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器物对人的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金彦[1](2021)在《新徽州物语-朱子理学对徽州器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文中认为
王秉帅[2](2020)在《基于儒家造物思想的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福利彩票是由民政部门发行的筹措社会公益福利金的捐募载体,公益金直接用以国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随着国家公益事业的高速发展,彩票销售行业竞争激烈,福利彩票销量增长率逐年降低,福利彩票发行销售迎来了重大变革。福彩销售空间作为福彩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用户参与福彩发行销售的重要环节。当前福彩销售空间功能单一,环境设计缺少文化内涵,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更无法达到面向行业未来的引领作用。济宁城市历史悠久,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将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造物思想应用于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中,可以使福彩销售空间的形制更加贴合当下文化需求,同时提高福彩品牌的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当前济宁福彩销售空间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济宁地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炼儒家传统造物思想,探究济宁福彩销售空间的设计策略,据此开展项目的设计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系统地分析了儒家文化中蕴含的遵礼造物、文质彬彬、以物比德、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理清了儒家造物思想与济宁地缘文化的关系,为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打好了理论基础;二、结合前期调研,对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的现状及福彩销售空间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儒家文化和济宁地缘文化的设计需求和前景,提出设计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用户对儒家文化的认知情况,探究用户对福彩销售空间的关注点和需求点,针对福彩销售空间功能需求,提出形美质朴、实用舒适、具有精神内涵的设计策略;四、结合项目的背景和现状,对济宁福彩销售中心示范店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儒家造物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福彩销售空间的设计元素及功能缺陷的设计痛点,提出了体验式福彩销售空间的设计策略,结合儒家文化和济宁地缘文化需求,进行了设计实践。论文将儒家造物思想应用于福彩销售空间设计中,为传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通过福彩销售空间设计实践,提升了福彩销售空间的文化内涵,为文化体验式商用空间提供了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徐赣丽,刘言[3](2019)在《新中产人群消费行为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基于红木家具消费者的访谈》文中认为消费动机往往蕴含特定文化因素。商品消费常常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出于审美和情感诉求,因之商品的符号象征价值格外受到重视。近些年流行的红木家具的消费也是如此。调查发现,红木家具的消费者大部分属于年龄较为成熟的新中产人群,他们的消费动机并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是基于红木家具背后的文化意义,呈现出从"炫耀性消费"和"小资情调生活"回归到"中国式生活审美"的文化取向。这反映了新中产人群在中国特殊语境下对中式生活方式的继承和演绎,也说明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
李艳[4](2019)在《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在现代客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现代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实力日趋强盛,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国家出台了“2020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者是极大地鼓舞。因此,我们要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的室内设计,形成当代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设计风格。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其价值的。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包括翘头案、方桌、香几、官帽椅和茶几五类家具。与之对应的现代客厅设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中,作者把实地调查和史料研究相结合,采用了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学习运用,从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了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造型(如材质、纹饰、形体等),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工艺(如榫卯工艺、烫蜡工艺等),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功能(如实用功能、审美功能等),以及这三个角度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思想。通过对各类家具的造型与工艺的总结,归纳出适合当代设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规律,并延伸出其中所蕴含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当代中式客厅中的设计案例,对明式中堂硬木家具进行实际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填补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在现代客厅中设计应用研究方面的空白。
邓渭亮[5](2018)在《耒耜的设计文化研究》文中提出耒耜是中国传统耕垦农具的泛指和代称,它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农业造物设计文化。在《周易》中就记载了耒耜作为耕垦农具的起源历史,也提及了耒耜的发明与古代圣贤的文化关系。耒耜的设计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展开的,具体表现为人通过劳动实践和技术生产所进行的物质创造。也包含着器物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影响。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耒耜的发明不仅代表着先进的农耕工具的创造,它也被视为人类肢体功能的强化和延伸。在人与耒耜的技术性关系中,耒耜不仅拓展了人类心灵对自然空间的认知,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形态。从农具的设计史来看,在历经了上千年的技术演变后,“耒耜”形成了器形各异,种类丰富的耕作农具体系,且器物形态之间有着亲缘关系。依照农耕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火耕技术、耜耕技术、犁耕技术。每一个技术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器物。通过对这些器物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的设计活动对自然界的干预力度,也可以从中窥见耒耜从简单工具到复合机械的发展过程。此外,从设计文化的角度而言,耒耜作为底层文化器物,遵循着文化的发生规律,亦会对人类思维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形成相关的文化心理,诸如审美趣味、民族性格等。回顾艺术史,人们就会发现以在“耒耜”为主题的造物设计现象中,存在着从实物到抽象符号的演绎路径,如耒耜于文字的创造,耒耜于艺术图像均留有丰富的艺术案例。如今,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以耒耜为代表的传统的手工艺日益被工业化生产所取代,机械化使得田间地头的各式耒耜农具快速地退出了生产应用。但从基本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说,农业社会时期所遗存下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对当今民众的观念、习俗、行为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耒耜不仅是传统农具,而且它作为手工造物的意义被工业化的技术理性所凸显。虽然其使用价值日益降低,但作为文化符号的消费价值却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下,学界将目光纷纷转向对传统器物所蕴含的造物观念,文化特征、材料工艺等进行发掘。“耒耜”也早已超越了传统农具的器物概念,演绎出丰富的造物文化。
孙秀丽[6](2017)在《人宅耦合视角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成本越来越高,对于资源和经济相对匮乏的乡村,鼓励村民参与越来越成为乡村住宅建设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对人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性认识不足,建筑的营建偏向依赖人力和依赖技术的各自主导。建筑环境与乡村低水平人力资本的不匹配会限制村民转变成住居建筑营建可用的人力资源,使住居建筑有效地吸收现代城市发展的红利,实现低经济成本,节能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理论与策略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建筑的生成机制与营建内涵出发,以耦合的科学原理解释乡村住居中人宅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人宅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以期指导乡村住居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营建实践。在村民参与乡村住居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和更新等各环节中,人力资本的价值收益来自于与建筑硬件(物质资本和技术资本)具有系统耦合特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以住居学、能源替代理论和实践人本主义思想为相关理论支撑,借用耦合理论解释乡村住居中人宅的相互作用,为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构建科学的原理系统。在人宅耦合关系架构下对乡村住居中人宅的耦合作用展开分析,为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构建系统的理论基础。包括在人宅耦合的作用机制方面,通过分析人宅耦合的作用条件、作用动因和作用目标,总结出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内涵与原则;在人宅耦合的作用形式方面,结合既有乡村住居建筑在建筑体、住宅设施、住宅空间、装饰物上的耦合设计案例,阐述了人宅耦合引发的建筑技术系统自配置、人宅相互协调和融合现象,总结出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模式;在人宅耦合的协同因素方面,基于体系层面的价值、生态和社会协同因素分析,提出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系统框架。最后,以建筑设计介入优化人宅耦合关系的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理念为导向,对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进行体系构建。研究乡村住居建筑在内容策划、组织形式和部品开发三个层面上的营建策略,分别提出了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策划策略、组织策略和产品化开发策略。为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实践提供系统、可操作的指导原则,有利于将鼓励村民参与乡村住宅建设落实到创新建筑设计。综上,本文将人宅耦合关系研究引入到乡村建筑学的理论研究中来,为转型期乡村鼓励村民参与住宅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性理论,扩展了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创新角度,对丰富建筑设计策略、打造人宅关系协调、可持续的乡村居住建筑具有现实意义。
孟凡行[7](2017)在《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文中研究指明在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或强调物质文化的本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或强调物质文化背后的"语法规则",或强调物质文化的传承……各有自己的学科追求和研究旨趣,各自展开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学发展出了以马塞尔·莫斯为代表的"总体呈现"理论,民俗学发展出了以迈克尔·欧文·琼斯为代表的"物质行为"理论。前者强调物的社会性,后者强调物的文化性、传承性和对人的关注。"物质关系"借鉴两理论的优长,视物为人类实践的中心环节,并将其置于由自然生态、物、人、社会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讨论,以此展开人和文化的整体研究。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则是在"物质关系"理念下,提出的作为物或物学研究之基础——物质文化民族(俗)志考察和撰写的基本框架。
王雅萌[8](2019)在《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文中指出目前学术界对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实用功能和造型审美,对器物教化功能的研究仍稍显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本篇论文以“人文的‘物律’——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为题,希望从“物律”的角度出发,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中重新审视人与物的关系,分析将诉诸于器用形态并指向人的社会素质提升的约束性引入器物设计领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从而为拓宽器物的功能边界及其设计实践视野,和发展中国现代设计提供一种取向上的思考。物律是一种通过诉诸器物而作用于人的约束。首先,论文通过将物律置于社会约束的范畴中重新思考其含义,在明确它的正当性及类型归属后对其作用方式进行简要概括。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物律以说明传统器物除满足人的需求外同样存在对人的约束,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物律的载体并总结其特征。再次,指出物律在现代社会的缺失并分析其在认识与设计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最后,着重强调将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与意义。通过以上内容,本篇论文期望达到以下三点目的。第一,明确器物对人产生的塑造性影响,即一种文化属性的“实用功能”,扩宽设计实践视野;第二,在概念上界定物律并分析其类型归属与作用方式,为物律参与设计实践提供基础;第三,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物律,总结中国经验,探讨将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
任南南[9](2016)在《论家居灯具的情感化设计》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化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物质上的富足使人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情感需求。在产品设计日趋多元化的时代,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及情感需求的情感化设计已受到广泛关注。家居灯具作为日常生活的照明工具,也要满足使用者心理和情感需求。本文选取家居灯具为具体导入情感化设计的载体,以时间段的划分为纵轴,以家居灯具的功能、形态、设计思想和科学技术等为横轴,纵横交错,深入分析了各时期家居灯具的设计特点,总结出情感化设计对家居灯具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家居灯具的情感化设计促进了人与灯具间的沟通交流,以有形的物质承载了无形的精神,给使用者美好的情感体验。
靳亚飞[10](2016)在《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文中指出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西方向外界扩散。到1840年,它与另外一种文明形态在东亚的舞台上相遇了,现代化强大的拓展力,使古老的中国陷入全面的危机。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改变危局,国人对国家的未来的出路做出一系列的探索,在此过程中,自由主义逐渐引入中国。潘光旦受到清末民国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影响,游学美国,选择提升国民品质的优生学,以期实现自己救国的宏愿。在多年治学的过程中,潘光旦以自己特有的优生学的视角,对民族品性和社会现状展开一系列的反思,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与生物互动的人文生物学说,人与环境调适的位育学说、以及对人价值的重视的人文思思想。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国民性问题、学科分化支离、填鸭式的教育、人格的蔽陋,逐渐以潘氏独特的方式被认识和凸显。在此过程中,自由逐渐进入潘光旦的视野,在融合其先前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自由思想。在其自由的思想中,自由的人格居于核心的地位,并以其为轴心,向下推演出“明”、“恕”、“节”等自由环节,向上推演出社会和民族层次的自由的构建,最终形成了以人格自由为核心,包含个人、社会、民族等多个层次,涉及个人的自主、人与人相契,人与环境的调适等多个角度的自由思想。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潘光旦从自己的优生学出发,对人的先天的“根柢”有特别的强调。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民族品性的优生学方案;在对填鸭式的教育和学科分化问题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教育和学科汇通的思想。与其他的自由思想相比,潘光旦的自由思想有鲜明的特色。如对生物因素的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化的构建,对人价值的极端的重视。但不容否认的是,其自由思想也存在若干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关于“明”以及自由价值的问题。最后,民国的时局使得其具有浓厚改良的色彩的自由思想注定无法实行,新的情境仿佛为其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希望。
二、试论器物对人的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器物对人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儒家造物思想的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论文框架图 |
第2章 儒家造物思想分析 |
2.1 儒家文化中蕴含的造物思想 |
2.1.1 以礼教人,遵礼造物 |
2.1.2 文质彬彬,中和之美 |
2.1.3 以物比德,同类相感 |
2.1.4 以人为本,以身度物 |
2.2 济宁地缘文化中蕴含的儒家造物思想 |
2.2.1 曲阜三孔 |
2.2.2 麒麟传说 |
2.2.3 渔家虎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济宁福彩销售空间现状及用户需求分析 |
3.1 济宁福彩销售空间概述 |
3.1.1 空间功能定位 |
3.1.2 空间基本内容 |
3.2 济宁福彩销售空间现状 |
3.2.1 福彩销售空间的优势 |
3.2.2 福彩销售空间的局限性 |
3.3 福利彩票用户需求分析 |
3.3.1 调查问题设置及发布 |
3.3.2 调查问卷的收集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儒家造物思想的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 |
4.1 福彩销售空间的空间设计要素 |
4.1.1 界面要素 |
4.1.2 色彩要素 |
4.1.3 材质要素 |
4.2 福彩销售空间的空间设计策略 |
4.2.1 以“文质彬彬”的思想定位空间功能 |
4.2.2 以“礼”的思想布局空间规划 |
4.2.3 用象征意义的手法营造空间意境 |
4.3 济宁福彩销售中心示范店设计实践 |
4.3.1 项目简介 |
4.3.2 空间功能布局 |
4.3.3 空间色彩设计 |
4.3.4 空间材质设计 |
4.3.5 空间陈设和绿化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中产人群消费行为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基于红木家具消费者的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当代中国新中产人群红木家具的消费动机分析 |
(一) 情感归因 |
1.生活记忆的情感归依 |
2.社会互动中的情感再生产 |
(二) 文化归因 |
1.红木家具的文化符号认同 |
2.“中国式审美”生活方式的回归 |
三、消费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 |
(4)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在现代客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造型 |
2.1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造型艺术 |
2.1.1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之翘头案 |
2.1.2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之香几 |
2.1.3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之椅子 |
2.1.4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之方桌 |
2.1.5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之茶几 |
2.2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纹饰 |
2.2.1 天然木材的纹饰 |
2.2.2 人工雕琢的纹饰 |
2.3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材料 |
2.3.1 木材运用 |
2.3.2 铜件运用 |
2.3.3 编织材料 |
2.4 本章小结 |
3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工艺 |
3.1 榫卯工艺 |
3.1.1 攒边打槽装板 |
3.1.2 赶枨结构 |
3.2 环保的烫蜡工艺 |
3.2.1 烫蜡的原理 |
3.2.2 烫蜡的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4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的功能 |
4.1 实用功能 |
4.1.1 “S”型靠背 |
4.1.2 “C”型椅圈 |
4.1.3 “S”型扶手 |
4.2 审美功能 |
4.2.1 器以载道 |
4.2.2 文化传承 |
4.3 本章小结 |
5 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在现代客厅中的实际应用 |
5.1 造型的转化 |
5.2 工艺的延续 |
5.3 功能的结合 |
5.4 本章小结 |
6 现代客厅中的设计应用 |
6.1 方案一 |
6.1.1 造型 |
6.1.2 工艺 |
6.1.3 功能 |
6.1.4 审美 |
6.2 方案二 |
6.2.1 造型 |
6.2.2 工艺 |
6.2.3 功能 |
6.2.4 审美 |
6.3 方案三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耒耜的设计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耒耜源流的背景 |
一、耒耜的源流与农业环境 |
二、耒耜的源流与造物人文 |
三、耒耜的源流与造物技术 |
小结 |
第二章 耒耜的设计学分析 |
一、耒耜的设计艺术学要素 |
二、耒耜造物与尺度 |
三、耜耕农具的造物设计 |
四、犁耕农具的造物设计 |
小结 |
第三章 耒耜与艺术图像 |
一、耒耜与文字 |
二、耒耜与画像石、画像砖艺术 |
三、“耒耜与帝王”的图像 |
小结 |
第四章 耒耜与民艺之美 |
一、民间器物与民间生活 |
二、耒耜与民器之美 |
小结 |
第五章 工业化社会与耒耜的文化价值 |
一、耒耜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
二、作为“非遗”符号的耒耜与消费社会 |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一、耒耜中的造物设计观 |
二、耒耜中的造物制约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
(6)人宅耦合视角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社会背景 |
1.1.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经济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中国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乡村住居营建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策略的总体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2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关系的基础理论 |
2.1 人宅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 |
2.1.1 住居学对人宅关系的研究 |
2.1.2 能源替代论对乡村人宅关系研究的启发 |
2.1.3 人本主义在乡村人宅关系中的实践 |
2.2 耦合理论与人宅相互作用关系 |
2.2.1 系统耦合理论 |
2.2.2 耦合理论研究的建筑学应用 |
2.2.3 住居建筑系统的耦合特征 |
2.2.4 人宅相互作用的耦合特征 |
2.2.5 人宅耦合的核心问题:建筑硬件与人力资本匹配 |
2.3 乡村住居中的人宅耦合关系 |
2.3.1 人宅的耦合结构 |
2.3.2 人宅的耦合界面 |
2.3.3 人宅耦合关系的数学模型 |
2.3.4 人宅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机制 |
3.1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条件 |
3.1.1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模式 |
3.1.2 产生人宅耦合关系的经济性诉求 |
3.1.3 生成人宅耦合关系的人力资源优势 |
3.1.4 维系人宅耦合关系的居住文化内涵 |
3.2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动因 |
3.2.1 人力动因 |
3.2.2 技术动因 |
3.2.3 人力与技术的合力动因 |
3.3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目标 |
3.3.1 达成人宅协作 |
3.3.2 建筑营建的综合效益 |
3.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内涵与原则 |
3.4.1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内涵 |
3.4.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作用形式 |
4.1 建筑技术系统的自配置 |
4.1.1 建筑体的自配置 |
4.1.2 住宅设施的自配置 |
4.1.3 装饰物的自配置 |
4.2 人与住宅的协调 |
4.2.1 建筑体与人的协调 |
4.2.2 住宅设施与人的协调 |
4.2.3 住宅空间与人的协调 |
4.2.4 装饰物与人的协调 |
4.3 人与住宅的融合 |
4.3.1 建筑体与人的融合 |
4.3.2 住宅设施与人的融合 |
4.3.3 住宅空间与人的融合 |
4.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模式 |
4.4.1 开放建筑环境的机能耦合营建模式 |
4.4.2 促成人宅互适的应变耦合营建模式 |
4.4.3 建立人宅互助的共生耦合营建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乡村住居中人宅耦合的协同因素 |
5.1 人文价值协同因素 |
5.1.1 统一于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
5.1.2 树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循环经济意识 |
5.1.3 对乡村人力资本的投入 |
5.2 生态协同因素 |
5.2.1 乡村住居的生态构成 |
5.2.2 乡村住宅生态的内外部评价 |
5.2.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综合效益评价 |
5.3 社会协同因素 |
5.3.1 营建主体 |
5.3.2 技术交叉 |
5.3.3 制度保障 |
5.4 人宅耦合关系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系统框架 |
5.4.1 结构维度 |
5.4.2 关系维度 |
5.4.3 功能维度 |
5.5 本章小结 |
6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 |
6.1 人宅耦合关系架构下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理念 |
6.1.1 建筑设计对人宅耦合关系的优化 |
6.1.2 建筑设计优化人宅耦合关系的一般任务 |
6.1.3 建筑设计优化乡村住居人宅耦合关系的一般程序 |
6.1.4 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理念 |
6.2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策划策略 |
6.2.1 从一步到位到培养式的建设规划 |
6.2.2 从注重物理功能界面到系统功能界面的设计规划 |
6.2.3 从大型拼装式到小型拼装式的建造规划 |
6.2.4 从模板式、菜单式到定制式、服务式的服务规划 |
6.3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组织策略 |
6.3.1 既有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组织策略分析 |
6.3.2 组织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双向反馈策略(TRs) |
6.3.3 组织策略的综合比较 |
6.3.4 TRs的乡村住宅建设组织原则 |
6.4 乡村住居建筑营建的产品化开发策略 |
6.4.1 建筑体与空间的产品化开发 |
6.4.2 住宅设施的产品化开发 |
6.4.3 装饰物的产品化开发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摘要 |
附录A 住户参与下的乡村住宅建造案例——泥土袋建筑 |
附录B 农户类型与居住需求 |
附录C 乡村住宅空间模式 |
附录D 乡村住居建筑设计实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7)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主题、理论和视角 (1) |
二、民俗学器物研究的主题、理论和视角 |
(一) 物质民俗研究 |
(二) 民具学研究 |
(三) 我国的民具研究 |
三、其他相关学科物质文化研究关注的问题、理论和视角 |
四、结语:多学科视野下物质文化的综合研究进路 |
(一) 物质行为:一种物质文化综合研究视角 |
(三) “物质关系”与“总体呈现”、“物质行为”经典命题的区别及其价值 |
(8)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器物功能相关研究 |
二、设计伦理相关研究 |
三、器物教化功能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物律的本质 |
第一节 作为社会约束的物律 |
一、律的必要性及主要类型 |
二、物律的类型归属 |
第二节 物律的内涵 |
一、基于人工自然的物律 |
二、物律的两种价值倾向 |
三、物律的特征 |
第三节 物律的作用方式 |
一、引导 |
二、启发 |
第二章 中国经验: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物律 |
第一节 物律作为“器用” |
一、满足:基于人的现实需要 |
二、约束:对人更高层次的体贴 |
第二节 物律的载体 |
一、单体中的承载 |
二、组合与摆放中的承载 |
第三节 传统物律方式的特征 |
一、依礼而制 |
二、系统规划 |
三、深谋远虑 |
第三章 物律的现代缺失 |
第一节 认识:对物律的简单化理解 |
一、物律与自由 |
二、短时舒适与长久舒适 |
三、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
第二节 实践:现代设计的迎合与缺失 |
一、便捷与懒惰 |
二、情感宣泄与暴力倾向 |
第四章 物律纳入现代设计的价值 |
第一节 强化现代设计的人文诉求 |
一、“人性化设计”的“社会性”缺失 |
二、以物律增强社会价值内涵 |
第二节 促进健康人格养成 |
一、“个人至上”的不良人格倾向 |
二、以物律引导人格向善 |
第三节 拓宽社会教化途径 |
一、单调乏力的现代宣传教育 |
二、以物律启发主流价值内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论家居灯具的情感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课题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背景 |
1.1.2 科技背景 |
1.1.3 设计发展趋势 |
1.2 研究范畴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家居灯具与情感设计的概述 |
2.1 情感设计 |
2.1.1 情感 |
2.1.2 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情感 |
2.2 家居灯具情感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
2.2.1 功能 |
2.2.2 形态 |
2.2.3 科学技术 |
2.2.4 设计思想 |
2.3 家居灯具 |
2.3.1 家居灯具的分类 |
2.3.2 家居灯具的作用 |
第三章 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化家居灯具设计 |
3.1 农业时代 |
3.1.1 文化背景 |
3.1.2 农业时代的设计思想 |
3.1.3 光源特点 |
3.1.4 代表性灯具——长信宫灯 |
3.2 工业时代 |
3.2.1 时代背景 |
3.2.2 光源特点 |
3.2.3 工业经济时代的设计思想 |
3.2.4 情感化设计 |
3.3 体验时代 |
3.3.1 人文背景 |
3.3.2 体验设计 |
3.3.3 LED技术 |
3.3.4 LED灯具与情感化设计体验 |
第四章 小结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
二、研究的意义、思路 |
第二章 潘光旦对国情的经验性反思 |
一、潘光旦的反思视域 |
(一)人文生物学 |
(二)位育 |
(三)人文思想 |
二、国民性、蔽陋 |
(一)国民性问题 |
(二)蔽陋 |
第三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的形成 |
一、自由之初识 |
二、自由之辨 |
三、一种自由的人格 |
四、自由的推演——由“己”到“群” |
第四章 自由的实现:根柢、教育、汇通 |
一、根柢的改良 |
二、教育和汇通 |
第五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简评 |
一、一种寓社会性于个人之中的自由思想 |
二、对生物性因素的强调与科学色彩 |
三、对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关系的妥帖化处理 |
四、值得商榷之处 |
(一)关于“明”的问题 |
(二)关于自由价值的问题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试论器物对人的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徽州物语-朱子理学对徽州器物设计的启示研究[D]. 金彦.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基于儒家造物思想的济宁福彩销售空间设计研究[D]. 王秉帅. 山东大学, 2020(11)
- [3]新中产人群消费行为的文化回归与文化自信——基于红木家具消费者的访谈[J]. 徐赣丽,刘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明式中堂硬木家具在现代客厅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耒耜的设计文化研究[D]. 邓渭亮.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6]人宅耦合视角下乡村住居建筑的营建策略研究[D]. 孙秀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7]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J]. 孟凡行. 民俗研究, 2017(04)
- [8]人文的“物律” ——器物对人的塑造性影响[D]. 王雅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9]论家居灯具的情感化设计[D]. 任南南. 天津美术学院, 2016(02)
- [10]潘光旦的自由思想—一种社会性自由人格的阐释[D]. 靳亚飞. 苏州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