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天然润肤剂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施博翊[1](2020)在《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经米诺环素联合0.03%他克莫司治疗前后主观和客观症状的变化、程度及不良反应,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0例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及病房患有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0.03%他克莫司软膏以及医用愈肤生物膜2次/d外涂于患处皮肤,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米诺环素,50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由同一名医师于2、4、6周、停药2周对患者皮损进行观察,并采用四级评分法以及皮肤耐受性评估量表进行疗效判定,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疗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有12例患者为痊愈,17例患者为显效,1例患者为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有6例患者痊愈,17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67%,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P<0.05);停药2周后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下降至90.00%、63.33%,表明患者病情有复发倾向。治疗期间患者发生头晕4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治疗期间患者发生腹泻1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05)。结论: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可明显改善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主观和客观症状,且与单用他克莫司软膏相比,疗效更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有较高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同凤[2](2019)在《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血液透析尿毒症瘙痒患者,实验组自身对照以及与对照组平行对照的方式,科学评价耳穴按压疗法对改善尿毒症瘙痒患者的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主观评价采用VAS评分表、FIIQ量表评分、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检测患者血清中组胺、Ca、P、PTH、CRP、IL-2、IL-6、IL-8、IL-10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1.耳穴按压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在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耳穴按压治疗组前后数据比较:治疗后在主观指标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积分、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方面结果较治疗前有明显下调;客观指标血清钙结果有明显上调、在血清磷、PTH、IL-2、IL-6、IL-8、IL-10、CRP结果方面有明显下调,以上治疗组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组胺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耳穴按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比较:在主观指标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客观指标治疗前后血清PTH含量、组胺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钙、磷、IL-2、IL-6、IL-8、IL-10、CRP等客观数据指标虽均有所下降,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降低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降低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主观指标—中医症候积分,促使患者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及增强身心愉悦度。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使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中PTH含量及组胺含量下降,由此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PTH含量、组胺含量的稳定下调有关。
李腾飞[3](2019)在《适合纺丝的琼胶的提取及新型琼胶纤维的制备》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次能源的储藏量急剧减少,而腈纶等化学纤维的合成原料多来源于一次能源,因此寻求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尤为重要。海洋中生物资源丰富,海藻纤维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这种纤维具有绿色健康、环保和可持续性等特点。海藻纤维的生产原料来自海藻多糖,琼胶就是海藻多糖的一种。它由红藻中提取而来,具有凝胶性、滞后性和水溶性等特点,在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琼胶纤维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容易降解,而且原料来源丰富,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琼胶的提取以及提取琼胶的成纤能力;利用纳米二氧化钛与纺丝液共混,制备新型琼胶纤维,赋予传统纤维新的功能特性;探索琼胶纤维制备的新工艺条件,达到绿色、环保和完全无污染的纺丝过程。1.以龙须菜为原料,经过碱处理、酸化漂白等过程预处理,利用水浴加热得到提取产品。对提取产品与商品化琼胶进行红外测定,结果显示提取产品与商品琼胶基团位置基本一致,证实提取产品为琼胶多糖。探究碱处理浓度对琼胶产率影响,研究发现当碱浓度为8%时,得到最高提取产率为27.5%。实验探究了提取琼胶水溶液的性质,证明它在低浓度下有良好的凝胶能力。提取琼胶有着较好的成纤能力,能够制备出琼胶纤维,形态完整。经注射器纺丝得到的琼胶纤维断裂强力可达到61.21 cN,断裂强度为0.51 cN/dtex。2.在纺丝液中添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制备新型琼胶/TiO2纤维。结果显示新型纤维颜色偏白色,纤维形态更完整,纤维易分离,且碎丝、断丝情况减少。从XRD和EDS谱图中看出,纳米二氧化钛参与了纤维的成形过程,存在于纤维内部结构中。在紫外测试中,新型纤维与传统琼胶纤维相比,有着更低的紫外光透过率和更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在330 nm处紫外光透过率由24%最高降至约16%,在450 nm处可见光透过率由42%最高升至约58%,说明新型纤维有吸收和屏蔽紫外线功能,又有更好的保温性。新型琼胶/TiO2纤维的断裂强力最高为22.84 cN,对应的断裂强度为0.66 cN/dtex,在吸水测试中展示出更优异的吸水性能,吸水率能达到400%。3.利用琼胶在高温下溶于水在室温下呈现凝胶的特性,尝试以70℃以上的蒸馏水为纺丝溶剂,以室温蒸馏水为凝固浴全程绿色制备琼胶纤维。实验过程无废液、环保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当琼胶水溶液浓度达到10%时,可以得到连续、不易断裂的琼胶纤维。研究表明这种纤维形态完整,表面平滑,同时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纤维的断裂强力最高为62.57 cN,对应的断裂强度为0.52 cN/dtex。
姜子珍[4](2019)在《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25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IL-25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到符合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予NB-UVB,3次/周,试验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1次/天,两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随访2个月。根据皮损受累面积、红斑程度、浸润程度、鳞屑程度来计算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4、8周两组PASI评分,以PASI评分、PASI75、临床总有效率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8周两组外周血IL-25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血钙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及随访2月后复发情况。数据整理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经过8周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后第2、4、8周PASI评分为(10.78±1.73)、(8.47±1.22)、(7.00±1.20),试验组治疗后第2、4、8周PASI评分为(10.29±1.96)、(7.81±1.74)、(5.40±1.61)。在治疗第2、4周时,两组PASI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周两组PA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结束后试验组治愈+显效例数为26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治疗+显效例数1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58.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8周达PASI75例数为14例,对照组为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5水平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对照组为4例。随访2月对照组复发例数为8例,试验组复发例数为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优于单用NB-UVB。治疗后两组外周血IL-25均较前升高,考虑外周血中IL-25的水平与银屑病发病有关,可进一步探讨外周血IL-25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作用。
王秋丽[5](2018)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构建乳化微胶囊体系及其包埋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淀粉)为研究对象,观察测定了OSA淀粉的微观显微结构及各项理化指标。研究均质条件对OSA淀粉构建的水油乳化体系的粒径的影响,构建出稳定乳化体系所需的OSA淀粉、水、大豆油的大致比例的三元平衡图。然后,以OSA淀粉为壁材,姜油树脂为芯材,制备出姜油树脂的微胶囊粉末,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同时,对OSA淀粉制备的乳液以及含有微胶囊的护肤品进行了简单的功效评估和安全性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测定了OSA淀粉的微观显微及其各项理化性质,结果发现:OSA淀粉不再具有完整淀粉结构,破裂成碎片,偏光十字消失。该淀粉能够有效降低表面张力,具有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OSA淀粉糊的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小,不同浓度的淀粉糊黏度和透明性差别较大,流变模型也发生改变。2.测得了不同温度、时间、转速、pH对OSA淀粉稳定的水油乳化体系的粒径的影响。考察温度范围为2070℃,时间为19min,转速为800024000r/min,pH范围为3.010.0,并进一步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粒径小且分散度好的乳液的均质条件为:均质时间7min、均质温度30℃、pH=4、均质转速24000r/min,所得乳液平均粒径为6.06μm。pH对乳液粒径影响较为显着,酸性条件有助于制备出粒径较小,较稳定的乳液。进一步引入三元平衡图概念,以粒径分析和显微观察为指标,研究OSA淀粉、水、油三元质量配比关系。将制备的乳液粒径d0.9<10μm,外观乳白,均一,显微镜观察形态细腻,颗粒大小均一,将室温放置30d不分层的质量配比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构画出稳定乳液的三元质量配比区。3.以OSA淀粉为壁材,以姜油树脂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制备出姜油树脂微胶囊粉末。对所得微胶囊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洗涤的微胶囊产品在2855cm-1处出现姜油树脂的特征吸收峰,可初步判定,姜油树脂微胶囊的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微胶囊存在一定的黏连,微胶囊颗粒粒径大多小于10μm;以姜酚含量变化为指标,研究温度、光照对微胶囊包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15d的温度(4℃,25℃,48℃)和紫外破坏,微胶囊产品较物理混合物总姜酚含量损失较少,具有更好的耐热耐光性。4.对OSA淀粉制备的乳液进行基础功效评价,分别测定了其保湿性和美白性。结果发现该乳液具有一定的保湿性,但美白效果不明显;然后,借用一款成熟的护肤品配方,分别对空白护肤品、添加了微胶囊粉末的护肤品及添加了姜油树脂的护肤品进行了保湿、美白、纹理等各项功效测试,研究发现,三款产品均具有较好的保湿性和美白性,纹理效果略有差异;对分别添加了微胶囊粉末和姜油树脂原样的护肤品进行斑贴测试,研究姜油树脂微胶囊是否有效降低化妆品的刺激性,结果表明,加了姜油树脂的护肤品会引起过敏反应(8/30),而加了微胶囊的护肤品通过了人体斑贴试验,没有引起任何不良反应。
张鑫[6](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尤桦菁,陈木开,周晖[7](2016)在《保湿剂的临床应用现状》文中指出人体皮肤具有天然保湿屏障系统,该系统功能障碍会导致各种皮肤病。保湿剂一般含有吸湿剂、封闭剂和润肤剂等主要成分以及其它辅助成分,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型保湿剂问世。保湿剂在临床上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干性皮肤与相关皮肤病、敏感性皮肤、油性皮肤及皮脂溢出相关皮肤病,也可用于瘢痕疙瘩及萎缩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硬化萎缩性苔藓以及男性剃须前后护理。保湿剂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也可出现刺痛、烧灼感、刺激性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孙莉明[8](2015)在《含AQUAXYL的化妆品配方优化和保湿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湿是皮肤健康光洁的最基础保证,化妆品的保湿性一直是科研的重点。化妆品产品大都是乳液体系,当将液晶结构应用于乳液时,该体系较普通乳液具有更好的流变学特性、更高的稳定性、提高保湿性等优势。本课题利用能形成液晶结构的烷基糖苷乳化剂MONTANOV 68(鲸蜡硬脂醇和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和MONTANOV202(花生醇和山嵛醇和花生醇葡糖苷)、自乳化单甘酯、合成聚合物、天然聚合物和鲸蜡硬脂醇辛酸酯(LANOL 1688),制备不含和含有AQUAXYL(木糖醇基葡糖苷和脱水木糖醇和木糖醇)的各种护肤品配方。通过显微镜观察、稳定性、流变性测试,研究乳化剂、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效应,筛选出优化的配方:在1.5% MONTANOV 68、1.5% MONTANOV 202和合成聚合物SEPIPLUS 400(聚丙烯酸酯-13和聚异丁烯和聚山梨醇酯-20)的复配和保湿剂AQUAXYL的协同作用最优。两种生物学实验被用来研究AQUAXYL的保湿机理:一是通过定量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同时对表皮分化和屏障功能相关的92个基因编码蛋白进行探测。实验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保湿剂AQUAXYL引起基因调节的路径分析由StratiCELL用GeneSpring软件实现;二是用ELISA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分泌的透明质酸进行定量和用不同浓度的AQUAXYL保温角朊细胞后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水通道蛋白3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AQUAXYL在重建表皮上显示了对表皮分化和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的提高作用,并且AQUAXYL能促进人表皮角朊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3和透明质酸的产生。因而AQUAXYL能在皮肤的水合作用调节、结构性成分(吸湿成分和脂质)和控制水的传输上发挥作用。
陈颖婕[9](2014)在《新型生物质有机硅助剂的合成与性能》文中提出有机硅材料已经成为航空、高新技术、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各领域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并被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之一。目前,有机硅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是有机硅行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在有机硅产品开发中,使用了大量的石油化工产品,不利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合成化学品是“绿色力化学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论文第一部分合成了系列二氢月桂烯醇型有机硅表面活性剂。采用硅氢加成的方法,使二氢月桂烯醇型聚醚与1,1,1,3,5,5,5-七甲基三硅氧烷反应合成五种二氢月桂烯醇型表面活性剂,并与市售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BD-3077作对比。研究了产物的表面性能和水解稳定性,研究发现,产物可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至23mN/m以下,略高于BD-3077(21.04mN/m);质量分数0.5%的S39(3个PO链段,9个EO链段)溶液在室温下澄清,浊点高于85℃;产物均具有优良的水解稳定性,在pH=4-11的范围内均能保持17d内稳定,能适应更宽的pH范围,在pH=1和13时,稳定性也远优于BD-3077;但二氢月桂烯醇型表面活性剂溶液在玻璃和PE薄膜表面的铺展能力均欠佳,而BD-3077在玻璃表面具有良好的铺展性能。本论文第二部分合成了丁香酚型硅烷偶联剂。将丁香酚与苯甲酰氯在DMAP的催化下进行酰化反应,得到酰化产物EB;将EB与三甲氧基硅烷在Pt系催化剂的催化下,制备丁香酚型硅烷偶联剂EBS。改变反应条件及反应装置,并探讨其对硅氢加成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物配比C=C:Si-O为1:2,在密封管中90℃反应12h,催化剂选用PtM,用量为Pt300mg/mol,可使丁香酚酰化产物转化率达到100%。本论文第三部分合成了丁香酚型硅树脂并与自制的甲基苯基硅树脂作对比。将不同配比的EBS、甲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于碱性环境(pH=12-13)下共水解,制备5种硅树脂S1、S2、S3、S4和S5。对产物进行热重分析,丁香酚型硅树脂在低温区的热稳定性低于甲基苯基硅树脂,但残炭率远高于后者。将S1、S2、S3、S4和S5分别添加到PC/ABS中,相容剂加入量3%,抗氧剂H161和Q9006各加入0.2%。改变硅树脂的添加量,对所得改性PC/ABS复合材料作力学性能和熔融指数测试。其中,S5的添加量增大可提高改性PC/ABS复合材料拉伸性能;S3的添加量增大对改性PC/ABS复合材料缺口冲击性能基本没影响;S5添加3%时,改性PC/ABS复合材料熔融指数从9.48g/lOmin增加至12.84g/lOmin,高于未添加硅树脂的PC/ABS复合材料(10.2g/10min)。
郑国雨,肖进斌[10](2012)在《防晒剂配方》文中认为介绍了防晒的基本原理和防晒剂标准。详细分析了防晒剂的创新配方与未来的发展情况。
二、新型天然润肤剂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天然润肤剂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药物及规格 |
2 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3 疗效评定 |
4 安全性评价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观察指标的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2)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干预方法 |
2.2.2 常用的耳穴选穴及配伍 |
2.2.3 耳穴穴位选择 |
2.2.4 耳穴按压操作方法 |
2.2.5 治疗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4 客观指标血样品采集方法 |
2.5 客观指标的ELISA检测 |
2.6 疗效评定 |
2.6.1 主观信息收集 |
2.6.2 客观数据检测 |
2.7 实验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入组原始资料比较 |
3.1.1 原始资料特征比较 |
3.1.2 主观项目比较 |
3.1.3 客观指标比较 |
3.2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观数据比较 |
3.2.2 治疗组治疗前后客观数据比较 |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
3.3.1 对照组主观指标比较 |
3.3.2 对照组客观指标比较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 |
3.4.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变化比较 |
3.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客观指标变化比较 |
4、分析和讨论 |
4.1 慢性肾衰竭的现状及进展 |
4.2 尿毒症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
4.3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4.3.1 尿毒症瘙痒症的西医发病机制 |
4.3.2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
4.4 尿毒症瘙痒症的治疗进展 |
4.4.1 尿毒症瘙痒症的西医治疗 |
4.4.2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
4.5 耳穴按压改善皮肤瘙痒的理论基础及优势 |
4.6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6.1 主观数据结果及分析 |
(一)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VAS评分的影响 |
(二)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FIIQ量表积分的影响 |
(三)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影响 |
4.6.2 客观数据结果及分析 |
(一)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钙磷代谢的影响 |
(二)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
(三)耳穴按压疗法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组胺含量的影响 |
(四)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CRP、IL-2、IL-6、IL-8、IL-10等炎症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限制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发表综述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CRF表) |
(3)适合纺丝的琼胶的提取及新型琼胶纤维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琼胶的研究进展 |
1.1.1 琼胶的基本介绍 |
1.1.2 琼胶的化学结构 |
1.1.3 琼胶的性质 |
1.1.4 含有琼胶的海藻 |
1.1.5 琼胶的常见提取方法 |
1.1.6 琼胶的应用 |
1.2 纤维的常见制备方法 |
1.2.1 湿法纺丝 |
1.2.2 干法纺丝 |
1.3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1 纳米材料的简介 |
1.3.2 纳米二氧化钛的简介 |
1.3.3 纳米二氧化钛的功能性质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琼胶的提取与可纺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龙须菜的预处理 |
2.3.2 琼胶的提取 |
2.3.3 提取产品可纺性研究 |
2.3.4 样品表征 |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4.1 龙须菜形态分析 |
2.4.2 红外分析 |
2.4.3 琼胶形貌分析 |
2.4.4 提取率 |
2.4.5 DLS分析 |
2.4.6 制备的琼胶溶液 |
2.4.7 琼胶溶液性质 |
2.4.8 纤维形态分析 |
2.4.9 力学性能分析 |
2.4.10 吸水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琼胶/TiO_2纤维的制备与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3 实验部分 |
3.3.1 纺丝液的配制 |
3.3.2 纤维的制备 |
3.3.3 纤维表征测试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1 形貌分析 |
3.4.2 XRD分析 |
3.4.3 EDS分析 |
3.4.4 紫外分析 |
3.4.5 吸水性分析 |
3.4.6 力学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琼胶纤维制备新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部分 |
4.3.1 纺丝液的配制 |
4.3.2 琼胶纤维的制备 |
4.3.3 琼胶纤维的表征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琼胶凝胶点测定 |
4.4.2 琼胶溶液性质 |
4.4.3 溶液的可纺性研究 |
4.4.4 纤维形貌分析 |
4.4.5 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
4.4.6 热稳定性 |
4.4.7 吸水性 |
4.4.8 耐酸与耐碱性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25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附录B: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录C:PASI评分表 |
附录D:寻常型银屑病外用药物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构建乳化微胶囊体系及其包埋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变性淀粉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1 变性淀粉在常规化妆品中的应用 |
1.1.2 变性淀粉在特殊用途化妆品中的应用 |
1.1.3 变性淀粉在新型化妆品中的开发和应用 |
1.1.4 问题与展望 |
1.2 OSA淀粉技术现状和应用研究概述 |
1.2.1 OSA淀粉概述 |
1.2.2 OSA淀粉乳化及包埋机理研究 |
1.2.3 OSA淀粉乳化性能的应用研究 |
1.3 微胶囊技术 |
1.3.1 微胶囊技术概况 |
1.3.2 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
1.3.3 制备微胶囊常用壁材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OSA淀粉的性质与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基本指标测定 |
2.3.2 光学显微 |
2.3.3 扫描电镜观察形貌特征 |
2.3.4 红外光谱 |
2.3.5 X衍射吸收特征 |
2.3.6 表面张力 |
2.3.7 不同浓度的OSA淀粉溶液的黏度及透明度 |
2.3.8 不同浓度的OSA淀粉溶液的流动和黏度曲线 |
2.3.9 乳化性能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基本理化指标 |
2.4.2 光学显微分析 |
2.4.3 扫描电镜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4.5 X衍射吸收分析 |
2.4.6 表面张力测定 |
2.4.7 不同浓度的OSA淀粉溶液的黏度及透明度 |
2.4.8 不同浓度的OSA淀粉溶液的流动和黏度曲线 |
2.4.9 乳化性能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SA淀粉水油乳化体系的制备及其三元相图构建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乳液粒径 |
3.3.2 乳液显微观察 |
3.3.3 均质转速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4 均质时间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5 均质pH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6 均质温度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7 正交实验设计 |
3.3.8 三元相图预实验 |
3.3.9 三元相图边缘外扩 |
3.3.10 三元相图内部细化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均质转速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4.2 均质时间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4.3 均质pH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4.4 均质温度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
3.4.5 正交实验 |
3.4.6 三元相图预实验 |
3.4.7 三元相图边缘外扩 |
3.4.8 三元相图的内部细化 |
3.4.9 三元相图的稳定区域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SA淀粉包埋姜油树脂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微胶囊制备方法 |
4.3.2 微胶囊扫描电镜观察 |
4.3.3 微胶囊红外分析 |
4.3.4 微胶囊中姜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4.3.5 温度、光照对微胶囊包埋稳定性的影响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微胶囊扫描电镜观察 |
4.4.2 微胶囊红外分析 |
4.4.3 微胶囊中姜酚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4.4.4 温度、光照对微胶囊包埋稳定性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SA淀粉制备的乳化包埋体系功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OSA淀粉制备的乳液的功效性测定 |
5.3.2 护肤品制备配方及方法 |
5.3.3 护肤品功效测定 |
5.3.4 护肤品人体安全性检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OSA淀粉制备的乳液的功效性测定 |
5.4.2 护肤品功效测定 |
5.4.3 护肤品人体安全性检验-人体皮肤斑贴试验 |
5.5 结论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保湿剂的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湿剂的化学成分 |
2保湿剂的临床应用实践 |
3 保湿剂的不良反应 |
(8)含AQUAXYL的化妆品配方优化和保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应用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液晶结构乳状液 |
1.2.2 乳化剂 |
1.2.3 流变调节剂 |
1.2.4 保湿剂的保湿功效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1.4.1 优化得到含有AQUAXYL的基础配方 |
1.4.2 预期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2.1 实验内容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水包油体系中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2.2.2 油包水体系中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2.2.3 水包油包水体系中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2.3 结论 |
2.3.1 不同类型乳化剂的影响 |
2.3.2 乳化剂的使用量对体系的影响 |
2.3.3 油包水体系中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 |
2.3.4 水包油包水体系中乳化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第3章 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3.1 实验内容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霜状凝胶体系R/A的协同作用研究 |
3.2.2 水包油体系中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研究 |
3.2.3 油包水体系中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效应研究 |
3.3 结论 |
3.3.1 霜状凝胶体系中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 |
3.3.2 水包油乳化体系中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 |
3.3.3 油包水乳化体系中流变调节剂与AQUAXYL的协同作用 |
第4章 AQUAXYL的保湿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的目的 |
4.3 AQUAXYL对表皮分化和保护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的作用实验 |
4.3.1 材料 |
4.3.2 方法 |
4.3.3 结果和讨论 |
4.3.4 结论 |
4.4 AQUAXYL对人表皮角朊细胞中透明质酸和水通道蛋白3的生成的作用 |
4.4.1 材料 |
4.4.2 方法 |
4.4.3 结果和讨论 |
4.4.4 结论 |
4.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型生物质有机硅助剂的合成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有机硅发展概况 |
1.2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
1.2.1 非离子型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1.2.2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3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铺展机理 |
1.2.4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水解稳定性 |
1.2.5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
1.3 硅烷偶联剂(SCA) |
1.3.1 SCA的结构和种类 |
1.3.2 SCA的偶联机理 |
1.3.3 SCA的合成方法 |
1.3.4 SCA的应用领域 |
1.4 有机硅树脂 |
1.4.1 有机硅树脂的种类及制备方法 |
1.4.2 有机硅树脂的改性 |
1.4.3 有机硅树脂的性能 |
1.4.4 有机硅树脂的应用 |
1.5 生物质聚合物 |
1.5.1 生物质和生物质聚合物的概念 |
1.5.2 生物质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2 二氢月桂烯醇型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催化剂Pt-PMVS的制备 |
2.1.4 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Sxy)的制备 |
2.1.5 产物结构鉴定 |
2.1.6 表面张力(γ)及临界胶束浓度(CMC) |
2.1.7 浊点(CP) |
2.1.8 水解稳定性 |
2.1.9 铺展性能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产物结构鉴定 |
2.2.2 表面张力及CMC值 |
2.2.3 浊点(CP) |
2.2.4 水解稳定性 |
2.2.5 在固体表面的铺展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3 丁香酚型硅烷偶联剂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丁香酚酰化产物EB的制备 |
3.1.4 硅烷偶联剂EBS的制备 |
3.1.5 产物结构鉴定 |
3.1.6 EB转化率的计算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产物结构鉴定 |
3.2.2 催化剂的种类对EB转化率影响 |
3.2.3 温度对EB转化率的影响 |
3.2.4 反应装置对EB转化率的影响 |
3.2.5 催化剂的用量对EB转化率的影响 |
3.2.6 反应时间对EB转化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丁香酚型硅树脂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硅树脂的合成 |
4.1.4 硅树脂的结构表征 |
4.1.5 硅树脂热性能测试 |
4.1.6 硅树脂改性PC/ABS复合材料 |
4.1.7 改性PC/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4.1.8 改性PC/ABS复合材料熔融指数测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硅树脂的结构鉴定 |
4.2.2 硅树脂的溶解性 |
4.2.3 硅树脂的热性能 |
4.2.4 硅树脂对PC/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5 硅树脂对PC/ABS复合材料熔融指数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防晒剂配方(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晒标准 |
2 防晒剂的创新产品 |
2.1 水溶解度 |
2.2 纳米氧化物 |
2.3 协同效应 |
2.4 防水性 |
四、新型天然润肤剂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米诺环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D]. 施博翊.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D]. 丁同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适合纺丝的琼胶的提取及新型琼胶纤维的制备[D]. 李腾飞. 青岛大学, 2019(02)
- [4]NB-UVB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IL-25的影响[D]. 姜子珍.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5]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构建乳化微胶囊体系及其包埋应用的研究[D]. 王秋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7]保湿剂的临床应用现状[J]. 尤桦菁,陈木开,周晖. 社区医学杂志, 2016(02)
- [8]含AQUAXYL的化妆品配方优化和保湿机理研究[D]. 孙莉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9]新型生物质有机硅助剂的合成与性能[D]. 陈颖婕. 浙江大学, 2014(08)
- [10]防晒剂配方[J]. 郑国雨,肖进斌.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