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安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及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增大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丹丹[1](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田丹枫[2](2020)在《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痴呆常见类型之一,以记忆力进行性衰退、认知功能障碍及性格、情感等精神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VD的病理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突触可塑性改变、钙超载、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显着提高VD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课题组基于VD的“毒损脑络”中医创新病因病机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具有解毒通络作用的参知健脑方。前期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可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修复受损海马神经元,通过调控谷氨酸突触囊泡转运关键蛋白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内吞过程,减轻谷氨酸所致神经兴奋性毒性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但研究大多仅从单个靶点或通路评估参知健脑方对VD的干预作用,并未完全解释其药效机制;且目前尚未对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深入分析验证,其分子机制值得更深入地探索研究。目的:基于VD“毒损脑络”理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2)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干预药物的适宜浓度,并探讨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增殖及毒性的影响;(3)研究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周期、凋亡及细胞内游离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VD细胞模型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参知健脑方的治疗有效性及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4)研究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clathrin、RAB5B和NMDAR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是否通过调控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内吞过程发挥对VD的治疗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第一部分:依托多种数据库检索并收集参知健脑方的入血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VD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7.1构建参知健脑方-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第二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和IncuCyte动态细胞成像技术筛选出谷氨酸适宜造模剂量及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干预剂量。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细胞增殖及毒性的作用。第三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其对细胞周期、凋亡、细胞内游离Ca2+、活性氧和超氧化物(ROS/Superoxide)水平的影响,qRT-PCR检测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第四部分:采用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作为VD细胞模型,参知健脑方各剂量与盐酸美金刚分别干预VD细胞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clathrin、RAB5B和NMDAR1的分布和蛋白表达水平;qRT-PCR技术检测clathrin和NMDAR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1)参知健脑方-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3个单味药,18个活性化合物,154个治病靶点。其中,芍药苷、白芍苷和新芒果苷等活性成分关联基因较多,FGF1和FGF2位列治病靶点首位。(2)PPI网络包含154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NS、ALB、AKT1、CASP3、JUN、PTGS2等。(3)GO富集分析共有条目4960个,其中生物过程相关条目4176个,细胞组成相关条目306个,分子功能相关条目478个。(4)KEGG富集分析共有相关通路30条,涉及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凋亡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钙信号通路等。第二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药物干预剂量筛选:谷氨酸适宜造模剂量为22.5 mM,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05、0.1、0.2 mg/mL,盐酸美金刚干预剂量为10 μM。(2)细胞形态学:正常PC12细胞呈不规则长梭形,形态完整,突起明显,贴壁牢固;谷氨酸处理的PC12细胞呈圆球形,结构不完整,胞体皱缩,易聚集成团;突起变短或减少、消失,细胞贴壁不牢;随着时间的增加,死细胞数明显增多,细胞死亡率显着上升。与模型组相比,参知健脑方各剂量组细胞胞体均相对完整,部分细胞突起少量存在,存在突触间联系;细胞贴壁较模型组牢固;随着时间的增加,死细胞数增多不明显,细胞死亡率没有显着上升。盐酸美金刚组细胞形态较模型组略有改善。(3)CCK-8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显着降低PC12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增殖(P<0.05);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明显提高PC12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增殖,降低细胞毒性(P<0.01)。(4)IncuCyte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持续增加细胞绿色荧光面积和死细胞数,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细胞融合率持续下降;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以有效减少细胞绿色荧光面积和死细胞数,死亡率降低,融合率呈上升趋势;盐酸美金刚的各项结果趋势与谷氨酸类似。(5)CFSE增殖实验:谷氨酸可以明显增高CFSE平均荧光强度(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CFSE平均荧光强度均呈减弱趋势,但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细胞周期:谷氨酸可以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使细胞阻滞在S期(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以显着降低S期细胞比例(P<0.01)。(2)细胞凋亡:谷氨酸可以明显增加凋亡率(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以显着减少细胞凋亡(P<0.01)。(3)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谷氨酸可明显升高细胞内Ca2+和ROS/Superoxide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和盐酸美金刚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内Ca2+和ROS水平(P<0.05,P<0.01)。(4)qRT-PCR:谷氨酸可以明显增加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和盐酸美金刚均可显着降低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P<0.01)。第四部分:体外实验结果表明,(1)免疫荧光:clathrin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RAB5B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早期内体;NMDAR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突触。谷氨酸显着降低clathrin和RAB5B的表达(P<0.01,P<0.01),增加NMDAR1的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上调clathrin、RAB5B水平(P<0.05,P<0.05),下调NMDAR1水平(P<0.05)。(2)qRT-PCR:谷氨酸可明显降低clathrin mRNA的表达(P<0.01),并增加NMDAR1 mRNA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可明显增加clathrin的表达并显着降低NMDAR1的表达水平(P<0.01)。(3)Western Blot:谷氨酸可抑制clathrin和RAB5B的表达,明显增加NMDAR1的表达水平(P<0.01);参知健脑方各剂量均可以显着上调clathrin、RAB5B表达水平,下调NMDAR1 的水平(P<0.01)。结论:(1)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机制呈现多角度、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其治病靶点大多与血管、神经保护及突触可塑性调节相关,且靶点与通路之间相互协同发挥作用,提示这可能是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关键,为深入研究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其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2)适宜浓度的谷氨酸可以显着促进PC12细胞增殖,但谷氨酸浓度过高会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参知健脑方各剂量能均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活力及细胞融合率,减少死细胞数目及死亡率,减少细胞毒性损伤;均对细胞形态有一定修复作用,改善细胞贴壁不牢的状态。(3)参知健脑方能有效修复细胞周期循环,下调caspase-3的表达而减少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而阻止Ca2+内流并增强细胞清除ROS和Superoxide的能力,减少谷氨酸毒性积累及氧化应激损伤。参知健脑方可影响上述多种途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验证了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有效性以及网络药理学计算机预测结果的可靠性。(4)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障碍导致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积累,“解毒通络”的参知健脑方可改善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而降低谷氨酸神经兴奋性毒性。其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larhrin和RAB5B的表达,促进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有关。验证了参知健脑方治疗VD的有效性以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解毒通络”法则治疗VD提供了微观证据。
刘智美[3](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新昌[4](2020)在《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脑梗死最有效治疗方法是超早期溶栓,但须在4.5h时间窗内实施,否则极易破坏血脑屏障(BBB)而出现脑水肿及颅内溶栓出血性转化等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高,如能探寻到延长时间窗的方法,将会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机会。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公认,然而早期针刺能否提高溶栓安全性,进而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其次从细胞与分子水平探讨针刺提高脑梗死溶栓安全性、延长溶栓时间窗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改良的自体血栓栓塞性脑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rtPA为静脉溶栓手段。实验一: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4.5h溶栓组、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观察针刺干预对各组大鼠梗死体积、神经行为学评分、BBB通透性、颅内溶栓出血性转化及脑水肿的影响,以明确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实验二: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IF)检测ERK1/2信号通路指标(MEK1/2、ERK1/2)、跨膜蛋白(Claudin5)、胞浆黏附蛋白(ZO-1)、细胞骨架蛋白(MAP-2)以及MMP9的蛋白表达;采用 Real time-PCR、Western blot 检测 NF-κB p65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BBB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缺血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实验三: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h溶栓组、6h溶栓组+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RK1/2、MMP9、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变化。通过实验二、三,明确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作用机制。结果:1、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治疗后24h评分,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窗外溶栓组(6h溶栓组、9h溶栓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可改善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比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着增大(P<0.01,P<0.05);针刺+6h溶栓组与6h溶栓组比,梗死体积显着减小(P<0.01)。表明针刺可减小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梗死体积。3、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较,6h溶栓组、9h溶栓组、针刺+9h溶栓组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说明超时间窗外溶栓会显着增加出血性转化风险。针刺+6h溶栓与6h溶栓比,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单纯溶栓大鼠的脑出血性转化。4、各组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时间窗内4.5h溶栓组Evans blue(EB)含量降低;时间窗外6h、9h溶栓组EB含量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EB含量降低;针刺+9h溶栓组EB含量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6h溶栓与6h溶栓比,EB含量降低(P<0.05)。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单纯溶栓大鼠的BBB通透性。5、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与模型组相比,4.5h溶栓组、针刺+4.5h溶栓组、针刺+6h溶栓组脑含水量均显着降低(P<0.01);时间窗外6h溶栓组、9h溶栓组脑含水量显着增加(P<0.01)。针刺+6h溶栓组与6h溶栓组比,脑含水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的脑含水量。6、各组大鼠BBB超微结构的改变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BBB超微结构内皮细胞及基底膜明显肿胀变形且不规则,内皮细胞层间连接疏松,紧密连接遭到破坏。6h溶栓组BBB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基底膜肿胀变形进一步加重,大量空泡及胞饮小泡形成,紧密连接断裂,BBB超微结构严重破坏。针刺+6h溶栓组BBB超微结构破坏减轻,其内皮细胞及基底膜肿胀减轻,形态有规则基本连续完整,紧密连接破坏明显减轻,表明针刺可改善脑梗死溶栓大鼠BBB超微结构的破坏。7、针刺对脑梗死溶栓大鼠ERK1/2信号通路的作用WB、IF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比,p-MEK1/2/t-MEK1/2、p-ERK1/2/t-ERK1/2均显着增加(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6h溶栓组、模型组相比,p-MEK1/2/t-MEK1/2、p-ERK1/2/t-ERK1/2均显着降低(P<0.0 1)。表明针刺可抑制时间窗外溶栓大鼠E Rκ1/2信号通路的激活。8、各组大鼠MMP9的表达比较WB、IF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MMP9表达增加(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MMP9进一步增加(P<0.05);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MMP9表达显着降低(P<0.01)。提示针刺可下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MMP9的蛋白表达。9、各组大鼠ZO-1、Claudin5、MAP-2的表达比较WB、IF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ZO-1、Claudin5、MAP-2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ZO-1、Claudin5、MAP-2的表达进一步降低(P<0.05);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ZO-1、Claudin5、MAP-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ZO-1、Claudin5、MAP-2 的蛋白表达。10、各组大鼠NF-κB p65的表达比较WB、RT-PCR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NF-κB p6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NF-κB 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下调时间窗外溶栓大鼠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11、各组大鼠TNF-α和IL-1β的含量比较ELISA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TNF-α、IL-1 β含量显着升高(P<0.01);6h溶栓组与模型组比,TNF-α、IL-1β含量进一步升高(P<0.01);针刺+6h溶栓组分别与模型组、6h溶栓组相比,TNF-α、IL-1 β含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针刺可降低时间窗外溶栓大鼠脑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1 β的含量。12、ERK1/2信号通路对MMP9、NF-κB p65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6h溶栓组p-ERK1/2、MMP9、p-NF-κB p65表达均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6h溶栓组比,6h溶栓+U0126组大鼠p-ERK1/2、MMP9、p-NF-κB p65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表明ERK1/2信号通路位于MMP9、NF-κB p65的上游,能够调控其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针刺及时介入,能够减轻溶栓并发症,提高溶栓安全性,发挥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2、针刺能够抑制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下调MMP9以及NF-κB p65的表达,上调大鼠血脑屏障结构相关蛋白(Claudin5、ZO-1、MAP-2)的表达,并降低脑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 β)的含量,改善血脑屏障的破坏,表明针刺是通过调控ERK1/2信号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殷椿茂[5](2018)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5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3)。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5±2.6)分、(15.8±3.2)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ADL评分分别为(78.9±11.4)分、(69.2±12.5)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SE水平分别为(8.5±2.3)μg/L、(10.2±1.6)μg/L,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S100β水平分别为(0.14±0.08)μg/L、(0.37±0.12)μg/L,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β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分别为(10.4±3.9)mg/L、(16.2±4.4)mg/L,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4.1±8.6)ng/L、(33.2±11.5)ng/L,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6.1±2.4)μg/L、(11.3±4.8)μg/L,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0%(42/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6.0%(33/5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佳。
石江伟,于涛,高秀梅[6](2015)在《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卒中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2位病因,除血管再通外,尚无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有效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脑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再生4个角度分类阐述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紧密相关的临床药理学指标及中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评价,以期为进一步阐释中药复杂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研究开发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中药注射液大品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张琛[7](2013)在《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NMDAR)是一类重要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对钙离子具有高通透性是其重要特点。缺血性脑卒中等病理情况下,NMDAR过度激活会介导过量钙离子内流,造成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大量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等不同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临床前研究表明,抑制或阻断NMDAR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病理损伤。但是,NMD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却常常由于无明确有效性或者不可耐受的副作用而失败。随着对NMDAR亚单位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深入认识,高选择性的干预NMDAR亚单位功能为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组前期体内外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人参皂苷Rd (GSRd)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效应,提示GSRd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神经保护剂。但是其作用机制和靶点尚不明确。我们前期研究提示GSRd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NMDAR有关。由于NMDAR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采用神经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了GSRd神经保护作用与NMDAR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GSRd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人参皂苷Rd对NMDA受体电流的调节作用目的:本课题前期研究提示GSRd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NMDAR有关。因此,本部分实验首先探讨NMDAR是否为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方法: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无镁外液环境下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并给予GSRd和不同NMDA受体拮抗剂干预,观察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影响。建立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记录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NMDA受体电流变化,并观察GSRd处理对该电流的影响。结果:1.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给予NMDA刺激可迅速诱发出明显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具有快速部分脱敏的特点。给予NMDAR拮抗剂AP-5和MK-801均能够显着抑制该电流,表明我们记录到的是典型的NMDA受体电流。2. GSRd能够明显减小NMDA受体电流峰值,并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EC50为7.7μM。3.兴奋性毒性损伤后记录到的NMDA受体电流峰值较正常状态下诱发电流峰值明显增大,而给予GSRd处理后NMDA受体电流峰值较损伤组明显减小,表明在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GSRd亦能够明显抑制NMDAR的活动。结论:GSR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NMDAR通道活动,并且在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仍能够明显降低过度开放的通道活动,提示NMDAR可能是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第二部分人参皂苷Rd对NMDA受体调节作用的亚单位选择性目的:功能性NMDAR主要由两个NR1亚单位和两个NR2A或两个NR2B亚单位组成,研究表明NR2A和NR2B亚单位在突触内外的分布和功能是不同的。本部分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分离NMDA受体电流成分,观察GSRd对NMDAR的调节作用是否具有亚单位选择性。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NMDA受体电流,分别给予NR2A亚单位选择性拮抗剂NVP-AAM077和NR2B亚单位选择性拮抗剂ifenprodil干预,观察它们是否影响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调节作用。记录NMDA受体成分的微小突触后电流(NMDAR-mEPSC)以反映突触内NMDAR活动,按照MK-801抑制方案分离突触外NMDA受体电流,分别观察GSRd对二者的影响。在HEK293细胞上转入重组NR1/NR2A受体和NR1/NR2B受体,分别记录NR1/NR2A受体电流(INR1/NR2A)和NR1/NR2B受体电流(INR1/NR2B),观察GSRd对这两种电流的影响。使用NMDAR放射性配基[3H]CGP39653进行配基受体结合实验,检测GSRd对NMDAR的亲和力。结果:1. NVP-AAM077并未影响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抑制作用,而ifenprodil则能够完全消除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抑制作用。2. GSRd处理前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R-mE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没有明显变化。但是GSRd能够明显减小突触外NMDA受体电流的峰值。3. GSRd对转染HEK293细胞INR1/NR2A和INR1/NR2B均无明显影响。GSRd对[3H]CGP39653特异性结合的抑制率较低,提示其与NMDAR的亲和力较低。结论:GSRd对NMDAR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亚单位选择性,可能主要通过影响NR2B亚单位降低NMDAR通道活动。但是转染实验和结合实验结果提示,GSRd可能并非通过直接结合受体上的配基结合位点发挥效应,而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调节NMDAR活动。第三部分NR2B亚单位磷酸化参与人参皂苷Rd抵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目的:NMDAR的NR2B亚单位具有较长的细胞内段,其上有多个磷酸化调节位点,对于NMDAR功能活动的调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部分实验主要探讨磷酸化调节是否参与GSRd减小NMDAR活动抵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NMDA受体电流,给予不同激酶抑制剂处理,观察它们对GSRd减小NMDA受体电流效应的影响。建立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并给予GSRd处理,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NMDA受体NR2B亚单位总蛋白和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以及Akt和ERK的活性变化,反映神经元损伤和存活状况。结果:1. PKC抑制剂G6983能够阻断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减小作用,而酪氨酸激酶Src抑制剂PP2和CaMKII抑制剂CK59对GSRd的作用均无影响。2.兴奋性毒性损伤以及给予GSRd处理后,NMDAR各亚单位的总蛋白表达均没有明显变化,NR2B亚单位Tyr1472和Ser1480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亦没有明显变化。但是Ser130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兴奋性毒性损伤后显着升高,而给予GSRd处理后,该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3.兴奋性毒性损伤后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高,而给予GSRd处理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NMDA损伤后Akt和ERK的总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磷酸化Akt和ERK水平明显降低,而给予GSRd干预损伤后,二者磷酸化水平较兴奋性毒性损伤组均有明显的恢复。结论:GSRd可能通过抑制NR2B亚单位的Ser1303位点磷酸化,调节NMDAR通道活动,从而减轻兴奋性毒性损伤,改善神经元的存活状态,这可能是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通路。
刘丽,陶彦谷[8](2010)在《脑安滴丸治疗75例气虚血瘀证脑梗死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脑安滴丸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明确的气虚血瘀证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5例,治疗组予脑安滴丸治疗,对照组予脑血栓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1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略高于对照组(81.33%),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志、语言、运动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改善疗效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脑安滴丸治疗气虚血瘀证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徐伟[9](2007)在《脑缺血兴奋神经毒性损伤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阐述了脑缺血神经兴奋性损伤的主要机制,并从中药复方、中成药、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等多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神经兴奋毒性的抑制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兴奋氨基酸毒性这一环节可能有抑制作用,能抑制EAA的释放下调NMDA受体,从而起到保护神经元作用。
黄昭穗,黄胜立,刘开渊,余桂翔,张芳芳[10](2006)在《脑安胶囊防治脑卒中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二、脑安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及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增大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安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及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增大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
1 中药治疗 |
2 针灸治疗 |
3 推拿按摩治疗 |
4 运动疗法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设计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疗效评价标准 |
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
5 药品使用情况 |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
7 基线辅助检查 |
8 疗效评价 |
9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
3 临床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创新与优势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参知健脑方各组分药物改善认知机制研究 |
1 人参 |
1.1 中医认识 |
1.2 化学成分 |
1.3 改善认知机制 |
2 知母 |
2.1 中医认识 |
2.2 化学成分 |
2.3 改善认知机制 |
3 赤芍 |
3.1 中医认识 |
3.2 化学成分 |
3.3 改善认知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神经元突触囊泡内吞途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
1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CME)与神经系统疾病 |
1.1 网格蛋白包被组装 |
1.2 质膜内陷和凹窝形成 |
1.3 凹陷收缩和剪切 |
1.4 囊泡去包被 |
2 Kiss and run途径 |
3 不依赖网格蛋白的大量内吞作用(clathrin-independent bulk endocytosis,CIE) |
4 超速内吞作用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知健脑方治疗血管性痴呆机制研究 |
1 研究材料 |
1.1 数据库 |
2 研究方法 |
2.1 参知健脑方入血活性化学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
2.2 参知健脑方药物成分-靶点、VD疾病-靶点及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的预测 |
2.3 参知健脑方活性成分-VD-靶点的网络构建 |
2.4 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参知健脑方潜在入血活性化学成分的筛选结果 |
3.2 参知健脑方药物成分-靶点、VD疾病-靶点及参知健脑方治病靶点预测结果 |
3.3 参知健脑方-活性成分-VD靶点的网络构建 |
3.4 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药研究与网络药理学 |
4.2 参知健脑方的理法方药分析 |
4.3 参知健脑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参知健脑方和谷氨酸干预浓度筛选及其对拟VD细胞模型增殖及毒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培养 |
2.2 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最适宜造模浓度筛选及参知健脑方低、中、高剂量适宜浓度筛选(CCK-8法) |
2.3 谷氨酸造模适宜浓度及干预药物适宜浓度的筛选验证(IncuCyte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 |
2.4 谷氨酸诱导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分组给药 |
2.5 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毒性 |
2.6 IncuCyte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功能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及毒性2.7 CFSE细胞增殖实验 |
2.7 CFSE细胞增殖实验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生理状态下PC12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3.2 不同浓度谷氨酸和参知健脑方溶液对PC12细胞增殖及毒性的影响 |
3.3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的增殖及毒性影响 |
3.4 CFSE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毒损脑络”与VD |
4.2 “毒损脑络”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
4.3 “解毒通络”是治疗VD的重要法则 |
4.4 谷氨酸诱导损伤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 |
4.5 参知健脑方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的增殖及毒性作用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周期、凋亡、钙离子浓度及活性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PC12细胞培养 |
2.2 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各组给药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周期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凋亡 |
2.5 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系统检测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活性氧及超氧化物的水平 |
2.6 qRT-PCR技术检测PC12细胞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PC12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3.2 PC12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3.3 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活性氧及超氧化物的水平检测结果 |
3.4 参知健脑方对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周期阻滞 |
4.2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凋亡 |
4.3 参知健脑方与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内钙超载及氧化应激损伤 |
4.4 “解毒通络”法则的部分生物学内涵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参知健脑方对拟VD细胞模型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C12细胞clathrin、RAB5B和NMDAR1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
2.2 qRT-PCR检测PC12细胞clathrin mRNA和NMDAR1 mRNA的表达水平 |
2.3 Western Blot检测PC12细胞clathrin、RAB5B及NMDAR1的表达水平 |
3 研究结果 |
3.1 PC12细胞的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2 PC12细胞的qRT-PCR检测结果 |
3.3 PC12细胞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参知健脑方与clathrin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 |
4.2 参知健脑方与NMDA受体的内吞过程 |
4.3 “解毒通络”法则的部分生物学内涵 |
5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急性脑梗死概述 |
1、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溶栓疗法及局限性 |
二、血脑屏障破坏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
1、血脑屏障结构 |
2、血脑屏障破坏与溶栓并发症 |
三、调控ERK1/2信号通路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路径 |
1、ERK1/2信号通路 |
2、ERK1/2信号通路与脑梗死 |
四、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及针刺治疗概况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古代针灸治疗 |
4、现代针灸治疗方法及机制 |
五、本研究科学假说 |
第二部分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
一、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 主要试剂 |
二、方法 |
1. 动物分组 |
2.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性模型制备 |
3.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
4. 神经行为学评分 |
5. 干预方法 |
6. 脑梗死体积测定 |
7. 脑含水量的测定 |
8. BBB通透性的测定 |
9. 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的测定 |
10.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1. 模型制备过程中的脑血流量变化 |
2. 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比较 |
3. 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比较 |
4. 各组大鼠脑出血性转化的比较 |
5. 各自大鼠BBB通透性的比较 |
6. 各组大鼠脑含水量的比较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 主要试剂 |
二、方法 |
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2. 侧脑室注射 |
3. 改良的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性模型制备 |
4.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 |
5. Western Blot检测 |
6. Real-time PCR检测 |
7. ELISA检测 |
8. 免疫荧光检测 |
9. 透射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 |
10.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与分析 |
1. 各组大鼠BBB超微结构的改变 |
2. 针刺对脑梗死溶栓大鼠ERK1/2信号通路的作用 |
3. 各组大鼠MMP9的表达比较 |
4. 各组大鼠ZO-1的表达比较 |
5. 各组大鼠Claudin5的表达比较 |
6. 各组大鼠MAP-2的表达比较 |
7. 各组大鼠NF-κB p65的表达比较 |
8. 各组大鼠TNF-α和IL-1β的含量比较 |
9. ERK1/2信号通路对脑梗死溶栓大鼠MMP9表达的影响 |
10. ERK1/2信号通路对脑梗死溶栓大鼠NF-κB p65表达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
二、针刺方案选择 |
三、针灸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探讨 |
四、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机制探讨 |
五、本研究的创新性 |
六、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丁苯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周血生物学标记物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相关性研究 |
1.1 脑组织损伤 |
1.2 炎症反应 |
1.3 凝血/血栓形成 |
1.4 血管再生 |
2 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药理学研究 |
3 结语与展望 |
(7)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人参皂苷 Rd 对 NMDA 受体电流的调节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 Rd 对 NMDA 受体调节作用的亚单位选择性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NR2B 亚单位磷酸化参与人参皂苷 Rd 抵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脑安滴丸治疗75例气虚血瘀证脑梗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症状评分 |
3.3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总体疗效比较 |
4.3 2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
4.4 2组血黏度改善情况比较 |
4.5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9)脑缺血兴奋神经毒性损伤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缺血神经兴奋毒性损伤的主要机制 |
2 中医药对神经兴奋毒性的抑制作用 |
2.1 复方研究 |
2.2 中成药研究 |
2.3 中药提取物及有效成分研究 |
2.4 单味中药研究 |
2.5 针灸研究 |
3 小结和展望 |
(10)脑安胶囊防治脑卒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卒中防治现状 |
2 脑安胶囊在脑卒中防治中应用 |
2.1 脑安胶囊的药理学作用 |
2.2 脑安胶囊改善脑血管功能 |
2.3 脑安胶囊预防脑卒中 |
3 结 语 |
四、脑安软胶囊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及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增大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参知健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丹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针刺调控ERK1/2信号通路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D]. 张新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殷椿茂. 郑州大学, 2018(03)
- [6]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 石江伟,于涛,高秀梅. 中草药, 2015(14)
- [7]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D]. 张琛.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8]脑安滴丸治疗75例气虚血瘀证脑梗死临床观察[J]. 刘丽,陶彦谷. 新中医, 2010(10)
- [9]脑缺血兴奋神经毒性损伤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J]. 徐伟. 中医药导报, 2007(05)
- [10]脑安胶囊防治脑卒中研究进展[J]. 黄昭穗,黄胜立,刘开渊,余桂翔,张芳芳. 东南国防医药,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