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

一、试析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朱映红[1](2017)在《新世纪以来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新作迭出,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主义方面,除原来涉及不多的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得到了研究外,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念和民族复兴思想的研究得到了新的突破。民权主义方面,在此前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界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新的探讨,取得了新的成果。在民生主义方面,如果说以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是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内容特征、社会影响及其性质等问题,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学术界更多关注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或现实意义,希望从中求得医治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的秘药良方。

景雪年[2](2015)在《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便开始在中国传播包括平等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过程中,将马列主义平等思想的普遍内容与中国本土传统的平等思想观念相结合,同时吸收西方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平等思想。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不同时期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对人们提出的更高的平等诉求寻求正确的、适合国情的道路和方法,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中国共产党平等观念的理论渊源、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平等思想、对实现不同领域的平等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第一部分主要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朴素平等观,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平等的追求,古代西方的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平等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平等思想。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平等思想及对实现平等所进行的实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历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关于平等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集中体现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的平等思想;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其平等思想在继承马列平等思想,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平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更适合于中国的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的平等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是对前人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胡锦涛同志,结合当今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创新发展并丰富了党的平等思想,集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的平等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本文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不平等矛盾所采取的措施。分析现阶段的中国的现实国情,党针对出现的问题所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党的平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党的平等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为党制定并施行的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等。

王高举[3](2013)在《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主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实践。20世纪的两位伟人孙中山邓小平都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先后提出了对外开放的主张并形成了各自的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以对外开放思想为切入点,研究和比较孙中山和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异同,对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中国30多年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认真学习和研究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对于当代人进一步完整准确地掌握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内容、深刻理解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整合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对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作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文章由绪论、三个主体部分和结论组成: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第一部分: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其演变,分别从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提出和发展过程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比较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联系之处和区别之处,得出邓小平对孙中山外开放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之处。第三部分:比较研究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的意义及启示,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对外开放思想的成败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关系,并联系当前实际进一步得出现实意义和启示。结论: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张文娟[4](2013)在《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近代中国建设的设计者,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且在思想上留给了我们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其中民生主义作为整个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最具光辉,最具启蒙特色的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有理论建设、最系统的有着跨时代意义的社会革命纲领,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维度,集中体现了孙中山力求改造封建政治制度,变革传统经济结构,追求“大同社会”的思想理念。民生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对于国民生计问题的探讨终贯穿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当中,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爱民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现代服务理念,人民的基本生计始终都与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治理天然紧密地相连在一起,是治国理正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孙中山所倡导的民生主义广博而精深,充分地反映了他对广大民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重视“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的今天,再一次系统地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从中汲取契合时代发展的思想精髓,对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生成的社会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以及历史局限性的梳理和分析,审视目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显现出的一些民生问题,论述孙中山民生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多维启迪。

秦丽叶[5](2013)在《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头等重要大事之一,也是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民生主义思想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先生一生一直努力追寻的理想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他一直不断努力和奋斗着。他的民生主义思想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理论范畴,相反,在一定意义上孙中山关于民生建设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方法,更是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可以对其民生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认识到其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民生主义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价值。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做出了相关解读:首先是以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渊源为出发点,从中西方两个角度阐明了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此外还论述了孙中山个人经历、个人魅力同样也是其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部分则是从相对宽泛的角度,论述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该部分跳出了原有的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内容的研究范畴,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内容的范围加以拓宽,进行了重要解读。第三部分则充分运用了矛盾的辩证分析方法,充分论证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辩证分析了它的主要特性,从而对其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第四部分理论结合实际,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入手,分析了其对于当代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紧密结合当今民生建设的大政方针,寻求契合点,探求更加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民生政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对中国当代民生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它可以深入地挖掘其内在的合理性和有益成分,更好地推进当今中国的民生建设工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完善和充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韩剑锋[6](2012)在《“裕民、齐民、新民”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生产落后,民生凋敝。古老的国度面临瓜分豆剖,勤劳的人民饥馑交集、哀鸿遍野。如何破解强国富民的历史课题,成为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站在时代潮头的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的解决方案,他说:“民生主义,就是要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人人有了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然后中国四万万人才可以享幸福。”“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这是改革社会,提高人民生活主要途径。”任何能够影响后世的思想,会有它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必然有它的超前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出现之前,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它以“利国福民”为宗旨,深刻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民生主义主张。它强调以振兴实业造福民众,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现社会公平,以普及和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本文对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力图进行实事求是地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继承和弘扬这份思想遗产,为振兴中华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和借鉴。本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创新观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部分主要是本文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孙中山民生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现实基础及其发展历程。其中思想渊源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约翰·穆勒和亨利·乔治土地税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现实基础主要从“养民和新民”、“裕民和齐民”和“救民和保民”三个层面展开了分析;而发展历程主要从最初确立、成为革命的纲领、实施和受挫、和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向四个阶段进行了梳理概括。第三部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文章的第二章,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价值目标。文章首先从“补救天演之缺憾”、“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其事则在思患预防”三个方面,分析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背景;其次重点分析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性质和特点;最后阐述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和普及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包括第三至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目的和实质,重要意义、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文章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实质是有限制的私有制和有条件的公有制相结合的判断。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其中对发达国家资本进行重点讨论,指出国家资本的发展与国家民主政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五章主要探讨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提出、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其中特别阐述了国家主权、社会秩序对振兴实业的重要影响。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特色、当代价值。本章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析框架,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梳理概括,突出了孙中山教育思想不仅主张普及教育的教育救国的工具理性,也特别阐述了教育对完善人格方面的价值理性的作用。第五部分,论文的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结束语以“裕民”、“齐民”、“新民”为目标,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和启示意义。文章围绕“裕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发展基础公共交通、建设大港走向海洋的启示意义;文章围绕“齐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土地科学管理、驯服私人资本特性、解决国有资本垄断的现实意义;文章围绕“新民”目标,总结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于当前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启示。

张卫莉[7](2011)在《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他在《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即《实业计划》中做出的以经济现代化振兴中华的战略构想进行研究。但是为了获得关于孙中山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全景而不至于将其战略构想碎片化地就事论事,尊重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也会适当援引其他必要资料在相关思想主题上做相应延伸。本论文力求探求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全貌并揭示其经济思想中的规律性认识,但是同时,考虑到孙中山经济思想内容的丰富庞杂,限于篇幅和能力,本论文不可能做到穷尽其所有主题和观点、理论与实践。本论文选定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基本问题中的几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如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孙中山的产业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等。论文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史论相结合的方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以传统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发展的理论成果为基础,以线为主,点面结合,从多个角度对于孙中山的经济思想进行研究,提出尊重历史真实、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结论。论文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出发,剖析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思想渊源,分析了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简要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等。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和评价。由此更能说明本论文研究主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相应研究内容设计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综述。此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子部分:第一个子部分专门研究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和哲学基础。此部分探讨孙中山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20世纪之交的影响中国的各西方经济思想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形成的影响,探讨孙中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系统观、知行观和民生史观,揭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学说中的科学认知和实践精神,揭示孙中山实业计划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和以人为本特征。本部分的研究构成对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第二个子部分专门研究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浩大繁多的孙中山经济思想从较为综合的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到孙中山的产业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和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各方面进行研究,并构筑其理论体系,并认为其实际上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战略支持性制度体系。通过研究,该部分认为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高度相当显着,这一部分构成后面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孙中山经济思想评论。主要是对孙中山思想的当代价值的评价。通过研究,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发展理论,可将之概括为:以振兴中华、求富求强为最高目标,以民生主义为经济建设的总纲领,以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基本方针,以对资本主义扬“善”避“恶”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以科学规划、富有系统性为特征的经济建设方案,以及实事求是、尊重国情下的前瞻性和首创性的中国的经济现代转型发展理论。以国家富强,民生畅遂为目标的博大精深的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继续深入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弓莎[8](2011)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民生问题历来是关乎民众幸福、社会发展与和谐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始终高度关注和苦苦探寻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党以世界性的眼光,努力学习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民生建设的思想精华。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把民生主义作为民主革命的主要纲领之一,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容丰富的民生主义思想体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三民主义的最忠诚最彻底的实现者”。所以,认真梳理、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努力挖掘其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搞好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参考价值。

席长城[9](2010)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在反帝反封建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成熟,在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内在理想追求、强烈爱国主义、深厚爱民情感等三重伦理色彩,包含着民为本的伦理精髓。尽管由于孙中山本人的阶级属性及当时时代的限制,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实践贯彻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就其思想本身而言,却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重新审视和正确把握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必将有力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伦理道德启示价值。第1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就现状进行评价。第2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由及意义、思路框架及方法、研究可能与创新,阐述为什么要研究、怎么研究、研究有何创新。第3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渊源。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社会背景,阐述西方先进伦理思想的影响,把握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内在土壤和外在影响;同时,对新旧三民主义思想进行概念界定与关系比对,把握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完善改进过程。第4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主要从唯物辩证、历史辩证等角度进行阐述,包括唯物认识论、二元历史观等。第5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分别从新民族主义爱国伦理、新民权主义民主伦理、新民生主义均富伦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着力把握以民为本思想精髓。第6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反思,按照实事求是、正反辩证的原则,对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7章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启示,根据当前发生形势及伦理思想本质,着力探讨爱国、民主、均富伦理思想的传承与应用,具体阐述在祖国统一、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的实用伦理价值。第8章为结论,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主要研究进行总结性探讨。

唐三运[10](2009)在《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现代价值》文中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革命实践中,他提出了最具特色的民生主义学说,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做全面的理解,揭示其思想价值,为现代社会服务。追溯过去,我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古代社会就有重民的传统。孙中山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各派思想,加上自己的创见,形成了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主要纲领,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以民生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民生思想。它的内容涉及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和教育普及等。孙中山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消除贫富不均,关心教育事业。在解决民生问题途径上。孙中山目睹了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以实业改变中国的强烈愿望。孙中山认为,实业是救贫之“良剂”,解决民生问题非振兴实业不可,“振兴实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他希望“发展实业”实现国富民强,用实业的收入改善民生,达到民生畅遂。交通为实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对外开放解决实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在实现民生理想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存在着“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社会革命绵延不绝。孙中山希望“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在中国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防止社会革命的发生,建立一个“贫富均等”的理想社会。他试图用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社会分配来调节“不均”,逐渐实现社会“贫富均等”。在实施民生主义纲领上。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国家可以“育人才”,培“国脉”,实现国家富强,促进“文明进化”。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把“教育普及”列为实施民生主义的“纲领”。他认为人人都应有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尽教育的义务。国家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师范教育。当条件允许时,国家要彻底解决“穷小孩”和女子教育的问题,使人们免费接受教育。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有不少前瞻性,包含着一些真知灼见,有很大的现代价值。他认识到经济在民生中的保障作用,注意到教育是民生的基石,努力在社会中进行贫富调节。关于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孙中山研究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对今天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二、试析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民族主义研究
二关于民权主义研究
三关于民生主义研究

(2)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主要创新点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平等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的平等思想
        (一) 儒家的平等观念
        (二) 道家的平等观念
        (三) 墨家的平等观念
        (四) 佛教的平等观念
        (五) 近代康有为及孙中山的平等思想
    三、西方的平等思想
        (一) 柏拉图的平等思想
        (二) 亚里士多德的平等思想
        (三) 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平等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平等思想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
        (二) 列宁的平等思想
第二部分 中国共产党人的平等思想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入的平等思想
        (一) 毛泽东的平等思想
        (二) 周恩来的平等思想
        (三) 刘少奇的平等思想
    二、邓小平的平等思想
        (一) 政治权利平等,民主法制护航
        (二) 经济平等,达到共同富裕
        (三) 各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
        (四) 党际关系完全平等,独立自主
        (五) 国际关系平等,和平共处
    三、江泽民的平等思想
        (一) 以人为本,权利、机会平等
        (二) 城乡、区域平等,统筹发展
        (三) 民族平等
        (四) 国际关系平等
    四、胡锦涛的平等思想
        (一) 以人为本,一律平等
        (二) 统筹兼顾,全面平等
        (三) 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与社会平等发展
    五、习近平的平等思想
        (一) 政治上的党群关系平等、人人平等
        (二) 经济上的各种性质的企业之间、区域城乡平等
        (三) 社会上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平等
        (四) 生态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等
        (五) 文化上的尊重多样、平等发展
        (六) 国际关系上的周边、多边关系平等
第三部分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不平等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一、现阶段中国社会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一) 政治上的不平等
        (二) 经济上的不平等
        (三) 社会上的不平等
        (四) 生态上的不平等
    二、实现平等的措施和途径
        (一)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平等
        (二)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实现经济平等
        (三)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平等
        (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平等
        (五)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平等
第四部分 中国共产党平等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平等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二、经济平等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意义
    三、文化平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四、社会平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五、生态平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1.3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2.1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概述
        1.2.2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演变
    2.1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演变
        2.1.1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1.2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2.1.3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演变
    2.2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及演变
        2.2.1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2.2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演变
第3章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联系及区别
    3.1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联系
        3.1.1 对外开放的内容
        3.1.2 对外开放的原则
        3.1.3 对外开放的目的
    3.2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
        3.2.1 指导思想(思想基础)不同
        3.2.2 具体目标不同
        3.2.3 时代的不同
        3.2.4 对外开放的战略不同
        3.2.5 历史命运的不同
    3.3 邓小平对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3.3.1 邓小平对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
        3.3.2 邓小平对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超越
第4章 比较研究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当代启示
    4.1 对外开放思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4.1.1 近代中国决定了对外开放思想有花无果
        4.1.2 现代中国决定了对外开放思想有花有果
    4.2 对外开放与实现中国梦有着紧密的关联
        4.2.1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4.2.2 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4.2.3 外开放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
第5章 结论
    5.1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5.2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4)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相关论题的研究综述及简评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社会基础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一、 封建主义制度的瓦解
        二、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孕育产生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中国传统民生观
        二、 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思想
        三、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形成、理论基石及主要内涵
    第一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 初步形成:19 世纪 90 年代至 1910 年
        二、 成熟:1911 年至 1923 年 12 月
        三、 发展:1924 年 1 月至 1925 年 3 月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石
        一、 基于民的社会历史观
        二、 协调的社会发展观
    第三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 平均地权
        二、 节制资本
        三、 振兴实业
        四、 发展教育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
    第一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贡献
        一、 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二、 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提供思想借鉴
        三、 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一定指导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一、 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
        二、 理想主义色彩浓厚
第四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对当下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政治文明的嬗变
        一、 何以为本的思考
        二、 民主制度理性的构建
    第二节 公平社会秩序的生成
        一、 社会保障的公平
        二、 自我发展机会的公平
        三、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第三节 协调发展经济环境的建设
        一、 经济利益的协调
        二、 经济结构的协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理论价值
        2. 现实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特色与创新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1. 中国传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烙印
        2. 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三)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个人因素
        1. 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
        2. 孙中山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
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内涵
        1.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含义
        2.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1. 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2. 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利用国外资本
        3. 扩充社会救济的维度,保障基本“人权”
        4.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四、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简评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1. 包容性
        2. 普世性
        3. 阶段性
        4. 理想性
    (二) 对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简评
五、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实现“民有”、“民享”、“民治”
        1.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建设民生型政府
        2. 推进制度建设,为民生建设创造健全的政治环境
        3.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民生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二) 以人们的切身利益为着眼点,制定具体的民生政策
        1. 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
        2. 重视社会救济,完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社会救济制度
        3. 积极推进中国改革的进程,缩小贫富差距,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裕民、齐民、新民”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和思考
    第三节 创新观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1.1.1 扬弃了中国传统的均平思想
        1.1.2 吸收了西方近代社会改良思想
        1.1.3 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资本垄断”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
        1.2.1 “养民”、“新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现实要求
        1.2.2 “裕民”、“齐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社会理想
        1.2.3 “保民”、“聚民”是民生主义提出的重要目标
    第三节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1.3.1 民生主义思想的初步确立
        1.3.2 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确立
        1.3.3 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践重挫
        1.3.4 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向
第二章 “社会主义”——民生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2.1.1 “补救天演之缺憾”
        2.1.2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
        2.1.3 “其事则在思患预防”
    第二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解析
        2.2.1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2.2.2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性质
        2.2.3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
    第三节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2.3.1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2.3.2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平均地权”——实现“贫富均等”的探索
    第一节 “平均地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1 “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3.1.2 “最服膺者为亨利·佐治之单税论”:平均地权形成的思想渊源
        3.1.3 由“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思想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平均地权”思想的内容、特点和本质
        3.2.1 “平均地权”思想的内容
        3.2.2 “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
        3.2.3 “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
    第三节“平均地权”思想的意义和缺憾
        3.3.1 “平均地权”思想的重要意义
        3.3.2. “平均地权”思想的历史局限和理论缺陷
第四章 “节制资本”——解决“贫富不均”的尝试
    第一节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4.1.1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4.1.2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4.1.3 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节制“私人资本”以防止其控制国计民生
        4.2.1 发挥私人资本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4.2.2 避免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发达“国家资本”以实现利国福民
        4.3.1 发达“国家资本”的途径方法
        4.3.2 破解国家资本经营的低效率问题
        4.3.3 “利归于民”,“必民权主义实施”
    第四节 “节制资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4.4.1 日寇侵略助推了发达“国家资本”的思想和实践
        4.4.2 “国家资本”的膨胀与垄断加速了国民党南京政权的崩溃
第五章 “振兴实业”——破解“裕民”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1.1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历史背景
        5.1.2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孙中山“振兴实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5.2.1 “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
        5.2.2 “振兴实业”的策略方针
    第三节 “振兴实业”思想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启示
        5.3.1 “振兴实业”思想的重要意义
        5.3.2 “振兴实业”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启示
第六章 “发展教育”——突破“新民”困境的卓识
    第一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1.1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6.1.2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特色
        6.2.1 倡导普及教育、强调教育的公益性质
        6.2.2 突出教育救国、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
        6.2.3 重视人格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理性
    第三节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6.3.1 秉承教育公益性质的理念,发展普惠、大众、优质教育
        6.3.2 重视教育的工具理性功能,关注知识、思维、能力教育
        6.3.3 突出教育的价值理性作用,注重理想、道德、人格教育
结束语——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说明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日本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2.1.2 前苏联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研究
        2.1.3 欧洲及德国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2.1.4 美国的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评价
        2.3.1 对国外研究的评价
        2.3.2 对国内研究的评价
第三章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渊源和哲学基础
    3.1 孙中山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2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于孙中山经济思想形成的影响
        3.2.1 儒家经典反映出的经济思想的影响
        3.2.2 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3.2.3 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的影响
    3.3 19-20世纪之交影响孙中山的各西方经济思想
        3.3.1 西方非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3.3.2 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3.4 丰富的革命实践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3.5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
        3.5.1 进化论思想
        3.5.2 "知难行易"的知行学说
        3.5.3 民生史观
第四章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4.1 《实业计划》体现出来的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4.2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特点
        4.2.1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4.2.2 以振兴中华、求富求强为最高目标
        4.2.3 以民生主义为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4.2.4 以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基本方针
        4.2.5 以对资本主义扬"善"避"恶"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
        4.2.6 以科学规划,富有系统性为特征的经济建设方案
        4.2.7 实事求是、尊重国情下的前瞻性和首创性
    4.3 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综述
    4.4 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4.5 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为经济近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 境
    4.6 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思想
第五章 孙中山的产业经济思想
    5.1 孙中山的农业经济发展思想
    5.2 孙中山的工业经济发展思想
    5.3 孙中山的商业经济发展思想
        5.3.1 农“经”商“纬”的“同功论”
        5.3.2 推行保商善法和利商发展的各种经济主张
        5.3.3 要建立全国的“商业系统”
    5.4 工商业发展中的“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问题
第六章 孙中山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6.1 中国经济发展区划的构想
    6.2 区域经济发展方针的设计
    6.3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对策
    6.4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 孙中山的财政与货币思想
    7.1 孙中山的财政思想
    7.2 孙中山的货币思想
    7.3 建立金融机构“刻不容缓”
第八章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8.1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的提出
    8.2 “开放主义”与维护主权的认识与实践
    8.3 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
第九章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评价
    9.1 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9.2 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一种现代转型发展理论
    9.3 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第十章 结论
    10.1 研究结论
    10.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一)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1.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2. 西方思潮的影响
        3. 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基本作用
        1.民生问题是社会所有问题中的核心问题
        2.民生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 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根本途径
    (三)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1. 平均地权
        2. 节制资本
        3. 振兴实业
        4. 发展教育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系统发展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特征
        1.改变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2.西方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的思想相互融合
        3. 实行民生主义的具体行动纲领得以制定
        4.大力倡导苏俄新经济政策
        5.特别关注并积极推崇马克思主义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及实践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关
    (二) 我国目前的民生建设
        1. 民生问题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2. 民生问题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3. 民生问题和文化建设的关系
        4. 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法治保障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应该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
四、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影响及其当代价值
    (一) 孙中山民生主义对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目标的启示
    (二)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1. 民生建设主体上的一致性
        2. 民生建设目标上的一致性
        3. 民生建设途径上的一致性
    (三)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的相同点
        1. 二者都认为解决民生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 二者都倡导以民生为本的思想
        3. 二者都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综述
    1.2 国外综述
    1.3 文献简评
第2章 绪论
    2.1 选题缘由及意义
    2.2 思路框架及方法
    2.3 研究可能与创新
第3章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渊源
    3.1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3.2 近代西方先进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
    3.3 新旧三民主义概念界定及传承关系
第4章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4.1 唯物认识论
    4.2 二元历史观
第5章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5.1 新民族主义爱国伦理
    5.2 新民权主义民主伦理
    5.3 新民生主义均富伦理
第6章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反思
    6.1 新三民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6.2 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第7章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的启示
    7.1 新民族主义爱国伦理对国家统一的重要价值
    7.2 新民权主义民主伦理对社会公正的深远影响
    7.3 新民生主义均富伦理对经济发展的启示作用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0)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现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相关文献综述
        (一) 选题缘由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理论的形成及内涵
    一、中国民生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二) 孙中山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内涵
        (一) 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主要纲领
        (二) 以解决和预防当时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
        (三) 以具有唯物因素的民生史观为哲学基础
第三章 “振兴实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一、孙中山实业思想的产生
        (一) 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是其产生的土壤
        (二) 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是其产生的背景
        (三) 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是其产生的动因
    二、孙中山关于发展实业的重要策略
        (一) “交通为实业之母”
        (二) “行开放门户政策”
    三、振兴实业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意义
        (一) “实业实为救贫之良剂”
        (二) “实业发达,民生畅遂”
第四章“贫富均等”是实现民生主义的目标
    一、孙中山对“贫富均等”状况的认识
        (一) “贫富不均”是社会革命的起因
        (二) “贫富均等”是孙中山追求的理想
    二、用“民生主义”去达到“贫富均等”
        (一) 以“平均地权”解决土地和收益
        (二) 以“节制资本”预防资本的垄断
        (三) 以“社会化的分配”来调节“不均”
    第五章“教育普及”是实施民生主义的“纲领”
    一、把教育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一) 办学是国家“富强之大经”
        (二) 学校为“文明进化之源泉”
    二、发展教育,“首贵普及”
        (一) 教育权利上,人人都应受教育
        (二) 教育义务上,人人都应办教育
        (三) 条件许可时,人人都免费教育
        (四) 教育普及上,必倚重师范教育
第六章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认识到经济对民生的保障作用
    二、注意到教育在民生中的基石作用
    三、贫富公平在民生中的调节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试析孙中山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孙中山三民主义研究的新进展[J]. 朱映红. 史学月刊, 2017(05)
  • [2]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平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景雪年.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3)
  • [3]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D]. 王高举. 东北大学, 2013(08)
  • [4]孙中山民生思想研究[D]. 张文娟. 闽南师范大学, 2013(06)
  • [5]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价值[D]. 秦丽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6]“裕民、齐民、新民”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研究[D]. 韩剑锋. 南开大学, 2012(06)
  • [7]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D]. 张卫莉. 西北大学, 2011(08)
  • [8]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D]. 弓莎.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9]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 席长城. 西南大学, 2010(09)
  • [10]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现代价值[D]. 唐三运. 中南民族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孙中山、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