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中毒误诊一例报告

甲醇中毒误诊一例报告

一、甲醇中毒致死误诊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1](2021)在《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中毒患者在血液灌流前后血中毒物血药浓度变化情况,量化HP对毒物的清除效果。同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因素和脏器损伤指标进行分析、归纳,依据毒物种类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流方案,能早期把握病情进展及评估预后,以期达到提高治愈率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作用。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山东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排除及纳入标准筛查后,共有165例临床病例资料入组。其中包括有机磷类79例(47.88%),敌草快28例(16.97%),草铵膦26例(15.76%),草甘膦32例(19.39%)。应用EXCEL表格收集指标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灌流前后相关血药浓度、各脏器损伤标志物等。应用EXCEL表格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有理论频数小于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有机磷79例有机磷中毒病例中,包括毒死蜱9例,敌敌畏44例,甲拌磷8例,辛硫磷10例,氧化乐果8例。总病死率为30.4%。共6例患者入院前中毒时间≥48h。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有机磷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有机磷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有机磷总浓度变化为100(85.7,100.0)%。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肺、心脏、肾脏、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在第2次复测CHE较首次是否升高这一研究指标上,存活组CHE升高人数>死亡组(P<0.05)。敌草快28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42.9%。共4例入院前中毒时间≥24h。首次HP前后血药浓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入院当日即出现心脏、肝脏、肾脏及胰腺多器官损伤情况,并且多在住院前24小时内死亡。16例存活者共47份胸部CT报告中,有41份表现为正常或轻度肺渗出。所有患者出院前肺部渗出性改变均较前减轻,并且均无重度渗出及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情况。草甘膦32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125%。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甘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甘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甘膦总浓度变化为100.0(97.13,100.0)%。草铵膦26例中毒病例,病死率为3.8%。有6例患者就诊前时间≥24小时。单次血液灌流后均能有效降低血液中草铵膦药物浓度(P<0.05),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对血中草铵膦的清除效果增大(P<0.05),经3次HP后降低血液中草铵膦总浓度变化为92.29(85.49,97.32)%。研究结论1.血液灌流能有效清除血液中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成分。通过分析前3类血药浓度资料得出,入院前2日内的3次血液灌流能基本清除血中毒物,并且随灌流次数的增加,HP对血中毒物清除效果增大。2.及时、准确毒物检测能个体化指导血液灌流时机,会减少该项血液净化技术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治疗费用,有助于提升中毒患者的救治存活率。3.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入院第3日复测CHE升降趋势能评估患者预后,未升高者提示患者预后不良。4.重度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当日可出现MODS。单纯敌草快中毒可能不会导致典型肺间质纤维化,在中毒初、中期肺组织的渗出性改变可在中毒后期逐渐吸收、消散。5.部分入院前中毒时间超过24h的有机磷、草甘膦、草铵膦及敌草快中毒患者,在入院后仍需接受血液灌流治疗。

陈宵[2](2020)在《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以及毒理学作用机制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蘑菇中毒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居食物中毒的首位[1]。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显示,2004-2014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报告蘑菇中毒病例3701例,死亡786例,病死率高达21.24%[1]。在蘑菇中毒中,约90%的死亡是由含鹅膏毒肽类毒素的蘑菇引起的[2]。鹅膏毒肽类毒素按照氨基酸组成和结构分为鹅膏毒肽(Amatoxins)、鬼笔毒肽(phallotoxins)和毒伞素(Virotoxins)三类,其中最主要的致死毒素是鹅膏毒肽[3]。但目前,关于鹅膏毒肽的研究尚不充分,针对该类毒素中毒治疗的争议大。分析原因,可能主要在于:(1)鹅膏毒肽在多个属的蘑菇中均有发现,而每个属的蘑菇又含有除鹅膏毒肽外的其它毒素,这些毒素间复杂的联合作用带来了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困难;(2)毒理学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不充分,导致效应靶点选择不明确,非特异性地盲目寻找治疗药物难以起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3)缺少源于中毒机制和路径的用于早期诊断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临床上通常无法开展快速的鹅膏毒肽中毒诊断。临床常用的肝损伤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Cereal third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Totalbilirubin,TBIL)等,但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且多在病程的中晚期表现异常,对早期干预意义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基于横断面研究的系统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可全面揭示鹅膏毒肽中毒治疗的现状和问题并为鹅膏毒肽中毒后现有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证据支持;(2)构建鹅膏毒肽中毒的动物和细胞模型,探讨凋亡(特别是早期凋亡)在鹅膏毒肽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作用,并研究相关的上下游关键蛋白的变化,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鹅膏毒肽的体内毒作用链条;(3)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的肝脏全代谢谱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并分析不同中毒周期机体的不同表观变化,找出差异代谢物以及相关的富集通路,为临床提供可能的鹅膏毒肽中毒效应标志物,以期做到早诊断早干预、降低含鹅膏毒肽类毒素蘑菇中毒的死亡率。第一部分基于Meta分析的不同治疗方案对鹅膏毒肽中毒的定量疗效评估目的: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数据异质性情况,分别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同步进行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2659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0篇。模型结果显示,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的总病死率为16.9%,其中亚组α-鹅膏毒肽中毒总病死率为26.3%。在单独一种治疗方式下,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1.4%,其中单独支持治疗的病死率(38.4%)明显高于单独药物治疗(8.3%)和单独解毒治疗(14%);在两种治疗方式组合使用后,总病死率为16.8%,其中亚组分析提示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后的病死率为15.6%,解毒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6.2%;当解毒治疗、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使用后的总病死率较低,为15.1%。从地理因素看,亚洲患者中毒治疗后的病死率(28.4%)要高于欧洲(12.5%)和北美洲(16.9%)。结论:鹅膏毒肽中毒病死率高,治疗效果不佳,且各大洲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药物、解毒和支持治疗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最好。第二部分ROS/p53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是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早期事件目的:α-鹅膏毒肽被认为是鹅膏毒肽最主要组分,本部分主要探讨凋亡在α-鹅膏毒肽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作用以及上游激活信号。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0、0.23和0.35 mg/kg),每组6只。首先通过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在不同时间段(4、8、12、24、48和72h)的整体死亡和损伤情况。然后评估小鼠肝组织中氧化酶和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活性以及参与凋亡的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细胞色素C,Caspase 8,Caspase 9和Caspase 3)。体外模型中,在不同时间点(6、12、24和36h),用梯度浓度(0、2和5μM)的α-鹅膏毒肽对L-02细胞进行染毒。分别通过相差显微镜、细胞增殖/毒性试剂盒(CCK-8)和FITC膜联蛋白V+7-AAD凋亡检测试剂盒观察和检测染毒的L-02细胞的死亡和凋亡情况;并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53蛋白和线粒体凋亡途径下游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Bax、Bcl-2、Cleaved-Caspase 9和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接着通过检测细胞间总活性氧(Intercellular tot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ROS)水平,分析氧化损伤与α-鹅膏毒肽所致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最后,使用标准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从侧面验证活性氧在α-鹅膏毒肽诱导的L-02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结果:1.α-鹅膏毒肽对小鼠肝组织和L-02细胞均造成损伤染毒小鼠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并且大部分在中毒72h以后死亡;另外,随着α-鹅膏毒肽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肝细胞(L-02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显微镜下肝细胞生长密度显着下降,并最终死亡。0.23 mg/kg和0.35 mg/kg是理想的动物模型浓度,2 μM和5 μM是理想的细胞模型浓度。2.α-鹅膏毒肽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肝细胞凋亡α-鹅膏毒肽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导致肝脏损伤,并且α-鹅膏毒肽诱导的细胞凋亡主要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发生。α-鹅膏毒肽染毒后小鼠肝脏组织(TUNEL染色)以及L-02细胞(FITC膜联蛋白V+7-AAD凋亡检测试剂盒)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水平也发生改变,包括细胞色素C、Caspase-9、激活态的Caspase-3以及促凋亡蛋白的表达(如phosph-p53和Bax)的显着增加(P<0.05),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P<0.05)。3.氧化应激可能是α-鹅膏毒肽所致肝细胞凋亡的早期生物学事件随着α-鹅膏毒肽染毒时间的延长(4,8,12,24,48和72h),ROS、SOD和CAT的活性逐渐降低,氧化应激产物特别是MDA的活性显着升高,各时间点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染毒细胞总ROS以及mt-ROS显着增加,提示氧化损伤在中毒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添加ROS抑制剂后中毒指标(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水平的改变)的逆转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结论:α-鹅膏毒肽可触发细胞的凋亡过程,包括改变p53和Bax、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Caspase级联反应。ROS作为一种上游信号分子,参与α-鹅膏毒肽诱导的细胞凋亡。第三部分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能量失衡是导致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目的:在第二部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染毒后肝脏组织出现广泛的中央小叶坏死区,且肝细胞炎性浸润情况严重。对肝细胞死亡机制的探索中,研究又发现细胞坏死在染毒后期占据主要原因,提示凋亡的研究不足以作为主因解释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与探索。作为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肝脏损伤会引起全身性的代谢变化。因此研究肝脏的损伤机制时,不能仅关注肝细胞本身,要了解体内各种代谢产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故本部分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α-鹅膏毒肽染毒小鼠肝脏进行全代谢谱分析,寻找差异代谢物及其所在富集通路的同时,从点到面探索可能的损伤途径及损伤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趋势,并通过分子生物学试验加以验证,从而补充完善所涉及的路径,构建调控网路。方法:本部分研究分别从体内动物和体外细胞两个研究层面入手,筛选并验证了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乃至肝衰竭的可能作用通路。1.在通过肝脏生化酶指标和细胞存活率等指标确定构建的细胞和动物模型成功后,首先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了肝损伤过程中的炎症浸润标志蛋白(包括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IKBα和磷酸化IKBα等蛋白)的表达并用坏死相关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了细胞的坏死情况。2.建立以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GC-TOF/MS)技术为基础的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肝脏代谢组学研究模型,分析α-鹅膏毒肽对肝脏代谢谱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比对专业标准品数据库,筛选和鉴定出差异代谢产物,最后通过通路富集找出目标代谢通路。然后根据GC-TOF/MS结果提供的相关线索,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差异代谢通路进行验证和深入研究。结果:1.肝细胞坏死和继发反应是α-鹅膏毒肽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与前一部分试验结果相似,染毒小鼠出现明显中毒表现,染毒细胞出现明显存活率降低表现。同时,根据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α-鹅膏毒肽染毒后,细胞主要处于坏死或凋亡晚期。与对照组相比,α-鹅膏毒肽染毒组的细胞坏死率从24h开始显着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α-鹅膏毒肽染毒组肝细胞NF-κB阳性染色明显增加(P<0.05),表明细胞核中活化的NF-κB的显着增多,且该趋势具有时间依赖性。同样地,在免疫印迹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α-鹅膏毒肽染毒组的NF-κB和下游蛋白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随时间显着升高(P<0.05)。2.α-鹅膏毒肽对肝组织代谢谱的影响2.1 总体情况分析对所有分组进行总体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研究发现早期小鼠肝脏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主要集中在α-鹅膏毒肽染毒后8h到12h,而在染毒48h之后,小鼠肝脏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变化。2.2 α-鹅膏毒肽染毒小鼠肝脏潜在效应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关网络分析1)α-鹅膏毒肽染毒小鼠模型的肝脏全代谢谱分析结果显示,在8h、12h和48h时染毒组与对照组的代谢产物存在显着差异。2)在α-鹅膏毒肽染毒后8h-12h期间,小鼠肝脏发生了第一阶段的变化。代谢途径富集分析(MPEA)显示淀粉和蔗糖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以及精氨酸生物合成三个途径上的代谢产物发生了显着变化。筛选出D-葡萄糖、D-麦芽糖、葡萄糖6-磷酸酯、异麦芽糖、海藻糖、α-酮戊二酸、鸟氨酸、β-丙氨酸、泛酸、L-天冬氨酸、L-半胱氨酸、富马酸和N-乙酰谷氨酸为参与该途径的高度显着化合物,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13种代谢物的含量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然后观察了小鼠在暴露于α-鹅膏毒肽48h后的新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精氨酸生物合成外,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和半乳糖代谢也发生了显着变化。同样,在这两个途径中筛选了新出现的高丰度代谢物,包括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丙酮酸和D-半乳糖等(与对照组相比,P<0.05)。3.线粒体功能障碍是α-鹅膏毒肽引起肝细胞坏死的重要原因代谢组学的结果和对细胞死亡机制的探索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α-鹅膏毒肽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涉及的途径包括:抑制呼吸链导致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耗竭,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加、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PT)导致的肝细胞坏死等。因此,本部分研究检测了线粒体过渡孔的通透性(mPTP),细胞内ATP水平,mtROS的生成,并使用 JC-1 量化了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从侧面反映了 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显示,α-鹅膏毒肽显着降低了△ψm,同时导致mPTP通透性增加、ATP降低以及mtROS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且所有结果均与时间有关,尤其是24h后变化更为明显。结论:α-鹅膏毒肽染毒小鼠肝脏代谢异常,提示淀粉和蔗糖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以及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四个途径上的代谢产物发生了显着变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α-鹅膏毒肽诱导的肝脏代谢紊乱以及肝细胞坏死的主要原因。

严文广,任立品,邹鹰,张长全,蔡继峰,郭亚东[3](2020)在《甲醇中毒死亡医疗损害鉴定3例》文中提出1案例1.1案例11.1.1简要案情王某,男,41岁,因"头昏伴恶心、呕吐1天"到某卫生院诊治。入院后初步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酒精性肝炎?入院后当晚9时许病情加重,在转院途中病情恶化,因抢救无效于当晚10时许死亡。1.1.2病史摘要王某因"头昏伴恶心、呕吐1天"于2017年某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4](2019)在《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文中提出苍耳子为历代中医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至今已有1 800多年药用历史,药材资源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降血糖、抗过敏、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皮肤病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毒理学研究发现苍耳子具有肝脏毒性、肾脏毒性、胃肠道毒性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伤。因苍耳子毒效并存,临床常因不合理应用导致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归纳苍耳子不良反应特点,从炮制、剂量、疗程与误食的角度剖析苍耳子产生毒性反应的根本原因,并以活性成分与毒性成分为切入点探讨苍耳子发挥药效及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从严格炮制、合理配伍、药有禁忌、严控量程、用药告知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苍耳子临床合理应用提出探索性的思考,以期为苍耳子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张程程[5](2018)在《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二次中毒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溴敌隆中毒及二次中毒模型,明确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是否可产生二次中毒,如产生二次中毒,其危害性与中毒剂量及是否加热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对于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选定5种染毒剂量:A组:2 mg/kg染毒组,B组:1 mg/kg染毒组,C组:0.75 mg/kg染毒组,D组:0.5 mg/kg染毒组,E组:0.1mg/kg染毒组,每组8只大鼠,喂养21天,观察大鼠出血症状及死亡时间,根据大鼠死亡情况计算大鼠死亡率,选定死亡率为50%的染毒剂量,保证既能引起大鼠溴敌隆中毒出血又有足够存活大鼠进行下一步实验的染毒剂量。其次,二次染毒实验采样时间的选定。选定5个采样时间点,60只大鼠给予0.5mg/kg剂量溴敌隆溶液染毒,喂养14天,分别于染毒后1、3、7、10、14天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毒物及出凝血功能检测,根据毒物检测及出凝血功能结果选定二次染毒实验采样时间。再者,选取二次染毒所需溴敌隆染毒大鼠肌肉。选定4种染毒剂量:A组为0.5mg/kg,B组为2.5mg/kg,C组为10mg/kg,D组为50mg/kg,每组大鼠20只,A、B组为低剂量组,C、D组为高剂量组,E组为空白对照组,喂养5天,观察大鼠的症状,出血和死亡时间,分别于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随机处死上述各染毒组存活的大鼠3只,分别取处死大鼠腹部和腿部肌肉,腹部肌肉再分加热和未加热组,分别进行毒物浓度检测,对比不同部位、不同染毒剂量及是否加热的大鼠肌肉内的毒物浓度,根据所测样本毒物检测结果,选定二次染毒所需肌肉取得的时间及剂量标准。最后,在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成功的基础上,展开二次染毒实验。将选定染毒剂量和取样时间的大鼠肌肉研磨、匀浆后,分为五组:A组:0.5mg/kg第3天加热腹部肌肉,B组:0.5mg/kg第3天未加热腹部肌肉,C组:100×0.5mg/kg第3天加热腹部肌肉,D组:100×0.5mg/kg第3天未加热腹部肌肉,E组:空白对照,每组12只,将上述肌肉灌胃给大鼠,喂养3天,于第1天和第3天分别取5只大鼠腹主动脉血进行毒物及出凝血功能检测。结果:1.根据不同剂量染毒大鼠死亡率设定基础染毒剂量为:0.5mg/kg。2.大鼠中毒引起出凝血功能异常的时间范围为染毒后1至7天,染毒后第3天大鼠出凝血功能异常程度达高峰,染毒后第7天大鼠的出凝血功能趋于正常;大鼠中毒后血中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于中毒后第1天血中毒物浓度达高峰,第3天次之。3.对比溴敌隆不同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的腹部肌肉毒物检测结果,可见染毒浓度越高,肌肉内检测到的溴敌隆浓度就越高;对比同一染毒剂量、不同时间点采样大鼠的腹部肌肉毒物检测结果,可见肌肉内检测到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于中毒后第3天肌肉内溴敌隆浓度达高峰;对比同一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腹部肌肉与腿部肌肉的毒物检测结果,可见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较腿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高;比较同一染毒剂量、同一时间点采样大鼠腹部肌肉加热前后毒物检测结果,可见加热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较未加热腹部肌肉内的毒物浓度高。4.对比低剂量与高剂量染毒组二次中毒大鼠体内毒物浓度,可见溴敌隆引起大鼠二次中毒的可能性小。结论:1.大鼠溴敌隆死亡率达50%的染毒剂量为:0.5mg/kg;2.大鼠溴敌隆染毒浓度越高,引起大鼠中毒程度越大,大鼠的血、肉内检测到的毒物浓度越高;3.大鼠溴敌隆中毒后,溴敌隆在机体内存在规律为先增多后减少;4.大鼠溴敌隆中毒导致大鼠出凝血功能异常;5.大鼠溴敌隆中毒后,出血的部位及程度与大鼠溴敌隆染毒浓度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6.大鼠溴敌隆染毒后,毒物在大鼠体内不同部位的肌肉内的分布有所差异;7.加热可明显提高溴敌隆在大鼠肌肉内的浓度;8.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引起二次中毒可能性小;9.加热能明显改变溴敌隆在肌肉中的浓度,也可减少溴敌隆的总含量。

王程[6](2018)在《蜈蚣提取物抗肝损伤、抗肿瘤、抗凝血作用及其急性毒性研究》文中提出蜈蚣最开始记载于我国传统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在中国有较长的使用和研究历史,是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传统中药材。《中国药典》中规定蜈蚣药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的干燥虫体,其主要功效为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在临床上常用于肝风内动,小儿惊风,风湿麻痹等症。本文对蜈蚣提取物进行了保肝活性研究和急性毒性研究,评价其不同方法提取物的体外及体内抗肿瘤活性,并运用多种分离方法对蜈蚣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得到一个具有体外抗凝血活性的分离部位,为蜈蚣扩大临床用药范围提供相应的依据。目的:研究蜈蚣水提取物和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蜈蚣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灌胃给药后的急性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比较蜈蚣干品和鲜品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评价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将蜈蚣提取物初步分离并得到一个具有体外抗凝血活性的分离部位。方法:分别准备蜈蚣水提取物、30%乙醇提取物、50%乙醇提取物,以昆明小鼠为受试对象,采取四氯化碳(CCl4)的橄榄油溶液制造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治疗组预防用药一周后造模,采用生化法测定小鼠血清中两种转氨酶即ALT,AST,和小鼠肝脏组织中SOD,MDA水平;以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改变;采用RT-PCR的试验方法检查小鼠肝脏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这两种mRNA表达量,以研究蜈蚣提取物的保肝作用。以昆明小鼠为受试对象,蜈蚣提取物采用一日内多次灌胃给药,记录7d内小鼠的死亡率,计算灌胃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95%的可信区间。测量出现死亡的小组中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蜈蚣干品和鲜品的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5%乙醇提取物分别处理A549和MGC80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研究蜈蚣水提取物对H22腹水瘤小鼠的存活天数和实体瘤小鼠的肿瘤抑制率的影响。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对蜈蚣水提取物进行分离,然后运用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和反向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目标进行分离,以APTT及PT抗凝时间作为评价其活性大小的指标,分离并纯化以获取蜈蚣水提取物中具有抗凝活性的部位。结果:(1)蜈蚣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明显提高(P<0.01),小鼠肝脏组织中SOD活力水平显着下降,MDA水平显着上升。病理切片表明模型组的小鼠肝脏组织中肝细胞出现浑浊现象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肝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内细胞质疏松化,围绕着中央静脉的片状区域的肝细胞出现大面积坏死,全部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的现象。模型组相对于对照组,TNF-α,IL-6的表达量显着加大(P<0.01)。与CCL4模型组相比,蜈蚣水提物组和30%乙醇提取物组中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水平明显下降,小鼠肝脏中MDA含量显着下降,且SOD水平显着提升;小鼠肝脏病理切片中肝脏细胞破坏程度有所缓解;其肝脏组织中TNF-α及IL-6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且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蜈蚣水提物组的差异更为显着。(2)蜈蚣水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蜈蚣水总提取物与醇沉部分的半数致死量(LD50)未测出,最大耐受量(MTD)为200g·kg-1,蜈蚣水提取物醇溶部分的LD50为125.031g·kg-1,95%置信区间为105.69g·kg-1147.121g·kg-1。其中毒表现具体为小鼠行动迟缓,双目微闭,卧伏,自发性活动减少或不动,精神萎靡,身体蜷缩。腹泻,尿液偏绿,并随剂量的增大而加重。中毒小鼠死亡前弓背抬高,后肢无力,呼吸微弱,并测得蜈蚣水提取物醇溶部位小鼠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的指标较正常组小鼠显着升高。(3)蜈蚣干品和鲜品的不同提取物对A549和MGC803这两种细胞的IC50值相近,而蜈蚣干品的水提取物IC50值相对最小。蜈蚣水提取物能一定程度上增加腹水瘤小鼠的存活时间,但没有阳性对照显着;对实体瘤小鼠瘤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中剂量和高剂量组有部分动物加速死亡。(4)蜈蚣水提取物抗凝活性部位的分离:通过不同分离手段,得到一个具有抗凝活性的部位,并获得了其高效液相图谱。结论:(1)通过本实验结果可发现蜈蚣水提取物、3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化学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TNF-α与IL-6的表达有关,以水提取物的效果最佳,其次为30%乙醇提取物,50%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差。(2)蜈蚣水总提取物与其醇沉部分安全性较高,其醇溶物部分有一定毒性,肾脏可能为其靶向器官之一。(3)多种提取方法提取得到的蜈蚣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蜈蚣水提取有一定的体内抗肿瘤活性,但超剂量使用有一定的毒性。(4)初步得到蜈蚣水提取物中一个具有抗凝活性部位。

彭斌,杜丽芳,章秋艳,丁雨,郭晓农[7](2009)在《甲醇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甲醇对果蝇寿命的影响.方法:将雌雄果蝇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用含甲醇为0%、0.1%、0.4%和1.6%的培养基进行喂养,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果蝇死亡数.三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结果:随着甲醇浓度的提高,雌雄果蝇的最高寿命、平均寿命和半数致死时间都缩短.结论:甲醇的毒性作用使雌雄果蝇的寿命显着降低.

蔡一倩[8](2009)在《605例不同年份的中毒尸检资料对比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毒死亡为与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猝死及其他原因(如电击、高低温损伤等)同等重要的死亡原因。法医毒理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对常见毒物性状、种类、中毒原因、毒理作用、中毒量和致死量、中毒血浓度和致死血浓度、中毒所致病变、毒物化验检材采取、保存、送检、中毒或中毒死亡方式的法医学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大多数的文献资料仅对个别的中毒死亡案例进行报道分析,或者是对单一毒物的深入研究,缺乏对中毒死亡案例的横向对比研究,和对中毒的宏观把握、发展趋势预测及相关因素对中毒致死案例影响的分析。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案例收集、分类汇总并作横向对比,对中毒死亡这一类案例进行研究,为中毒案件的死因鉴定、侦查破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制作技术、中医药检测技术的发展、催眠镇静安定类药物及毒品滥用的增加等,中毒案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本课题收集本单位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各类中毒案例的数量变化趋势、中毒死亡者的年龄分布及中毒途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中毒案例的实际鉴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毒事件的预防工作作出贡献。【目的】本课题选用作者单位1957年~2008年实际检案中的中毒案例605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年份中毒案例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中毒死亡者年龄分布情况,毒物种类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发展情况,并对这些变化规律进行原因分析,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病理教研室1999年1月2008年12月(以下简称C组)检验的、且均经系统尸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各种中毒案例216例,除作一般统计学分析外,着重对毒物种类特点、中毒途径、中毒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与本单位1983年1998年(以下简称B组)的158例中毒资料,及1957年1982年(以下简称A组)的231例中毒资料进行比较。【结果】①C组与A、B组相比,中毒案例的相对数量呈减少趋势;②中毒死亡者以男性居多,且以青壮年为主;③毒物种类上传统农药中毒案例呈递减趋势,而新型农药显着增加;④两种或两种以上药(毒)物中毒的数量显着增加,进行毒化分析时应重点注意,尤其是单一成份中毒达不到致死浓度时,应考虑两种及两种以上成份中毒时的毒物协同作用的可能;⑤中毒途径上,口服中毒案例减少,呼吸道中毒案例显着增加;⑥中毒在各类法医检案中仍占一定比例,因此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的中毒死亡案例的统计分析信息对于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结论】本文案例资料显示,中毒案例数量较以往有明显增长趋势,中毒死者年龄分布、毒物种类等方面均较以往有明显变化,尤其多种毒物联合应用所致中毒案件显着增多。

杨媛[9](2008)在《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毒性反应发生的机制与中药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人体机体状态有关。人体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对中药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未辨证使用毒性药物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理性认识中药的毒性,积极探求中药毒性及其与机体状态的相关性,对于以中药现代化为契机加强对中药毒性的研究,使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绿色疗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有着重要的意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附子生用有大毒,多炮制加工降毒后入药。本实验选取附子作为有毒中药的代表,研究有毒中药毒性与机体状态的关系。本课题是国家“973”计划课题《基于“药性构成三要素”的中药药性实质研究》(课题编号2007CB512605)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虚寒状态小鼠和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检测,结合附子水煎剂对虚寒状态小鼠和正常小鼠体重、毛色等生理状态、生化指标以及存活率的影响,以明确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机体对有毒中药的不同反应。从而探讨中药的毒性及其与机体状态的相关性。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2个方面的研究:一建立了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方法,对实验室中按照临床方法制备的附子水煎液进行检测,明确其中每毫升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分别为0.149mg、1.382mg、1.089mg,为后期的动物实验提供质量可控的药物;二建立了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方法,对比研究虚寒状态和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浓度差异。复制小鼠虚寒状态模型,连续给予附子水煎液14天,检测第1、7和14天虚寒状态及正常状态小鼠血清中次乌头碱的浓度,结合在给药过程中小鼠体重毛色等生理指标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讨论机体在不同状态对毒性中药的不同反应,结果分析表明,附子对虚寒状态小鼠机体代谢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附子水煎液干扰正常状态小鼠代谢环节(机体内代谢酶受到抑制、靶器官(代谢器官)损害),对机体表现出毒性作用。从小鼠附子水煎液灌胃后第7天及第14天的存活情况看,虚寒状态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2组:正常小鼠存活率87.5%,虚寒状态小鼠存活率100%;3组:正常小鼠存活率70.0%,虚寒状态小鼠存活率92.5%),说明虚寒状态的小鼠对附子水煎液毒性的耐受力较强。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毒药之于常人为有毒,对病患则治病”相符合,证明临床强调合理用药的正确性。本实验的创新性在于,首次采用虚寒动物模型与正常动物相比较检测血药浓度,研究药物与机体状态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毒性中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丁伟珍,陆国兴[10](1991)在《急性甲醇中毒的救治——8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甲醇中毒较少见,由于其临床中毒症状多非特异性,故漏诊率高.1985年因不法分子用甲醇加水稀释成“散装白酒”出售,致使本市某郊区80人饮用后发生中毒.现回顾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二、甲醇中毒致死误诊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醇中毒致死误诊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工具
        2.2.2 治疗方法
        2.2.3 质量控制及伦理学审批
    2.3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有机磷
        3.1.1 患者一般资料
        3.1.2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血药浓度影响
        3.1.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3.2 敌草快
        3.2.1 患者一般资料
        3.2.2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血药浓度影响
        3.2.3 死亡组与存活组临床资料比较
        3.2.4 敌草快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分析
    3.3 草甘膦
        3.3.1 患者一般资料
        3.3.2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血药浓度影响
        3.3.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3.4 草铵膦
        3.4.1 患者一般资料
        3.4.2 血压灌流对草按膦血药浓度影响
        3.4.3 患者首次抽血化验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有机磷
        4.1.1 血液灌流对有机磷清除效果分析
        4.1.2 相关预后分析
    4.2 敌草快(DQ diquat)
        4.2.1 血液灌流对敌草快清除效果分析
        4.2.2 相关预后分析
        4.2.3 敌草快对肺的影响
    4.3 草甘膦及草铵膦
        4.3.1 血液灌流对草甘膦、草铵膦清除效果分析
        4.3.2 草甘膦及草铵膦中毒患者早期脏器损伤情况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液净化技术在急性中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以及毒理学作用机制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对鹅膏毒肽中毒治疗效果的定量评估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ROS/p53介导的线粒体凋亡是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早期事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能量失衡是导致α-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结论
    4.3 本研究创新性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5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代谢组学在天然产物毒性评价和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历

(3)甲醇中毒死亡医疗损害鉴定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
    1.1 案例1
        1.1.1 简要案情
        1.1.2 病史摘要
        1.1.3 法医学鉴定
    1.2 案例2
        1.2.1 简要案情
        1.2.2 病史摘要
        1.2.3 法医学鉴定
    1.3 案例3
        1.3.1 简要案情
        1.3.2 病史摘要
        1.3.3 法医学鉴定
2 讨论
    2.1 关于死亡原因
    2.2 关于医疗行为

(4)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苍耳子的安全问题
    1.1 苍耳子中毒反应特点
    1.2 苍耳子中毒的原因
        1.2.1 超剂量使用
        1.2.2 炮制不当
        1.2.3 超疗程使用
        1.2.4 误食
2 苍耳子发挥药效/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2.1 苍耳子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实质
        2.1.1 抗炎镇痛
        2.1.2 抗肿瘤
        2.1.3 抗菌
        2.1.4 降血糖
        2.1.5 抗过敏
        2.1.6 调节免疫
    2.2 苍耳子产生毒性的化学实质
        2.2.1 急性毒性
        2.2.2 肝脏毒性
        2.2.3 肾毒性
        2.2.4 其他毒性
3 苍耳子合理应用思考
    3.1 严格炮制
    3.2 合理配伍
    3.3 药有禁忌
    3.4 严控量程
    3.5 用药告知
4 展望

(5)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二次中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果讨论
第二章 大鼠二次染毒后采样时间的设定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果讨论
第三章 大鼠溴敌隆二次染毒肌肉的选择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果讨论
第四章 大鼠溴敌隆二次中毒的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果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典型病例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蜈蚣提取物抗肝损伤、抗肿瘤、抗凝血作用及其急性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蜈蚣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药物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实验药物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和造模[22]
        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肝脏组织的病理切片观察
        2.5 RT-PCR检测TNF-α,IL-6表达水平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蜈蚣提取物对小鼠血清ALT以及AST的影响
        3.2 蜈蚣提取物对小鼠肝脏SOD以及MDA的影响
        3.3 蜈蚣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TNF-α,IL-6的mRNA表达影响
        3.4 蜈蚣提取物对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影响
    4 讨论
第二章 蜈蚣水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
    1 材料
        1.1 药物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动物
    2 方法
        2.1 蜈蚣提取物的制备
        2.2 MTD(最大耐受量)的测试
        2.3 LD50(半数致死量)测试
        2.4 肾功能生化指标测定
        2.4.1 实验动物及给药
        2.4.2 血尿素氮(BUN)测定(二乙酰肟法)
        2.4.3 小鼠血浆肌酐(Cr)测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蜈蚣水提取物各部分MTD(最大耐受量)测定
        3.2 蜈蚣醇溶物LD_(50)测试
        3.3 生化指标的测定
    4 讨论
第三章 蜈蚣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比较及体内活性评价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动物实验
        1.3 药材
        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蜈蚣提取物的制备
        2.2 细胞培养条件
        2.3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
        2.4 H22腹水瘤小鼠生存期测定
        2.5 H22实体瘤小鼠测定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不同蜈蚣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3.2 蜈蚣干品水提取物对H22腹水瘤生存期的影响
        3.3 蜈蚣水提取物对H22实体瘤小鼠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蜈蚣水提取物抗凝活性部位分离
    1 实验试剂及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2.1 蜈蚣提取物样品的制备
        2.2 样品过大孔吸附树脂
        2.3 样品过大孔吸附树脂各馏分APTT及PT活性检测
        2.4 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LH-20)层析
        2.5 葡聚糖凝胶LH-20各馏分APTT及PT活性检测
        2.6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离
        2.7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样品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结果
        3.2 样品过大孔吸附树脂后各馏分APTT及PT活性检测
        3.3 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LH-20)层析
        3.4 S部位经LH-20分离后各馏分APTT及PT活性检测
        3.5 活性部位M的液相色谱图
    4 讨论
        4.1 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液梯度选择
        4.2 体外抗凝试验
        4.3 核酸蛋白检测仪
结语与创新
    1 主要研究成果
    2 创新
    3 本课题今后研究展望
正文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蜈蚣药理作用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1 蜈蚣药理作用
    2 蜈蚣毒性研究
    3 结语
    4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甲醇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设备
    1.4 培养基的制备
    1.5 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605例不同年份的中毒尸检资料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药中毒与机体状态
        一 中药毒性
        (一) 中药毒性的概念
        (二) 中药毒性的分级
        (三) 有毒中药的特征
        (四)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五) 影响中药中毒的原因
        二 中药中毒的表现
        (一) 急性中毒症状
        (二) 慢性中毒症状
        三 中药中毒反应发生的机理
        (一) 中药的吸收
        (二) 中药在体内的分布
        (三) 中药在体内的代谢
        (四) 中药从体内的排泄
        (五) 靶器官敏感性
        (六) 中药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特异性
        四 中药中毒与机体状态的关系
        (一) 个体体质因素
        (二) 年龄性别差异
        (三) 机体状态差异
        (四) 饮酒和食物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五) 药不对症
        五 中药毒性的研究展望
        六 小结与讨论:避免中毒,正确使用中药
        (一) 辩证论治,有故无殒
        (二) 把握整体,因人制宜
        (三) 合理使用,防治蓄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附子研究概况
        一 附子的化学成分
        二 附子炮制加工
        三 附子药理作用
        (一) 心血管系统作用
        (二) 神经系统镇痛作用
        (三) 抗炎作用
        (四) 内分泌系统作用
        (五) 抗肿瘤作用
        (六)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四 附子的临床应用
        (一) 单味药
        (二) 复方
        五 附子的毒副作用
        六 体内代谢研究情况
        (一) 体内代谢分析样品的选择
        (二)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三) 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HPLC 检测条件的选择及方法学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对照品
        2 实验内容
        2.1 不同溶剂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待测成分稳定性的影响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 小鼠取血时间的选择及血清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附子水煎液的制备以及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1 附子水煎液的制备方法
        2 附子水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含量测定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附子水煎液在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小鼠血药浓度的差异研究
        1 实验动物
        2 药物与试剂
        3 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阳虚动物造模
        4.2 模型组以及正常组动物给药
        4.3 高效液相法检测
        5 结果与讨论
        5.1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5.2 存活率结果
        5.3 其他结果
        5.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甲醇中毒致死误诊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液灌流对毒物清除的疗效观察[D]. 刘婷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2]鹅膏毒肽所致肝损伤的代谢组学研究以及毒理学作用机制验证[D]. 陈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3]甲醇中毒死亡医疗损害鉴定3例[J]. 严文广,任立品,邹鹰,张长全,蔡继峰,郭亚东. 中国司法鉴定, 2020(03)
  • [4]苍耳子安全问题探讨与合理用药思考[J]. 聂安政,高梅梅,贾文瑞,朱春胜,张晓川,周政,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 2019(24)
  • [5]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二次中毒的研究[D]. 张程程.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6]蜈蚣提取物抗肝损伤、抗肿瘤、抗凝血作用及其急性毒性研究[D]. 王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甲醇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J]. 彭斌,杜丽芳,章秋艳,丁雨,郭晓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8]605例不同年份的中毒尸检资料对比分析研究[D]. 蔡一倩. 华中科技大学, 2009(02)
  • [9]附子水煎液在正常和虚寒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差异研究[D]. 杨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急性甲醇中毒的救治——8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丁伟珍,陆国兴. 重庆医药, 1991(04)

标签:;  ;  ;  ;  ;  

甲醇中毒误诊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