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G未来增长来源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钟潇,殷超,王子咸,朱翔宇[1](2020)在《世界寿险业重大危机事件回顾及经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受疫情拖累,世界经济面临极大的下行压力,在此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历次重大危机对寿险业的影响及寿险企业的应对情况,尤为必要。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20世纪以来四次重大危机对寿险业的影响,并总结提炼出寿险业应对破产风险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对当前寿险业的经营启示。
闫泓汀[2](2020)在《保险公司穿透式监管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4月12日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带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至此,“穿透式监管”正式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政策概念被确定下来。2017年,为了响应国家对金融行业“监管从严”的监管政策调整,“穿透式监管”成为“热门概念”被频繁的运用到保险监管机构规则的修订中。保险“监管从严”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当前我国保险监管的改革趋势。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在此后制定的监管规则是否经过对“穿透式监管”的广泛的论证无从得知,但仅从保险监管部门当前对于穿透式监管的立法数量上来看,似乎已经明显违背了国务院办公厅的初衷——整治互联网金融乱象,对于“穿透式监管”出现了扩张解释和概念滥用的现象,在实践中明显已经对我国既有的保险行业治理模式形成了冲击。因此本文对于穿透式监管的规制研究进行研究,以期寻找保险公司监管与有效治理之间的边界,并基于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章对于穿透式监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保险监管的理论基础中,主要归纳总结了政府对于保险行业进行监管的理论,包括公共利益说、部门利益论与俘获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监管理论中的行为假定,主要梳理了金融学和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违法行为决策论作为本文保险监管行为与被监管行为分析的基础;在保险监管威慑理论中,对保险监管威慑进行了概述,并理顺了监管威慑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金钱处罚的威慑。由于金钱处罚存在边际效应,因此对于金钱处罚的最优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对保险威慑理论中非金钱处罚适用其法理基础进行了分析,具体是指对于劳动权、财产权和营业自由的限制;第二节中对于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第三节中,首先对行为监管的理论进行梳理,主要有“有限理性假设”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行为监管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进行相应的介绍。由于行为监管的依据不同,目前实践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主体导向的澳大利亚模式、目标导向的英国模式和数据导向的美国模式。依据目前行为监管发展较为成熟的英国FCA金融监管局的对行为监管的相关立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对功能监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主要金融功能理论和监管套利理论。第四节中对于功能监管理论发展到实践进行了梳理。对于功能监管的框架,依据目前国际上的实践,其框架为分工重构、政策协同、监管协调、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支持、架构调整、信息共享、业界共治。在第五节中,对穿透式监管的实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了说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治理我国目前保险市场中的乱象。第二章穿透式监管在我国的实践中,通过对于我国保险监管机构的一系列立法及监管活动进行梳理,分为对于资本端的穿透、对于资产端的穿透和对于负债端的穿透。在资本端穿透一节中,对于公司股权的穿透包括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穿透。对于入股资金的穿透包括对保险公司股东入股资金的穿透和对于自我注资、循环注资的穿透。对于投资项目的穿透包括对于保险资金流向的穿透和对资管产品的穿透。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穿透方法包括严格规定保险公司披露办法、对于关联交易向上的严格排查,并且将关联交易的主体扩大到自然人。对于负债端的穿透主要分为对保险产品的穿透监管和对误导销售的穿透监管。第三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险公司穿透式监管的现实困境包括对于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穿透式监管与商事外观主义的冲突以及穿透式监管对于我国监管资源的浪费。保险监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主要表现为我国保险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突击式”治理和为监管而监管的弊病,并分析了突击式监管在我国一直以来的历史沿革,并分析了我国保险行业突击式治理的根本原因以及此种治理方式所带来的危害。在穿透式监管与商事外观主义冲突中,笔者以正德人寿和天策公司股权代持案为例,揭示了我国保险监管对于私法自治领域的干涉,并揭示了该种行政执法介入司法裁判领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司法实践中对于“公共利益”的扩大解释;在穿透式监管对我国监管资源的浪费中主要论述了穿透式监管的根源在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以及适用穿透式监管需要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以及采用穿透式监管与保险产品的创新以及市场金融交易效率之间的矛盾。第四章中论述了保险行业穿透式监管的法律规制与路径,主要包括穿透式监管与私法自治的逻辑归位、构建保险监管的长效机制、保险监管兼顾成本的方法以及发挥市场对于保险行业的约束作用。对于穿透式监管与私法自治的逻辑归位主要论述了穿透式监管应避免价值判断、在合同内部关系硬遵循司法自治已经防止穿透式监管的滥用引发系统性风险。对于构建保险监管常态化治理的长效机制中明确首先应当理性保险监管机构的治理能力和有效监管的边界,并建议将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引入对保险监管机构自由裁量权的规制中,主要包括目的合法性、适当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原则;对于保险监管的立法应当遵循事前评估、事后评估以及构建公众评议的机制。对于完善保险公司市场协同约束机制主要包含了首先、应担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包括分离最终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以及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发挥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对于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首先应当加强自愿信息披露管理,并厘清强制披露信息与资源披露信息边界,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督。完善保险公司退出机制。并发展我国商业信用评级制度,并强化运用商业信用评级结果至我国保险公司。
许紫鑫[3](2020)在《《金融救火:危机与教训》2-4章节的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包含三个部分:源语文本、目标语文本和翻译报告。此次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节选自《金融救火:危机与教训》由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和小亨利·保尔森三人合着。本书主要介绍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始末并详述了作者三人参与救市的过程。译者选取书中第二至四章作为此次翻译项目的源语文本,共包含16,664词。选定章节主要介绍了金融危机的大火如何蔓延至整个金融系统以及美国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援助几大金融巨头及缓解市场恐慌的措施。源语文本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属于表达型文本,旨在向读者传达真实信息,并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文本的可读性。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要求译者寻找翻译等值成分,从而准确传达源语文本信息,使之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考虑到翻译转换理论对于表达型文本的适用性,译者选择该理论来指导此次翻译实践。在翻译报告中,译者首先对翻译任务进行描述。然后对翻译转换理论进行阐释,综述该理论对于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译者从翻译转换理论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来探讨该理论在此次翻译实践中对译者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陈彩云[4](2020)在《电站锅炉SCR脱硝装置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NOx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燃烧。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能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火电厂排放的NOx是人类活动NOx的主要来源。SCR法作为当今的主流脱硝技术,技术成熟且效率高。但是SCR脱硝装置中的烟气常常携有大量飞灰,易造成催化剂积灰和磨损;如果烟气速度过高,催化剂层甚至可能会被击穿,降低脱硝效果。因此对SCR脱硝装置内部烟气流场和飞灰颗粒场进行研究,对优化结构、控制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龙岗电厂660 MW超临界机组SCR脱硝装置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催化剂磨损以及流动阻力大的问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 FLUENT 17模拟研究了原结构SCR脱硝装置的烟气速度和飞灰浓度分布情况并进行了现场测试验证。其中,数值模拟选择AIG上游截面以及首层催化剂入口截面作为监测位置,采用了DPM模型对飞灰颗粒在烟道内部的运动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原结构SCR脱硝装置受烟道结构尺寸的影响,内部流场均匀性极差,SCR反应器区域存在一个很大的漩涡。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优化烟道内部结构以及各拐角处导流板的数目、型号以及位置等,提出了三种优化方案,从相对标准偏差(烟气速度、飞灰浓度)、系统压降等方面对优化方案的模拟结果从定性以及定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模拟结果表明:AIG上游和首层催化剂入口烟气速度分布均匀性情况为方案三>方案二>方案一,与原结构相比,方案三飞灰浓度分布均匀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三种优化方案的系统压损依次降低283 Pa、294 Pa、606 Pa,从而确定了方案三为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并按照方案三对SCR原结构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且对实施效果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现场测试得到的烟气速度和飞灰浓度数据分布规律与数值模拟得到的数据分布规律相似,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避免了AIG以及SCR反应器区域涡流的产生,减小了飞灰颗粒对烟道弯头内侧壁面的磨损,同时系统压损降低了649 Pa,脱硝效率由改造前65.14%提升为88.89%,改造效果与预期值基本相符,说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王欢星[5](2020)在《美国《多德-弗兰克法》金融监管改革研究》文中认为2008年次贷危机前近三十年金融监管思想和金融监管制度变革更多体现为放松管制,认为市场能够自动修复缺陷。在应对次贷危机过程中,包括美国财政部、美联储等所实施的救市措施,以及后续在金融监管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再次肯定了政府监管在金融领域不可或缺,市场自身无法实现有效监管。《多德—弗兰克法》实施以来,美国金融监管机构遵照该法的要求,制定了大量监管条例和细则,被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颁布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试图通过在梳理金融监管的理念变化以及对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基础上,对《多德—弗兰克法》实施所建立的主要监管机制以及对该法的修订《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进行分析,从金融稳定有效性角度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学术界有关金融监管理论的演进和变迁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在微观审慎监管措施难以有效处理跨市场风险条件下,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的必要性,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包括其相应的监管工具以及所需要的运作保障机制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美国次贷危机发生过程所涉及的关键性事件进行概述,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说理,说明了《多德—弗兰克法》监管改革背景,并概述《多德—弗兰克法》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分析次贷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实施所带来的监管变革,深入分析规则调整的原因、规则调整主要内容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包括对系统性风险监管机制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改革、影子银行监管机制改革、场外衍生品监管机制改革等等。上述监管改革目的在于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稳定性。第四部分,对美国颁布的《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法》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该法案目的在于放松《多德—弗兰克法》的严厉监管措施,减轻中小型金融机构合规负担,促进对中微企业和家庭信贷供给,提振经济发展。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法》放松监管的政策导向极大地降低了中小型金融机构信贷约束,可能进一步推高企业杠杆,加剧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第五部分,对《多德—弗兰克法》及其修订法案《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法》实施以来对实现金融稳定的成效进行评价,《多德—弗兰克法》所建立的一系列监管机制,包括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对金融行为实施监管,遏制各种掠夺式金融行为,将场外衍生品进行集中清算,建立对影子银行的生前遗嘱等特殊监管机制,对特殊群体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这些制度建设和措施有助于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与此同时,《多德—弗兰克法》在变更《联邦储备法》第13条第3款规定的紧急授权,要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供临时流动性债务担保时需取得国会的批准,整合功能监管方面迟迟无法取得预期成效等方面,以及《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法》的实施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目标的实现,在社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及债务增长速度下,任何放松金融监管的措施都有可能在将来加剧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可能成为未来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杜瑞山[6](2019)在《AIG公司采购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加剧,世界各经济体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频繁而迅速的商业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传统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依仗较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绝对优势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随着低成本资源优势丧失,终端客户对整个供应商的成本、质量、交期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刻,采购作为供应链的发动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不断优化采购的流程,改进采购策略,已然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AIG公司是美资背景的化妆用具制造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国内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廉,再加上供不应求的客户需求,公司在有诸多流程管理方面的问题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快速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国内材料成本持续攀升以及新进入的竞争者数量大增导致利润率持续下滑,公司运营管理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在采购流程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凸出,主要包括了:采购人员知识和能力不足、采与购的职责不清晰;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外部供应商沟通效率低下;供应商选择流程不规范;审批流程繁琐;新品开发速度慢;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库存呆滞等。公司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本论文针对AIG公司的采购流程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了与流程优化和采购管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理论与成果,为本文所研究的采购问题的诊断和流程优化方案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披露和总结AIG公司采购组织和流程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类为两个方面:战略性采购流程问题和操作性采购流程问题。第三部分,是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在战略性采购流程优化方面,提出了采购组织架构优化方案,将战略采购和执行采购两个团队进行分离;重新设计了新供应商准入的流程方案,并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提出了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别以不同的角色对外部供应商施加影响的指导意见。在操作性采购流程优化方面,对繁琐的审批环节进行了简化;利用材料标准化的思想、经济订货批量的工具、非核心工序外包战略、TCO的成本控制理念提出采购成本控制方案;借鉴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JIT准时制的理论思想指导来提出库存管理优化方案。第四部分,阐述了保证采购流程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机制:公司高层需要从公司发展战略高度给予该流程优化支持与推动;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是支持流程优化顺利推进的基础;组建流程优化团队以便将公司各职能部门形成一个整体,促使跨职能沟通变的高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便于信息透明化,简化工作流程。
蔡瑞欣[7](2019)在《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收入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安全,对于保险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当前社会,人们对于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愿意花费相关的费用,来购买保险。特别是人们对于人寿保险购买热情的不断提高,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保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公司要更好的开展保险业务,就需要加强针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对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分公司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一般理论进行了表述,在此基础上以Z人寿天津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该公司保险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目标偏差、管理缺乏有效策略、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等现存问题。针对Z人寿天津分公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策略,包括深入挖掘客户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本文进一步提出了Z人寿天津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改进内容与实施建议,具体包括:理念的塑造与战略调整、公司业务流程的重组、公司组织机构的调整、员工培训与执行、CRM技术平台的建设等,同时指出了改进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有的保障措施。
朱衡[8](2019)在《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文中认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性影响,这场由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并渗透到其他行业的金融危机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表现,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创伤。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作为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集团陷入绝境,濒临破产,对金融行业乃至全球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追求传统商业模式的保险公司由于负债水平不同,而且与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关联性较低,通常被认为比银行具有更低的系统风险水平。然而,当代的保险领域不能仅仅以传统的商业模式来描述,它还拥有大型、复杂的保险集团或以保险为基础的企业集团,在许多司法管辖区开展业务。这些保险集团和联合企业可能包括非传统的、非保险的业务模式,特别是具有非传统特征的人寿保险产品和不同类型的金融担保产品,提高了保险集团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敞口,致使它们更容易受到金融市场状况的影响。此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成为各界关注重点,“保险业是否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如何评估监管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等议题被提上征程,学界和业界纷纷跻身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从监管趋势来说,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的三驾马车之一,行业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内外掀起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研究的热潮。国际方面,金融危机发生后,2009年4月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B),主要负责认定是否存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相关权威监管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肯定了保险业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明确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核心地位。国内方面,中国保监会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建设工作,2016年4月中国保监会召开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制度建设启动会,明确要在国内构建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的监管制度;8月,保监会发布《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暂行办法》;12月,颁布《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暂行办法(第二轮征求意见稿)》;2018《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要求日益凸显,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的必要性,充分体现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重视。从保险经营来说,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以及密切的金融资本市场联系都对未来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挑战。保险业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境内外投资标准进一步放宽,投资范围包括流动性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保险业务进一步渗透到金融领域。纵以历史的角度看,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都被严格区分,一旦发生危机也不会对其他机构造成影响。但近年来,这种金融机构间的壁垒正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紧密的业务联系以及相互关联。虽说目前的金融危机主要源于银行业,但随着银保互联性增强,溢出效应将蔓延至保险危机。正如我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见,保险业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定冲击,不得不质疑保险业是否会反过来影响金融危机,成为危机发生的主导因素。纵观全局,在与金融资本市场密切关联的大环境下,跟进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保险大国,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确保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不发生,前提是要结合具体国情,将涉及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做到位。厘清“保险业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如何科学有效评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和传染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监管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保险业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共九章,具体结构设计如下:第一章:整理国内外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现状,总结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争议、成因、传染机制、评估、监管方面的最新研究前沿与成果,总体上掌握国内外关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状况,分析现阶段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意义,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目标。第二章:首先定义了系统性风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从系统性风险特征区分了保险业系统风险的主导因素和贡献因素,并融合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特征与中国具体情况初步探究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潜在隐患;结合国际监管最新前沿动态以及推演定义了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从起因、传染以及影响机制等方面对三者比较了系统性风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三者间的关联与区别。第三章:通过历史透视实践中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以历史上金融危机对国际、国内的保险业的影响为核心,探究保险业在这场危机中所面临的冲击;与此同时,总结历史上的重大保险危机,找出导致此类破产的影响机制,归纳危机对保险市场的影响,分析危机的结构性变化,厘清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的潜在原因与表征,并从保险脆弱性这个维度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进行理论推演。第四章:从系统性风险的内在来源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一方面通过保险业务本质厘清其与系统性风险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保险不良资产从经营环境不确定性这个维度也将增加保险体系的脆弱性。外生环境冲击则从保险危机这个视角进一步推进了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的深思,探究共谋、利率、侵权与保险危机的关系,论证外生环境冲击导致的保险业危机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联。第五章:首先,以中国的金融环境为对象,重点探究了接触性传染渠道中的银保关联传染渠道。从理论分析银行与保险的不同系统重要性特征,构建银保关联的直接与间接渠道;从实证测算了我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静态和动态(整体和极端)关联性,探究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重要性及敏感度,厘清保险业与银行业关联的内外作用机制,度量银保间的溢出效应。其次,重点分析了接触性传染渠道中的再保险关联渠道。围绕再保险业务本质总结其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并从影子保险业务安排展示了“影子保险”的业务特点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的依赖度,评估我国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探究了接触性传染渠道金融市场以及保险证券、金融服务集团内的保险公司、保险机构重组与并购以及金融恐慌导致的非接触性传染渠道。第六章:本章研究集中在通过度量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敞口与贡献,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保险公司,评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从系统性风险敞口与贡献度衡量中国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实现了多角度评估,增强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面板模型实证识别影响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次要因素,并结合BP神经网络模拟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第七章:探究了现有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实践。首先阐述了系统性风险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接着围绕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实例,结合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的挑战,评估各国的改革方案,在总结主要国家应对金融改革挑战经验的基础上,区分金融监管框架改革模式,并以此为中国金融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在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经验总结基础上,总结国际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并就保险业监管框架的主要机构G20、FSB、IMF和IAIS做简明阐述。最后结合最新监管趋势,提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方向—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第八章: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接着,围绕金融监管改革必须应对的四大挑战以及宏观审慎监管要素,站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视角下实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规划,在金融监管框架内进行合作和有效协调的前提下,提出中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再者,更为具体地结合美国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SRR),提出搭建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最后,通过制度安排提出了未来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建议。第九章: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已有研究表明,现有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及监管的研究零零散散,缺乏针对性分析,系统性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首次系统性的研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评估与监管,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以下创新:(1)创新了银保传染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内容:理论上,分析银行与保险的不同系统重要性特征与影响机制,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识别银保关联的内生机制,构建银保关联的内生影响机制指标体系。实证上,首先以中国的具体金融环境为背景,区分“保险主导型”关联和“银行主导型”关联,探究保险业和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重要性及敏感度;其次,首次从静态和动态(整体和极端)两个维度研究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关联性,分别采用格兰杰因果模型衡量银保的整体关联性,Copula模型从动态非线性的角度衡量极端风险条件下银保的尾部关联性;再次,在关联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深度,一方面利用Spearman相关性识别了影响银保关联内生机制中的显着因素,一方面从影响银保关联的外生机制入手,分析不同金融环境(金融事件冲击)下银保之间的关联度,厘清我国特定金融环境对银保关联的作用机制,测算不同金融事件冲击对银保关联度的影响;最后,利用(35)Co Va R模型分年度、分金融事件冲击具体度量银保间的溢出效应。(2)创新了再保险传染机制研究视角:一方面围绕再保险业务本质,从风险转移的视角以及保险网络视角分析再保险风险传染过程,从再保险与保险的关联性总结了产生系统性风险可能性的三大原因;另一方面,提出国际最新前沿“影子保险”,目前国内关于“影子保险”的研究基本属于真空地带,本文从影子保险业务安排展示了“影子保险”的业务特点,接着从影子保险面临再保险违约风险、赎回风险、母公司相关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互联性风险展开论述,提出“影子保险”作为再保险的一部分,存在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3)创新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与评估的研究视角:一方面,已有研究尚未从存在性与根源视角探究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首先,本文以历史的保险危机实践厘清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的潜在原因与表征,并结合理论推导了保险业的脆弱性,综合实践和理论推演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其次,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探究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结合保险业务本质与保险不良资产论证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根源,并利用外生保险危机进一步推进共谋、利率、侵权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本文以中国的具体金融保险环境为基础,创新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实证思路,从上市保险公司和非上市保险公司对我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实施了较为全面的风险识别、评估。(4)探索了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思路:本文率先围绕金融监管改革必须应对的四大挑战(监管体系应如何构建?每个司法管辖区必须考虑如何在管理机构之间划分责任,是否需要将监管责任合并?如何确保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宏观审慎监管要素,宏观上提出了“宏观审慎+微观审慎”监管的“共赢”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思路,微观上提出了中国保险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具体实施以及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对完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体系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梁宏中[9](2018)在《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提高产权的社会化程度,也即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程度,突破个体性的限制和束缚,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经济危机的治理方式根据治理效果不同,可划分为根本性治理和周期性治理两类。前者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新社会经济制度,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产权社会化的要求。后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局部提高产权社会化程度,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解决经运行层面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暂时解决经济危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化产权形式,能弥补私人产权社会化程度不足产生的各种弊端,因而成为经济危机治理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不变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政策调控工具;二是作为所有制基础,通过生产资料全面国有化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两者的实质都是不同程度地提高产权的社会化程度以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性、协调性。作为政策工具的国有企业能有效降低周期性危机治理的交易成本,但由于其也存在一些低效性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使用时机、领域、方式、时限,提升作用效果。作为新社会所有制基础的国有企业,旨在构建系统性制度安排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苏联“国家大工厂”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代表性现实探索。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既作为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也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发挥经济危机治理作用。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危机治理的绩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从长期趋势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生产社会化的深度发展与产权社会化程度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所以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当然从短期来看,信息化发展有助于资本主义国家强化经济调控,局部暂时缓和这种矛盾。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全面国有化构建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完全消除经济危机的主客观条件仍未成熟;但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国有企业将能更好发挥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治理的政策工具功能。
邢春娜[10](2017)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关联性角度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性金融风险(Financial Systemic Risk)或金融系统性风险,与不可分散风险(Systematic Risk,也常被译作系统性风险)不同,是能够威胁金融系统整体稳定甚至导致系统崩溃的风险,它的极端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些隐藏的风险可能显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局部金融风险逐渐显现;随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国内与国际两个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金融系统受到外部冲击和被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增加,防范和监管系统性金融风险已成为现阶段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风险度量是风险防范和监管的基础,也是保证监管措施客观性、严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金融关联性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因业务往来或持有共同资产等原因所具有的各种相互联系,局部风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与关联性联系紧密。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系统内部的高度关联性推动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本文基于关联性从个体和整体两方面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问题展开研究。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的情况,我们首先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意义,讨论了与其他几种金融风险的区别;其次在个体角度的风险度量部分,讨论了广义条件在险值和条件预期损失,并利用 Adrian and Brownleeses(2016)中的数据关于 进行与△CoVaR=相似的分析;再次,利用调整的系统作用指标和系统性风险损失指标,通过模拟金融系统网络考察了网络连接程度与风险传染的关系,由中国银行业144家银行20132015年数据建立银行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金融机构规模、网络中心性等因素在银行系统重要性评价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理论上△Co VaR≤与△Co VaR=都能反映相关性的变化,但△Co VaR-与VaR的度量结果相似,△Co VaR≤的结论与VaR差别较大;利用实际数据的分析发现△CoVaR≤、△CoES和△CoVaR=相比,可以提供更多不同于VaR的风险信息;网络连接程度与风险传染频率之间没有单调性上的联系;中国银行系统网络是无标度的,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交易对手方敏感性和局部网络脆弱性等因素都对评价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点:1.理论方面,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理论争议,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本质进行了阐释,并刻画了风险的一般生成过程。2.研究了广义条件在险值对于关联性的体现和捕捉风险的能力,发现△Co VaR≤与△Co VaR-都能够反映关联性的变化,△Co VaR≤和△CoES比VaR和△Co VaR=反映更多的风险信息。3.利用调整的系统性作用指标和系统性损失指标,关于模拟的金融网络讨论网络平均度与传染频率的关系;对144家银行构成的中国银行系统网络展开实证分析,讨论了资产负债规模、网络中心性等因素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
二、AIG未来增长来源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IG未来增长来源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2)保险公司穿透式监管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穿透式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保险监管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监管保险行业的理论基础 |
二、监管理论中的行为假定 |
三、保险监管威慑理论 |
第二节 穿透式监管溯源 |
一、“穿透式监管”的语素分析 |
二、“穿透式监管”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
三、“穿透式监管”的理论来源—行为监管与功能监管 |
第三节 行为监管 |
一、行为监管理论 |
二、行为监管的实践 |
三、行为监管的目标 |
四、行为监管的对象 |
第四节 功能监管 |
一、功能监管理论 |
二、功能监管的实践 |
三、功能监管的框架 |
第二章 穿透式监管在我国的实践 |
第一节 资本端的穿透 |
一、保险公司股权的穿透 |
二、股东资金的穿透—“安邦保险”为例 |
第二节 资产端的穿透 |
一、穿透投资项目 |
二、穿透关联交易 |
三、穿透股票短期炒作 |
第三节 负债端的穿透 |
一、穿透信用保证保险—以“侨兴私募债”为例 |
二、穿透至合格投保人 |
第三章 我国保险公司穿透式监管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
一、监管权扩张的内因 |
二、监管者缺憾 |
三、监管两难悖论 |
第二节 突击式监管悖论 |
一、“突击式”的穿透监管 |
二、“突击式”监管的根本原因 |
三、“突击式”监管的危害 |
第三节 “穿透式”监管对商事外观主义的阻碍 |
一、对私法领域的穿透—正德人寿股权代持案为例 |
二、行政规章介入私法自治的争议 |
三、冲突根源:对“公共利益”的盲目扩大解释 |
第四节 造成监管成本的浪费 |
一、“穿透监管”的执行成本 |
二、“穿透监管”的机构成本 |
三、“穿透监管”的机会成本 |
第四章 对穿透式监管的法律规制路径 |
第一节 穿透式监管与私法自治的逻辑归位 |
一、穿透监管与私法领域的区隔 |
二、“穿透”应遵循客观原则 |
三、穿透后应综合进行认定 |
第二节 构建保险监管常态化治理机制 |
一、穿透监管有效治理的边界 |
二、穿透监管权力的规制路径 |
第三节 穿透监管兼顾成本收益 |
一、成本收益分析的立法要求 |
二、监管措施的事前评估 |
三、监管政策的事后评估 |
四、社会公众的评议机制 |
第四节 完善市场协同约束机制 |
一、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治理 |
二、完善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三、完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 |
四、发展保险公司信用评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金融救火:危机与教训》2-4章节的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1.3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1.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2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While-translation |
2.2.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2.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 |
2.2.3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
3.1 Level Shift |
3.2 Category shift |
3.2.1 Structure Shift |
3.2.2 Class shift |
3.2.3 Unit shift |
3.2.4 Intra-system shift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4)电站锅炉SCR脱硝装置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NO_x的危害、来源及排放标准 |
1.1.2 燃煤电站NO_x控制技术 |
1.1.3 SCR化学反应的原理 |
1.1.4 影响SCR反应的因素 |
1.2 SCR脱硝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SCR烟气脱硝技术及数值模拟方法 |
2.1 SCR脱硝设备和工艺流程 |
2.2 SCR脱硝装置布置方式 |
2.2.1 高尘布置方式 |
2.2.2 低尘布置方式 |
2.2.3 尾部布置方式 |
2.3 SCR烟气脱硝数值模拟方法 |
2.3.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2.3.2 边界条件与计算模型 |
2.4 小结 |
3 SCR脱硝装置原结构的数值模拟与测试 |
3.1 工艺参数及流场均匀度评价 |
3.1.1 工艺参数 |
3.1.2 均匀度评价方法 |
3.2 SCR脱硝装置原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1 烟气速度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2 飞灰浓度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 原结构现场测试 |
3.3.1 测试标准 |
3.3.2 测试仪器 |
3.3.3 测试方法 |
3.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4 SCR脱硝装置优化结构的数值模拟与测试 |
4.1 SCR脱硝装置的优化方案 |
4.2 SCR脱硝装置优化结构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1 优化结构烟气速度场模拟与分析 |
4.2.2 优化结构飞灰浓度场模拟与分析 |
4.2.3 优化结构系统压降结果对比 |
4.3 优化结构现场测试 |
4.3.1 烟气速度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飞灰浓度场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系统压降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总结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美国《多德-弗兰克法》金融监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金融监管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思想的演进 |
一、早期关于金融管制的经济学观点 |
二、现代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 |
三、经济自由主义背景下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 |
一、微观审慎监管及其局限性 |
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
三、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
四、宏观审慎监管运作机制保障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多德—弗兰克法》立法背景和内容概要 |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过程概述 |
一、第一阶段:金融机构损失扩大、流动性日趋紧张 |
二、第二阶段:流动性问题演变成偿付能力问题 |
三、第三阶段:雷曼公司申请破产,市场信心崩溃 |
四、第四阶段:市场恐慌情绪逐步平复,但前景仍然脆弱 |
五、第五阶段:市场开始流露出某种乐观情绪 |
第二节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分析 |
一、房地产泡沫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基础 |
二、债券市场泡沫加剧了危机的到来 |
三、高杠杆操作在流动性紧缩冲击下被迫折价处置资产 |
四、不当降低贷款标准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
五、忽视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使风险长时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
六、评级机构逐日盯市估值的评级方法对市场助长助跌推波助澜 |
七、金融从业人员过于短周期的考评激励导致盲目追逐高风险高收益业务 |
第三节 《多德—弗兰克法》内容概述 |
一、建立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识别和监督机制 |
二、整合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对金融服务提供方的执业行为实施监管 |
三、对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建立有序清算机制 |
四、实施“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控股公司自营交易 |
五、建立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机制有效监控整体风险敞口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多德—弗兰克法》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 |
第一节 系统性风险 |
一、系统性风险定义和特征 |
二、转变系统性风险监管理念 |
第二节 《多德—弗兰克法》系统性风险监管改革具体措施 |
一、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识别和监管 |
二、对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审慎监管 |
三、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控股公司提高审慎监管措施标准 |
四、实施“沃尔克规则”限制银行控股公司自营交易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多德—弗兰克法》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 |
第一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一、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淡化 |
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执行不力 |
三、金融产品复杂化呼吁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多德—弗兰克法》强化消费者保护机制具体措施 |
一、保障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独立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 |
二、合理确定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监管范围 |
三、授予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准司法执行权 |
四、授予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州法律适用选择权 |
第三节 《多德—弗兰克法》加强金融行为监管措施 |
一、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标准 |
二、严格限制高成本抵押贷款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多德—弗兰克法》影子银行监管改革 |
第一节 影子银行及其监管改革必要性 |
一、影子银行概念和发展原因 |
二、影子银行主要类型及其风险特征 |
三、影子银行系统改革必要性分析 |
第二节 《多德—弗兰克法》影子银行监管的理念 |
一、基于宏观审慎监管将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机构纳入监管 |
二、从微观监管角度围绕净资本、杠杆率和风险拨备完善监管框架 |
第三节 《多德—弗兰克法》影子银行具体监管措施 |
一、对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建立有序清算机制 |
二、建立对系统重要性影子银行的识别及司法审查机制 |
三、通过有序清算机制平衡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 |
四、建立有序清算基金减轻纳税人负担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多德—弗兰克法》衍生品监管改革 |
第一节 衍生品监管改革背景 |
一、交易所自律监管过度到联邦统一立法监管 |
二、放松管制背景下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占主导地位 |
第二节 《多德—弗兰克法》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具体措施 |
一、明确证监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在衍生品市场监管的职权边界 |
二、建立衍生品交易商注册机制,提高业务透明度 |
三、建立衍生品交易保证金机制,降低杠杆率 |
四、建立场外衍生品市场互换交易整体持仓限制,抑制过度投机 |
五、建立场外衍生品集中清算机制,实现业务规模有效监控 |
六、限制联邦政府机构向衍生品业务交易商提供财务援助 |
七、衍生品业务监管规则具有“长臂管辖”效果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修订《多德—弗兰克法》放松监管 |
第一节 《多德—弗兰克法》修订背景 |
一、《多德—弗兰克法》实施稳定金融市场走出了低谷 |
二、《多德—弗兰克法》大幅度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监管成本 |
第二节 对《多德—弗兰克法》监管机制松绑的争论 |
一、特朗普本人竞选前后多次表达废止《多德—弗兰克法》的意愿 |
二、改革《多德—弗兰克法》的呼吁得到政界广泛支持 |
三、《多德—弗兰克法》的立法推动者强烈反对废止该法 |
四、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诉求推动修改《多德—弗兰克法》 |
第三节 对《多德—弗兰克法》修订的过程 |
一、财政部报告突出强调简化监管措施 |
二、众议院意图通过法案全面废止《多德—弗兰克法》 |
三、两院妥协部分放松《多德—弗兰克法》监管措施 |
第四节 《经济增长、放松管制与消费者保护法》主要内容 |
一、放松消费者抵押贷款监管限制条件 |
二、放松中小型信贷机构的审慎监管要求 |
三、放松对资本市场的部分监管要求 |
四、缩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范围,优化审慎性监管要求 |
五、加强消费者保护机制,提高特殊群体保护力度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八章 《多德—弗兰克法》及其修订金融稳定有效性评价 |
第一节 有效增进金融稳定性的监管措施 |
一、以金融稳定有效性对《多德—弗兰克法》进行评价的必要性 |
二、有效增进金融稳定性的监管机制建设 |
第二节 不利于金融稳定性的监管措施 |
一、《多德—弗兰克法》自身可能不利于金融稳定性目标的监管措施 |
二、《经济增长、放松管制和消费者保护法》松绑监管可能加剧宏观波动 |
第三节 结论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学习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AIG公司采购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综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与流程优化理论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2.1.2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2.2 采购管理理论 |
2.3 供应商管理理论 |
2.4 库存管理理论 |
2.5 文献综述 |
2.5.1 国外研究综述 |
2.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AIG公司采购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AIG公司采购流程与现状 |
3.1.1 AIG公司简介 |
3.1.2 AIG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采购流程现状 |
3.1.4 基于ASME的采购流程诊断 |
3.2 AIG公司采购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战略性采购流程问题 |
3.2.2 操作性采购流程问题 |
第四章 AIG公司采购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 优化方案设计目标 |
4.2 战略性采购流程优化 |
4.2.1 采购部门组织架构优化 |
4.2.2 供应商的寻源流程优化 |
4.2.3 供应商的管理与开发 |
4.2.4 采购跨部门合作流程优化 |
4.3 操作性采购活动流程优化方案 |
4.3.1 审批环节的流程优化 |
4.3.2 成本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
4.3.3 库存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4.3.3.1 基于VMI采购模式的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
4.3.3.2 基于JIT采购模式的库存管理优化方案 |
第五章 AIG公司采购流程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机制 |
5.1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 |
5.2 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
5.3 建立跨职能的流程优化团队 |
5.4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第六章 论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现状 |
1.2.2 保险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2.2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
2.3 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 |
第3章 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背景及发展目标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产品结构 |
3.1.4 客户结构 |
3.2 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2.1 个人客户与公司客户协同发展 |
3.2.2 直营渠道和代理渠道共同发展 |
3.2.3 CRM系统存在但未能发挥较大作用 |
3.2.4 客户流失现象突出 |
3.3 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
3.3.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完善 |
3.3.2 组织架构不适应经营发展的需要 |
3.3.3 服务创新不足 |
3.3.4 缺乏对客户的调研和分析 |
3.3.5 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 |
第4章 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方案 |
4.1 国外保险公司CRM先进经验及启示 |
4.1.1 State Farm保险公司 |
4.1.2 英国汇丰保险 |
4.1.3 美国AIG保险公司 |
4.1.4 小结 |
4.2 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的目标和管理体系建设 |
4.2.1 客户关系管理改进目标 |
4.2.2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 |
4.3 客户关系建立的优化方案 |
4.3.1 建立产品及服务差异化优势 |
4.3.2 调整分销渠道合作战略加强营销伙伴关系 |
4.4 客户关系维护的优化方案 |
4.4.1 客户满意度提升计划 |
4.4.2 客户忠诚度提升计划 |
4.5 客户关系的流失及挽回管理优化 |
4.5.1 优化客户投诉处理流程 |
4.5.2 制定流失客户分类管理办法 |
第5章 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优化方案保障措施 |
5.1 CRM理念的塑造与战略调整 |
5.2 公司业务流程的重组 |
5.3 公司组织机构的调整 |
5.4 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 |
5.5 CRM技术平台的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内容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研究范畴 |
0.3.4 研究框架 |
0.4 创新点与不足 |
0.4.1 创新点 |
0.4.2 不足点 |
1.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
1.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认识 |
1.1.1 保险业是系统性风险的受害者还是主导者 |
1.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争议 |
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
1.2.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主导因素(primary indicators) |
1.2.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因素(contributing indicators) |
1.2.3 金融市场参与度 |
1.2.4 自然与人为灾难 |
1.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
1.3.1 保险业与再保险的风险传染 |
1.3.2 保险业与银行业的风险传染 |
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 |
1.4.1 系统性风险评估方法 |
1.4.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应用 |
1.5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
1.5.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制度演变 |
1.5.2 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颁布 |
1.5.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发展与争议 |
1.6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 |
1.7 文献总结及述评 |
2.研究术语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研究术语界定 |
2.1.1 系统性风险 |
2.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 |
2.1.3 保险公司系统重要性 |
2.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脆弱性 |
2.2.2 信息不对称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金融危机传染理论 |
2.2.5 金融监管理论 |
2.3 小结 |
3.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存在性 |
3.1 实践中的存在性——历史的透视 |
3.1.1 国际保险业的金融危机表现 |
3.1.2 中国保险业的金融危机表征 |
3.1.3 保险公司破产危机典型案例 |
3.1.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存在性深剖 |
3.2 理论上的存在性——脆弱性视角 |
3.2.1 信息不对称与保险脆弱性 |
3.2.2 委托代理与保险脆弱性 |
3.2.3 税收不对称与保险脆弱性 |
3.2.4 合约的不完全性与保险脆弱性 |
3.2.5 宏观金融冲击与保险脆弱性 |
3.3 小结 |
4.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 |
4.1 保险业内生的金融不稳定 |
4.1.1 保险业务本质与系统性风险根源 |
4.1.2 保险不良资产与系统性风险根源 |
4.2 保险危机的外生环境冲击 |
4.2.1 共谋与保险危机 |
4.2.2 利率与保险危机 |
4.2.3 侵权与保险危机 |
4.3 小结 |
5.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
5.1 银保关联传染渠道 |
5.1.1 银行业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理论推演 |
5.1.2 银保关联性及影响机制——实证测算 |
5.1.3 银保溢出效应度量 |
5.2 再保险关联传染渠道 |
5.2.1 再保险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 |
5.2.2 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的依赖度测算 |
5.2.3 “影子保险”与保险业的传染机制 |
5.3 金融市场关联传染渠道 |
5.3.1 保险公司购买模式导致金融市场扭曲 |
5.3.2 保险公司出售模式导致金融市场扭曲 |
5.4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非接触传染渠道 |
5.4.1 保险证券传染 |
5.4.2 金融服务集团内的保险公司传染 |
5.4.3 保险机构重组与并购传染 |
5.4.4 金融恐慌传染 |
5.5 小结 |
6.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评估 |
6.1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模型设定 |
6.1.1 MES模型 |
6.1.2 SRISK模型 |
6.1.3 GARCH-CoVa R模型 |
6.1.4 面板模型 |
6.1.5 BP神经网络 |
6.2 上市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测算 |
6.2.1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敞口测算 |
6.2.2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贡献度测算 |
6.3 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 |
6.4 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测算 |
6.5 小结 |
7.保险业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与实践 |
7.1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 |
7.1.1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挑战 |
7.1.2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实例 |
7.1.3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评估 |
7.1.4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改革启示 |
7.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实践 |
7.2.1 全球金融监管框架 |
7.2.2 20 国集团(G20)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
7.2.3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
7.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
7.2.5 国际保险监督管理协会(IAIS)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
7.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新方向 |
7.3.1 宏观审慎监管理念 |
7.3.2 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区别 |
7.3.3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选择 |
7.3.4 宏观审慎政策挑战 |
7.4 小结 |
8.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对策思路 |
8.1 中国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
8.1.1 保险危机防范与控制的理论必要性 |
8.1.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实践必要性 |
8.2 宏观审慎视角下的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思路 |
8.2.1 中国保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想 |
8.2.2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具体实施 |
8.2.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构想 |
8.3 保险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安排 |
8.3.1 “双管齐下”的监管思路 |
8.3.2 筑牢银保混业监管“防火墙”体系 |
8.3.3 重视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 |
8.3.4 加强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 |
8.3.5 推进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 |
8.4 小结 |
9.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和文章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原因 |
2.2 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方式和效果 |
2.3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的质疑和批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历史必然性 |
3.1 经济危机的根本性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3.2 经济危机的具体性原因:经济运行性因素 |
3.3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历史必然性 |
第4章 国有企业政策工具功能与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 |
4.1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作用的理论概述 |
4.2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作用的历史考察 |
4.3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的福利效果分析 |
4.4 国有企业的调控工具功能与其他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工具的比较研究 |
4.5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的效果、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基础功能与经济危机的根本性治理 |
5.1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本性治理作用的理论概述 |
5.2 基于苏联“国家大工厂”模式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治功能现实探索 |
5.3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治功能的现实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的未来趋向:基于大数据时代趋势的探讨 |
6.1 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向 |
6.2 大数据时代趋势下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功能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关联性角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演进 |
1.2.2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缺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理论探讨 |
2.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界定 |
2.1.1 已有研究结论与争议 |
2.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本质 |
2.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过程 |
2.2.1 与几种金融风险的关系 |
2.2.2 产生过程 |
2.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
2.3.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 |
2.3.2 特殊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
2.3.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个体角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
3.1 度量方法概述 |
3.2 几种重要的度量方法 |
3.2.1 条件在险值 |
3.2.2 边际预期损失 |
3.2.3 SRISK |
3.3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拓展 |
3.3.1 拓展的CoVaR |
3.3.2 条件预期损失 |
3.3.3 估计方法 |
3.4 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比较研究 |
3.4.1 数据描述 |
3.4.2 金融机构规模特征的影响 |
3.4.3 各部门系统性风险度量结果分析 |
3.4.4 关于特定因素分析和VaR的比较分析 |
3.4.5 风险指标的预测作用 |
3.5 结论与启示 |
第四章 基于整体角度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
4.1 风险传染 |
4.1.1 金融机构违约与风险传染 |
4.1.2 金融关联性与风险传染 |
4.1.3 网络分析法的应用情况 |
4.2 基于网络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 |
4.2.1 网络分析的基本理论 |
4.2.2 网络的连接程度与结构对风险传染的影响 |
4.3 调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价指标 |
4.3.1 现有的测度指标和存在的问题 |
4.3.2 拓展的系统性作用指标 |
4.4 基于模拟网络的分析 |
4.4.1 网络连接设定 |
4.4.2 资本模拟和违约算法 |
4.4.3 模拟结果 |
第五章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析 |
5.1 银行系统网络的构建 |
5.2 基于网络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析 |
5.2.1 数据选取 |
5.2.2 银行系统网络结构 |
5.2.3 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影响因素 |
5.3 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启示与探讨 |
6.3 研究展望 |
6.3.1 已有研究方法的完善 |
6.3.2 多重网络模型的应用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IG未来增长来源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寿险业重大危机事件回顾及经验启示[J]. 钟潇,殷超,王子咸,朱翔宇. 保险理论与实践, 2020(06)
- [2]保险公司穿透式监管的法律规制研究[D]. 闫泓汀. 吉林大学, 2020(08)
- [3]《金融救火:危机与教训》2-4章节的汉译及翻译实践报告[D]. 许紫鑫.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电站锅炉SCR脱硝装置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 陈彩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5]美国《多德-弗兰克法》金融监管改革研究[D]. 王欢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AIG公司采购流程优化研究[D]. 杜瑞山.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7]Z人寿天津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蔡瑞欣.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8]保险业系统性风险:根源、传染与监管[D]. 朱衡.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D]. 梁宏中. 暨南大学, 2018(03)
- [10]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基于关联性角度的分析[D]. 邢春娜. 厦门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