是一个更有前景的方案。ABT-263(Navitoclax)是针对于Bcl-2家族抗凋亡蛋白成员Bcl-2、Bcl-xL、Bcl-w的靶向抑制剂。大量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ABT-263单独处理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由于ABT-263抑制参与血小板形成的Bcl-xL,临床实验表明,高浓度的ABT-263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造成了 ABT-263单独用药的局限性。所以本课题旨在探究DHA和低浓度ABT-263联合用药处理对携带有EGFR或Ras基因突变的NSCLC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及结果:一、DHA增强ABT-263在EGFR或Ras突变的NSCLC细胞中的抗肿瘤作用1.采用高内涵实时观测EGFR突变的H1975细胞的生长或死亡状况,结果发现在DHA或ABT-263单药处理杀伤肿瘤细胞非常有限,而联合用药显着抑制了 NSCLC细胞生长并且引起细胞死亡。2.流式细胞技术和统计学软件证实DHA协同增强ABT-263引起NSCLC细胞凋亡且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效应;在其他EGFR或Ras突变的NSCLC细胞中也分别用单药和联合用药进行筛选,检测到联合处理引起细胞凋亡且对正常肺纤维细胞毒副作用小;基因敲减Bax显着降低双药联合诱导的细胞凋亡,表明DHA协同ABT-263引起的细胞凋亡途径为内源性途径。3.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和单药处理组,双药联合极显着地减少了细胞克隆集落的数量,证实DHA协同ABT-263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二、DHA协同增强ABT-263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1.免疫印迹(WB)、shRNA干扰实验结果显示DH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地方式抑制促生存蛋白Mcl-1的表达,增强了 ABT-263的抗肿瘤作用。2.利用WB对促生存和促凋亡蛋白成员进行检测,发现DH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下调了促生存蛋白Survivin表达、上调了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3.蛋白质激酶芯片结果表明,DHA抑制了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磷酸化激活,且DHA对STAT3的抑制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效应。4.利用shRNA或小分子抑制剂Stattic模拟DHA对STAT3的作用,结果显着增强了 ABT-263的在肿瘤细胞中的毒性;STAT3过表达部分保护了双药联合引起的NSCLC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证实DHA通过抑制STAT3的活化磷酸化显着增强ABT-263在肿瘤细胞中的毒性。5.WB分析结果表明JAK2为STAT3的上游分子,进一步利用JAK2抑制剂AZD1480模拟DHA的功能,结果显着增强ABT-263单药引起的细胞凋亡。6.抑制或过表达STAT3,证实Mcl-1、Survivin为STAT3下游效应分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DHA抑制了 STAT3的转录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HA抑制了 Mcl-1、Survivin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三、双药联合在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1.裸鼠异种移植实验证明,相比于对照组和ABT-263、DHA单药处理组,双药联合在裸鼠体重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显着地抑制了小鼠肿瘤生长。2.WB检测结果表明:在裸鼠皮下肿瘤模型中,DHA抑制了 STAT3及其下游分子Mcl-1、Survivin的表达,同时增强了促凋亡蛋白Bim的表达,并协同ABT-263诱导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的激活。结论及意义:本课题通过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利用体外细胞及体内裸鼠肿瘤模型证实在EGFR或Ras突变的NSCLC细胞中,DHA协同增强ABT-263在体外触发凋亡、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对正常细胞具有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分子机制研究揭示DHA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级联并且调控下游Mcl-1、Survivin的表达,进而协同增强靶向药物ABT-263的抗肿瘤作用,我们的研究为含有EGFR或Ras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有效用药组合及理论数据参考。

宋诗雨[8](2016)在《STAT3信号通路在胃癌耐药及治疗方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国家尤为高发。化疗仍为当前复发性和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广泛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胃癌治疗的巨大挑战。本研究聚焦耐药性胃癌研究,以期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利用组织芯片等技术,我们对了临床肿瘤组织和多种胃癌细胞株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STAT3激活程度及S1PR1信号通路增高与胃癌化疗耐药性高度相关,提示耐药肿瘤组织和细胞中S1PR1信号通路可能是STAT3异常活化的原因。细胞学研究发现,高表达S1PR1能够促进STAT3磷酸化并引起肿瘤细胞耐药。抑制S1PR1可以减少STAT3磷酸化,抑制STAT3下游促生存基因的表达,显着提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S1PR1抑制剂FTY720协同低剂量化疗药物,可大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提示抑制S1PR1-STAT3通路可以减少化疗药物的用量。动物移植瘤实验验证发现,FTY720联合化疗药物可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一过程依赖于对STAT3的抑制和STAT3下游基因的表达下调。木犀草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植物中。具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其机制不明。我们发现,木犀草素能够选择性杀伤STAT3高度磷酸化的耐药胃癌细胞,抑制STAT3磷酸化并降低其靶基因的表达。但是,该过程不依赖STAT3负向调控因子PIAS、SOCS3等蛋白的上调,而干扰磷酸酶SHP-1,废除了木犀草素抑制STAT3磷酸化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木犀草素功能依赖SHP-1。进一步研究发现,木犀草素通过减少HSP-90与STAT3的结合,促进SHP-1和STAT3结合并增强其去磷酸化作用。这一新机制与我们前期发现的HSP-90有促进STAT3磷酸化作用的结果一致。小鼠胃癌细胞移植瘤实验发现,木犀草素在体内可以特异性抑制STAT3高激活胃癌细胞肿瘤,对STAT3低激活的肿瘤并无明显作用。我们的研究阐述了在耐药性胃癌细胞中存在一种新的,由S1PR1信号通路诱导形成的STAT3持续激活肿瘤耐药机制,HSP-90在维持STAT3激活中起关键作用。S1PR1抑制剂FTY720和作用在HSP-90上的黄酮化合物木犀草素能高效、特异地杀伤这些STAT3高活化肿瘤细胞,为治疗耐药性胃癌提供了新的靶点。

李锬,李晨光,刘岩,李炳勋,杨先旭[9](2015)在《miR-873靶向生存蛋白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中miR-873和生存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阐明miR-873对生存蛋白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以及对PC3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培养PC3细胞并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技术检测生存蛋白基因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873和生存蛋白基因的匹配关系进行预测,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转染miR-873模拟物后,行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miR-873和生存蛋白基因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生存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检测癌细胞体外的侵袭性。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均匀分布,形态规则均一;免疫荧光化学显示,胞质内有生存蛋白的表达;靶基因预测软件miRanda和Target Scan显示,miR-873和生存蛋白基因匹配良好,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发现,miR-873能够结合生存蛋白mRNA 3’UTR并有效抑制其表达。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均表明,miR-873的过表达能够下调生存蛋白基因表达。Transwell实验显示,miR-873的过表达能够抑制PC3细胞的侵袭。结论 miR-873通过靶向作用于生存蛋白mRNA 3’UTR负性调控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生存蛋白的表达,并能够抑制其侵袭。

李倩,潘亚萍[10](2013)在《生存蛋白与口腔疾病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生存蛋白(survivin)具有调控细胞有丝分裂和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双重功能,可干扰细胞的增殖与程序性死亡,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近年来,生存蛋白与口腔疾病间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就生存蛋白及其与口腔肿瘤、牙周病和唾液腺发育间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二、生存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存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膀胱癌患者外周血CTC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与评价(检测)方法
        1.2.1 CTC检测
        1.2.2 survivin蛋白表达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C及survivin检测结果
    2.2 膀胱癌病理特征与CTC阳性率的关系
    2.3 膀胱癌病理特征与survivin阳性率的关系
3 讨论

(2)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半活体营养型真菌概述
        1.1.1 植物病原真菌不同营养类型分类
        1.1.2 半活体营养真菌广泛的营养利用机制
        1.1.3 半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
    1.2 稻瘟菌研究概述
        1.2.1 稻瘟病及稻瘟菌简介
        1.2.2 稻瘟菌的侵染循环
        1.2.3 稻瘟菌的侵染机制和相关功能基因
    1.3 禾谷炭疽菌研究概述
        1.3.1 玉米炭疽病及其病原菌禾谷炭疽菌
        1.3.2 玉米炭疽病的发病条件和侵染循环
        1.3.3 禾谷炭疽菌的侵染机制和侵染过程中涉及的信号转导
        1.3.4 禾谷炭疽菌与稻瘟菌在侵染机制上的比较
    1.4 磷酸酶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概述
        1.4.2 磷酸酶的分类
        1.4.3 磷酸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1.5 真核生物中的选择性剪接
        1.5.1 选择性剪接概述
        1.5.2 剪接因子和剪接类型
        1.5.3 选择性剪接在真核生物中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稻瘟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MoPTEN的生物功能研究
    引言
    第1章 稻瘟菌MoPTEN基因的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所编码蛋白质的活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载体与引物
        1.1.5 培养基
        1.1.6 实验储备液及其制备
        1.2 研究方法
        1.2.1 菌株的培养
        1.2.2 核酸的提取
        1.2.3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1.2.5 实验所研究目的基因(MoPTEN)的确立
        1.2.6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1.2.7 MoPTE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8 MoPTEN的原核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插入突变体S28515对H_2O_2敏感并且致病能力下降
        1.3.2 T-DNA插入到MoPTEN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上游部分
        1.3.3 MoPTE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4 通过亚细胞定位观察MoPTEN在稻瘟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1.3.5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不同的时期存在可变剪接
        1.3.6 MoPTEN结构域分析和三维结构预测
        1.3.7 稻瘟菌MoPTEN蛋白同时具有脂类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
        1.4 小结
    第2章 稻瘟菌MoPTEN基因的敲除菌株、互补菌株和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载体与引物
        2.1.5 所用培养基
        2.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
        2.2.2 稻瘟菌孢子的单孢分离纯化
        2.2.3 核酸的提取
        2.2.4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2.2.6 根癌农杆菌AGL-1感受态的制作方法和AGL-1所参与的转化体系
        2.2.7 MoPTEN基因敲除载体、互补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2.8 根癌农杆菌所介导的稻瘟菌遗传转化
        2.2.9 稻瘟菌转化子的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oPTEN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2 MoPTEN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2.3.3 MoPTEN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结果
        2.3.4 MoPTEN基因互补菌株的获得
        2.3.5 MoPTEN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6 MoPTEN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4 小结
    第3章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所用引物
        3.1.5 所用培养基
        3.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方法
        3.1.7 实验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不同菌株生长发育情况及菌落形态观察
        3.2.2 不同菌株产孢后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
        3.2.3 不同菌株的产孢量统计和分生孢子形成过程观察
        3.2.4 菌株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情况观察
        3.2.5 不同菌株对水稻叶片的致病性分析和侵染叶鞘过程的显微观察
        3.2.6 不同菌株对于和H_2O_2相关的氧化应激敏感性检测
        3.2.7 疏水性实验和细胞壁完整性测定
        3.2.8 菌株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3.2.9 稻瘟菌附着胞完整性分析
        3.2.10 附着胞黑色素形成分析及相关黑色素基因表达量测定
        3.2.11 菌株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壳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oPTEN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稻瘟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
        3.3.2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产孢量的下降
        3.3.3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孢子萌发率降低并推迟了孢子的萌发
        3.3.4 MoPTEN基因与稻瘟菌附着胞的形成相关
        3.3.5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致病能力的降低
        3.3.6 MoPTEN基因参与了稻瘟菌侵染后菌丝的扩展和附着胞的形成
        3.3.7 MoPTEN基因在清除外源H_2O_2中存在着作用
        3.3.8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的疏水性降低
        3.3.9 MoPTEN基因的缺失造成稻瘟菌细胞壁完整性下降
        3.3.10 MoPTEN基因不参与稻瘟菌应对渗透胁迫应的过程
        3.3.11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附着胞细胞壁的完整性下降
        3.3.12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附着胞产黑色素能力下降
        3.3.13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稻瘟菌有性生殖中形成子囊壳数量下降
        3.3.14 MoPTEN基因的作用过程中受到Mo SMN 基因的调控
        3.4 小结
第三部分 禾谷炭疽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CgPTPM1的生物功能研究
    引言
    第1章 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所编码蛋白质的活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载体与引物
        1.1.5 所用培养基
        1.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1.2 研究方法
        1.2.1 菌株的培养
        1.2.2 核酸的提取
        1.2.3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1.2.5 确立实验所研究目的基因
        1.2.6 CgPTP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7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1.2.8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CgPTPM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CgPTPM1是禾谷炭疽菌中的一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1.3.2 CgPTPM1定位于禾谷炭疽菌的线粒体上
        1.3.3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致病时期有较高的表达量
        1.3.4 禾谷炭疽菌CgPTPM1具有磷酸酶活性
        1.4 小结
    第2章 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敲除菌株、互补菌株和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载体与引物
        2.1.5 所用培养基和配制方法
        2.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
        2.2.2 禾谷炭疽菌的单孢分离纯化
        2.2.3 核酸的提取
        2.2.4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2.2.6 根癌农杆菌AGL-1感受态的制作方法和AGL-1所参与的转化体系
        2.2.7 CgPTPM1基因的敲除载体、互补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2.8 根癌农杆菌所介导的禾谷炭疽菌遗传转化
        2.2.9 禾谷炭疽菌转化子的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gPTPM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2 CgPTPM1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2.3.3 CgPTPM1基因互补/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4 CgPTPM1基因互补/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4 小结
    第3章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所用培养基
        3.1.5 引物信息
        3.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3.1.7 实验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禾谷炭疽菌野生型、突变体和互补菌株营养生长的情况与菌落形态观察
        3.2.2 禾谷炭疽菌的不同菌株产孢后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3.2.3 不同菌株的产孢量统计和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产生情况观察
        3.2.4 不同菌株摇菌后菌体黑色素形成和菌丝球形态观察
        3.2.5 不同菌株孢子的萌发测定和附着胞形成情况观察
        3.2.6 不同菌株对玉米叶片及整株玉米植株的致病性分析
        3.2.7 CgPTPM1在禾谷炭疽菌应对外源压力和对细胞壁完整性影响的测试
        3.2.8 不同菌株的疏水性和细胞壁完整性研究
        3.2.9 DAB染色实验和内源H_2O_2含量的测定
        3.2.10 在H_2O_2诱导下不同菌株中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gPTPM1基因不参与禾谷炭疽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的形成
        3.3.2 CgPTPM1的缺失导致禾谷炭疽菌产孢量下降
        3.3.3 CgPTPM1基因的缺失导致菌体黑色素形成速率下降及菌丝球大小改变
        3.3.4 CgPTPM1对禾谷炭疽菌分生孢子的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3.3.5 CgPTPM1缺失突变体在致病能力上存在着缺陷
        3.3.6 CgPTPM1基因与过量的H_2O_2的调节有关
        3.3.7 CgPTPM1不参与禾谷炭疽菌应对渗透胁迫但影响细胞壁的完整性
        3.3.8 CgPTPM1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禾谷炭疽菌的疏水性降低
        3.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研究结论
    4.1 稻瘟菌研究结论
    4.2 禾谷炭疽菌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讨论与展望
    5.1 全文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血清生存蛋白Survivi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4组肾功能与血清Survivin水平比较
    2.2 4组微炎症状态比较
    2.3 微炎症指标与血清Survivin水平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利用有机小分子研究Bim调控Hsp70分子伴侣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Hsp70 家族蛋白对蛋白质稳态的调控
    1.2 Bcl-2 家族蛋白对细胞凋亡的调控
    1.3 Bim是 Hsp70 的辅伴侣蛋白
    1.4 Hsp70/Bim抑制剂
    1.5 酵母中Hsp70 的研究进展
    1.6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2 Bim在体外正调控Hsp70 分子伴侣功能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重组蛋白Hsc70 的表达与纯化
        2.3.2 重组蛋白J domain的表达与纯化
        2.3.3 Bim正向调控Hsp70 的分子伴侣功能
    2.4 本章小结
3 外源表达的Bim在酵母细胞中促进Hsp70 功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外源蛋白Bim EL在酵母中的诱导表达
        3.3.2 Bim促进酵母的生长
    3.4 本章小结
4 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Bim调控酵母中Hsp70 的互作蛋白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样本的液相色谱分离
        4.3.2 差异蛋白定量分析
        4.3.3 Bim调控酵母中Hsp70 互作蛋白分析
        4.3.4 S1g-6 处理对Hsp70 互作蛋白影响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Iduna对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轴突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缺氧缺血对新生大鼠脑轴突结构功能及Iduna蛋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上调Iduna对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轴突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dun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功能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IGF-1R信号通路活化和ALK G1269A突变介导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IGF-1R信号通路活化介导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和耐药细胞系的构建
        2.2.2 MTS法检测敏感及耐药细胞的活力
        2.2.3 ELISA定量分析IGF-1 分泌含量
        2.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2.2.5 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率
        2.2.6 电穿孔转染siRNA沉默蛋白表达
        2.2.7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2.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克唑替尼敏感与耐药细胞对crizotinib的敏感性不同
        3.2 Crizotinib诱导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敏感细胞凋亡
        3.3 克唑替尼耐药细胞通过分泌IGF-1 激活IGF-1R信号旁路介导耐药
        3.4 IGF-1R抑制剂PPP抑制克唑替尼耐药ALCL细胞增殖
        3.5 IGF-1R抑制剂PPP与 crizotinib联合应用逆转克唑替尼耐药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ALK G1269A突变介导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对克唑替尼的耐药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和耐药细胞系的构建
        2.2.2 MTS法检测敏感及耐药细胞的活力
        2.2.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2.2.4 流式细胞术(AnnexinV/PI)检测细胞凋亡率
        2.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ALK G1269A突变丰度克唑替尼耐药细胞的筛选与特性
        3.2 二代ALK抑制剂对ALK G1269A突变克唑替尼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
        3.3 IGF-1R抑制剂PPP增敏二代ALK抑制剂对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双氢青蒿素协同增强ABT-263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肺癌及其治疗现状
    1.1.1 肺癌发生及分类
    1.1.2 肺癌的治疗
    1.1.3 靶向药物
1.2 双氢青蒿素概述
    1.2.1 双氢青蒿素简介
    1.2.2 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
1.3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与肿瘤发生
    1.3.1 JAK2-STAT3信号通路
    1.3.2 STAT3与肿瘤发生 第2章 课题立论依据、技术路线、研究意义
立论依据
技术路线
研究意义 第3章 双氢青蒿素协同增强ABT-263抗肿瘤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
    3.2.2 试剂与配置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凋亡测定
    3.3.2 高内涵成像及细胞生长率测定
    3.3.3 协同指数的测定
    3.3.4 克隆形成实验
    3.3.5 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3.3.6 慢病毒包装
    3.3.7 sh-ctrl、sh-Bax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3.3.8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高内涵观察DHA、ABT或Comb处理下细胞生长情况
    3.4.2 DHA、ABT双药处理的时间、剂量效应探究
    3.4.3 DHA、ABT双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3.4.4 双药联合显着抑制细胞生长
    3.4.5 DHA、ABT双药联合在EGFR或Ras突变的NSCLC中显着引起凋亡
    3.4.6 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双药联合上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3.4.7 敲低Bax显着保护了双药引起的凋亡
3.5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DHA协同增强ABT-263引起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探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
    4.2.2 试剂与配制
    4.2.3 主要仪器设备(同3.2.3)
4.3 实验方法
    4.3.1 A549细胞瞬时转染pCDNA3.1-survivin
    4.3.2 蛋白免疫印迹、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统计(同3.2)
4.4 结果
    4.4.1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Mcl-1在DHA处理后的表达水平
    4.4.2 基因敲减Mcl-1后ABT、Comb处理后细胞死亡率上升
    4.4.3 免疫印迹筛选抗凋亡和促凋亡蛋白成员及其表达变化
    4.4.4 持续激活Survivin后细胞死亡率下降
    4.4.5 敲低Bim后细胞死亡率下降
4.5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STAT3功能缺失促进ABT-263引起细胞凋亡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细胞来源与细胞培养(同3.2.1)
    5.2.2 试剂与配制
    5.2.3 主要仪器设备(同3.2.3)
5.3 方法
    5.3.1 蛋白质磷酸化激酶芯片
    5.3.2 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同3.3.5)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蛋白激酶芯片结果显示DHA显着抑制STAT3的活化磷酸化
    5.4.2 DHA抑制p-STAT3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
    5.4.3 其他相关蛋白激酶在双药联合中的作用
5.5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DHA通过抑制JAK2/STAT3下调Mcl-1、Survivin的表达增强ABT-263诱导的细胞凋亡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6.2.1 细胞来源及细胞培养(同3.2.1)
    6.2.2 实验试剂及配置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免疫印迹实验方法(同3.3.5)
    6.3.2 慢病毒包装实验方法(同3.2.6)
    6.3.3 克隆形成实验方法(同3.3.4)
    6.3.4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TAT3转录活性
    6.3.5 实时定量PCR实验方法
    6.3.6 pGreen-STAT3质粒构建
6.4 实验结果
    6.4.1 STAT3功能缺失后显着增强ABT-263的细胞毒性
    6.4.2 STAT3功能增益后保护了联合用药引起的细胞凋亡
    6.4.3 敲低、过表达STAT3后克隆形成数变化
    6.4.4 JAK2是STAT3的上游分子
    6.4.5 Mcl-1、Survivin与STAT3变化呈正相关
    6.4.6 DHA抑制STAT3的转录活性
    6.4.7 DHA在转录水平抑制Mcl-1、Survivin的表达
6.5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DHA、ABT-263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
    7.2.1 细胞来源与裸鼠来源
    7.2.2 试剂与配制
    7.2.3 实验分组
7.3 方法
    7.3.1 裸鼠肿瘤模型构建
    7.3.2 裸鼠灌胃
    7.3.3 免疫印迹
    7.3.4 数据统计
7.4 结果
    7.4.1 双药联合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
    7.4.2 双药联合抑制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探究
7.5 小节与讨论 第8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STAT3信号通路在胃癌耐药及治疗方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S1PR1激活STAT3信号通路并造成胃癌细胞耐药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与抗体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0 细胞培养
        1.3.1 免疫荧光
        1.3.2 免疫组化
        1.3.3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1.3.4 免疫印迹实验
        1.3.5 小鼠血清中人IL-6、IL-8浓度监测
        1.3.6 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1.3.7 TUNEL法检测体内细胞凋亡水平
        1.3.8 细胞过表达和干扰的转染
        1.3.9 逆转录和QPCR
        1.3.10 裸鼠成瘤实验
        1.3.11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S1PR1与磷酸化STAT3在临床标本上有相关性
        2.S1PR1对STAT3的激活促进了胃癌细胞化疗抵抗
        3.S1P-S1PR1激活STAT3并促进肿瘤细胞化疗抵抗
        4.FTY720促进肿瘤细胞对顺铂敏感
        5.FTY720联合顺铂使用明显抑制肿瘤细胞体内增殖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木犀草素通过促进SHP-1与STAT3结合抑制STAT3磷酸化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前言
    材料和方法
        2.1 试剂与抗体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1.木犀草素显着抑制STAT3高激活肿瘤细胞增殖
        2.木犀草素抑制肿瘤细胞STAT3磷酸化水平
        3.木犀草素通过SHP-1抑制STAT3磷酸化
        4.木犀草素通过减少HPS-90与STAT3结合,增强SHP-1对STAT3的去磷酸化作用
        5.木犀草素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与论文
致谢

(9)miR-873靶向生存蛋白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PC3细胞培养及免疫荧光检测生存蛋白表达
    1.3生物信息学预测
    1.4miR-873靶基因生存蛋白的鉴定
    1.5qRT-PCR检测miR-873及生存蛋白的表达
    1.6Western印迹检测生存蛋白表达量
    1.7Transwell检测PC3细胞体外侵袭
    1.8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PC3细胞形态学观察
    2.2miR-873和生存蛋白靶向匹配关系预测
    2.3miR-873可下调生存蛋白的表达
    2.4转染后miR-873和生存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
    2.5转染后生存蛋白的表达量
    2.6miR-873抑制PC3细胞的侵袭
3讨论

(10)生存蛋白与口腔疾病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存蛋白
    1.1 生存蛋白的分子结构
    1.2 生存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3 生存蛋白的组织分布
2 生存蛋白与口腔肿瘤的关系
3 生存蛋白与牙周病的关系
4 生存蛋白与唾液腺发育的关系

四、生存蛋白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膀胱癌患者外周血CTC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J]. 毛天赐,张伟,罗娟. 海南医学, 2021(22)
  • [2]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D]. 王少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血清生存蛋白Survivin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分析[J]. 张振宇,王冬梅. 中外医疗, 2021(19)
  • [4]利用有机小分子研究Bim调控Hsp70分子伴侣功能[D]. 潘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Iduna对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大鼠脑轴突损伤的影响[D]. 王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IGF-1R信号通路活化和ALK G1269A突变介导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对克唑替尼耐药的机制研究[D]. 李艳荣.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1)
  • [7]双氢青蒿素协同增强ABT-263抗非小细胞肺癌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闫小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STAT3信号通路在胃癌耐药及治疗方面机制研究[D]. 宋诗雨. 南京大学, 2016(05)
  • [9]miR-873靶向生存蛋白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侵袭性的影响[J]. 李锬,李晨光,刘岩,李炳勋,杨先旭. 军事医学, 2015(08)
  • [10]生存蛋白与口腔疾病间的关系[J]. 李倩,潘亚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05)

标签:;  ;  ;  ;  ;  

生存蛋白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