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实施科技兴药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况勇[1](2019)在《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国家支持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下,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雅安市作为中国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药材的产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以药材生产、中药制药、研发为主的中药产业化体系也逐渐健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为雅安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落后于整个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信息不通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中药材的产业链较短,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雅安市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收集2010-2017年中药材行业发展的数据,对对雅安市中药材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雅安市在自然环境、品牌、技术研发实力、产业链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中药材栽培技术、种植结构、销售渠道、生产产业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随着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低等对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威胁。根据SWOT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促进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1)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扩大中药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现有药材品种的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2)改善种植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完善现有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标准,提高现有产业化的水平;(3)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建立完善中药材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4)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产业保障机制、交易市场体系,加大对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融合度。
刘英[2](2019)在《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市场对药品不断增加的需求量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一直持续增长。中医药是我国长久以来民族医学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是中华文明的优质组成部分。中医药行业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其宗旨是加速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并显着改善中国医药行业的科技水平。目前中成药制药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是贵州省内一家中成药制药公司,业务范围为中成药的研制、生产以及销售,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称号,2017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本文采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和工具,结合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实际情况,介绍公司内部环境,利用VRIO模型梳理了目前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使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剖析了该公司的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采用SWOT分析法找出公司现有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进行SWOT战略矩阵组合,得出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选择,确定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要采取增长型战略,通过对增长型战略分类的梳理,确定密集型发展战略是适宜公司发展的最佳战略。并从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提升品牌形象、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管理、增强营销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提出保障战略有效实施的详细针对性举措,包括把握政策调整方向、依靠科技兴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公司管控能力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等。通过对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公司进行发展战略规划,有利于厘清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方向及路径,可为中药制药公司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为同行业企业提供相关借鉴。
张如义,吕向阳,陈艾梦,刘丹,杨旭东[3](2019)在《四川省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推进内江优势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从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入手,通过对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发展现状SWOT分析,解析制约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并从体系建立、人才建设、资金扶持、科学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樊海岩[4](2013)在《试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之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呼吁,要在21世纪解决目前困扰人类的疑难病症,如癌症、艾滋病和工业毒害造成的疾病,肯定地讲,只有寄希望于传统医药。不少学者认为,天然药物最适合老龄化社会,是常见病最好的医药品。法国、美国、日本、韩国、波兰、捷克、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陆续成立了中药研究中心,开设了中药铺后,在高等医药院校还设置中医药课程,培养中医药人才。由此可见,医药"回归大自然"已成为各国医药学发展的趋势。伟大的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经典着作,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神奇特色的炮制工艺,自成一体的组方结构、堪称瑰宝的珍宝类药品,在治疗心脑血管、肝胆、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妇科疾病等方面疗效卓着,从多方面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改革开放以来,藏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藏药产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由于种种原因,藏药产业事业的发展并不平衡,机制也不健全,藏药队伍显示出日渐萎缩的趋势,且缺乏对藏药人才必要的规范培养与提高。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产品新药研发和开发专利保护不完善,加上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致使藏药的发展依然滞后。存在的具体问题有:藏药产业依然存在品种多、档次低、标准不统一;原料质量得不到确切保证;大多数企业虽然通过了GMP认证,但实际上生产过程管理离GMP达标要求相差甚远;对产品质量评估的观念和方法不尽完善;药品临床疗效的测定离现代科学评估方法相差甚远。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强强联合,依托藏药资源优势,实施产业兴医、科技兴药、人才兴事战略,以推动藏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是青海藏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纳敏,王华祥[5](2009)在《云南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医药产业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医药产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医药产业抓得早、基础好、规模大、发展快,已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云南省的医药产业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抓住中药全球化联盟选定云南为世界开展中药国际化合作最重要的宝地之一,以及商务部确定云南为中药材种植实验基地等良好机遇,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决策,认真研究并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速度,尽快把云南这个医药资源大省建设成医药经济强省。
高曼[6](2008)在《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医药行业在近十年来得到空前的发展,在1994年-2004年十年我国医药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达到13.2%,高出全国工业4.4%。期间民营医药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间,涌现出一大批快速成长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医药行业背负着暴利、药价虚高等一系列罪名,成为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罪魁祸首,也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在国家出台了系列措施整顿医药行业,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滑坡,陷入发展的困境。医药行业是四川省的重点支柱产业,民营医药企业占到四川医药总体的76%,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行,新的药品管理制度的出台,在目前的政策及经济环境下,民营医药企业又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本论文以四川具有代表性的民营医药企业四川科伦医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核心竞争力定位、构建过程、提高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四川民营医药企业与国内及国外民营企业进行比较,在深入分析目前医药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四川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劣势分析的基础上,从民营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以及构建过程进行阐述,提出提升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大多种渠道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同时加强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希望对发展中的科伦及四川其他民营制药企业的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文中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中的环境论,及波特的五种力量等理论。指出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民营制药企业的环境,用波特的五种力量对科伦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
罗增永[7](2008)在《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医药产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全球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格局,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使我国医药产业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制定系统的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医药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促进和规范医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药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对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加速”、“引导”、“规范”和“提升”的作用。但医药产业政策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政策,它必须充分考虑医药产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医药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在发展中要力求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取得平衡。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医药产业政策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实现医药产业强国为目标,以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及运行机制建设为主线,沿着“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问题剖析——政策框架——具体措施”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全文。文章首先评述了国内外有关医药产业及政策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文献,从医药产业政策的概念、内涵、作用入手,以国外医药产业发展及政策现状为参照系,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现状及政策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把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内经济转轨、医疗体制改革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与医药产业政策制定相关的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医药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和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组织、技术等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了包括医药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和技术政策为内容的医药产业政策体系,并对我国医药产业政策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就如何提高政策运行效率,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提出了对策。本论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八章,具体如下:导论,在介绍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基本思路、逻辑结构、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的同时,重点对医药产业政策的概念、内涵、作用等进行了理论阐释,为本论文确定了研究的理论起点。第一章为全文的基础理论部分,对产业政策理论、医药产业经济学理论、卫生经济学理论、药品经济学理论、系统论、博弈论等与本文研究关系密切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展开,对医药产业政策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是对国内外医药产业的现状、背景和产业政策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以找出我国医药产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提出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政策取向,为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基于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选取美国、日本、欧盟及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印度为研究对象,对四国的医药产业及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为制定我国医药产业政策提供了参照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医药产业政策制定应立足本国国情;医药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技术创新;医药产业政策的导向是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应坚持医药产业政策手段的多样化。第三章分析了从新中国建立时开始,我国政府出台的促进和规范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出其缺陷主要表现为: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产业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可归纳为: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医药产业政策决策体制的缺陷、对医药产业政策作用、属性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医药产业认识上的偏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和医疗体制改革滞后等。第四章系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经济转型和医疗体制改革等环境因素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医药产业的基本特征和行业运行规律,提出了医药产业政策制定必须坚持市场与政府协调配合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差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并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家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在15年内(2020年)使我国的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医药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4%上升到6%-8%以上,并在未来50年接近美国,成为世界一流医药产业强国,而具体目标则细化为增长速度目标、效益目标、结构目标和国际竞争力目标等方面。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是构建医药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第五章在分析了我国医药产业结构存在着宏观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医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资源从产能过剩的产业流向医药产业,提高医药产业在宏观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要通过有效措施优化医药产业内部结构,促进医药产业的协调发展。第六章在分析我国医药产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医药产业组织政策取向应该鼓励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鼓励有效竞争,防止产业内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效率。第七章,分析了我国医药产业技术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必须做好医药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优先领域及重点;建立健全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医药科技经费投入;加快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现实生产力;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以解决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第八章以前面构建的政策体系为基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发挥医药产业政策效力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决策、执行、评估及监控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为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划上了句号。本文学习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首先,本文力求系统地研究医药产业的政策体系。因为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研究历史本身就不长,而对医药产业政策的研究上更是一个薄弱环节。从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的医药产业政策文本看,对医药产业政策具体内容的表述大多是经验性的、描述性的,而非从学科研究角度系统地提出来的。本文以国际经济发展和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形势为背景,从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着重研究了医药产业结构政策、医药产业组织政策和医药产业技术政策,从而构建了较为科学、完整的医药产业政策内容体系。尽管研究还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毕竟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其次,对医药产业政策目标的论述有一定新意。医药产业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表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的产业政策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产业政策的成败。在中央政府的有关文献和一些省市制定的医药产业政策文本里都缺少系统表述。本文尝试对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虽然论证还不充分,但毕竟提出了一个相对更合理的思路。再次,本文从战略高度,运用系统论理论,把医药产业置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新型工业化和医疗体制改革等因素对医药产业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并在借鉴国外医药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切合当前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并着眼于医药产业长远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医药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这种将医药产业政策置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背景下,把环境变量引入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开拓性的尝试。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医药产业政策运行中存在的决策科学性、政策执行力不强和政策评估监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决策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力建设、建立政策评估监控体系等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个人见解。对于实现医药政策体系的健康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由于个人水平和资料收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论文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本论文对现有产业政策的效力只进行了定性分析,未能建立起医药产业政策评估的计量模型;二是对国外医药产业发展及政策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缺乏对各国产业政策之间的横向比较,使国外医药产业政策的借鉴价值降低;三是论文只研究了医药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政策,没有对产业布局、产业配套政策进行研究,使医药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还不够全面。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李连芬[8](2007)在《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将被誉为“朝阳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国内众多地区竞相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产业。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星星之火”正日益成为“燎原之势”。实践证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西部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并日益表现出空间集聚的发展特征和内在需求。本文运用现代产业经济学的分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西部地区的这一重要产业,以期获得有益的研究成果,为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成长和竞争力提高提供理论与政策依据。论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接着,建立指标体系运用软件SPSS12.0计算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水平和聚类状况;然后是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产业集群分析,得出西部地区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都存在产业集群。因此,西部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运用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来实施。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不是简单地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出来的,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分析生物医药产业所需的关键要素和环境因素,从而促进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王振宏[9](2007)在《柞水县凤凰镇传统民居及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文化遗产而言,物质部分(建筑本身)和非物质部分(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赋予文化遗产完整的意义。位于柞水县凤凰镇的凤凰街民居吸收了湖北民居的建筑特色,受移民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双重影响,在街道形态、建筑布局、空间和装饰上都形成了的自己的特点。凤凰镇在清末民国时期是陕南商洛地区商业集散地,文化积淀深厚,有着丰富的民间习俗、戏曲曲艺及众多的商业店铺,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没有凤凰街民居,就没有凤凰镇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同样,没有凤凰镇的民间文化,凤凰街民居就不会呈现今天的与众不同的状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保护凤凰街民居(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同时保护凤凰镇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凤凰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
田丽娟[10](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二、四川实施科技兴药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实施科技兴药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国内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 |
2.1.1 中药材产业化概述 |
2.1.2 国内中药材分类分布情况 |
2.1.3 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历程 |
2.2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2.2.1 雅安市区位条件 |
2.2.2 雅安市中药材种植现状 |
2.2.3 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状况 |
第三章 中药材的行业环境分析 |
3.1 政策环境分析 |
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 社会环境分析 |
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四章 雅安市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分析 |
4.1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优势分析 |
4.2 雅安市中药材的竞争劣势分析 |
4.3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存在的机遇 |
4.4 雅安市中药材发展面临的挑战 |
4.5 SWOT总结 |
第五章 雅安中药材产业化对策研究 |
5.1 SO策略 |
5.2 WO策略 |
5.3 ST策略 |
5.4 WT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战略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企业战略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 |
2.1.1 企业战略的特点 |
2.1.2 发展战略的定义及分类 |
2.2 本文主要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VRIO模型 |
3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1 内部环境 |
3.1.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概况及主要产品 |
3.1.2 人员结构及薪酬 |
3.1.3 营销能力 |
3.1.4 研发能力 |
3.1.5 财务能力 |
3.1.6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VRIO模型分析 |
3.2 外部环境 |
3.2.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SWOT战略分析 |
4.1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优势分析 |
4.2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劣势分析 |
4.3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机会分析 |
4.4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威胁分析 |
4.5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SWOT战略矩阵及分析 |
4.6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 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战略体系的构建 |
5.1 确定战略目标 |
5.1.1 企业使命和愿景 |
5.1.2 公司总体战略目标 |
5.2 战略重点 |
5.2.1 市场开发 |
5.2.2 产品开发 |
5.2.3 提升品牌形象 |
5.2.4 完善信息化建设 |
5.2.5 加强财务管理 |
5.2.6 增强营销力度 |
6 实施保障措施 |
6.1 把握政策调整方向 |
6.2 依靠科技兴药 |
6.3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
6.4 加强公司管控能力建设 |
6.5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7 本文总结及不足之处 |
7.1 本文总结 |
7.2 不足之处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3)四川省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
1.1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维护国家医药安全和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 |
1.2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巩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 优化作物结构、农业布局, 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
1.3 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利于建立内江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 |
1.4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推进内江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 |
1.5 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促进内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
2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 |
2.1 内江市发展中药材的优势 |
2.2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劣势 |
2.3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机遇 |
2.4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 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
3.1 建立中药材“行政服务”和“技术服务”体系 |
3.2 完善中药材产业保障机制,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
3.3 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 建立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 |
3.4 提高中药材产业科技水平, 加强产学研合作 |
3.5 推进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内江中药材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
3.6 建设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 |
(4)试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之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1] |
1.1 搭建了较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 |
1.2 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 |
1.3 建设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 |
1.4 科研和学术工作成绩显着: |
1.5 藏药产业化规范初步形成: |
2 藏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
2.1 藏医医疗机构设置与广大群众医疗需求不相适宜: |
2.2 藏医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
2.3 藏药产业化发育程度不高: |
2.4 藏药材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 |
2.5 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2.6 产学研传统模式继承不够, 现代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
3 关于藏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3] |
4 对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4-6] |
4.1 高度重视藏医药事业的发展: |
4.2 依法推进藏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
4.3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藏医药管理体制 |
4.3.1 成立省藏医药事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
4.3.2 强化藏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 |
4.3.3 成立青海省藏医药协会领导下省藏药标准委员会: |
4.4 健全藏医医疗网络, 完善服务体系: |
4.5 政府主导, 加快藏药产业化发展步伐: |
4.6 增强创新开发能力, 加速藏药产业现代化: |
4.7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大力培育特色拳头产品: |
4.8 充分应用现代营销手段, 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 |
4.9 继承传统, 健全现代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 |
4.1 0 继续实施藏医药“名院、名医、名科”的“三名”发展战略。 |
4.1 0. 1 建成一批名院: |
4.1 0. 2 培养一批名医: |
4.1 0. 3 建设一批名科: |
4.1 1 建议制定扶持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
4.1 1. 1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调整充实各级藏医医疗服务机构: |
4.1 1. 2 加大对藏医药事业的投入 |
4.1 2 藏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给予必要的倾斜 |
(5)云南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医药产业的现状 |
二、云南医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 结构不合理, 企业规模不大, 创新能力不强 |
(二) 名牌不多,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群储备不足 |
(三) 融资能力低下, 抗风险能力较弱 |
(四) 人才总量不足, 特别是高层次技术、营销和复合型人才缺乏 |
(五) 管理水平不高, 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不快 |
三、发展云南医药产业的对策 |
1.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规模经济。 |
2.发挥资源优势, 开发特色新药。 |
3.利用区位优势, 发展外向经济。 |
4.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规模效应。 |
5.坚持“科技兴药”, 培植高新技术。 |
6.加快人才培养, 提供智力支持。 |
7.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发展动力。 |
(6)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2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
2.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4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
2.5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第三章 中国民营医药企业的环境与竞争力的分析 |
3.1 中国制药企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1 中国制药企业的宏观环境 |
3.1.2 中国制药行业内部环境 |
3.2 国外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
3.2.1 国外医药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过程 |
3.2.2 SERVIER 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环节 |
3.3 国内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
3.3.1 先声药业持续成长的启示 |
3.3.2 东盛医药快速发展的启示 |
3.4 中外制药企业的比较分析 |
3.5 中国民营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整体状况 |
第四章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状况 |
4.1 四川民营医药企业现状 |
4.2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面临的问题 |
4.2.1 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有限缺乏重磅炸弹的专利药品 |
4.2.2 中药材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
4.2.3 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 |
4.3 四川民营医药企业SWOT 分析 |
4.4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4.4.1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 |
4.4.2 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 |
第五章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
5.1 大输液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 |
5.2 科伦核心竞争力定位 |
5.3 科伦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 |
5.3.1 持续生存的阶段—差异化的选择 |
5.3.2 差异化的巩固:技术诀窍的突破 |
5.3.3 差异化的巩固――核心能力的初步形成 |
5.4 科伦制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5.4.1 技术创新 |
5.4.2 营销创新 |
5.4.3 管理创新 |
5.4.4 文化创新 |
5.5 案例启示 |
5.5.1 优秀企业家带领下的有效创新 |
5.5.2 多种渠道的技术来源和模仿创新能力的提高 |
5.5.3 并购和重组 |
5.5.4 营销能力和品牌经营能力 |
5.5.5 产权明晰 |
5.6 对于科伦制药的建议 |
第六章 提高四川民营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
6.1 对于四川民营制药企业的建议 |
6.1.1 持续性差异化创新 |
6.1.2 通过差异化创新提升四川民营制药企业的比较优势 |
6.1.3 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
6.2 对四川医药决策部门的建议 |
6.2.1 利用四川资源优势走出中药现代化之路 |
6.2.2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
6.2.3 培养龙头企业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7.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0.2 基本概念界定 |
0.2.1 对医药产业的界定 |
0.2.2 对医药产业政策的界定 |
0.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0.3.1 研究重点 |
0.3.2 研究难点 |
0.3.3 创新与不足 |
0.4 论文的基本结构、方法及效果 |
0.4.1 论文的逻辑结构 |
0.4.2 主要方法 |
1.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1 基本理论 |
1.1.1 产业政策理论 |
1.1.2 卫生经济学理论 |
1.1.3 药物经济学理论 |
1.1.4 福利经济学理论 |
1.1.5 系统论 |
1.1.6 博弈论 |
1.1.7 基本理论评述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对医药产业政策的研究 |
1.2.2 国内学者对医药产业及政策的研究 |
1.2.3 对医药产业政策现有研究的评价 |
本章小结 |
2. 国外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借鉴 |
2.1 美国的医药产业及政策 |
2.1.1 产业现状及特点 |
2.1.2 产业政策 |
2.2 日本的医药产业及政策 |
2.2.1 产业现状及特点 |
2.2.2 产业政策 |
2.3 欧盟的医药产业及政策 |
2.3.1 产业现状及特点 |
2.3.2 产业政策 |
2.4 印度的医药产业及政策 |
2.4.1 产业现状及特点 |
2.4.2 产业政策 |
2.5 国外医药产业政策的启示 |
2.5.1 医药政策制定应立足本国国情 |
2.5.2 医药产业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技术创新 |
2.5.3 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业是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2.5.4 医药产业政策手段应多样化 |
本章小结 |
3.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效果 |
3.1 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规模 |
3.1.2 速度 |
3.1.3 效益 |
3.1.4 主要问题 |
3.2 主要政策及效果 |
3.2.1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实践历程 |
3.2.2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
3.2.3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特点 |
3.2.4 我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的效力分析 |
3.3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
3.3.1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3.3.2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
本章小结 |
4.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分析及政策取向 |
4.1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
4.1.1 国际经济环境 |
4.1.2 国际医药产业运行环境 |
4.1.3 国内社会经济环境 |
4.2 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取向 |
4.2.1 我国制定医药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
4.2.2 政策目标取向 |
4.2.3 政策构建原则 |
本章小结 |
5. 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政策 |
5.1 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1 医药产业结构现状 |
5.1.2 我国医药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5.2 调整优化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政策取向 |
5.2.1 提高医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
5.2.2 优化调整医药产业的内部结构 |
5.3 优化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 |
本章小结 |
6. 我国医药产业组织政策 |
6.1 我国医药产业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1.1 市场结构 |
6.1.2 企业竞争行为 |
6.1.3 并购行为 |
6.2 调整优化我国医药产业组织的政策取向 |
6.2.1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
6.2.2 积极扶持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
6.2.3 防止产业内过度竞争,规范市场秩序 |
6.3 完善我国医药产业组织政策的措施 |
6.3.1 加强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的规定 |
6.3.2 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 |
6.3.3 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
6.3.4 加强对医药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制 |
本章小结 |
7.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政策 |
7.1 医药产业技术现状及问题 |
7.1.1 科技创新在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7.1.2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现状 |
7.2 我国医药产业技术政策及发展导向 |
7.2.1 制定我国医药技术产业政策的必要性 |
7.2.2 医药产业技术的政策导向 |
7.3 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 |
7.3.1 做好医药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优先领域及重点 |
7.3.2 建立健全多元科技投入体系,切实增加医药科技经费投入 |
7.3.3 加快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7.3.4 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
7.3.5 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 |
本章小结 |
8. 医药产业政策体系运行及对策研究 |
8.1 我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运行状况 |
8.1.1 医药产业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不强 |
8.1.2 医药产业政策执行力不强 |
8.1.3 医药产业政策评估监控体系不健全 |
8.2 完善我国医药产业政策运行体系的对策 |
8.2.1 完善政策决策机制 |
8.2.2 加强政策执行力建设 |
8.2.3 建立政策评估监控体系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1.2.1 基本理论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2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2.1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
2.1.1 外部经济理论 |
2.1.2 传统集聚经济理论 |
2.1.3 新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
2.2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2.3 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
2.3.1 产业集群的定义 |
2.3.2 产业集群的特征 |
2.3.3 产业集群的分类 |
2.4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 |
2.4.1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
2.4.2 产业集群的作用机理 |
3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
3.1 西部地区界定 |
3.2 生物医药产业的界定、特征 |
3.2.1 生物医药产业的界定 |
3.2.2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
3.3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背景 |
3.3.1 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
3.3.2 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趋势 |
3.4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基本情况 |
3.4.1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与生物医药企业的数量关系 |
3.4.2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类型划分及其数量 |
3.4.3 2004年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行业效益 |
4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理论界定与实证研究 |
4.1 理论界定: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钻石模型"分析 |
4.2 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一个简化模型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
4.3 模型运用 |
4.3.1 数据来源 |
4.3.2 评价方法选择: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4.3.3 实证过程及结果 |
4.4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与工业增长之间的关系 |
5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集群分析 |
5.1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strength) |
5.1.2 劣势(weakness) |
5.1.3 机遇(opportunity) |
5.1.4 威胁(threat) |
5.2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定位分析 |
5.2.1 功能定位 |
5.2.2 目标定位 |
5.2.3 发展方向定位 |
5.2.4 招商定位 |
6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2 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
7 结束语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局限性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9)柞水县凤凰镇传统民居及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选题 |
1.2 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
1.3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
1.3.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绩 |
1.3.2 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凤凰镇凤凰街民居建筑环境的研究 |
2.1 凤凰镇概况 |
2.1.1 凤凰镇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变迁 |
2.1.2 凤凰镇的人口组成与文化渊源 |
2.2 凤凰街民居的价值 |
2.3 小结 |
第三章 凤凰街民居研究 |
3.1 凤凰街民居形成原因分析 |
3.1.1 移民文化的影响 |
3.1.2 商业的影响 |
3.1.3 湖北民居的影响 |
3.2 凤凰镇的选址 |
3.3 街道形态 |
3.4 院落的空间组合 |
3.4.1 基本建筑单元——四合院 |
3.4.2 四合院的拼接 |
3.4.3 院落空间形态 |
3.5 建筑的立面形式 |
3.6 民居的木结构 |
3.7 民居的装饰 |
3.7.1 屋身的装饰 |
3.7.2 雕刻艺术 |
3.7.3 庭院绿化 |
3.8 典型院落分析 |
3.8.1 丰源和钱庄(新春村660号) |
3.8.2 茹聚兴药行(新春村365、366号) |
3.8.3 原康家宅院(新春村347号) |
3.9 小结 |
第四章 凤凰镇的民间文化 |
4.1 民间信仰 |
4.2 南北交融的民俗 |
4.2.1 岁时节令 |
4.2.2 婚娶大礼 |
4.2.3 丧葬习俗 |
4.2.4 礼节酬酢 |
4.2.5 饮食文化 |
4.2.6 待客礼仪 |
4.3 戏曲曲艺 |
4.3.1 汉调二簧 |
4.3.2 柞水渔鼓 |
4.4 老字号 |
4.4.1 茹聚兴药行 |
4.4.2 丰源和钱庄 |
4.4.3 骡马巷 |
4.5 民居及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 |
4.6 小结 |
第五章 凤凰街民居及民间艺术的保护 |
5.1 凤凰街民居及民间艺术的关系 |
5.2 凤凰镇民间艺术和古民居中存在的问题 |
5.2.1 凤凰街民居和民间文化的保护现状 |
5.2.2 凤凰街民居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5.3 凤凰街民居和民间艺术的保护 |
5.3.1 保护的内容 |
5.3.2 保护的目标 |
5.3.3 保护的原则 |
5.4 凤凰街居民和民间艺术的保护探索 |
5.4.1 民居的保护 |
5.4.2 非物质文化环境的保护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柞水县凤凰镇凤凰街民居量化评分表 |
图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四、四川实施科技兴药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雅安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况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2]贵州T中药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英. 贵州大学, 2019(06)
- [3]四川省内江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张如义,吕向阳,陈艾梦,刘丹,杨旭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1)
- [4]试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之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J]. 樊海岩.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07)
- [5]云南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纳敏,王华祥.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3)
- [6]四川民营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分析[D]. 高曼.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7]我国医药产业政策研究[D]. 罗增永.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8]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 李连芬. 西北大学, 2007(05)
- [9]柞水县凤凰镇传统民居及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D]. 王振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3)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