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外一)

放风筝(外一)

一、放风筝(外一首)(论文文献综述)

杨夏薇[1](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韦锦[2](2020)在《从澄澈幽邃到温润亮丽——漫谈歌词作家唐跃生的创作路径和趋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年前,从大学时期就迷恋文学创作,工作之后又为此放弃数学专业的诗人唐跃生再次转身,进入歌词写作领域。我曾为此诧异并遗憾。他在诗歌写作上初具特色的个性化语言和内在张力,那种整体风格的澄澈幽邃,以及探寻人性真相的全神贯注,应该说不止我一人喜欢和珍视。而那时以直白的宣泄、空泛的抒情、尽兴的娱乐为表征的歌坛,似乎并未给歌词作者以足够的尊严和荣耀。因此,一个把生命的核心要义投射于艺术创造的诗人厕身其间,给人误闯歧路之虞也就理所当然。尤其对他一旦迷上歌词便从诗的写作中完全抽身,而专鹜一途的断然和决绝,担忧之外甚至有几分异样的感觉,盼其迷途知返的殷切远大于祝福和期许。

徐文[3](2020)在《疯狂呓语》文中研究指明疫情之下,我们大家的心情都很难过。我本来就是属于多愁善感忧郁型的,从疫情发生的那天开始,心情一直不好。看了灾区的影像流泪。反复三次尽自己所能地去为灾区捐款。自己做不了什么。茫然。生活错乱。饭量减了。体力下降。外出活动和朋友聚会没有了。天总在下雨。气候不正常,本来应该温暖的季节了,却很冷。冷风刮过来的时候,就总在想人生的磨难,是老天在给我们考试。讨厌那么多人在盖楼。肥沃的良田越来越少了,变成了那些建筑的冰冷的世界。盼望我们自己都思考,都做个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人,按照我们的规则做事情。法则是大家的。希望风调雨顺。大家安居乐业。我闻到了百合花的香味。过去说人走茶就凉。现在,有的时候,直接给你端上来的就是凉茶。其实,大难面前,人和人之间都回到了人之初。其实,做牛也不错。大灾前,

丁明秀[4](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认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崔琳[5](2020)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文中指出本文以“生活”为问题导向,以身份角色为分类依据,在学习与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扩大史料范围,广泛征引话本小说、文人笔记、方志、诗歌(尤以竹枝词为主)等文献材料,并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婴戏图等图像材料相结合,重点考察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中下层儿童的游戏生活、生活技能学习与劳作,以及边缘儿童群体的生活与命运。具体内容如下:游戏是儿童幼年阶段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更是儿童接受日常生活世界、逐渐社会化的开始。本文第一章结合图像及文献材料,以游戏互动对象为划分依据,将明清江南儿童常见的几种游戏活动划分为“自然类游戏”与“社会类游戏”,在“自然类游戏”中,儿童能够认识自然的规律,学会运用自然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存经验。“社会类游戏”则将目光聚焦于社会关系,儿童通过游戏活动逐渐社会化,学习与锻炼思维、人际交往等能力。总体来看,儿童游戏提供的不仅是娱乐的作用,更是从各个层面上培养个体未来生活的能力。本文第二章分析与研究明清江南地区中下阶层儿童的生活技能学习与劳动生活。儿童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学者们通常都将关注点放到社会中上层的精英教育中,而很少关注社会中下阶层的大众教育,然而大众文化教育的普及恰是明清江南儿童教育的特色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与前代及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明清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儿童基本文化知识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此外,明清江南中下阶层社会的父母多从小便注重对儿女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且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与劳动活动紧密结合的,通过劳动,儿童学习到各种日后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如农业耕作技能、纺织技能、渔业技能及商业技能,最终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个体。同时,儿童参与劳动的行为,起到了与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生活压力的作用。本文第三章则研究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边缘儿童群体,分析儿童被溺杀、被抛弃或贩卖成为童养媳、奴仆、乞丐、优伶、娼妓等几种边缘儿童的命运,发现民间实际运行与官方法律规定相脱节,他们中的许多人像牲口一样被父母贩卖或被人贩子拐卖,早早地脱离父母的庇护步入社会,独自一人完全承担起了生活的压力,成为了缩小版的“成人”。通过研究他们的生活以增进对当时社会情状的认识,探寻一个看似稳固的社会中存在的缝隙,还原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

王庆海[6](2020)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年级写话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写话教学肩负重任。情境教学经过长期实践研究日趋成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情境教学理论运用于写作教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本文紧扣新课标,就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如何开展情境式写话教学进行积极探索,界定了小学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相关概念,借鉴了相关理论,通过从学生和教师的抽样调查访问,摸清了当前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讨了情境式写话教学中现实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科学情境、诗歌情境四类八种教学创设过程及具体实践策略,力求提供多元化、可操作性较强的写话路径。同时,本文还将笔者所处地区的本土特色文化融入情境式写话教学,拓展更丰富的情境式写话素材,力求拓宽学生视野,努力提高写话效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情境式写话教学为中心,全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概述研究的缘起、意义、方法,并综述文献,提取理论支撑,寻求理论基源。第一章对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合分析低年级学生学情、解析语文教材基本结构和情境资源,着手情境归类。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摸清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学生缺乏原创作动机,写话兴趣不浓,缺乏生活体认,写话主体“不在场”。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淡化挖掘自身情感,教学创设情境方式混乱等。第二章论述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的实施策略。对现实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科学情境和诗歌情境进行细化,分别从自然景观情境、校园生活情境、动物童话情境、植物童话情境等八种具体情境入手,遵循“情境初设——情境体验——情境写话”步骤实施写话教学,提取有效实践经验,形成写话教学策略。第三章研究情境式写话本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引入“清照文化”和“袭家大院文化”两个主题情境文化资源,沿用三个步骤实施写话教学,以情境式教学本身吸纳文化,实现文化反哺。在激发学生言语生命涌动与生长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王玲瑜[7](2020)在《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研究》文中指出竹枝词作为一种源于民间,基于民歌又有别于民歌的文学体裁,自唐初文人雅化之后逐步亮相文坛,经历了宋、元、明三朝的发展,时至清朝迎来了其创作和发展的高潮阶段。清代竹枝词在吸收了历代竹枝词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演变和发展,尤其是竹枝词创作者阵容的扩大和创作数量的空前繁盛,以及竹枝词纪实功能的突出对清朝文学及文献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八旗满洲文人作为清代文人的一支,他们的竹枝词除了具有与其他文人竹枝词的共性外,自然有其独特的地方值得被探讨。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厘清清代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概念内涵以及对清代的时间概念进行界定;介绍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正视目前学界对于八旗满洲竹枝词研究匮乏的现状;阐述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概述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清代竹枝词的由来、流变、发展状况以及竹枝词的创作背景。首先对竹枝词的释义以及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其次介绍竹枝词创作的文化背景,对清朝时期竹枝词的创作情况进行概述。进一步介绍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发展状况,这一部分主要从八旗满洲竹枝词创作背景、对前人的继承与接受,尤其是民歌对满洲旗人竹枝词的影响,以及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与同期其他文人竹枝词的差异等方面展开。旨在全面掌握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逐渐发展的原因和现状。第二章从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内容着手。主要从节日习俗、男女恋情、服饰妆容、地区风物、山水田园、饮食习俗及其他七个方面展开。其中节日习俗包括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民风民俗,无论是节日活动还是饮食习俗都各不相同。第三章介绍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艺术特色。本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竹枝词的地域性,由于其中涉及的地域广泛、内容庞杂,所以难免涉及各地的地域气候、自然风貌以及山川河流景观,而各个地区建筑风格、居住环境、服饰等的迥异也是地域性的重要表现,本章主要从直接反映地域特征的竹枝词入手分析,并对竹枝词中独特的地域风物进行论述;其次是竹枝词中的对女性的关注,竹枝词中出现了很多以女性口吻或以女性为创作对象的内容,例如《江山船竹枝词》以妓女的口吻对她们漂浮不定的无奈的吟咏。还有体现在恋爱关系中女性主动的行为以及以女性形象为参拜对象几方面;其三是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写作手法,从竹枝词的纪实性、内容的亲民性、使事用典以及叙史性展开。最后是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所具有的独特民族性以及区别于其他竹枝词的特征,虽然满洲旗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逐渐被汉化,但作为地地道道的满洲人,他们的竹枝词中多多少少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内容体现,同时也有很强烈的与民族共命运愿望的表达。第四章主要介绍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价值。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主要内容,题材自由且多样化,在“咏风物”“歌民情”中,始终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清朝八旗满洲文人所创作的竹枝词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却真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地域风貌和风土民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其中文学典故及技巧的运用更是其极高文学价值的体现。其次,竹枝词内容广泛,所包含的资料繁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丰富的文献资料可补充地方志、历史文献的不足,为后人研究当时当地文学或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再次,它传承了八旗满洲文人的价值观。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研究内容,重申对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湘[8](2019)在《暗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张利伟[9](2019)在《张鸣珂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张鸣珂的生平可以概括为乡邦求学、避兵沪上、参军入幕、求学崇文书院、任职书局、吴中结社、充任江西县令几个阶段。求学于薛时雨,使张鸣珂的交游由乡邦文人走向江南文坛的中心,结识了谭献、叶衍兰、张预、许景澄、李慈铭等人。张鸣珂与当时词人的交游是其词学思想以及词风形成的重要基础。张鸣珂与戈载、谭献、叶衍兰、谢章铤等人的交游,也使得张鸣珂的词学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张鸣珂与他人通过诗词酬唱、题画诗词、书籍赠还等方式建构起交游网络。第二章主要研究张鸣珂的词学思想。张鸣珂本人属于浙派,浙派从中期已经认识到只宗姜张的弊端,后期词人如谭献、李慈铭、黄燮清等进行自我修正,有些还成为常州词派的中坚力量。张鸣珂与词人交游中,多次提及张惠言的《词选》与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可见其瓣香于周济的词学理论。同时,张鸣珂藉由乡邦词人与潘氏家族,吸纳了吴中词派的理论,并且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张鸣珂的词学思想为: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严守音律格调;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等。第三章研究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在词选上,张鸣珂编选《国朝词选续》编选不拘地域、不分亲疏,而且囊括常州词派、吴中词派、浙派词人等的作品。张鸣珂词选与词学思想相对应,实现了某种融通性。张鸣珂在词学思想上向常州词派慢慢靠拢,张鸣珂的词风确是本于浙派,而由于身世经历的变化,而更为浑厚。“浑厚”或者“浑化”正是常州词派的审美追求。总体来说,张鸣珂小令宗法晚唐五代,更为清新可喜。张鸣珂的长调多宗法南宋,风格多样。既有绮丽繁密之作,又有清空婉约之作,又有偏于豪壮之作。第四章为张鸣珂的词作分类及艺术特色。张鸣珂主要的词作类型为题画词、次韵词。其次韵词可以分为拟《乐府补题》唱和、次韵前人之作、次韵友人之作。张鸣珂藉由题画寄托情怀、怀人相思、吟咏情致。其题画词具有交流功能与情感表达的功能。张鸣珂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为:意象使用的重复性,大量化用前人诗词入词,利用小序、自注增强词作的叙事功能。

张沁[10](2019)在《近代民俗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是中国历史巨变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的民俗也体现了稳与变、旧与新的特点。近代时期的民俗诗歌也因此内涵丰富,别具特色。本文便以近代时期的民俗诗歌为研究对象。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厘清了近代民俗诗的概念内涵,梳理了学术界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本文有所启发的各类文献。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节日、节气和民间信仰的角度阐释了近代内地农村民俗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章以黑龙江、回疆、浙江省宁波府象山县西沪村、台湾为样本,分析在农业占主导的大环境之下,一些深受渔猎文明影响的边疆地域的民俗风貌;第三章以西方传入中国或是中国引进西方的物品和技术为引,反映西方文明辐射对近代人民生活的帮助与危害,从民间角度反映西学东渐的影响力。第四章则总结了近代民俗诗的总体特征。

二、放风筝(外一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风筝(外一首)(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花卉纹
        一、牡丹纹
        二、莲花纹
        三、梅花纹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一、缠枝花式结构
        二、折枝花式结构
        三、“小品”式结构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凤鸟纹
        一、凤鸟纹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第二节 龙纹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一、龟鹤仙人纹
        二、仙人斩蛟龙纹
        三、达摩渡江纹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一、许由巢父纹
        二、王质观弈纹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一、柳毅传书纹
        二、牛郎织女纹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一、海舶纹
        二、婴戏纹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几何纹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第二节 八卦纹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三、铜镜与镜像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一、装饰性
        二、隐喻性
结语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三、图录
    四、考古发掘报告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4)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第一章 儿童的游戏生活
    第一节 自然类游戏
    第二节 社会类游戏
    小结 生活、自然与社会
第二章 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劳作
    第一节 明清时代的生活背景
    第二节 儿童的启蒙教育
    第三节 儿童的生活技能教育
    小结
第三章 边缘儿童群体的生活与命运
    第一节 贩卖、抛弃或被拐卖的儿童命运
    第二节 生子不举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依据
第一章 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情境和情境式教学
        二、写话教学
        三、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二节 低年级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二、低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第三节 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现状调查(学生)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现状访谈(教师)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章 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策略
    第一节 现实生活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自然景观情境式写话教学
        二、校园生活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二节 童话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动物童话情境式写话教学
        二、植物童话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三节 科学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科学观察情境式写话教学
        二、科学幻想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四节 诗歌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古代儿童诗歌情境式写话教学
        二、现代儿童诗歌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三章 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本土文化教学资源开发
    第一节 “清照文化”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清照文化”情境
        二、“清照文化”情境式写话教学
    第二节 “袭家大院文化”情境与写话教学
        一、“袭家大院文化”情境
        二、“袭家大院文化”情境式写话教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7)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界定
    0.2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
    0.3 本论文目的及意义
    0.4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 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创作概说
    1.1 竹枝词释义
    1.2 竹枝词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
    1.3 竹枝词创作的概况
2 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内容
    2.1 关于节日习俗
        2.1.1 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关于春节的记载
        2.1.2 元宵节
        2.1.3 清明节
        2.1.4 端午节
        2.1.5 中元节
        2.1.6 七夕节
        2.1.7 中秋节
        2.1.8 重阳节
        2.1.9 小年
    2.2 关于男女恋情
    2.3 关于服饰妆容
    2.4 关于地区风物
    2.5 关于山水田园
    2.6 关于饮食习俗
    2.7 其他
3 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的艺术特色
    3.1 地域性
        3.1.1 直接反映地域特征
        3.1.2 描写独特的地区风物
    3.2 对女性的关注
    3.3 写作手法
    3.4 与民族共命运及其区别于其他文人的独特性
4 清代满洲旗人竹枝词的价值
    4.1 文学价值
    4.2 文献价值
    4.3 传承八旗满洲文人的价值观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二卷硅谷墓园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卷深圳病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9)张鸣珂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四、论文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张鸣珂生平及交游情况
    第一节 张鸣珂生平考证
        一、张鸣珂生卒年考
        二、张鸣珂生平考
    第二节 张鸣珂交游情况
        一、张鸣珂与诗人交游
        二、张鸣珂与词人交游
        三、张鸣珂与书法家、画家等的交游
    第三节 张鸣珂的文坛交游途径
        一、书籍往还形成的交游网络
        二、题画诗词与书画酬赠
        三、《校经图》题咏与《春柳》诗唱和
    小结
第二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
    第一节 不主一派: 张鸣珂师承对象的变化
        一、檇李鸳水之乡邦领袖的尊崇
        二、与吴中词人的词学互动
        三、黄燮清对其词学思想的指导
        四、转师周之琦、周济
    第二节 融合多派:张鸣珂词学思想
        一、以幽折疏宕救清空之弊
        二、融合南北宋以求浑化
        三、严守格律宫调
        四、比兴风骚传统的回归
    小结
第三章 张鸣珂词学思想实践
    第一节 编选《国朝词续选》
        一、道光至民初的词选概况
        二、“新浙派”、“新吴派”的词选及词评
        三、《国朝词续选》的编选情况
    第二节 张鸣珂词创作特点
        一、清新可喜的小令: 宗晚唐五代
        二、多种风格兼具的长调: 宗法南宋
    小结
第四章 张鸣珂词分类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张鸣珂步韵酬唱词
        一、拟《乐府补题》唱和
        二、步韵前人之词
        三、步韵友人之作
    第二节 张鸣珂题画词
        一、晚清题画词的繁盛
        二、张鸣珂题画词分类
        三、题画词“词心”: 自我感怀与群体情感
    第三节 张鸣珂词艺术特色
        一、张鸣珂词意象特征
        二、张鸣珂词对前代诗词的化用
        三、剪裁精致的小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鸣珂生平简谱
附录二: 浙图藏《秋风红豆楼词抄□卷》考述
附录三: 《秋风红豆楼词》与《寒松阁词》相同词作对比
附录四: 《秋风红豆楼诗》七卷稿本
作者简历

(10)近代民俗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内地乡村民俗诗歌研究
    第一节 催耕与休闲
        一、催耕
        二、休闲
    第二节 压抑与释放
        一、压抑的婚姻习俗
        二、女性民俗的创造
    第三节 神权与人性
        一、宗教节日
        二、泛宗教信仰
        三、神明的人性
    小结
第二章 僻远地方民俗诗歌研究
    第一节 多样化的生产方式
        一、黑龙江:渔猎与游牧
        二、回疆:水果种植业与游牧业
        三、西沪:渔业与农业并重
        四、台湾:受挫的农业
    第二节 自然之风与礼仪之化
    第三节 民族宗教多元和融合
        一、黑龙江:萨满崇拜与三教融合
        二、回疆:伊斯兰教信仰
        三、西沪:龙王与鬼神崇拜
        四、台湾:妈祖、佛教、基督教信仰
    小结
第三章 城镇民俗诗歌研究
    第一节 商业活动的繁荣
        一、依时开市
        二、依势开市
    第二节 商业民俗的凸显
        一、物质基础
        二、精神需求
    第三节 现代文明与传统民俗的结合
        一、手工业新变
        二、文化娱乐方式新变
        三、交通与通讯工具新变
        四、公共设施新变
    小结
第四章 近代民俗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传统底色与时代风貌
    第二节 个人情感与民俗意蕴
    第三节 古体的厚重多容与近体的灵活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放风筝(外一首)(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从澄澈幽邃到温润亮丽——漫谈歌词作家唐跃生的创作路径和趋向[J]. 韦锦.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12)
  • [3]疯狂呓语[J]. 徐文. 参花(中), 2020(10)
  • [4]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儿童生活[D]. 崔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语文低年级情境式写话教学研究[D]. 王庆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清朝八旗满洲文人竹枝词研究[D]. 王玲瑜. 辽宁大学, 2020(01)
  • [8]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9]张鸣珂词研究[D]. 张利伟. 浙江大学, 2019(01)
  • [10]近代民俗诗歌研究[D]. 张沁.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放风筝(外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