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分析方法及实现过程框架探讨

领域分析方法及实现过程框架探讨

一、领域分析方法及实施过程框架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建模的方法,经历物理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事物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建模和用模的能力,对其成绩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进行研究。查阅了物理模型构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分析其中对于物理教学可借鉴之处,进行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过程的框架设计:(1)模型引入:创设情景,感知并描述情境;(2)模型建立:恰当的方式方法,抽象概括出“模型”;(3)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后,定量实验进一步验证;(4)模型应用:巩固运用,知识迁移;(5)模型完善:优化认知,拓展完善模型。结合学生学情、课程标准和物理教材,对“共点力平衡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两个班并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表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物理建模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影响,并且验证此建模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可行性。通过此次研究,笔者的教学研究能力有所提高,对于物理建模教学、高一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研究有些许不足,但希望该论文的教学过程的框架、研究结论和反思等对于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杨静[2](2021)在《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STEAM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整合教育,强调跨学科整合、动手操作以及问题解决,对于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前STEAM教育在江浙一带的幼儿园、早教机构开展的如火如荼,本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以GPBL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学前STEAM教学实践,为幼儿教师及今后的学前STEAM教育研究者提供一种参考价值。本研究对学前STEAM教学设计做了如下五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前STEAM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发现STEAM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学前STEAM课程的实施步骤不明确、学前教师缺乏STEAM课程相关培训、环境创设及材料提供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对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GPBL模式、STEAM教育、学前STEAM教育等概念界定,建构主义、“做中学”、游戏化学习等相关理论的启示。第三部分: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师进行学前STEAM教育教学前期调研,其次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前期分析从学前STEAM活动目标、内容、过程与实施、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构建能做会思、能思会说、能说会玩的学前STEAM目标体系,以科学领域为中心融合其他领域知识为STEAM活动内容,采用GPBL教学模式实施STEAM活动,对幼儿的评价重点为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创新想象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第四部分:设计了基于GPBL模式的STEAM光影游戏主题活动,并将其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将STEAM光影游戏主题活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改进优化。第五部分:对教师、幼儿分别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分析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可以在幼儿园建构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活动,对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想象力、分享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不断成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为幼儿教师提供了参考价值。

沈中宇[3](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邵建芳[4](2021)在《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需求测算和储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自然灾害受灾最严重(频次和损失)的国家之一。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党和人民最关切的事项之一,其中生活类应急物资是该项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障生活类应急物资救灾响应的种类、数量以及及时性,需要灾后测算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响应需求和灾前储备生活类应急物资;灾前的储备策略影响到保障的及时性,提前储备需要测算储备量并考虑储备策略。因此,本文对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的需求测算和储备策略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研究生活类应急物资的筛选。针对自然灾害种类和生活物资类型多样性给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应急响应类型决策带来的复杂性,以自然灾害类型和自然环境情景为关键因素分析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需求类型,得到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和自然环境情景下所需的响应生活类应急物资种类。(2)研究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的需求人口规模预测和响应需求量测算。针对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信息不完整性,提出直觉模糊案例推理方法预测生活类应急物资的需求人口规模,还引入直觉模糊语言术语集和新的案例相似度计算方法增加预测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基于提出的方法得到一个新发自然灾害的生活类应急物资需求人口规模的解决方案,还评估了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构建了生活类应急物资响应需求测算方法,得到了不同自然灾害救助响应等级下每种生活类应急物资的响应需求数量,帮助自然灾害救援决策人员清晰地了解需求量便于快速做出决策。(3)研究确定需求下每项生活类应急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构建生活类应急物资国家储备需求测算方法。以此储备需求量作为确定需求量,基于量化痛苦的匮乏成本理论构建确定需求下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绩效度量模型。最后进行算例分析得到了生活类应急物资确定需求下的最优储备策略。对于非易腐物资,确定性需求下多种储备方式联合组成的储备模式并不是最优选择。(4)研究不确定需求下每项生活类应急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基于储备需求估计值,考虑灾后需求变化,基于量化痛苦的匮乏成本理论构建不确定需求下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策略绩效度量模型;分析不确定需求下不同特性的生活类应急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最后开展算例分析得到了生活类应急物资不确定需求下的最优储备策略。比如,对于非易腐物资,企业生产储备不能作为单一的储备方式储备某项物资。

谢琦[5](2020)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综合表现为以公共价值的生产为目的,在执政党的领导、政府部门的负责下,涵盖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彼此合作的“一核多元”党政引领型跨部门协同。从结构层面上来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是指执政党、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等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结成的互动关系、合作关系,涉及权力配置、空间设定、组织安排、制度建设、环境形态等五个方面。从过程层面上来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涉及治理单元再造、民主协商开展、府际行政发包、外包服务探索、治理技术应用等方面。本文建立一个“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力求科学、合理地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核心要素与具体运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在结构、过程层面上呈现出多重趋势。一方面,从结构上来看,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的趋势;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从党社一体化走向“一核多元”的趋势;制度结构上呈现出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的趋势。另一方面,从过程上来看,呈现出从指令式治理走向协商治理的趋势;从政党全能型治理到党建引领型治理的趋势;从管理式治理到服务式治理的趋势。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呈现出政党整合、社会吸纳、空间再造、技术支撑等四重逻辑。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开展跨部门协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再生产;有助于克服社区治理的碎片化;有助于应对棘手问题的复杂性;有助于提高部门能力的进阶性。根据组合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分为政府与经济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经济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以及政府部门、经济部门、第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协同,等四种类型。从结构和过程两个层面把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问题,综合发现:在结构层面上还存在权力配置的行政化;空间设定的管控性;组织体系的碎片化;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治理环境的不适应,等等。在过程层面上还存在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责任转移;社区协商议事过程中的保障不足;府际行政发包过程中的基层失范;外包服务探索过程中的行政主导;治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流于形式,等等。为了将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起来,本文选取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上海的“基本管理单元”、杭州的“上城经验”等三个典型案例,它们都是较为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基层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创新实践,共同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以及推动跨部门协同的重要探索。这些经典案例在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技术支撑等方面能够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跨部门协同运行提供一些共性的经验启示。基于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反思和案例总结,推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需要结合结构与过程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从结构层面上来说,优化权力配置,推动城市社区赋权增能;推动空间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弹性;弥补组织缝隙,探索条块协同保障机制;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治理体系规范运作;保持治理调适,适应动态化的治理环境,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从过程层面上来说,厘清纵向行政链条的责任分配;保障社区协商议事的规范开展;加强府际行政发包的过程规制;优化外包服务中的政企社合作;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融合,是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林麒琦[6](2020)在《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是让乡村更加宜学、宜居、宜游,另一方面也期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田园综合体”最早于2012年提出,是继“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举措。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生态、田园产业、田园社区为核心组成要素,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离的壁垒,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美丽乡村、村落景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然而,田园综合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探索有助于推进田园综合体研究的进展,也对当前的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分析、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以及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概括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确定研究方向。第三部分系统地介绍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及模型进行概述,为后文展开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对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形成开展案例研究的框架,并对国内相关成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理论猜想,即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第五部分以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验证猜想,并通过设计反思总结设计经验,形成专门的设计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整治、村落体系的规划和资源要素的转译等。本文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本文将RTD的方法体系首次应用在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上,并通过具体的设计研究过程完成了RTD理论框架的应用。第二,论文应用RTD的方法体系针对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展开研究,总结了田园综合体景观的设计师经验,结合案例分析了设计的经验与不足。第三,提出了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路径,完成相关设计知识的积累,为同类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田英[7](2020)在《“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厕所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媒体对其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一行动是国家在环境领域的重要部署,“厕所革命”能够反映国家形象的三大维度:区域维度、国民维度和政府维度。“厕所革命”报道全面建构了国家形象。2015年开始,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厕所革命”,这一行动覆盖和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代表了国家对内传播的主阵地,《中国日报》代表了中国对外传播的主阵地,通过对这三份报纸“厕所革命”报道的分析,总结其报道特点并探讨媒体建构国家形象的内容特点和话语特点,总结中国主流媒体从哪些方面建构国家形象。选择2015年至2019年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国日报》中共490篇新闻报道为样本,分别采用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三份报纸中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深入剖析,通过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分析“厕所革命”报道与国家形象建构的问题。内容分析来看,三份报纸通过正面积极的厕所革命报道建构国家形象;话语分析来看,三份报纸通过多元建构的方式全面建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三份报纸从以下方面建构了国家形象:生态宜居的乡村形象、开放环保的城市形象、服务型政府形象和负责任大国形象。报道的不足表现在:缺乏国际对话和交流,报道来源单一、宏大叙事较多缺乏细节描述、报道性质单一等。最后,针对不足提出建议:精准定位,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注重环境外交理念,增强国际对话话语;丰富报道来源,多渠道全面报道;适当增加图片报道,提高视觉传播力。

吕婷[8](2020)在《基于Pad的初中英语阅读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文中指出在《201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外语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1)。主张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为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环境和支持,以满足学习需求。传统条件下,很难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助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移动设备引入课堂活动,Pad(泛指各种平板电脑)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并且它具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交互功能,有效地支持了课堂教学活动,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英语学习特点和Pad支持英语学习的功能相结合,构建了基于Pad初中英语体验式学习设计模型。之后通过结合牛津沪教版英语教材和Pad支持体验式学习的优势,构建基于Pad初中英语体验式学习设计,并将教学设计应用到教学中去。最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并进行统计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以此检验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设计框架的可实行性。本文的研究从活动设计层面为基于Pad的初中英语体验式学习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鲁坤[9](2020)在《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现代公共政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首先将公共政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以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为根基建立起了公共政策的知识大厦。他关于公共政策的简洁定义和特征描述至今仍是该领域的争论焦点。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政策过程的阶段划分思想和民主的政策科学思想对后来公共政策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拉斯韦尔的这些独特而迷人的公共政策思想却几乎从未被人深入地研究并清晰地呈现出来。因此,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公共政策思想进行初步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本文试图以一种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拉斯韦尔学科视野的方式为起点来展现他的公共政策思想主题。这种整体性方式既体现在本文从20世纪的历史环境中找寻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努力之中,也体现在本文从拉斯韦尔整个学术生涯和思想历程中发现其公共政策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努力之中。在拉斯韦尔看来,公共政策具有多样性、情境性和问题导向性,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其公共政策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独特体系,它们对于理解拉斯韦尔的公共政策思想都至关重要。在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他公共政策思想的价值目标作为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对象。最终,依据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的三个核心特征和价值目标,本文首先对拉斯韦尔主要作品中有关公共政策的特定论题与思想观念进行了逻辑归类,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将其公共政策思想划分为四个既相互关联却又明显不同的思想主题:即政策科学的学科建构思想,政策过程思想,实用主义知识观以及民主的政策科学思想。当然,对这些充满争议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主题进行充分的论证和演绎则是本文的核心工作。具体而言,学科建构思想是拉斯韦尔为公共政策描绘的知识地图,它为每一个后来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的人提供了最初的起点和可能的方向,并且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以及如何找到与社会问题相关的知识;政策过程思想是拉斯韦尔对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所做的一个隐喻,它为公共政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似乎无穷无尽的思想源泉和灵感启示,其影响至今未绝,令人深思;实用主义知识观是拉斯韦尔将知识用于指引行动并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一次尝试。它是连接决策者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思想桥梁,它为每一位决策者提供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中进行决策所需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而民主的政策科学思想是拉斯韦尔留给后来者的一道谜题,它似乎永远正确,却又永远隐匿在迷雾之中,让人无法确切地找到答案。尤其是他想要通过民主的政策科学实现人类尊严和福祉的理想,则更加扑朔迷离却又令人心向往之。最终,本文认为,在公共政策领域,拉斯韦尔的思想既未被充分证明,也未被断然推翻。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虽然已经沿着他所描绘的政策科学蓝图走了很远,但却从未完全丢弃他那持久而富有想象力的理想和教导。事实上,他的追随者就在我们之中,我们每个学习或研究公共政策的人都是他的追随者,他至今仍是公共政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名字和他所提出的概念、语句已经被零零碎碎地融入到了无计其数的公共政策文献和作品之中。他的基本公共政策思想因为被人们不断地自由转变和重新表述而得以延续。

付蓉[10](2020)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我国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1),是未来我国中小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进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的建设,智慧校园的体系逐步形成。随着教育大数据技术在教育情景中的进一步运用,大量零散、非结构化的教育数据可以被采集分析,这为提高教师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重要支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大数据等手段在学校的深入整合,势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运用教育数据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决策方案。如何充分利用数据,将其转换为信息并根据该信息做出决策已成为未来教师工作的重点。目前,学界已经广泛认同以往教师的“经验式决策”并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围绕着教师教学决策,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下,促进教师教学决策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决策是数据有限使用下的经验决策为主的方式。但随着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新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必要深入探讨教师教学决策。已有关于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研究多为宏观的理论研究,在微观角度如何将数据应用于教师教学决策、教师在利用数据过程中需要怎样的数据素养,以及对于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教师的数据素养内容要素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为了提高教师运用数据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我们有必要首先理清教师运用数据支持其教学决策时候应该具备的素养要求。基于上述讨论,本研究在整合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数据支持教师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构成,具体本研究探讨了如下问题:1)数据支持教师教学决策应该包括哪些维度及指标;2)各级维度和指标的重要性及合理性如何?本研究旨在探究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容及指标,构建出科学、完整的教师运用数据进行决策时的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智慧教学、数据支持教学决策、教师数据素养四个方面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以现有的教师教学决策流程现状为依据,立足于国内外经典可靠的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理论框架,以现有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作为补充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素养理论框架,即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此,初步提出了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请18位专家对指标划分的科学性、语言描述的准确性、指标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修订、打分,并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打分。同时与6名优秀中小学一线专家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对指标体系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进行了修订完善,保障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最终确立了本研究的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即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8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最终构建完成。本研究发现,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中“知识”的权重最高,在其下的二级指标中“教学及课程知识”权重最高,这从某一方面说明专家们认为教师在运用数据支持其教学决策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教学及课程方面的知识,而非仅仅是掌握“数据知识”,这说明在教师运用数据进行决策时,不能一味的强调数据的技术作用,更应将教师教学知识融入教师决策行为,落地课堂教学。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教师运用数据进行教学决策更关注知识、态度、技能方面的技能,还未深入到决策行为的具体素养,因此还需要制定标准与制度,促进教师数据素养发展;营造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内外部氛围,为教师使用数据提供实践平台;强化师范生及在岗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数据素养。本研究聚焦教师运用数据支持教学决策时应该具备的数据素养指标,通过文献梳理和访谈初步构建了我国教育情境下基于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本研究对于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与时俱进的提升教师数据素养,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一些指导、为更高效的区域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二、领域分析方法及实施过程框架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域分析方法及实施过程框架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模型与物理模型的内涵
        2.1.1 模型与物理模型的概念
        2.1.2 物理模型的分类
        2.1.3 物理模型的特征
        2.1.4 物理模型的表征方式
    2.2 物理建模与物理建模教学的内涵
        2.2.1 物理建模的过程
        2.2.2 物理建模教学的概念
        2.2.3 物理建模教学的原则
        2.2.4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育价值
        2.2.5 物理建模教学设计
    2.3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3.3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3章 物理建模教学实践中的教学设计案例
    3.1 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过程的框架
        3.1.1 模型引入:根据创设情景,感知并描述情境
        3.1.2 模型建立:恰当的方式方法,抽象概括出“模型”
        3.1.3 模型检验:定性分析后,定量实验进一步验证
        3.1.4 模型应用:巩固运用,知识迁移
        3.1.5 模型完善:优化认知,拓展完善
    3.2 基于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设计案例
        3.2.1 《共点力平衡模型》的教学设计
        3.2.2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3.2.3 《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
第4章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物理建模教学的教学实践
        4.1.1 《共点力平衡模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4.1.2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4.1.3 《牛顿第三定律》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4.2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4.2.1 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4.2.2 S-T课堂观察量表分析
        4.2.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期末测试题
附录2 期末成绩
附录3 S-T课堂观察表原始数据
附录4 学生访谈实录
致谢

(2)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学前STEAM教育背景
        二、GPBL教学模式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学前STEAM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前STEAM教育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目前学前STEAM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GPBL模式
        二、STEAM教育
        三、学前STEAM教育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做中学”理论
        三、游戏化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
    第一节 学前STEAM教育教学前期研究
        一、学前STEAM教育教学调研
        二、学前STEAM教学特征分析
    第二节 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分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节 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活动优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应用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践准备
        一、教学场地介绍
        二、教学时间安排
        三、教学案例简介
    第二节 《影子的故事》教学案例设计
        一、 《影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评价
        四、教学问题分析
        五、教学改进策略
    第三节 《神奇的手影》教学案例设计
        一、 《神奇的手影》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评价
        四、教学问题分析
        五、教学改进策略
    第四节 《影子变身》教学案例设计
        一、 《影子变身》教学设计
        二、教学实施
        三、教学评价
        四、教学问题分析
        五、教学改进策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反馈
        一、教师对幼儿STEAM教育教学的关注度提高
        二、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理解尊重幼儿
        三、教师研究反思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幼儿反馈
        一、幼儿STEAM兴趣的形成
        二、幼儿创新想象力的提升
        三、幼儿合作性行为的增加
        四、幼儿分享交流能力的提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学前STEAM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B 学前STEAM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幼儿STEAM活动过程评价项目与标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需求测算和储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生活类应急物资分类研究现状
        1.3.2 生活类应急物资应急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1.3.3 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及策略研究现状
        1.3.4 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绩效度量研究现状
    1.4 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然灾害种类与主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1.2 应急物资种类与分类
        2.1.3 响应需求和国家储备需求
        2.1.4 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2.2 理论基础
        2.2.1 CBR与直觉模糊集
        2.2.2 量化痛苦
第三章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筛选
    3.1 问题提出
    3.2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筛选方法
        3.2.1 概念框架和模型
        3.2.2 筛选过程
    3.3 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的需求人口规模预测与响应需求测算
    4.1 问题提出
    4.2 基于直觉模糊案例推理的需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4.2.1 预测过程框架
        4.2.2 案例实例表示
        4.2.3 案例检索
        4.2.4 相似度计算
        4.2.5 特征因素的权重计算
        4.2.6 解决方案的获取
    4.3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响应需求测算
        4.3.1 概念框架和计算模型
        4.3.2 计算过程
    4.4 案例分析与方法评估
        4.4.1 需求人口规模预测案例分析
        4.4.2 响应需求测算案例分析
        4.4.3 方法评估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确定性需求最优储备策略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国家储备需求测算
    5.3 确定需求储备策略绩效度量模型
        5.3.1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5.3.2 使用匮乏成本量化痛苦
        5.3.3 模型参数设计说明
        5.3.4 确定需求储备绩效度量模型
    5.4 确定需求最优储备策略分析
        5.4.1 高保有量易腐物资最优储备策略
        5.4.2 低保有量易腐物资最优储备策略
        5.4.3 非易腐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不确定性需求最优储备策略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不确定需求储备策略绩效度量模型
        6.2.1 模型参数设计说明
        6.2.2 不确定需求储备绩效度量模型
    6.3 不确定需求储备策略选择
        6.3.1 高保有量易腐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分析
        6.3.2 低保有量易腐物资最优储备策略分析
        6.3.3 非易腐物资的最优储备策略分析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灾民对救援物资等待时间的满意度调查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视角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理念原则
        (三)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证分析
        (四)城市社区治理的权力问题
        (五)跨部门协同与城市社区治理
        (六)对既有研究的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
    四、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构建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城市
        (二)社区与城市社区
        (三)城市社区治理
        (四)跨部门协同
    二、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一)政党适应性理论
        (二)跨部门协同理论
        (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四)资源依赖理论
    三、分析框架:一个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结构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过程
        (三)结构与过程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结构层面
        (一)空间结构:从封闭式治理走向开放式治理
        (二)组织结构:从党社一体化走向“一核多元”
        (三)制度结构:从非正式制度走向正式制度为主、非正式制度为辅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过程层面
        (一)从指令式治理走向协商治理
        (二)从政党全能型治理到党建引领型治理
        (三)从管理式治理到服务式治理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历史发展的“体用”机制
        (一)常规机制为体:党政的科层化运作
        (二)辅助机制为用:小组机制、外包机制、竞赛机制、项目机制、运动式治理机制
第三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的意义、逻辑及类型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再生产
        (二)有助于克服社区治理的碎片化
        (三)有助于应对棘手问题的复杂性
        (四)有助于提高部门能力的进阶性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逻辑
        (一)政党整合的逻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二)社会吸纳的逻辑: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三)空间再造的逻辑:再造新的治理单元
        (四)技术支撑的逻辑:运用各种治理技术作为辅助
    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类型
第四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结构层面
        (一)权力配置的行政化:行政主导下的治理错位
        (二)空间设定的管控性:刚性空间下的弹性不足
        (三)组织体系的碎片化:条块分割下的合力不足
        (四)制度建设的滞后性:治理情境下的规范不足
        (五)治理环境的不适应:治理调适下的相对滞后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问题分析:过程层面
        (一)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的责任转移
        (二)社区协商议事过程中的保障不足
        (三)府际行政发包过程中的基层失范
        (四)外包服务探索过程中的行政主导
        (五)治理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流于形式
第五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案例分析
    一、研究设计:案例选择与资料来源
        (一)案例选择:北京、上海、杭州
        (二)资料来源:实地调研与网络搜集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一: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二)案例二:上海的“基本单元管理”
        (三)案例三:杭州的“上城经验”
    三、案例总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经验启示
        (一)党建引领
        (二)政府负责
        (三)社会协同
        (四)技术支撑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
    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结构层面
        (一)优化权力配置,推动城市社区赋权增能
        (二)推动空间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治理弹性
        (三)弥补组织缝隙,探索条块协同保障机制
        (四)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治理体系规范运作
        (五)保持治理调适,适应动态化的治理环境
    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路径:过程层面
        (一)厘清纵向行政链条的责任分配
        (二)保障社区协商议事的规范开展
        (三)加强府际行政发包的过程规制
        (四)优化外包服务中的政企社合作
        (五)推动线上治理与线下治理融合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一、结论:基于“结构—过程”的分析框架解释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
    二、进一步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再思考
        (一)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理论研究
        (二)认真对待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跨部门协同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决胜时期
        1.1.2.2 浙江地区乡村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
        1.1.2.3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1.1.2.4 乡村旅游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通过设计之研究
        1.4.1.2 文献研究法
        1.4.1.3 调查分析法
        1.4.1.4 实例论证法
        1.4.2 研究框架
2.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念
        2.1.1 相关概念解析
        2.1.1.1 乡村景观
        2.1.1.2 休闲旅游
        2.1.1.3 休闲农业
        2.1.1.4 创意农业
        2.1.2 相近概念辨析
        2.1.2.1 田园综合体与美丽乡村
        2.1.2.2 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
        2.1.2.3 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
        2.1.2.4 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2.1.3 田园综合体概念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组成要素
        2.1.4.1 田园生态景观
        2.1.4.2 田园社区景观
        2.1.4.3 田园产业景观
    2.2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2.2 国内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3 国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1 意大利“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2 日本“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3.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3.1 设计研究的背景
    3.2 设计研究的内涵
        3.2.1 设计与研究
        3.2.2 设计研究的内容体系
        3.2.2.1 关于设计之研究
        3.2.2.2 为了设计之研究
        3.2.2.3 通过设计之研究
    3.3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研究进展
    3.4 通过设计之研究模型
        3.4.1 通过设计之研究内在学习过程模型
        3.4.2 通过设计之研究知识循环模型
    3.5 本章小结
4.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研究
    4.1 方法论的实践
    4.2 设计师式研究过程框架
    4.3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认识框架
        4.3.1 案例总结的参照框架
        4.3.1.1 田园综合体建设条件分析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2 田园综合体营建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3 田园综合体运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框架
        4.3.2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认识框架
    4.4 设计研究成果总结:案例研究
        4.4.1 成都多利农庄
        4.4.1.1 项目概况
        4.4.1.2 景观营建
        4.4.1.3 存在问题
        4.4.2 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
        4.4.2.1 项目概况
        4.4.2.2 景观营建
        4.4.2.3 存在问题
        4.4.3 无锡田园东方
        4.4.3.1 项目概况
        4.4.3.2 景观营建
        4.4.4 绍兴花香漓渚
        4.4.4.1 项目概况
        4.4.4.2 景观营建
        4.4.4.3 存在问题
        4.4.5 斗门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4.4.5.1 项目概况
        4.4.5.2 景观营建
        4.4.5.3 存在问题
        4.4.6 安吉田园鲁家
        4.4.6.1 项目概况
        4.4.6.2 景观营建
        4.4.7 杭州绕城村近郊型田园综合体
        4.4.7.1 项目概况
        4.4.7.2 景观营建
        4.4.7.3 存在问题
    4.5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经验总结
        4.5.1 田园生态景观
        4.5.1.1 优化生态格局,保留村庄肌理
        4.5.1.2 生态保育与修复并举
        4.5.1.3 发展循环农业与湿垃圾再利用
        4.5.1.4 废水废气废料达标排放
        4.5.2 田园社区景观
        4.5.2.1 合理规划与适度整治
        4.5.2.2 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4.5.2.3 融入文化内涵,提升景观品质
        4.5.2.4 创意互动,活化田园景观
        4.5.2.5 加强社区治理,建设和谐社区
        4.5.2.6 明确使用者特征,满足使用者需求
        4.5.3 田园产业景观
        4.5.3.1 以优势农业为核心产业,创意农业为衍生产业
        4.5.3.2 三产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4.5.3.3 可食地景,赋予景观附加值
        4.5.3.4 植物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4.6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不足
        4.6.1 田园综合体的管理不足
        4.6.2 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全
        4.6.3 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缺少工匠精神
    4.7 理论假设:景观营建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5.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引论:实践验证
    5.2 调查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
        5.2.1 调查方法
        5.2.2 研究内容与范围
    5.3 项目概况: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
        5.3.1 区位及交通概况
        5.3.2 自然环境条件
        5.3.2.1 水文条件
        5.3.2.2 地形地貌
        5.3.2.3 生物资源
        5.3.2.4 气候环境
        5.3.3 人文资源条件
        5.3.4 产业发展条件
        5.3.5 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5.3.5.1 周边旅游概况
        5.3.5.2 现状旅游资源
        5.3.5.3 旅游资源分析总结
        5.3.6 清凉峰镇现状问题总结
        5.3.6.1 核心产业资源带动能力不足
        5.3.6.2 产业结构不完善、秩序不规范
        5.3.6.3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5.3.6.4 文化氛围感不强
        5.3.6.5 地广人稀,村落无中心
        5.3.6.6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5.4 营建过程: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的跨专业实践
        5.4.1 设计目标的确定:基于旅游规划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4.1.1 旅游规划目标与风景园林规划
        5.4.1.2 景观营建目标
        5.4.2 景观营建的关键:特色旅游产业布局
        5.4.3 项目构思
        5.4.3.1 区域总体定位
        5.4.3.2 规划策略
        5.4.4 旅游规划与景观营建的整合
    5.5 营建结果: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5.5.1 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总体规划
        5.5.1.1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5.5.1.2 旅游项目规划
        5.5.1.3 村落体系规划
        5.5.1.4 内部交通规划
        5.5.2 核心区域景观设计
        5.5.2.1 田园生态景观营建
        5.5.2.2 田园社区景观营建
        5.5.2.3 田园产业景观营建
    5.6 设计反思: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5.7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RTD理论框架的应用
        6.1.2 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
        6.1.2.1 梳理建设的条件、建设过程的框架
        6.1.2.2 国内成熟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
        6.1.2.3 提出营建途径的理论设想
        6.1.2.4 通过实际项目的验证
        6.1.2.5 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知识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1.1 设计周期过少
        6.2.1.2 设计研究的局限
        6.2.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7)“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梳理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创新之处
2 “厕所革命”与国家形象的关系分析
    2.1 溯源:厕所的定义及特点
    2.2 演进:“厕所革命”的产生
    2.3 “厕所革命”体现国家形象的三大维度
    2.4 通过议程设置建构国家形象
    2.5 建构主义下“厕所革命”报道与国家形象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
    3.4 类目建构
    3.5 信度检测
4 正面建构:“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1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关于“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2 《中国日报》关于“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分析
    4.3 存在三大共同主题:“厕所革命”报道的内容对比分析
    4.4 “厕所革命”报道关键词统计及分析
5 多元建构:“厕所革命”报道的话语分析
    5.1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厕所革命”报道话语分析
    5.2 《中国日报》“厕所革命”报道话语分析
    5.3 个案比较:《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厕所革命”报道对比
    5.4 多元化建构国家形象:“厕所革命”报道话语特点总结
6 “厕所革命”报道中建构的国家形象分析
    6.1 生态宜居的乡村形象
    6.2 开放环保的城市形象
    6.3 高素质的国民形象
    6.4 服务型政府形象
    6.5 负责任大国形象
    6.6 不足与建议
7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基于Pad的初中英语阅读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验
        二、体验式学习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
        二、具身认知理论
        三、二语习得理论
        四、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
第二章 初中英语阅读体验式学习现状
    第一节 初中英语阅读体验式学习现状调查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二、现状评价与分析
        三、调研结论
    第二节 Pad应用于初中英语体验式学习的可行性
        一、Pad的特征分析
        二、开展基于Pad的初中英语体验式学习的优势
第三章 Pad支持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构建
    第一节 Pad支持下的英语体验学习活动设计模型的提出
    第二节 Pad支持下的英语体验学习活动设计
        一、体验学习圈对应英语体验学习活动过程
        二、教师主导活动过程
        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
        四、Pad对英语体验学习活动的支持
第四章 Pad支持体验学习活动模型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设计方案
        一、教学实践环境
        二、教学内容
        三、实践效果的测量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三节 行动研究结论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结果
        三、行动研究总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个人简介

(9)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文章结构
第一章 公共政策诞生的时代背景与拉斯韦尔的开创性工作
    第一节 公共政策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背景
        一、进步运动与进步主义政策观
        二、实用主义哲学与寻求社会相关知识的理想
        三、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
        四、主要的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 拉斯韦尔的生平与思想历程
        一、早年求学经历与芝加哥时期的思想锋芒
        二、战后的思想转变与公共政策研究
    第三节 拉斯韦尔与公共政策的诞生
第二章 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学科建构思想
    第一节 拉斯韦尔政策科学的知识地图
        一、政策科学的概念
        二、政策科学的内容
        二、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政策科学的目标
    第二节 拉斯韦尔的跨学科研究视角
        一、拉斯韦尔的“超级学科”理想
        二、从传播学研究到政策过程的各项功能研究
        三、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律
        四、从心理学走向民主的政策科学
        五、政策科学家与知识的整合
    第三节 政策研究的综合性方法
        一、哲学基础与方法论
        二、情境示意图
        三、发展建构
        四、原型设计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章 拉斯韦尔的政策过程思想
    第一节 社会过程思想
        一、社会情境中的非政府决策
        二、社会过程模型
        三、社会过程中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决策过程思想
        一、决策过程的阶段划分
        二、决策过程与权力过程
        三、决策过程模型
    第三节 对政策过程的评估
        一、评估普通政策过程
        二、评估基本政策过程
第四章 拉斯韦尔的实用主义知识观
    第一节 知识、行动与价值
        一、面向现实问题的政策科学家
        二、调用知识与采取政策行动
    第二节 知识的五项任务
        一、澄清目标
        二、描述趋势
        三、分析条件
        四、预测发展
        五、发明、评估和选择备选方案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型
第五章 拉斯韦尔民主的政策科学思想
    第一节 民主的政策科学
        一、作为价值预设的民主
        二、科学与民主
        三、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四、自由民主社会中的政策任务
    第二节 人类尊严与责任
        一、人类尊严的概念演化
        二、人类尊严的脆弱性
        三、意识形态之战与“卫戍国家”假设
        四、民主的政策科学的责任
    第三节 拉斯韦尔的全球视野
        一、政策科学的全球空间
        二、世界注意力结构调查
        三、全球政策监控系统
第六章 对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的评析
    第一节 继承与发展: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的影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公共政策的学科基础
        二、开创了政策过程研究的先河
        三、对问题导向以及知识重要性的强调
        四、开启了将价值规范融入公共政策研究的传统
    第二节 理想与现实的断裂: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的困境
        一、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倾向之间的分裂性
        二、科学霸权与实证主义困境
        三、价值中立的模糊立场
    第三节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的启示
        一、坚持公共政策研究的多样性特征:拉斯韦尔跨学科研究视角的启示
        二、以现实为基础的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拉斯韦尔问题导向原则的启示
        三、注重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拉斯韦尔价值导向原则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
        1.教师教学决策的定义
        2.国外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
        3.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述评
    (二)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的研究
        1.数据支持决策的定义
        2.数据支持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3.教师数据素养教育的实践
    (三)教师数据素养的研究
        1.教师数据素养的定义
        2.国内外教师数据素养的研究
    (四)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的研究
        1.国外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的研究现状
        2.国内智慧教育与智慧教学研究现状
二、中小学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的理论建构
    (一)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1.以教师教学决策流程作为依据
        2.立足于现有的数据支持教学决策的教师数据素养理论框架
        3.以现有的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作为补充
    (二)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指标基本维度的确定
        1.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基本维度
        2.各二级维度的意义解释
    (三)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体系的基本框架
        1.指标来源
        2.初步框架
三、教师教学决策数据素养指标构成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修订
        1.德尔菲法专家选择
        2.指标体系的修订
    (二)第一轮专家调查
        1.一线专家访谈
        2.问卷发放
        3.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三)第二轮专家调查
        1.问卷发放
        2.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1.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2.二、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3.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的权重
四、研究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第一次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3 第二次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指标权重及指标排序专家调查表
致谢

四、领域分析方法及实施过程框架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理模型建构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GPBL模式的学前STEAM教学设计研究[D]. 杨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自然灾害生活类应急物资需求测算和储备策略研究[D]. 邵建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12)
  • [5]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跨部门协同研究[D]. 谢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D]. 林麒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厕所革命”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2015-2019)为例[D]. 田英. 暨南大学, 2020(04)
  • [8]基于Pad的初中英语阅读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D]. 吕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拉斯韦尔公共政策思想研究[D]. 鲁坤. 深圳大学, 2020(10)
  • [10]数据支持教学决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付蓉.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领域分析方法及实现过程框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