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是“社会公共需要论”更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万正艺[1](2021)在《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为人类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其本身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并逐步渗透进社会安排、制度结构,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的交织日益密切。以数字网络空间视角来考察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更有时代色彩与全球意义。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知识产权法规制度体系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这对激励创新、打造品牌、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进程与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速度间存在差距,高价值高质量知识产权偏少,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协调有待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偏弱。数字网络空间的发展更是加剧了知识产权治理的难度,知识产权侵权呈现新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等特点,且易发多发。作为知识产权治理的重要工具,知识产权政策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网络时代,如何进行政策优化以增强知识产权政策治理效能?立足于数字网络空间的大背景,本文选取环境、价值、行动者作为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要素。从现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入手,文章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分析了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的内容及演变。同时,在反复阅读政策文本基础上,结合“环境-价值-行动者”分析框架,文章逐步明确政策文本数据编码维度。在对1944个政策文本参考点进行编码统计后,文章掌握知识产权政策所关注的环境、价值、行动者方面的具体内容。在政策环境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包括财税优惠、金融支持,运营管理、合作竞争,机构、企业、产业扶持,市场机制与市场自律等方面在内的经济环境;包括行政管理,法律规制,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组织领导、监督协调等在内的政治环境;包括舆论宣传、广泛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应用与产业化等在内的文化环境;包括风险防控与维权,交流合作、调研与援助,国际规则构建,境外注册、产业融入等在内的外部环境。在政策价值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促进知识创新的核心价值,包括激励、优化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创新商业化等;保护私人权益的基础价值,包括权利界定、配置,权利的保护,利益公平分配等;维护公共福祉的终极价值,包括生产结构转型、经济安全维护、社会福利提升等。在政策行动者方面,现有政策文本主要聚焦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其中市场主体主要是各类企业、单位,社会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律师、行业组织、联盟、专业机构,权利人、公众等。从政策文本走向政策现实,借助政策文本编码结果,文章提出在数字网络空间背景下,知识产权政策发展所适宜的政策环境、政策价值、政策行动者,并结合现实情况,指出知识产权政策所面临的环境束缚、价值冲突与行动者困境。数字网络空间显着的开放性、交互性与演变性特征要求我们以一种整体且辩证的思维、从主体间性视角考察数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发展。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是理想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以促进知识创新为核心、保护私人权益为基础、维护公共福祉为目的的协调、统一的动态体系是知识产权政策所需确立的价值体系;各类政策网络行动者各就其位,积极进行知识产权政策互动与反馈是知识产权政策网络适宜的互动状态。然而,实践中,我国原始创新动力薄弱、双轨保护衔接失灵、创新激励文化匮乏、国际规则有失公平。同时,根据对知识产权相关案例的分析,我国知识产权政策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存在价值位序难题;我国知识产权政策设计亦存在违背价值初衷的风险;我国也缺乏清晰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共识。此外,根据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现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政策网络间互动也存在偏差,知识产权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知识经济、产权管理、产权文化、国家利益、政策话语、政策参与等多种因素相关。文章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提出知识产权政策优化路径。通过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来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通过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来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通过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来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邱静静[2](2020)在《环境行为视角下广西三江县程阳侗寨公共空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传统侗族村落形成的地缘血缘关系在现代经济的影响下逐渐丧失。近年来,在大规模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广西三江县传统的侗族村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俗吸引了大批游客。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也因此而发生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生活需求以及行为模式也受到了影响。人们作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塑造了环境,而且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当地居民的生产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外来游客的行为方式对侗族村落的公共空间有什么影响?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行为互动关系?论文以广西三江县程阳八寨(平岩村、程阳村、平铺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理论视角切入,选取具有村落中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为研究样本,调研并归纳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行为方式,探索程阳八寨人们的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公共空间现状评价体系的方式,对程阳八寨公共空间调研要素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程阳八寨中的三个行政村落进行了分类,并探究了各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环境行为的角度提出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节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是研究基础理论,主要对侗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学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第三章分别以程阳八寨里的三个行政村落为案例,通过对其村落公共空间实体环境要素、行为内容要素、知觉认知要素进行调研归纳。第四章利用要素调研总结出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的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小组法分析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的现状,对评价因子进行分层级以及权重计算。并据此对程阳八寨公共空间进行现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五章则基于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的结果,结合程阳八寨的基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造成村落公共空间现状差异的原因,并针对各等级公共空间特征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程阳八寨三个行政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适宜性策略。
任俐蓉[3](2020)在《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与改善,这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进行社会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明确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基础。并以新的高度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保障人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放在民生工作的首位,打造安居乐业、持续发展的“幸福中国”。2019年10月,党中央在第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再次提出要统筹兼顾、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带领全体人民迈向美好生活。2019年5月党中央召开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再次将中部崛起战略提上日程。中部崛起不仅要求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更要求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民生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是以人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为目标,并为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基于此背景,研究幸福指数视角下的中部六省的民生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本文以幸福指数视角下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为研究对象,以马斯洛需求理论、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平与效率理论为支撑,并分析了幸福指数与民生财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其次,本文从民生财政投入总量、民生财政投入结构等方面着手分析中部六省的民生财政发展现状,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构建幸福指数视角下的民生财政投入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三级,从收入与消费、教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条件与环境五个方面着手,选取了24个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出2013-2018年中部六省幸福指数体系的综合得分,最终得出6年间六省幸福指数综合得分逐年增加。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教育支出与住房保障支出与幸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就业与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及环境保护支出与幸福指数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再次,通过研究发现各省的民生财政支出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小、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最终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继续增加民生财政支出规模、优化民生财政投入结构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三个解决措施。本文旨在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为中部崛起计划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喻和文[4](2019)在《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补贴,主要以扶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及联赛成绩为理由与依据。既违背了公共财政支出的原则又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职业体育市场秩序,难以体现其合理性。美国地方政府因职业体育俱乐部产生的经济效益将其视为当地经济的“催化剂”并给予财政补贴,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经济效益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负面的,难以证明地方政府补贴的合理性。此后,补贴理由转向职业体育生产与消费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效益,既符合公共支出原则也能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正外部性效益因具有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性且无有效排他技术或手段,难以运用市场估值方法估算其产生的非市场价值。条件价值法(CVM)的引入破解了正外部性效益无法货币化的难题,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成为可行。在美国地方政府补贴理由转变的启示下,本研究基于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试图构建一个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正外部性效益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如何合理规范地补贴职业体育俱乐部(即“为什么补贴,补贴多少”的问题),为地方政府补贴提供合理理由并界定补贴范围;基于CVM的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为地方政府补贴金额预算提供依据。以职业体育俱乐部正外部性效益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支出理论为理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的正外部性效益的理论框架。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为实证对象,应用条件价值法获取上海市居民对该俱乐部的支付意愿,以此为依据估算其非市场价值。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思辨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展开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条件价值法(CVM)的引入为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提供了可能。国外职业体育领域CVM的应用研究案例能为我国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其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以及赛制的差异,CVM在我国职业体育领域内的应用不能照搬照抄。应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参考国外研究不足之处,有效避免CVM自身存在的偏差问题,确保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2)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解析是非市场价值构成分析的前提,结果发现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既包含公共产品又包含私人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城市品牌效益、生活质量效益、心理收入效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体现了社会共同需要,是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来源。这些正外部性效益不仅能够证明地方政府补贴的合理性,也为基于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的非市场价值的构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并界定了补贴范围。由于正外部性效益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职业体育俱乐部无法向享受的这些效益居民收取任何费用,进而导致总经济价值的损失。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对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补贴是正外部性内部化的政府行为,以激励俱乐部将正外部性效益发挥至最优水平。(3)CV调查方案设计旨在避免或干预各种潜在偏差问题,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支付意愿问卷是CV调查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问卷结构安排、假设情境中俱乐部相关信息描述与虚拟市场构建、引导技术选择、支付方式选择、初始投标值范围及数量、WTP影响因素变量的遴选与修正等方面都将影响到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预调查达到了将部分偏差限制在正式调查之前的目的,样本容量满足了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的要求。(4)申花足球俱乐部每年的非市场价值(WTP总值)约为37.4×108元。其中城市品牌价值为13.8×108元、心理收入价值为16.9×108元、生活质量价值为6.7×108元。申花足球俱乐部巨大的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地方政府应该对其引起重视并给予适当补贴。补贴金额应根据“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原则、当前政府职能与目标、实际财政状况,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下,依据非市场价值构成比例而定。由于国情与联赛环境差异,WTP影响因素结果既有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的也有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反的。
于俊[5](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制度是一国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制度改革是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课题,从古至今,税收制度改革以制度促经济、以经济稳政治、以政治助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突出的作用、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阶级治国理政的战略考量。税收制度兼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税收制度改革是通过税收制度架构设计和组成要素的边际变化来调整治理格局、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改革助推国家治理优化。当今世界,不论是何种性质的国家、抑或是何种发展程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中都非常重视税收制度改革,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何吸收和借鉴他人在税收制度改革中取得的有益成果,适时推进本国的税收制度改革,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的一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鉴于税收制度改革的庞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学术界对于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税收政策等较为传统单一的领域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开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可以将税收制度改革由微观的、具体的工作层面提升到宏观的、战略的层面,拓展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要求,实现税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争取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对税收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供了这个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税收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财税思想的中国化。在当代中国,新时代赋予税收制度改革研究的新思维、新要求、新使命,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探讨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及其调整、改革始终伴随着共和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及其调整以税收集权化匹配计划经济化、以集中统一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公共化匹配经济市场化、以公共税收体制匹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税收制度及其改革以税收现代化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以现代税收制度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这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经验。历经七十年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但也还存在结构布局、法律层级等方面的不足,这些瓶颈制约着税收制度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只有从新时代税收文明现代化的高度统筹布局税收制度改革,才能打破瓶颈,建立起与国家治理战略相匹配的税收制度体系。党的领导是我国税收制度改革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根本的属性,是贯穿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始终的一根红线。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中自觉融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观点和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集中体现党对税收制度改革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优势。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融洽相助益,总体布局重塑了税收制度改革的灵魂,税收制度改革强劲了总体布局的血脉。自觉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发展的“稳定器”、文化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文明发展的“净化剂”、社会发展的“粘合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宏观抱负和历史使命。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也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税收制度改革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避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恪守税收制度改革的家国情怀、激励国家社会公民多元治理主体同频共振,遵循市场规则、力求治理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注重统筹兼顾、发挥制度集成聚变效应,尊重契约伦理、扞卫税收权利义务生态,维护央地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中观价值和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税收制度改革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是税收制度改革应有的姿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施行税收法治方略,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放大税收乘数效应,在公平正义精神感召下释放税收正能量,在绿水青山愿景引领下促进绿色税收发展,在多元共治价值追寻下创新税收治理方式,为各国治理中的税收制度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微观努力和路径探索。
陈思瑞[6](2019)在《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文中认为曾几何时,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法治水平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式奇迹。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调动了中央与地方发展的两个积极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各级政府各自招商引资、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发展、政府赖以正常运转的经济命脉。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把控经济发展的方向盘。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历史上的里程碑,以经济分权冲破行政分权的局限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积极性,改变了央地政府之间传统的博弈关系,提高了中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后续财税体制深化改革奠定了基本框架。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行,长期担任地方主体税种的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引致地方主体税种缺失、地方税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培育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打造健全的地方税体系,再次调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成为当前深化财税体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营改增后,营业税消失,增值税五五分成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本文在探索地方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在当前阶段应摒弃以税收立法权或税收征管权作为地方税划分依据的观点。以税收收益权作为地方税的划分准,将地方享有收益权的税种都纳入地方税体系的考察范围之中。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的中心,在税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健全地方税体系,必须先明确地方主体税种,确立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标准,构建层级清晰的税收体系。在归纳外国地方税体系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在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能够满足地方财政需求,保障地方财政自主权,并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正面的激励效果;在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当兼顾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和地方区域调控能力,并反映地区居民的差异化公共受益程度;在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应具备税收正义的价值取向,满足实质正义、程序正义和制度正义三个维度的要求。基于此,通过联动的立法改革,构建“消费税+资源税”的双主体税种结构,是营改增后地方主体税种的适当选择。
闫兆刚[7](2016)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长春市朝阳区政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快速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早日达成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总体目标。全会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这表明我党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调整,社会矛盾冲突、社会风险隐患和社会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基层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实现。社会多元治理主体发育还不成熟,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当中,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也是被改革的对象。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进程中,研究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及转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春市朝阳区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结合长春市朝阳区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解决对策。本文总结了长春市朝阳区“一格三员”模式、“人性化、网格化、信息化、法治化”模式和“社区1+4”模式,同时也对当前长春市朝阳区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春市政府与朝阳区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工作繁杂且无实权,并且“重心下移”不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也与相关的法律不符。另外,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自身的定位不明,农村社区委员会的建设上,乡镇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乡镇人民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上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缺位。笔者认为,要优化朝阳区基层治理工作,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对市-区-街进行合理分权,建立有限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另外,也要还原社区的自治地位,加强群众参与,加大财政投入,发展社会组织。
许新星[8](2015)在《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区域社会保障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更是对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发展提出了要求。纵观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研究,关于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本文首先对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分别介绍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特征、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内涵和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其次,对DEA的基本模型、Malmquist指数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介绍。并根据社会保障的内容,按照投入与产出的原则,构建了区域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构建的指标体系和决策单元不能满足运行DEA模型的条件,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降维处理,最终得到两个投入变量和两个产出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运用DEA模型证实我国区域社会保障的差异性,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投入量不足、社会保障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最后,结合第四章的实证结构,本文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会影响社会保障投入量,而社会保障投入结构不合理是社会保障供给不满足公众需求的结果,因此,本文拟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能力和影响公众需求的因素三个方面对造成区域社会保障差异的原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崔冬梅[9](2013)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品德评价研究 ——以长宁区“现代职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发展性目标评价模式为指导,运用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现代职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制定了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具有阶梯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发展的特征,并且实施了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了评价和诊断,寻找存在的问题,以较有效地调整教育策略,提高学校德育质量。最后,采用调查分析法,对评价标准、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再评价,以验证本研究的有效性。由再评价结果显示,本文所开发的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得到了长宁区现代职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同,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最后对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及其实践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升。在评价活动中,应与教师保持紧密的联系。跟踪了解班主任的班会课、晨会课的教育过程,及时了解、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情况,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第二,对现行的评价标准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出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的评价标准。第三,进一步规范评价过程,把评价过程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把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落到实处。第四,选择一个班级有针对性地进行试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进行跟踪,实行新评价制度,全程关注教师的教育过程、学生的规范养成和家长的教育配合,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梁卿[10](2012)在《大学排名过程的反思与优化》文中提出大学排名是一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但人们的关注点要么是排名的结果,要么是排名的具体结构(如指标构成、权重大小),排名的过程则少有人问津。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排名结果的取决于排名的结构,而排名结构来自于排名过程。因此,对大学排名的研究必须从对指标、权重和排名结果的探讨后撤,就大学排名过程进行讨论。在大学排名过程的研究中,澄清大学排名的概念是第一要务,因为大学排名的设计总是以排名者对大学排名概念的理解为基础的。从哲学的角度看,大学排名是一种大学评价,而且是一种相对评价。作为大学评价,其对象不是大学而是大学的价值,即作为价值客体的大学是否满足了价值主体高等教育需要的现实效应。作为一种相对的大学评价,大学排名的任务是对不同大学价值大小的比较,是对不同大学满足价值主体高等教育需要之程度的比较。作为一种评价活动,大学排名有自己的本然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最关键的是明确价值主体及其高等教育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排名者往往难以准确反映价值主体对高等教育的需要,难以正确处理目标用户群体多种高等教育需要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大学排名本然逻辑中难题。作为一种评价活动,在大学排名过程中,排名者应完成两项工作,一是了解目标用户群体对大学的需要,二是澄清目标用户群体不合理的高等教育需求。在高等教育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排名者还应对目标用户群体中不同群体或亚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进行协调。然而,在大学排名的实然过程中,排名者没有去了解、澄清并协调目标用户群体的高等教育需求。这就使得排名过程与排名的评价本质相悖,与排名所处的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相矛盾。此外,大学排名的实际影响具有多元性,即大学排行榜一旦发布,排名的目标用户群体和非目标用户群体都会使用大学排行榜。这一特点要求排名者在设计大学排名时,应该将目标用户群体和非目标用户群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考虑进来。但在排名的实然过程中,排名者并没有尝试去了解、澄清和协调这些群体的高等教育需要。这就造成了排名过程与其实际影响之间相互冲突的现象。对话是解决大学排名过程中诸多问题的现实选择。其原因在于,第一,作为各种观点不受限制地交流过程,对话具有减少有限理性、揭示私人信息、教育和自我教育以及化解冲突与分歧的功能。这些功能使得对话与大学排名过程中所存问题具有良好的切合度。第二,交往行为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社会议题导向”的评价理论和高等教育产品理论分别从哲学、政治学、评价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为在大学排名设计过程中引入对话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和”文化的传统分别为对话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坚实的文化基础。那么,引入对话之后,大学排名的过程应是怎样的呢?从协商民主实践、第四代评价过程和欧洲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实践的经验来看,将对话引进排名过程后,大学排名的基本过程是:确定排名目的——明确对话的参与者——选取评价视角——选择评价视域——提出排名的指标体系——分配指标权重——确立评价标准。在这一过程中,(1)从评价视角的选择开始,对话就作为基本的机制被纳入进来。(2)每个步骤内部都是商谈的过程,都是尽力从分歧走向共识的过程。在每一步中,首先开展的都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借助网络等手段开展的广泛讨论,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代表面对面的深度交流。(3)在对话的过程中,排名者应遵循包容性、公正和诚实、平等和尊重、激励性、能力、可行性和公开性等七项原则,而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遵守平等性、义务性、理性、可理解性和真实性等五项原则。
二、还是“社会公共需要论”更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是“社会公共需要论”更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阐释 |
一、数字网络空间的起源、特征与影响 |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演变 |
三、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功能 |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论基础 |
一、数字治理理论 |
二、政策网络理论 |
三、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 |
第三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分析的关键变量 |
二、知识产权政策分析中环境、价值、行动者具体含义 |
三、知识产权政策的分析框架:环境-价值-行动者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文本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 |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演变 |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相关统计 |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内容演变 |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的演变特征 |
第二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文本编码 |
一、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环境关切 |
二、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的价值内涵 |
三、知识产权政策文本中行动者构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需求 |
一、发展有序的经济环境 |
二、组织协调的政治环境 |
三、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 |
四、全球融入的外部环境 |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的现实束缚 |
一、原始创新动力薄弱 |
二、双轨保护衔接失灵 |
三、创新激励文化匮乏 |
四、国际规则有失公平 |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环境现实束缚的成因 |
一、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善 |
二、产权管理未能充分协调统一 |
三、产权文化构建存在诸多阻碍 |
四、全球产权竞争牵涉各国利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追求 |
一、促进知识创新 |
二、保护私人权益 |
三、维护公共福祉 |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价值冲突 |
一、政策实施之中的价值位序难题 |
二、有违价值初衷的政策设计风险 |
三、缺乏清晰统一的政策价值共识 |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价值冲突的成因 |
一、对政策价值本质缺乏全面认识 |
二、政策的更新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
三、政策价值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行动者分析 |
第一节 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善治网络 |
一、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具体的行动者类型 |
二、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结构 |
三、知识产权政策网络中行动者的善治要素 |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的现实困境 |
一、政策网络内部未能充分协调 |
二、政策网络间互动存在偏差 |
三、政策网络运转欠缺有效性考察 |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网络困境的成因 |
一、政策参与的角色认知与能力有待提升 |
二、政策网络缺乏持续且深入的交流合作 |
三、政策参与中缺乏多元有效的配套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环境-价值-行动者”框架的中国知识产权政策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营造合适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环境 |
一、完善市场秩序,维护创新基石 |
二、优化整体治理,加强部门协作 |
三、致力生态培育,涵养产权观念 |
四、注重利益协调,强调合作共赢 |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价值 |
一、加强理论建设,建立明确的知识产权政策价值体系 |
二、强调价值引领,优化政策举措与时代发展间匹配性 |
三、重视价值传播,形成并推广政策价值中国话语体系 |
第三节 培育合格的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行动者 |
一、明确政策网络角色,增强彼此协调互动能力 |
二、塑造网络信任氛围,推进对话与合作常态化 |
三、建立多元配套机制,保障政策网络有效运转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调适内容 |
二、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多元追求 |
三、知识产权政策划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 |
四、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政策创新 |
附录 |
知识产权政策文本汇总 |
知识产权政策府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
知识产权政策专业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
知识产权政策生产者网络行动者访谈问题 |
知识产权政策参与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2)环境行为视角下广西三江县程阳侗寨公共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2 环境行为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独创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环境行为视角下侗族村落公共空间基础理论分析 |
2.1 公共空间理论概述 |
2.1.1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
2.1.2 关于公共空间评价的研究 |
2.2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
2.1.1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 |
2.1.2 环境行为学的调查要素 |
2.1.3 环境行为学的调查方法 |
2.3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案例研究 |
2.3.1 相关案例研究 |
2.3.2 总结与借鉴 |
2.4 环境行为视角下侗族村落公共空间研究要素 |
2.4.1 实体环境要素界定 |
2.4.2 行为内容要素界定 |
2.4.3 知觉认知要素界定 |
2.4.4 本节小结 |
第三章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调研 |
3.1 程阳八寨概况 |
3.2 环境行为视角下平岩村公共空间调研 |
3.2.1 平岩村公共空间实体环境要素调研 |
3.2.1.1 实体边界空间 |
3.2.1.2 礼俗承载空间 |
3.2.1.3 生产生活空间 |
3.2.2 平岩村公共空间行为内容调研 |
3.2.2.1 生产生活行为 |
3.2.2.2 商业往来行为 |
3.2.2.3 节庆集会行为 |
3.2.3 平岩村公共空间知觉认知调研 |
3.2.3.1 公共空间使用需求调研 |
3.2.3.2 公共空间满意度调研 |
3.2.3.3 公共空间知觉认知总结 |
3.2.4 本节小结 |
3.3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村公共空间调研 |
3.3.1 程阳村公共空间实体环境要素调研 |
3.3.1.1 实体边界空间 |
3.3.1.2 礼俗承载空间 |
3.3.1.3 生产生活空间 |
3.3.2 程阳村公共空间行为内容调研 |
3.3.2.1 生产生活行为 |
3.3.2.2 商业往来行为 |
3.3.2.3 节庆集会行为 |
3.3.3 程阳村公共空间知觉认知调研 |
3.3.3.1 公共空间使用需求调研 |
3.3.3.2 公共空间满意度调研 |
3.3.3.3 公共空间知觉认知总结 |
3.3.4 本节小结 |
3.4 环境行为视角下平铺村公共空间调研 |
3.4.1 平铺村公共空间实体环境要素调研 |
3.4.1.1 实体边界空间 |
3.4.1.2 礼俗承载空间 |
3.4.1.3 生产生活空间 |
3.4.2 平铺村公共空间行为内容调研 |
3.4.2.1 生产生活行为 |
3.4.2.2 商业往来行为 |
3.4.2.3 节庆集会行为 |
3.4.3 平铺公共空间知觉认知调研 |
3.4.3.1 公共空间使用需求调研 |
3.4.3.2 公共空间满意度调研 |
3.4.3.3 公共空间知觉认知总结 |
3.4.4 本节小结 |
3.5 环境行为视角下村落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 |
3.5.1 公共空间实体环境的衰败 |
3.5.2 公共空间行为内容的丧失 |
3.5.3 公共空间知觉认知的不足 |
第四章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现状评价 |
4.1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的意义 |
4.2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现状评价因子构建 |
4.2.1 评价因子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
4.2.1.1 评价因子构建的原则 |
4.2.1.2 评价因子构建的方法 |
4.2.2 影响因子的选取 |
4.2.3 权重系数的设置 |
4.2.3.1 专家问卷重要性评价 |
4.2.3.2 判断矩阵的构建 |
4.3.3.3 一致性检验 |
4.3.3.4 确定权重系数 |
4.2.4 评分标准的制定 |
4.2.5 评价等级的划分 |
4.3 程阳八寨公共空间现状评价 |
4.3.1 传统村落样本的基本信息 |
4.3.2 公共空间评价的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 |
5.1 环境行为视角下村落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目标 |
5.2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评价差异的原因分析 |
5.2.1 影响实体环境评价差异的原因 |
5.2.2 影响行为活动评价差异的原因 |
5.2.3 影响知觉认知评价差异的原因 |
5.3 环境行为视角下程阳八寨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
5.3.1 基于实体环境评价的更新策略 |
5.3.2 基于行为内容评价的更新策略 |
5.3.3 基于知觉认知评价的更新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果 |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 |
(3)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民生财政与幸福指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
2.1 民生财政与幸福指数的概念界定 |
2.1.1 幸福与幸福指数 |
2.1.2 .民生与民生财政 |
2.2 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民生财政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2.2 社会公共需要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2.2.4 公平与效率理论 |
2.3 幸福指数与民生财政的关联性分析 |
2.3.1 幸福指数的高低是民生财政投入效果的一种反馈 |
2.3.2 提高民生财政投入效果有利于增强人民幸福指数 |
2.3.3 .民生财政的投入内容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 |
2.4 民生财政投入影响因素 |
2.4.1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规模的因素 |
2.4.2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结构的因素 |
2.5 小结 |
第3章 中部六省民生财政发展的现状 |
3.1 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投入总量分析 |
3.1.1 民生财政支出总量 |
3.1.2 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率 |
3.1.3 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GDP比重 |
3.2 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投入结构的分析 |
3.2.1 教育保障投入情况 |
3.2.2 就业与社会保障投入情况 |
3.2.3 医疗卫生投入情况 |
3.2.4 住房保障投入情况 |
3.2.5 环境保护支出情况 |
3.3 小结 |
第4章 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实证分析 |
4.1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的依据 |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2 指标确定及数据来源 |
4.2 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的测算 |
4.2.1 数据处理 |
4.2.2 测算具体过程 |
4.2.3 测算结果分析 |
4.3 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对幸福指数得分的影响分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模型构建与检验 |
4.3.3 回归结果分析与检验 |
4.4 小结 |
第5章 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 |
5.1 民生财政投入规模问题 |
5.1.1 教育投入规模小 |
5.1.2 就业与社会保障投入规模小 |
5.1.3 医疗卫生投入规模小 |
5.1.4 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
5.1.5 环境保护投入规模小 |
5.2 民生财政投入结构及效率问题 |
5.2.1 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
5.2.2 就业与社会保障投入结构不合理 |
5.2.3 医疗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 |
5.2.4 环境保护投入效率低下 |
5.3 小结 |
第6章 提高民生财政投入效果的政策建议 |
6.1 继续增加民生财政支出规模 |
6.1.1 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 |
6.1.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税收返还 |
6.2 优化民生财政投入结构 |
6.2.1 加大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 |
6.2.2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共财政建设 |
6.2.3 规范地方财政支出,控制一般性支出 |
6.3 促进财政监督机制的完善 |
6.3.1 完善财政预算相关机制 |
6.3.2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6.3.3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4)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地方政府补贴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理由不具合理性 |
1.1.2 美国地方政府补贴职业体育俱乐部理由的转变 |
1.1.3 条件价值法(CVM)破解了正外部性效益无法货币化的难题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经济效益补贴理由的质疑与批判 |
2.1.2 正外部性效益补贴理由合理性的审视 |
2.1.3 体育领域CVM应用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共支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市场价值评估工具:条件价值法(CVM) |
3.1 条件价值法(CVM)概述 |
3.2 条件价值法(CVM)的经济学原理 |
3.3 条件价值法(CVM)的潜在偏差与干预 |
3.3.1 WTP与 WTA的差异 |
3.3.2 引导技术偏差 |
3.3.3 信息偏差 |
3.3.4 假想偏差 |
3.3.5 策略偏差 |
3.3.6 嵌入效应 |
3.4 CVM应用研究指导原则 |
3.5 国外职业体育领域CVM应用研究案例分析 |
3.5.1 美国职业体育领域CVM应用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
3.5.2 欧洲职业体育领域CVM应用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
3.5.3 日本职业体育领域CVM应用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
3.6 基于CVM的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应用启示 |
3.6.1 假设情境描述全面易懂,虚拟市场构建切合实际 |
3.6.2 基于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的评估内容 |
3.6.3 采用双边界二分式引导技术,投标值数量达到要求 |
3.6.4 开展预调查将部分偏差限制在正式调查之前 |
3.6.5 确定非市场价值的构成比例而非区分使用与非使用价值 |
3.6.6 WTP影响因素更全面更具解释力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市场价值构成:基于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的一个理论框架 |
4.1 非市场价值构成分析前提: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解析 |
4.1.1 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4.1.2 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构成-一个产品包的视角 |
4.1.3 基于“非竞争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解析 |
4.1.4 基于“社会共同需要”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讨论 |
4.1.5 职业体育俱乐部产品属性-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存 |
4.2 非市场价值构成:主场城市及其居民视角下的正外部性效益 |
4.2.1 城市品牌效益:形象塑造与知名度提升 |
4.2.2 心理收入效益:情感体验与获得 |
4.2.3 生活质量效益: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提升 |
4.2.4 实践启示:我国地方政府补贴理由的转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市场价值评估:申花足球俱乐部的实证研究 |
5.1 预调查 |
5.1.1 预调查目的与任务 |
5.1.2 WTP值分布 |
5.1.3 支付方式 |
5.1.4 支付动机 |
5.1.5 拒付原因 |
5.1.6 假设情境 |
5.2 正式调查问卷设计 |
5.2.1 问卷结构 |
5.2.2 假设情境之俱乐部相关信息描述 |
5.2.3 虚拟市场、WTP引导技术、投标值设计、支付动机及拒付原因 |
5.2.4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确定 |
5.3 正式调查实施 |
5.3.1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之样本服务 |
5.3.2 抽样框与抽样方法 |
5.3.3 样本量确定 |
5.4 双边界二分式WTP均值估算模型 |
5.4.1 随机效用模型(RUM) |
5.4.2 基于随机效用模型的双边界二分式WTP均值估算模型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样本特征描述性结果与分析 |
5.5.2 Y-Y选择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
5.5.3 Y-N选择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
5.5.4 N-Y选择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
5.5.5 N-N选择影响因素结果与分析 |
5.5.6 双边界二分式下总样本WTP均值计算 |
5.6 讨论 |
5.6.1 CV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完善 |
5.6.2 足球运动涉入度的影响 |
5.6.3 正外部性效益的影响 |
5.6.4 干扰因素的影响 |
5.6.5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CVM应用启示 |
6.1.2 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构成 |
6.1.3 CV调查方案设计 |
6.1.4 申花足球俱乐部非市场价值与WTP影响因素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来源和意义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六、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 |
第一节 国家治理 |
一、国家治理对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的历史性超越 |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中的税收因素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 |
第二节 税收及其制度 |
一、财政与税收 |
二、税收制度的内涵与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税收的论述 |
第三节 国家治理与税收制度的互动 |
一、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双重色彩的税收制度 |
二、国家治理呼唤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助推国家治理成就新高度 |
第二章 国外税收制度改革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促进面向现代国家转型 |
二、相机抉择的税收制度结构化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强国富民的新担当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助力稳固民族独立成果 |
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税收制度改革 |
三、税收制度改革擦亮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成色 |
第三节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苏联东欧国家不成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二、越南革新开放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三、古巴“模式更新”下的税收制度改革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改革和问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的建立、调整和评价 |
一、新旧税收制度的转换 |
二、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调整 |
三、对改革开放前税收制度改革的评价 |
第二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税收制度改革 |
一、税收制度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
二、涉外税制和“利改税”的出台 |
三、分税制和“营改增”的深远影响 |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央地税收的合作与博弈 |
第三节 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结构布局不够完善 |
二、税收法律级次较低 |
三、地方税收体系失衡 |
四、税收征管效率较低 |
第四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使命 |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治理的“助推器” |
一、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二、提升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的能力 |
三、拓展公共资源的多元协同治理 |
第二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治理的“稳定器” |
一、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 |
二、从依法治税实践推及到依法治国战略 |
三、从税收技术发展关涉到民主权利保障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治理的“催化剂” |
一、协同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 |
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治理的“粘合剂” |
一、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
二、推动建成全面的多层次社保体系 |
三、推动创建融通的大格局社会治理 |
第五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治理的“净化剂” |
一、克服生产的“异化”及自然的“异化” |
二、放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外部性 |
三、绿色税收制度拓宽绿色发展道路 |
第六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加速器” |
一、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
三、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
第五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恪守家国情怀的价值 |
一、以人为本 |
二、增进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三、助力民族复兴之梦 |
第二节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
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二、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三、把握好坚守与开创的关系 |
第三节 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
一、统筹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
二、统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
三、统筹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 |
第四节 遵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契约伦理 |
一、维护税务相对人的权益 |
二、建设纳税社会信用体系 |
三、提供税收事先裁定服务 |
第五节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
二、健全地方税体系 |
三、增强税收预算科学性 |
第六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新时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对策 |
第一节 全面落实税收法治方略 |
一、大力推进税收立法进程 |
二、严格规范税收执法行为 |
三、完善提供税收司法保障 |
四、创新开展税收法治宣教 |
第二节 充分发挥税收乘数效应 |
一、进一步优化税收制度结构 |
二、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水平 |
三、进一步深化税收种类改革 |
四、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改革 |
第三节 有力彰显税收公平正义 |
一、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情系民生降低基尼系数 |
三、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成长 |
四、积极鼓励慈善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加速提升税收绿色指数 |
一、激活绿色税收制度机制 |
二、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税法 |
三、增强现有税种绿色程度 |
第五节 多元构建税收综合治理 |
一、推动建立税收保障制度 |
二、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力量 |
三、打造经世济用税收智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资料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基本概念 |
一、地方税的概念及涵义 |
二、地方税相关概念辨析 |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概念及涵义 |
第二节 公共财政理论 |
一、公共财政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公共财政理论对于地方税收支的意义 |
第三节 财政分权理论 |
一、财政分权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财政分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财政分权理论对于地方税权的意义 |
第四节 税收正义理论 |
一、税收正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
二、税收正义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三、税收正义理论对于地方税的意义 |
第二章 营改增后中国地方税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地方税收不符合地方公共财政需求 |
一、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低 |
二、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过高 |
三、地方财政高度依赖于中央转移支付 |
第二节 地方税权难以适应财政分权的需求 |
一、地方税立法权缺失 |
二、地方税征管权日趋萎缩 |
三、税收收益权划分愈发不合理 |
第三节 地方税制有违税收正义价值 |
一、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实质正义要求 |
二、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程序正义要求 |
三、地方税制不符合税收制度正义要求 |
第四节 我国地方税体系问题溯因 |
一、市场与政府界限不清晰 |
二、分税制以集权作为初衷 |
三、地方税制设计有违正义 |
第三章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经验及其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
一、发达国家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
二、发达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
三、发达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的设置 |
一、发展中国家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税权划分 |
三、发展中国家地方主体税种设置 |
第三节 外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比较分析 |
一、外国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二、外国政府间税权划分比较分析 |
三、外国地方主体税种设置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外国立法经验对我国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借鉴 |
一、科学合理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二、稳定适度的政府间税权配置 |
三、明确合理的地方主体税种 |
第四章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和选择标准 |
第一节 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思路 |
一、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逻辑前提 |
二、关于地方主体税种的备选税种 |
第二节 微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财政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财政自主权的保障意义 |
二、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作用 |
三、地方主体税种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导向 |
第三节 中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经济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相契合 |
二、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区域发展特色相一致 |
三、地方主体税种应当与居民公共受益相匹配 |
第四节 宏观层面:地方主体税种选择的价值标准 |
一、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实质正义 |
二、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程序正义 |
三、地方主体税种的选择应当具备制度正义 |
第五章 地方主体税种部分备选税种的利弊分析 |
第一节 增值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增值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增值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增值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企业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企业所得税方案的税收正义价值分析 |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个人所得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个人所得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个人所得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四节 房地产税作为地方备选主体税种的利弊分析 |
一、房地产税方案的财政能力考量 |
二、房地产税方案的经济意义检视 |
三、房地产税方案税收正义价值探究 |
第六章 我国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设想 |
第一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消费税方案 |
一、消费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
二、消费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
三、消费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
第二节 双主体税种结构之资源税方案 |
一、资源税方案具备财政意义 |
二、资源税方案满足经济标准 |
三、资源税方案符合税收正义价值 |
第三节 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路径 |
一、双主体税种模式的立法改革总体思路 |
二、消费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
三、资源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立法改革 |
第四节 地方主体税种立法改革的配套措施 |
一、明确政府职能并简化政府层级 |
二、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 |
三、税收立法权下放的配套条件 |
四、稳步推进地方辅助税种立法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长春市朝阳区政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基层社会治理和政府职能的理论相关阐述 |
2.1 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研究范围 |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
3.1 长春市朝阳区政府工作的基本情况 |
3.2 长春市朝阳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现状 |
第四章 长春市朝阳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市与市辖区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
4.2 做强街道办事处存在冲突 |
4.3 社区居民委员会定位不明 |
4.4 乡镇人民政府职能缺位 |
4.5 农村社区建设不足 |
第五章 优化长春市朝阳区基层治理中政府职能的对策 |
5.1 转变政府职能,合理分权 |
5.2 推行购买服务,培育多元主体 |
5.3 社区去行政化,加强群众参与 |
5.4 加大财政投入,发展社会组织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区域社会保障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 |
1.2.3 关于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
2.1 社会保障均等化的相关概念 |
2.1.1 社会保障的内容 |
2.1.2 社会保障的特征 |
2.1.3 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内涵 |
2.2 关于均等化理论基础的研究 |
2.2.1 公平正义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 |
2.2.4 社会共同需要论 |
第3章 DEA模型分析 |
3.1 DEA的基本模型 |
3.1.1 CCR模型 |
3.1.2 BCC模型 |
3.2 基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DEA模型 |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DEA模型 |
3.3.1 主成分分析 |
3.3.2 PCA-DEA的具体步骤 |
第4章 我国区域社会保障差异实证分析 |
4.1 我国区域的划分 |
4.2 我国区域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我国区域社会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
4.3 数据来源说明 |
4.4 主成分分析 |
4.4.1 投入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4.4.2 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4.4.3 指标正向化处理 |
4.5 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的DEA实证分析 |
4.5.1 动态分析 |
4.5.2 静态分析 |
第5章 我国区域社会保障不均等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假设与设定 |
5.1.1 模型假设 |
5.1.2 模型设定 |
5.2 数据说明 |
5.3 实证分析 |
5.4 政策建议 |
5.4.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5.4.2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5.4.3 社会保障服务以公众需求为导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位论文 |
(9)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品德评价研究 ——以长宁区“现代职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价值和目标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对学生品德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 |
2.2.1 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存在的问题 |
2.2.2 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的方法研究 |
2.2.3 品德评价的主要模式 |
2.3 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 |
2.4 中职校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的缺陷 |
2.5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 |
2.6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可能 |
2.6.1 存在的问题 |
2.6.2 研究的可能性 |
第三章 中职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
3.1 研究方法 |
3.2 评价标准的制定 |
3.2.1 样本采集情况 |
3.2.2 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
3.2.3 制定评价标准 |
第四章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标准的实施 |
4.1 样本特征的描述 |
4.2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实施过程 |
4.2.1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宣传动员阶段 |
4.2.2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信息搜集阶段 |
4.3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信息处理过程 |
4.4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反馈 |
4.4.1 反馈评价报告表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再评价 |
5.1 再评价的必要性 |
5.2 中职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再评价实施过程 |
5.2.1 信度鉴定 |
5.2.2 问卷调查 |
5.3 几点意见和建议 |
附录 |
附录1 座谈和访谈情况 |
附录2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征询意见表 |
附录3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标准预试修订 |
附录4 学生的评价结果详细情况汇总一览表 |
附录5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报告 A同学 |
附录6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报告 B同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大学排名过程的反思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2 作为大学评价的大学排名 |
2.1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排名概念的理解 |
2.2 价值和评价的概念界定 |
2.3 大学排名的评价本质 |
本章小结: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的意蕴 |
3 大学排名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
3.1 理论之维:大学排名的本然过程及其难题 |
3.2 实践之思:大学排名的实然过程及其问题 |
本章小结:问题解决的可能方向 |
4 引入对话——大学排名过程的优化之路 |
4.1 对话及其与排名过程问题的契合 |
4.2 引入对话的理论依据 |
4.3 引入对话的现实基础 |
本章小结 对话——优化大学排名过程的现实途径 |
5 对话的引入与大学排名过程的优化 |
5.1 经验借鉴——政治与评价实践 |
5.2 基于对话的大学排名过程:描述与规范 |
本章小结 大学排名的理想过程 |
6 结语 |
6.1 对话与大学排名:进一步的思考 |
6.2 研究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目录 |
四、还是“社会公共需要论”更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网络空间视域下知识产权的政策分析:环境-价值-行动者的维度[D]. 万正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环境行为视角下广西三江县程阳侗寨公共空间研究[D]. 邱静静. 广西大学, 2020(07)
- [3]基于幸福指数视角的中部六省民生财政支出研究[D]. 任俐蓉.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4]职业体育俱乐部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 喻和文. 上海体育学院, 2019(12)
- [5]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于俊. 华侨大学, 2019(12)
- [6]论营改增后中国地方主体税种的应然选择[D]. 陈思瑞.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长春市朝阳区政府为例[D]. 闫兆刚. 长春工业大学, 2016(11)
- [8]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区域社会保障均等化研究[D]. 许新星. 湖南大学, 2015(03)
- [9]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思想品德评价研究 ——以长宁区“现代职校”为例[D]. 崔冬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7)
- [10]大学排名过程的反思与优化[D]. 梁卿.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