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致发光灯驱动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赵荻[1](2020)在《光转换型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5G时代的临近,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发展逐步成熟,现代社会向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光电显示器件高性能与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机电致发光器件(EL)具有全固态、柔性化、冷光源、易加工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平面发光器件。但是研究几十年来,发光亮度低、缺少可靠的红色荧光体、发光色度受驱动电源影响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量子点作为新兴的半导体材料,特别是核壳结构量子点,具有吸收光谱宽、发射光谱窄、稳定性能好、量子产率高等优势,是作为光转换材料的最佳选择。本论文以色度学原理为评价依据,分别从器件结构与光转换材料两方面展开研究,通过设计白光器件结构并引入核壳结构量子点,明显提升了常规白光EL器件的发光亮度与色度学稳定性。此外通过CIE 1976 LUV颜色空间,对器件的发光颜色变化进行了准确表征与色差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论文制备一种混合结构蓝绿色EL器件。相比于常规多层结构的EL器件,其致密的混合发光层结构提高了器件的介电常数,使得分布于荧光体表面的电场强度增加,混合结构EL器件的发光亮度比多层结构EL器件高出28.3%。而且当外加电场的电压、频率发生改变时,这种混合结构EL器件的发光颜色更加稳定,色差值较小。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荧光颜料在EL器件中所处的位置,设计了五种不同结构的白光EL器件。通过对器件光、色、电学性能的研究发现,当荧光颜料的位置发生改变时,不同结构白光EL器件的发光光谱形状与发光峰位置并无明显的变化,只是整体发光强度的差异。说明荧光颜料的激发,始终是借助于荧光体Zn S发射出的蓝绿色光而形成的远程辐射能量传递,从而激发其光致发光的过程。当红色荧光颜料RTS-4外涂覆于混合结构电致发光部分的外侧时,荧光颜料具有最高的下转换效率。同时,白光EL器件实现了最高的发光亮度与颜色稳定性。其次,本论文通过合成Cd Se/Zn S量子点材料作为红色光转换材料,替代RTS-4有机荧光颜料。量子点材料的吸收光谱更宽,而且吸光度随波长的减小而增大,与荧光体发射出的半峰宽较宽的蓝绿色光更加匹配,获得荧光体辐射能量传递的效率更高。因此,将量子点外涂覆于混合结构电致发光部分外侧时,所制备的白光EL器件发光亮度更高。而且当驱动电源的频率、电压变化时,其颜色转换指数始终可以稳定在60%以上,色差值更小。在这里,本论文提出了“颜色转换指数”经验参考式,综合考虑到光转换效率与人眼视觉效果。定义为光转换材料被激发后所发射荧光的视觉功率与光转换材料所吸收的激发视觉功率之比,实现了在蓝绿色光转换型白光EL器件中,对红色光转换材料颜色转换效果的定量评价。最后,基于CIE 1976 LUV均匀颜色空间,对论文中所制备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颜色进行了再次表征与分析,更加地准确直观地表示出EL器件发光颜色的变化过程。此外,还可以对不同EL器件的发光颜色带给人眼色彩感觉上的差别,进行定量的色差计算。
桂千元[2](2018)在《基于LCL谐振的LED路灯驱动电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开发以及利用新能源是保护环境和缓解能源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因其安全可靠、绿色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瞩目,太阳能发电是开发“绿色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LED光源相比于传统的照明光源,具有体积小、高效节能、寿命长、重量轻及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路灯、隧道等大功率照明场合。因此,研究太阳能LED绿色照明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的研究背景、发展概况,介绍了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其次在分析现有的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组成及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将交错并联Boost全桥变换器与LCL恒流谐振网络相结合的LED路灯驱动电源方案,详细分析了该方案的电路结构、工作过程、ZVS软开关特性及实现条件。根据LED路灯驱动电源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PWM控制与移相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以实现蓄电池智能充放电的功能:充电模式下,通过PWM控制实现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以及蓄电池的智能充电;供电模式下,通过PWM控制与移相控制相结合,实现对输出电流的恒定控制及LED灯的调光功能。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蓄电池的充电效率以及延长蓄电池寿命,采用dsPIC单片机将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策略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LED路灯照明系统的能量管理与控制。最后,通过Saber软件对路灯驱动电源的蓄电池供电模式进行了仿真验证,并研制了一台基于LCL恒流谐振网络的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实验样机,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案是可行的。
张健生[3](2016)在《双管反激式LED驱动电源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照明用电是电能消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照明上的能源消耗有着重大意义。LED(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公认的第四代光源,具有使用寿命长、光电转换效率高、安全、绿色环保等优点。由于LED对驱动电源要求相对较高,目前,LED驱动电源成为制约LED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双管反激式拓扑为基础,为LED设计出具有输入端无大电解电容、高功率因数、高可靠等优点的驱动电源。本文首先介绍了LED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阐述了研制高可靠性LED驱动电源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目前LED驱动电源的现存问题,在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LED驱动电源的发展趋势,确定研制高功率因数、高效率、高可靠性、长寿命LED驱动电源的目标。其次,通过对开关电源常用拓扑的介绍,对比几种常用拓扑的优缺点,选择双管反激变换器作为LED驱动电源的主拓扑。通过分析双管反激变换器中两个开关管的同步与异步工作状态,得出当双管反激电路两个开关管工作在异步状态时,能量损耗较大,因此应该尽量使双管反激变换器工作在同步状态。采用隔离变压器方案驱动双管反激变换器中的两个开关管,使其尽量工作在同步状态,减少能量损耗。为滤除电源输入端电磁干扰,设计了输入端EMI滤波器。通过分析反激式变压器的工作状态,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电源实际使用的变压器参数。由于漏感对双管反激式变换器存在较大危害,阐述绕制变压器时,降低变压器漏感的部分方法。再次,采用芯片控制单级式PFC电路,取消输入端大电解电容的使用。对芯片的供电电路进行优化,减少在芯片供电电路上的损耗,并完成主控制芯片外围电路的设计。计算输出端电压与电流反馈回路的参数,设计电源保护电路,并对输出端的整流二极管与滤波电容进行选择,确保为LED负载提供可靠的电源。最后,对实验样机进行测试,给出了电源关键元件的波形。在输入电压变化的情况下对电源的性能进行测试。在交流220V输入条件下,电源的效率为87.04%,功率因数为0.968,并对电路中损耗较大的元件进行功耗分析。
宿建洲[4](2015)在《场致发光电源电路》文中研究指明场致发光灯作为一种冷光源,现如今被大量的运用在LCD显示器的背光源。此次研究,对场致发光电源电路进行具体分析,明确各项结构以及工作特性,并通过具体实验,分析电源电路方面的优势以及优化路径;并将两种场致发光电源电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具体优势与驱动电源状况。
张淑梅[5](2014)在《基于切换型场致发光芯片的压电泵驱动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切换型场致发光集成芯片,设计了一种压电泵的微小型、低功耗驱动电路。该电路可以将2V到6.5V的低压直流电转换为400V峰峰值的交流方波电源,且输出频率可调节,从而保证驱动压电泵,并使其稳定输送液体。该电路仅需毫瓦级电能损耗,且整个电路仅由十个小封装表贴元件组成,整个电路板体积小。实验表明,该电路可实现压电泵驱动需要的稳定可靠交流方波输出。
向本才[6](2015)在《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ED由于节能环保、寿命长、光电效率高、启动时间短等众多优点,成为了照明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LED独特的电气特性使得LED驱动电路也面临更大的挑战,LED驱动电路关系到整个LED照明系统性能的可靠性。因此为防止LED的损坏,这些都要求所设计系统能够精准控制LED输出电流。目前采用的稳压驱动电路,存在恒流能力较差的缺点,从而导致LED寿命大为缩短。当前,直流输入LED驱动电源已经发展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电路已比较成熟,而用于市电输入照明的LED驱动电路,很多采用交流输入电容降压及工频变压器降压,电源体积过大,输出的电流稳定性差,性能很低。目前针对市电输入的降压驱动电路是当前LED驱动市场的难点和热点。因此本文基于CSMC的700V BCD工艺设计了一款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内部集成高压MOSFET,可以直接市电输入,实现恒流输出和功率因数校正功能。本文从顶至下,从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设计指标出发,设计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电源结构;设计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管脚排列和管脚定义;确定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的顶电路结构和电路框图;设计模块电路并仿真验证,最终通过顶层电路的仿真来验证设计。本文根据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设计需求,从理论上证明,采用连续导通模式相比临界模式能得到更高的功率因数,并在电路设计中对数个关键模块都有创新设计,例如带次级电压输出的带隙基准,低输入电压高线性度的线性跨导放大器。本文对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芯片内部的关键模块在不同的工艺角、电压和温度条件下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结果基本符合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电源芯片的设计需求。
鄢嫣[7](2014)在《一种单片节能灯驱动芯片的保护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人们现在更加重视节约能源,提倡对“绿色照明”的应用,特别是用各种节能灯替代传统的白炽灯的要求。本文针对一种单片节能灯的驱动芯片设计其保护电路,可适应在民用交流电220V工作环境下的稳定、高功效、低散热。本芯片采用的专门化器件集成模块,可以很好的将各器件隔离,并且尽量缩小设计的体积、工作过程和响应时间。本驱动芯片的保护电路主要是对脉冲触发电路、故障定时器的短路保护、外围电阻温度检测、异常电压电流控制电路、电流采样与比较电路、ESD防静电保护电路的设计,达到对整个芯片的功能模块实现有效的保护。本文对保护电路的每个单元电路进行了电路图的设计,并完成仿真和实验测试。通过与设计参数的对比,本电路的实验测试结果可以达到预期标准,可在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以低功耗、高效率运行。整个驱动电路的紧凑版图设计对于有体积要求的节能灯产品来说有着实际意义。本设计的保护电路,可应用于以发光二极管为功率器件的节能灯驱动芯片,从设计特性分析,也可用于其他低功率节能灯产品,其应用面广泛。设计保护电路部分的实现与测试仿真。本芯片采用的专门化器件集成模块,可以很好的将电磁、光耦隔离的缺点减小,并且有效控制了芯片的体积,缩短响应时间。本设计能够使芯片有较好的封装形式和封装材料,以实现在可靠性的条件下达到低功耗、散热效果好,并降低成本。对本驱动电路的各部分电路,在实验环境下搭建了模拟的应用工作平台,使用实验测试仪器完成了对各项参数的采集和设计对比。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本设计的芯片的可以达到要求的功能和工作标准,保证了芯片工作中的散热性、稳定性、好的工作效率,并可适合运用于节能灯产品的生产。对ESD保护电路的半导体材料进行分析选用,并介绍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静电防护工艺。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发光二极管节能灯的功率驱动芯片保护电路。对设计中用到的各元器件进行定义的引用及功能介绍,着重完成保护电路的实现,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完成芯片驱动电路的版图设计。
唐莉芳[8](2013)在《高电压电致发光灯驱动芯片的设计》文中认为现代能源的逐渐减少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汽车电子和照明界对节能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新型节能灯的普及面很小,主要原因是各种节能灯的驱动芯片依靠进口,国内缺乏相关的核心技术,高昂的价格限制了新型节能灯的推广。本文正是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一款新型节能灯——场致发光灯的驱动芯片。该芯片是面向节能电子系统和汽车电子(各种照明指示灯)设计,适用于高电压、小电流要求的发光灯,可应用于液晶背光源驱动、等离子显示器驱动、发光广告牌驱动等重要的节能显示照明装置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在芯片设计过程中,采用理论分析同EDA软件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工艺库完成芯片的电路和版图设计与验证。该芯片具有低功耗和频率可调的特点,其电源电流为420μA;EL灯驱动频率的改变决定其灯光颜色。本文的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场致发光灯驱动芯片的性能指标、工作原理和整体结构,该芯片的工作电压为3V-5V,电源电流为420μA,场致发光灯的驱动电压为160V-200V。其次,详细分析了基准电流源、使能电路和振荡器三个子模块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仿真结果,基准电流源电路为其余子模块电路提供基准电流;使能电路控制整个电路的开启和中断,当外接振荡器电阻和电源正常时,使能模块正常启动,芯片开始工作,当外接电阻和电源异常时,使能模块输出信号控制基准电流输出为0,芯片的功耗降至最低;振荡器部分为Boost升压电路和场致发光灯的H桥驱动电路提供时钟信号。再次,概述了其余子模块的功能和仿真结果,并结合整个电路的仿真波形验证了电路的性能。然后,分析了工艺厂提供的功率器件结构和版图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准电流源、使能电路和振荡器三个子模块的版图设计和整个测试版的拼接工作。最后同时采用Hspice和Spectre仿真验证,并对芯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路满足设计指标,达到性能要求,实现了预期功能。
潘福跃[9](2013)在《一种高压EL灯驱动开关电源芯片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场致发光(EL)灯是一种面发光的冷光源,它发光均匀柔和、功耗小,已在交通指示牌、仪表背光源等许多场合得到应用。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EL灯驱动电路也得到发展和改善。EL灯驱动电路要求的是高电压、小电流,最低电压幅值为60V,所以设计一款高效率的高压开关电源驱动芯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设计了一款用于高压EL灯驱动的开关电源芯片,并且在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提供的120V BCD工艺平台上完成流片试验。作者在整个课题研究期间,负责整体电路芯片的规划设计,并参与了3个子电路和功率开关管的设计与仿真,参与了版图设计以及部分流片后的测试工作。首先在对整体电路框架的设计中,根据高压EL灯的驱动要求确定电路中的基本模块。本文设计的高压EL灯驱动芯片的电压工作范围广(26.5V)、功耗低(420μA的低电源电流),EL灯的工作频率可调,以此控制灯的颜色、寿命和功耗,芯片还集成了使能模块,用以保护芯片工作。其次在对芯片子电路设计中,先后设计了Boost负反馈电路、H桥逻辑控制电路和H桥驱动电路。在设计Boost负反馈电路时,本文摒弃传统的电压比较型的PWM调制Boost升压电路,采用了一种更易于实现的电流比较型Boost开关电源。在H桥逻辑控制电路的设计中,本文设计了一个用于提高H桥工作稳定性的封锁信号产生电路。在对H桥驱动电路的设计中,本文采用高压二极管组件对上桥臂管进行钳位,通过改变二极管串接数量可调节桥臂驱动电流,从而可以方便地调节H桥的驱动能力。芯片中用到的高压管要求耐压在100V以上,本文采用一种LDMOS来实现。最后在对芯片进行版图设计时,本文对整体版图布局、高低压隔离、开关管电流能力以及ESD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芯片整版版图的设计方案。论文最后还给出了芯片流片测试的结果。本文设计的高压EL灯驱动芯片,经过整体仿真验证,其结果表明了本文理论分析及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芯片流片测试的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的开关电源芯片基本满足高压EL灯的驱动要求。
李荣学[10](2012)在《LED驱动电源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LED照明方式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特点为节能源,高可靠,灵活调,绿环保,长寿命,体积小,多色彩等。众所周知,LED要想成功使用需要合适的驱动控制电路配合。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进行LED驱动电源的设计研究工作开发出合适的驱动电源。本文首先对LED发展历史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LED原理及驱动分析,确定了采用半桥式变换器为电路的主要结构形式,之后进行了主电路结构设计,进行了参数的选取和计算,最后进行了控制电路设计,LED布阵方式选取和系统调试,调试结果表明整个驱动电路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二、场致发光灯驱动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场致发光灯驱动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光转换型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半导体量子点 |
1.2.1 量子点的性质 |
1.2.2 量子点的发光原理 |
1.2.3 核壳包覆型量子点 |
1.2.4 量子点在发光器件中的研究现状 |
1.3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 |
1.3.1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
1.3.2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原理 |
1.3.3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现状 |
1.4 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色度学原理 |
1.4.1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颜色 |
1.4.2 色度学与混色原理 |
1.4.3 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现 |
1.4.4 光转换材料与有机荧光颜料 |
1.4.5 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章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2 实验过程 |
2.2.3 实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微观结构分析 |
2.3.2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度学性能分析 |
2.3.3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色度学性能分析 |
2.3.4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结构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过程 |
3.2.3 实验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有机荧光颜料的光谱分析 |
3.3.2 不同结构白光发光器件的光度学性能分析 |
3.3.3 不同结构白光发光器件的色度学性能分析 |
3.3.4 不同结构白光发光器件的电学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量子点光转换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与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过程 |
4.2.3 实验表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d Se/Zn S量子点的形貌分析 |
4.3.2 Cd Se/Zn S量子点的光谱分析 |
4.3.3 Cd Se/Zn S量子点的能级分析 |
4.3.4 量子点光转换白光发光器件的光度学性能分析 |
4.3.5 量子点光转换白光发光器件的色度学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UV颜色空间对电致发光器件发光颜色评价 |
5.1 引言 |
5.2 无机电致发光器件LUV颜色空间的构建 |
5.3 混合结构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颜色的LUV空间表征 |
5.3.1 电压变化对混合结构发光器件的影响 |
5.3.2 频率变化对混合结构发光器件的影响 |
5.4 不同结构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颜色的LUV空间表征 |
5.4.1 电压变化对白光发光器件的影响 |
5.4.2 频率变化对白光发光器件的影响 |
5.5 量子点光转换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颜色的LUV空间表征 |
5.5.1 电压变化对白光发光器件的影响 |
5.5.2 频率变化对白光发光器件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基于LCL谐振的LED路灯驱动电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照明电光源发展历程及特点 |
1.3 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发展概况 |
1.4 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拓扑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阳能LED路灯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组成 |
2.2 太阳能电池 |
2.2.1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 |
2.2.2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 |
2.2.3 最大功率点跟踪 |
2.3 蓄电池 |
2.3.1 蓄电池及主要特性参数 |
2.3.2 蓄电池充电方法 |
2.4 LED特性及连接方式 |
2.4.1 LED特性 |
2.4.2 LED连接方式 |
2.5 LED驱动方式与调光 |
2.5.1 LED驱动方式 |
2.5.2 LED调光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ED路灯驱动电源电路拓扑及原理分析 |
3.1 拓扑构想 |
3.2 电路工作过程分析 |
3.2.1 蓄电池充电模式工作过程分析 |
3.2.2 蓄电池供电模式工作过程分析 |
3.3 恒流网络分析 |
3.3.1 恒流原理 |
3.3.2 谐振网络参数设计 |
3.4 软开关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ED路灯驱动电源控制策略研究 |
4.1 蓄电池供电控制策略 |
4.1.1 输出电流与移相角、占空比之间的关系 |
4.1.2 PWM与移相控制策略 |
4.2 蓄电池充电管理 |
4.2.1 充电管理模块 |
4.2.2 充电策略分析 |
4.2.3 软件设计 |
4.3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 |
4.3.1 改进变步长扰动观察法最大功率点跟踪策略 |
4.3.2 最大功率点跟踪软件设计 |
4.4 调光功能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阳能LED路灯驱动电源设计 |
5.1 LED路灯驱动电源结构框图 |
5.2 主电路设计 |
5.2.1 升压电感及谐振参数设计 |
5.2.2 高频变压器设计 |
5.2.3 功率开关管及整流二极管选型 |
5.3 控制电路设计 |
5.3.1 数字控制芯片选择 |
5.3.2 采样电路设计 |
5.4 仿真与实验验证 |
5.4.1 仿真分析 |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3 MPPT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双管反激式LED驱动电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LED的电学特性 |
1.3 LED的驱动方式 |
1.3.1 LED交流驱动方式 |
1.3.2 LED直流驱动方式 |
1.4 LED驱动电源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LED驱动电源方案 |
1.4.2 LED驱动电源现存问题 |
1.4.3 LED驱动电源的发展方向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LED大功率驱动电源设计基础 |
2.1 开关电源常见拓扑 |
2.2 主电路拓扑的选择 |
2.3 双管反激变换器拓扑工作状态分析 |
2.3.1 双管不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开关管同步工作状态 |
2.3.2 双管不连续模式反激变换器开关管不同步工作状态 |
2.4 功率因数校正 |
2.4.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的控制策略 |
2.4.2 单级式PFC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源整体方案及输入回路设计 |
3.1 电源整体方案设计 |
3.2 EMI滤波电路的设计 |
3.2.1 EMI来源 |
3.2.2 EMI滤波器设计 |
3.3 变压器设计 |
3.3.1 反激变压器工作状态分析 |
3.3.2 变压器实际参数设计 |
3.4 启动电路优化 |
3.5 钳位电路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电路及输出回路设计 |
4.1 主控制芯片选择 |
4.2 芯片软启动设计 |
4.3 控制芯片部分外围元件参数计算 |
4.3.1 芯片供电电路设计 |
4.3.2 电流检测电阻 |
4.3.3 零电流检测电阻设计 |
4.4 双管反激开关管选择及驱动设计 |
4.5 输出与反馈电路设计 |
4.5.1 输出整流二极管的选择 |
4.5.2 输出电容的选择 |
4.5.3 反馈电路设计 |
4.6 保护电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电源整体调试 |
5.2 实验波形 |
5.2.1 输出纹波测试 |
5.2.2 开关管MOSFET上电压波形 |
5.2.3 初级电流波形 |
5.3 电源功率因数与效率测试 |
5.4 元件功耗分析 |
5.4.1 输入端损耗分析 |
5.4.2 输出端功耗分析 |
5.4.3 变压器损耗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照明技术的发展 |
1.2 LED照明的优点 |
1.3 LED照明的应用 |
1.4 LED驱动IC的研究现状 |
1.5 LED驱动IC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关键技术 |
2.1 LED原理及其特点 |
2.1.1 LED发展史 |
2.1.2 LED发光原理 |
2.1.3 LED基本结构 |
2.2 LED连接方式 |
2.2.1 串联型连接 |
2.2.2 并联型连接 |
2.2.3 串并混合型连接 |
2.3 LED驱动方式 |
2.3.1 LED的驱动要求 |
2.3.2 恒压驱动 |
2.3.3 限流驱动 |
2.3.4 脉冲驱动 |
2.3.5 交流驱动 |
2.3.6 恒流驱动 |
2.4 功率因数校正 |
2.4.1 功率因数校正原理 |
2.4.2 APFC |
2.4.3 单级APFC |
2.5 高压集成技术 |
2.5.1 BCD工艺 |
2.5.2 DMOS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与特点 |
第三章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系统设计 |
3.1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设计指标 |
3.2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架构设计 |
3.3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封装设计 |
3.4 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电路设计 |
第四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
4.1 设计与仿真条件 |
4.2 内部电源 |
4.3 基准电压 |
4.4 线性跨导放大器 |
4.5 运算放大器 |
4.6 开启时间控制电路 |
4.7 整体电路仿真验证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一种单片节能灯驱动芯片的保护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实用价值分析 |
1.3 保护电路设计技术路线 |
1.4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节能灯驱动电路芯片的功能器件 |
2.1 LED发光二极管 |
2.2 交流电子镇流器 |
2.2.1 交流电子镇流器的组成 |
2.2.2 交流电子镇流器的优点 |
2.3 场致发光灯 |
2.4 保护电路结构设计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节能灯驱动芯片保护电路设计 |
3.1 驱动芯片保护电路结构 |
3.1.1 故障定时器的短路保护 |
3.1.2 脉冲触发电路 |
3.1.3 外围电阻温度检测 |
3.2 保护电路内部模块 |
3.2.1 异常电压电流控制电路 |
3.2.2 电流采样与比较电路 |
3.3 ESD防静电保护电路 |
3.4 整体保护电路的应用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芯片的ESD保护材料与生产工艺 |
4.1 ESD防护材料选用 |
4.2 芯片生产工艺的ESD保护 |
4.2.1 二氧化碳的冲洗去除ESD |
4.2.2 ESD探测器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保护电路的芯片封装工艺与测试 |
5.1 芯片封装工艺介绍 |
5.1.1 MCM多芯片封装模式 |
5.1.2 引线键合工艺介绍 |
5.1.3 封装形式选用 |
5.2 驱动电路整体版图 |
5.3 芯片的仿真测试 |
5.4 驱动电路芯片测试数据归纳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电路的设计特点 |
6.2 设计目标比较 |
6.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电压电致发光灯驱动芯片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概要 |
1.2.1 开关电源的发展动态 |
1.2.2 场致发光灯驱动电路的发展动态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场致发光灯驱动电路的整体设计 |
2.1 场致发光灯 |
2.1.1 EL 灯的特性 |
2.1.2 EL 灯的驱动要求 |
2.2 常见开关电源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Buck 开关型调整器 |
2.2.2 Boost 开关型调整器 |
2.2.3 Buck-Boost 开关型调整器 |
2.3 EL 灯驱动芯片的整体设计 |
2.3.1 EL 灯驱动芯片的设计指标 |
2.3.2 EL 灯驱动芯片的整体设计原理 |
2.3.3 EL 灯驱动芯片各个子模块的功能描述 |
2.3.4 EL 灯驱动芯片的引脚功能描述及外围应用电路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L 灯驱动芯片的子电路设计及仿真分析 |
3.1 基准电流源电路 |
3.1.1 基准电流源概述 |
3.1.2 本文基准电流源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
3.1.3 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
3.2 振荡器电路 |
3.2.1 振荡器概述 |
3.2.2 本文振荡器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3 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 使能电路 |
3.3.1 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
3.3.2 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其余子电路的简介 |
3.4.1 分频电路简介 |
3.4.2 Boost 反馈控制电路简介 |
3.4.3 H 桥驱动电路和 H 桥电路简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L 灯驱动芯片的整体仿真和版图设计 |
4.1 EL 灯驱动芯片整体电路的仿真 |
4.1.1 电路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2 电路非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 BCD 工艺介绍 |
4.3 芯片版图设计 |
4.3.1 版图设计介绍 |
4.3.2 120V 工艺中器件介绍 |
4.3.3 总体电路的版图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芯片封装和测试 |
5.1 芯片封装 |
5.2 芯片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一种高压EL灯驱动开关电源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场致发光(EL)灯简介 |
1.1.2 开关电源简介 |
1.2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整体电路设计 |
2.1 芯片设计所用开关电源拓扑结构介绍 |
2.1.1 Boost 升压变换器 |
2.1.1.1 传统电压比较型 Boost 升压变化器的工作原理 |
2.1.1.2 Boost 升压变化器的工作模式——DCM 和 CCM |
2.1.2 H 桥驱动电路 |
2.2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性能指标要求及芯片整体系统设计思路 |
2.2.1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性能指标要求 |
2.2.2 芯片整体系统设计思路 |
2.3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整体系统功能框图及子电路的功能描述 |
2.3.1 芯片整体系统功能框图 |
2.3.2 子电路功能描述 |
2.4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所需器件及其基本性能参数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的子电路设计与仿真 |
3.1 Boost 负反馈电路(Boost_Fb) |
3.1.1 Boost 负反馈电路的整体设计 |
3.1.2 Boost 负反馈电路的具体实现 |
3.1.2.1 最大占空比信号(Dmax)发生电路 |
3.1.2.2 电流比较型 Boost 负反馈电路的具体实现电路图 |
3.1.3 Boost 负反馈电路的仿真结果 |
3.2 H 桥逻辑控制电路(H-Logic) |
3.3 H 桥驱动电路(H-Bridge) |
3.3.1 H 半桥驱动电路的总体设计 |
3.3.2 H 半桥驱动电路的具体实现方案 |
3.3.2.1 电平位移模块(Level-Shift)的设计 |
3.3.2.2 死区时间模块(Dead-Time)的设计 |
3.3.2.3 H 半桥驱动电路的具体实现电路 |
3.3.3 H 桥驱动电路(H-Bridge)的具体电路实现 |
3.3.4 H 桥驱动电路(H-Bridge)的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整体电路实现及仿真验证 |
4.1 芯片整体电路的具体实现 |
4.2 芯片整体电路的仿真及分析 |
4.2.1 输入电压为 5V 时芯片整体电路的仿真 |
4.2.2 输入电压为 3V 时芯片整体电路的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压 EL 灯驱动芯片的版图设计及测试结果 |
5.1 芯片中所用器件的结构设计 |
5.2 芯片版图的整体实现 |
5.3 芯片电路的最终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LED驱动电源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LED原理及驱动分析 |
1.1 LED发光原理 |
1.2 LED驱动方式及驱动器 |
1.2.1 LED驱动方式 |
1.2.2 LED驱动器 |
2 主电路结构设计 |
2.1 电路结构比较 |
2.2 功率开关原件设计 |
2.3 电感电容计算 |
2.4 变压器分布参数及材料选择 |
3 控制电路设计 |
3.1 控制电路主要结构 |
3.2 TL494控制器件 |
4 LED布阵方式 |
5 系统调试 |
5.1 基本调试 |
5.2 半桥电路调试 |
5.3 主电路激励方式调试 |
5.4 整体调试 |
6 结论 |
四、场致发光灯驱动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转换型白光无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与性能研究[D]. 赵荻. 武汉大学, 2020
- [2]基于LCL谐振的LED路灯驱动电源研究[D]. 桂千元. 福州大学, 2018(03)
- [3]双管反激式LED驱动电源的研究[D]. 张健生. 广东工业大学, 2016(11)
- [4]场致发光电源电路[J]. 宿建洲. 信息通信, 2015(06)
- [5]基于切换型场致发光芯片的压电泵驱动电路设计[J]. 张淑梅. 仪器仪表学报, 2014(S2)
- [6]高压集成AC/DC LED驱动IC设计[D]. 向本才.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一种单片节能灯驱动芯片的保护电路设计[D]. 鄢嫣.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高电压电致发光灯驱动芯片的设计[D]. 唐莉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9]一种高压EL灯驱动开关电源芯片设计[D]. 潘福跃.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10]LED驱动电源设计与研究[J]. 李荣学. 制造业自动化,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