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狼共舞我们不是羔羊

与狼共舞我们不是羔羊

一、与狼共舞 我们不是羔羊(论文文献综述)

禹风[1](2021)在《羯玲》文中研究指明羯玲是个人名,新来的女副总,一上任就想扳倒对手,没想到自己不断被扳倒,人格不断下降,直至颜面尽失。禹风式职场斗争小说从头斗到尾,最终孰胜孰负?她已走投无路我们暂且有所倚恃……一是日春风拂面,我来见羯玲。我没听过她这姓,有点好奇。莉莉告诉我,羯玲是台南人。没来由地幻思可能成为我上司的女士不太得体,但"匈奴"这两个字还是浮现出来,充满矛盾的意趣。我们三人约在徐家汇无极广场底楼咖啡街,莉莉居间介绍。我眼前这位羯玲比我年纪大些,短发,单眼皮,塌鼻子,肩很宽,有种不时尚的强劲身材,实在说,就是农妇那种强劲,那种田野塑造的身体比例。羯玲皮肤挺白的,是城市里普遍的肤色。她不高,应该才一米六十几。

秦悦[2](2021)在《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既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地带,也是青藏高原文化、内蒙古高原文化、新疆绿洲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交流的空间。在广泛吸收不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河西走廊逐渐形成了以农耕为主、同时兼有游牧色彩的复合型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河西文化的内涵愈来愈丰富。这为河西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使河西当代小说呈现出粗犷和柔情并存的地域风情。同时河西小说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和阐释着河西文化,表达了作家对于河西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本文以河西当代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道德文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首先,书写河西民俗文化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作家们基于一种浓烈的地域情感,细腻地描绘了河西多元共生的民俗事象,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再现了河西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作家们描写了现代化进程中民俗民风的衰变,流露出深切的惋惜。其次,书写生态文化的小说起步较早,且极具特色。在小说中,作家们既挖掘和描写了本土朴素的生态资源,彰显了河西人民的群体智慧和坚韧精神,也探讨了河西人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具有普世性意义和反思性价值。再次,书写历史文化的小说回归传统,既探索了地区、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核心要素,也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了连续性,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增强地域归属感。最后,书写道德文化的小说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既挖掘出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因素,颂扬了河西人所保有的人性美德,也不断追问道德弱化现象,以文学良知承担着人类的道德使命。总之,河西文化与河西当代小说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河西文化的滋养下,河西当代小说构建了独特的河西文学世界,表现了河西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习惯。同时,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不仅可以深化本地读者对于河西文化的认知,增强河西人的地域归属感,而且使得河西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李之文[3](2020)在《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的生态批评研究,旨在从生态批评的视野展开电影批评,在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语境中考察电影的生态表达,解析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剖析电影结构性的生态表达缺失。绪论部分概括了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第一章对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第二、三、四、五章分别对美国当代电影中所关注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四个选题(主题)展开具体的电影个案批评,试图将理论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对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结语部分总结美国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成果及其对我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启示。具体研究内容概括如下:绪论概述全文。首先指出本文生态批评的对象主要以1939年以后的美国当代电影为主,研究背景是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理论基础是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范式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及生态批评由文学向电影的渗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作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对美国当代电影进行生态批评分析研究,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寻找影像文本中规律性的东西,以生态表达的主题为标准将美国当代电影分为环境危机电影、资源危机电影、动物电影、环境公正电影四个生态主题展开论述,梳理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框架。本文从整体上把握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对构建我国电影的生态批评有着借鉴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中西电影的生态批评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电影批评中运用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理念,有利于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普及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明,有利于强化电影生态批评的自然使命和社会使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跨学科性,尝试系统梳理和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的前沿观点,通过阐述电影艺术的生态内涵,让电影在重构人类生态文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章对现阶段电影生态批评的三种理论分别进行阐述。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尝试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认为电影用一系列移动的图像记录着各种事物的出现、发展、互动并影响周围世界的活动与交会;电影世界通过地理形态、生物形态和拟人形态三种形态,承载、影响着电影外的世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级存在、二级存在和三级存在三种电影体验,电影体验连接着电影构建的世界和电影外的世界。伊瓦克伊夫认为,认识电影世界与电影外世界之间的关系,要遵循“生态系统”分析模式,研究电影的形式与意义是如何在电影的三重生态(物质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感知生态)中循环的。伊瓦克伊夫认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互动的结果,电影对建构和改变世界生态环境有重要的作用。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旨在分析不同的生态审美成分是如何在电影的生态表达中分工协作的。英格拉姆认为,从审美多元化角度来看,艺术和大众、现实和通俗、道德和不道德,各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都可以激发环保意识和生态辩论,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激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旨在从电影中解读出反映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内部矛盾的信息。哈格曼认为所有电影都具有意识形态,分为内容层面的被建构意识形态和形式层面的建构意识形态。哈格曼通过对同一主题、但表达方式不同的三部电影展开辩证意识形态批评,指出影片中的意识建构和被建构是矛盾的,它们完全采用了自己理应反对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来解决问题,事实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会破坏生态。电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能摆脱意识形态,但电影生态批评可以通过辩证的意识形态批判来辨别我们复杂的欲望,并从生态和意识形态角度重新思考存在。综上所述,现有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分别从生态哲学、生态审美、辩证的意识形态等角度肯定了电影对生态表达、生态认知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将生态哲学的理论用于对电影的生态批评中,指出电影是与真实世界的互动,那么在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展开电影的生态批评可以正确解读电影的生态表达;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认为所有的电影都能促进对生态的关注,那么各种类型的电影通过生态批评就可以剖析出电影意识形态腹语术下的生态意识;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对电影中辩证意识形态的分析,提醒我们在做电影的生态批评时,要剖析电影结构性空白中的生态表达缺失。现阶段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对本文以下章节所研究的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动物关怀、环境公正等四个主题,提供了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和阐释视野。第二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危机电影主要以纪实或预言式的视听语言,展示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导致的各种类型的环境退化。环境危机电影镜头中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海洋污染、世界末日,让人们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生态崩溃,进而有效激发人类的生态意识,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角度考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但将环境危机电影中放入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看出影片的生态表达是有限的,虽然电影承认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人类造成的,但认为这一切是可以修复的,而且环境的修护是以人类为中心展开的。该类型影片最大的结构性空白是没有指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影片只是将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某类人的行为之上,所以其生态表达是有限的。第三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资源危机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资源危机电影主要以情节剧为主,影片通过震撼的镜头语言、善恶二元论、复线叙事结构,展示铁路建设、石油开采、黄金采矿、核能开发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表达是客观的,镜头中土地的掠夺、石油的大火、采金后的水土流失、核能泄漏对人与自然的污染,虽然只是暗线表述,但仍给人类以生态警示。同时,情节剧的设置易于让人们感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电影指出人类的进步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揭示了生态危机中人类生存的窘态,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生态意识。但将资源危机电影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语境中解读,可以发现其生态表达的空白。电影对资源开采的表达是肯定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歌颂;生态危机的责任被模糊化、简单化、片面化,将生态危机的责任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上,至于对生态问题的解决依旧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电影没有对资源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行讨论,试图掩盖资源危机的原因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生态必须让位于资源开发,所以电影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危机的真正途径。第四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动物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动物电影分别从人类视角、动物视角探索动物形象的转变、狩猎态度的更正、人类对动物的消费以及人类虐待动物的真相四个主题,阐述动物与人类、动物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在于电影中对动物主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意识转变。电影中反狩猎、反消费生态意识的表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焦虑的客观对应物,也是生态意识提高的见证和促进,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对动物保护主题的关注以及解决动物危机途径的探讨。美国动物电影生态表达的缺失性在于其生态乌托邦的设想和商业性,即是动物视角的叙事也是对人类社会焦虑的映射,旨在从自然中探寻涉及性别、家庭等意识形态信仰的证据,同时认为原住民的生态智慧是可以解救美国白人堕落的灵魂、拯救生态危机的。动物电影的生态表达应该对引发生态焦虑的社会生态进行深入、全面的再现与剖析,应该从“为何为动物说话”转向“如何为动物说话”,并走向真正的生态中心主义。第五章对美国当代电影中的环境公正电影展开生态批评。本章中的环境公正电影主要对城市发展、资源垄断所造成的阶级压迫,美国西进过程中对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所造成的种族迫害,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失语状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殖民进行了生态剖析。相对于前三章对于人之外的自然、资源和动物的生态表达,本章的电影主题转向人类本身,认为根除生态危机必须要先解决环境剥削与环境压迫。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表达强调对人性、阶级、种族、生物殖民议题的建构,旨在揭示导致环境公正缺失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文化、现实根源;同时发掘、阐发弱势民族文化、弱势阶级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态智慧,为探寻生态可持续的生存方式提供启示。环境公正电影的结构性空白在于对阶级压迫、种族剥削等社会不公正问题的非政治化和非历史化处理,规避环境公正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现实根源。电影没有去讨论其原因在于资本的私有化,是西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而试图用电影中的和平共处替代真正的平等。阶级压迫、种族剥削需要群体的自我反抗来结束新形式的殖民主义,阶级、种族只有自己夺回话语权,才是探寻生态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关键。结语,总结对美国当代电影所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指出对我国电影生态表达和生态批评研究的启示及意义。研究美国电影生态批评,为中国电影生态批评提供了生态哲学、生态批评的理论借鉴。美国当代电影在电影类型、结构运用、视听表达、情节设置上对生态理念的表达对于我国生态类型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同时,中国电影在生态表达上要避免美国当代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叙述视角、商业化对生态意识的淡化、对生态危机的责任模糊化、对生态问题解决的理想化等。中国电影的生态表达应汲取中西方的生态智慧,阐释电影与中国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电影生态批评应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背景下去分析,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影生态批评理论。

黄小殷[4](2019)在《1929-2019年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文中研究说明奥斯卡金像奖是举世注目的电影大奖,影片获奖意味着得到影视行业内的最高认同,影片无疑会成为电影发展的标杆。虽然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来自不同国家,主题多样,但影片中女性形象所传达的文化意涵、意义尤为重要,代表着电影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女性所处的地位、处境。故本文试图以奥斯卡电影作为样本,以女性角色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情况。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女性主义理论以及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三大阶段,对1929年奥斯卡金像奖成立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电影题材中女性形象进行回顾、整理、分析。笔者从电影的背景以及女性角色的处境、人物身份特点入手,结合女性主义运动的重点时期和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分析电影主题中女性地位的呈现,并试图结合“视觉快感”“男性凝视”“蛇蝎美人”等理论总结女性在电影中被表达的状态。研究发现,20世纪30年代后,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多以妻子、女儿、母亲等形象呈现,有小部分影片展现出女性独立强悍的一面。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形象在影像中多呈现出服从男权的状态,女性在银幕上没有摆脱“被凝视者”的身份和“失语”的状态。虽有追求自由、自主的特征,但有一些女性角色被置入“蛇蝎美人”等负面的、被动无力的语境中。1980年以后,女性主义先锋电影开始崛起,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更加积极,强大、自立的正面女性形象在银幕上呈现出来,女性形象的表现更加丰富。新世纪以后,女性的多元差异被社会接受,银幕上所展现的同性恋、跨性别群体、或少数族裔女性即使遭受到一定的压迫,但大多数情况下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杜刚[5](2018)在《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并没有进入人们所奢望的太平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没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又犹如捅破了马蜂窝一样接踵而至。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者又相互叠加、相互转化。大国之间关系既有合作也摩擦不断。亚洲地区正在成为世界的中心,地区热点问题难以解决,国际社会并不太平。这是中国崛起进程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走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实现和平崛起构成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何保障这些战略目标顺利地实现、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如何保障在实现战略目标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国家安全这都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崛起可以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反过来有利于促进国家崛起。提出国家要实现崛起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的假设,创新提出了“国家安全保障力”概念。着重分析了中国在和平崛起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几个主要安全问题,重点探讨了和平崛起进程中安全的挑战及其根源。提出“人”是实现国家安全之根本的思想,为此设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在章节设置上,第一章是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从理论视角分析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提出问题,分析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家安全所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和平崛起进程中由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第四章解决问题,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保障国家安全的路径选择,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措施。通过论证分析,总结论就是国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国家安全,国家崛起既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途径,也是国家实现安全的最终目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国际社会上只要有阶级差别得存在、地区发展差别存在、意识形态差别存在,共同安全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如果没有形成,国际社会就会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维护和实现国家安全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中国在实现崛起进程中既需要团结广大热爱和平的国家,实现合作安全;也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建设维度来考虑维护国家安全。

于川[6](2017)在《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以当代美国哲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B.Thompson)的农业主义思想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一个有关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的哲学认知与人类行为框架。这个框架结构以人类的农业行为作为视角,并将农业及其实践视为一种人类生存行为,以及生存需求的现实、技术认知及思维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内核是保罗·汤普森的"耕种可以作为聚焦实践"的哲学观点,并以此作为立论核心展开本论文的逻辑建构与论述进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价值建构的"异体-同构-中心"哲学形态、生态多样性伦理和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生存需求与生态伦理的容摄、生态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四个部分。在逻辑上,它们体现着如下进路:首先,价值建构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形态;其次,生态多样性与物种身份是生态伦理认知-实践体系中无法回避的主要内容;再次,生态伦理的实践性表达应该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最后,整个生态关系认知的主要实现方式是科学技术的相关表达及其实践。这样的逻辑进程反映了在科学技术哲学的语境之下,社会对于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认知势必要求生态价值的建构要与技术实践有所通构;在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试图揭示科学技术在生态维持中的位置及作用、社会对于科学技术及其实践的态度是否完全与理性认知有关,以及技术与生态维持之间的对立关系能否获得基于人类生存意义层面的消解。本论文尝试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加深人与社会对于生态伦理相关表达与实践的认识,建构一个相对合适的关于生态-技术-社会的认知结构,以此获得生态伦理的哲学认知对于科学技术进化的交互性表达。在科学技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于生态关系的哲学认知的不断深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化,最终都将汇聚在人类及其社会永续生存与发展这个主题。

李琪[7](2013)在《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修辞探析》文中提出电影的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眼睛,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最直观感受,也影响着整部电影的成功率。本文以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英语电影中文片名修辞效果的实证研究、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修辞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两岸三地的片名调查研究,依据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命名建议。全文共分五章,主体部分的内容包括:一、通过社会调查了解观众对片名的关注度,调查决定片名优劣的要素以及英语电影中文片名对观众观影选择的影响。二、归纳出表达主体在对英语电影中文片名进行修辞活动的时候应把握的细节以及接受主体的接受能力分析。三、总结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修辞艺术,并举例论证。四、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英语电影中文片名提出了命名建议。

赵玫[8](2013)在《铜雀春深》文中认为史书中说,曹操遗命葬己于邺之西岗。死后妾伎在铜雀台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十五奏乐歌唱,于歌声中瞻望曹操陵墓。"后人悲其意而为之咏也"。总之曹操死后,后宫们齐聚铜雀台,歌之舞之,以寄托她们对先王真假难辨的思念。小说取名为"铜雀春深",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这一词组的原始意象。女人们在爱和欲的迂回中,将她们的身体和权力纠结了起来。这种看似争奇斗艳的景观,事实上已经超越了邀宠的原始状态。女人们不再单纯地需要男人的宠幸,更希望男人能对她们委以重任。于是无论花瓶般妖娆的年轻女孩,还是风韵不再的中年女性,都甘愿在男上司的摆布下实现她们人生的价值。于是她们慢慢了悟。她们所长袖善舞的,绝然不是爱情中的争风吃醋,而是权力漩涡中的生死拼杀。这些觉醒的女人,已不是将人生目标锁定在爱或婚姻上的庸常之辈。她们要在这个男人的世道中.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进而不着痕迹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如此斑斓的角逐中.女人们竞相将武则天当作效仿的楷模,进而对唐朝女性参政的昌明景象心向往之。于是小说营造出某种与盛唐后宫的历史对位。不经意间,你便会在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到长孙皇后、武则天、上官婉儿乃至高阳公主的影子,看到古往今来虽花样翻新但本质未变的前世今生。

袁维勤[9](2012)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文明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是应对这种“文明病”的药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而根据联合国的规定,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个国家就步入了老龄社会,可见我国已经处于老龄社会了。并且,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形势比较严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而根据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可见,我国的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让人不寒而栗,在此背景下研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党的十七大确立的“老有所养”战略目标的要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前提是政府应当供给养老服务。而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条件要从个人、家庭和政府之间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在神权时代和君权时代,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现象也常常出现,但这一般不是政府的法定义务、老人的权利,而只是统治者的仁爱、尊老爱老的表现,除非像伊丽莎白一世一般以《济贫法》这种法律形式确认老人的利益需求是受法律保护的。在人民主权制度下,老人的利益则获得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二战之后掀起的保障人权运动之下,人权保障诉求获得了国际支持,当然,分别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关于人权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是有分歧的,典型的就是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互不承认。在政府供给养老服务问题上,除了涉及对个人、家庭和政府之间在责任上的排序、分工,还必须处理不同层级、不同地域政府之间的责任划分与协调。这些责任的划分不仅仅是经费问题,还事关价值,如遵循父爱主义还是尊重自由价值、是要诺齐克的自由价值还是要罗尔斯的自由价值或者两者的折中,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级政府、不同地域政府之间的公平负担,此时还要考虑老人在年老之前对哪个地方的贡献大,也就是尽量贯彻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而这些关系如果一时理不顺,则应以保障老人人权为原则优先处理老人的合理需求。在厘清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条件之后就是选择如何供给养老服务的问题。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具有政府亲自供给养老服务所不具有的优点。它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让它只掌舵不划桨,有利于政府腾出手来做好自己的“本份”即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控制养老服务的成本,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有利于公众参与行政事务(政府供给养老服务),促进行政民主化。正是基于这些优点,它得到了老人及其家属、政府、养老服务机构或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公众的一致赞许。如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虽然在我国生根发芽的时间并不长,2004年才在我国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开始尝试,但是几年时间这种政府出钱与养老服务机构或养老服务人员出力的公私合作供给养老服务新模式已经在我国蔚然成风。关于政府为谁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当今美国、澳大利亚、捷克、英国、我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关于为谁购买养老服务的资格问题上主要设置了自理能力、经济能力、社会需求、孤寡空巢、年龄、职业、是否“归国”侨民、贡献、实际居住、边远地区、乡村地区(优待)、乡村地区(被排斥)、土着等资格限制,这些限制是否符合分配正义的要求,值得研究。本文认为,从严格的救济性行政给付角度看,我国政府只宜对自理能力和经济能力同时缺乏的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这符合养老服务的本质属性,即为因自理能力欠缺而需要他人提供养老服务而无经济能力购买养老服务的老人提供服务。这样,最节省政府的经费,同时又解决了确实需要政府援手的老人的需要,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当下国情。毕竟我国“未富先老”,根据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而如前所述,老龄化程度又非常高。如果不严格控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对象的范围,财政可能就会沦为“养老财政”了,而其它财政又不能削减,结局只能是财政体系崩塌。因此,应从严控制埋伏买单的养老服务对象的范围。并且,我国目前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各地区政府财政能力差别巨大,有些东部一个县级市的财政能力就能抵得上西部某个省的财政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全国性基准应当是最低标准,是兜底标准,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地方财政实力,提高标准,放宽其本地购买的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限制,但是有关费用应当本地自己承担。也就是说,全国性规范,应当保证“雪中送炭”,地方性规范则可以在此基础上“锦上添花”。在确定了为哪些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之后就是确定政府购买什么养老服务即政府养老服务的内容问题。我国政府确定购买的养老服务的内容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第一,该养老服务内容对于老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紧急性。第二,符合政府财力供给能力。否则,政府不堪重负。第三,政府买单的养老服务对象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对公平问题。从政府经济开支来说,政府有限的经济资源要做的事情除了养老服务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卫生、治理污染、治安、国防、交通等诸多项目,如果在养老服务上过多投入,就意味着其它项目的减少,也意味着相应老人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其他人得到的更少。从政府经济来源来说,主要依靠税收,倘若政府买单的养老服务的内容更广,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政府经济资源,在保证其它项目支出不便的情况下就要“开源”,就要向纳税人更多的征税。第四,政府是否适合介入。毕竟,有些事情是“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在政府内部需要对养老服务供给责任进行分工。在纵向政府之间“出力”的责任宜由乡镇街道在区县政府指导下承担,而上级政府不适合“出力”。在纵向政府之间“出钱”的责任宜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承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所需基金的“保底”责任,解决“雪中送炭”问题;其余政府可以结合自身财力“锦上添花”。横向政府之间“出力”的责任原则上宜由老人实际居住地政府承担。横向政府之间“出钱”的责任,除了应由中央政府拨付的资金外,各省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划分应综合考虑人权保障原则、老人与特定地方之间的付出与回报的权利义务平衡原则、政府之间的公平分担原则。特别地,本文提出最应该承担义务的省级政府是老人的“长期工作地”而非户籍地、实际居住地政府,这是首创。老人的隐私保护问题,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尤其重要。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应注重保护老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十四条专门规定“老年人在居住于任何住宿、疗养或治疗院时应能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包括充分尊重他们的尊严、信仰、需要和隐私”,可见“隐私”问题是联合国层面对老人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就养老服务的内容而言,生活照料服务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身体接触,而且洗脚、擦背、穿衣、脱衣等有时会使老人觉得完全暴露在服务人员中的眼里,会触及老人的生理、身体隐私。如果是居家服务,服务人员还可能了解到老人家人的隐私。如果算上精神慰藉服务,那就会触及更多的隐私了。就老人获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之前接受关于自己自理能力和经济能力的调查而言,老人的自理能力的确定必然需要检查其身体健康程度,这就触及了老人的身体健康隐私;调查老人的经济能力,就必然触及老人的经济方面的隐私。而我国面对的是一个由于长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因而不重视个人利益更缺乏尊重个人隐私传统甚至在词典中把隐私定性为贬义词的社会状态,保护老人的隐私进而维护老人的人格尊严就尤为重要。最后,由于目前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依据主要是一些政策,出台时也许是制定程序的民主性不够,还存在一些明显歧视性规定,在人们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高涨的当下,很容易发生纠纷。同时,政府、养老服务机构或服务人员、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公私法属性直接关系到纠纷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因此必须认证研究。

杨兆宇,王远,刘茜茜[10](2011)在《企业“狼文化”和“羊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是刚性文化和柔性文化的配合体,本文把刚性文化称为"狼文化",把柔性文化称为"羊文化",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为企业选择文化类型的问题。本文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狼文化",也不存在绝对的"羊文化",在任何以狼性为主调的企业文化中,肯定能找到羊性元素,反之亦然。两种类型的文化不存在哪个更好的问题,管理者的使命是根据企业市场环境在"狼文化"和"羊文化"之间找到当时适合企业发展的黄金中点,这个黄金中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黄金中点也要发生变化。从历史上看,过去的企业更强调竞争,因此有更多的狼性,现在强调竞合,开始向羊性偏移,可以预言,未来的企业会以"羊文化"为主,但任何时候,企业都不会失去狼性。

二、与狼共舞 我们不是羔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狼共舞 我们不是羔羊(论文提纲范文)

(1)羯玲(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2)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成果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民俗文化书写
    第一节 农耕民俗风情的叙写
    第二节 游牧民俗风情的呈现
第二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生态文化书写
    第一节 沙漠文化书写中的生态体认
    第二节 狩猎文化书写中的生态情怀
第三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历史文化书写
    第一节 地方历史文化的书写——民族交流、马文化挖掘和战史重述
    第二节 族群历史知识的书写——族源探寻、民族迁移与英雄再现
第四章 河西当代小说的道德文化书写
    第一节:传统美德的肯定和颂扬
    第二节:道德失范的追问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当代电影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伊瓦克伊夫的电影三元模型
        一、电影世界的三种形态:电影对世界的构建
        二、电影体验的三级存在:电影对世界的作用
        三、电影的三重生态:电影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英格拉姆的多元化电影生态批评
        一、艺术电影的生态批评
        二、大众电影的生态批评
        三、道德中立电影的生态批评
    第三节 哈格曼辩证意识形态批评下的电影生态批评
        一、资本与生态的不可调和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
        三、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二章 美国环境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生态视域下的沙尘暴
        一、沙尘暴的首次揭露
        二、沙尘暴元凶的生态讨论
        三、沙尘暴的生态原罪
    第二节 洪水危机与环境治理
        一、洪水的记录者:《大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与洪水治理
        三、《大河》与生态
    第三节 海洋殖民与生态危机
        一、海洋环境初探
        二、海洋空间殖民
        三、海洋资源开采与生态危机
    第四节 电影中的气候变化
        一、《后天》的预言式生态解读
        二、《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生态表达
        三、气候变化与生态关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资源危机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铁路建设与环境退化
        一、铁路对美国生态环境的改变
        二、《和平联盟》:水牛因铁路而消失
        三、《荡寇志》:对土地资源的掠夺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壮观与生态
        一、《塔尔萨》:石油大火与环境
        二、镜头下的生态
        三、石油开采与生态的让步
    第三节 黄金采矿业与水土流失
        一、《苍白骑士》中的水力采矿
        二、《苍白骑士》中的二元论:生态的维护与破坏
        三、对生态可持续的探讨
    第四节 核能:隐形的污染
        一、核传记电影:《丝克伍事件》
        二、核类恐怖片:《危机》
        三、核污染引发的讨论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动物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海洋动物与生态
        一、电影中的恶魔:大白鲨
        二、人类的朋友:海豚
        三、逆戟鲸:回归自然
    第二节 反狩猎电影的生态陈述
        一、水牛狩猎:《水牛比尔》
        二、《最后的狩猎》:对水牛的疯狂屠杀
        三、反羽毛运动:《穿过沼泽》
    第三节 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
        一、《小鹿斑比》:森林生态的破坏
        二、《海底总动员》:海洋生态的破坏
        三、生态与消费主义
    第四节 地球人的人性维度
        一、《地球公民》
        二、惨绝人寰的虐杀
        三、人性维度与地球生态
    小结
第五章 美国环境公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人性的消失
        一、农民的抗争与消失
        二、城市化与人性的腐败:《唐人街》
        三、人性的泯灭:《超世纪谍杀案》
    第二节 印第安人与环境公正
        一、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
        二、印第安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三、《烟火讯号》中的印第安保留地
    第三节 银幕中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一、无能的墨西哥裔美国人形象
        二、墨西哥裔与土地的持续分离
        三、墨西哥裔银幕形象的改观
    第四节 生物殖民——可以随意处置的身体
        一、生物殖民
        二、药物试验体:《不朽的园丁》
        三、跨国器官交易:《美丽坏东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1929-2019年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现状
        1.3.2 关于奥斯卡影片研究的现状
        1.3.3 关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研究的现状
        1.3.4 关于女性形象研究的现状
        1.3.5 小结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女性形象概况
    2.1 女性角色在奥斯卡获奖影片中的呈现
        2.1.1 从女权主题的呈现看
        2.1.2 从男性视角叙事看
        2.1.3 从女性身份的呈现看
    2.2 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变化
        2.2.1 1929 -1959 年奥斯卡电影女性形象
        2.2.2 1960 -1980 年奥斯卡电影女性形象
        2.2.3 1981 年至今奥斯卡电影女性形象
    2.3 女性主义运动与女性形象呈现
第三章 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形象
    3.1 男性凝视:作为权力主体的审视
        3.1.1 女性主义浪潮与男性凝视的冲击
        3.1.2 男性凝视中女性身份的构建
    3.2 刻板印象:凝视中的女性形象
        3.2.1 社会关系中的性别二元对立
        3.2.2 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二元对立
    3.3 对抗颠覆: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空间
        3.3.1 被“宽恕”的抗争女性形象
        3.3.2 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
第四章 独立崛起中的女性形象
    4.1 先锋主义:女性话语权下的身份实践
        4.1.1 女性主义浪潮与实践主义的叠合
        4.1.2 先锋主义电影的兴起
    4.2 崛立抗争:复仇女性的自赎之路
        4.2.1 复仇题材电影女性的身份构建
        4.2.2 复仇囚徒的自我救赎
    4.3 反向凝视:女性意识的独立与反击
        4.3.1 女性作为诉说主体的形象建构
        4.3.2 女性话语权下的意识张扬
第五章 多元差异化的女性形象
    5.1 多元差异:从群体到个体的差异聚焦
        5.1.1 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女性多元差异的交汇
        5.1.2 同性恋女性主义和黑人女性主义
    5.2 超越两性:非异性恋女性的身份呈现
        5.2.1 跨性别人群、同性恋女性的形象构建
        5.2.2 突破绝对双性的恋爱枷锁
    5.3 少数族裔:白人社会中黑人女性的处境
        5.3.1 少数族裔女性的身份构建
        5.3.2 黑人女性群体的抱团自强
结语
附录 (本文所及奥斯卡获奖影片整理)
参考文献
致谢

(5)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视角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崛起与国家安全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与国家安全
        二、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生产力视角分析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第二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
        一、国家崛起需要安全保障
        二、国家安全保障力
        三、国家崛起与国家安全保障力
    第三节 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衰落或崛起与安全之间矛盾的两个案例
        二、国家崛起与保持安全在矛盾中发展
        三、和平崛起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第二章 和平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
    第一节 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
        一、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全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中国崛起引发的安全困境
        四、国家崛起进程中外部威胁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多变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威胁国家安全
        二、历史问题给国家间安全造成威胁
        三、陆地争端加剧国家之间的矛盾
        四、东北亚现实军事威胁依然存在
    第三节 国家内部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问题
        三、文化安全受到威胁
        四、生态与环境安全受到威胁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
第三章 崛起进程中安全问题引起的挑战及其根源
    第一节 中国崛起打破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平衡
        一、全球化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冲击
        二、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力量结构
        三、国家实力的变化对国民心理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崛起引发的内部主要矛盾
        一、政治安全受到威胁
        二、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三、敏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四、环境污染威胁国民生存安全
        五、内部威胁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内外威胁对国家之间安全影响
        一、内外两种威胁之间的关系
        二、两种威胁对国家崛起的影响
        三、两种威胁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崛起进程中内外挑战塑造了安全困境
        一、崛起进程中各类挑战构成安全困境的根源
        二、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安全困境的叠加
        三、崛起进程中安全困境的破除
第四章 国家崛起进程中安全实现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集聚国家安全保障的强大物质力量
        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二、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国家科技实力
        三、加强军事变革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军事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第二节 培育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力量
        一、全面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工程
        二、重塑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中注入国家安全的基因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认同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文化
    第三节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地区环境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二、“一带一路”沿线安全隐患及对区域安全影响
        三、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良好周边和地区环境
    第四节 国家安全保障的全球安全治理
        一、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保障国际安全
        二、积极合作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三、国际安全治理几个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
        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后记

(6)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的构思
        1.3.1 理论渊源
        1.3.2 逻辑进程
        1.3.3 结构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以人类生存需求(农业)行为为视角
        1.4.2 生态伦理与人类农业活动的容摄-观念、宗教(文化)、技术、范式、政策
        1.4.3 生态伦理研究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相合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价值的"异体-同构-中心"建构
    2.1 价值认知单向度困境及成因
        2.1.1 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
        2.1.2 人类思维的单向度进近
    2.2 生态价值的支撑载体
        2.2.1 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伦理科学
        2.2.2 功利主义价值存在
        2.2.3 道德主义(平等主义)价值存在
    2.3 人类生存行为与自然价值的链接(农业)
        2.3.1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维护自然价值
        2.3.2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成为哲学
        2.3.3 生存需求(农业)能否成为生态哲学范式
    2.4 生存需求(农业)工业化下的价值对话
        2.4.1 社会分工专业化与效率
        2.4.2 生态关怀的回归——从人类生存开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中心)多样性伦理和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
    3.1 生态伦理的物种边界能否被跨越
        3.1.1 西方传统中的物种身份
        3.1.2 生态(物种身份)的道德边界
    3.2 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伦理暗示
        3.2.1 生态伦理的认知偏离
        3.2.2 生态伦理实践的悖论显现
        3.2.3 物种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危机的暗示
    3.3 土地伦理的多样性体验
        3.3.1 利奥波德——土地是生态的缩影
        3.3.2 汤普森——土地是生存的超越
        3.3.3 生态伦理与人类生存行为(农业)
    3.4 生命行为的固有价值——动物伦理
        3.4.1 动物伦理观的争论
        3.4.2 生命行为的价值界限
        3.4.3 动物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存需求(农业行为)与生态伦理的容摄
    4.1 主流生态伦理对农业行为的排斥
        4.1.1 对杀虫剂的排斥
        4.1.2 对生物技术的排斥
        4.1.3 对生态伦理理解的影响
    4.2 对农业行为认知的哲学基础
        4.2.1 农业行为的哲学轮廓
        4.2.2 农业行为的伦理内涵对生态伦理的互补作用
        4.2.3 农业行为的道德内涵
        4.2.4 农业行为的功利性(实用主义)是否得当
    4.3 农业行为是一种"聚焦活动"
        4.3.1 对伯格曼技术哲学范式应用的拓展
        4.3.2 农业行为能否被看作聚焦活动
        4.3.3 工业化生活对聚焦范式的影响
    4.4 后现代工业化对农业行为伦理学内涵的吸收
        4.4.1 农业工业化与器具范式的相互作用
        4.4.2 "餐桌"范式的淡出
    4.5 农业行为的管理功能与生态伦理
        4.5.1 农业行为的管理属性
        4.5.2 农业行为管理属性的生态基础
        4.5.3 农业行为管理功能的缺陷
        4.5.4 农业行为管理功能与生态伦理进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伦理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5.1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什么需要生态伦理(哲学)
        5.1.1 科学技术是生态伦理的进化路径
        5.1.2 生态伦理思维对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
    5.2 农业生物技术进化对人类认识的挑战
        5.2.1 对生态进化的认知挑战
        5.2.2 对语义逻辑的挑战
        5.2.3 对感觉的挑战
    5.3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陷入二难困境
        5.3.1 技术原理解读困境
        5.3.2 伦理选择困境
        5.3.3 公众认知困境
    5.4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风险的认知与判断
        5.4.1 风险可比性的预设
        5.4.2 风险可比性的认知缺陷及其成因
        5.4.3 技术标准的选取
        5.4.4 技术风险的认知归类
    5.5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风险的认知与判断的哲学(伦理学)分析
        5.5.1 科学的数据是否导致科学的认知结果
        5.5.2 认知驱动中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5.5.3 认知符合度(伦理边界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1.1 生态哲学未来的进化趋势:生态伦理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融合
        6.1.2 生态伦理思考的新视角:人类的农业行为
        6.1.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化趋势:科学技术的进化必将伴生于生态伦理的演变
    6.2 对未来深入研究的展望
        6.2.1 生态伦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导作用
        6.2.2 生态伦理思维(观念)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贡献及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修辞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前人的研究情况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第二章 英语电影中文片名修辞效果的实证研究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方案
    2.3 调查结果分析
    2.4 调查问卷的结果综述
第三章 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表达和接受
    3.1 表达主体对修辞艺术的把握
    3.2 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对修辞表达的影响
第四章 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修辞艺术
    4.1 修辞格的使用
    4.2 其他修辞手段的使用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调查研究
附录二:调查问卷所用语料一览表
附录三: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铜雀春深(论文提纲范文)

那一刻她仿佛在云端
他厌倦了偏远小镇的生活
没有窗的房间
他怀着卑微的心理跟在女人身后
就像是一部血腥的影片
她走进社长办公室时犹如惊鸿一瞥
我单知道, 我家阿毛……
让更多人感受到她是他的情人
每一个黄昏都意味着无法挽回的人生
那一刻他们都紧张起来
他说他要兴利除弊
他就像对待男人一样对待她
我只要其中的一个, 随便谁
看她在画框中慢慢凋零
然后就有了那个深切的拥抱
在优雅的咖啡桌前, 她们剑拔弩张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但是她已经箭在弦上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让他难逃其咎
有时候做爱之于他们就像犯罪
那一刻他们都想俘获对方
你认为简·爱就不配得到爱
改革的目的当然就是革除异己
几天来右眼一直在跳
他一度成为她们的人质
小爱神射出的箭让真相大白
未央小心翼翼地叩响了廖也夫的门
直到他突然收到婚礼请柬
她们都坚信自己是爱他的
收束了美丽的羽毛
尾声

(9)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论题及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综述
    三、 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
第一章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养老服务不同于养老保险、养老保障
        二、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不同于政府采购
    第二节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 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是人权理论
        二、 政府向第三方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二章 政府应当供给养老服务
    第一节 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原因
        一、 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表层原因是其它养老服务供应主体的失灵
        二、 政府供给养老服务的深层原因
        三、 政府供给养老服务具有可行性
    第二节 政府应当供给的养老服务是有条件限制的
        一、 政府财力有限需要为政府供给养老服务设定条件限制
        二、 维护个人自由价值需要为政府供给养老服务设定条件限制
        三、 培育健康的道德观念需要为政府供给养老服务设定条件限制
第三章 政府应当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
    第一节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的原因
        一、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是提高效率的需要
        二、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是行政民主化的需要
        三、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是培育市民社会的需要
        四、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需要
        五、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是理顺政府职能的需要
    第二节 政府以向第三方购买的方式供给养老服务应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 应处理好伴随政府瘦身而来的“公务人员”的分流问题
        二、 要确保社会组织之间获得政府委托提供养老服务资格的公平竞争性
        三、 要预防第三方为节省成本而降低养老服务品质
        四、 要防止权力腐败
        五、 要确保民主价值不被削弱
第四章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对象问题
    第一节 有关国家、地区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一、 澳大利亚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二、 美国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三、 捷克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四、 英国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五、 我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资格之规定
        六、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资格的规定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关于现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对象的评价及本文的立法建议
        一、 美国判断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理论工具
        二、 日本判断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理论工具
        三、 德国判断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理论工具
        四、 本文对判断区别对待是否合理的理论工具之选择
        五、 对十二种具体资格限制的合理性的探讨
        六、 本文的立法建议
第五章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内容问题
    第一节 有关国家、地区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立法及启示
        一、 澳大利亚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立法及启示
        二、 捷克和英国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立法及启示
        三、 美国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立法及启示
        四、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立法”及启示
    第二节 关于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问题的探讨
        一、 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内容的现行规定
        二、 我国政府宜购买的养老服务内容之确定
第六章 关于政府之间养老服务责任的分担问题
    第一节 纵向政府之间养老服务责任的分担
        一、 关于纵向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责任分担的研究述评
        二、 从法律规范角度考察不同层级政府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上的责任
        三、 从学理上分析不同层级政府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上的责任
    第二节 横向政府之间养老服务责任的分担
        一、 现行规定
        二、 对未来的设想
第七章 关于政府应当向谁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
    第一节 关于政府不应当向谁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
        一、 有义务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可以排除在外
        二、 不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可以排除在外
    第二节 政府实际在向谁购买养老服务与我国的立法对策
        一、 关于政府实际在向谁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
        二、 我国的立法对策
第八章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保护老人隐私问题
    第一节 隐私的含义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保护老人隐私的重要性
        一、 关于“隐私”的含义
        二、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保护老人隐私的重要性
    第二节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隐私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 澳大利亚隐私立法
        二、 加拿大隐私立法
        三、 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隐私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第九章 关于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的处理
    第一节 围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依据而发生的纠纷问题
        一、 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依据主要是一些“土政策”
        二、 围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依据而发生的纠纷
        三、 围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依据而发生的纠纷的处理
    第二节 利用行政处理方式为法院减轻处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压力的问题
        一、 澳大利亚行政调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的制度
        二、 澳大利亚行政调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的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的公法/私法性质及其解决途径
        一、 划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纠纷属性的前提:公法/私法的划分标准
        二、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几对纠纷关系的公/私法性质的定性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企业“狼文化”和“羊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企业为什么要实行“狼性文化”
三、“狼性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四、企业“羊性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五、企业“狼性文化”与“羊性文化”的比较
六、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的视角来比较“狼性文化”与“羊性文化”
    (一) 以儒家文化的视角来比较“狼性文化”与“羊性文化”
    (二) 以法家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狼性文化”
    (三) 以佛家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羊性文化”
七、对企业建设“狼性文化”与“羊性文化”的一些建议
八、超越狼性与羊性, 建立企业的二元文化
九、结语

四、与狼共舞 我们不是羔羊(论文参考文献)

  • [1]羯玲[J]. 禹风.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11)
  • [2]河西当代小说的地方性书写研究[D]. 秦悦. 兰州大学, 2021
  • [3]美国当代电影的生态批评研究[D]. 李之文. 山东大学, 2020(01)
  • [4]1929-2019年奥斯卡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呈现[D]. 黄小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5]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杜刚. 苏州大学, 2018(02)
  • [6]实践哲学语境下的生态伦理研究 ——保罗·汤普森哲学思想的启示[D]. 于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9)
  • [7]英语电影中文片名的修辞探析[D]. 李琪. 暨南大学, 2013(01)
  • [8]铜雀春深[J]. 赵玫. 作家, 2013(05)
  • [9]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 袁维勤.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4)
  • [10]企业“狼文化”和“羊文化”的比较研究[J]. 杨兆宇,王远,刘茜茜. 比较管理, 2011(02)

标签:;  ;  ;  ;  ;  

与狼共舞我们不是羔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