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挖孔桩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周健芝,刘睿智,李威震,李忠鹏,秦洪伟[1](2022)在《喀斯特地貌工况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挖孔桩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每日成孔深度约1 m,施工护壁后方可继续往下开挖以避免塌孔;一般要求桩径不小于800 mm,以满足人员在孔内作业的空间需要;开挖一般根据土或石的坚硬程度,采用锄头、风镐、水磨钻进行开挖,取土一般采用吊篓结合小型电卷扬机进行垂直提升后外运出桩孔。工艺总体陈旧,但因地制宜,满足属地为喀斯特地貌工况下桩基施工需要,可有效解决扩大头桩型的施工难题,有效减小总体桩径、节约成本。
崔志军[2](2021)在《桥梁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文中提出结合某工程项目实际,对该桥梁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包括施工前准备工作、桩孔测量放线、桩孔区地表防护、挖孔、孔壁支护、清底及终孔检验、钢筋笼制作与安放、桩基混凝土浇筑等。工程结果表明,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确保了该桥梁工程桩基的施工质量,值得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和应用。
许升[3](2021)在《土建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持续提升土建项目施工成效、有效应对复杂的作业环境、更好地兼顾土建项目施工成效与成本体量,文章从实践出发,以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调整技术思路、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完备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机制,发挥技术优势,科学应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理顺施工应用流程,组建高效的施工技术应用方案。
孙娟宁[4](2021)在《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建筑工程的多种施工技术,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包含施工作业相对简单、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安全性较高、承受力性能较好,其次从护壁施工操作以及制作钢筋笼、浇筑桩体混凝土与管理桩孔定位与成孔、管理淤泥质土层与地下水操作、管理人工挖孔桩施工流砂、科学设计施工顺序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相关措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李贤桂[5](2021)在《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传统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存在的诸多弊端,介绍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的研发背景和其使用方法,并归纳了其多项新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具体介绍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在高速铁路路基支挡工程中的应用及价值,并且就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进行了探讨、总结。
凡家恒[6](2021)在《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填土场地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上建筑物发生病害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如能通过纠偏加固等技术措施恢复其安全及使用功能,不但可以节约投资,减少资源浪费,且对建筑业发展具有重大工程意义。故本文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深填黄土场地的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诸多已完成的纠偏加固工程案例分析总结,从场地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等多个方面对造成建筑物倾斜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常用纠偏方法以及不同纠偏方法适用条件与相关技术特点,并对掏土迫降纠偏法的掏土成孔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掏土孔的弹塑性解。(2)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通过对该高层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使用及维护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该高层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并结合地层岩性与该建筑物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即“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该方法采用微型桩以及人工挖孔桩,对倾斜建筑物止沉加固,待建筑物稳定后,选取合适位置钻孔掏土并堆载加压,对倾斜建筑物进行迫降纠偏,最终使建筑物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达到纠偏目的。(3)采用本文提出的“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对该高层建筑物进行合理纠偏加固设计、施工及动态监测,其最大倾斜率由10.95‰下降并稳定至2.13‰,满足规范相关要求。通过该工程实例证明了,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在深填黄土场地倾斜建筑物治理方面是可行的,为深填黄土场地纠偏加固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实践经验。(4)由于在“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对倾斜建筑物起到快速止沉的重要作用,故通过微型桩室内模型试验,对深填黄土场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桩径的微型桩的单桩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FLAC3D软件对微型桩建立数值模型,探究了桩径以及桩长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桩Q-s曲线呈陡降型;桩竖向承载力随着桩径增加而增大;桩身轴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现出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的趋势;桩径越大,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越接近;微型桩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增加微型桩桩长以及桩径都可以提高微型桩的竖向承载力。为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吕程[7](2020)在《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桩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人工挖孔桩施工状况需要加以重视,确保其满足建筑工程质量要求,并加强对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的研究与控制,将人工挖孔桩的工程作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文章主要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有助于提升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
周振宇[8](2020)在《新余城区主要岩土层参数及承载性状研究》文中提出岩土层的参数是影响岩土层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正确运用岩土层参数,对于合理选取地基基础类型,既要保证拟建建筑物的变形在规范的范围内,又要避免因设计保守造成建设成本过高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对新余城区几个代表性工程的岩土力学参数进行统计研究,分析了粉质黏土的孔隙比与压缩系数、塑性指数与液限、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与含水量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结果与地勘报告上提供的承载力标准值作了对比;通过对几个工程的桩底持力层有缺陷的基桩静载实验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新余城区人工挖孔桩极限侧阻力系数估算值。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对新余城区的地质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介绍了新余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质特征,并对新余城区具体工程项目进行了概述,详细分析了其土层分布情况,通过现场勘查和土工试验,记录并统计了新余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粉质黏土参数共550余组实验数据,得到了其特征统计量。通过统计分析,绘制出了各粉质黏土参数的分布直方图,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其具体分布状况。进一步提出各粉质黏土参数的分布类型假设,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各参数的概率分布类型均满足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经典概率分布类型,这一结果为新余城区的岩土勘察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以便于提前把握该地区的岩土分布状况。2、充分利用新余城区各工程的现场实验以及室内试验所取得的粉质黏土参数资料,对各土工参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对相关性较强的参数组合,建立起其线性回归方程,可作为初步研究该地区粉质黏土参数的经验公式。分析出新余城区粉质黏土标准贯入击数、抗压强度与地基承载力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应公式,得到了表征新余城区地基承载力特征的一般公式,为该区域的工程勘察设计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3、通过岩基载荷平板试验,得出本工程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承载力特征值普遍大于2000k Pa,该数值是地勘报告提供特征值的两倍多,说明当今地勘报告提供的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的承载力特征值过于保守。4、经过两个工程的粉质黏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发现载荷试验测出的粉质黏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用地勘报告提出的承载力特征值高出25%以上。5、当人工挖孔桩桩底持力层很软时(钻芯检测桩底持力层时进尺很快,出现掉钻现象),可用极限侧阻力系数来估算缺陷桩的极限承载能力,为设计部门进行加固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谭朝明,吕贝贝[9](2020)在《人工挖孔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某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采用人工挖孔桩能够有效解决湿陷性土层和周围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通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给出人工挖孔桩的详细设计过程和施工注意要点。
马川,徐森,王雷,许昭阳,李星磊,马永辉[10](2020)在《人工挖孔桩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工挖孔桩具备操作简单、速度快,所用机械设备少,可全面施工,抗震能力强的优势。但随着城市发展,人工挖孔桩的弊病越来越显着,并逐渐在各个地区遭到限制使用甚至淘汰,先进的桩基础机械施工工艺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机械取代人工已成必然趋势。
二、人工挖孔桩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挖孔桩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貌工况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人工挖孔桩概况 |
1.2 工程地质概况 |
1.3 工程重难点 |
2 施工工艺 |
2.1 施工工艺流程 |
2.2 具体施工工艺 |
2.2.1 测量放线 |
2.2.2 护壁施工 |
2.2.3 开挖 |
2.2.4 土石方提升 |
2.2.5 中风化岩层及扩底施工 |
2.2.6 孔桩封底 |
2.2.7 钢筋笼制作及吊装 |
2.2.8 桩身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
2.2.9 桩基检测 |
3 结束语 |
(2)桥梁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要点 |
2.1 施工前准备 |
2.2 桩孔测量放线 |
2.3 桩孔区地表防护 |
2.4 挖孔 |
2.4.1 土层及砂泥岩层开挖 |
2.4.2 岩层开挖 |
2.5 孔壁支护 |
2.6 清底及终孔检验 |
2.7 钢筋笼制作与安放 |
2.8 桩基混凝土浇筑 |
3 结语 |
(3)土建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挖孔桩施工概述 |
2 土建项目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
2.1 地下水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的影响 |
2.2 流砂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的影响 |
2.3 混凝土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的影响 |
3 土建项目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应用流程 |
4 人工挖孔桩在土建项目中应用的基本路径 |
4.1 优化人工挖孔桩施工流程 |
4.2 提升地下水管控能力 |
4.3 增强桩身施工质量 |
4.4 做好流砂控制工作 |
5 结语 |
(4)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
2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相关措施 |
3结束语 |
(5)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传统施工工艺弊端 |
3 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 |
3.1 结构构成 |
3.2 特点 |
3.3 使用方法 |
3.4 使用后的效果 |
4 结束语 |
(6)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
1.3 纠偏加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纠偏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
2.2.1 场地勘察原因 |
2.2.2 设计原因 |
2.2.3 施工原因 |
2.2.4 使用及维护原因 |
2.2.5 其他原因 |
2.3 既有建筑物纠偏控制标准 |
2.4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
2.4.1 迫降法 |
2.4.2 抬升法 |
2.4.3 综合法 |
2.5 掏土迫降纠偏 |
2.6 掏土孔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
2.6.1 掏土土孔成孔过程分析 |
2.6.2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 |
2.6.3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性解 |
2.6.4 Tresca材料圆筒形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6.5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案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地下水 |
3.2.3 地基土腐蚀性 |
3.3 建筑物倾斜变形情况 |
3.4 建筑物倾斜变形原因分析 |
3.5 纠偏加固方案设计 |
3.5.1 纠偏加固目标 |
3.5.2 纠偏加固总思路 |
3.5.3 纠偏加固方案 |
3.6 监测方案设计 |
3.6.1 沉降监测 |
3.6.2 倾斜监测 |
3.7 纠偏加固施工 |
3.7.1 建筑物止沉加固 |
3.7.2 建筑物纠偏 |
3.7.3 地面设施及上部结构维修 |
3.8 纠偏加固效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型桩室内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室内模型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案 |
4.2.3 试验准备工作 |
4.2.4 试验过程 |
4.3 试验数据处理计算 |
4.4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荷载沉降特性 |
4.4.2 桩身轴力特性 |
4.4.3 桩侧摩阻力特性 |
4.4.4 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荷载分担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竖向荷载下微型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简介 |
5.2 数值模型建立 |
5.3 数值模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7)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挖孔桩简述 |
2 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2.1 施工前的质量控制要点 |
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
3 人工挖孔桩常见的问题及技术控制要点 |
3.1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水的处理方法 |
3.2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流砂的处理方法 |
3.3 人工挖孔桩桩身混凝土浇筑遇到水的处理方法 |
3.4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淤泥质土层的处理方法 |
4 结束语 |
(8)新余城区主要岩土层参数及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土工程参数的统计 |
1.2.2 主要持力层承载性状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余城区岩土参数统计分析 |
2.1 新余城区几个典型工程项目概况及土层情况 |
2.2 新余城区部分工程项目粉质黏土层岩土参数统计 |
2.2.1 岩土参数的统计内容 |
2.2.2 新余城区部分工程项目粉质黏土试验值统计 |
2.3 新余城区部分工程项目粉质黏土参数统计分析 |
2.3.1 土工参数统计 |
2.3.2 土工参数分布类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粉质黏土参数相关性分析 |
3.1 粉质黏土参数相关性分析 |
3.2 新余城区粉质黏土承载力研究 |
3.2.1 标准贯入击数与承载力标准值 |
3.2.2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平板载荷试验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试验方法及依据 |
4.3 试验结果 |
4.4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承载力标准值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粉质黏土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分析 |
5.1弗朗明戈住宅小区3#楼和5#楼 |
5.1.1 工程概况 |
5.1.2 试验方法及依据 |
5.1.3 试验结果 |
5.2 嘉锐工业园 |
5.2.1 工程概况 |
5.2.2 试验方法及依据 |
5.2.3 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余城区人工挖孔桩极限侧阻力系数统计 |
6.1 天工开物国际论坛会址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试验方法及依据 |
6.1.3 试验结果 |
6.1.4 极限侧阻力系数计算 |
6.2 天麓玖号府一期1#楼 |
6.2.1 工程概况 |
6.2.2 试验数据 |
6.2.3 试验结果 |
6.2.4 极限侧阻力系数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新余城区人工挖孔桩极限侧阻力系数应用和验证 |
7.1 江西新余农村合作银行办公楼 |
7.1.1 工程概况 |
7.1.2 试验数据 |
7.1.3 试验结果 |
7.1.4 人工挖孔桩极限侧阻力系数的应用和验证 |
7.2御天城住宅小区4号楼55#桩 |
7.2.1 工程概况 |
7.2.2 试验过程 |
7.2.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7.2.4 人工挖孔桩极限侧阻力系数的应用和验证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人工挖孔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局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设计 |
2.1 人工挖孔桩的设计要求 |
2.2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基础计算 |
2.2.1 挖孔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
2.2.2 桩顶水平承载力验算 |
2.3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护壁厚度确定 |
2.4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构造要求 |
3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施工注意事项 |
4 结语 |
(10)人工挖孔桩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人工挖孔桩的发展 |
2 人工挖孔桩的适用范围 |
3 人工挖孔桩现状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国内各地区的相关管理规定 |
4 人工挖孔桩与机械桩对比 |
5 结语 |
四、人工挖孔桩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貌工况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J]. 周健芝,刘睿智,李威震,李忠鹏,秦洪伟. 建筑技术开发, 2022(01)
- [2]桥梁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J]. 崔志军. 交通世界, 2021(29)
- [3]土建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分析[J]. 许升. 智能城市, 2021(13)
- [4]建筑工程中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J]. 孙娟宁. 四川水泥, 2021(07)
- [5]新型人工挖孔桩自动升降装置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J]. 李贤桂. 建筑技术开发, 2021(12)
- [6]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 凡家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人工挖孔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 吕程. 工程技术研究, 2020(24)
- [8]新余城区主要岩土层参数及承载性状研究[D]. 周振宇. 南昌大学, 2020(02)
- [9]人工挖孔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J]. 谭朝明,吕贝贝. 工程质量, 2020(09)
- [10]人工挖孔桩现状及发展前景[J]. 马川,徐森,王雷,许昭阳,李星磊,马永辉. 城市住宅,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