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硼在植物细胞壁上营养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香莲[1](2021)在《少根紫萍对水中Cd的富集作用及其耐受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水系及湖泊镉(Cadmium,Cd)污染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水生植物修复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金属污染水体治理技术,而目前对植物超积累重金属机理的认识不足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浮萍(Duckweed)是一种原生态Cd超富集植物,具有生长繁殖快、易于采收等优点,是修复Cd污染水体的理想材料。目前,有关浮萍的研究集中在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生态毒理、能源化利用等方面,而浮萍对Cd的耐受、解毒的机制研究仍不清楚。本研究拟对江西省的浮萍种属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富镉能力强、生物量高的优势品种,并以此优势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培实验,测定Cd的累积、亚细胞分布、化学形态,生理生化指标,探究其吸收累积Cd的生理生化响应和耐Cd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江西省内采集到的浮萍共4属5种(分别为青萍、稀脉浮萍、紫背浮萍、少根紫萍和芜萍)。其中,青萍占浮萍总样本量的46%,为优势种,其次为紫背浮萍,占19%,少根紫萍和稀脉浮萍各为15%,芜萍则呈零星分布。青萍生长水体中的p H、氨氮、硝态氮、总氮、COD浓度范围均较其它四种浮萍更为广泛。少根紫萍生长水体的总磷浓度范围最广。此外,青萍生长水体的Cu、Pb、Zn浓度范围也更广于其他四种浮萍,而紫背浮萍生长水体的Mn含量均值最高,范围最广。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影响浮萍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包括TN、TP、NH3-N、NO3-N、Cd、Mn、Cr,其中,第一排序轴、第二排序轴分别解释了所有信息的22.05%和13.82%。(2)浮萍Cd耐受能力的初筛结果显示:少根紫萍中毒症状最轻,耐Cd能力最强。复筛结果表明,少根紫萍07SGZP01的Cd富集量最高、生物量最大,是本地优势品种。不同Cd浓度处理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K)相比,各处理组少根紫萍的生物量均显着降低(P<0.05),随着Cd浓度的升高,生物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5 mg L-1 Cd处理最低)。当Cd浓度从0.3升至20 mg L-1时,少根紫萍体内Cd的富集总量从2511.1 mg kg-1增加至30641.01 mg kg-1。当Cd浓度小于5 mg L-1时,转运系数(TF)随着Cd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叶片的单位富集量高于根部(TF>1),当Cd浓度超过5mg L-1,根部的单位富集量超过叶片(TF<1)。生物富集因子(BCF)随着Cd处理水平的提高显着下降(P<0.05)。溶液中的Cd去除率随着Cd浓度的升高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当Cd浓度为0.5 mg L-1时去除率最高,达75%。(3)与CK相比,Cd处理组的叶绿素a(Ca),叶绿素b(Cb),类胡萝卜素(Cc)和总叶绿素(Ct)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且它们的含量均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d的富集使得PSⅡ光反应中心受到损害,各处理组Fv/Fm、Fm、Y(II)、ETR均显着低于CK(P<0.05),且Fv/Fm、Fo、Fm、Y(II)、q P、ETR均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q N、Y(NPQ)、Y(NO)均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处理组q N、Y(NPQ)均显着高于CK(P<0.05)。此外,镉处理(2 mg L-1)不仅使少根紫萍的超微结构遭受损害,比如叶绿体变形,细胞空泡化,而且可致叶片气孔关闭、叶表皮细胞受损破裂。(4)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大部分Cd储存在可溶性组分(23.4-55.2%)和细胞壁组分中(21.7-53.6%),只有13.7-23.1%的Cd位于细胞器中。随着Cd浓度的增加,可溶性组分中的Cd比例降低,细胞壁组分中的Cd比例增加。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d主要以FNa Cl和Fd H2O提取态为主。FNa Cl提取态含量从28.6mg kg-1(CK)增至10511.8 mg kg-1(5 mg L-1Cd),而Fd-H2O提取态含量从7.2 mg kg-1(CK)增至1536.3 mg kg-1(5 mg L-1Cd)。总体来看,各提取态所占比例大小为:FNa Cl>Fd-H2O>FHAc>Fethanol>FHCl>Fresidue。FNa Cl提取态主要是蛋白和果胶结合态Cd,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各处理组均以清蛋白结合Cd和球蛋白结合Cd为主,两者占比可达蛋白质结合总Cd的80%以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结果也表明,代表蛋白质的红外光谱吸收波长(1648cm-1)的吸光度值在各处理组均出现峰值,在0.5 mg L-1Cd浓度下该波数处吸光度最低(低于CK),在5mg L-1Cd浓度下吸光度最高(高于CK),说明高浓度Cd处理会刺激蛋白质、多肽物质的合成来应对Cd胁迫。与CK比,镉处理可显着降低CAT、GR活性(P<0.05),使MDA、SOD、APX以及小分子非酶物质(GSH、As A、NP-SH、PCs)、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APX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与Cd浓度极显着正相关(P<0.01),POD、SOD、GSH、As A、NP-SH、PCs随着Cd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CAT、GR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可溶性蛋白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且CAT、GR与Cd浓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可见,Cd处理导致膜脂过氧化,抗氧化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以减轻不利影响。(5)与CK相比,铵氮、硝态氮、硝酸铵处理少根紫萍体内Cd富集量均显着降低(P<0.05),生物量均有所升高。各种氮形态处理下,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之和所占比例均升高,细胞器所占比例均下降。铵氮处理组的细胞壁组分和可溶性组分所占比例之和大于硝态氮处理组。与CK比,各种氮处理下,FNa Cl提取态所占比例均降低,Fd-H2O提取态所占比例都增加,且少根紫萍体内化学形态均以FNa Cl提取态和Fd-H2O提取态为主,两者之和占到75%以上,铵氮处理组的FNa Cl提取态所占比例大于硝态氮处理组。施加不同形态的氮,降低了少根紫萍的Ca、Cb、Ct含量,增加了Cc含量,N的富集会加重光合色素的损坏。各种氮处理均提高了少根紫萍的Fv/Fm和Y(II)值。施加三种不同形态氮均能缓解少根紫萍的Cd胁迫,铵氮处理对少根紫萍Cd富集的解毒效益强于硝态氮处理。
李文文[2](2021)在《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的调控效应及其耐铜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作为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可适应各种逆境环境,在全国多个地区均有产业化种植。但如今土壤铜污染情况日益加重,导致菊芋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食用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并阻碍了菊芋正常生长发育和推广栽种。水杨酸(SA)作为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可通过调控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矿物质吸收,并参与调节抗氧化防御系统,降低膜脂过氧化,引发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因此,本文以耐铜型徐州菊芋和铜敏感型潍坊菊芋作为研究材料,选用1 m M SA缓解浓度喷施于300mg/kg土壤铜胁迫浓度生长的植株,通过分析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的光合作用,地上和地下部的抗氧化系统,菊芋各器官内几种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以及根系细胞壁官能团的变化,探究外源水杨酸缓解菊芋铜胁迫的作用机制。结果如下:1.在铜胁迫下菊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gsw)伴随着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降低而下降,说明铜通过气孔限制影响植株的光合速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i、A、E和gsw值在各处理组中均出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同时,在铜处理后菊芋体内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减少,其中叶绿素b的变化最突出,在第7、14和21 d时徐州菊芋于Cu处理下分别达到CK组的41.62%、83.77%和56.35%,潍坊菊芋分别为66.55%、64.58%和68.42%。并伴有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显着上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电子传递效率(ETR)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含量均下降的变化,但随着外源SA的施用,Ci、A、E和gsw等光合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说明铜胁迫通过调节气孔开放程度,抑制叶绿素合成及降低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抑制了菊芋的光合能力,而SA的施用能够有效缓解铜对菊芋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2.铜处理后,菊芋叶片的抗坏血酸(AsA)含量减少,谷胱甘肽(GSH)值有所增加,根系组织中有大量活性氧积累,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减弱,过氧化物酶(POD)活显着升高,在根系中的CAT和POD也出现一致的变化规律,说明铜毒害通过影响各类抗氧化酶活性阻碍了细胞内清除活性氧的过程。外源SA施用后促进了菊芋叶片内AsA的合成,GSH也在第21 d出现激增现象,较前一周期相比,两地菊芋的增幅分别达到248.59%和209.18%,叶片和根系中的各类抗氧化酶活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但根系中的SOD和APX活性在铜处理组中上升,加入外源SA后则下调,与叶片中这两种酶的变化情况相反,这可能与外源SA未直接作用根系有关,也间接反映SOD和APX可能是菊芋对抗铜毒的关键酶。因此,外源SA能够有效调控菊芋叶片和根部的抗氧化酶系统,启动AsA-GSH循环过程,避免体内过量活性氧积累,增强菊芋对铜的抗性。3.铜处理増加了菊芋地上和根系中的Cu含量,加入外源SA后使得菊芋体内的Cu含量显着减少,其中徐州菊芋根、茎、叶中的铜含量分别下降43.06%、30.69%和38.13%,潍坊菊芋分别降低47.85%、53.51%及37.36%,逆转了Cu2+在菊芋体内的积累效应。同时铜毒导致菊芋体内阳离子交换能力发生改变,减弱了菊芋根、茎及叶中对K、Ca、Mg、Zn养分的摄取能力,然而外源SA的添加,可改善铜毒下植株体内各器官中K、Ca和Mg积累量低的情况,但对Zn元素的吸收和运输作用效果不大。因此,铜胁迫破坏了菊芋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及各离子间的动态平衡,而施加外源SA能够调节质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恢复菊芋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减轻菊芋体内营养缺乏和离子毒害症状。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菊芋根系细胞壁中的官能团进行分析,发现根系细胞壁中含有多糖、脂肪、蛋白质、饱和烃和芳香类物质,且糖类是菊芋细胞壁最主要的组成物质。其中羟基和氨基吸收峰在铜处理下变得更为尖锐且缩窄,添加外源水杨酸后该吸收峰形得到恢复,表明外源水杨酸能够调节多糖中的羟基和氨基键减缓铜对植物的不利影响。铜处理下菊芋根细胞壁上酯羰基C=O键、木质素芳香环中C=C键和羧酸盐COO-不对称伸缩键的特征吸收峰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且三者与脂碳链-CH3键吸收峰的吸光度比值均有增加,随着外源水杨酸的作用下比值进一步提高,并且三个官能团吸收峰的位移量减少,说明外源水杨酸还具有增加官能团含量,削弱细胞壁官能团中氢键的作用,增强与金属的结合力,缓解重金属铜对菊芋的毒害效应。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证实外源SA可通过调控菊芋根系细胞壁官能团变化,促进体内对于矿物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运输,避免过量的金属铜在植株体内积累,从而提高菊芋抗氧化和光合作用能力,缓解铜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了菊芋对铜毒的耐受性。
汪倩倩[3](2021)在《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木材资源匮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推行木材节约和代用。油茶果壳储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研究开发油茶果壳这一非木质化资源,不仅节约资源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环境。生物质材料的细胞组成、形态以及排列方式往往决定着材料的各种性能。本研究主要对不同生长时期油茶果壳的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油茶果壳的附加值的利用。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微观观察结果表明:油茶果壳中主要包含石细胞、薄壁细胞、螺纹导管和维管束四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其中薄壁细胞与石细胞的组织比量高达90%。在细胞发育过程中,薄壁细胞、螺纹导管和维管束的细胞形态变异性不大,而石细胞的形态较为复杂,主要以同心圆状与不规则长条状的两种形态为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油茶果壳的石细胞壁上存在丰富的纹孔结构。导管中螺纹加厚结构附着在细胞壁上,维管束中细胞壁加厚的组织可能为导管组织。根据石细胞与薄壁细胞组织比量的反比关系以及微观图像特征可推断出:石细胞是由薄壁细胞增厚细胞壁并沉积木质素转化而来的,在发育中期约7月份(NO.12)后石细胞数量趋于稳定。(2)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知,油茶果壳中各类细胞的细胞壁中均含有木质素,主要沉积于具有厚壁组织的石细胞中。木质素在油茶果壳细胞组织中的分布为复合胞间层的浓度最高,次生壁内层S3次之,次生壁中层S2最低。荧光值L*与石细胞的壁腔比不呈正比关系以及Wiesner法和Maule法的染色效果研究可知,木质素沉积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但细胞形态尺寸仍继续增加,因此单位面积内的木质素浓度降低。综合Wiesner法、Maule法以及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可知,在细胞发育过程中油茶果壳石细胞细胞壁的木质素类型均以G-木质素与S-木质素为主。(3)通过氮气吸附法测量可知,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果壳中均存在大量孔径集中于2-20nm之间的介孔,其孔BET比表面积值在4月底(NO.5)达到峰值后下降至6月初(NO.9)后达到稳定。其中6月份(NO.9-NO.10)为发育前期狭缝型孔隙向发育后期狭缝型与墨水瓶孔隙共存转化的节点,此期间石细胞数量丰富,并沉积大量木质素,木质素无规则填充于微纤丝间的空隙,使得孔隙结构与形态发生了变化。油茶果壳中纳米级的孔隙来源于石细胞与薄壁细胞细胞壁上的孔隙,可能是细胞壁的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等物质结合时产生的孔隙。通过压汞法测试可知,不同发育阶段的油茶果壳中还存在大量的大孔孔隙,其大孔孔径的变化趋势为:在油茶果壳发育初期孔径较大,中期大孔孔径减小,后期大孔孔径趋于平稳状态。测量得到的大孔孔隙可能来源于石细胞和薄壁细胞细胞壁上三素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孔径较大的孔隙,还有可能来源于石细胞壁上的纹孔以及果壳中孔径较小的导管。
杨杨[4](2021)在《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细胞的增殖、扩张与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这一系列细胞学事件与细胞壁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果胶作为双子叶植物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其合成、修饰与降解代谢通过影响细胞壁的流动性和可延展性,参与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环节。因此,研究果胶代谢有助于明确细胞壁在植物生长发育历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和育性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是参与果胶降解代谢的重要水解酶,其编码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迅速扩张,并在双子叶植物中形成了庞大的基因家族。近年的研究基于对PG基因家族演化和表达模式的分析,提出了PG重复拷贝可能的保留机制,但仍缺乏生物学功能方面的证据支持。目前,仅有少数植物PG基因完成了功能鉴定。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PG基因参与了叶片扩张、果实成熟、器官脱落等众多环节,其作用与细胞扩张和细胞分离关系密切。然而,PG基因在器官形态建构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涉及了哪些细胞学事件,对植株组织器官水平的果胶降解以及内源寡聚糖的积累有着怎样的影响等问题都尚未明确。此外,果胶代谢也参与了花粉壁这类特殊且复杂的细胞壁的发育。PG基因参与了花粉内壁发育以及后期的花粉管伸长过程,但对其在花粉外壁建构中的作用研究非常有限。本实验室早期在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syn.B.rapa ssp.chinensis)中鉴定出了一个参与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伸长的PG基因,而后期基于白菜基因组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白菜中具有5个重复拷贝BrPG45-1~BrPG45-5,且其中三个拷贝在白菜核不育两用系雄蕊中差异表达。为更新对白菜PG45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并探讨重复拷贝的保留机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PG45的起源及其在芸薹属物种中的演化分析,并基于对5个重复拷贝的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PG重复拷贝的保留机制。鉴于白菜和拟南芥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且在拟南芥中仅有单个直系同源拷贝的优势。本研究对AtPG45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AtPG45在细胞学事件以及植物组织器官中果胶降解代谢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明确PG45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包含有31个物种PG基因的最大似然法系统发生树对PG45进行演化分析,发现PG45起源于双子叶植物共同祖先。该基因在3个芸薹属代表物种中进化保守且形成了多个重复拷贝。通过q RT-PCR对白菜和拟南芥PG45的表达分析,发现BrPG45的5个重复拷贝均在发育后期的雄蕊中优势表达,且在白菜核不育两用系雄蕊中差异表达;AtPG45除在花序中优势表达,还在叶片等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根据启动子GUS活性的分析,发现白菜和拟南芥PG45在单核小孢子和双核花粒时期的绒毡层,双核和三核花粉时期的花粉粒中表达。白菜PG45的5个重复拷贝表现出了一致的时空表达模式;拟南芥PG45在茎尖生长点、莲座叶的叶腋等分生组织中也检测到了较高的表达。在洋葱表皮和拟南芥根部表皮细胞中进行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白菜和拟南芥PG45都是可在细胞膜外表达的分泌蛋白。(2)利用芜菁黄花花叶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沉默技术同时抑制BrPG45-1~BrPG45-5在菜心中的表达时,约26.1%的成熟花粉粒异常粘连,并伴随有花粉萌发率降低至野生型对照的44.4%,但不影响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形态。透射电镜与苯胺蓝染色等技术对花粉发育过程的分析表明,BrPG45的表达抑制会造成花粉外壁结构的异常,其可能通过影响孢粉素沉积来调控花粉外壁顶盖和基粒棒的结构。花粉粘连的表型与含油层物质过度积累有关,而与胼胝质壁的降解无关。根据对BrPG45-1、BrPG45-3和BrPG45-5异源表达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发现各拷贝异源表达的拟南芥都出现了花粉粘连、花粉活力降低的表型,说明BrPG45拷贝之间存在功能冗余,可能通过剂量效应保留。(3)对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材料生长发育的表型分析,发现AtPG45的异常表达会抑制下胚轴和花茎伸长。突变体atpg45和AtPG45过表达植株的开放花中,81.0%和16.8%出现了雄蕊数量减少的情况。互补实验结果表明,转化互补载体可以恢复突变体atpg45中观察到的表型。对侧生器官发育的观察分析,AtPG45的异常表达会造成莲座叶卷曲,使叶片纵向曲度显着提升至野生型中的2倍。此外,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侧枝数量增加至野生型的3.3倍,并通过影响花原基和花器官原基的建构导致开放花的四轮花器官出现高比例的形态异常;AtPG45的过表达会导致叶片宽度的过度生长,伴随有叶片表面积的增大和叶片长宽比的减小。对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材料的表型分析,表明AtPG45主要参与了器官的伸长与扩张,以及侧生器官的形态建构,即与白菜PG45出现了生物学功能上的分化。(4)通过测定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His-SUMO-AtPG45的蛋白活性,明确了AtPG45具有PG水解酶活性。白菜和拟南芥PG45在PG功能域序列上具有保守型,暗示了白菜PG45也通过降解果胶来执行其生物学功能。此外,AtPG45的表达沉默可显着降低叶片中的PG总活性与细胞壁果胶的含量。通过对拟南芥叶片纵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分析,发现叶肉细胞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排列和形态在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叶片中出现了异常,进而明确了AtPG45表达异常引起的叶片卷曲与叶片近轴端-远轴端极性有关。利用带有微管结合蛋白标记GFP-MAP4的野生型和突变体atpg45材料,分析了叶片上下表皮的细胞增殖和细胞扩张情况。结果表明,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上表皮细胞增殖时期缩短至下表皮增殖时期的48.0%,而细胞相对扩张速率不受影响。免疫荧光标记对果胶分布的分析表明,AtPG45在叶片极性建构中的作用与甲基甲酯化果胶在叶片中的分布无关。高效排阻色谱-质谱法对于拟南芥叶片内源寡聚糖的分析发现,在聚合度2~7范围内,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高聚合度寡聚糖的积累,而AtPG45的过表达则会促进小片段寡聚糖的产生。此外,AtPG45的异常表达均导致聚合度8~15的寡聚糖的占比降低。因此,AtPG45在叶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其对内源寡聚糖组成的影响有关。综上所述,AtPG45通过影响植物组织器官中的果胶降解,参与了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建构等事件,进而作用于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构过程。
宋歌[5](2021)在《BnaA08.SPATULA和BnaA02.NIP6;1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能为人类提供食用油,为牲畜提供蛋白质,还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生物燃料。角果是油菜中重要的生产器官,对油菜生殖生长时期的光合作用和种子的发育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甘蓝型油菜角果生长发育的分子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初步研究了转录因子BnaA08.SPATULA和硼转运蛋白BnaA02.NIP6;1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生长与发育的分子机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甘蓝型油菜中SPATULA同源基因间的异同,根据油菜基因组数据库共挖掘出四个SPATULA同源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对这四个同源基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四个同源基因的蛋白序列都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同时与拟南芥SPATULA高度同源,说明甘蓝型油菜中的SPATULA同源基因可能与At SPATULA具有相似的调控角果生长发育的功能。2、为了初步探究BnaA08.SPATULA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发现BnaA08.SPATULA的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大量与光反应、应激反应,以及各类植物激素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BnaA08.SPATULA定位在细胞核内,并且BnaA08.SPATULA主要在甘蓝型油菜的花和发育的角果中表达量较高。此外,BnaA08.SPATULA能够恢复拟南芥spt-12突变体株高、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千粒重至野生型。3、为了探究BnaA08.SPATULA调控甘蓝型油菜早期角果发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RNAi干扰技术获得甘蓝型油菜BnaA08.SPATULA RNAi转基因株系,表型观察后发现RNAi株系的角果发育明显受阻,且授粉后雌蕊中的花粉管数量以及每角果种子数明显减少。此外,BnaA08.SPATULA蛋白能够和与雌蕊发育有关的HEC家族蛋白互作。由此可见,BnaA08.SPATULA在甘蓝型油菜角果早期发育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本研究在拟南芥中发现SPATULA可能是通过直接激活At GA3OX1、At IAA7、At NGA3、At HEC1和At MYB107基因的表达来影响拟南芥角果早期的发育过程。4、为了探究BnaA08.SPATUL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开裂的分子机制,本论文发现BnaA08.SPATULA主要在角果开裂区特异性表达,且BnaA08.SPATULA能够影响角果开裂区木质化细胞和分离层小细胞的形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BnaA08.SPATULA能够和油菜角果开裂关键蛋白BnaA03.IND互作。综上所述,在甘蓝型油菜中BnaA08.SPATULA通过和角果开裂的关键蛋白BnaA03.IND互作,影响角果开裂区木质层细胞和分离层细胞的分化,进而调控角果的开裂。5、为了探究BnaA02.NIP6;1a在甘蓝型油菜中调控角果发育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发现BnaA02.NIP6;1a主要在甘蓝型油菜的根、茎、叶,特别是花苞和花中有强烈的表达,其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膜和细胞质中。随后,通过油菜遗传转化实验获得了BnaA02.NIP6;1a RNAi干扰株系。缺硼条件下,RNAi株系的幼苗生长严重受阻,且幼苗中硼元素的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生殖生长时期,RNAi株系表现出柱头外露、乳突细胞干扁、雄蕊变小且易碎、种子干扁瘦小、花器官的细胞发育异常以及花组织中硼元素含量显着降低。此外,在RNAi株系的花器官中,与RG-II合成相关的BnaKDOPS基因被诱导表达。综上所述,硼运输蛋白BnaA02.NIP6;1a在低硼条件下对甘蓝型油菜角果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袁丹[6](2020)在《BnaNIP5;1s参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吸收和分配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缺硼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长江流域。然而,我国东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有效硼含量低,多处于缺硼和严重缺硼状态,油菜缺硼产量和品质显着降低。植物在应对外界硼浓度变化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响应。前期研究表明At NIP5;1是拟南芥根系中硼酸高效吸收的水通道蛋白。本研究首先对油菜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BnaAQPs)及其对低硼胁迫的响应进行分析。其次比较了硼高效品种(青油10号,QY10)和硼低效品种(Westar10,W10)不同BnaNIP5;1s亚家族成员硼的吸收效率。最后分析了BnaNIP5;1s在甘蓝型油菜硼吸收、转运和分配中的功能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型油菜BnaAQPs家族基因响应低硼胁迫的基因表达差异利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121个全长的AQP基因家族成员,这些成员分为BnaPIPs、BnaTIPs、BnaSIPs和BnaNIPs四个亚家族。总体上,BnaPIPs和BnaTIPs亚家族基因表达量较高,且缺硼处理多数基因表达量下调;BnaSIPs和BnaNIPs亚家族基因表达量相对较低,仅有极少数基因具有相对较高的表达量。BnaNIP5;1s的基因表达受缺硼显着上调,根系中BnaA07.NIP5;1c和BnaC06.NIP5;1c的基因表达几乎检测不到,BnaA02.NIP5;1a、BnaC02.NIP5;1a、BnaA03.NIP5;1b和BnaC03.NIP5;1b为相对表达丰度较高的基因成员,该四个成员为甘蓝型油菜硼酸吸收关键基因成员。2.甘蓝型油菜BnaNIP5;1s基因序列和硼吸收能力的差异分离克隆得到甘蓝型油菜硼高效(QY10)和硼低效品种(W10)BnaNIP5;1s的CDS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两个品种间BnaA03.NIP5;1和BnaC06.NIP5;1的CDS序列不一致,但预测蛋白质序列仅BnaC06.NIP5;1有差异。硼高效品种与硼低效品种BnaC06.NIP5;1的蛋白质序列除存在2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外,与W10相比,QY10 BnaC06.NIP5;1还具有1个24个氨基酸的插入变异。35S-BnaNIP5;1s-GFP的烟草瞬时表达和拟南芥稳定表达均表明BnaNIP5;1s为细胞膜定位蛋白。QY10和W10 BnaC06.NIP5;1酵母异源表达的硼酸吸收试验和超表达回复nip5;1缺硼表型试验均表明QY10 BnaC06.NIP5;1(BnaC06Q.NIP5;1)由于24个氨基酸的插入使其失去硼酸吸收转运的能力。BnaNIP5;1s家族不同成员的蛋白质序列存在两个重要差异序列区,ar/R选择性过滤区(AIGR、AIAR和ANAR)和TPG重复序列区(TPGTPG和KPGTPR)。BnaNIP5;1s家族不同成员酵母异源表达的硼酸吸收试验和拟南芥的互补试验同时证明BnaNIP5;1s家族成员之间存在显着的硼酸吸收和转运活性差异,硼吸收活性大小顺序:BnaC02.NIP5;1>BnaA02.NIP5;1>BnaA03.NIP5;1和BnaC03.NIP5;1>BnaA07.NIP5;1和BnaC06W.NIP5;1。3.BnaNIP5;1s参与甘蓝型油菜根对硼吸收和地上部硼的分配RT-PCR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品种(QY10)BnaA02.NIP5;1、BnaC02.NIP5;1、BnaA03.NIP5;1和BnaC03.NIP5;1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它们在根、地上部的节和叶柄均有表达,且缺硼时根和地上部BnaNIP5;1s的基因表达上调。Pro BnaC02.NIP5;1-GUS组织定位结果与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一致。油菜与拟南芥NIP5;1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后者仅在根中表达,而前者同时在根和地上部组织中表达。缺硼显着抑制BnaNIP5;1-RNAi株系的生长,在缺硼条件下BnaNIP5;1-RNAi株系BnaNIP5;1s的基因表达较QY10下调,导致硼吸收、转运和分配的能力下降,表明BnaNIP5;1s对甘蓝型油菜硼营养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油菜BnaNIP5;1s不同的基因成员之间在转录水平和编码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BnaA02.NIP5;1、BnaC02.NIP5;1、BnaA03.NIP5;1和BnaC03.NIP5;1是具有较高基因表达和较高硼酸转运活性的成员;同时揭示BnaNIP5;1s的基因参与甘蓝型油菜硼营养的吸收、转运和分配过程。
闫磊[7](2020)在《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铝(Al)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其含量约占地壳的8%。世界约40%、中国约21%的耕作土壤中作物受到铝毒害影响。铝毒是酸性土壤(p H≤5)中限制作物生长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植物遭受铝毒的最初症状是抑制根系生长,进而抑制植株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降低作物产量。硼(B)是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硼症状首先出现于根系,与铝毒症状相似,且细胞壁被认为是缺硼和铝毒作用的主要位点。近年来,关于硼对植株铝毒的缓解机制广有报道,但其多针对于一年生作物,而对多年生植株,尤其是柑橘中铝毒害的研究相对较少。柑橘是我国重要的水果作物,其主要种植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硼缺乏和铝毒害并存问题在柑橘园很常见。枳壳砧木(枳砧)[Poncirus trifoliata(L.)Raf.]作为我国柑橘的主栽砧木,属硼敏感型品种,因此,本研究以枳砧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利用荧光染料活体染色、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共振(13C-NMR)、X射线衍射(XRD)、非靶标代谢(GC-TOF-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TEM-EDS)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分析硼铝处理下根系代谢产物含量及代谢通路变化、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响应、细胞壁物质组分及结构变化、细胞壁各组分铝含量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响应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不同硼铝处理下根系代谢产物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共鉴定和分析了60种匹配度大于70%的代谢产物,包括20种氨基酸、17种糖类、12种有机酸、5种脂肪酸、2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种其它物质。铝胁迫下,17种主要氨基酸和8种糖类含量明显增加,而3种氨基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和6种糖含量显着下降。铝胁迫下9种有机酸:特别是三羧酸循环(TCA)中丙酮酸、L-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代谢物明显降低,分别减少了50%、98.2%、93.6%、60.4%和78.6%。铝胁迫下,加硼降低了天冬酰胺、环亮氨酸、瓜氨酸和组氨酸等10种氨基酸及肌醇、棉子糖、半乳糖和3,6-脱水-d-半乳糖等6种糖类含量。有意思的是,硼对铝诱导的有机酸含量变化无明显的影响。以上结果得出,铝胁迫影响根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抑制TCA循环。硼并不能调节有机酸代谢模式,但可调节根中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降低铝毒。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防御系统的影响铝胁迫下明显增加根系铝和活性氧(ROS)含量,抑制植物生长相关参数。另外,铝胁迫下增加合成抗坏血酸(As A)的肌醇及L-半乳糖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含量,促进As A的积累。铝胁迫下,硼降低了根系铝的积累,抑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而诱导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活性,且降低了合成As A的L-半乳糖途径中相关代谢物(D-甘露糖-1-磷酸、L-半乳糖-1-磷酸、L-半乳糖和L-半乳糖-1,4内酯)含量,降低As 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而增加GSH含量。同时,铝胁迫下加硼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而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最终降低了根H2O2的积累,同时表现出较低的H2O2荧光染色强度,提高了植株生物量、根系活力和根系相对伸长量。我们的结果表明,硼可通过调控合成As A的L-半乳糖途径中的代谢物产量、As A-GSH循环及抗氧化酶防御系统,降低根系铝及ROS的积累,缓解铝诱导的氧化应激。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及纤维素含量及特性的影响铝胁迫严重抑制根系生长,并导致过量的ROS(H2O2和O2.-)积累,细胞壁明显加厚,且改变了细胞壁中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及特性。有意思的是,铝胁迫下,硼供应降低了碱溶性果胶含量而增加了碱溶性果胶甲基酯化度,进而减少碱溶性果胶去甲基水解成游离羧基。硼还增加了两种形态果胶中3-脱氧-D-甘露-2-辛酮糖酸(KDO)含量。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13C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分析结果证实,铝胁迫下,硼供应可以降低果胶、果胶羧基基团和纤维素含量,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加硼增加了纤维素的结晶度。此外,加硼明显降低根系胼胝质、ROS和铝的积累,细胞壁厚度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硼可以通过降低果胶中羧基基团及屏蔽果胶中铝结合位点,降低铝在细胞壁中的积累。同时,铝胁迫下加硼可以降低纤维素含量及增加其结晶度,增加细胞壁刚性和延展性,利于细胞壁的延伸,进而促进根系的伸长。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铝胁迫明显增加根及根细胞壁中铝含量,且细胞壁中铝含量占根系总铝含量的绝大比例,约79.60-87.33%。对根系细胞壁不同组分中铝含量测定发现,细胞壁中铝大部分结合在半纤维素1中,半纤维素2和果胶中铝含量分别次之,纤维素中铝含量最低。铝胁迫下,加硼降低了细胞壁中铝含量,且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分析也进一步验证,硼明显降低细胞壁中铝元素原子百分比。铝胁迫下加硼主要降低果胶(特别是碱溶性果胶)中铝含量,与之对应的,硼主要作用于碱溶性果胶含量及特性,随着硼浓度的增加,碱溶性果胶含量及果胶甲酯酶(PME)活性呈梯度性降低趋势,而碱溶性果胶甲基酯化度逐渐升高,从而减少果胶中的铝结合位点(羧基基团)。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观察到,加硼后碱溶性果胶分子紧密排列,成网状结构,说明碱溶性果胶更好的交联结合,形成稳定的细胞壁网络结构,进一步降低细胞壁中铝的固定。另外,硼处理抑制了NRAT1(负责将细胞间隙铝离子转运到细胞质)的表达,同时增加了ALS1(负责将细胞质铝离子转运到液泡)的表达,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TEM-EDS)分析发现,铝胁迫下,加硼处理后细胞间隙和液泡中铝含量比例明显增加,而细胞质中铝含量比例降低。综上,我们的结果表明硼可以调节碱溶性果胶含量及特性,进而减少果胶的去甲基化,降低铝在细胞壁的富集。另外,硼抑制根尖对铝的吸收及促进细胞质内液泡对铝的区室化,最终缓解铝对植株的毒害作用。
王海彤[8](2019)在《有机硼(GB)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硼作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们施用硼肥的方式主要是喷灌和滴灌,但是在水溶肥的实际生产中,高浓度的硼易与其他元素沉淀析出。提高水溶性硼肥硼含量,减少硼与无机化合物肥料的沉淀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无机硼有机化是提高水溶肥硼含量的重要工艺措施。本试验以大豆为试验对象,以自制有机硼和硼酸为试验材料,通过土培、水培、吸附解吸和田间试验,明确有机硼与无机硼的效果差异。为有机硼肥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对全文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大豆对有机硼的吸收量高于无机硼。每千克土施硼1.8 mg时,有机硼处理的大豆植株各部分硼含量高于无机硼处理。苗期时,有机硼处理(OBA)比无机硼处理(BA)的大豆根、茎、叶硼含量高2.10 mg/kg、0.99 mg/kg和1.71 mg/kg,增幅分别为11.92%、8.36%和4.78%。成熟期时,有机硼处理(OBA)的大豆根、茎、叶、果荚、籽粒硼含量比无机硼处理(BA)分别高1.36 mg/kg、0.31 mg/kg、4.15 mg/kg、1.69 mg/kg和0.25 mg/kg,增幅分别为10.62%、1.37%、4.43%、4.52%和0.76%。每千克土施硼6.9 mg时,吸收效率的差异更大,达显着水平。水培试验在排除土壤因素后,趋势不变。硼水平为0.5 mg/L时,OB05处理的根、茎、叶硼含量较B05处理高2.13 mg/kg、0.79 mg/kg和3.92 mg/kg,增幅分别为16.09%、5.99%和8.52%。硼水平为5 mg/L时,OB50处理的根、叶硼含量较B50处理高1.36 mg/kg和6.72 mg/kg,增幅分别为3.41%和1.99%。(2)有机硼处理下大豆体内可再利用的硼(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含量高于无机硼处理。土培大豆试验每千克土施硼1.8 mg时,有机硼处理(OBA)的叶片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和束缚态硼较无机硼处理(BA)高0.11 mg/kg、0.01 mg/kg和0.33 mg/kg,增幅分别为6.43%,1.13%和14.67%。每千克土施硼6.9 mg时,OBT的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含量比BT高2.26 mg/kg和0.33 mg/kg,增幅达23.83%和8.96%,差异显着。水培大豆10d时,OB05和OB50的自由态硼分别比B05和B50高0.18 mg/kg和1.71 mg/kg,增幅为9.77%和6.29%。30d时,OB05和OB50的自由态硼分别比B05和B50高0.32 mg/kg和0.46 mg/kg,增幅为9.47%和0.97%。(3)有机硼与无机硼处理的百粒重之间无明显差异。每千克土施硼1.8 mg时,有机硼和无机硼处理的大豆籽粒蛋白质、水分、纤维素、脂肪、钙、镁、铁和锌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每千克土施硼6.9 mg时,有机硼处理的蛋白含量和铁含量显着低于无机硼处理,但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无机硼处理。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有机硼比无机硼处理更有利于大豆根系生物量的积累。无机硼处理(B05)在根长、表面积和分叉数上比有机硼处理的更高。而在平均直径上,有机硼处理更有优势。有机硼处理(OB05)的根系单株生物量显着高于无机硼(B05)处理,增量为0.10 g/plant,增幅为26.67%。这说明有机硼处理的根较无机硼处理的更粗,分叉更少,生物量更多。(5)有机硼在土壤中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高于无机硼。这使有机硼在土壤中更不易被淋失,可减少硼素损耗。有机硼的解吸滞后系数为0.4791,小于无机硼的0.7352,具有更好解吸可逆性,后效更佳。(6)花期喷施效果好于苗期。同一喷施时期,有机硼更能提高叶片硼含量,硼向新器官的移动性也更好。花期时测定苗期处理的叶片不同形态硼含量,OBS处理的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束缚态硼含量仍高于BS处理,差量分别为0.60 mg/kg、0.01 mg/kg、0.22 mg/kg,增幅为12.63%、0.40%、4.19%。成熟期测量,OBS处理的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束缚态硼含量比BS高0.67 mg/kg、0.07 mg/kg、0.27 mg/kg,增幅为15.20%、5.38%、5.24%。OBF处理的自由态硼,半束缚态硼,束缚态硼含量比BF高0.65 mg/kg、0.07 mg/kg、0.17 mg/kg,增幅为14.20%、5.04%、3.24%。另外,通过分析大田试验大豆籽粒的品质指标,喷施时期不会对大豆籽粒的品质产生显着影响。
李鸣凤[9](2019)在《硼氮互作下棉花生理代谢及叶柄环带形成差异研究》文中指出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需硼量较大的双子叶植物。长江流域棉区是我国三大主产棉区之一,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仅为0.4 mg kg-1,明显低于棉花潜在缺硼临界值0.8 mg kg-1,因此施硼是提高长江流域棉花产量和品质主要的农艺措施之一。氮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棉花的生育期较长,需氮量较大,且长江流域棉区重视秋桃产量,生产上倾向于增施氮肥以获得棉花高产。由于施氮量较高,部分棉田即使施用硼肥仍然发现叶柄环带等典型的缺硼症状。因此探索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环带的形成、叶片和根系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及其它矿质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硼氮对棉花生理代谢的影响,丰富棉花硼氮营养理论,为棉花合理的施用硼氮肥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棉花作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和营养液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比较棉花叶柄环带部位和非环带部位维管束结构、导管形态和细胞壁力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不同硼氮处理下叶柄细胞壁结构和组分的变化;通过非靶标代谢组学(GC-MS)技术探索不同硼氮处理后棉花的代谢产物含量和代谢通路的改变;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其它矿质养分对硼氮互作的响应,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缺硼导致叶柄环带形成,叶柄环带维管束增生,导管挤压破裂,从而降低叶柄的运输效率和支撑功能棉花叶柄形成褐色环带后,其环带部位表面出现凸起,毛状附属物较多,蜡质不规则沉淀。环带内部维管束增生,其中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增幅分别为14.6%和23.9%。棉花叶柄形成环带后导管干涩变形,管壁出现增厚,出现侧壁穿孔现象,导管数量显着增加24.1%,且增加的导管类型主要是输送效率高的孔纹和螺纹导管。大量的导管增生,出现挤压变形,甚至破裂,导致叶柄的运输效率下降,叶柄非环带部位出现糖累积现象。棉花叶柄硼、镁和锰含量均为叶柄的下部>中部>上部,表明叶柄环带的形成阻碍养分离子从茎向叶片的转移。叶柄环带部位细胞壁出现不规则增厚,细胞壁的杨氏模量下降,表明叶柄环带部位细胞壁的稳定性降低。叶柄环带木质素含量显着增加,导致环带部位硬度增加,然而细胞壁的不稳定性导致其硬而脆,易折断,叶柄的机械支撑能力下降。总之,为了适应缺硼逆境,提高叶柄的运输效率,叶柄维管束增生,大量导管挤压变形,叶柄出现木栓化,变得硬而脆,其外观出现褐色的环带。2)缺硼与棉花叶柄环带的形成呈显着相关,而高氮加剧了环带的发生过程和程度增施硼肥显着降低棉花单株出现环带的叶柄数和功能叶的叶柄环带圈数。在缺硼或适硼的条件下,增施氮肥均提高棉花叶柄环带发生率。缺硼导致维管束增生,特别是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显着增加,大量细小导管增生,导管出现挤压。缺硼条件,增施氮肥导致棉花叶柄横截面积和维管束面积分别显着增加12.5%和15.7%,叶柄主次维管束出现连生,木质部、韧皮部和韧皮纤维部面积分别显着增加21.3%、23.5%和15%,髓部细胞严重变形,出现挤压破裂现象,表明高氮进一步破坏了叶柄维管束的结构。缺硼胁迫破坏了棉花叶柄细胞壁蛋白质和多糖分子之间的氢键连接,诱导纤维素、木质素和酚类物质在细胞壁积累,降低了细胞壁纤维结晶度,而高氮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变化,这可能是高氮加剧棉花缺硼症状叶柄环带形成的主要原因。3)缺硼下叶片的糖和氨基酸出现积累,部分有机酸含量上调,从而破坏叶片的碳氮平衡,高氮通过进一步促进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的累积从而加剧了这种破坏比较分析参与植物的碳氮代谢的62种代谢物包括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和其它类物质,发现硼胁迫下叶片中糖出现累积,其主要原因缺硼导致磷酸戊糖途径下调,糖的利用受到抑制,而高氮处理叶片糖的累积主要是由于光合速率增加和糖利用受到抑制两方面共同作用的效果。缺硼胁迫下有机酸相对含量的增加,增加用于氨基酸合成的C骨架的产量,同时蛋白质的合成受阻,氨基酸出现累积,而高氮处理增加氮源,进一步促进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的累积。高氮处理下这些代谢产物的变化加剧硼缺乏代谢途径的改变。4)缺硼下根系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增加,改变了氮代谢和三羧酸循坏模式,而高氮进一步促进这些改变缺硼胁迫下,硼更多的结合在细胞壁且根系的山梨醇相对含量增加,高氮处理同样增加细胞壁硼比例,而根系中山梨醇相对含量降低,表明高氮减少硼向地上部的运输。缺硼和高氮处理导致棉花根系39种代谢物相对含量具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与叶片不同的是缺硼对棉花根系糖酵解的影响相对较小,D-甘油酸,果糖-6-磷酸,肌醇,核糖和蔗糖均无明显变化,且根系果糖、葡萄糖酸和麦芽糖的相对含量下降,因此缺硼观察到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可能与糖限制有关。缺硼导致谷氨酸、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等氨基酸在根系中累积,其原因在于缺硼导致氮代谢途径发生改变和棉花维管束组织遭到破坏,而高氮加剧了这些氨基酸的累积。缺硼通过促进三羧酸循环中的柠檬酸、L-苹果酸等有机酸的合成来调节细胞渗透压和电荷平衡,高氮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有机酸在棉花根部的累积。5)高氮降低棉花地上部硼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同时影响了其它矿质元素的平衡高氮对棉花根系硼含量无显着影响,降低棉花地上部硼的含量和分配比例。相对于根系,高氮和缺硼胁迫引起棉花地上部中更复杂的元素间相互作用。缺硼导致棉花地上部钾、硼、钙、镁、铁、铜、锌、锰和钼含量下降,根部仅硼和镁含量降低。在缺硼条件下,高氮增加地上部氮、钙、镁、钼和根部氮和镁的含量。缺硼降低棉花的产量,而高氮不仅没有提高棉花的产量反而导致棉花品质略微下降。因此,增施硼肥的同时适量降低氮肥是保证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措施。
吴秀文[10](2018)在《缺硼胁迫下柑橘枳砧根系细胞特性及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硼是柑橘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缺硼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柑橘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柑橘砧木的生长状况在果树对养分的吸收和对逆境胁迫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枳壳砧木(枳砧)[Poncirus trifoliata(L.)Raf.]作为我国柑橘的主栽砧木,对缺硼十分敏感,供硼不足时,根系是最早出现缺硼症状的部位。因此,进一步探讨枳砧根系伸长受阻、根尖膨大等缺硼症状与根系内部结构、细胞壁特性和物质代谢途径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理解硼在柑橘砧木上的生理功能,丰富硼营养理论。另外,缺硼的枳砧恢复正常供硼后根系代谢产物的响应研究,能够为柑橘砧木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枳砧实生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式,利用石蜡切片、透射电镜(TEM)、荧光显微镜(F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共振(13C-NMR)、荧光染料活体染色、非靶标代谢(GC-TOF-MS)和靶标代谢(UHPLC-MS/MS)技术,分析了缺硼对枳砧实生苗根系细胞壁物质组分及结构、细胞壁果胶特性、根尖细胞活性及结构、根系活性氧类物质(ROS)和莽草酸代谢途径中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并研究了对缺硼的植株恢复正常供硼不同时长后根系中代谢产物的响应差异。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缺硼胁迫下枳砧根尖微观结构和细胞活力特征缺硼显着抑制了枳砧幼苗的生长,并且对根系的影响更明显,侧根发育受阻,根尖短粗膨大。对枳砧根尖的FDA-PI活体染色结果表明,缺硼破坏了根尖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细胞损伤严重,PI染料将细胞核染成红色;而正常硼处理的植株根尖细胞完整,在荧光显微镜下根尖呈绿色。缺硼胁迫下根系丙二醛(MDA)含量的显着升高也表征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加剧。缺硼还破坏了根尖解剖结构,表皮细胞排列紊乱,韧皮部细胞细胞核降解,细胞壁不规则增厚,液泡破裂,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降低。对根尖ROS的荧光染色以及化学方法测定分析结果可知,缺硼时大量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在根系积累,虽然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但并没有完全清除多余的ROS,这也表明了缺硼对根系造成了氧化胁迫。2缺硼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组分及果胶特性与对照相比,缺硼处理9周后枳砧幼苗根长和株高分别降低了64.86和46.35%,各部位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显着降低。缺硼还降低了枳砧根系和根细胞壁中的硼含量,但细胞壁中结合的硼的比例显着升高,是对照的2.28倍,说明供硼不足条件下根系中的硼会优先分配到细胞壁中。根系TEM图像和细胞壁的提取及厚度测量结果表明,缺硼破坏了细胞结构,细胞壁明显增厚,缺硼根系细胞壁厚度是对照的1.82倍,细胞壁物质的量也显着增加。FTIR和13C-NMR光谱揭示了缺硼胁迫下枳砧根细胞壁主要化学组分和有机碳结构的变化,缺硼改变了根细胞壁的有机碳组成结构和细胞壁中蛋白质结构,破坏了细胞壁大分子之间的连接模式,氨基酸、蜡质、纤维素、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升高。另外,与对照相比,缺硼时Na2CO3-可溶性果胶糖醛酸含量降低了34.09%,CDTA-和Na2CO3-可溶性果胶的KDO含量分别降低了21.59和31.92%。缺硼还提高了细胞壁果胶的甲基酯化度,尤其是CDTA-可溶性果胶,是对照的1.84倍。这些结果表明,缺硼时根系细胞壁中果胶网络结构和细胞壁组分的改变引起了细胞壁结构完整性的破坏,这可能是根系生长中断和根尖肿胀膨大的主要原因。3缺硼胁迫下枳砧根系的非靶标代谢组学和靶标代谢组学研究正常硼处理和缺硼处理的枳砧幼苗根系中代谢产物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在该研究选择的40种匹配度大于70%的代谢产物中,缺硼处理9周后根系中有10种代谢产物:β-丙氨酸(β-Ala)、丙氨酸(Ala)、糖酸、α-酮戊二酸、奎尼酸、富马酸、D-甘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和草酸含量降低,另外有30种代谢产物(10种主要氨基酸、8种糖类物质、6种有机酸、3种脂肪酸和3种其他物质)含量升高,这些代谢物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枳砧根系中的代谢通路。这些改变反映了缺硼对根系中糖的利用和蛋白质合成的阻碍,以及三羧酸循环模式的变化。此外,缺硼促进了枳砧幼苗根系中莽草酸代谢途径的进行,根系中苯丙氨酸(Phe)和酪氨酸(Tyr)含量的升高促进了水杨酸、咖啡酸和阿魏酸的生物合成,缺硼还通过阻碍色氨酸(Trp)向3-吲哚乙酸(IAA)的转化抑制了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木质素上游物质咖啡酸和阿魏酸的增加也促进了木质素的积累。缺硼时这些代谢产物的变化对根系代谢网络结构中多种代谢途径的影响可能参与了根系结构和形态的改变。4恢复正常供硼后枳砧根系中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响应对缺硼的枳砧幼苗恢复正常供硼可以很大程度上逆转缺硼引起的代谢谱的改变。恢复供硼1周后脯氨酸(Pro),6-脱氧-D-葡萄糖,myo-肌醇和亚油酸就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这几种代谢产物对供硼十分敏感;半乳糖酸、硬脂酸和乌头酸供硼2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丝氨酸(Ser)、葡萄糖酸、乳糖、马来酸盐、草酸、植醇和亚麻酸这7种代谢物在供硼3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另外还有一些代谢物可能需要更长的供硼时间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虽然正常供硼可以使缺硼引起的一些代谢产物的改变得到有效恢复,但不同代谢产物的响应周期存在很大差异。另外,随着供硼时间的延长,根系侧根发育得到促进,生物量也显着升高。这些结果表明,对缺硼的枳砧幼苗供硼虽然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缺硼对根系中心代谢产物的影响并促进根系生长,但并不能完全逆转缺硼对它们的改变。
二、硼在植物细胞壁上营养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硼在植物细胞壁上营养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少根紫萍对水中Cd的富集作用及其耐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Cd的毒性 |
1.2.2 重金属Cd污染状况 |
1.2.3 重金属Cd污染处理方法 |
1.2.4 浮萍种质资源调查及修复重金属效果的差异性 |
1.2.5 植物超积累Cd生理响应 |
1.2.6 植物耐Cd机制研究进展 |
1.2.7 外源氮对植物Cd胁迫的调控作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材料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实验主要试剂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2.1 浮萍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2 浮萍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3 水样及浮萍体内重金属的测定 |
2.3 数据统计分析与图形绘制 |
第3章 江西省浮萍种属资源调查及水环境因子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调查区概况 |
3.2.2 浮萍和水样采集 |
3.2.3 水质指标及重金属的测定 |
3.2.4 PCR扩增 |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江西省浮萍种属资源调查及鉴定 |
3.3.2 浮萍生长的水环境分析 |
3.3.3 影响浮萍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效富Cd浮萍品种的筛选及其对Cd的富集特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高效富镉浮萍品种的初筛实验 |
4.2.3 高效富镉浮萍品种的复筛实验 |
4.2.4 优势品种Cd富集实验 |
4.2.5 各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效富镉浮萍品种的初筛 |
4.3.2 高效富镉浮萍品种的复筛 |
4.3.3 不同Cd浓度处理优势品种的生长情况 |
4.3.4 不同Cd浓度对少根紫萍Cd去除、富集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少根紫萍对Cd富集的生理响应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生理指标测定 |
5.2.3 超微结构观察 |
5.2.4 扫描电镜 |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Cd浓度对少根紫萍光合色素的影响 |
5.3.2 不同Cd浓度对少根紫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3.3 超微结构和表观形态观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少根紫萍对Cd富集的耐受机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和Cd处理 |
6.2.2 亚细胞组分分离 |
6.2.3 化学形态提取 |
6.2.4 蛋白的提取和测定 |
6.2.5 Cd含量测定 |
6.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6.2.7 酶活性指标的测定 |
6.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少根紫萍体内Cd的亚细胞分布 |
6.3.2 少根紫萍体内Cd的化学形态 |
6.3.3 少根紫萍体内蛋白结合Cd含量 |
6.3.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6.3.5 抗氧化系统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氮对少根紫萍Cd富集和解毒的调控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7.2.2 实验方法与测定 |
7.2.3 指标测定 |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氮形态对Cd胁迫下少根紫萍生物量、溶液p H的影响 |
7.3.2 氮形态对Cd胁迫下少根紫萍Cd富集的影响 |
7.3.3 氮形态调控少根紫萍抗Cd性的可能机理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的调控效应及其耐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铜污染研究现状 |
1.1.1 我国各地区铜污染现状 |
1.1.2 铜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
1.2 铜毒害对植物的影响 |
1.2.1 Cu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Cu对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系统的影响 |
1.2.3 Cu对酶系统的影响 |
1.2.4 Cu对矿物质元素吸收和运输的影响 |
1.2.5 Cu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
1.3 植物对Cu毒害的耐受机理 |
1.3.1 细胞壁的固定 |
1.3.2 细胞膜对铜的吸收控制 |
1.3.3 液泡的分隔 |
1.3.4 金属配体的螯合作用 |
1.3.5 抗氧化酶保护系统 |
1.4 外源水杨酸(SA)对植物的影响 |
1.4.1 水杨酸 |
1.4.2 外源水杨酸与重金属胁迫 |
1.5 菊芋的经济价值 |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光合系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与实验设计 |
2.1.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2.1.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光合气体交换指标的影响 |
2.2.2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
2.3 讨论 |
3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测定 |
3.1.3 叶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
3.1.4 根系超氧化物的组织化学检测 |
3.1.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叶片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3.2.2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
3.2.3 根系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组织化学结果 |
3.2.4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
3.3 讨论 |
4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矿物质元素含量、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矿物质元素含量测定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体内Cu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2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体内K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3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体内Ca、Mg含量变化的影响 |
4.2.4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体内Zn含量变化的影响 |
4.3 讨论 |
5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根系细胞壁官能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菊芋根系细胞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测定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根系细胞壁官能团的影响 |
5.2.2 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根系细胞壁官能团红外吸收频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油茶资源分布与利用概述 |
1.2.1 油茶资源的分布 |
1.2.2 油茶资源的利用 |
1.3 油茶果壳的相关研究 |
1.3.1 油茶果壳成分及研究现状 |
1.3.2 油茶果壳的综合利用 |
1.4 生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
1.4.1 生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概述 |
1.4.2 油茶果壳微观结构与研究现状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油茶果壳微观/超微观构造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油茶果壳微观构造特征 |
2.3.2 油茶果壳超微观构造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油茶果壳石细胞木质化过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荧光显微观察 |
3.3.2 化学组织染色结果 |
3.3.3 傅里叶红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油茶果壳微纳米孔隙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氮气吸附结果分析 |
4.3.2 压汞法结果分析 |
4.3.3 孔隙超微观结构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4)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细胞壁果胶代谢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PG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 植物细胞壁的果胶代谢 |
1.1.1 果胶的分类及分布 |
1.1.2 果胶的合成代谢及相关合成酶 |
1.1.3 果胶的降解代谢及相关降解酶 |
1.2 果胶降解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
1.2.1 果胶降解代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2 果胶降解代谢在组织器官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
1.2.3 果胶降解代谢在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机理 |
1.3 植物PG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进化与表达模式 |
1.3.1 PG家族的结构特征 |
1.3.2 PG家族的进化分析 |
1.3.3 不同类别PG基因及PG基因重复拷贝的表达模式特征 |
1.4 植物PG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4.1 PG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1.4.2 PG基因在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机理 |
1.4.3 PG基因的表达调控 |
2 白菜PG45 与其拟南芥同源基因的演化与表达模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
2.1.2 植物PG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
2.1.3 植物基因组DNA与 RNA的提取 |
2.1.4 qRT-PCR分析基因的时空表达 |
2.1.5 基因启动子的时空表达分析 |
2.1.6 亚细胞定位分析 |
2.2 结果 |
2.2.1 PG45 在白菜和拟南芥等十字花科代表物种中的进化分析 |
2.2.2 BrPG45的5 个重复拷贝在花发育后期的雄蕊中优势表达 |
2.2.3 BrPG45的5 个重复拷贝的启动子在绒毡层和花粉发育后期表达 |
2.2.4 AtPG45 在分生组织和雄蕊发育中优势表达 |
2.2.5 BrPG45和AtPG45 编码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外区域 |
2.3 讨论 |
2.3.1 PG45 为双子叶植物中特有PG且在芸薹属中拥有多个拷贝 |
2.3.2 BrPG45的5 个拷贝均为雄蕊发育后期优势表达的基因 |
2.3.3 AtPG45 在分生组织、雄蕊和叶片等多个组织中表达 |
3 白菜PG45 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
3.1.2 白菜PG45 表达沉默载体的构建与载体接种 |
3.1.3 TYMV介导的白菜PG45 表达抑制植株的表型观察 |
3.1.4 白菜PG45 过表达载体异源转化拟南芥 |
3.1.5 白菜PG45 异源过表达植株的表型观察 |
3.2 结果 |
3.2.1 pTY-BrPG45 重组质粒侵染菜心后可抑制BrPG45 多拷贝的表达 |
3.2.2 抑制BrPG45 的表达不会影响植株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的发育 |
3.2.3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造成花粉粒粘连,但不影响花粉活力 |
3.2.4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影响花粉的体内外萌发 |
3.2.5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造成花粉外壁建构的异常 |
3.2.6 拟南芥异源过表达BrPG45 单拷贝会引起花粉粒异常粘连的表型 |
3.3 讨论 |
3.3.1 白菜PG45 特异作用于花粉发育,重复拷贝通过剂量效应保留 |
3.3.2 抑制白菜PG45 出现的花粉粘连与含油层过度积累有关 |
3.3.3 白菜PG45 可能影响了花粉外壁孢粉素的沉积 |
4 拟南芥PG4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
4.1.2 拟南芥突变体pg45 的鉴定 |
4.1.3 拟南芥PG45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
4.1.4 拟南芥PG45 互补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
4.1.5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
4.2 结果 |
4.2.1 AtPG45 互补载体可恢复突变体atpg45 观察到的表型 |
4.2.2 AtPG45 对下胚轴伸长和株高的影响 |
4.2.3 AtPG45 对叶片扩张和叶片表面曲度的影响 |
4.2.4 AtPG45 对侧枝发育的影响 |
4.2.5 AtPG45 对花发育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AtPG45 影响了器官的伸长过程 |
4.3.2 AtPG45 参与了叶片扁平性和叶片扩张的调控 |
4.3.3 AtPG45 可能影响了器官早期的形态建构 |
4.3.4 白菜和拟南芥PG45 在生物学功能上出现了分化 |
5 PG45 在拟南芥叶片形态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
5.1.2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叶片结构的形态学与细胞学观察 |
5.1.3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叶片表皮细胞的增殖与扩张情况分析 |
5.1.4 拟南芥PG45 蛋白的原核表达分析 |
5.1.5 叶片和花序组织中的PG水解酶活性检测 |
5.1.6 叶片组织中的糖醛酸含量检测 |
5.1.7 拟南芥不同基因型叶片中的内源寡聚糖提取与组分分析 |
5.2 结果 |
5.2.1 AtPG45 对叶片近轴端-远轴端极性的影响 |
5.2.2 AtPG45 对成熟叶片表皮细胞大小的影响 |
5.2.3 AtPG45 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扩张的影响 |
5.2.4 AtPG45 原核表达蛋白具有PG水解酶活性 |
5.2.5 AtPG45 对拟南芥组织中的PG水解酶活性和果胶代谢的影响 |
5.2.6 不同基因型叶片中内源寡聚糖组的分析 |
5.3 讨论 |
5.3.1 PG45 具有PG水解酶活性并可影响植物组织水平的果胶代谢 |
5.3.2 AtPG45 参与了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建构,进而影响了叶片曲度 |
5.3.3 AtPG45 对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可能与植物内源OG相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5)BnaA08.SPATULA和BnaA02.NIP6;1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植物角果开裂的概述 |
1.1.1 角果开裂对甘蓝型油菜生产的影响 |
1.1.2 转录因子对角果开裂的调控 |
1.1.3 蛋白质酶对角果开裂的调控 |
1.1.4 植物激素对角果开裂的调控 |
1.2 植物花器官发育的概述 |
1.2.1 花器官发育模型 |
1.2.2 植物激素对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
1.2.3 硼元素对角果形成早期花器官形成的影响 |
1.3 转录因子SPATULA和硼运输蛋白NIP6;1 的研究进展 |
1.3.1 转录因子SPATULA的研究进展 |
1.3.2 硼运输蛋白NIP6;1 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实验方法 |
2.1.1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确定 |
2.1.2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甘蓝型油菜中SPATULA同源基因的确定和理化性质分析 |
2.2.2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
2.2.3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结构分析 |
2.2.4 甘蓝型油菜SPATULA同源基因的蛋白质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3 BnaA08.SPATULA在甘蓝型油菜中的功能初探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拟南芥的播种与生长 |
3.1.2.2 甘蓝型油菜的播种与生长 |
3.1.2.3 烟草的播种与生长 |
3.1.2.4 植物RNA的提取 |
3.1.2.5 cDNA的合成 |
3.1.2.6 荧光定量PCR实验(q RT-PCR) |
3.1.2.7 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 |
3.1.2.8 酶切与连接 |
3.1.2.9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鉴定 |
3.1.2.10 烟草的瞬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
3.1.2.11 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BnA08.SPATULA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2 BnaA08.SPATULA的亚细胞定位 |
3.2.3 BnA08.SPATULA在甘蓝型油菜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3.2.4 BnaA08.SPATULA在拟南芥spt-12 突变体中的互补实验 |
3.3 讨论 |
4 SPATULA对拟南芥和甘蓝型油菜雌蕊发育的调控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 |
4.1.2.2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实验 |
4.1.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1.2.4 转录组测序样品的获取 |
4.1.2.5 双荧光素酶实验 |
4.1.2.6 酵母双杂交实验 |
4.1.2.7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4.1.2.8 花粉管染色 |
4.1.2.9 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拟南芥spt-12 突变体和野生型Col-0 的杂交实验 |
4.2.2 拟南芥雌蕊转录组测序分析 |
4.2.3 拟南芥SPATULA下游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
4.2.4 甘蓝型油菜BnaA08.SPATULA RNAi干扰株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
4.2.5 BnaA08.SPATULA影响甘蓝型油菜花粉管的形成 |
4.2.6 与雌蕊发育相关的BnaA08.SPATULA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
4.3 讨论 |
5 BnaA08.SPATUL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开裂的分子机理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2.1 油菜DNA的提取 |
5.1.2.2 基因的克隆和载体的构建 |
5.1.2.3 GUS组织特异性染色及观察 |
5.1.2.4 番红固绿染色及观察 |
5.1.2.5 酵母双杂实验 |
5.1.2.6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5.1.2.7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
5.1.2.8 SDS-PAGE凝胶的配置 |
5.1.2.9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
5.1.2.10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甘蓝型油菜角果开裂区的组织特异性染色 |
5.2.2 甘蓝型油菜角果开裂区的细胞组织观察 |
5.2.3 与角果开裂相关的BnaA08.SPATULA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
5.3 讨论 |
6 BnaA02.NIP6;1a通过调控硼元素的积累影响甘蓝型油菜角果的发育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2.1 油菜的种植 |
6.1.2.2 拟南芥的种植 |
6.1.2.3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6.1.2.4 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
6.1.2.5 烟草的瞬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
6.1.2.6 DNA的提取 |
6.1.2.7 植物RNA的提取 |
6.1.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
6.1.2.9 GUS组织特异性染色与观察 |
6.1.2.10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鉴定 |
6.1.2.11 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实验 |
6.1.2.12 扫描电镜观察 |
6.1.2.13 透射电镜观察 |
6.1.2.14 硼元素的测定 |
6.1.2.15 统计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BnaA02.NIP6;1a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 |
6.2.2 BnaA02.NIP6;1a的亚细胞定位 |
6.2.3 BnaA02.NIP6;1a的系统进化分析 |
6.2.4 BnaA02.NIP6;1a在拟南芥中的互补实验 |
6.2.5 BnaA02.NIP6;1a RNAi油菜遗传转化株系的获得和幼苗表型分析 |
6.2.6 BnaA02.NIP6;1a RNAi油菜遗传转化株系的生殖生长期表型分析 |
6.2.7 电镜下甘蓝型油菜柱头和雄蕊的结构变化 |
6.2.8 BnaA02.NIP6;1a在生殖器官中参与硼运输的功能分析 |
6.3 讨论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BnaNIP5;1s参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吸收和分配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土壤硼含量及分布 |
1.2 硼在植物中的功能 |
1.3 植物缺硼的生理性状 |
1.4 植物对硼的吸收和转运 |
1.4.1 植物MIPs家族基因参与硼的吸收转运 |
1.4.2 植物BORs家族基因与硼的内稳态调节 |
1.5 甘蓝型油菜硼营养高效的研究进展 |
1.5.1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的生理机制研究 |
1.5.2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的分子机制研究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甘蓝型油菜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其对低硼胁迫的响应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甘蓝型油菜AQP家族基因成员的查找与鉴定 |
3.2.2 甘蓝型油菜AQP的基因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
3.2.3 甘蓝型油菜AQP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结构 |
3.2.4 甘蓝型油菜AQP的保守结构域和理化参数分析 |
3.2.5 甘蓝型油菜AQP基因的共线性和同源进化分析 |
3.2.6 材料培养和转录组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甘蓝型油菜AQPs基因成员的鉴定和系统进化树 |
3.3.2 甘蓝型油菜AQPs的理化特性和亚细胞定位的预测 |
3.3.3 甘蓝型油菜AQPs的染色体分布和共线性 |
3.3.4 甘蓝型油菜AQPs的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 |
3.3.5 甘蓝型油菜AQPs的 NPAs保守基序和ar/R选择性过滤区域的类型 |
3.3.6 甘蓝型油菜AQPs响应缺硼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
3.4 讨论 |
3.4.1 甘蓝型油菜AQPs的基因进化特征 |
3.4.2 甘蓝型油菜AQPs的蛋白质和基因序列特征 |
3.4.3 甘蓝型油菜AQPs响应低硼胁迫及硼的内稳态 |
3.4.4 本章小结 |
4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和低效品种BnaNIP5;1s基因序列的差异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4.2.3 RNA逆转录 |
4.2.4 荧光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 |
4.2.5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过程 |
4.2.6 目标片段的PCR扩增与测序 |
4.2.7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4.2.8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4.2.9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 |
4.2.10 烟草瞬时表达 |
4.2.11 拟南芥遗传转化 |
4.2.12 植物DNA提取(CTAB法) |
4.2.13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4.2.14 激光共聚焦观察亚细胞定位 |
4.2.15 同源建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和低效品种BnaNIP5;1s的序列差异 |
4.3.2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和低效品种BnaNIP5;1s亚细胞定位和极性定位 |
4.3.3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基因表达丰度和响应缺硼的基因表达 |
4.4 讨论 |
4.4.1 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和低效品种BnaNIP5;1s的基因序列和蛋白序列的差异 |
4.4.2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极性定位 |
4.4.3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响应低硼胁迫的基因表达特征 |
4.4.4 本章小结 |
5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硼的吸收效率与功能差异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酵母表达载体构建 |
5.2.2 BnaNIP5;1s互补nip5;1 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
5.2.3 酵母快速转化 |
5.2.4 酵母的固体和液体培养 |
5.2.5 酵母吸收活性测定 |
5.2.6 拟南芥的组织培养 |
5.2.7 拟南芥营养液培养 |
5.2.8 植物硼含量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硼高效和硼低效品种BnaC06.NIP5;1 硼吸收转运活性差异 |
5.3.2 BnaNIP5;1s酵母表达的硼吸收功能和效率差异 |
5.3.3 确定BnaNIP5;1s硼吸收效率差异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
5.3.4 拟南芥nip5;1 超表达BnaNIP5;1s株系硼的吸收 |
5.4 讨论 |
5.4.1 硼高效和硼低效品种BnaC06.NIP5;1 硼酸吸收功能差异 |
5.4.2 BnaNIP5;1s硼酸转运差异的多体系研究 |
5.4.3 本章小结 |
6 甘蓝型油菜中BnaNIP5;1s硼的吸收和分配功能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甘蓝型油菜各组织部位BnaNIP5;1s基因表达检测 |
6.2.2 BnaC02.NIP5;1 启动子接GUS的组织表达定位载体构建 |
6.2.3 GUS蛋白表达活性的组织定位染色 |
6.2.4 甘蓝型油菜RNAi载体的构建 |
6.2.5 油菜遗传转化 |
6.2.6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6.2.7 试验材料培养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甘蓝型油菜苗期和花期BnaNIP5;1s和 BnaNIP6;1s家族基因表达谱 |
6.3.2 甘蓝型油菜苗期和花期BnaNIP5;1s各成员的基因表达模式 |
6.3.3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响应缺硼胁迫的基因表达 |
6.3.4 BnaC02.NIP5;1 启动子融合GUS的蛋白组织定位观察 |
6.3.5 甘蓝型油菜BnaNIP5;1-RNAi株系和QY10 对缺硼响应的差异 |
6.3.6 甘蓝型油菜BnaNIP5;1-RNAi株系和QY10 硼的吸收和分配的差异 |
6.4 讨论 |
6.4.1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的基因表达定位 |
6.4.2 甘蓝型油菜BnaNIP5;1s参与油菜硼高效吸收和分配 |
6.4.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附表 |
附表1 121个BnaAQPs基因序列特征、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
附表2 非完整BnaAQPs序列的基因位置和描述 |
附表3 甘蓝型油菜没有染色体定位信息的BnaAQPs序列 |
附表4 甘蓝型油菜121个AQPs基因的RPKM值 |
附表5 液体培养酵母硼耐受试验OD600值(数据同图5.3B) |
附表6 ar/R选择性过滤区H5 位点突变酵母的液体培养硼耐受试验OD600 值(数据同图5.7A) |
附表7 ar/R选择性过滤区LE1 位点突变酵母的液体培养硼耐受试验OD600 值(数据同图5.7B) |
附录 Ⅱ 附图 |
附录 Ⅲ 试验方法 |
试验方法1:营养液配方 |
试验方法2:MGRL固体培养基配方 |
试验方法3:油菜转基因不同分化阶段所用培养基的配方 |
试验方法4:遗传转化常用试剂的配置 |
附录 Ⅳ 本研究所用到引物序列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获得奖项 |
致谢 |
(7)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 |
1.1.1 酸性土壤概况 |
1.1.2 酸性土壤中铝的形态及其活化 |
1.1.3 铝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1.4 铝毒对植物氧化应激的影响 |
1.1.5 铝毒对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影响 |
1.1.6 铝毒对植物细胞壁特性的影响 |
1.1.7 铝毒对植物细胞质膜特性的影响 |
1.2 植物的耐铝机制 |
1.2.1 植物耐铝的外部排斥机制 |
1.2.1.1 促进根细胞分泌有机酸 |
1.2.1.2 提高根际pH屏障 |
1.2.1.3 改变细胞壁特性 |
1.2.1.4 提高植株耐铝性的其它外排机制 |
1.2.2 植物耐铝的内部耐受机制 |
1.3 硼的作用 |
1.3.1 硼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
1.3.2 硼对植物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
1.3.3 硼缓解植物铝离子毒害 |
1.4 柑橘的种植和生长 |
2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 |
3.2.3 样品采集 |
3.2.4 硼铝含量的测定 |
3.2.5 根系代谢产物浓度分析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生长参数及根系硼铝含量的影响 |
3.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的影响 |
3.3.3 不同硼铝处理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的层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
3.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通路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硼是否对枳砧幼苗铝毒具有缓解作用 |
3.4.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通路的影响 |
3.5 小结 |
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GSH循环和AsA合成途径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处理 |
4.2.3 不同根段铝含量测定 |
4.2.4 根尖苏木精和Morin染色 |
4.2.5 不同根段过氧化氢(H_2O_2)的荧光染色 |
4.2.6 根系相对伸长率、根系丙二醛、H_2O_2含量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
4.2.7 AsA、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
4.2.8 APX、GPX、γ-GCS、GR和DHAR酶活性测定 |
4.2.9 根系代谢物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
4.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硼含量及不同根段铝含量的影响 |
4.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苏木精和Morin染色的影响 |
4.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MDA、H_2O_2、根系活力及根系相对伸长率的影响 |
4.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不同根段H_2O_2荧光染色的影响 |
4.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GSH和GSSG含量的影响 |
4.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PX、DHAR、GR、γ-GCS及GPX活性的影响 |
4.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合成途径中各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铝积累情况的影响 |
4.4.2 铝胁迫下硼如何调控根系抗氧化剂系统清除体内ROS的积累 |
4.4.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AsA合成途径的影响 |
4.5 小结 |
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酶系统及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处理 |
5.2.3 样品采集与根系相对伸长量测定 |
5.2.4 根和叶中硼铝含量的测定 |
5.2.5 根系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5.2.6 根系丙二醛(MDA)、酶活性(SOD、POD、CAT)测定 |
5.2.7 根系APX和 PPO活性的测定 |
5.2.8 根系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5.2.9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组分结构的分析 |
5.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 |
5.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根系相对伸长量和质膜透性的影响 |
5.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和叶片硼铝含量的影响 |
5.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
5.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抗坏血酸和MDA含量的影响 |
5.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铝胁迫下硼如何调控抗氧化酶系统消除铝诱导的氧化应激 |
5.4.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组分结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果胶组分及纤维素特性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处理 |
6.2.3 样品采集与硼、铝含量测定 |
6.2.4 根系苏木精染色、根尖ROS(H_2O_2和O_2~(.-))活性以及细胞活力荧光染色 |
6.2.5 根系胼胝质含量测定 |
6.2.6 粗细胞壁的提取 |
6.2.7 细胞壁果胶的制备 |
6.2.8 根系细胞壁果胶、KDO含量和甲基酯化度的测定 |
6.2.9 根尖透射电镜切片的制备 |
6.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细胞壁组分结构的分析 |
6.2.11 ~(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13)C-NMR)对根系细胞壁有机碳结构分析 |
6.2.12 X射线衍射(XRD)对根系细胞壁有纤维素结晶度分析 |
6.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长势、株高、根长及各部位干鲜重的影响 |
6.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不同部位、根和叶细胞壁中硼铝含量的影响. |
6.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活性氧和胼胝质含量、苏木精染色、细胞活力的影响 |
6.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KDO含量及甲基酯化度的影响 |
6.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厚度和细胞壁提取率的影响 |
6.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
6.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组分和结构的影响 |
6.3.8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有机碳结构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铝胁迫下硼降低细胞壁铝、ROS积累促进幼苗根系生长 |
6.4.2 铝胁迫下硼改变细胞壁果胶含量及特性缓解铝毒 |
6.4.3 铝胁迫下硼改变细胞壁纤维素含量及结晶度解铝毒 |
6.5 小结 |
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处理 |
7.2.3 样品采集与根系硼、铝含量的测定 |
7.2.4 细胞壁提取与分离 |
7.2.5 细胞壁各组分铝含量测定 |
7.2.6 不同形态果胶、半纤维素1、半纤维素2含量测定 |
7.2.7 根尖钌红染色及透射电镜分析 |
7.2.8 不同形态果胶PME及甲基酯化度(DM)的测定 |
7.2.9 碱溶性果胶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图像分析 |
7.2.10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根系细胞壁组分结构的分析 |
7.2.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分析细胞壁表面铝含量 |
7.2.12 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TEM-EDS)分析细胞间隙、细胞质和液泡中铝的含量 |
7.2.13 根尖实时定量PCR(qRT-PCR) |
7.2.14 根MDA和 H_2O_2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测定 |
7.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幼苗长势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
7.3.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不同组分铝含量的影响 |
7.3.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表面铝含量的影响 |
7.3.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含量的影响 |
7.3.5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不同形态果胶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
7.3.6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碱溶性果胶分子形貌的影响 |
7.3.7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细胞间隙、细胞质和液泡铝含量的影响 |
7.3.8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尖铝吸收与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7.3.9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H_2O_2和MDA含量、T-AOC和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硼降低枳砧根系细胞壁铝含量缓解铝对植株造成的毒害作用 |
7.4.2 硼影响果胶含量及特性,特别作用于碱溶性果胶 |
7.4.3 硼减少根尖对铝的吸收、增加铝向液泡的转运 |
7.5 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 |
8.1.2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8.1.3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果胶及纤维素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
8.1.4 硼对铝胁迫下枳砧根系细胞壁各组分铝分布及根尖铝吸收转运的影响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8)有机硼(GB)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土壤中的硼 |
1.1.1 含量和分布 |
1.1.2 存在形态及有效性 |
1.1.3 硼的吸附与解吸 |
1.2 植物中的硼 |
1.2.1 植物的硼含量 |
1.2.2 硼与植物细胞壁 |
1.2.3 植物对硼的吸收与运输 |
1.2.4 硼营养丰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5 硼元素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目前常用硼肥及硼肥的施用方法 |
2 研究背景、目标和内容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3.1 不同浓度有机硼对大豆生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
2.3.2 大豆植株对有机硼无机硼吸收利用的差异 |
2.3.3 有机硼与无机硼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 |
2.3.4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 技术路线 |
3 土培条件下有机硼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有机硼对大豆各生育期生物量的影响 |
3.2.2 有机硼对大豆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3 有机硼对大豆叶片不同形态硼含量的影响 |
3.2.4 有机硼对苗期大豆叶片R值的影响 |
3.2.5 有机硼对苗期大豆叶片不同形态硼相对含量的影响 |
3.2.6 有机硼对大豆不同部位硼含量的影响 |
3.2.7 有机硼对大豆籽粒百粒重、品质指标和营养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结论 |
4 大豆植株对有机硼与无机硼吸收利用的差异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有机硼对水培大豆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2 有机硼对水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4.2.3 有机硼对水培大豆叶片不同形态硼含量的影响 |
4.2.4 有机硼对水培大豆植株各部位硼含量的影响 |
4.2.5 有机硼对水培大豆植株各部位硼相对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结论 |
5 有机硼与无机硼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差异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土壤对有机硼和无机硼的等温吸附特征 |
5.2.2 土壤对有机硼和无机硼的等温解吸特征 |
5.3 讨论 |
5.4 结论 |
6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6.1.4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6.2.2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叶片不同形态硼含量的影响 |
6.2.3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叶片不同形态硼相对含量的影响 |
6.2.4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植株不同部位硼含量的影响 |
6.2.5 不同时期喷施有机硼对大豆籽粒百粒重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结论 |
7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硼氮互作下棉花生理代谢及叶柄环带形成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硼的重要性 |
1.1.1 土壤中的硼 |
1.1.2 植物中的硼 |
1.2 植物缺硼症状 |
1.2.1 植物缺硼的外观形态症状 |
1.2.2 植物缺硼的微观解剖症状 |
1.2.3 棉花缺硼症状叶柄环带研究 |
1.3 硼在植物体内生理功能 |
1.3.1 硼与细胞壁 |
1.3.2 硼与细胞膜 |
1.3.3 硼与碳代谢 |
1.3.4 硼与氮代谢 |
1.3.5 硼与酚类代谢 |
1.4 植物硼的吸收和转运 |
1.4.1 硼的吸收 |
1.4.2 硼的转运 |
1.5 硼对其它矿质元素的影响 |
1.6 氮的吸收、同化和再转运 |
1.7 氮对硼吸收利用的影响 |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部位的差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处理和样品制备 |
3.1.3 细胞壁物质的提取 |
3.1.4 扫描电镜切片的制备 |
3.1.5 透射电镜切片的制备 |
3.1.6 石蜡切片的制备 |
3.1.7 导管的离析 |
3.1.8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细胞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能 |
3.1.9 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测定 |
3.1.10 还原糖和蔗糖的测定 |
3.1.11 叶柄养分的测定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硼对棉花叶柄环带发生程度的影响 |
3.3.2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解剖结构差异 |
3.3.3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导管分子形态 |
3.3.4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亚细胞结构、细胞壁厚度和提取率差异 |
3.3.5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细胞壁力学性能的差异 |
3.3.6 棉花叶柄环带与非环带还原糖和蔗糖含量差异 |
3.3.7 棉花叶柄不同部位养分的差异 |
3.4 讨论 |
3.4.1 棉花叶柄形成环带后维管束组织及导管的变化 |
3.4.2 棉花叶柄形成环带后细胞壁及其力学性质的变化 |
3.4.3 棉花叶柄形成环带后对其运输功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4 缺硼和高氮诱导棉花叶柄环带的形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
4.1.2 土壤样品测定 |
4.1.3 植物样品调查和采集 |
4.1.4 叶柄硼和氮测定 |
4.1.5 石蜡切片的制备 |
4.1.6 细胞壁物质的提取 |
4.1.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4.1.8 X射线衍射(XRD)测定 |
4.1.9 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测定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环带发生程度的影响 |
4.3.2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解剖结构影响 |
4.3.3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影响 |
4.3.4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细胞壁衍射图谱的影响 |
4.3.5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环带发生程度的影响 |
4.4.2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维管束组织的变化的影响 |
4.4.3 缺硼高氮对棉花叶柄环带细胞壁物质组分及结构的影响 |
4.5 小结 |
5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
5.1.2 土壤样品的测定 |
5.1.3 光合和叶绿素的测定 |
5.1.4 非结构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5.1.5 叶片代谢产物测定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片生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
5.3.2 硼氮互作对棉花地上部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5.3.3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片代谢产物相对含量的影响 |
5.3.4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片代谢产物热图及层级聚类分析 |
5.3.5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片代谢网络结构图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缺硼高氮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 |
5.4.2 缺硼高氮对棉花叶片代谢通路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硼氮互作对棉花根系代谢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
6.1.2 根系细胞壁的提取 |
6.1.3 植物样和细胞壁硼测定 |
6.1.4 根尖形态、根系活体染色表征细胞活力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
6.1.5 代谢分析 |
6.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分析 |
6.3.1 硼氮互作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
6.3.2 硼氮互作对棉花硼含量、累积量及细胞壁硼含量的影响 |
6.3.3 硼氮互作对棉花根系形态、活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6.3.4 硼氮互作对棉花根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的影响 |
6.3.5 硼氮互作对棉花根系代谢产物热图及层级聚类分析 |
6.3.6 硼氮互作对棉花根系代谢网络结构图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缺硼和高氮对棉花根系生长及硼养分的影响 |
6.4.2 缺硼高氮对棉花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
6.5 小结 |
7 硼氮互作对棉花离子组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水培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
7.1.2 田间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
7.1.3 土壤样品的测定 |
7.1.4 植物样品采集和养分离子测定 |
7.1.5 棉花叶柄出现环带率测定 |
7.1.6 棉花铃数、铃重、产量和品质测定 |
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硼氮互作对棉花伤流液矿质养分离子的影响 |
7.3.2 硼氮互作对棉花地上部和根部矿质养分离子的影响 |
7.3.3 硼氮互作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叶片硼氮含量的影响 |
7.3.4 硼氮互作对棉花叶柄出现环带的概率的影响 |
7.3.5 硼氮互作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棉花对硼氮应答的离子组学差异 |
7.4.2 硼氮互作对棉纤维品质和产量和影响 |
7.5 结论 |
8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研究生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致谢 |
(10)缺硼胁迫下柑橘枳砧根系细胞特性及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地上部和根系主要缺硼表现 |
1.2 硼在植物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 |
1.2.1 硼在植物细胞壁中的作用 |
1.2.2 硼与植物细胞膜 |
1.3 硼在植物体内生理代谢中的作用 |
1.3.1 硼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
1.3.2 硼与氮代谢 |
1.3.3 硼与植物激素代谢 |
1.3.4 硼与次级产物代谢 |
1.4 柑橘及其砧木硼营养研究进展 |
2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2 科学假设 |
2.3 研究内容 |
2.3.1 缺硼是枳砧根系细胞壁物质组分及果胶特性的变化 |
2.3.2 缺硼时枳砧根系中活性氧类物质和莽草酸代谢途径的变化 |
2.3.3 缺硼及恢复供硼时枳砧根系中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的变化 |
2.4 技术路线 |
3 缺硼对枳砧根系细胞壁物质组分及果胶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处理 |
3.2.2 样品采集与硼含量测定 |
3.2.3 细胞壁物质的提取 |
3.2.4 细胞壁果胶的提取 |
3.2.5 果胶糖醛酸含量、KDO含量和甲基酯化度的测定 |
3.2.6 透射电镜切片的制备 |
3.2.7 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对细胞壁组分结构的分析 |
3.2.8 ~(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对细胞壁有机碳结构分析 |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枳砧幼苗生长状况及干物质积累量 |
3.3.2 硼在根系和根细胞壁中的分布 |
3.3.3 根系细胞壁中两种形态果胶糖醛酸、KDO含量和甲基酯化程度 |
3.3.4 根系亚细胞结构、细胞壁厚度和细胞壁提取率分析 |
3.3.5 根系细胞壁组分和结构分析 |
3.3.6 根系细胞壁有机碳结构分析 |
3.4 讨论 |
3.4.1 缺硼胁迫下根系生长及细胞壁完整性 |
3.4.2 缺硼胁迫下根系细胞壁硼和果胶特性 |
3.4.3 缺硼胁迫下根系细胞壁物质组分及结构 |
3.5 小结 |
4 缺硼时枳砧幼苗根系细胞结构、活性氧类物质和莽草酸代谢途径的变化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处理 |
4.2.2 样品采集与硼含量测定 |
4.2.3 根尖活体染色表征细胞活力和活性氧类物质积累量 |
4.2.4 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O_2~(·-))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4.2.5 抗氧化酶和丙二醛提取及含量测定 |
4.2.6 根尖解剖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4.2.7 靶向代谢产物提取及含量测定 |
4.2.8 木质素含量测定 |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缺硼时枳砧幼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 |
4.3.2 缺硼枳砧幼苗硼含量和硼积累量 |
4.3.3 缺硼枳砧幼苗根系细胞活力、解剖结构和亚细胞结构 |
4.3.4 缺硼枳砧幼苗根系活性氧类物质积累和含量 |
4.3.5 缺硼对枳砧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6 缺硼枳砧幼苗根系莽草酸代谢途径中代谢产物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缺硼及恢复正常供硼后枳砧根系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变化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和试验处理 |
5.2.2 样品采集与硼含量测定 |
5.2.3 根系代谢产物的萃取、处理及测定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缺硼及恢复供硼处理枳砧的生长状况 |
5.3.2 缺硼及恢复供硼处理的枳砧各部位硼含量和分配 |
5.3.3 不同硼处理枳砧根系代谢产物整体分析 |
5.3.4 不同硼处理枳砧根系代谢产物的层级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
5.3.5 不同硼处理枳砧根系代谢通路分析 |
5.4 讨论 |
5.4.1 缺硼胁迫下枳砧幼苗根系中代谢通路变化 |
5.4.2 恢复正常供硼后枳砧幼苗根系代谢产物的响应 |
5.5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缺硼影响了枳砧幼苗根系微观结构及细胞活力 |
6.1.2 缺硼影响了枳砧幼苗根系细胞壁特性 |
6.1.3 缺硼影响了枳砧幼苗根系中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 |
6.1.4 恢复正常供硼时枳砧幼苗根系中代谢产物的响应存在差异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硼在植物细胞壁上营养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少根紫萍对水中Cd的富集作用及其耐受机制[D]. 王香莲. 南昌大学, 2021(02)
- [2]外源水杨酸对铜胁迫下菊芋的调控效应及其耐铜机理研究[D]. 李文文.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油茶果壳木质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研究[D]. 汪倩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4]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 杨杨. 浙江大学, 2021
- [5]BnaA08.SPATULA和BnaA02.NIP6;1a调控甘蓝型油菜角果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D]. 宋歌. 浙江大学, 2021
- [6]BnaNIP5;1s参与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吸收和分配的功能研究[D]. 袁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4)
- [7]硼对柑橘枳砧根系铝毒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D]. 闫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有机硼(GB)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D]. 王海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硼氮互作下棉花生理代谢及叶柄环带形成差异研究[D]. 李鸣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缺硼胁迫下柑橘枳砧根系细胞特性及非靶标和靶标代谢组学分析[D]. 吴秀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