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隐身技术发展回顾

船舶隐身技术发展回顾

一、舰艇隐身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陈甜,张兴武,刘金鑫,陈雪峰,严如强[1](2022)在《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及舰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舰艇的隐身性能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和战术指标。吸振隔振等被动控制技术在舰艇减振降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依然无法满足舰艇对声隐身性的需求,因此,开展舰艇的振动与噪声主动控制研究意义重大。频谱塑形主动控制可以通过改变辐射噪声特征的方式对舰艇进行变特性声隐身。介绍了频谱塑形主动控制的内涵,根据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依次从自适应逆控制、自适应主动控制以及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以舰艇领域的应用来验证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张晗,闫大海,钱治强[2](2020)在《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研究了包括电磁波、声波、尾流等在内的探测水面舰船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及针对这些手段,水面舰船所采取的包括雷达波隐身、电磁辐射隐身、光电隐身等在内的主要隐身措施。系统提出探测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高现有探测制导技术水平,对各种探测制导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集成,探索新型探测制导技术等。隐身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加大隐身顶层和总体设计力度,提高舰船隐身性能评估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隐身材料,深入开展隐身技术集成,探索隐身新机理等。水面舰船隐身技术难度大、涉及专业广,集成度高,需要以需求为牵引,密切跟踪探测技术发展趋势,坚持从设计源头贯彻隐身设计思想,同时不断提高水面舰船对不同侦察制导和攻击手段的软硬杀伤能力,探索新技术、新手段,保证我水面舰船在现代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

刘博[3](2019)在《多航态快速平台方案设计及多学科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现代反潜及特种作战需求,本文提出了多航态快速平台的概念,将传统水面舰船及潜艇设计与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相结合,开展了多航态快速平台的多学科多目标设计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依据需求开展多航态快速平台的初始方案设计,建立了总体方案设计框架;依据水面舰艇及潜艇的设计原理和规范,结合平台多航态、高性能的设计要求,开展了耐压艇体与非耐压艇体、动力推进系统、总布置等设计工作,完成了静水力性能分析、多航态浮性及静稳性分析,研究了潜浮过程中的稳性变化情况,给出潜浮稳度图,通过衡准校核验证了初始方案的合理性。确定了多航态快速平台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流程,选取学科设计变量及取值范围,明确了系统级优化目标和约束,搭建了系统设计框架;分析了 MDO方法中的试验设计、近似方法、灵敏度分析、搜索策略、优化算法等关键技术,可知Opt LHD试验设计方法在优化效率和均匀性上表现良好,OSA方法更为合适平台设计变量灵敏度分析,以NSGA-Ⅱ算法作为平台多学科搜索策略、以MDF方法搭建优化框架更加合适;经近似模型精度对比得到水上快速性和耐波性学科选取RSM-2模型、隐身性和水下快速性学科选取RSM-3模型拟合效果更好。开展快速性、耐波性、隐身性三个子系统的设计分析,完成了不同工况下的平台水动力数值模拟和雷达散射强度计算,并通过经验规律对比分析的手段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依据工况选取原则,将特定条件下的航行阻力、响应幅值算子、雷达散射截面积选为学科状态变量,将裕度较低的水下潜航输出功率纳入系统级约束,确保平台优化结果的合理性。完成了快速性、耐波性、隐身性三个子系统的近似模型构建,经验证模型精度和设计变量灵敏度均表现良好;完成了平台各学科单目标优化,得到单学科最优解,对比可知MIGA搜索策略效率更高,ASA搜索策略收敛效果更好;基于MDF方法搭建了平台多学科优化框架,求解得到了 Pareto最优解集。依据优化目标倾向,借助最小距离法,给出了多航态快速平台的最终设计方案,并通过了稳性横准校核,相比初始设计方案,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平台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冯洋[4](2018)在《典型近海巡逻舰雷达波隐身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近海巡逻舰虽然搭载了火炮和导弹等武器,具备一定的防空反导能力,但受到吨位的限制,不能过多依靠增加武器装备形成良好自卫能力。隐身技术通过降低目标特征物理场如雷达波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可以大幅度提高军舰的作战生存能力。近岸巡逻舰具有造价低、性能好、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国际市场需求度较高,本论文以典型近海巡逻舰为平台开展雷达波隐身研究,通过总体顶层规划、隐身设计技术和技术措施研究、施工建造雷达波隐身控制措施研究,运用仿真计算手段,对总体和设备外形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多散射源组合迭代分析法定位散射源控制关键设备,最终提出了一个即满足舰总体使用,又具有良好隐身性能的总体兼优的技术方案,全舰的雷达波散射截面积能够满足典型近海巡逻舰主要作战使用性能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了全舰的目标特征信号,提高了近海巡逻舰的雷达波隐身性能。

孙胜,王钦伟,曹洁,蔡高华[5](2017)在《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难题,从提高导弹突防能力、实现超视距远程攻击和作战信息一体化方面分析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趋势,重点论述了反舰导弹精确末制导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彭亮,王建勋,邓海华,刘宏[6](2014)在《水下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非声隐身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分析舰艇的磁场、电场和尾迹这几种国外重点关注的非声特性入手,介绍了国外的非声探测手段和探测水平,分析了水下非声探测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国外磁场、电场、尾迹、雷达波和可见光等先进非声隐身单项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水下非声隐身技术的原理;最后对非声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孙京[7](2014)在《舰载电子系统及其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表明舰载电子战系统是舰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战、信息战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电子战系统及其技术的应用意义进行了归纳,然后分别就电子战系统组成结构、电子战技术中的隐身技术、侦察告警技术、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技术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阐述了舰载电子战中各技术的作用。

郑向阳[8](2010)在《某三体舰船总体初步设计及隐身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体船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一些造船先进的国家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有少量的三体船投入运营。我国对三体船的研究主要在水动力理论、模型试验等方面,总体设计方面做的工作有限。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三体舰船的总体设计研究,完成了某三体舰船的总体初步设计、完整稳性计算、破舱稳性计算和雷达隐身性能设计等工作。本文做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三体舰船的发展状况及舰船的总体设计原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舰船稳性及三体舰船稳性的计算原理。2)以某船模型线为母型,利用TRIBON软件LINES模块完成了某三体舰船型线设计;3)完成某三体舰船总布置设计及重量重心的估算;4)利用TRIBON软件计算模块完成三体舰船的完整稳性计算及附体破损时稳性计算;5)研究了舰艇外形雷达隐身优化设计问题.根据舰船外形雷达隐身设计的原理及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隐身舰艇,对该三体船进行外形雷达隐身优化设计,提出该三体舰外形雷达隐身设计方案;分析舰船RCS值计算原理及方法,利用微波仿真软件CST计算雷达反射截面积,评估隐身优化设计的效果。

徐海洋[9](2009)在《舰艇雷达波等离子体隐身》文中认为等离子体雷达隐身理论和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建立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模型,分别从折射效应和吸收衰减两方面论述了等离子体隐身的基本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等离子体用于舰船雷达波隐身是可行的。

赵健,王迎炜[10](2008)在《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舰艇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装备的研制、改进情况,指出在现代战争中发展舰艇隐身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探讨几种舰艇隐身技术的性能及其特点,论述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分析。

二、舰艇隐身技术发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艇隐身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及舰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频谱塑形主动控制的目的与内涵
2 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研究进展
    2.1 自适应逆控制
    2.2 自适应主动控制
    2.3 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
3 频谱塑形主动控制在舰艇领域应用
    3.1 舱段柱壳模型的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
    3.2 圆柱薄壳结构的多目标频谱塑形控制
4 未来研究趋势
    (1)精确模型。
    (2)智能控制。
    (3)多源反馈。
5 结语

(3)多航态快速平台方案设计及多学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多航态船舶设计现状
    1.3 雷达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1.4 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平台初始方案设计
    2.1 前言
    2.2 初始方案设计
        2.2.1 耐压艇体设计
        2.2.2 非耐压艇体设计
        2.2.3 动力推进系统设计
        2.2.4 总布置设计
        2.2.5 静水力参数计算
    2.3 多航态浮性设计
        2.3.1 重量重心与固定浮容积估算
        2.3.2 多航态平衡分析
    2.4 多航态稳性分析
        2.4.1 舱容与压载计算
        2.4.2 多航态静稳性分析
        2.4.3 潜浮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化方法分析
    3.1 前言
    3.2 设计优化流程
    3.3 系统建模
        3.3.1 学科分解
        3.3.2 设计变量选取
    3.4 近似方法
        3.4.1 试验设计
        3.4.2 近似模型
        3.4.3 灵敏度分析
    3.5 搜索优化策略
        3.5.1 搜索策略
        3.5.2 优化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子系统设计分析
    4.1 前言
    4.2 快速性学科分析
        4.2.1 快速性指标与变量分析
        4.2.2 水上航行数值模拟
        4.2.3 水下潜航数值模拟
        4.2.4 快速性学科设计要素汇总
    4.3 耐波性学科
        4.3.1 耐波性指标与变量分析
        4.3.2 波浪要素确定
        4.3.3 耐波性数值模拟
        4.3.4 耐波性学科设计要素汇总
    4.4 隐身性学科
        4.4.1 隐身性指标与变量分析
        4.4.2 雷达隐身性仿真计算
        4.4.3 隐身性学科设计要素汇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航态快速平台多学科优化
    5.1 前言
    5.2 试验设计与近似模型构建
        5.2.1 水上快速性与耐波性学科建模
        5.2.2 隐身性学科建模
        5.2.3 水下快速性学科建模
    5.3 单目标设计优化
    5.4 多学科优化框架
    5.5 多学科多目标设计优化
    5.6 优化方案确定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典型近海巡逻舰雷达波隐身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标
        1.1.2 指导思想
    1.2 国内外水面舰艇隐身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水面舰艇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1.2.2 国内水面舰艇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2 水面舰船雷达波隐身研究方法
    2.1 雷达波隐身研究方法
        2.1.1 仿真计算方法
        2.1.2 测试方法
    2.2 仿真算法与校模
    2.3 简单目标仿真计算的校模
    2.4 复杂目标的仿真计算校模
    2.5 本章小结
3 雷达波隐身设计顶层规划研究
    3.1 雷达波隐身原则
    3.2 主要散射源散射特征分析
        3.2.1 雷达波散射机理研究
        3.2.2 主要散射源分析
    3.3 雷达波隐身指标分配
    3.4 本章小结
4 总体和设备雷达波隐身设计技术研究
    4.1 主船体、上层建筑隐身外形设计技术研究
    4.2 舰面设备雷达波隐身设计技术研究
        4.2.1 舰面设备隐身思路
        4.2.2 舰面电子武备隐身仿真分析及改进措施
        4.2.3 舰面其它设备隐身措施分析
        4.2.4 舰面设备隐身控制要求
    4.3 本章小结
5 全舰RCS仿真计算分析与评估
    5.1 全舰RCS仿真计算分析
        5.1.1 全船RCS仿真
        5.1.2 船体及上层建筑隐身分析
        5.1.3 全舰散射源隐身分析
    5.2 全舰雷达波隐身性能评估
        5.2.1 建模与计算
    5.3 施工建造隐身控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反舰导弹概述
2 反舰导弹的发展历程
    2.1 第一代反舰导弹
    2.2 第二代反舰导弹
    2.3 第三代反舰导弹
    2.4 第四代反舰导弹
3 反舰导弹未来发展趋势
    3.1 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
         (1) 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
         (2) 提高导弹飞行速度, 发展超音速和超高音速反舰导弹
         (3) 采用隐身技术提高导弹的隐蔽性
         (4) 采用先进制导系统提高导弹抗干扰能力
    3.2 实现超视距远程攻击
         (1) 提高反舰导弹的远程探测能力
         (2) 研制先进的巡航导弹
         (3) 利用惯导与卫星组合导航技术
         (4) 采用弹道式导弹打击海上大型舰船目标
         (5) 采用中继制导技术辅助实现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
    3.3 作战信息一体化
4 反舰导弹精确末制导技术
    4.1 毫米波精确制导技术
    4.2 红外成像精确制导技术
    4.3 合成孔径技术
    4.4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
    4.5 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
5 结语及展望

(6)水下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下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现状
    1.1 磁场探测与隐身技术
    1.2 电场探测与隐身技术
    1.3 尾迹探测与隐身技术
    1.4 其他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
2 水下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3 结语

(7)舰载电子系统及其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电子战系统及其构成
2 舰载电子战技术
    2.1 舰艇隐身技术
    2.2 舰载电子侦察告警技术
    2.3 舰载雷达无源干扰技术
    2.4 舰载雷达有源干扰技术
3 总结

(8)某三体舰船总体初步设计及隐身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三体船发展现状综述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2章 500t 级三体舰船总体初步设计
    2.1 总体设计概述
    2.2 500t 级三体舰船基本要求
    2.3 主尺度要素
    2.4 快速性估算
    2.5 型线设计
        2.5.1 Tribon M3 Lines 型线设计模块简介
        2.5.2 型线设计结果
    2.6 总布置设计
        2.6.1 舰船总布置设计概述
        2.6.2 总布置设计结果
    2.7 静水力曲线计算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500t 级三体舰船稳性、不沉性计算
    3.1 舰船稳性、不沉性概述
        3.1.1 舰船稳性概述
        3.1.2 舰船不沉性概述
    3.2 三体舰船完整稳性及附体破损稳性计算原理
        3.2.1 三体舰船完整稳性计算原理
        3.2.2 三体舰船附体破损稳性计算原理
    3.3 500t 级三体舰船完整稳性计算
        3.3.1 TRIBON 初步设计模块使用流程简介
        3.3.2 载况分析及重量重心估算
        3.3.3 完整稳性计算
    3.4 500t 级三体舰船附体破损稳性计算
        3.4.1 单侧附体破损稳性计算
        3.4.2 两侧附体均破损时稳性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舰船雷达隐身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1 雷达散射截面
        4.1.1 雷达散射截面的定义
        4.1.2 雷达截面的特性
        4.1.3 目标的散射特性
    4.2 舰船雷达隐身设计方法
        4.2.1 舰船隐身设计的目标
        4.2.2 舰船雷达隐身设计方法
        4.2.3 舰船外形隐身优化设计基本过程
    4.3 RCS 计算方法介绍
第5章 三体舰船雷达隐身性优化设计
    5.1 500t 级三体舰船主要雷达散射源分析
        5.1.1 雷达散射源分析
        5.1.2 隐身处理基本办法分析
        5.1.3 三体舰船雷达隐身设计分类
    5.2 500t 级三体舰船外形雷达隐身设计
        5.2.1 隐身桅杆的应用
        5.2.2 主船体隐身性处理
        5.2.3 上层建筑的隐身设计
        5.2.4 甲板表面设备、舾装件,开口、舷窗等隐身处理
    5.3 500t 级三体舰船雷达散射截面积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舰艇雷达波等离子体隐身(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艇雷达波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
2 等离子体隐身机理
3 模拟分析
4 结 语

(10)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舰艇隐身技术
    2.1 对付雷达探测
        1) 通过改变舰艇的外形来对付雷达探测, 主要有:
        2) 主要是借助特殊的、能强烈吸收雷达波的材料。
    2.2 对付声纳探测
    2.3 对付红外探测
    2.4 抑制舰艇的电磁辐射
    2.5 其它隐身技术
        1) 水雾隐身技术。
        2) 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3) 烟幕伪装。
3 发展动向
    1) 奎奈蒂克公司为挪威海军制造并交付LOKI鱼雷对抗装置。
    2) 泰利斯公司为厄瓜多尔海军209型潜艇提供S-Cube声呐系统。
    3) 美国海军开发新型雷达。
    4) 哥伦比亚海军采购水面监视雷达装备护卫舰。
    5) 萨吉姆防务公司为马来西亚提供海军光电系统。
    6) 以色列海军订购“术士”诱饵以提升水面舰艇的反导防御能力。
    7) 美国改进海上监视雷达。
    8) 泰利斯公司将为意大利护卫舰提供声纳设备。
    9) 英国“机敏”级潜艇将使用新型光电潜望镜。
    10) 韩国第三艘214级潜艇下水。
4 发展分析
    4.1 新的隐身机理
        1)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2) 应用仿生技术。
        3) 应用“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4.2 新型隐身材料
        1) 手性材料 (chiralmaterial) 。
        2) 纳米隐身材料。
        3) 导电高聚物材料。
        4) 多晶铁纤维吸收剂。
        5) 智能型隐身材料。
5 结语

四、舰艇隐身技术发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适应频谱塑形主动控制及舰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 陈甜,张兴武,刘金鑫,陈雪峰,严如强. 中国机械工程, 2022
  • [2]水面舰船隐身技术研究[J]. 张晗,闫大海,钱治强. 舰船科学技术, 2020(19)
  • [3]多航态快速平台方案设计及多学科优化研究[D]. 刘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4]典型近海巡逻舰雷达波隐身仿真研究[D]. 冯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反舰导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 孙胜,王钦伟,曹洁,蔡高华. 航天控制, 2017(03)
  • [6]水下非声探测与隐身技术综述[J]. 彭亮,王建勋,邓海华,刘宏. 舰船科学技术, 2014(05)
  • [7]舰载电子系统及其发展概述[J]. 孙京.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06)
  • [8]某三体舰船总体初步设计及隐身性研究[D]. 郑向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9]舰艇雷达波等离子体隐身[J]. 徐海洋. 现代电子技术, 2009(17)
  • [10]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分析[J]. 赵健,王迎炜. 舰船电子工程, 2008(11)

标签:;  ;  ;  ;  

船舶隐身技术发展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