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喷泉”演示“空气占据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尹慧萍[1](2021)在《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实验,自制教具是重要的物理课程资源。为了达成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低成本高智慧的教学用具,我们对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力学物理实验、自制教具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做中学”“经验之塔”等理论、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学实践,提出了力学教具的制作与应用策略。其中,制作策略包括:(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制作教具;(2)遵循基本原则,科学制作教具;(3)掌握基本方法,有效制作教具;(4)组建制作团队,营造制作氛围。应用策略为:(1)合理运用教具,突显教育价值;(2)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率;(3)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效果;(4)应用系列教具,理解物理原理;(5)重视教具保存,实现一具多用。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相关理论依据和策略,我们从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拓展、课后活动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力学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综合开发了6个效果良好的力学自制教具案例,即(1)压强系列教具,(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系列教具,(3)“希罗喷泉”教具,(4)气体惯性演示仪,(5)静摩擦力演示仪,(6)重力做功探究仪,这些教具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取材日常用品,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实验效果明显,能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为了检验力学教具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两个高一班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对比实验,并从学生考试成绩、课堂表现、课后反馈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将力学自制教具应用于中学物理课堂当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物理的态度,更增添了物理课堂的魅力,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期望本研究能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使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刘亚利[2](2021)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调查与实验拓展的研究 ——以张家口地区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推动化学学科发展的有力工具。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化学实验教学不断深化改革,因此,实验教学的功能日益重要。对张家口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实际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分析出影响实验教学的因素,提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调查与实验拓展的研究课题,以实际案例阐明化学实验创新、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整合设计思路,为教师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国内外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与实验教学改革分析进行综述,梳理化学实验教学相关理论。(2)对地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师生对实验功能的认知以及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态度。(3)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验创新与化学实践的设计方案:实验创新针对教材中一些现象不明显、成功率较低、污染大、耗时长、原理抽象的演示实验进行有效改进,利用气筒制造压强差的原理改进喷泉实验装置、防倒吸装置、启普发生器装置;铁的吸氧腐蚀装置改进;利用磁力搅拌器改进溴乙烷的消去反应装置。用实际案例阐述了实验创新的设计思路,将实验原理简单化、实验过程可视化,增强实验效果,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实验原理;化学实践的设计以SO2实践活动为例,对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解决化学疑难问题,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从实际问题出发,尝试找出化学实践方案,将化学教学与社会相结合,充分落实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4)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够激起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探索拓展实验,优化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董琪[3](2021)在《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与布置,使校园景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大学生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体现校园景观的多功能性。本研究将心理疗愈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基于理论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满足大学校园景观使用者身心疗愈需求的景观设计模式。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心理疗愈景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园艺疗法和压力恢复理论等,并结合相关高校心理疗愈案例分析归纳设计启示,即多种疗愈方法结合、积极调动人体五感进行疗愈、环境设施结合疗愈空间和重视校园园艺农耕活动疗愈等;其次对西安市多所大学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大学室外景观建设现状,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西安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和疗愈景观个人喜好,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心理疗愈空间的需求;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应具备心理关怀、身体关怀、人际关怀、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多样化疗愈空间、多要素搭配优化等多个大学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的四种模式即: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使用相应的设计模式打造出适合大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心理疗愈景观,体现校园景观的功能多样性,对在校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疗愈影响,打破以往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固有思路,为今后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新的道路。
王淑惠[4](2020)在《浅谈STEM理念下小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STEM课程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起源于美国,不同于传统的单学科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方面的综合素养。作为小学阶段基础性课程的科学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STEM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让原本探究性很强的科学课程变得更适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周志伟[5](2020)在《看得见的空气 建构中的思维——《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文中认为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形成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与运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现以《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新授课为例,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创新模型和实验,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方法,并以习得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产生新的思考,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建构。
方亚琴[6](2020)在《科学实验微课设计的案例分析及优化策略》文中提出"停课不停学"期间,笔者分析了教师线上教学及多种网络平台使用的实验微课,发现多数微课存在内容选择不适切,学科本质不凸显,导学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实验微课质量,发挥微课的促学功能,笔者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找准学生思维障碍、思维可视化、拓展学习空间等策略优化微课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相关经验在复课后的教学中持续运用。下面,举例说明如何优化实验微课设计,助力学生线上学习。
江美丽[7](2020)在《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位于必修一第四章,该章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物质研究方法的同时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做出铺垫,为化学反应原理一册的学习铺垫核心知识点,因此在高中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该章知识结构存在偏杂、多、繁的特点,对于抽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来说掌握这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上遇到了困难。本文通过对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进行测查与研究,寻找出形成困难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提出转化困难的教学对策。首先,对高中化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角度了解学生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过程中存在的学习困难,根据结果创建学生版问卷。第二,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问卷”应用于高二年段2个班、高三年段2个班,并进行针对性的个案访谈;通过问卷答题情况深入探测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时存在的学习困难。第三,通过访谈及调查数据探析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借助文献资料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建议,提出相应教学对策。通过测查分析学生在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形成学习困难的成因有1.知识点繁、杂、多。2.忽视化学实验的实践3.学生“学力”出现分层三个方面,研究提出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对策进行学习困难的转化。对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教学可以使用重视衔接教学,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衔接旧知与新知降低教学“台阶”;对于实验教学可以使用一定的微型实验、虚拟情景教学,让学生融汇于实验的情境中,在化学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科思维;对于繁杂的知识使用简单便捷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整理知识点,例如利用思维导图法;对不同“学力”的学生使用不同层次作业进行培养。并在最后以氮元素模块为例展示了教学设计。对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学生存在学习困难主要原因是“教”与“学”配合不佳,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是学生充分掌握学科知识,掌握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科兴趣的根本。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探测出的“学习困难”牵引线、以提出的“教学对策”作为教学流程中的“方向标”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发展学习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刘妍[8](2020)在《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基本观念就是指学生经过对化学知识的概括、提炼、迁移、应用形成独特的化学思维方法和思维意识。元素观是让学生形成从元素的视角看待物质以及物质之间转化,它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的始终,可以说元素观是形成一切化学观念的前提。如何进行基于元素观建构的教学是化学教育者持续关注的主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实际教学过程中专家型教师渗透元素观的教学策略,因此选择符合本研究目的的山西省某重点中学的两位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高中化学必修一教科书为例,探讨了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对“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钠、铝、铁元素的重要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硅、氯、硫、氮及其化合物、“氨硝酸硫酸”共计11个内容主题的22节课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法、文本分析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总结归纳出两位专家型教师元素观建构的教学策略。结果显示,专家型教师会通过联系已有知识渗透从元素组成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元素观。通过构建关系图形成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更本质分类的元素观。通过类比学习深化元素组成相似的物质化学性质也相似的元素观。通过实验探究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策略深化从元素组成和元素价态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元素观。
杨佳婧[9](2020)在《基于三重表征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倍受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本研究以高中化学必修1“元素化合物”内容为载体,基于三重表征对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异同点,总结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丰富同主题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案例,以期为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提供借鉴思路。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三重表征文献的整理,从三重表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角度对三重表征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的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角度分析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现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三重表征、课堂教学行为、专家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具体的研究范畴。为了了解性别不同的专家型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异同和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这两个问题,选取了符合本研究要求的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教师为研究对象,以高中化学必修1“元素化合物”内容为载体运用HWF-R-C分析法进行研究。本研究详细介绍了HWF-R-C分析法的含义和具体操作步骤,并以“铁及其化合物”教学片段为例,从视频录制、转录、编码、数据处理、作图步骤详细展示了该方法的使用过程。论文运用HWF-R-C分析法就“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钠的重要化合物”、“铝的重要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的三个案例、“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硅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氨气”、“硫酸硝酸”的六个案例进行细致分析,绘制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教师在不同课例中的HWF图、R图和C图,并在每个课例中列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表格以便于与HWF图配合分析,总结了在“元素化合物”主题下,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异同及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异同:(1)同一知识点教学时,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所用时长及教学顺序略有差异。(2)同一表征的教学行为所占比例略有不同,但无明显差异。(3)在两种不同表征教学行为之间转换比率上无明显差异。专家型教师课堂教学特点有:(1)在同一知识点教学时,采用的主要行为表征方式基本相同。(2)基于宏观表征的教学行为在三种教学行为中所占比例均是最高的。(3)宏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之间的转化比率在三种表征转化比率中占比最高。
王文静[10](2020)在《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诊断及矫正 ——以莱西市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文中认为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的目标,因此“高效课堂”应运而生,开启了教学模式的新篇章。化学高效课堂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推出了符合当地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基于学科特点,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以其探究性、创新性、思辨性等特点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帮助构建化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高效课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该论文通过教学诊断这一研究方法,对高中阶段的高效课堂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该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借助文献分析法对化学高效课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和教学诊断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研究框架,即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论文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论文研究过程中用到的相关理论做了介绍。第二章探讨了高效课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兼容性,归纳了高效课堂的特征和评价标准;分析了高中生实验障碍,并对教材中实验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将二者进行比较,归纳出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并展示范例,最后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是教学诊断,包括诊断工具开发和诊断实证研究,借助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旨在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探究问题的产生。第四章总结了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结合教学诊断结果,从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归纳了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矫正策略,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解决出现的问题。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针对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刻注重学生存疑精神与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六章是研究总结,对学生的成绩提升和学习习惯的改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新课程标准把提高二十一世纪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其目的之一,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授课时,要创设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就能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探究化学知识的意识,转变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尽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性学习的局面,摒弃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用“喷泉”演示“空气占据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喷泉”演示“空气占据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物理课程资源 |
2.2 中学物理实验 |
2.3 中学物理自制教具 |
2.4 中学物理力学教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制教具理论基础 |
3.1 自制教具概念界定 |
3.2 自制教具理论依据 |
3.3 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4章 教具制作与应用的调查分析 |
4.1 问卷调查研究 |
4.1.1 调查问卷 |
4.1.2 调查对象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情况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教师访谈 |
4.2.1 访谈思路 |
4.2.2 访谈对象的选取和访谈实施 |
4.2.3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章 制作与应用力学教具的策略 |
5.1 制作力学教具的策略 |
5.1.1 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制作教具 |
5.1.2 遵循基本原则,科学制作教具 |
5.1.3 掌握基本方法,有效制作教具 |
5.1.4 组建制作团队,营造制作氛围 |
5.2 应用力学教具的策略 |
5.2.1 合理运用教具,突显教育价值 |
5.2.2 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
5.2.3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效果 |
5.2.4 应用系列教具,理解物理原理 |
5.2.5 重视教具保存,实现一具多用 |
第6章 中学物理力学自制教具案例分析 |
6.1 中学物理力学内容体系分析 |
6.2 力学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6.2.1 在新课导入中的应用 |
6.2.2 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
6.2.3 在课堂拓展中的应用 |
6.2.4 在课后活动中的应用 |
6.3 力学自制教具案例分析 |
6.3.1 案例一:压强系列教具 |
6.3.2 案例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系列教具 |
6.3.3 案例三:“希罗喷泉”教具 |
6.3.4 案例四:气体惯性演示仪 |
6.3.5 案例五:静摩擦力演示仪 |
6.3.6 案例六:重力做功探究仪 |
第7章 力学自制教具实践应用 |
7.1 应用对象及方案 |
7.2 教学实践案例 |
7.3 应用效果分析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教具制作与应用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关于教具制作与应用(教师问卷) |
附录3 测试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调查与实验拓展的研究 ——以张家口地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
1.3.3 实验创新与拓展研究进展 |
1.3.4 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化学实验的要求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支持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化学实验 |
2.1.2 化学实验拓展 |
2.2 理论支持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 |
3.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2.1 教师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2.2 学生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 |
3.3.1 教师调查数据分析 |
3.3.2 学生调查数据分析 |
3.4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及优化策略 |
3.4.1 实验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
3.4.2 优化实验教学现状的策略 |
4 高中化学实验拓展研究 |
4.1 实验拓展目的 |
4.2 实验拓展的方向 |
4.3 实验拓展内容一:演示实验的创新 |
4.3.1 案例一:喷泉实验的改进 |
(1)实验改进原因 |
(2)实验仪器与试剂 |
(3)实验步骤 |
(4)改进装置的优点 |
4.3.2 案例二:防倒吸装置改进 |
(1)实验改进原因 |
(2)实验改进原理 |
(3)改进装置的优点 |
4.3.3 案例三:启普发生器装置改进 |
4.3.4 案例四: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 |
(1)实验改进原因 |
(2)实验仪器与试剂 |
(3)实验步骤 |
(4)改进装置的优点 |
4.3.5 案例五:溴乙烷消去反应的实验改进设计 |
(1)实验改进原因 |
(2)实验仪器及试剂 |
(3)实验步骤 |
(4)装置改进优点 |
(5)创新实践 |
4.4 拓展实验的内容二: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方案 |
4.4.1 实践活动整合的目的 |
4.4.2 实践活动整合的方案 |
4.4.3 SO_2实践活动的整合案例 |
4.4.4 SO_2实践活动的实施及评价 |
4.4.5 SO_2实践活动的意义 |
4.5 实验拓展的实践评价与反思 |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心理疗愈景观理论及案例分析 |
2.1 心理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 |
2.1.1 心理疗愈景观概念 |
2.1.2 康复景观和复愈性环境 |
2.2 心理疗愈景观的理论 |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
2.2.2 压力减轻理论 |
2.2.3 园艺疗法 |
2.2.4 场所精神与精神感知理论 |
2.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相关案例解析 |
2.3.1 中国文化大学舒压疗愈庭院 |
2.3.2 开南大学疗愈庭院 |
2.3.3 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 |
2.3.4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愈花园 |
2.3.5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
2.3.6 案例解析总结 |
3 大学生心理及校园疗愈景观调研分析 |
3.1 调研内容 |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调研及分析 |
3.2.1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
3.2.2 大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分析 |
3.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
3.3.1 大学生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
3.3.2 调研问题总结 |
3.3.3 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疗愈空间需求分析 |
4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4.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
4.1.1 心理关怀理念 |
4.1.2 身体关怀理念 |
4.1.3 人际关怀理念 |
4.1.4 人文关怀理念 |
4.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
4.2.1 五感疗愈原则 |
4.2.2 使用者心理需求原则 |
4.2.3 移情与共情性原则 |
4.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
4.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策略 |
4.3.1 多样化疗愈空间设计策略 |
4.3.2 多要素搭配优化策略 |
4.3.3 多活动引导疗愈策略 |
4.3.4 多科技智能互动策略 |
5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
5.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分类 |
5.1.1 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2 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3 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 |
5.1.4 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 |
5.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疗愈心理问题优先选择的校园景观问卷调查 |
附录三 关于校园心理疗愈景观个人喜好的问卷调查 |
(4)浅谈STEM理念下小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STEM理念培养小学科学探究的意义 |
二、基于STEM理念培养小学科学探究的策略 |
(一)运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
(二)运用组员合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率 |
(三)运用生本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地位 |
(四)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
(5)看得见的空气 建构中的思维——《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设计思路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过程 |
1.课堂导入 |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
3.制作“空气能喷泉” |
4.课堂总结 |
四、教学反思 |
1.充分创造思维的机会 |
2.适当预留思维的时间 |
3.合理拓展思维的空间 |
(6)科学实验微课设计的案例分析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微课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微课内容选择不适切,有趣无义 |
(二)微课设计没有凸显学科本质,有形无神 |
(三)微课教学导学不足,有教无学 |
二、实验微课设计优化策略 |
(一)优化微课内容的选择 |
1. 基于证据找准学生思维障碍设计微课 |
2. 基于课标拓展教材内容设计微课 |
(二)优化指向学科本质的微课设计 |
1. 运用搭建支架策略,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微课 |
2. 运用先解构后综合策略指引学生解决问题 |
(三)优化导学微课设计 |
1. 运用化抽象为直观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 |
2. 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3. 运用拓展学习空间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三、效果和展望 |
(7)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化学教学中有待突破的难点 |
1.1.3 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率较高 |
1.1.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化学学习困难的研究 |
1.2.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的相关教学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困难 |
2.1.2 化学学习困难 |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内容分析 |
3.1 课程标准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要求 |
3.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网络知识的梳理及构建 |
4.“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的测查 |
4.1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教师访谈 |
4.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1.2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4.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师访谈记录及分析 |
4.2.1 教师组成结构分析 |
4.2.2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4.2.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的重难点及教学建议分析 |
4.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测查问卷的制定 |
4.3.1 测查目的 |
4.3.2 测查对象 |
4.3.3 测查工具的设计 |
4.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生版测试问卷的分析 |
4.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
4.5.1 教学过程中对衔接性教学忽略 |
4.5.2 对实验的操作、反应原理把握较差 |
4.5.3 知识体系构建较差 |
4.5.4 学生学习层次不同导致的成绩受影响 |
5.“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对策研究与总结 |
5.1 重视衔接性教学 |
5.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探究 |
5.3 思维导图法抽丝剥茧统筹规划 |
5.4 动态层次作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
5.5 教学对策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
5.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版问卷 |
附录2 学生版问卷 |
附录3 氮元素模块教学设计 |
致谢 |
(8)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培养化学学科素养的途径 |
1.1.2 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
1.1.3 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课堂观察法 |
1.5.3 文本分析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化学基本观念的研究 |
2.1.1 理论研究 |
2.1.2 实践研究 |
2.2 关于元素观的研究 |
2.2.1 元素观基本内涵研究 |
2.2.2 元素观教学实践研究 |
2.3 研究启示 |
3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2 认知结构理论 |
3.1.3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2 核心概念 |
3.2.1 中学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 |
3.2.2 教学策略 |
4 元素观建构的教科书内容分析 |
4.1 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 |
4.2 必修一教科书体现的元素观 |
4.2.1 必修一教科书中元素观的呈现思路 |
4.2.2 必修一教科书中内容主题和元素观内涵的关系 |
5 研究方案与设计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方法与过程 |
5.4 研究数据的处理 |
6 基于元素观建构的课堂观察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物质的分类》的结果与分析 |
6.1.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1.2 教学策略分析 |
6.2 《氧化还原反应》的结果与分析 |
6.2.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2.2 教学策略分析 |
6.3 《钠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
6.3.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3.2 教学策略分析 |
6.4 《铝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
6.4.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4.2 教学策略分析 |
6.5 《铁及其化合物》的结果与分析 |
6.5.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5.2 教学策略分析 |
6.6 《无机非金属材料——硅》的结果与分析 |
6.6.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6.2 教学策略分析 |
6.7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结果与分析 |
6.7.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7.2 教学策略分析 |
6.8 《硫的氧化物》的结果与分析 |
6.8.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8.2 教学策略分析 |
6.9 《氮的氧化物》的结果与分析 |
6.9.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9.2 教学策略分析 |
6.10 《氨的实验室制备》的结果与分析 |
6.10.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10.2 教学策略分析 |
6.11 《硫酸硝酸的氧化性》的结果与分析 |
6.11.1 视频内容的整理 |
6.11.2 教学策略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探讨了必修一教科书元素观内涵 |
7.1.2 实证归纳了专家型教师促进元素观建构的教学策略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三重表征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课程改革需要 |
1.1.2 化学教学理论研究需要 |
1.1.3 化学教学实践研究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课堂观察法 |
2 文献综述 |
2.1 三重表征概述 |
2.1.1 国外关于三重表征的研究概述 |
2.1.2 国内关于三重表征的研究概述 |
2.2 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概述 |
2.2.1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概述 |
2.2.2 国内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概述 |
3 概念界定 |
3.1 三重表征的涵义 |
3.2 专家型教师 |
3.3 课堂教学行为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3 HWF-R-C分析法 |
4.4 研究过程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金属及其化合物主题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结果与分析 |
5.1.1 钠的重要化合物 |
5.1.2 铝的重要化合物 |
5.1.3 铁的重要化合物 |
5.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主题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结果与分析 |
5.2.1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
5.2.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5.2.3 硫的氧化物 |
5.2.4 氮的氧化物 |
5.2.5 氨 |
5.2.6 硫酸硝酸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探讨了两位性别不同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
6.1.2 揭示了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的特征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课堂教学视频转录和编码样例1 |
附录 B 课堂教学视频转录和编码样例2 |
致谢 |
(10)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诊断及矫正 ——以莱西市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架构 |
2.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高效课堂探析 |
2.4 实验教学探析 |
3.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诊断 |
3.1 高效课堂与化学实验教学兼容性分析 |
3.2 诊断工具开发 |
3.3 诊断实证研究 |
3.4 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
4.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矫正策略及教学效果分析 |
4.1 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矫正策略 |
4.2 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分析 |
5.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用“喷泉”演示“空气占据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尹慧萍.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调查与实验拓展的研究 ——以张家口地区高中为例[D]. 刘亚利.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3]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 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浅谈STEM理念下小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J]. 王淑惠. 安徽教育科研, 2020(20)
- [5]看得见的空气 建构中的思维——《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与反思[J]. 周志伟. 安徽教育科研, 2020(20)
- [6]科学实验微课设计的案例分析及优化策略[J]. 方亚琴.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08)
- [7]高中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困难测查及教学对策研究[D]. 江美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元素观建构的高中化学课堂观察研究[D]. 刘妍.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三重表征的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杨佳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效课堂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诊断及矫正 ——以莱西市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D]. 王文静.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