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徐艺榕[2](2018)在《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记载着历史长河中民族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加剧,综合国力的角逐不仅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其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是各国政治家的共同抉择。习近平总书记绘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蓝图,盼望中华文化繁荣,郑重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想体系。在作者认真阅读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着作文稿以及其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归纳。论文核心部分共为四个章节:一是关于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来源与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其产生的背景看,是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凌厉攻势以及解决国内文化发展深层问题的需要;从思想来源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和我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强国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二是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是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构筑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二”是文化强国的逻辑遵循: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三”是文化强国的基本原则:始终遵循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四”是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丰富文化传播载体、繁荣文化人才队伍;“五”是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任务。通过归纳“一二三四五”,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内容,呈现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严密逻辑和完整系统。三是分析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特征: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具有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时代性和实践性统一、开放性和包容性统一的本质特征。四是探讨了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提供坚强的理论指导。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践必将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黄家周[3](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高毅,韩梅花,崔喜胜,董介中,卢永进,申建宏,杨君力,张达赖,曹巴特尔,睢国斌,刘美仙,伊拉特,庞晓敏,蒋景梅,金富[4](2005)在《文明与发展并重 富裕同和谐共存》文中研究指明$F编者按$E $T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相关单位负责人举行贯彻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来自各旗区文明办及相关文明单位的负责人紧紧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分别联系各旗区、各单位工作实际?
胡林辉[5](2002)在《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认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思想政治领域内的变动,必然引起执政党在上层建筑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内工作内容的调整和工作领域的拓宽。加强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一个课题,就是我们党基于私营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且还将长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引起思想、道德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动这样一个总的历史背景提出来的。这一个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党对私营经济的有效领导,加强私营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学科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认为,所谓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执政的共产党为实现对私营经济的政治领导,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在私营经济的活动领域,主要是面向私营经济广大从业人员,包括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共产党员,所开展的一种自觉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本文在论述中也涉及到与私营企业有关系的一些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由导言和正文六章构成。导论主要讲述了论文的选题过程,阐述了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等基本概念,论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现状和方法。第一章: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是新形势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条件,是私营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主要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对象、工作任务、教育内容、工作方法、工作主体、领导机制等方面的特点。第三、四、五章构成了全文的重心部分,按照工作对象的不同,分别论述了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第三章: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建设。论述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方针政策,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问题,以及私营企业主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问题。第四章: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必须履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两个角度论述了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接着重点探讨了如何引导私营企业中的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的问题。最后,论述了私营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的问题。 第五章: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对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WP=3>务。其次,分别论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环节、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手段、加强私营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是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等三个问题。最后,论述了企业文化在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载体作用。第六章: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建设。私营企业党组织应该是私营企业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本章重点探讨了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实现途径问题,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私营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问题,私营企业中的“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以及私营企业中党员发展工作问题。 目录中的二、三级标题和正文中的四级标题,以及正文中的加粗文字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刘明,范垂宇[6](1999)在《施工企业创建文明工地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 施工企业创建文明工地,以科学管理、安全作业、文明施工为总要求,加强对施工现场材料、场容、安全、消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管理,使施工现场布局合理、面貌整洁、作业有序、防护可靠,并协调好附近军警民关系,开展共建文明工地活动,便民利民不扰民,提高工程质量和建筑产品的文化品位,努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施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是施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抓好创建文明工地活动,就抓住了施工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牛鼻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7](1999)在《企业形象与市场经济》文中研究说明上海石化改制以后,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保持已有的优势并赢得更大的发展与成功,除了在生产经营、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等方面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外,还必须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上海石化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形象工程建设活动,在上诲市工业系统1995年和1997年的两次企业形象评比中,上海石化均被评为“上海市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上海石化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活动,推动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8](1998)在《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文中研究说明 上海石化始建于1972年,历经三期重大工程建设,现已形成年加工530万吨原油,年产55万吨乙烯、35万吨化纤及单体、30万吨塑料、200万吨油品及化工料的生产能力,是我国最大的集油、化、纤、塑于一体的特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化纤生产基地。1993年6月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拥有职工38000余人,总资产204亿元,总股本72亿元。股票在上海、香港、纽约三地挂牌上市,成为我国最大的国际性上市公司之一。1995年,上海石化曾名列”中国上市公司综合实力百强企业”首位。1997年以119.226亿元的销售收入列上海市工业企业的第四位。 上海石化改制以后,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保持已有的优势并赢得更大的发展与成功,除了在生产经营、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等方面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外,还必须致力于企业形象的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上海石化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形象工程建设活动。在上海市工业系统1995年和1997年的两次企业形象评比中,上海石化均被评为“上海市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上海石化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活动,推动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包叙定[9](1997)在《着力塑造“四个形象” 促进打好“三大战役” 全面提高行业的两个文明水平》文中指出
晓理[10](1997)在《塑造四个形象 打好三大战役》文中研究指明全国机械工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九五期间机械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命名了4家文明单位标兵,112家文明单位和8位职工楷模。
二、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 |
(一)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形成背景 |
1.西方文化霸权的凌厉攻势 |
2.国内文化发展的深层问题 |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渊源 |
1.马恩以及列宁、斯大林的文化理论 |
2.我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强国思想 |
三、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一”—一个指导思想与核心 |
1.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
2.一个核心—构筑当代中国价值观 |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二”—两个逻辑遵循 |
1.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
2.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 |
(三)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三”—三个基本原则 |
1.不忘本来 |
2.吸收外来 |
3.面向未来 |
(四)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四”—四个根本途径 |
1.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3.丰富文化传播载体 |
4.繁荣文化人才队伍 |
(五)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五”—五个重点任务 |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5.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
四、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本质特征 |
(一)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
(二)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
(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
五、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一)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价值 |
1.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
2.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
3.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
1.有利于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
2.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3.有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3)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
2.1 有关概念阐释 |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
5.3.1 物质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人力保障 |
5.3.4 制度保障 |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
5.4.1 多样化态势 |
5.4.2 综合化态势 |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
6.1.1 主要问题 |
6.1.2 制约因素 |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
(5)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问题的提出与说明 |
一、 选题过程与思维走向 |
二、 相关的基本概念 |
(一) 关于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概念的使用 |
(二) 关于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
(三) 关于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使用和内涵 |
三、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
四、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一章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私营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手段 |
(一)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制度力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管理力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技术力 |
(四) 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私营企业的文化力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 |
(一) 共产党必须坚持对私营经济的有效领导 |
(二) 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私营经济有效领导的基础环节 |
(三) 思想政治工作是私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
三、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新形势下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意义 |
(一) 党对私营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
(二) 党对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
(三) 党对私营企业党员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增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必要条件 |
(四) 党对私营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党的事业在未来的发展 |
四、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一) 私营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积极和消极 |
(二) 思想政治工作在私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保护、批判和建设 |
第二章 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点 |
一、 工作对象的特点 |
二、 工作任务的特点 |
(一) 特殊的服务性任务 |
(二) 突出的维权任务 |
(三) 显着的协调性任务 |
三、 工作要求和教育内容的特点 |
(一) 现实性 |
(二) 渐进性 |
(三) 层次性 |
四、 工作方法的特点 |
五、 工作主体和领导体制的特点 |
(一) 政工人员的受雇地位和政工人员工作的兼职化、业余化 |
(二) 企业党组织实际地位和领导权能的局限性 |
(三) 工作机构的特殊性:统战、工商行政、私企协会、工商联、企业主的参与 |
(四) 政工队伍结构的特殊性:政治指导员队伍、组织员队伍、挂职干部队伍、宣传员(信息员)队伍的形成 |
(五) 领导体制的特殊性: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创设 |
第三章 私营企业主的思想政治建设 |
一、 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方针政策 |
(一) 确认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 |
(二) 确认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广大人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三) 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方针,促进私营企业主队伍健康成长 |
二、 做好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政治引导工作 |
(一) 引导政治认知理性化 |
(二) 引导政治要求合理化 |
(三) 引导政治参与有序化和合法化 |
三、 加强对私营企业主阶层广大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
(一) 以依法经营为基本要求的法制教育 |
(二) 以义利观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 |
(三) 以人本观为指导的管理理念教育 |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问题 |
(一) 马克思主义在非无产阶级群众入党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
(二) 把私营企业主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和革命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
(三) 确保私营企业主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作用 |
五、 私营企业主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 |
(一) “双思”教育活动 |
(二) 光彩事业 |
(三) 信誉宣言活动 |
(四) 政治安排 |
第四章 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一、 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一)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求抓好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
(二) 党员履行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义务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二、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 |
(一) 现阶段私营企业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 |
(二) 把“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到私营企业党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
三、 引导私营企业中的党员正确认识和对待私营经济 |
(一) 党员要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 |
(二) 党员可以在法律、纪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创办和经营私营企业 |
(三) 党员到私营企业就业或任职可以做到立党为公 |
(四) 党员要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四、 建立健全融教育、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
(一) 党员意识养成机制 |
(二) 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
(三) 党员能力增强机制 |
(四) 党员责任落实机制 |
(五) 党员行为约束机制 |
(六) 党员进步激励机制 |
(七) 党员队伍进出口机制 |
第五章 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
一、 私营企业职工队伍的现状与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
二、 维权: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环节 |
(一)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职工权益状况透视 |
(二) 全面做好私营企业职工权益维护工作 |
三、 教育: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手段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国家主人意识教育 |
(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
(四) 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教育 |
(五) 法制教育 |
四、 组织:私营企业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 |
(一) 私营企业群众组织建设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
(二) 私营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的组建工作 |
(三) 加强党对私营企业群众组织的领导 |
(四) 支持群众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
五、 企业文化:私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
(一) 发挥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 |
(二) 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 |
(三) 发挥企业行为文化的作用 |
(四) 发挥企业形象文化的作用 |
第六章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建设 |
一、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
(一) 私营企业党组织是企业职工的政治核心 |
(二) 私营企业党组织是党团结和领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基础 |
(三)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 |
(四) 私营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和履行职责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
二、 加强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
(一) 选好配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 |
(二) 妥善处理党员企业主兼任党组织负责人的问题 |
(三) 加强私营企业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 |
三、 私营企业党组织的作风建设 |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二) 认真学习、学以致用的风气 |
(三) 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 |
(四) 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作风 |
(五) 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 |
四、 切实解决私营企业中的“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 |
(一) “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 解决“隐性党员”和“口袋党员”问题的对策 |
五、 做好在私营企业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
(一) 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和标准 |
(二) 在企业中形成合理的党员队伍结构 |
(三) 要坚持慎重发展的方针 |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
后记 |
四、塑造良好形象促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研究[D]. 徐艺榕.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4]文明与发展并重 富裕同和谐共存[N]. 高毅,韩梅花,崔喜胜,董介中,卢永进,申建宏,杨君力,张达赖,曹巴特尔,睢国斌,刘美仙,伊拉特,庞晓敏,蒋景梅,金富. 鄂尔多斯日报, 2005
- [5]私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胡林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6]施工企业创建文明工地的几点思考[J]. 刘明,范垂宇. 施工企业管理, 1999(09)
- [7]企业形象与市场经济[J].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企业, 1999(01)
- [8]良好的形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J].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 1998(10)
- [9]着力塑造“四个形象” 促进打好“三大战役” 全面提高行业的两个文明水平[J]. 包叙定. 中国机电工业, 1997(S1)
- [10]塑造四个形象 打好三大战役[J]. 晓理. 企业文明, 19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