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跃冷负荷扰动对空调设备温度的影响

阶跃冷负荷扰动对空调设备温度的影响

一、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邢天[1](2019)在《基于群智能平台的变风量空间单元室温预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群智能建筑是近年来智能建筑发展的新热点、新方向,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并实现扁平化、无中心的一种楼宇智能化系统形式。群智能建筑系统平台下,建筑被分解为建筑空间和机电设备两大类基本单元。建筑空间单元作为人员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暖通空调系统环境调控的主要对象,其划分方法和室内环境控制方法的研究,对于群智能系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面向I2B网络架构下建筑空间单元热环境控制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共性空间单元的特点,对各类空间单元进行分类,并从物理场扩散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各类空间单元的划分方法,为群智能建筑环境参数控制提供基础支撑。其次,通过对变风量调节下建筑空间单元室温动态调节过程的理论分析,对变风量空调室温动态响应过程进行理论求解,结合风系统执行器间的拓扑结构,建立室温响应过程的解析模型。随后,通过开环阶跃响应试验获取室温实际响应曲线,同时通过仿真得到室温解析模型的响应曲线,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实测真实数据进行对比,对解析模型进行评价。随后,基于变风量调节下空间单元室温动态响应的解析模型,结合模型预测控制中的动态矩阵控制算法,提出了采用最小风量法进行优化的预测控制方法。根据控制算法对经典预测算法和最小风量预测算法分别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对比了两种算法的稳态、动态特性和调节过程的系统供冷能耗,并对建筑空间单元室温预测控制算法在解析模型发生失配时的鲁棒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在单一房间预测控制算法基础上,结合群智能系统的分布式网络架构,给出了基于纳什最优的多区域室温分布式预测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分别对同步调节和异步调节下各区域内室温动态调节效果进行了模拟,并验证了算法的精度和迭代收敛速度。

张耀文[2](2017)在《化妆品厂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文中提出节能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节约能源是现代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央空调系统对于化妆品的生产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中央空调不合格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同时从成本分析,它占用大于30%的生产能源成本,所以中央空调系统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化妆品公司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存在较多的弊端,例如采用最大负荷作为设计基准,冷冻水系统采用定温差控制模式,风量无法自适应控制,车间温度控制精度差等。本文主要通过采用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提高了中央空调系统温度控制的精度,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首先分析中央空调系统组成,并且基于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对它的能耗各要素深入分析。建立中央空调模型并研究传统PID对中央空调进行控制。在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模式下,论证冷冻水变流量控制和车间温度的变风量控制的可行性。其次分析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各组成部分,将其应用在车间温度控制系统中,解决车间温度高精度要求,也降低风机能耗问题。也改造了冷冻水输送系统的水泵控制模式,从冷冻水的水泵由温差作为输入的传统PID控制模式改成由车间温差作为输入的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模式来。该改进降低冷冻水系统的水泵能耗,最后进行了冷冻水系统的模拟运行。然后在现有的系统软件和硬件基础上,采用最合理的性价比方案,重新构建节能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在工程中应用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系统的节能方案。该系统的软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MATLAB程序Simulink仿真模块,它负责神经网络自适应PID计算的任务。第二部分是Honeywell EBI监控软件模块,它负责管理、传递和协调现场控制执行设备的任务。两个模块的数据通讯是通过OPC软件的数据通讯模块来完成,OPC软件是基于ODBC数据库。该系统的硬件由以下部分组成:Honeywell现场终端设备主要负责信号采集和输出控制,EBI服务器负责高级运算。最后对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系统在Matlab中进行模拟运行,并将该控制系统应用在化妆品中央空调系统工程实践中。经过实际测试该控制系统取得5%的节能效果。

刘敏[3](2016)在《天津市某办公建筑内扰特性及叠加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室外气象参数等外部扰量对建筑负荷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而以室内人员行为为代表的内部扰量已经成为影响建筑负荷和建筑能耗的最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目前对于办公建筑内部负荷扰量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促进行为节能的人员模式,而且研究成果大多以某种能耗模拟软件为依托,缺乏对负荷随机特性的定量研究。本文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办公建筑内部负荷扰量特性分析与叠加机理研究”(基金号:51308383)的支持,延续以“人”为本的思想展开对办公建筑典型办公室内部负荷扰量随机性、时变性及空间性的研究。为了研究建筑内部负荷扰量的随机特性,本文首先以“人”为界限明确定义了内部负荷扰量(简称内扰)的概念,并以现场测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在空调季展开对办公建筑的调研,测试室内温度、相对湿度,观察并记录室内人员活动及在室情况、设备功率及工作状态、照明控制行为及灯具使用情况。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内部扰量中人员和设备对建筑负荷的影响最为显着。通过对内扰负荷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发现内扰负荷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分布,而且作息时间是影响建筑负荷曲线形状的重要因素。其次,基于扰量相互独立及相互影响的关系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来实现不同扰量对建筑负荷的权重影响分析,发现正常工作时间内扰对建筑负荷的影响最大,午休时间次之。而且,室内温湿度对建筑负荷的影响程度下午明显大于上午,而以人员为代表的室内热源对建筑负荷的影响程度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最为突出。最后,着重分析办公建筑内部负荷扰量的叠加特性,在综合考虑影响人员、设备、照明、新风负荷的各项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内扰负荷叠加模型。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发现以人员为核心建立的内扰负荷叠加模型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负荷设计值,而且能够体现建筑负荷随时间变化的随机特性,为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薄俊青[4](2015)在《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人们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以地热能作为冷热源,省去了锅炉房及冷却塔设备,在环保、节能、高效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智能化、小康化,人们的家庭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更加趋于现代化,智能家居系统也应运而生。本文所研究课题正是基于以上的目标,旨在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嵌入到智能家居系统中,大幅降低了电能的损耗,对家居系统进行了高效的统筹安排。文章首先介绍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现状,指出现在使用清洁能源的必要性。其次阐述了地源热泵空调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并结合空调设计原则和人们对冷热感的不同需求,设计了室内侧和制冷机组侧两级控制策略,并建立了室内侧温度系统数学模型。由于传统PID控制器在大惯性、大滞后特性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以弥补传统PID控制的不足。并通过matlab仿真实验来验证模糊PID控制器在空调温度控制中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最后,阐述了该空调系统在智能家居中的具体实现。本文设计的无线射频解码和转换模块,实现智能家居主机控制器与空调面板之间通信。通过各通信模块的相互配合,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叶灵宋[5](2012)在《基于PCS7的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楼宇自动化控制是未来智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央空调作为智能楼宇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着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温度、湿度、风速、洁净度以及压强的调节。另外,由于空调系统的长期运行,它在整个楼宇控制系统中能源消耗量最大。因此,对其进行实时的有效监控,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管理、节约人力、降低能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西门子SIMATIC PCS7是一款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开发软件,本工程在PCS7开发平台上,设计了一款能较好适应复杂多变工况的自动化空调过程控制系统。本论文选择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目前普遍采用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结合起来,克服传统PID算法依靠参数整定的缺陷,发挥模糊控制算法对被控对象不要求精确数学模型且自身适应性强的特点。最终,设计的该模糊PID控制器融合模糊控制和常规PID控制各自的优点,既保持了PID控制结构简单、稳态无静差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模糊鲁棒性强、适应性好、响应快速的优点。从而,该空调控制系统既能最大程度满足室内用户以及车间工艺的环境要求,又能使系统响应快速、运行稳定可靠,并实现最大限度的能源节约。

陈程[6](2012)在《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动态仿真及(火用)分析》文中提出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种新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下,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居高不下,促使诸多学者和科研院校开始着手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工业领域应用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随着用户对系统要求的提高,使实验和数值模拟的难度增大。本文采用动态仿真的研究方法,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各设备动态模型,结合工业用热水的特点提出了温差控制、定温控制、定水位控制以及最低水位保护等控制策略,运用SIMULINK动态仿真的方法,创建各设备与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系统运行动态特征,同时探讨和分析影响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仿真结果显示:采用预热水箱和供热水箱双水箱系统,且对其采用定温控制和定水位控制,系统能满足末端供水需求;预热水箱体积越大,系统运行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越强;末端供水流量越大,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较差;降低预热水箱的设定温度能缩短系统趋于稳定的时间;系统趋于稳定的时间受系统补水流量大小的影响,补水流量越大,系统越容易趋于稳定,但系统稳定时水箱内水温将降低;太阳辐射强度对系统稳定时间和恢复时间影响较大,对系统失控时间影响较小。为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本文从(火用)的角度对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热力完善度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显示能量损失和(火用)损失最大的部件均为太阳能集热器,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价值。

刘拴强[7](2010)在《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研究》文中认为热泵驱动的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和地域限制、应用方式灵活等优点,是目前最有可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溶液调湿型空气处理装置。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尚缺乏对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的结构流程设计、性能优化、送风参数控制调节方式、最佳运行策略等问题的系统研究,极大地制约了溶液调湿技术的应用推广。本文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主要研究工作:首先,以实验验证的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模拟仿真平台为基础,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溶液调湿装置的空气处理过程及机组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的优化原则为:最佳的结构流程须使各级单元模块的换热量与其换热面积相匹配;级内循环溶液的流量应与所处理的空气流量相匹配,同时尽可能增加级间循环溶液热回收板换的换热面积,并在保证级间溶液正常循环的条件下,尽量减小级间循环溶液的流量。其次,就溶液与空气之间的焓差驱动力Δh和相对湿度差驱动力Δ?对送风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焓差驱动力不变时送风参数沿等焓线变化,而相对湿度差驱动力不变时送风参数沿等相对湿度线变化。由此得到送风参数的控制策略为:通过控制热泵制冷系统输出的冷量来调节溶液的焓值,进而控制送风焓值至设定值,然后通过控制再生单元的补水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进而控制送风相对湿度至设定值。而后,提出了新风入口参数在焓湿图上的区域划分方法,通过不同区域的新风参数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能耗对比,得到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全年的最佳运行策略,指出装置的性能与新风焓值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而且在高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具有更高的效率。最后,在上述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介绍了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应用方式、机组性能和节能效果等实践情况。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已经在国内50多个公建项目中应用,总面积超过162万m2,实测运行能耗比常规空调系统节约30%以上。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机组已经在国内20多个工艺性恒温恒湿空调项目中应用,应用面积近10万m2,实测节能效果可达40%~70%。

丁云[8](2009)在《地板送风在开敞办公区域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板送风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空调系统形式,由于其良好的空气品质、较大的经济潜力和节能价值、灵活的调节方式、方便的配合形式等诸多优点使其在北欧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这样一种优越的系统在国内的应用却还较少,大部分仅是使用在通信机房等高发热量且常年需要供冷的场合,而在其他场合的使用,由于缺乏相应的设计指导规范和实际经验,使得很多人都感到担忧,担心费用较高以及足部会有不舒适的冷感与吹风感、溅落物与脏物进入地板送风系统、系统的凝露与除湿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与实践的需要,本文以地板送风系统在开敞办公区域的应用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地板送风系统的部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各类建筑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地板送风系统较适合的应用场合;并通过对旋流风口特性的分析,得出地板旋流风口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量纲和谐性原理提出文献中点热源上方热羽流计算公式的不合理性;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目前地板送风系统中常用的四种负荷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适合用于开敞办公区域的负荷计算方法,对UFAD系统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还通过CFD数值模拟确定了地板送风系统中送风口与人体适合的送风距离、送风温度、送风速度,以及考虑地面积尘时室内空气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地板送风系统设计有指导性作用的建议。本文还对一实际建筑进行设置地板送风系统和VRV加新风系统的两种不同形式进行模拟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系统的特点。最后对地板送风系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李洪斌[9](2006)在《基于稳态模型的水源热泵在线优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中央空调行业,如何能够在满足舒适效果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消耗,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的系统优化控制技术,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设计变量较多,变量关系复杂且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系统的优化属于多变量非线性问题,因此,系统的建模与优化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以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例,针对其运行过程,对系统工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过程模型、稳态优化模型及模型算法。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回顾前人中央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优化技术的概念、步骤、结构和算法等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过程优化研究作了理论上的铺垫。根据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实际过程,建立了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尤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中的水泵运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改进传统的水泵能耗模型,所建立的拟合模型真实反映了水泵能耗与流量的三次方不成正比关系的开式运行特性。并且采用了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离线辨识。然后,对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优化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系统的优化目标和优化变量,结合系统各部件的数学模型,以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环保和可行等因素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与实际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相符合的稳态优化模型,新的模型进行了合理的简化,更具可行性。应用二次序列规划法(SQP),并在MATLAB软件提供的平台上,求解优化模型。最后,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系统优化前后的能源利用效果从“质”和“量”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稳态优化的操作,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显着。

任怡旻,张旭[10](2003)在《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对于某变压器生产车间内的阶跃性冷负荷的计算和分析,研究了阶跃性冷负荷对空调厂房内温度波动的影响以及消除这种影响所需的风量和时间的关系。

二、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群智能平台的变风量空间单元室温预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智能建筑及集中式网络架构存在的问题
        1.2.2 群智能建筑及其架构形式概述
        1.2.3 群智能建筑室温控制问题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3.2 多智能体及群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1.3.3 变风量空调室温响应建模方法研究进展分析
        1.3.4 变风量空调系统室温模型预测控制研究进展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群智能网络架构下建筑空间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2.1 大型公建空间单元分类及Mini-Max划分方法
        2.1.1 大型公建基本空间单元分类
        2.1.2 建筑空间单元Mini-Max划分方法
    2.2 空间单元各类空调末端设备覆盖面积的确定
        2.2.1 散流器
        2.2.2 侧送风百叶
        2.2.3 计算依据
        2.2.4 覆盖面积计算实例
    2.3 I~2B架构下建筑空间单元划分方法
    2.4 建筑空间单元划分设计案例
        2.4.1 大连东港某办公楼
        2.4.2 大连某高校图书馆
        2.4.3 大连某高校综合实验楼
    2.5 本章小结
3 空间单元变风量室温动态解析模型的建立及辨识方法
    3.1 变风量调节下室温响应解析模型的建立
        3.1.1 变风量调节下室温变化解析模型的建立
        3.1.2 变风量调节下室温响应解析求解
        3.1.3 基于风量执行机构的室温响应解析模型
    3.2 变风量室温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及滞后时间的确定
        3.2.1 变风量空调系统试验平台简介
        3.2.2 室温响应特性试验原理及试验工况
        3.2.3 夏季工况试验及结果分析
        3.2.4 冬季工况试验及结果分析
    3.3 变风量室温响应特性解析模型辨识及模型验证
        3.3.1 室温响应特性解析模型辨识方法
        3.3.2 变风量末端送风量辨识模型仿真结果
        3.3.3 室温动态响应模型仿真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解析模型的变风量室温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鲁棒性研究
    4.1 变风量室温DMC控制方法的描述
        4.1.1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概述
        4.1.2 变风量室温响应内部模型的求解
        4.1.3 变风量室温响应的滚动优化方法
        4.1.4 变风量室温预测值的反馈校正方法
        4.1.5 变风量室温DMC预测控制算法流程
    4.2 变风量室温DMC方法关键参数的确定
        4.2.1 控制目标参数和约束条件参数的确定
        4.2.2 采样周期和时域参数的确定
        4.2.3 权重矩阵和反馈校正矩阵的确定
    4.3 变风量室温DMC控制仿真及结果分析
        4.3.1 1#房间仿真结果
        4.3.2 2#房间仿真结果
        4.3.3 3#房间仿真结果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变风量室温DMC控制的鲁棒性分析
        4.4.1 变风量室温响应解析模型参数摄动分析
        4.4.2 变风量室温放大系数摄动鲁棒性
        4.4.3 变风量室温时间常数摄动鲁棒性
        4.4.4 变风量室温滞后时间摄动鲁棒性
    4.5 本章小结
5 群智能架构下变风量室温分布式Nash-DMC最优控制方法
    5.1 群智能架构下多区域室温预测控制问题分析
        5.1.1 变风量多区域室温控制系统形式
        5.1.2 群智能架构下多区域室温控制拟解决的问题
    5.2 群智能架构下分布式室温控制纳什最优化算法
        5.2.1 纳什最优化方法概述
        5.2.2 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描述
        5.2.3 变风量室温分布式Nash-DMC算法
    5.3 分布式室温Nash-DMC最优控制仿真
        5.3.1 Nash-DMC最优控制仿真的单机实现
        5.3.2 变风量室温Nash-DMC控制参数的确定
        5.3.3 同步调节下室温Nash-DMC最优控制仿真
        5.3.4 异步调节下室温Nash-DMC最优控制仿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办公建筑部分常用尺寸圆形散流器最大覆盖面积计算简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化妆品厂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1.2 相关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3 中央空调的节能潜力
    1.2 中央空调节能的研究
        1.2.1 理论研究
        1.2.2 应用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中央空调能耗及模型
    2.1 中央空调系统简介
        2.1.1 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
        2.1.2 中央空调相关设备
        2.1.3 中央空调系统分析
    2.2 中央空调能耗计算
        2.2.1 空调系统能耗概述
        2.2.2 车间的空调能耗计算
        2.2.3 中央空调的控制优化
    2.3 中央空调系统的Matlab模型分析
        2.3.1 车间的模型
        2.3.2 执行环节的模型
        2.3.3 扰动的模型
        2.3.4 中央空调的控制模型整合
        2.3.5 传统中央空调PID控制器模型及参数整定
第三章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及应用
    3.1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
        3.1.1 PID控制
        3.1.2 自适应PID控制原理
        3.1.3 自适应PID控制的优越性
        3.1.4 神经网络
        3.1.5 BP神经网络设计
    3.2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应用
        3.2.1 空调温度控制的神经网络自适应PID系统
        3.2.2 冷冻水的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系统
第四章 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仿真
    4.1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仿真模块
        4.1.1 自适应PID模块
        4.1.2 神经网模块
    4.2 空调温度系统仿真
    4.3 空调冷冻水系统的仿真
        4.3.1 传统温差PID控制模式测试仿真
        4.3.2 冷冻水神经网络模块
        4.3.3 冷冻水系统变频器输出仿真
第五章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控制实现
    5.1 硬件系统
    5.2 控制器软件设计
        5.2.1 EBI的总线
        5.2.2 基于ODBC的OPC软件驱动的Matlab和 EBI数据传输
    5.3 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程序实现过程
    5.4 节能的措施
        5.4.1 车间温度控制高精度的措施
        5.4.2 冷冻水泵基于负荷动态控制的措施
    5.5 系统调试
        5.5.1 模拟调试
        5.5.2 现场调试
        5.5.3 调试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3)天津市某办公建筑内扰特性及叠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场调研及测试
    2.1 典型建筑
    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2.2.1 相关参数测试
        2.2.2 主观问卷调查
    2.3 测试要求及测点布置
    2.4 调研数据处理
        2.4.1 内扰负荷理论计算
        2.4.2 通风换气情况
        2.4.3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负荷扰量特性分析
    3.1 建筑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3.2 内扰特性分析
        3.2.1 人员特性分析
        3.2.2 照明特性分析
        3.2.3 设备特性分析
    3.3 内扰负荷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办公建筑内扰负荷权重影响分析
    4.1 主成分聚类分析理论基础
    4.2 内扰负荷权重影响分析
        4.2.1 权重确定模型
        4.2.2 影响程度聚类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扰负荷叠加模型研究
    5.1 内部负荷扰量叠加机理
        5.1.1 叠加因素分析
        5.1.2 叠加传导路径分析
        5.1.3 叠加模型建立
    5.2 人员冷负荷模型
        5.2.1 人员行为的不确定性
        5.2.2 马尔可夫介绍
        5.2.3 马尔可夫模型
    5.3 设备负荷模型
    5.4 新风负荷模型
    5.5 照明负荷模型
    5.6 叠加模型的应用
        5.6.1 模型验证
        5.6.2 模型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4)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2.1 地源热泵技术研究现状
        1.2.2 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系统研究
    2.1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2.1.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优点
    2.2 系统分类及控制方案
        2.2.1 空调系统分类及方案选择
        2.2.2 本系统空调控制方案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3.1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3.2 地源热泵空调的控制系统设计
        3.2.1 空调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3.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3 系统硬件层次设计
        3.2.4 空调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3.3 室内侧水量调节控制方案
        3.3.1 房间温度控制数学模型
        3.3.2 风机盘管数学模型
        3.3.3 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
        3.3.4 室内侧空调模型
    3.4 室内环路模糊控制算法设计
        3.4.1 模糊控制及PID算法基本原理
        3.4.2 室内回路模糊PID控制设计
    3.5 室内模型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3.5.1 设定值改变响应试验
        3.5.2 抗干扰性试验
    3.6 空调制冷机组侧控制
        3.6.1 制冷机组负荷控制原理
        3.6.2 制冷机组的流量控制及节能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家居中空调控制系统应用
    4.1 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和总体结构设计
        4.1.1 智能家居系统功能介绍
        4.1.2 智能家居整体结构设计
    4.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实现
        4.2.1 智能家居客户端设计
        4.2.2 智能家居系统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3 地源热泵空调在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现
        4.3.1 智能家居主机与空调控制器通信系统
        4.3.2 系统硬件设计
        4.3.3 空调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4.4 系统的运用与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基于PCS7的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暖通空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暖通中央空调系统的发展简介
        1.2.2 暖通空调自动化控制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楼宇暖通系统概况及设计
    2.1 空调系统概况
        2.1.1 系统组成
        2.1.2 中央空调空间分布
    2.2 空调系统设计
    2.3 冷冻水系统设计
        2.3.1 冷冻水系统组成
        2.3.2 冷冻水系统变流量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楼宇暖通系统的控制方案及系统配置
    3.1 PCS7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3.2 PCS7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3.2.1 系统架构设计
        3.2.2 网络通讯
        3.2.3 系统自动化容错设计
    3.3 楼宇暖通DCS系统配置
        3.3.1 硬件配置
        3.3.2 控制系统电源
        3.3.3 系统配电及接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暖通空调冷冻水控制系统设计
    4.1 空调冷冻水系统特性分析
        4.1.1 空调冷冻水系统工作原理
        4.1.2 暖通冷冻水自控系统组成
    4.2 控制器设计与分析
        4.2.1 PID控制器设计
        4.2.2 控制器的正反作用
        4.2.3 PID参数的设定
    4.3 冷冻水控制系统实现
        4.3.1 夏季控制模式
        4.3.2 冬季控制控制模式
        4.3.3 冬夏季模式切换
    4.4 现场控制效果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控制策略的改进和优化
    5.1 控制方案分析
    5.2 模糊控制概述
    5.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5.4 模糊控制器设计
        5.4.1 模糊控制器的模型结构
        5.4.2 输入\输出量的模糊化
        5.4.3 模糊PID控制规则
        5.4.4 模湖变量清晰化
    5.5 MATLAB系统仿真
        5.5.1 MATLAB模型建立
        5.5.2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PCS7软件的空调控制系统实现
    6.1 应用软件的基本结构
    6.2 应用软件的组态界面
    6.3 模糊控制器的实现
        6.3.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6.3.2 模糊编程语言编程
        6.3.3 模糊PID控制器的组态
    6.4 监控界面设计
    6.5 现场控制效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动态仿真及(火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能资源
        1.2.1 太阳辐射
        1.2.2 我国太阳能资源
    1.3 太阳能热利用形式
    1.4 研究现状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MATLAB/SIMULINK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选择
    2.1 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的特点
    2.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选择
    2.3 集热器类型选择
        2.3.1 平板型集热器
        2.3.2 真空管集热器
        2.3.3 集热器类型选择
    2.4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辐射强度的仿真
    3.1 太阳角
    3.2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
        3.2.1 大气质量
        3.2.2 水平面太阳辐射计算
        3.2.3 倾斜面太阳辐射计算
    3.3 太阳辐射强度仿真
        3.3.1 太阳辐射强度仿真模型
        3.3.2 太阳辐射强度仿真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仿真分析
    4.1 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数学模型
        4.1.1 平板型集热器数学模型
        4.1.2 预热水箱数学模型
        4.1.3 供热水箱数学模型
        4.1.4 热交换器数学模型
    4.2 SIMULINK 系统仿真模型
        4.2.1 平板型集热器仿真模块
        4.2.2 预热水箱仿真模块
        4.2.3 供热水箱仿真模块
    4.3 控制系统
        4.3.1 控制原理概述
        4.3.2 系统控制策略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系统优化策略探讨
        4.5.1 预热水箱体积影响
        4.5.2 末端供水流量影响
        4.5.3 预热水箱设定温度影响
        4.5.4 补水流量影响
    4.6 系统区域选择性探讨
        4.6.1 预热水箱体积影响
        4.6.2 末端供水流量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火用)及经济性分析
    5.1 (火用)分析
        5.1.1 (火用)
        5.1.2 (火用)效率
        5.1.3 系统(火用)分析
    5.2 节能量与减排量分析
    5.3 经济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空调系统的任务
        1.1.2 主要除湿方式的比较
    1.2 文献综述
        1.2.1 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特性的研究
        1.2.2 溶液除湿装置结构形式及驱动方式的研究
        1.2.3 溶液除湿装置的性能分析
        1.2.4 溶液除湿装置的应用研究
        1.2.5 目前国内外溶液调湿装置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3.1 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研究现状
        1.3.2 目前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的数学模型
    2.1 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原理
        2.1.1 典型的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
        2.1.2 溶液-空气直接接触式传热传质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
        2.1.3 溶液式全热回收装置
    2.2 溶液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单元模块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的数学模型
        2.2.2 单元模块中储液槽的数学模型
        2.2.3 溶液-溶液热回收板换的数学模型
        2.2.4 溶液基础物性的计算方程
    2.3 热泵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2.3.1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2.3.2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3.3 膨胀阀的数学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模拟仿真平台的建立与实验验证
    3.1 模拟仿真平台的建立
        3.1.1 模拟仿真平台的设计需求分析
        3.1.2 模拟仿真平台的结构设计
        3.1.3 模拟仿真平台的建立
    3.2 模拟仿真平台的实验验证
        3.2.1 主要部件仿真模型的验证
        3.2.2 典型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仿真模型的实验验证
    3.3 小结
第4章 溶液调湿装置的优化原则
    4.1 优化目标
    4.2 典型溶液调湿装置的初步优化
        4.2.1 典型装置的热质交换过程整体分析
        4.2.2 典型装置存在的问题
        4.2.3 典型装置的初步优化
    4.3 溶液调湿装置结构流程的优化
        4.3.1 几种典型结构流程及其空气处理过程
        4.3.2 不同结构流程的优化分析
        4.3.3 特定结构流程的内部参数优化
        4.3.4 溶液调湿装置的优化原则
    4.4 小结
第5章 控制调节特性与控制策略
    5.1 溶液调湿装置的控制调节特性
        5.1.1 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过程的驱动力分析
        5.1.2 送风焓值的控制调节特性
        5.1.3 送风相对湿度的控制调节特性
        5.1.4 控制调节特性与控制策略
    5.2 基于变频压缩机的溶液调湿装置控制策略
        5.2.1 溶液调湿装置实际控制方式的限制条件
        5.2.2 控制策略分析
        5.2.3 基于变频压缩机的控制策略的应用
    5.3 基于定频压缩机的溶液调湿装置控制策略
        5.3.1 基于定频压缩机的控制策略
        5.3.2 基于定频压缩机的控制策略的应用
    5.4 控制调节策略的实验验证
        5.4.1 控制调节特性的实验验证
        5.4.2 控制调节策略的实验验证
    5.5 小结
第6章 全年运行策略与性能分析
    6.1 全年运行策略分析
        6.1.1 溶液调湿装置的运行模式
        6.1.2 新风区域的划分
        6.1.3 全工况运行策略分析
    6.2 溶液调湿装置全工况性能分析
        6.2.1 新风状态变化时的全工况性能分析
        6.2.2 送风状态变化时的机组性能分析
    6.3 溶液调湿新风机组与常规新风机组的性能对比
        6.3.2 采用低温冷冻水除湿的新风机组
        6.3.3 带转轮热回收的低温冷冻水除湿新风机组
        6.3.4 带转轮热回收的直膨除湿新风机组
        6.3.5 溶液调湿新风机组与其它新风机组性能的对比
    6.4 小结
第7章 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工程实践
    7.1 热泵式溶液调湿新风机组的工程实践
        7.1.1 工程概况
        7.1.2 基于溶液调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
        7.1.3 溶液调湿新风机组性能测试
        7.1.4 水系统性能测试
        7.1.5 室内控制效果测试
        7.1.6 空调系统年度运行电耗分析
        7.1.7 招商地产办公楼项目实践总结
        7.1.8 类似示范工程
    7.2 热泵式溶液调湿装置在全空气空调系统中的工程实践
        7.2.1 工程概况
        7.2.2 空调系统设计分析
        7.2.3 空调系统运行效果测试
        7.2.4 改造后空调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7.2.5 类似示范工程
    7.3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8)地板送风在开敞办公区域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板送风系统简介
        1.1.1 地板送风空调的提出
        1.1.2 地板送风空调的定义
        1.1.3 地板送风空调的特点
        1.1.4 地板送风与置换通风的比较
    1.2 地板送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2.1 国外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2.2 中国在地板送风系统上需要进行的研究
    1.3 地板送风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地板送风系统的室内空气分布及适用条件
    2.1 地板送风系统的温度分布特性
    2.2 热分层高度
    2.3 地板送风系统的室内气流动力
        2.3.1 置换通风系统的原动力分析
        2.3.2 地板送风系统的原动力分析
    2.4 地板送风系统的适用条件
        2.4.1 地板送风系统最适用的气候区域
        2.4.2 地板送风系统最适用的建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暖通空调领域气流数值模拟理论
    3.1 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3.2 K-Ε两方程模型数值模拟技术简介
        3.2.1 黏性系数
        3.2.2 动能k 的方程
        3.2.3 湍流耗散率ε的方程
        3.2.4 封闭常数
    3.3 气流数值模拟计算中的离散化处理
        3.3.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3.3.2 控制方程的离散
    3.4 离散方程的求解方法
    3.5 流场与其它变量的迭代求解
    3.6 PHOENICS 软件简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模型的建立
    4.1 地板送风系统的冷负荷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4.1.1 置换通风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
        4.1.2 以空气分层理论为基础的地板送风冷负荷计算方法
        4.1.3 下送风修正系数冷负荷计算方法
        4.1.4 常规上送风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
        4.1.5 地板送风冷负荷计算方法分析
    4.2 实验模型简介
    4.3 原设计简介
    4.4 开敞办公区的地板送风系统
        4.4.1 置换通风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
        4.4.2 以空气分层理论为基础的地板送风冷负荷计算方法
        4.4.3 常规上送风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
        4.4.4 室内排风系统的设计
        4.4.5 地板送风系统室内的布置简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敞办公区域地板送风系统负荷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5.1 人体对稳态热环境的反应描述
    5.2 各种不同负荷计算方法的室内舒适度模拟
        5.2.1 置换通风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的室内舒适度模拟
        5.2.2 以空气分层理论为基础的冷负荷计算方法的室内舒适度模拟
        5.2.3 常规上送风空调系统冷负荷计算方法的室内舒适度模拟
        5.2.4 几种负荷计算法的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敞办公区域地板送风系统各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6.1 送风口位置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6.2 送风温度对室内舒适度的影响
        6.2.1 送风温度t=19℃
        6.2.2 送风温度t=20℃
        6.2.3 送风温度t=21℃
        6.2.4 送风温度t=22℃
        6.2.5 送风温度t=23℃
    6.3 送风口数量增加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6.4 风口风速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6.5 考虑地面积尘时室内气流组织情况
        6.5.1 模型的建立
        6.5.2 模拟结果的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开敞办公区使用不同系统时室内舒适度比较
    7.1 VRV+独立新风系统
    7.2 地板送风系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应用前景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稳态模型的水源热泵在线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中央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系统优化概述
    2.1 系统优化的概念
        2.1.1 设计优化与控制优化
        2.1.2 动态优化与稳态优化
        2.1.3 离线优化与在线优化
        2.1.4 优化控制结构
    2.2 系统优化的步骤
    2.3 优化模型
        2.3.1 优化模型的概述
        2.3.2 优化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2.4 优化算法
    2.5 小结
第3章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各部件模型的建立
    3.1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概述
    3.2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优势
    3.3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
    3.4 变量的选择
    3.5 水源热泵机组模型
        3.5.1 压缩机模型
        3.5.2 冷凝器与蒸发器模型
        3.5.3 膨胀阀模型
        3.5.4 连接管路模型
    3.6 循环水泵模型
        3.6.1 水泵特性曲线
        3.6.2 管路特性曲线
        3.6.3 流量与轴功率的关系
        3.6.4 模型方程
        3.6.5 水泵模型的参数辨识
    3.7 小结
第4章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模型辨识与优化
    4.1 前言
    4.2 优化系统过程分析
    4.3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稳态模型
    4.4 目标函数和控制变量的选择
    4.5 优化模型约束条件的建立
        4.5.1 等式约束
        4.5.2 不等式约束
        4.5.3 制冷剂热力性质计算方程
    4.6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数学模型的在线辨识
        4.6.1 稳态过程的判定
        4.6.2 系统数学模型参数的在线辨识
        4.6.3 优化模型计算实例
    4.7 优化控制的实施
    4.8 小结
第5章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火用)分析
    5.1 (火用)的概念
        5.1.1 (火用)的含义
        5.1.2 热量(火用)和冷量(火用)
    5.2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各部件(火用)分析
        5.2.1 压缩过程
        5.2.2 冷凝过程
        5.2.3 节流过程
        5.2.4 水泵能耗过程
    5.3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火用)分析实例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10)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背景
3 真空烘房冷负荷的计算
    3.1 烘房内空气质量
    3.2 空气的焓值
    3.3 烘房开启时散热量
    3.4 烘房散热造成的阶跃性冷负荷
    3.5 消除温度波动所需的风量与时间的关系
        3.5.1 烘房开启日和未开启日的设计送风量
        3.5.2 烘房开启时增大送风量的各个计算时刻的厂房内温度
4 结语

四、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群智能平台的变风量空间单元室温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 邢天.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2]化妆品厂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D]. 张耀文. 苏州大学, 2017(06)
  • [3]天津市某办公建筑内扰特性及叠加模型研究[D]. 刘敏. 天津大学, 2016(11)
  • [4]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设计[D]. 薄俊青.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5]基于PCS7的空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叶灵宋.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6]工业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动态仿真及(火用)分析[D]. 陈程. 天津大学, 2012(07)
  • [7]热泵式溶液调湿空气处理装置的研究[D]. 刘拴强. 清华大学, 2010(09)
  • [8]地板送风在开敞办公区域应用的研究[D]. 丁云.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3)
  • [9]基于稳态模型的水源热泵在线优化系统研究[D]. 李洪斌. 湖南大学, 2006(11)
  • [10]阶跃性冷负荷扰动对空调厂房温度的影响[J]. 任怡旻,张旭.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3(06)

标签:;  ;  ;  ;  ;  

阶跃冷负荷扰动对空调设备温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