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186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季节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彩凡[1](2020)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气候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气候变化的相关性,为缺血性中风的防治提供有效临床思路。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筛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脑病科入院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以发病日期为时间节点,进行证候要素辨别,采集一般临床信息。运用相关性检验方法,分析评价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353例,年龄32~88岁,平均年龄(60.43±13.37)岁,≤65岁者167例,>65岁者186例,其中男性230例(65.1%),女性123例(34.9%),具有吸烟史患者180例(51.0%),酗酒史患者115例(32.6%),脑卒中家族史58例(16.4%),合并高血压病172例(60.72%),糖尿病128例(36.3%),高脂血症66例(18.7%),冠心病49例(13.9%),颈动脉狭窄153例(43.3%)。2.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证候要素分布频数依次为痰湿证>内风证>内风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火证=痰湿+血瘀证>阴虚阳亢证>内风+痰湿+血瘀证,证候要素多以两证或三证组合形式出现;内风证、火证、阴虚阳亢证在61-70岁年龄段呈现相对高峰,痰湿证、血瘀证在51-60岁、71-80岁年龄段呈相对高峰,气虚证在81-90岁年龄段呈发病高峰;男性患者中医证候因素分布频率为痰湿证>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火热证=阴虚阳亢证,女性患者中医证候因素分布频率为痰湿证>内风证>血瘀证=气虚证>火热证>阴虚阳亢证,且显示气虚证的发病与男性呈负相关;内风证发病与高血压病呈正相关,痰湿证与高脂血症、糖尿病呈正相关,气虚证与冠心病呈负相关,阴虚阳亢证与高脂血症呈负相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内风证与颈动脉斑块病变呈正相关,火证与颈动脉狭窄病变呈正相关3.北京地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秋季发病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内风证在立夏至芒种、立秋至处暑、秋分至寒露节气出现相对高峰;痰湿证在立夏至小满、夏至到立冬节气发病较其他节气增多,出现相对高峰;血瘀证立秋节气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内火证发病节气相对高峰为立秋至处暑、大寒节气;气虚证发病节气无明显集中趋势,其中立秋节气、寒露节气发病频数大于10以上;阴虚阳亢证发病节气在谷雨、立秋及大雪节气可见相对高峰。将患者按发病季节分成四组,组间比较提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及内风+痰湿+血瘀证的组合形式在不同发病季节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提示春季发病与内火证呈负相关,夏季发病与痰湿证呈正相关,秋季发病与内风证及内风+痰湿+血瘀组合证呈正相关,冬季发病与内火证、内风+痰湿组合证呈正相关。4.北京地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当日气候变化情况分布:67例患者发病当日无异常气候变化所占比例最高,其次风气异常>燥湿气候异常>寒热气候异常>风—燥湿气候异常>风-寒热气候异常>寒热-燥湿气候异常>风-寒热-燥湿气候均异常时的发病人数。将患者按发病当日风、燥湿、寒热三种气候不同变化分成八组,组间比较提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内风+痰湿证在不同气候变化时的发病有统计学差异。内风证发病与风—寒热-燥湿气候无异常呈现负相关性;火证的发病受风-寒热-燥湿气候异常、风-寒热气候异常显着影响;痰湿证发病受燥湿气候异常的影响;血瘀证发病受寒热气候异常的影响;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发病受风-寒热-燥湿气候无异常、风气异常的影响;内风+痰湿组合证发病与燥湿气候异常、风-寒热气候异常相关,痰湿+血瘀证、内风+痰湿+血瘀证与寒热气候异常、风-寒热气候异常显着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发病具有明显季节趋势性,且对不同气候变化易感性相差明显。顺应季节变化,关注异常气候,针对不同证候要素采取精准有效的预防措施会对减少缺血性中风发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借此有望为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临床防治带来新的启示。
申辉[2](2020)在《短期内气温变化与海南“候鸟老人”急性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短期内气温变化对海南“候鸟老人”急性脑梗塞发生的影响,以期对“候鸟老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减少急性脑梗塞的发生。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4月30日期间分别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琼海市人民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三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收治的60岁(包含60岁)以上的从外省到海南1周内发生急性脑梗塞的“候鸟老人”病例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期就诊于上述医院从外省到海南的60岁(包含60岁)以上的患有其它疾病或体检的“候鸟老人”作为对照组。共收集病例组272例,对照组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和温度等气象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原居住地、发病及就诊时间、既往史、入院后血糖、血脂等相关生化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气象资料包括候鸟老人发病前1周内每日的最高温度(℃)、最低气温(℃)、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气象资料由海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提供。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由海南医学院的流行病学教研室老师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本研究被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琼海市人民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同意。结果:1、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中58.82%为男性,41.18%为女性,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年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人群中血压异常、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的人数所占比例多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气象资料方面,病例组在发病前第1日至发病前第7日的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病当日两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在发病前1周内的日平均温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发病前第4日的日平均相对湿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发病当日至发病前第3日以及发病前第5日至发病前第7日,两组日平均相对湿度(%)比较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1.919,95%CI:1.060~3.474)是“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病前第1日平均气温升高(OR=1.061,95%CI:1.006~1.118)以及发病前第4日平均气温升高(OR=1.029,95%CI:1.010~1.049)是“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发病前第1日以及发病前第4日平均气温升高是海南“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可能与海南“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有关。2、糖尿病是海南“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海南“候鸟老人”发生急性脑梗塞有关。
陈念[3](2020)在《天津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医疗费用高等“五高”特点,是当前中国成人致死的首位疾病。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存在关联,尤其是异常天气可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目前国内外关于气象因素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存在争议,尚无定论。宁河区作为天津市郊区之一,其脑卒中年发病率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宁河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是否是导致卒中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故本课题将研究天津市宁河区脑卒中发病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关系,以期探讨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的关系,对天津市宁河地区的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给予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就诊于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及其他医院(宁河区中医院、宁河区芦台医院、宁河区潘庄医院)的急性脑卒中病例,研究中心和三个分中心入组病例要有明确的神经系统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并通过头颅CT或宁河区医院的头颅MRI证实为急性脑卒中。并收集同期的气象资料,包括:日最低和最高气温(℃)、日最低和最高气压[百帕(hundred pa,h Pa)]、日最小和最大风速(m/s)、日最低和最高湿度(%)、空气污染物[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μg/m3)、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10)(μg/m3)],上述气象资料均来自中国科学气象网(https://tianqi.so.com)。后期处理的气象资料包括日温差和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m/s)、日平均相对湿度(%),PM2.5和PM10平均值(μg/m3)。使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脑梗死、脑出血日发病例数的气象因素;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寻找极端天气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空气污染物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气象因素对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533例,其中脑梗死患者1375例(占89.7%),脑出血患者158例(占10.3%)。1.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具有月份波动特征,脑梗死在12月高发,脑出血在1月和9月高发;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具有季节波动特征,脑梗死在春季高发,秋季低发;脑出血在冬季高发,夏季低发;季节变化对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季节变化对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2.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具有一定的关联脑卒中发病与月平均气温变化呈负相关,在平均气温较低的1月~5月以及12月,脑卒中例次较多(P<0.05);与月平均气压变化呈正相关,在平均气压较高的1月~4月以及11月、12月,脑卒中例次较多(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日发病人数与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湿度呈负相关(P<0.05、P<0.01),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P<0.05)、与日温差呈正相关(P<0.01);脑出血日发病人数与当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负相关(P<0.01)、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5),与当日平均气压、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呈正相关(P<0.01)。即脑梗死日发病人数随日最低气温降低、日平均湿度降低、日平均气压升高、日温差增大而增多;脑出血日发病人数随日气温降低、日平均湿度降低、日气压升高而增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日发病例数与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P<0.01);脑出血日发病例数与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P<0.05)。3.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寒潮具有一定的关联回顾性对照研究发现寒潮天气可增加脑卒中患病风险,脑梗死OR值为1.055(95%CI0.782~1.650;P<0.05),脑出血的OR值为1.708(95%CI1.118~2.784;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热浪天气未能增加脑卒中患病风险(P>0.05)。4.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的关联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M2.5、PM10浓度增高是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01(95%CI,1.000~1.004;P<0.05)、1.002(95%CI,1.000~1.006;P<0.05);PM2.5、PM10浓度增高未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P>0.05)。5.气象因素变化导致血压波动可能是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的机制之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平均血压高于发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高血压组患者血压升高比例及幅度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水平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春、冬季血压水平较高,而夏、秋季较低。收缩压在冬季波动范围最大,舒张压在夏季波动范围最大;脉压差在冬季最大,在夏季最低(P<0.05)。不同年龄脑卒中患者血压波动及脉压差变化,经比较后发现:春季时,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收缩压波动范围大于年龄<65岁脑卒中患者,舒张压波动范围小于年龄<65岁脑卒中患者;冬季时,年龄≥65岁的脑卒中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波动范围均小于年龄<65岁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发病时脉压差≥60mm Hg的比例与发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年龄卒中亚型患者发病时脉压差变化是不同的,各年龄阶段的脑梗死患者、年龄≥65岁脑出血患者发病时脉压差有明显变化,与发病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脑卒中患者血压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1)、与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5)、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P<0.05);舒张压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5)、日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1)、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P<0.05)。即脑卒中患者血压随日平均气温降低、日平均相对湿度降低、日平均气压升高而升高。结论:1.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具有月份波动特征,脑梗死在12月高发,脑出血在1月和9月高发。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具有季节波动特征,脑梗死在春季高发,秋季低发;脑出血在冬季高发,夏季低发。2.天津市宁河地区季节变化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脑卒中患者发病无明显影响。3.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具有关联,脑梗死和脑出血均易在低温、低湿、高气压的气象条件下发病。4.天津市宁河地区寒潮天气可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5.天津市宁河地区PM2.5、PM10浓度增高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6.天津市宁河地区不同气象因素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气象因素变化导致血压波动是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主要机制之一。气象因素变化导致脉压差增大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气象因素变化更易导致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尤其是收缩压波动更明显,可能是老年高血压人群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之一。7.天津市宁河地区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受气象因素变化影响,SBP和DBP均随气温降低、湿度降低、气压升高而升高。
李怡璇[4](2019)在《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五运六气禀赋(岁运、司天、在泉)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收集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确定其运气禀赋,分析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不同证型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2.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8年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建立数据库,将相关资料录入数据库,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不同中医证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气分布分别进行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同一运气时间段内不同证型所占百分比进行样本率检验,校正检验水准采用Bonferroni校正,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筛选出影响不同证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运气因素,探讨五运六气禀赋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影响。3.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975例研究对象,其中髓海不足组695例,风火上扰组803例,风痰瘀阻组598例,气虚血瘀组412例,阴虚风动组467例,证型分布经卡方检验,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五种证型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差别(P>0.05)。(3)平均年龄(67.63±11.12)岁,当小于55岁时风火上扰组发病率最高,56到65年龄阶段风痰瘀阻组发病率最高,66到75年龄阶段阴虚风动组发病率最高,大于75岁时气虚血瘀组发病率最高。(4)五组证型伴随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高血压,其次是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伴有高血压最多的证型是风火上扰型,伴有高脂血症最多的证型是气虚血瘀型,伴有糖尿病最多的证型是阴虚风动型。(5)岁运分布五组证型整体岁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海不足型、风火上扰型、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各自岁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组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各自岁运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证型岁运分布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检验水准P>0.005)。在少木、太火、少水所主之时出生的五组证型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运气时段五组证型百分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司天在泉分布五组证型整体司天在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火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各自司天在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海不足型、风痰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各自司天在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证型司天在泉分布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检验水准P>0.005)。在太阳在泉、少阳司天、少阴司天所主之时出生的五组证型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运气时段五组证型百分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岁运变量而言,其参照水平为太水,与太水所主之时出生者相比,在太木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髓海不足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309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于其余时间段者发生髓海不足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岁运变量而言,其参照水平为少木,与少木所主之时出生者相比,在太火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风火上扰型缺血性脑卒的概率增加1.519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太木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风火上扰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328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司天在泉变量而言,其参照水平为太阳在泉,与太阳在泉所主之时出生者相比,在少阳司天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风火上扰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279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于其余时间段者发生风火上扰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岁运变量而言,其参照水平为太水,与太水所主之时出生者相比,在少水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791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太木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286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司天在泉变量而言,其参照水平为少阴在泉,与少阴在泉所主之时相比,在少阳司天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562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厥阴司天所主之时出生者发生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增加1.441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于其余时间段者发生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五运六气禀赋因素与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某些五运六气禀赋要素对证型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五运六气禀赋要素对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髓海不足型缺血性脑卒中罹患的关键运气因素为太木,影响风火上扰型缺血性脑卒中罹患的关键运气因素为太火、太木、少阳司天,影响阴虚风动型缺血性脑卒中罹患的关键运气因素为少水、太木、少阳司天、厥阴司天,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五运六气禀赋因素与风痰瘀阻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扩大样本量和地域范围,更全面的认识五运六气禀赋对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影响,进而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有效的防治。
吴明慧[5](2019)在《缺血性卒中发病规律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黄帝内经》中的运气理论,对潍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规律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进行探索,同时分析潍坊地区的气象资料,观察气象要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于潍坊市中医院收集2006年01月20日(大寒日)—2018年01月19日(大寒前一日)(即从乙酉年初之气首日至丁酉年终之气末日,跨度整12年岁。)共14034例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数据,同时采集潍坊市连续12年的日平均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气压5项气象数据;根据《内经》中“七篇大论”的运气推演计算每年各运气时段以及节气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数;最后对五运六气各时段的脑卒中发病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二十四节气各时段的缺血性卒中发病数与5种气象因素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偏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不同岁运缺血性卒中住院人数构成比采用样本率比较,对不同性别及年龄发病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针对在不同的主运及主气时段的住院人数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is H),关于不同节气的发病规律与同一节气及前一节气气象因子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偏相关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中风的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60-79岁;在不同岁运年,以水运年发病率最高,金运年最低,其中以水运太过之丙戌年发病最高;在不同的六气主气段,从总体看发病高峰在初之气,发病最低为终之气,其余四气的发病差距不明显;在不同五运主运时段,总体以木运为发病高峰,水运时发病最低,其余三步发病居中且差异不明显;缺血性卒中的发病与日平均的温度、气压和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日平均的相对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其中,日均相对湿度和日均风速对其发生率的影响较大。结论:(1)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在岁运、五运及六气时段都有显着的规律,潍坊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以肝肾亏虚为本,主要邪气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易致中风。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运发病规律:水运之年高发,其发病病机为:感受寒邪,肝肾亏虚,气血逆乱,方可以川连茯苓汤合静顺汤加减;五运及六气主气时段:木运及初之气为发病高峰,为肝阳亢盛、气血逆乱之中风。(2)在气象方面,受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较大。总结以上规律为脑卒中的中医一二级预防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在临床上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时瑞霞[6](2019)在《唐山市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卒中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唐山市地区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病时间特点及季节模式的关系,并探究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5年期间唐山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例资料,以及同期的唐山市气象学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方法分析唐山市气象因素与日住院人数的相关性以及相关程度。本研究将脑卒中疾病的住院数据和气象指标分别建立交叉基阵,日住院人数作为因变量,在控制季节性和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对气象指标与脑卒中疾病住院人数的关联进行拟合。所有的统计检验和模型使用R软件进行(版本3.4.3)。结果1研究调查收集符合纳入条件,因急性脑梗塞或脑出血而就诊入院的21448例患者,男性13092例,占61.04%,女性8356例,38.96%,平均年龄为(63.02±12.87)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886例,平均年龄为(60.65±14.13)岁,男女性别比为1.81:1;脑梗塞18562例,平均年龄为(65.39±11.61)岁,男女性别比为1.53:1。数据显示,不管是脑梗塞还是脑出血的住院病例,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在年龄分组中,脑出血和脑梗塞的住院患者在60年龄组所占比例最多,占34.19%。2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与脑梗塞入院人数呈正相关(r>0),最低气压、最高气压和平均气压与脑梗塞入院人数呈负相关(r<0)。平均气温在15℃以上时,其累积RR值和95%置信区间均在1以下,提示平均气温15℃以上可以降低脑梗塞的入院病例数。最高气温为-14℃时,其累积效应最小,为0.462(95%CI:0.305-0.700),最高气温在10℃以下时,累积RR值及其95%CI均在1以下,提示最高气温在10℃以下可降低脑梗塞的入院病例数。提示最高气温在10℃以下时,说明会降低入院的风险的,最低气温在-3.5℃以下时,也是降低入院风险,说明低温的时候脑梗塞的入院人数较少。在滞后14天时,温度低于-1℃时,温度越低,脑梗塞的入院风险越小。3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脑出血呈负相关(r<0),最低气压、最高气压和平均气压与脑出血住院人数呈正相关(r>0)。其中平均气温在14℃时,4月累积效应最小,为0.801(95%CI:0.360-1.783),当平均气温在-7℃时,21日累积效应最小,为13.359(95%CI:0.797-224.010)。最高气温为24℃时,其累积效应最小,为0.307(95%CI:0.148-0.634),最高气温的累积效应均未显着超过1,最高气温在6℃时RR值最大,为31.939(95%CI:4.690-217.509),提示极高和极低气温均能使脑出血入院人数增加。结论1脑出血与气温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在累积效应中呈“U”型非线性关系;脑梗塞没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2气温对脑梗塞和脑出血住院人数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及累积效应。图10幅;表5个;参118篇。
李燕[7](2019)在《莱芜地区脑卒中发病的时序模式及气象因素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脑卒中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中国是全世界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研究脑卒中防治策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势在必行。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而关于脑卒中发病诱因的研究较少。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尤其是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腹型肥胖、饮食、心脏病和糖尿病,它们对于个体而言处于每天相对稳定状态,而气象因素却每日不同,处于持续波动变化状态。已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具有月份、周及季节性分布差异,气象因素如气温、变温、日较差、大气压力、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率。与气象因素有关的生理过程可能诱发脑卒中发生。既往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均影响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环境因素和脑卒中的关系受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已有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与脑卒中分类、人口特征、地区异质性不同有关。莱芜地区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莱芜地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脑出血(intracranial cerebral hemorrhage,ICH)、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的时序模式,明确脑卒中发病是否存在月份、周、季节和年度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发病规律,发现可能的卒中高危人群。在此基础上研究气象因素对各脑卒中类型发病的影响,发现影响脑卒中发病的潜在气候诱因,为相似气候区域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人群:来自莱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ICU18周岁以上的住院脑卒中患者。2.发病数据:研究日期自201 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本研究以脑卒中事件的发生为终点事件,主要结局指标为CI、ICH、TIA和SAH。在病案管理系统提取相关发病数据。随后将患者按照发病时间进行排序,并整理出各脑卒中类型每日、每周、每月、每季节、每年的总发病人数,男性发病人数,女性发病人数,各年龄段发病人数,整理后建立脑卒中患者发病数据库,进行各脑卒中类型发病月份、周、季节及年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分布特征,以及住院天数、死亡病例时间分布特征。气象资料自气象局获得,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气象数据整理,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24小时变温、日温差、日平均气压、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月气象资料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平均风速。分别进行月气象因素、日气象因素与同期各类型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各脑卒中类型发病时间分布特征:1.1各脑卒中类型发病月份分布特征:CI发病时间具有月份变异性,3月最多,其次为4月;11月和12月发病例次少,其次为9月、7月和8月。ICH发病时间具有月份变异性,11月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10月和1月;6月发病例次最少,其次为7月。TIA发病时间具有月份变异性,10月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11月;2月发病例次最少,其次为5月。SAH发病时间具有月份变异性,11月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1月;7月发病例次最少,其次为9月。说明莱芜地区各脑卒中类型发病月份分布均存在差异。1.2各脑卒中类型发病周分布特征:CI发病时间具有周变异性,星期一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星期五;星期天发病例次最少,其次为星期六。TIA发病时间具有周变异性,星期三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星期五;星期六发病例次最少,其次为星期日。脑出血和SAH发病无周差异性。1.3各脑卒中类型发病季节分布特征:CI发病时间具有季节变异性,春季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冬季,秋季发病例次最少。ICH发病时间具有季节变异性,秋季发病例次最多,其次为冬季,夏季发病例次最少。TIA和SAH发病无季节差异。1.4各脑卒中类型发病年度分布特征:CI发病时间具有年变异性2013年发病例次最多,2014年病例次最少。ICH发病时间具有年变异性,2013年发病例次最多,201 1年发病例次最少。TIA发病时间具有年变异性,2016年发病例次最多,201 1年病例次最少。SAH发病时间具有年变异性,2015年发病例次最多,2011年病例次最少。脑卒中发病率依然呈总体上升趋势。2.各脑卒中类型各年龄段发病时间分布特征:ICH不同年龄段发病时间分布具有月变异性,65岁以下患者发病明显高于年龄65岁及以上患者。CI不同年龄段发病时间分布具有年变异性,65岁及以上患者发病高于65岁以下患者;TIA不同年龄段发病时间分布具有年变异性,65岁以下患者发病高于年龄65岁及以上患者;SAH不同年龄段发病无显着性差异。3.各脑卒中类型不同性别发病时间分布特征:仅CI发病具有季节变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4.各脑卒中类型发病年龄时间分布特征:仅CI组年龄分布具有年度差异,2016年发病年龄最高,2014年发病年龄最低。5.各脑卒中类型住院天数分布特征:CI、ICH住院天数时间分布具有月份、季节、年变异性;CI住院天数5月和6月最长,1月和11月最短;春夏两季住院天数比秋冬季节长。ICH住院天数1 1月最长,其次为10月,5月和7月最短;秋季住院天数较长,夏季住院天数最短。TIA住院天数时间分布仅表现为年度变异性。SAH住院天数无月份、周、季节及年度差异。6.各脑卒中类型死亡病例时间分布特征:CI、ICH死亡病例时间分布具有月份、周、年变异性,无季节变异性;SAH死亡病例时间分布仅表现为具有年度变异性。6.1 CI死亡病例时间分布特征:7月和8月CI发病率低、死亡率低,气候特点为炎热多雨,提示发病率低与湿度高有关,而炎热、高湿度的天气至少不是CI发病和死亡的促进因素,一定程度上亦或是保护因素。4月份为CI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季节,气候特点为风速最高,提示发病率高与风速高有关,风速高亦可能加重CI死亡风险。11月份为秋季月份,此月住院天数短、死亡率低,气候特点为凉爽、平均气压较高,推测11月轻型卒中患者数量较多,轻型CI可能与气压高有关,气压高的天气可能有助于降低CI严重程度及死亡风险。低温对CI死亡的影响可能存在温度阈值,需进一步研究探讨。6.2 ICH死亡病例时间分布特征:ICH 11月发病率高、住院天数长并且死亡病例最多,说明1 1月份可能为重症ICH高发期;ICH发病及死亡增加与气压高、湿度低及温度变化有关。6月ICH发病率低并且死亡病例最少,6月份特点为炎热多雨,说明6月份轻症ICH患者为主,炎热、湿度高天气可能是ICH发病和死亡的保护因素。低温对ICH死亡的影响需进一步探讨。7.各类型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由月气象因素与月发病相关分析及日气象因素与日发病相关分析可知,影响各脑卒中类型发病的气象因素具有共同因素。7.1影响CI发病的共同负相关因素为平均相对湿度,共同正相关因素为平均风速。7.2影响ICH发病的共同负相关因素为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最低气温,共同正相关因素为平均气压;7.3影响SAH的共同正相关因素为平均气压。7.4出血性卒中ICH和SAH具有相同的相关气象因素:平均气压,其次为气温。7.5缺血性卒中CI和TIA并未发现相同的相关气象因素,考虑与其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关。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莱芜地区脑卒中发病时序模式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将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莱芜地区脑卒中发病具有一定的时序模式并且与气象因素相关,具有相似气候区域的政府和相关预警部门在天气条件波动时,有必要及时提醒易感人群,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气象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当然,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及死亡的影响并不单一,气象因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如基础疾病、文化特征以及预防急救体系等的影响,需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本研究的一个局限性是人口相对较少,研究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气候不同的地区。还应该注意的是,本研究未进行脑卒中病因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分级,将来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探讨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吴海科[8](2018)在《近十年运气学说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概述》文中提出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1]。春夏秋冬,寒暑往来,五运六气的神机变化孕育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壮老已及生长化收藏,同时也是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气象变化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3]。近年,随着对时间医学与气象医学认识的深入,五运六气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近10年五运六气在脑血管病的研究概述如下。1运气节律的研究
姚广明[9](2017)在《346例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急性脑梗死(ACI)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基底节区为最常见梗死部位,此区域有皮质脊髓束等多种纤维束走行,故梗死发生后最易引起肢体功能障碍,但一般不累及意识及言语功能障碍。本文旨在了解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观察并比较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神经电刺激联合药物、普通针灸联合药物及单纯应用药物)后,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影响患者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自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于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34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吸烟史、饮酒史等)、入院基本信息(发病时间、身体测量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合并其他疾病等)和治疗相关信息(采取的治疗手段,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指数、Fugl-Meyer积分及CSS评分情况,患者临床疗效等)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年龄性别分布:本组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9.37±7.50岁,多集中于70-79岁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46.5%,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99:1。(2)入院时间:入院时间多集中于1-3(38.2%)月及10-12(34.1%)月,即第一季度及第四季度。2.入院基本情况:(1)发病时间:67.1%的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接受治疗。(2)身体测量指标:在本研究中,超重者人数最多,占57.8%,肥胖者人数最少,占2.9%。男性的身高、体重大于女性(P均<0.001),但是在BMI指数方面,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43)。(3)生化指标:LDL-C的异常率最高(94.5%),HDL-C的异常率最低(2.6%),男、女患者的血糖、TG、TC、HDL-C、LDL-C、HCY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在本研究中,310(89.7%)名患者合并高血压,143(41.3%)名患者合并糖尿病,152(43.9%)名患者合并冠心病。(5)吸烟饮酒情况:147(42.5%)名患者有吸烟史,76(22.0%)名患者有饮酒史。3.治疗相关信息:(1)治疗方式:108(31.2%)名患者选择神经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116(33.5%)名患者选择普通针灸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122(35.3%)名患者选择单纯药物治疗的方式。(2)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入院时TG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有66.1%恢复正常,TC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有97.7%恢复正常,LDL-C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有96.0%恢复正常,HCY水平异常的患者中有34.6%恢复正常。(3)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患者的Barthel评分及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4)转归:经治疗后,114(32.9%)例病人显效,110(31.8%)例病人有效,总有效率达64.7%,122(35.3%)例病人无效。4.三种治疗方法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CS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471,P=0.116,P=0.308),但每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C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且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的CSS评分低于治疗前。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的转归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电针组和普通针灸组患者的转归无统计学差异(位于同一子集,P>0.05),电针组和普通针灸组患者的转归均与单纯药物组患者的转归存在统计学差异(位于不同子集,P<0.05)。5.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发病时间,治疗方式中的电针法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急性基底节区CI患者入院时的年龄多集中于70-79岁,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2)急性基底节区CI患者发病入院时间多集中于第一季度及第四季度。(3)大部分急性基底节区CI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史。(4)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小于12小时的急性基底节区CI患者,其转归优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236小时的患者。(5)电针组急性基底节区CI患者的转归优于单纯药物组。
李银姬[10](2017)在《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随着科学的发达,脑梗死的生存率逐渐增高,但是致残率居高不下,生存者中50%~70%的患者留有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目的:通过对延吉市中医医院2016年脑病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脑梗死伴有其他合并症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治疗脑梗死方法的治疗疗效,为今后在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延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21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一般情况、费用支付方式、合并症、既往卒中史、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所使用药物、住院与出院进行的中医积分等进行如实的整理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标准的21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135例,女性83例,男女比例为1.63:1;患者年龄范围33-90岁,平均年龄64.91 ± 11.16岁,男性平均年龄63.99±11.29岁,女性平均年龄66.41±10.83岁。脑梗死患者中205例都是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职业中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与不便分类其他办事人员占多数;发病时间按春夏秋冬分类,春季发病的患者最多,秋季最少;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3.51±3.62天,其中134例患者住院时间都小于等于14天。2.脑梗死患者病灶分布最多在基底节区,为146例,占66.97%,其次是放射冠,39例,占17.89%;218例中71例诊断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根据患者在病例中的自述发现发病时最多的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为139例,占63.70%。其次为头晕、言语不利。3.患者初次就诊时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44.10±21.82,舒张压平均值为87.58±13.03;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45.98±21.31,平均舒张压为88.74±13.31;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34.29±22.00,平均舒张压为81.51±11.58。4.218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中,158例病例既往有脑梗死就诊记录(本医院或其他医院),占72.48%,初次发病在本医院就诊病例则为60例,占27.52%。合并症最多的病为高血压,218例患者中183例病例既往有高血压诊断史,占83.9%,其次为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心脏疾病,合并多种疾病的组合中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为最多,共48例,占22.01%。5.所有病例都是在针灸与中药汤计的的基础上治疗。使所有病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四组,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40例,活血化瘀药物+奥扎格雷钠组合19例,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94例,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钠65例。6.所有病例治疗前积分平均为13.89±2.78,治疗后积分为8.40±2.92。(P<0.01),说明脑梗死治疗有明显的效果。治疗方法中中医积分降低最明显的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纳组合,治疗后积分为8.01±2.81;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组合,治疗后积分降低到8.37±2.37。7.所有病例总有效率为85.78%。其中治疗效果最明显的是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钠组合,疗效有效率占该方法的90.77%;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组合,疗效有效率占该方法的88.30%。结论:1.一般情况: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可能于男性的生活习惯和压力大有关系。2.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占大多数,初次就诊时的血压比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说明血压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有关因素之一。3.在针灸与中草药汤剂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最明显的组合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纳组合,也是中医积分降低最明显的一组。4.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二、6186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季节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186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季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气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缺血性中风发病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性研究 |
1 缺血性中风发病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性的中医学认识 |
1.1 四时气候不同人体生理表现不同 |
1.2 人体发病受四时气候变化影响 |
1.3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防治养生调护 |
1.4 缺血性中风发病与四时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
1.4.1 “内虚邪中”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主要病机 |
1.4.2 四时气候变化是“邪中”的重要诱因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发病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性的认识 |
2.1 缺血性中风发病四时规律研究现状 |
2.2 缺血性中风发病与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
2.3 对于缺血性中风发病规律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疾病分期标准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2.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样本量估算 |
1.6 临床信息采集内容 |
1.7 四时气候变化划分标准及观察指标: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信息采集 |
2.2 数据分析 |
2.2.1 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
2.2.2 相关性分析 |
3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2.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常见组合形式 |
2.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 |
2.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性别分布情况 |
2.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常见合并疾病下的分布特点 |
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相关性研究 |
3.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四时发病情况 |
3.1.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四时分布 |
3.1.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四时内不同节气发病情况 |
3.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的发病四时分布 |
3.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相关性分析 |
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气候变化研究 |
4.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当日气候变化情况分布 |
4.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不同气候变化时的发病频数 |
4.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气候变化相关性 |
结论 |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及合并疾病 |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2.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常见组合形式 |
2.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 |
2.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性别分布情况 |
2.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常见合并疾病下的分布特点 |
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相关性研究 |
3.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四时分布 |
3.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发病四时分布 |
3.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相关性分析 |
4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气候变化研究 |
4.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当日气候变化情况分布 |
4.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在不同气候变化时的发病频数 |
4.3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气候变化相关性 |
讨论 |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
2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气候变化相关性 |
3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养生调护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短期内气温变化与海南“候鸟老人”急性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气象资料的收集 |
1.3 临床资料和气象资料的收集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流行现状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天津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脑卒中患者的资料 |
2.1.1 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 |
2.1.2 脑卒中患者血管危险因素统计 |
2.1.3 脑卒中患者分布特征 |
2.2 宁河地区气象资料 |
2.3 脑卒中与各种气象因素的关系 |
2.3.1 脑卒中发病与气温、气压变化关系 |
2.3.2 脑卒中日发病例数与日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2.3.3 脑卒中与气象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4 极端天气与脑卒中关系 |
2.4.1 宁河地区寒潮、热浪基本情况 |
2.4.2 宁河地区寒潮对脑卒中发病的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
2.4.3 宁河地区热浪对脑卒中发病的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
2.5 空气污染与脑卒中的关系 |
2.5.1 污染物(PM_(2.5)、PM_(10))指标情况 |
2.5.2 空气污染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 |
2.6 血压与气象因素变化的关系 |
2.6.1 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
2.6.2 脑卒中患者血压波动、脉压差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
2.6.3 脑卒中患者血压水平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3 讨论 |
3.1 脑卒中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
3.2 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相关性 |
3.3 极端天气与脑卒中 |
3.4 空气污染与脑卒中 |
3.5 气象因素影响脑卒中发病的可能机制 |
3.5.1 高血压与脑卒中 |
3.5.2 血压季节性变化规律 |
3.5.3 气象因素影响血压变化 |
3.5.4 气象因素与脉压差变化 |
3.5.5 气温变化引起血压波动的机制 |
论文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发病与气象、环境因素相关性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整理 |
2.2 运气推算的方法 |
2.3 运气禀赋的影响因素 |
2.4 个人运气禀赋及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确立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中医证型频数分布研究 |
3.2 一般资料 |
3.3 岁运分布研究 |
3.4 司天在泉分布研究 |
3.5 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五运六气学说与体质禀赋及疾病的关系 |
2 中医对髓海不足型中风的治疗及预防 |
3 中医对风火上扰型中风的治疗及预防 |
4 中医对风痰瘀阻型中风的治疗及预防 |
5 中医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的治疗与预防 |
6 中医对阴虚风动型中风的治疗与预防 |
7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预防 |
8 统计结果分析 |
8.1 五组证型频数统计情况 |
8.2 一般资料 |
8.3 岁运、司天、在泉的分布 |
8.4 Logistic回归分析 |
9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五运六气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缺血性卒中发病规律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基础 |
1 五运六气概述 |
2 五运六气基本推演 |
2.1 岁运推演 |
2.2 五运推演 |
2.3 六气推演 |
2.4 司天、在泉之气 |
2.5 客主加临 |
2.6 运气同化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处理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12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性别及年龄的比较分析 |
3.2 缺血性脑卒中在各岁运和运气时段的发病特征分析 |
3.3 缺血性脑卒中同各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缺血性脑卒中岁运发病的特征分析 |
2 缺血性脑卒中五运及六气节律的发病特征分析 |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特征分析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唐山市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卒中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气象资料 |
1.1.3 资料收集与方法 |
1.1.4 统计分析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2 脑梗塞及气象各指标的一般性描述 |
1.2.3 脑梗塞的交叉自相关分析结果 |
1.2.4 脑梗塞的DLNM模型拟合结果 |
1.2.5 脑出血及其气象各指标的一般性描述 |
1.2.6 脑出血的交叉自相关分析结果 |
1.2.7 脑出血的DLNM模型 |
1.3 讨论 |
1.3.1 脑卒中的概况 |
1.3.2 脑卒中的一般性描述 |
1.3.3 脑梗塞的Spearman交叉自相关分析 |
1.3.4 脑梗塞的累积效应分析 |
1.3.5 脑出血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
1.3.6 脑出血的累积效应分析 |
1.3.7 气象因素影响脑卒中的可能机制 |
1.3.8 本研究的意义 |
1.3.9 本研究的局限性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疾病的研究进展 |
2.1 前言 |
2.2 国内外研究 |
2.2.1 脑卒中的季节性分布 |
2.2.2 气温与脑卒中 |
2.2.3 气压与脑卒中 |
2.2.4 湿度与脑卒中的关系 |
2.2.5 唐山市气候特点 |
2.2.6 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卒中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A 脑卒中患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莱芜地区脑卒中发病的时序模式及气象因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 |
(8)近十年运气学说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运气节律的研究 |
1.1 季节与节气规律 |
1.2 时间与时辰分布规律 |
2 运气变化与气象的研究 |
3 其他 |
4 小结与展望 |
(9)346例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CI流行现状 |
1.2 基底节区CI |
1.3 CI发病特点 |
1.4 CI危险因素 |
1.4.1 高脂血症 |
1.4.2 高血压 |
1.4.3 吸烟 |
1.4.4 糖尿病 |
1.4.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1.4.6 肥胖 |
1.4.7 其他因素 |
1.5 药物及康复治疗 |
1.6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
1.6.1 无创性脑皮质刺激 |
1.6.2 硬膜外电刺激 |
1.6.3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
1.6.4 传统中医针灸治疗 |
1.6.5 神经电刺激 |
1.7 CI评分量表 |
1.7.1 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 |
1.7.2 Barthel指数评定法(BI) |
1.7.3 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积分法(FM) |
1.8 CI预后因素 |
1.8.1 糖尿病 |
1.8.2 血压 |
1.8.3 血脂 |
1.8.4 急性期溶栓 |
1.8.5 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
1.8.6 康复等物理治疗 |
1.8.7 CI分型 |
1.8.8 Hcy |
1.8.9 超敏C反应蛋白(超敏CRP) |
1.8.10 其他 |
1.9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入选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资料收集 |
2.3.1 收集病例资料的方法 |
2.3.2 调查内容 |
2.3.3 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1.1 年龄构成 |
3.1.2 性别构成 |
3.1.3 性别年龄比较 |
3.1.4 时间分布 |
3.1.5 发病时间 |
3.1.6 身体测量指标 |
3.1.7 血液生化指标 |
3.1.8 合并其他疾病情况 |
3.1.9 吸烟饮酒情况 |
3.2 治疗 |
3.2.1 治疗方式 |
3.2.2 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 |
3.2.3 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
3.2.4 临床疗效 |
3.3 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
3.3.1 选择三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
3.3.2 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评价 |
3.3.3 三种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 |
3.4 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
3.4.1 治疗效果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 |
3.4.2 治疗效果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CI的流行病学特征 |
4.1.1 年龄、性别特征 |
4.1.2 时间特征 |
4.2 CI的血清学特点 |
4.2.1 血脂 |
4.2.2 Hcy |
4.3 CI的治疗 |
4.3.1 目标 |
4.3.2 针灸治疗 |
4.3.3 神经电刺激治疗 |
4.4 CI预后相关因素 |
4.4.1 发病时间 |
4.4.2 高血压 |
4.4.3 糖尿病 |
4.4.4 吸烟 |
4.4.5 饮酒 |
4.4.6 体重指数 |
4.5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
附表 2: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积分法 |
附表 3: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简述 |
1.2 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3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4 西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
1.5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
1.5.1 针灸 |
1.5.2 中药汤剂 |
1.5.3 中成药口服制剂与注射剂 |
1.6 脑梗死流行病学特征 |
1.6.1 年龄分布 |
1.6.2 性别分布 |
1.6.3 地区分布 |
1.6.4 时间分布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 |
2.2 脑梗死诊断标准 |
2.2.1 西医对脑梗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
2.2.3 中医证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年龄、性别分布 |
3.1.2 医疗付费方式 |
3.1.3 职业分布 |
3.1.4 发病时间分布 |
3.1.5 住院时间 |
3.1.6 病灶分布 |
3.1.7 发病时首发症状 |
3.1.8 初次就诊时血压 |
3.1.9 既往卒中史与合并症 |
3.2 药物使用情况 |
3.2.1 治疗脑梗死相关注射剂使用情况 |
3.2.2 脑梗死相关口服制剂使用情况 |
3.2.3 治疗血脂异常用药情况 |
3.2.4 高血压用药情况 |
3.2.5 糖尿病用药情况 |
3.3 治疗结果 |
3.3.1 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积分的影响 |
3.3.2 不同治疗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4.2 使用药物分析 |
4.3 中西医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6186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季节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要素与四时气候相关性研究[D]. 张彩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短期内气温变化与海南“候鸟老人”急性脑梗塞发生的相关性研究[D]. 申辉.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3]天津宁河地区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D]. 陈念.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五运六气禀赋与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李怡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缺血性卒中发病规律与五运六气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探索[D]. 吴明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唐山市气象因素变化与脑卒中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时瑞霞.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莱芜地区脑卒中发病的时序模式及气象因素的影响[D]. 李燕. 山东大学, 2019(09)
- [8]近十年运气学说在脑血管病中的研究概述[J]. 吴海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01)
- [9]346例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病例分析[D]. 姚广明. 吉林大学, 2017(04)
- [10]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D]. 李银姬. 延边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