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艰难历程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艰难历程

一、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苦旅(论文文献综述)

万东灿[1](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刘福临[2](2019)在《“三权分置”下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生之基,系于土地。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资源,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随着城镇化发展的牵引力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群逐步朝向城市转移,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则是以农村留守妇女、老人为主,这部分群体很难承担农业生产的主要工作。传统的粗放型小农生产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其获得的收益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发展需求,以至于农民对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丧失了积极性。因此,国家适时地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基础上做出了改革调整,提出了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新思路。农村土地信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重要制度创新。“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互独立,其中,经营权可以作为信托资产进行自由流转,进而成为农地信托流转合法的权利载体;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依靠稳定的农地信托关系介入到农业生产,给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在农业现代化要求下,农村土地信托逐渐从宏观的政策目标转向为微观的农民个人发展诉求;农地信托关系将农民、政府、信托机构、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保障各主体流转过程中土地权益的最大实现。首先,本研究以农地“三权分置”理论为立足点,综合运用多种研究分析方法,通过对“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村土地信托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从流转的主要类型入手,分析出农地信托独有的优势特点和价值功能;其次,通过观察我国现阶段农地信托的整体发展概况,寻找、整理、总结出国内已有的农地信托典型实践模式,在掌握国内农地信托实践动态的基础之上,探究影响农地信托流转的主要因素,结合目前农地信托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挖掘造成这些法律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再次,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等农地信托的法律环境、运行模式等考察和分析,总结出当前对我国农地信托流转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确定明晰土地产权、引入科技要素、主导规模经营、制定土地保护法律等参考方向。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地信托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从实践、政策、法律相协调的层面确定新时期农地信托流转的基本原则,提出完善农地信托流转的具体法律制度和农地信托流转制度运行的保障措施;并结合国内农地信托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农地信托银行设想,以促进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总之,“三权分置”下的农地信托发挥了信托制度应有的时代价值,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助推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旨在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金融权益,帮助农民实现土地改革成果共享,最终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整体实现。

吴睿[3](2019)在《货币政策影响下的矿业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有所健全后企业经济活动日益深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政府制定的经济方针对企业日常运行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是公司制定发展规划时需侧重的关键点,尽管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然而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融资风险。一方面,矿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具有劳动与资本双密集、同时存在明显高杠杆经营的特征,导致矿业企业整体存在“重资产、薄利润”的传统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矿业企业经营来说,处于内外部环境权变背景下的矿业企业债务融资面临着新型风险,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受限、营业利润下滑、财务指标恶化等困境,导致矿企经营现金流量质量降低,引发较大的支付风险。如何缓解资金筹集压力、稀释债务支付风险成为矿企经营与发展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的周期性调整对我国矿企债务融资存在利率传导、信贷传导两个重要机制,研究如何有效地降低债务融资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次研究考虑到财政部、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数据,以此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和货币政策的关联性。本文首先对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阐述我国矿企行业特征、融资现状及融资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最后,本文选取20092017年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采矿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全样本及分样本描述性统计,此外依据产权性质、地区差异、公司规模、政治关联等维度,通过多元回归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对我国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研究的主要实证结论如下:(1)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减弱矿企债务融资风险;反之,紧缩的货币政策则更易加重矿企债务融资风险。与此同时,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特别是货币政策在第二年的改善效果达到最大化。(2)矿企所处的资源行业属于国家政策重点监控领域,以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由于“绿色信贷”政策导向的引导,导致货币政策对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在国有矿企中更明显。进一步地,由于小规模矿企对债务融资敏感性高、抗击外部冲击能力较弱,因此货币政策对小规模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影响更加明显。(3)未发现证据支持地区发达程度与企业政治关联能够影响货币政策与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关系。结果说明,矿企融资风险受政策影响甚于地区经济差异,政策制定者应该优先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差异而非经济差异的因素。与此同时,尽管商业银行存在向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输送信贷的动机,但是由于利率、信贷规模、审批与监管等因素,其影响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效果并不明显。本文不仅为分析和预测货币政策变动对矿企融资风险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所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季晓亢[4](2017)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正式完成,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层级。贷款利率的放开能够给予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但是,也对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提出了挑战。中小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发展历程的研究,由于我国先前严格的利率政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一直是参照官定利率,在官定利率的规定范围内对贷款进行定价,定价能力与自主定价积极性都不强,随后的贷款定价探索过程中,虽然利率管制相对放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取得贷款定价进步的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采用的贷款定价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定价权放开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商业银行定价模式的研究,其主要使用的定价模型为成本加成模型、基准利率加成模型、客户贡献度模型以及RAROC定价模型,通过对几种定价模型的研究,发现其有各自的优缺点和贷款定价倾向。其中,使用最为广泛,定价准确性最高的是RAROC定价模型。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银行自身状况的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具备使用RAROC定价模型的客观基础。客观考察RAROC定价模型,其计算公式中并没有关于银企关系的因素,这严重脱离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计量方法确定了RAROC模型各要素的计算公式后,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了客户贡献要素,使模型能够根据客户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贡献对利率做出动态调整。通过实证,改进后的RAROC定价模型能够照顾到非预期风险,符合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并能根据客户为银行提供的收益给出优惠利率,满足银行更深层次挖掘存量客户的需要。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降低贷款风险,提高定价能力和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刘达禹[5](2016)在《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文中提出相机抉择型(Discretion)货币政策和规则型(Rule)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重要手段。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实际经济状况进行解读与判断后,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采取的应急性调整措施。然而,由于名义利率的相机抉择调整不具有系统性,因此,其将大幅降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与公信力,这会导致公众无法形成连续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相比而言,规则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预先设定相应的政策调整机制,并在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后,按照事先设定的政策机制进行名义利率调整。此时,这种政策承诺机制将对公众预期产生系统性影响,并对中央银行的“机会主义”和“短视行为”形成约束,从而使货币当局的公信力增强,进而实现通过小幅调整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由此可见,对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关联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经济参与者识别货币当局政策操作的客观规律,从而加深对经济状况的理解、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同时还有助于货币当局增强其政策操作的透明性与公信力,继而改善其政策调控效果,并最终实现控制通胀水平、降低产出波动和维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目的。实际上,有关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中央银行接连的降准降息操作以及货币数量论失效等观点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二者间的关联机制与勾稽关系。此外,自美联储与欧洲央行陆续开始实施“零利率下界”与“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一场新型的货币主义革命也已开始在全球上演,有限的汇率波动与无限的信用扩张之间势必会累积结构性矛盾,并终将通过影响产出、通胀与资产价格等方式改变一国的货币供给与利率调控。有鉴于此,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重新审视了我国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关联机制,并按照“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描述→理论的推演→理论的检验→理论的拓展→理论的模拟→现实的总结”这样的逻辑架构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部分结论:本文的第一章系统地给出了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概念,并详细地介绍了规则型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随后按照“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经典研究→现代衰退周期的出现及二者间的新型作用机制→中国典型经济波动阶段内的货币政策调控”,这种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脉络系统地梳理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经典文献,最后给出了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中,笔者则是系统地对比了现阶段与1996年经济“软着陆”时期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并对本轮经济周期的持续期进行了估计,同时测算了在当前世界宏观经济环境下,来自世界经济的外生冲击对我国总产出增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十二五”后期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将形成新一轮“软着陆”,并且本轮经济“软着陆”的平面将明显低于上次,此外,本轮“软着陆”后的持续期将显着延长,这将直接影响“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格局。在对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态势及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后,全文研究开始步入其核心部分。第三章中,笔者采用TVP-VAR模型从实时分析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内来自世界经济增速变动的外生冲击对我国实际产出增速的影响,并对1996年以来名义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控制与信贷供给变动在熨平经济波动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了对比与检验,结果发现:世界经济景气变动的影响仅具有短期效应,它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与我国经济转型的相关性较弱,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仍把工作重心着力于自身发展。而就货币政策调控的异质性特征而言:现阶段采取改变广义货币供给的方式熨平经济波动将会面临远期福利成本约束,而适度的名义利率调整和信贷供给先行则是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第四章至第五章主要是系统地对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关联机制进行理论研究与计量检验。其中,第四章是货币政策成本专题研究,本章在中央银行线性福利损失函数的基础上引入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指数项,并对中央银行福利损失函数的非对称性特征和惰性特征进行了检验和识别。随后采用基于新凯恩斯理性预期框架下的TVP-S-VAR模型刻画了名义利率对不同质通货膨胀冲击的动态反应路径,结果发现:中央银行在通货紧缩时期的政策调控力度将显着增强,而就“新常态”时期内的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持续性,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适时微调和定向着力”的货币政策调控方针,从而为经济增速托底,也为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和改革留出必要时间。第五章则是将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进行了国际对比,本章对中美两国货币当局在“大缓和”、经济“软着陆”与“现代衰退”时期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多重门限效应检验,发现中美两国货币当局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名义利率调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偏好。其中,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两国货币当局的名义利率调整均具有规避通货膨胀偏好,而当经济处于紧缩期时,其货币政策操作则会向产出缺口倾斜。随后,为进一步识别“现代衰退”时期美联储名义利率调整对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有效性,本章采用LT-TVP-VAR模型对新凯恩斯框架下的时变系数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再估计,结果发现:在应对本次“现代衰退”冲击的过程中,仅通过名义利率调整已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反周期扩张作用。若想有效抑制经济持续下滑态势还需要前瞻指引、扭曲操作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从而提振经济活力,以期拉动经济增长。第六章伊始至第七章截止则进入了本文的理论模拟环节,其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针对当前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六章中,笔者构建了包含资产价格及市场异质交易者的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随后利用校验分析法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发现货币当局根据资产价格错位采取的应急反应是其在无法实时监测证券市场运行状况时的次优选择。此外,相比于对资产价格错位进行事后干预的利率规则,考虑了资产价格的利率规则不但不会影响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还会促使经济系统达到兼具确定性和稳定性的理性预期均衡。因此,货币当局应高度注重货币政策规则的前瞻指引作用,从而为公众树立稳定的政策预期,并确保其政策操作的有效性。第七章则是在第六章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本章首先对经典的“托宾Q”理论进行修正,将资产的基础价值与投机价值进行分离,继而将含有资产基础价值的前瞻性利率规则纳入至DSGE分析框架,随后对这一问题展开必要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名义利率调整能够有效促进资产价值修复进而拉动实体经济复苏;而近期我国呈现出资本市场活跃但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实体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的错配;此外,我们仍不应忽视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给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使用上,货币当局应高度重视事前的政策疏导,以防投资者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进行过度解读,从而在发挥货币政策良性指引功能的同时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第八章是本文的最后一个研究章节,笔者以TVP-FA-VAR模型和能够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数据指标为基础,详细地对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总结与诠释,结果发现:无论是价格调整亦或是货币供给变动都会对产出波动产生明显的平抑作用,其中产出对价格调整的反应更为直接,并且收敛较快,而广义货币调整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则较为复杂,其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具体项目的增减变动,因此其已不宜作为监测指标来测度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张燕[6](2009)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选取中国大陆的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投融资学的融资理论和投资理论为研究范式,从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层面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现状、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并以此为基础从产业经济和媒介经济的视角,指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存在股权融资的偏好,在投资时存在的结构偏向性和投资的低效率,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上市之举以及传媒概念股的形成正是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在经历了“企业化→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后,上市为传媒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公募资金,该融资渠道缓解了传媒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但研究发现,传媒上市公司的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高抑价大大降低了融资效率,同时传媒上市公司普遍呈现出的低资产负债率,表明传媒厌恶财务杠杆经营,另外,传媒上市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内源融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目前股权融资仍是传媒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渠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内容产业应是传媒产业的基础,应成为传媒公司的千古基业,传媒公司理当努力保持基业长青。本文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内容业务投资偏低的九大原因,认为由于传媒内容产品的准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政府应给予资助和鼓励。作为中国占据最好资源的传媒上市公司更应该时不我待,加紧内容产业的运作,因为内容才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业和制高点。从投资结构论的研究视角看,传媒上市公司不能拘泥于一己之域,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传媒提供的消费是一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高低受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状况影响。所以传媒企业在发达地区的投资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能表现。基于中国现有的体制,中国传媒的跨区域经营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基于与国际传媒市场接轨的需要,中国传媒还应谨慎地试水跨国投资。论文以传媒公司的真实融资情况作为案例,分析了传媒公司的资金成本。本文认为合理设计的融资产品的发行价格能有效降低个别资本成本;在进行融资方案的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和融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文选取电广传媒和中视股份两家公司,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投资效益。同时还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了两家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其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过程的梳理发现:并购是其进行扩展的基本投资手段,并且是紧密围绕传媒产业价值链的两大核心——内容和渠道展开,新闻集团投资新设、新建的项目极少,它总是积极寻找目标,然后买来经营,践行“开店不如买店”的投资原则。同时新闻集团还通过售卖资产减轻并购的资金压力,同时又达到投资结构调整的目的。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但一些传媒上市公司的离散投资业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经验基础,往往是惨淡经营或亏损经营,牵扯了传媒上市公司的精力和财力,不利于传媒主业的发展。本文还指出传媒上市公司的一些“类金融公司”的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因此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应是围绕传媒主业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并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时,必须遵循一些投资战略:·基于“开店不如买店”的并购投资战略·基于“1+1>2”的联盟投资战略·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新组合”的创新投资战略·基于“技术领先”的新技术投资战略针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政府融资、企业融资、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层面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但同时又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应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应加强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鉴于传媒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传媒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融资是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鉴于传媒上市公司是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原来他们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而股份制单位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两种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主要是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为保证传媒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健的成长,应加强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

刘军[7](2008)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三农”发展新形势和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着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完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持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业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要想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对其竞争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并依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结合研究课题,展开了相关理论综述;在对竞争力的含义及其基础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后,对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竞争力内涵的总结和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研究的评述,论文对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分析,得出湖南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优势和劣势;最后提出了提升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即:明确改革方向,继续深化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湖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步伐;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加快湖南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等等。

苗得雨[8](2008)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用航空工业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国家科技进步有着重要影响的战略产业。现代民用航空工业具有高度国际化商业运营的特点,金融业的有效支持和服务对其持续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对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打破世界民用航空制造的垄断格局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也将促进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金融资本效率,并为金融如何服务战略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个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借鉴。目前,我国已正式确定大飞机项目,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的研究更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经济及产业之间关系的宏观问题方面,金融与产业的关系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金融对战略产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更鲜见关于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系统性着述,而这个问题的研究对民用航空工业等战略产业的发展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运用金融发展理论、战略产业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国外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经验,结合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现状,以利于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和金融结构更加合理、金融体系更加完善为目标,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研究了民用航空工业与金融发展的互动机理及民用航空工业对金融服务的系统性需求;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对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策略和政策建议,填补了国内空白。航空工业有军民之分,军用航空工业的发展主要服从国防战略和武器装备需求计划,依赖国家财政支持。民用航空工业则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服从产业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本论文在研究范畴上重点分析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同时考虑到民用航空工业的战略特殊性,在理论和策略研究中加强了对政策变量的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基础、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和策略与政策研究四大部分。研究基础部分由第一、第二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研究动因,综合介绍了本论文研究内容、逻辑思路和主要创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解析。第二章,由于缺乏金融对民用航空工业服务的相关研究,本论文分析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关系问题、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影响等相关研究现状,以此作为论文研究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的研究基础,并由此把握研究的方向和深度。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三、第四章组成。第三章从欧、美、俄、印尼、巴西等国家航空产业政策中金融手段的运用和国际航空租赁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金融对民用航空工业这种政府干预色彩浓、资本密集度高、产业周期长的战略产业的服务实践及产生的效果,研究了发达国家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支持和服务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的重要启示。第四章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租赁市场角度,剖析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该部分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理论研究部分由第五、第六章组成。第五章结合战略产业和金融发展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用航空工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从而论证了金融资源向民用航空工业倾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金融业加强为民用航空工业等战略产业的服务和支持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六章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的关键要素,建立了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模型,提出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系统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支持途径,从而有利于针对性地提出金融服务策略和政策建议。策略与政策研究部分由第七、第八、第九章组成。第七章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促进产业发展和有利于金融服务为目标的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改革方案。第八、第九章从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租赁、资本市场、金融政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策略和具体的财政金融政策需求。本论文的创新主要有四点:第一,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论证了金融服务与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互动机理,首次提出了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是金融安排的改进先行,为金融业如何加强对以民用航空工业为代表的战略产业的服务和支持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首次应用复杂系统理论,分析论证了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是一个系统而非单一要素,并提出了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的关键要素及各要素的支持特性和途径。第三,首次应用“路径依赖”理论对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企业治理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了我国现有民用航空工业体制的核心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分析打破现有低效路径依赖的外部变量,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民用航空工业公司,它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具有股权多样化的共同治理结构,适于金融有效支持,从而适合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第四,首次提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结构优势,引入以主银行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时构建大型航空租赁平台,建设和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本论文提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结论主要有:我国民用航空工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安排的改进先行;金融服务要认真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之间的关系,且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前提;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获得新的行业发展利润是金融业为民用航空工业提供扶持的内在动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金融业有效扶持民用航空工业的必要条件;金融业对民用航空工业的服务系统是个复杂系统,包含较多相互关联的要素,主要有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航空租赁、资本市场、金融政策、国家环境等,不同的金融服务要素,对航空工业具有不同的支持特性,在航空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各要素对航空工业有不同的支持途径;间接金融扶持在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现阶段具有比较优势,构建航空租赁平台是金融扶持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需要建立金融创新协调机制,并通过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包括金融政策,建立一套保障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诱导机制以及风险分配机制,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张珊珊[9](2007)在《关于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利率已经成为了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最重要的桥梁,是调节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杠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重要变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不仅表现在利率水平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整个经济的基本情况,而且利率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宏观间接调控的最有效的手段。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利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经济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也正因为利率如此重要,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利率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期我国中央银行根据我国不同的经济形式,多次采取了调整利率的措施,但是,利率政策的执行效果却并非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率政策信号在经由金融领域传递到实体经济的过程重中,由于传导链接受阻效率不高造成的。因此,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并且提出畅通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措施使货币政策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具用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利率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包括西方利率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瑞典学派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IS-LM模型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同时,介绍了我国对于利率政策研究的现状;然后,阐述了我国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回顾了我国利率政策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大量数据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利率政策运行的效果,得出了我国利率政策效应较弱;接下来,依据前面分析的结论,深入探讨了利率政策效应弱化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因素提出了加强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应的政策建议。

陶艺[10](2005)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的经济经历着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作为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稳定经济发展的政府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如何全面细致地评价财政、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政策积极效应的有效发挥,成为理论界热切关注的焦点。正确分析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决定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各种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将会十分有利于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进行定位,这对于更加有效地、科学地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标准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进行过简单的分析和论述,近年来经济学方面的杂志也对这一课题进行过论证和研究,本文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综合了这一方面的理论成果,并争取使这些理论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根据中国在转轨时期所具有的经济特定,构建了一个小型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模拟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选择。论文的结构和各章安排如下: 第一章,引言和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近年来实行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述以及对已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介绍。 第二章,联立方程模型,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联立方程模型及其拟合、情景分析的介绍,对于中国近年来实行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学者采用了许多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评价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大小。但是,各学者一般都采用单方程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宏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这是单方程模型无法准确描述的。本文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过渡期的某些特点建立了中国的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 第三章,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变迁。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对经济的不同作用,接着分析了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变迁以及导致的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发生的深刻变化,然后利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理,

二、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苦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苦旅(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2)“三权分置”下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问题不足
第二章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理论基础研究
    2.1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的内容和法理基础
        2.1.1 “三权分置”的基本内涵
        2.1.2 农地信托流转的含义
        2.1.3 “三权分置”与农地信托的关系
        2.1.4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的功能分析
    2.2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主要类型
        2.2.1 土地服务性全托管
        2.2.2 土地“半托”型合作经营
        2.2.3 土地入股式收益型全托
    2.3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流转的理论基础
        2.3.1 法学基础理论
        2.3.4 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三权分置”下国内农地信托流转的现状考察
    3.1 国内农地信托流转的整体概况
        3.1.1 农地信托在土地流转方式中的比例偏低
        3.1.2 土地规模化经营受到碎片化土地问题困扰
        3.1.3 区域间的农地信托行业呈现差异化布局
    3.2 “三权分置”下国内农地信托流转的典型实践模式
        3.2.1 西南地区:“合作社+流转土地+农民+保证保险”模式
        3.2.2 中部地区:政府主导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
        3.2.3 东北地区:“?产业链?式农地信托流转”模式
    3.3 影响国内农地信托流转的主要因素分析
        3.3.1 经营方式
        3.3.2 流转价格
        3.3.3 信托风险
        3.3.4 法律环境
    3.4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主要存在的法律问题
        3.4.1 农地流转主体的权责利界定不清晰
        3.4.2 农地信托机构综合服务专业水平低下
        3.4.3 农地信托流转的风险分担机制匮乏
        3.4.4 农地信托多方合作协调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3.5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不通畅
        3.5.2 农地信托规模化经营受限制
        3.5.3 农村土流市场信用环境差
        3.5.4 惠农政策与法律制度不协调
第四章 国外典型国家农地信托的经验参考与借鉴
    4.1 域外国家的农地信托发展梳理
        4.1.1 美国:明晰产权的“土地保护信托”
        4.1.2 日本:“互联网+”的绿色土地信托
        4.1.3 法国:土地集中经营式信托流转
    4.2 国外典型国家农地信托对我国的启示
        4.2.1 明晰土地产权并加快土地确权工作
        4.2.2 发挥信息科技在农地信托中的应用
        4.2.3 规模化经营需注重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4.2.4 完善“土地利益保护”为中心的相关法律
第五章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流转的法律制度构建
    5.1 确定“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的基本原则
        5.1.1 土地利益中心原则
        5.1.2 利益引导与自愿原则
        5.1.3 农民金融权益保护原则
    5.2 完善农地信托流转的法律制度
        5.2.1 明确流转各主体权责利分配
        5.2.2 促进农地信托交易公示法定
        5.2.3 规范农地信托流转合同内容
        5.2.4 完善农地信托市场监管制度
        5.2.5 建立农地信托惩罚性赔偿制度
    5.3 构建农地信托流转风险防范与分担机制
        5.3.1 农地信托流转保险制度
        5.3.2 农地信托收益保障制度
第六章 “三权分置”下农地信托流转制度运行保障措施
    6.1 选择适当的农地价值评估方式
    6.2 建立农地确权信息数据库
    6.3 发挥农地信托机构社会中间层主体作用
    6.4 重视农地信托专业人才培养与输送
    6.5 完善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
第七章 农地信托流转的发展趋向与模式创新
    7.1 农地信托流转的未来发展趋向
        7.1.1 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方向转变
        7.1.2 科技、资本和土地有机融合,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
    7.2 农地信托流转的创新模式——农地信托银行
        7.2.1 明确农地信托银行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7.2.2 调整农地信托银行的经营服务范围
        7.2.3 坚持发挥农地信托银行的功能优势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1.农地“三权分置”有效助推农地信托流转
        2.农地信托流转相较于其他土地流转方式更具优势
        3.发展农地信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设计和推进
        4.农地信托银行是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的创新模式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一)
附录B 访谈提纲(二)
附录C 农村土地托管合同样本(一)
附录C 菜单式土地托管服务合同样本(二)
附录D 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货币政策影响下的矿业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主要概念界定
        2.1.2 相关理论概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2.2.2 货币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3 货币政策与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矿业发展概况、融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矿业发展概况
    3.2 我国矿企融资现状
        3.2.1 融资渠道分析
        3.2.2 股权融资分析
        3.2.3 债务融资分析
    3.3 我国矿企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4.1 我国矿企债务融资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矿企内部特征的影响
        4.1.2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4.2 货币政策影响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的理论分析
        4.2.1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影响债务融资风险的机理分析
        4.2.2 货币政策通过信贷传导机制影响债务融资风险的机理分析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设计
        4.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4.4.2 变量定义及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多变量回归分析
        5.2.1 货币政策对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基准回归
        5.2.2 货币政策对矿企债务融资风险的进一步回归
    5.3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债权人监控、发挥债务的治理作用
        6.2.2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6.2.3 提升长期借款比率、缓解短期偿债约束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实践
    第一节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定价发展历程
        一、初期起步阶段
        二、贷款定价探索阶段
        三、贷款定价日趋稳定阶段
    第二节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现状
        一、自主定价积极性提升显着
        二、贷款定价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三节 中小商业银行现阶段贷款定价模型中存在的不足
        一、定价模型缺乏准确的风险定价能力
        二、贷款定价模型执行低效率
        三、贷款定价模型无法进行具体的差异化定价
        四、贷款定价模型忽视小微企业
第三章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考察
    第一节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
        一、成本加成定价模型
        二、风险收益调整模型
        三、官定利率加点法
        四、客户盈利分析法
    第二节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配套措施分析
        一、客户分类贷款定价
        二、简洁的贷款定价程序
        三、严格的风险防控和贷后跟踪
    第三节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定价模型应当注重风险防控
        二、贷款定价要充分考虑成本
        三、定价模型应当具备差异化定价能力
        四、贷款定价向小微企业倾斜
第四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中小商业银行使用RAROC定价模型的可行性
        一、风控体系更加科学
        二、贷款利率市场化完成
    第二节 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构建
        一、RAROC贷款定价模型
        二、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改进
        三、预期损失的计算
        四、非预期损失计量
    第三节 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指标的选取和计算
        二、RAROC贷款定价模型的实证结果
第五章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配套措施的完善
    第一节 优化实施贷款定价模型的外部环境
        一、完善以央行为核心的官定利率体系
        二、建立具体的信用评级体系
    第二节 重视银行自身贷款定价相关措施的完善
        一、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基层贷款定价机构建设
        二、加强中小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倾斜
        三、加强贷款信息系统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理论发展脉络
        1.2.1 货币数量论的产生与发展
        1.2.2 Mc Callum规则的演化历程
        1.2.3 Taylor规则的发展历程
        1.2.4 拓展的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及其应用
    1.3 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研究现状
        1.3.1 现代经济周期的新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机制
        1.3.2 货币政策成本、货币政策最优反应函数与规则型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研究综述
        1.3.3 含有资产价格要素的货币政策规则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1.4 全文章节安排与内容简介
第2章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软着陆”态势与持续期估计
    2.1 理解中国经济“软着陆”与“现代衰退”
    2.2 中国现代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分析
    2.3 不同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软着陆”的数字化特征
    2.4 中国现代经济周期的趋势水平及其持续期估计
        2.4.1 双区制经济周期持续期模型的估计原理与构建
        2.4.2 MS均值模型和MS-AR模型估计结果
    2.5 本章结语
第3章 中国典型经济波动时期内的货币政策调控:基于世界经济周期变动的经验分析
    3.1 世界经济景气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影响的理论传导机制分析
        3.1.1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依性的典型化事实及其理论思辨
        3.1.2 世界经济景气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影响的传导路径分析
        3.1.3 国际宏观调控模式分化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3.2 TVP-VAR模型的估计原理
        3.2.1 TVP-VAR的建模机理
        3.2.2 TVP-VAR的参数估计
    3.3 异质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有效性检验
        3.3.1 世界经济周期变动冲击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特征与短期预测
        3.3.2 名义利率调整逆周期调控作用的有效性检验
        3.3.3 货币供应量调整的时变特征及其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结语
第4章 货币政策成本的非对称性及其动态调控模式研究
    4.1 中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典型化事实”
    4.2 货币政策最优反应机制的理论分析
    4.3 中央银行偏好的非对称性及惰性检验
        4.3.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3.2 最优利率反应函数估计
    4.4 我国货币政策反应机制的动态路径识别
        4.4.1 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演变路径
        4.4.2 新凯恩斯理性预期框架下的TVP-S-VAR模型
        4.4.3 基于通胀缺口变动的利率动态调整路径
        4.4.4 基于通货膨胀盯住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结语
第5章 中美经济周期与规则型货币政策关联机制的对比研究
    5.1 “大缓和”、经济“软着陆”与“现代衰退”
    5.2 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非线性关联机制的研究进展
    5.3 中美非线性泰勒规则的再估计
        5.3.1 带有利率平滑意愿的泰勒规则模型
        5.3.2 多重门限选择模型在泰勒规则拓展中的应用
    5.4 基于LT-TVP-VAR模型的货币政策时变反应机制分析
        5.4.1 LT-TVP-VAR模型的参数估计
        5.4.2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下的中美货币政策动态潜在门限因子模型构建
        5.4.3 中美时变系数货币政策规则的动态反应机制分析
    5.5 本章结论与启示
第6章 资产价格错位、经济系统均衡与规则型货币政策
    6.1 资产价格错位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相关研究梳理
    6.2 包含资产价格因素与异质交易行为的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6.2.1 加入资产价格因素的CGG模型
        6.2.2 资产定价模型
        6.2.3 含有资产价格要素的规则型货币政策
    6.3 不同假设条件下的利率规则模型及其经济性质
        6.3.1 股票市场中无技术分析交易者的情形
        6.3.2 事前干预资产价格错位的政策体制与存在技术分析交易者的情形
        6.3.3 事后干预资产价格错位的政策体制与存在技术分析交易者的情形
    6.4 事前干预与事后调整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模拟与效果评价
        6.4.1 校验参数选取
        6.4.2 市场交易者同质情形下的货币政策模拟
        6.4.3 事前管理资产价格错位的政策模拟
        6.4.4 事后干预资产价格错位的政策模拟
    6.5 本章结语与政策启示
第7章 资产价格错位与货币政策规则
    7.1 资产价格错位与货币政策调控关联机制的文献综述
    7.2 托宾Q理论的估值修正及其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7.2.1 经典的“托宾Q效应”与降息调控的政策传导机制分析
        7.2.2 改进的“托宾Q理论”及其数值修正
        7.2.3“修正的Q值”在我国经验研究中的近似处理
    7.3 含有“基本面Q值”的DSGE模型框架
        7.3.1 家庭部门
        7.3.2 企业部门
        7.3.3 中央银行
        7.3.4 稳态条件与系统求解
    7.4“利率调整→估值修复→经济复苏”政策传导渠道有效性的计量检验
        7.4.1 参数校准
        7.4.2 稳态条件下利率冲击的动态反应路径识别
        7.4.3 基于可变利率平滑意愿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研究贡献与经验启示
第8章 规则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动态调控效应的宏观成分与宏观冲击
    8.1 TVP-VAR族模型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8.2 TVP-FA-VAR模型的估计原理及其冲击反应函数
        8.2.1 TVP-FA-VAR模型的基本构架
        8.2.2 TVP-FA-VAR模型的动态因子及其冲击反应函数
    8.3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宏观成分与宏观因子
        8.3.1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信息概述
        8.3.2 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因子提取
    8.4 异质性货币政策调控的动态特征及其方差分解
        8.4.1 经济周期对异质性货币政策调控的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8.4.2 异质性货币政策的方差分解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1——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后记 2——感恩录

(6)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视点及相关理论资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媒产业
        二、传媒上市公司
        三、融资、再融资、连续融资
        四、投资
        五、投融资
    第二节 投融资理论
        一、投资理论
        二、融资理论
第二章 传媒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现状
    第一节 中国传媒企业与中国证券市场
        一、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与上市之举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与传媒概念股的形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首发融资
        一、IPO的募集资金额度和募集资金投向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IPO高抑价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再融资途径选择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配股、增发
        二、债务融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债券
        三、混合融资:可转债
    第四节 对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现实评价
        一、IPO的首日涨幅偏高
        二、股权再融资是传媒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途径
        三、借贷融资少,短期借贷与长期借贷倒挂
        四、传媒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能力有限
        五、不同融资结构存在的理由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分析——以电广传媒为例
        一、电广传媒的收入水平分析
        二、电广传媒的融资能力分析
        三、电广传媒的投资效率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结构分析
        一、重渠道投资轻内容投资
        二、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
        一、投资空间结构的概念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益考量
    第一节 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
        一、资本结构分析
        二、资本成本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投资效益分析
        一、经营效率分析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偿债能力分析
        四、投资收益分析
        五、增长分析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
        一、关联交易的概念及有关法规规定
        二、传媒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必然性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三、传媒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传媒投融资的经验借鉴和多元化投资问题
    第一节 多元化投资问题
        一、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启示
        二、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离散投资与相关投资
        三、相关多元化投资战略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问题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实业投资风险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与金融投资风险
        三、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危险的游戏
        四、处理好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一、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
        二、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
    第二节 建立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
        一、认识投资银行的角色: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
        二、传媒公司应选择对口投资银行以保证有效沟通和高效服务
    第三节 加强传媒上市公司与企业的联合:合作投融资
        一、股份合作成立新公司
        二、项目合作的投融资形式
        三、战略合作框架内的合作
    第四节 强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
        一、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
        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 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一、营业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关于竞争力研究动态
        3.1.1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理论及其评价
        3.1.2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及其评价
        3.2 国内对银行竞争力研究动态
        3.3 评述
    4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2 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5.1 研究方法
        5.1.1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1.2 比较分析法
        5.2 研究思路
    6 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6.1 创新之处
        6.2 存在的不足
    7 论文的初步框架
第二章 竞争力的含义及其基础理论
    1 竞争力
    2 竞争力理论
        2.1 经典管理理论
        2.2 竞争战略理论
        2.3 竞争力理论
    3 竞争力分析模型
        3.1 五种竞争力分析模型
        3.2 PEST分析模型
        3.3 SWOT分析模型
第三章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内涵
    1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定义
        1.1 农村信用社的性质与内涵
        1.2 农村信用社竞争的特点
        1.2.1 竞争是在利率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1.2.2 竞争是在相互之间产品基本没有区别的情况下进行的
        1.2.3 竞争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1.3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内涵
        1.4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2 农村信用社竞争力构成要素
        2.1 现实竞争力要素
        2.1.1 规模水平
        2.1.2 经营能力
        2.2 潜在竞争力要素
        2.2.1 制度竞争力
        2.2.2 金融创新能力
        2.2.3 人才竞争力
        2.2.4 科技竞争力
        2.2.5 文化竞争力
        2.2.6 品牌竞争力
        2.3 环境竞争力要素
        2.4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分析
    1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2 农村信用社现实竞争力分析
        2.1 整体规模大,但单个县级联社的规模水平低
        2.2 经营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力弱
        2.2.1 流动性指标比较
        2.2.2 安全性指标比较
        2.2.3 效益性指标比较
        2.2.4 效率指标比较
    3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潜在竞争力分析
        3.1 制度竞争力
        3.1.1 省联社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3.1.2 农村信用社产权模糊,官办色彩仍较浓厚
        3.1.3 治理结构明显失衡,权力缺乏有效约束
        3.1.4 经营机制转换滞后,农村信用社效率低下
        3.2 金融创新能力
        3.2.1 业务发展水平低,品种单一
        3.2.2 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窄,发展较慢
        3.2.3 业务品种科技含量低
        3.3 人才竞争力
        3.4 科技竞争力
        3.5 文化竞争力
        3.5.1 企业文化的环境适应能力
        3.5.2 企业形象塑造能力
        3.6 品牌竞争力
    4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环境竞争力分析
        4.1 经济环境
        4.2 市场因素
        4.2.1 湖南省内农村金融市场集中度
        4.2.2 产品差异化
        4.2.3 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
        4.3 制度环境
        4.3.1 农村信用社的法规管理
        4.3.2 农村信用社的行政管理
        4.3.3 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监督管理
        4.4.4 存款保险制度
    5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5.4 威胁分析(Weaknesses)
        5.4.1 来自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微小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挑战
        5.4.2 来自邮政储蓄银行的直接竞争
        5.4.3 农行、农发行等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的参与
        5.4.4 外资银行的虎视耽耽
        5.4.5 国家开发银行从侧面“进攻”农村信用社
        5.4.6 民间借贷是农村信用社潜在的竞争对手
    6 结论
第五章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1 继续深化改革,完善治理结构
        1.1 明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
        1.2 完善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
        1.2.1 进一步完善股本结构
        1.2.2 引入独立理事制度
        1.2.3 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2.4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5 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市机制
    2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
        2.1 更新创新理念
        2.2 推进组织机构创新
        2.3 加强技术创新
        2.4 加强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2.5 推进营销体制改革
        2.5.1 制定竞争性市场营销战略
        2.5.2 要强化品牌营销
        2.6 创新“湖南农信”文化
        2.6.1 形式上的创新
        2.6.2 内容上的创新
    3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3.1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3.1.1 重新定位省级联社和县级联社的风险管理职能
        3.1.2 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2 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
        3.3 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管和考核
        3.4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3.5 建立规范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4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4.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
        4.1.1 建立科学的员工聘用机制
        4.1.2 完善个人考核、激励与评价机制
        4.1.3 建立员工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核心专业人才特别报酬机制
        4.1.4 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
        4.1.5 努力造就一批职业合作金融专家
        4.2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4.3 加快合作金融立法,完善监管体系
        4.4 建立完善外部补偿机制
        4.4.1 多渠道多方式化解农信社历史陈欠
        4.4.2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市场化运作机制
        4.4.3 建立信用担保制度
        4.4.4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市场
        4.4.5 探索多种形式的风险补偿方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析
        1.3.1 民用航空工业
        1.3.2 金融服务
    1.4 论文思路及逻辑安排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论性观点
    1.6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研究
    2.2 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3 金融发展对产业发展影响研究
    2.4 当前研究及问题
第3章 国外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分析及启示
    3.1 国外民用航空产业政策中金融手段的运用
        3.1.1 美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分析
        3.1.2 欧盟各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分析
        3.1.3 其它国家航空产业政策中金融手段的运用
    3.2 国际航空租赁业发展分析
        3.2.1 国际飞机租赁业发展现状
        3.2.2 美国飞机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3.2.3 欧洲飞机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3.2.4 日本飞机租赁业的发展状况
    3.3 各国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第4章 国内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分析
    4.1 货币市场影响分析
        4.1.1 我国金融功能的财政化
        4.1.2 我国银行业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功能尚不健全
        4.1.3 银行业是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4.2 资本市场影响分析
        4.2.1 民用航空工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4.2.2 民用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4.2.3 民用航空工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3 国内航空租赁市场分析
        4.3.1 航空租赁业发展现状
        4.3.2 我国航空租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4.4 国内金融服务系统是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较大的弱项
第5章 金融业与民用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机理研究
    5.1 战略产业相关理论
        5.1.1 支持战略产业发展的目的和理由
        5.1.2 战略产业的支持过程
        5.1.3 民用航空工业的战略产业特性
    5.2 金融在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5.2.1 资金形成功能
        5.2.2 资金导向功能
        5.2.3 信息揭示与公司治理功能
        5.2.4 风险管理功能
        5.2.5 信用催化功能
    5.3 金融业与民用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机理研究
        5.3.1 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
        5.3.2 金融业扶持民用航空工业的动因分析
        5.3.3 金融业发展对民用航空工业的影响
        5.3.4 金融业对民用航空工业扶持的制约因素
        5.3.5 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第6章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理论分析
    6.1 复杂系统相关理论
        6.1.1 系统的概念及一般描述
        6.1.2 复杂系统及其经济学意义
    6.2 金融服务是复杂系统
        6.2.1 金融服务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6.2.2 金融系统复杂性的特点
    6.3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模型
        6.3.1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各影响要素分析
        6.3.2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系统模型
    6.4 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金融支持分析
        6.4.1 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初期的金融支持
        6.4.2 民用航空工业成长及扩张期的金融支持
第7章 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改革研究
    7.1 路径依赖理论
        7.1.1 路径依赖的涵义
        7.1.2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7.1.3 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7.2 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的路径依赖
        7.2.1 企业治理模式依从"路径依赖"
        7.2.2 民用航空工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金融业有效扶持其发展的关键
    7.3 国外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分析
        7.3.1 波音公司模式分析
        7.3.2 空中客车公司模式分析
        7.3.3 国外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启示
    7.4 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企业治理模式选择研究
        7.4.1 建立新型民用航空工业公司的思考
        7.4.2 新型民用航空工业公司的特点和组织架构
        7.4.3 建立以主银行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机制
        7.4.4 建立新型民用航空工业公司应注意的问题
第8章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策略研究
    8.1 金融业服务于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8.2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间接支持策略研究
        8.2.1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投资诱导功能
        8.2.2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功能
    8.3 大型航空租赁平台构建研究
        8.3.1 大型飞机租赁公司组建设想
        8.3.2 构建航空租赁平台
    8.4 民用航空工业直接金融支持策略研究
        8.4.1 资本市场组织结构调整
        8.4.2 资本市场交易结构调整
        8.4.3 资本市场流通结构调整
第9章 民用航空工业金融服务政策研究
    9.1 完善财政金融政策
    9.2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9.3 开展飞机租赁的政策建议
    9.4 其他对民用航空工业的扶持政策
    9.5 制定适应WTO条款的民用航空工业补贴政策
第10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关于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利率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西方利率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回顾
    第二节 西方利率政策有效性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利率政策有效性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我国利率政策的历史考察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我国利率政策的回顾
    第三节 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我国利率政策有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利率未实现市场化
    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实现程度不高
    第三节 微观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化不敏感
    第四节 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第四章 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三节 培育具有真正商业动机的市场主体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发展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第二章 联立方程模型
    2.1.联立方程模型定义
    2.2.联立方程模型的模拟
    2.3.情景分析
第三章 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变迁
    3.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3.2 转轨时期我国金融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变迁
        3.2.1.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
        3.2.2.我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
    3.3 利用IS-LM模型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
        3.3.1.利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机理
        3.3.2.2003年以前的三次主要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
        3.3.3.2003年~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
        3.3.4.中国IS-LM曲线的形状分析及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章 一个中国小型宏观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及其模拟
    4.1 模型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的基本结构
    4.3.模型的估计
    4.4 2003~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模拟分析
        4.4.1.货币政策的情景分析
        4.4.2.财政政策的情景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四、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苦旅(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2]“三权分置”下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 刘福临.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3]货币政策影响下的矿业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研究[D]. 吴睿.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4]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研究[D]. 季晓亢. 郑州大学, 2017(12)
  • [5]规则型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理论模拟与计量检验[D]. 刘达禹. 吉林大学, 2016(08)
  • [6]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D]. 张燕. 武汉大学, 2009(09)
  • [7]湖南省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研究[D]. 刘军.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8]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金融服务系统研究[D]. 苗得雨. 同济大学, 2008(03)
  • [9]关于我国利率政策效果的研究[D]. 张珊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D]. 陶艺.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标签:;  ;  ;  ;  ;  

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艰难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