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1](2020)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结果 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金杰,叶继业,胡胜[2](2017)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8例临床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8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梗死灶位于单侧基底节区11例,双侧基底节2例;位于额叶2例,颞叶1例,颞枕叶1例,枕顶叶1例。伤后6个月,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2例,中残4,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病情隐匿,可加重原发脑损伤病情,早期诊断及采取综合方法治疗可减少患儿病死率及致残率。
张世强[3](2015)在《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张世强,赵景伟,李文臣,陈勃,王光明,何川,付双林,王海峰[4](2014)在《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6例小儿外伤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全部为颅脑损伤所致脑梗死,出现单、双侧梗死灶,及一侧或双侧肢体的偏瘫,少部分伴有失语、中枢性面瘫等体征。除1例入院后2 d出现大面积脑梗后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的患儿如果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如仅为局限性脑梗死灶并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应尽早诊断,经药物及康复锻炼、高压氧治疗后,恢复效果良好。
门永召,韩瑞霞[5](2014)在《CT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32例头颈外伤,且CT检查均显示有低密度梗死病灶的患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分析CT检查在外伤性脑血管闭塞诊断中的特异性表现。结果外伤性脑血管闭塞多发生在基底节区,表现为腔隙性梗死样低密度影。单发病灶的患者15例,23个病灶的患者17例。CT检查结果显示,无影像学改变4例,腔隙性梗死20例,其中内囊19例,丘脑1例,CT检查呈小圆形低密度征象。伴有额顶区硬膜下积液患者1例。脑部大面积梗死病灶8例,CT检查显示一侧大脑半球为扇形低密度征象,发生轻微占位效应。结论 CT检查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正确性较高,对病变程度、预后、评估、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尚杰雄[6](2014)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15例诊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唐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5例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15例患儿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程度与临床体征不成比例,均于伤后24h内出现迟发性偏瘫,48h内CT扫描发现脑实质内梗死病灶。15例患儿除1例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外,其余14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结果:9例患儿住院2035天后痊愈出院,6例有肢体运动不适的患儿继续在门诊康复治疗13个月,出院后对患儿继续随访6个月,15例恢复良好,未出现残疾、智力障碍等并发症,有1例患儿由于梗死灶范围较大,而遗留下右手手指精细运动稍差。15例患儿6个月后复查颅脑CT,12例恢复正常,3例原病变区遗留有软化灶。结论: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疗效关键在于早期针对性治疗,而及时CT检查与复查是早期明确诊断从而早期治疗的最有效的手段。
杨玉玲,高岭燕[7](2010)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总结32例经住院保守治疗的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的护理体会。根据患儿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病情观察方法;静脉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避免患侧肢体输注药物;分析患儿癫疒间发作的原因及先兆,严密观察发作特点,避免大发作发生;允许家属陪同学龄前患儿入仓行高压氧治疗,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减压出仓并干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患儿参与康复护理的兴趣。本组29例患儿痊愈出院,3例轻度偏瘫,经后续康复锻炼,功能基本恢复,效果满意。
王春梅,杨桦[8](2003)在《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 :Ⅰ型 (轻微外伤型 ) 12例 ,Ⅱ型 (严重外伤型 ) 6例。Ⅰ型多见于小儿 ,外伤轻微 ,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 ,严重颅脑损伤 ,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 ,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 (和 )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 ,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Ⅰ型多见 ,且好发于基底节区 ,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柴业强[9](2010)在《低场MRI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在低场MRI的表现及发病机制。方法:21例小儿均为外伤后出现瘫痪,检查时间为2~72h。使用安科公司0.2T磁共振扫描仪行横断、矢状、冠状扫描。结果:梗死灶发生在尾状核头部6例,单纯豆状核9例,其中1例累及内囊和脑干。结论:MRI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微小病灶检出及早期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肖哲,王长平[10](2010)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与预后。方法:39例患者均行头颅CT及MR检查,其中37例行药物保守治疗,2例行开颅手术治疗,28例辅以高压氧治疗。结果:CT扫描示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者36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肢体活动恢复满意。结论:非手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效果良好。
二、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表现 |
三、影像学检查 |
四、脑梗死分型 |
五、治疗方法 |
六、评估标准 |
结果 |
讨论 |
一、发病机制 |
二、临床特点 |
三、诊断与治疗 |
(2)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8例临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病理机制 |
3.2临床特点 |
3.3 诊断 |
3.4 治疗 |
3.5预后 |
(3)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小儿外伤性脑梗死 |
2.2 成人外伤后脑梗死 |
2.3 老年人外伤性脑梗死 |
2.4 术后脑梗死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 |
3.2 治疗方法 |
3.3 统计学 |
第4章 结果 |
4.1 临床数据 |
4.2 临床表现 |
4.3 影像学表现 |
4.4 统计分析 |
4.5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发病率比较 |
5.2 发病机制 |
5.3 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比较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数据 |
2.2 临床表现 |
2.3 影像学表现 |
2.4 统计分析 |
2.5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5)CT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CT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结果 |
2.2 CT检查结果 |
2.3 外伤引起梗死病灶的显示时间 |
3 讨论 |
(6)儿童外伤性脑梗死15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
1.3 治疗 |
2 结果 |
3讨论 |
(7)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及转归 |
2 护理 |
2.1 根据患儿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病情观察方法 |
2.2 静脉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在患侧肢体输注药物 |
2.3 分析患儿癫疒间发作的原因及先兆,严密观察发作特点,避免癫疒间大发作发生 |
2.4 允许家属陪同学龄前患儿入仓行高压氧治疗,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减压出仓并干预 |
2.5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激发患儿参与康复护理的兴趣 |
(8)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外伤性脑梗死的分型 |
3.2 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
3.3 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 |
四、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 张桂玲,张怀强,王洪生,孙印臣,赵佩林,王志明,孟文博.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4)
- [2]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8例临床治疗体会[J]. 金杰,叶继业,胡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1)
- [3]小儿颅脑损伤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张世强. 吉林大学, 2015(08)
- [4]1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J]. 张世强,赵景伟,李文臣,陈勃,王光明,何川,付双林,王海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12)
- [5]CT诊断外伤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应用[J]. 门永召,韩瑞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20)
- [6]儿童外伤性脑梗死15例诊治分析[J]. 尚杰雄. 中国医药导刊, 2014(03)
- [7]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的护理[J]. 杨玉玲,高岭燕. 护理学报, 2010(05)
- [8]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J]. 王春梅,杨桦. 河北医药, 2003(04)
- [9]低场MRI对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 柴业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07)
- [10]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J]. 肖哲,王长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8)
标签:脑梗死论文; 腔隙性脑梗死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预后论文; ct扫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