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现金流量法计算稠油油藏储量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朱玉庭[2](2018)在《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快速增长,国内现有的原油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为进一步激发石油行业,特别是勘探开发领域的活力,允许民营企业与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开展合作,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民营企业的进入有助于盘活小而散、投资不足的油气矿权,提高储量开发效率,在稳定国内原油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国有石油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出发点是实现双方权益的最大化,取得收益的前提是勘探阶段发现的探明储量投入开发并获得开发效益。因此,对于已发现的探明储量开展经济评价就成为整个勘探开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我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石油公司垄断的,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时间较短,对储量管理经验的积累尚有欠缺,本次论文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就是期望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为民营企业的储量评价流程和方法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本文以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对比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做了概述。然后,在油田生产特点和产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原油品质、勘探开发技术、产量递减、经济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经济评价的影响,根据国家和企业的规范文件选取了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评价参数。第三,按照现金流量法的评价流程和方法,选取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作为案例,从开发方案设计、产量指标预测开始,根据相应规范文件,结合K油田经营实际情况的调查,对现金流入与流出各项参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现金流量计算得出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经济可采寿命期、经济可采储量等经济评价指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得出了影响评价结果的最敏感因素、盈亏平衡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类似于K3断块区的小型、低丰度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并在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芦婷[3](2017)在《稠油油藏分层热采影响因素及技术界限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多层稠油油藏开发多采用笼统注汽开发,而层间差异性导致层间干扰。笼统开发的结果是高低渗层矛盾突出,新老油层动用不均。分层注汽开发可以克服层间矛盾,实现油藏各层均衡动用,因而研究分层注汽的适应性及注汽参数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在展开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利用现场实际资料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做了以下研究:第一,评价典型矿场分层注汽井分层注汽效果,分析影响分层注汽效果的因素及实施分层注汽措施时需注意的问题;第二,模拟多层油藏注蒸汽过程中的层间干扰现象,分析层间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克服层间矛盾的关键;第三,从单因素和分类综合因素两个方面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分层热采的油藏适应性界限;第四,采用以油气比和采收率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方法对典型分层热采的模型进行注热参数优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多层油藏笼统注汽时存在流量干扰和热量干扰,层间渗流阻力的差异引起流量干扰,隔层厚度影响层间热量干扰;第二,影响分层注汽效果的因素可分为动态参数和静态参数两类,可通过静态因素评价分层注汽设施的适应性,通过调整动态参数完成生产目标优化。本文从单因素和综合因素两个方面界定了分层热采油藏的适应性界限,因此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适性,采取的注采参数优化方法也是以采收率和油汽比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方法,优化结果更具实用性。
吴旭泉[4](2016)在《Y油田石油开发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Y油田公司原油产量规模长期保持在中石油集团前四名。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非再生的石油天然气是重要战略物资,但也是?商品?;石油行业面临替代品竞争,但可见未来不会死亡;石油工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但暴利不再”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基本写照。在国际背景下,结合中国国情,不以“产量规模”为中心指标,突出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关系未来,谋定而后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客观审视“十三五”期间内外部形势,定位Y油田面临着油价低迷、资源品质变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经营收入下滑等认识,提出将原高油价下的资源、科技、人本战略调整为资源、技术、低成本战略。对油田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公司发展基础;盘点石油开发潜力,对新增探明储量动用潜力、已探明未动用储量潜力、老区潜力等进行了系统科学测算。分析“十五”以来的开发规律,确定了新老区、稀稠油、常规和低渗油藏的储量动用率、产能贡献率、到位率、递减率等规划参数,形成不同规划方案的基础;基于未来油价,利用经济评价手段和规划优化方法,实现了规划方案对比论证,得到了Y油田石油开发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宗于企业价值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运作发展目标,文中使用了:资源潜力评价,产量产能合理匹配与产能产量结构优化,经济价值计算,滚动业务发展规划融合价值评估等,希冀它对油田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无裨益。
肖涛[5](2013)在《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有不少油田区块已经接近高含水期。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常规勘探深度发现大规模的、可代替油藏已不太现实。而当前中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势必越来越多地依赖能源,尤其是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基于这种原因,把油藏勘探和开发目标瞄准在含油盆地和地区的深层,已迫在眉睫。因此针对深层油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储量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其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通过研究,考虑了油藏工程原理的有关理论,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针对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将灰色理论运用到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中,解决了地质可靠性定量评价及对各圈闭可靠性进行分类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盈亏平衡法的深层油藏经济评价模型,然后将三个区块的基础参数代入该模型进行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将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讨论,得到了内部收益率与圈闭面积、经济储量、井深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深层油藏储量经济评价提供一种简便的方法。最后,将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分析与经济可行性性分析结合起来,利用地质可靠性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结果,建立了综合评价的标准,这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深层油藏储量的评价问题。
焦石[6](2013)在《油田经济规模产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辽河油田千万吨产量规模潜力分析,对产量的经济特征的研究,将经济规模产量分为新井经济产量、老井经济产量和措施经济产量。新井经济产量的计算采用现金流量法,老井经济产量计算采用单井贡献值法,措施经济产量采用投入产出法。经济规模产量的确定是在新井经济产量、老井经济产量和措施经济产量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约束方程条件下的产量优化模型,求解油田利润最大时的规模产量。建立了涵盖产量指标、成本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经济极限指标的11项经济规模产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经济规模产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开展了采油单位最低产量规模的研究,为确定工程处盈亏平衡对应的工作量提供依据。创建的基于单井效益评价的油田效益配产方法,从油田效益评价角度完善了油田配产方法序列,实现了由以往单一的生产能力配产向能力与效益同步配产转变,构建了效益配产与能力配产并举的新格局,实现了油田配产方式上的突破,配产结果得到了油田公司领导、技术人员的认可,并应用到油田配产之中。从辽河油田为辽宁省上缴利税、解决人员就业等方面论述企业对社会作的贡献。
张波[7](2012)在《基于实物期权的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尤其对石油的需求持续增长,可我国的常规石油资源储备明显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但是,我国的稠油资源丰富,稠油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稠油开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较高,因此必须对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本文研究了现有的评价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实物期权法优势更明显,并根据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和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特点,将实物期权很好地应用到了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评价中,首先对稠油区块开发项目中的实物期权类型进行识别,然后选取Geske复合期权定价模型为稠油区块开发项目定价。本文以河南油田井楼126并区为实证说明了实物期权的优越性,同时进行了单井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证明了波动率较无风险利率对实物期权价值影响大,发现直井较水平井对波动率更为敏感。以上这些评价结果为投资管理者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为实现我国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高效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
韦方娥[8](2012)在《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剧了对石油的刚性需求,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并将成为长期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保证国家石油安全,加快、加大低品位油藏的动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近年来,油价的上涨和开发技术的突破使得低品位油藏得到了积极的评价和动用,各油田根据需要自行评价,评价方法、标准和参数各不相同,加大决策和管理的难度。为此,研究系统、科学、适用的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作为油藏筛选和生产绩效管理的指导,对推动低品位油藏高效开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低品位油藏的定义,结合当前低品位油藏动用规模和技术发展情况,确定了当前低品位油藏的外延。总结分析前人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理论成果,并结合低品位油藏开发的特点,引入了油藏经营、价值管理(EVA)、风险评价等相关理念和方法,丰富了低品位油藏开发发经济评价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低品位油藏开发现行的经济评价方法,丰富了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了经济增加值考核和风险评价,提出了合理的评价判定基准值。并结合国内开发实际,规范了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各要素的含义,并明确了计算方法。再以油藏经营管理思想为指导,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经济评价机制,建立了开发决策、生产运行和油藏弃置等3个关键阶段的经济评价方法。随后运用建立的经济评价方法对河南油田的低品位油藏进行评价筛选。对低渗透油藏进行了生产运行评价,对超薄层稠油油藏进行了经济界限评价,找出了挖潜方向。为促进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高效开发,结合实际情况,最后从政策、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建议措施。
肖毓[9](2011)在《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稠油油藏的开发项目投资较高、风险较大,项目的可行与优劣,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先进可行以及效果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合理与效益的高低。即项目是否具有商业价值,经济可行的。经济可采储量正是反映了处于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储量的经济价值和工业开采价值,为经济、高效的开发稠油油藏提供了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调研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以往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计算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经济可采储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综合性的经济指标,本文从地质因素、开发技术、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四个方面,系统和全面的详细阐述了影响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20个因素,科学配置和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提高经济可采储量的有效途径。计算经济可采储量的主要方法有现金流量法、经济极限含水法、经济极限油汽比法、经济时间开采法、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产量递减法和类比法,根据这七种计算方法不同的适用条件,经过归纳分析,编制出一套完整的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系列表,确立了稠油油藏在不同的开采阶段的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技术和经济的双重角度分析,筛选出经济可采储量的七个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经济可采储量模型的建立进行可行性论证,依据灰色关联算法对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通过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建立了经济可采储量的数学模型。联系某油区各油田的地质特征、开发与勘探概况,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该油区的经济可采储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的比其它算法的误差相对较小,更接近于真实值,进一步证实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肖武[10](2010)在《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分类及潜力评价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有大量低品位储量资源没有动用,油价不断升高的趋势以及国内石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使得加快低品位储量的开发显得日益重要,但是目前低品位储量的分类、评价方法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以胜利油田的低品位储量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界定了低品位储量的范围,提出了低品位储量分类分级方法,研究建立了经济极限初产图版以及边际成本法的低品位储量评价方法,评价了胜利油田目前的低品位储量规模,从财税政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低品位储量开发的措施对策,取得了以下主要几方面的成果。(1)结合目前国内及胜利油田的实际状况,对低品位储量资源的涵盖范围进行了界定,包括三部分的储量资源:一是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经济可行性评价是不可行的上报探明未开发储量;二是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处于亏损状态的已开发储量和无经济开采价值的已开发剩余储量;三是由于经济效益差而无法上报探明储量的资源。按照开发状态及形成原因把低品位储量分为三大类:探明未开发低品位储量、探明已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在低品位资源,考虑经济意义进一步分为边际低品位储量、不经济低品位储量等两小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低品位储量资源分类体系。(2)针对原有的储量评价方法开发指标预测难、效率低等不足,建立了未开发低品位储量的评价方法-经济极限初产图版法,可以通过对比区块的初期日产油与经济极限初产对比来评价是否属于低品位储量。(3)针对目前胜利油田成本只能归集到油田层次,无法给出单元的吨油成本的状况,通过成本劈分法和成本预测模型来确定单元的成本,提出了应用边际成本方法来评价已开发低品位储量,解决了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如何评价已开发低品位储量的问题。(4)运用经济极限初产图版法、边际成本方法分别评价了目前胜利油田在不同油价下未开发低品位、已开发低品位储量的潜力规模,分别总结了目前的未开发低品位、已开发低品位储量的地质开发特点。(5)从税费政策、开发技术攻关集成、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地面配套简化以及探索开发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下一步低品位储量开发的措施对策。
二、应用现金流量法计算稠油油藏储量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现金流量法计算稠油油藏储量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
2.1.1 石油储量概念 |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
2.3.1 地质因素 |
2.3.2 开发因素 |
2.3.3 经济因素 |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Y油田简介 |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
3.2.2 评价指标体系 |
3.2.3 评价结果 |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1 勘探价值维度 |
4.3.2 技术价值维度 |
4.3.3 经营价值维度 |
4.3.4 定性价值维度 |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概述及比较 |
2.1.1 国外主要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
2.1.1.1 PRMS体系概述 |
2.1.1.2 SEC准则概述 |
2.1.2 我国现行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
2.1.3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比较 |
2.1.3.1 思维逻辑的差异 |
2.1.3.2 分类时空的差异 |
2.1.3.3 经济内涵的差异 |
2.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我国储量经济评价的发展历程 |
2.2.2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 |
2.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特点 |
2.2.4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1 现金流量法概述 |
2.3.2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2.1 投资回收期法 |
2.3.2.2 内部收益率法 |
2.3.2.3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 |
2.4 油田产量变化规律概述 |
2.4.1 油田产量变化特点 |
2.4.1.1 上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1.2 稳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1.3 递减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2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概述 |
第3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 |
3.1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原则 |
3.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地质条件的影响 |
3.2.2 地理环境的影响 |
3.2.3 原油品质的影响 |
3.2.4 勘探开发技术的影响 |
3.2.5 原油产量递减的影响 |
3.2.6 经济因素的影响 |
3.2.7 管理水平的影响 |
3.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确定 |
3.3.1 现金流入的测算 |
3.3.2 投资的测算 |
3.3.3 成本与费用的测算 |
3.3.4 税金及附加的测算 |
第4章 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概况 |
4.1 地质概况 |
4.1.1 地理与构造位置 |
4.1.2 油藏地质特征 |
4.1.2.1 地层特点 |
4.1.2.2 构造特点 |
4.1.2.3 储层特点 |
4.1.2.4 流体及温压特性 |
4.2 探明地质储量概况 |
4.2.1 探明储量发现历程 |
4.2.2 探明地质储量上报情况 |
4.2.3 探明地质储量的复算 |
4.3 开发方案设计与产量指标预测 |
4.3.1 采收率与技术可采储量的确定 |
4.3.2 开发方案设计 |
4.3.2.1 开发方式论证 |
4.3.2.2 开发层系划分 |
4.3.2.3 井网与井距设计 |
4.3.2.4 单井产能与注水量测算 |
4.3.3 产量指标预测 |
第5章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 |
5.1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流程 |
5.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现金流量模型构建 |
5.2.1 经济评价基础数据选取 |
5.2.1.1 基础经济参数 |
5.2.1.2 新增投资与资金筹措评价参数 |
5.2.1.3 油气生产成本评价参数 |
5.2.2 经济评价数据处理 |
5.2.2.1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集 |
5.2.2.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5.2.2.3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 |
5.2.3 现金流量模型预测 |
5.2.3.1 现金流量测算 |
5.2.3.2 评价指标结果 |
5.3 敏感性分析 |
5.3.1 敏感性分析方法概述 |
5.3.2 敏感性分析因子选择与运算 |
5.3.3 敏感性分析结果 |
5.4 盈亏平衡分析 |
5.4.1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概述 |
5.4.2 盈亏平衡分析计算与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3)稠油油藏分层热采影响因素及技术界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经济极限指标研究现状 |
1.2.2 稠油蒸汽吞吐筛选标准的研究现状 |
1.2.3 注汽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4 稠油油藏分层注汽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成果 |
第二章 矿场分层注汽效果评价 |
2.1 单井分层注汽效果评价 |
2.2 分层注汽单井实例解剖 |
2.2.1 注汽效果较好的井解剖 |
2.2.2 注汽效果不明显的井解剖 |
2.2.3 分层注汽效果较差的井解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层油藏层间干扰分析 |
3.1 多层油藏注汽流量干扰分析 |
3.1.1 油水两相非活塞式驱替渗流阻力 |
3.1.2 分流量方程推导 |
3.1.3 单井蒸汽吞吐的渗流阻力 |
3.1.4 渗流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多层油藏注汽热干扰分析 |
3.2.1 数学模型 |
3.2.2 模型结果 |
3.2.3 多层复合油藏层间热干扰分析 |
3.3 多层油藏注汽热量及流量干扰数值模拟 |
3.3.1 并联双管笼统注汽模型 |
3.3.2 并联双管分层注汽模型 |
3.3.3 并联双管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层热采油藏适应性界限分析 |
4.1 分层注汽实施经济效益评价标准 |
4.1.1 稠油开采经济因素分析 |
4.1.2 经济极限油汽比计算 |
4.1.3 三线四区经济评价标准 |
4.1.4 分层热采效益敏感性分析 |
4.2 分层热采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分层热采静态影响因素 |
4.2.2 分层热采动态影响因素 |
4.2.3 现场地质参数统计 |
4.3 分层热采单因素适应性评价 |
4.3.1 经济极限增油量 |
4.3.2 有效厚度界限 |
4.3.3 初始含油饱和度界限 |
4.3.4 孔隙度界限 |
4.3.5 原油粘度界限 |
4.3.6 渗透率级差界限 |
4.4 分层热采分类因素适应性评价 |
4.4.1 三类因素与开发效果关系 |
4.4.2 三类因素的综合评判分析 |
4.5 软件编制 |
4.5.1 软件主要功能介绍 |
4.5.2 软件操作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稠油油藏分层热采注采参数优化 |
5.1 蒸汽吞吐数值模拟模型 |
5.2 分注时机优化 |
5.3 注汽强度优化 |
5.4 分层配注量优化 |
5.5 焖井时间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Y油田石油开发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高位油价,难再企及 |
1.1.2 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未来规划应有之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石油开发规划相关理论 |
2.1 石油开发规划的基本概念 |
2.2 石油开发业务规划的主要指标体系 |
2.3 规划指标测算方法 |
2.3.1 产量预测方法 |
2.3.2 指标匹配测算方法 |
2.3.3 经济评价方法 |
第3章 Y油田开发现状及潜力分析 |
3.1 开发现状 |
3.2 “十二五”完成情况 |
3.3 “十三五”开发潜力分析 |
3.3.1 新增探明储量潜力 |
3.3.2 已探明未动用储量潜力 |
3.3.3 老区调整潜力 |
3.3.4 F超稠油潜力 |
3.3.5 聚驱潜力 |
3.3.6 火驱潜力 |
第4章 “十三五”石油开发规划 |
4.1 指导思想与原则 |
4.2 发展战略 |
4.3 主要规划参数 |
4.4 开发规划方案 |
4.4.1 新区指标匹配关系及优选 |
4.4.2 老区指标优选 |
4.4.3 新老井产量测算过程 |
4.5 方案优选 |
4.5.1 经济评价方法 |
4.5.2 投资估算 |
4.5.3 成本估算 |
4.5.4 经济评价参数 |
4.5.5 评价结果 |
4.5.6 方案比选 |
4.6 规划部署 |
第5章 风险及保障措施 |
5.1 存在的风险 |
5.2 保障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理论依据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关键路线图 |
1.5.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概述 |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
2.1.1 石油储量概念 |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
2.2 深层油藏概况 |
2.2.1 深层油藏分类 |
2.2.2 深层油藏勘探状况 |
2.2.3 深层油藏勘探的有利条件 |
第3章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地质可靠性评价 |
3.1 新疆油田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概况 |
3.1.1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构造特征 |
3.1.2 准噶尔盆地沉积岩展布规律及生储盖组合特征 |
3.1.3 准噶尔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油气藏分类分布特征 |
3.1.4 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与保存条件 |
3.1.5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形成的条件 |
3.2 准噶尔盆地深层油藏储量资源状况 |
3.2.1 西北缘逆掩推覆带下盘二叠系、石炭系油气藏 |
3.2.2 南缘山前冲断带深层勘探领域 |
3.2.3 准东地区 |
3.3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研究 |
3.3.1 影响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基本因素分析 |
3.3.2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指标选择 |
3.4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方法 |
3.4.1 灰色决策方法概况 |
3.4.2 灰色聚类决策评价方法原理 |
3.5 评价模型应用实例 |
3.5.1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基础数据 |
3.5.2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步骤 |
第4章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经济性评价 |
4.1 深层油藏储量经济评价模型 |
4.1.1 经济评价计算模型原理 |
4.1.2 经济评价计算模型构建 |
4.2 深层油藏经济评价模型分析 |
4.2.1 经济计算模型参数的确定 |
4.2.2 变量及测试点取值 |
4.3 深层油藏储量经济性评价计算结果 |
4.3.1 西北缘地区深层油藏经济储量计算 |
4.3.2 准东地区深层油藏经济储量计算 |
4.3.3 南缘地区深层油藏经济储量计算 |
4.3.4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经济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评价结果汇总 |
5.1 深层油藏储量综合性评价标准 |
5.1.1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可靠性评价标准 |
5.1.2 深层油藏储量经济可靠性评价标准 |
5.1.3 深层油藏储量地质-经济可靠性评价标准 |
5.2 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综合性评价结果 |
5.2.1 西北缘地区深层油藏储量综合性评价结果 |
5.2.2 准东地区深层油藏储量综合性评价结果 |
5.2.3 南缘地区深层油藏储量综合性评价结果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表及附图 |
(6)油田经济规模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经济规模产量方法研究 |
1.1 新井经济产量研究 |
1.2 老井经济产量研究 |
1.3 措施经济产量研究 |
第二章 经济规模产量评价指标体系 |
2.1 产量指标 |
2.2 成本指标 |
2.3 盈利能力指标 |
2.4 经济极限指标 |
第三章 经济规模产量优化模型 |
3.1 约束条件 |
3.2 经济规模产量模型的确定 |
第四章 经济规模产量计算现场应用结果 |
4.1 辽河油田千万吨产量规模潜力分析 |
4.1.1 勘探潜力分析 |
4.1.2 探明未开发储量潜力分析 |
4.1.3 已开发油田潜力分析 |
4.2 2009年经济规模产量 |
4.2.1 2009年新井经济产量 |
4.2.2 2009年老井+措施经济产量 |
4.2.3 2009年经济规模产量 |
4.3 2010年经济规模产量 |
4.3.1 2010年新井经济产量 |
4.3.2 2010年老井+措施经济产量 |
4.3.3 2010年经济规模产量 |
4.4 2011年经济规模产量 |
4.4.1 2011年新井经济产量 |
4.4.2 2011年老井+措施经济产量 |
4.4.3 2011年经济规模产量 |
第五章 油田赢利能力评价 |
5.1 利润完成情况 |
5.2 社会贡献评价 |
5.3 经济规模产量影响因素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7)基于实物期权的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评价方法 |
2.1 传统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
2.1.1 贴现现金流法 |
2.1.2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2.1.3 综合评价方法 |
2.2 传统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存在的局限性 |
2.2.1 贴现现金流法的缺陷 |
2.2.2 不确定性分析法的缺陷 |
2.2.3 综合评价法的缺陷 |
第三章 实物期权理论分析 |
3.1 实物期权基本理论 |
3.1.1 期权 |
3.1.2 实物期权内涵 |
3.1.3 实物期权的分类 |
3.1.4 实物期权的特点 |
3.2 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 |
3.3 实物期权理论的优越性 |
3.4 实物期权对传统投资评价方法的修正 |
3.5 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 |
第四章 实物期权在稠油区块开发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
4.1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特点 |
4.1.1 稠油的特殊性 |
4.1.2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技术不确定性 |
4.1.3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经济不确定性 |
4.2 实物期权在稠油区块开发项目上的适用性分析 |
4.3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实物期权特性 |
4.4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中的实物期权类型 |
4.5 实物期权在稠油区块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构建 |
第五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评价模型构建 |
5.1 稠油区块开发项目的实物期权识别 |
5.2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 |
5.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河南油田井楼 126 井区稠油开发背景 |
6.2 井楼 126 井区开发方案部署 |
6.3 井楼 126 井区评价分析 |
6.3.1 传统 NPV 法评价 |
6.3.2 实物期权 Geske 模型评价 |
6.3.3 敏感性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8)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4.2 取得的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低品位油藏概念与分类 |
2.1.2 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2.1.3 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
2.1.4 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理论 |
2.2.2 油藏经营理论 |
2.2.3 价值管理理论 |
2.2.4 风险评价理论 |
第3章 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
3.1 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体系的框架 |
3.2 低品位油藏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
3.2.1 经济评价方法的确定 |
3.2.2 低品位油藏经济评价指标与判定标准 |
3.3 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要素 |
3.3.1 项目投资构成及估算方法 |
3.3.2 销售收入及估算方法 |
3.3.3 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估算 |
3.3.4 总成本费用构成及估算方法 |
3.4 全过程三阶段经济评价方法 |
3.4.1 前期决策阶段经济评价 |
3.4.2 生产运行阶段经济评价 |
3.4.3 油藏弃置阶段经济评价 |
第4章 河南油田低渗透油藏评价研究 |
4.1 河南油田低渗透油藏概况 |
4.1.1 宝浪油田 |
4.1.2 本布图油田 |
4.1.3 北马庄油田 |
4.1.4 东庄油田 |
4.1.5 安棚油田 |
4.2 河南油田低渗透油藏经济评价实例 |
第5章 河南油田超薄层稠油油藏评价研究 |
5.1 河南油田超薄层稠油油藏资源与分布 |
5.1.1 超薄层稠油储量 |
5.1.2 超薄层稠油油藏分布 |
5.2 河南油田超薄层稠油油藏整体评价 |
5.2.1 评价基础数据的确定 |
5.2.2 经济界限分析 |
5.2.3 可动用储量筛选评价结果 |
第6章 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前景与对策建议 |
6.1 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前景 |
6.1.1 低渗透油藏开发前景 |
6.1.2 超薄层稠油油藏开发前景 |
6.1.3 中石化推广前景 |
6.2 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对策建议 |
6.2.1 宏观层面 |
6.2.2 微观层面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稠油油藏的分类和开发阶段 |
2.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 |
2.2 稠油油藏分类方法 |
2.2.1 模糊评价法 |
2.2.2 因子分析法 |
2.2.3 功效系数法 |
2.2.4 层次分析法 |
2.2.5 模糊聚类分析法 |
2.3 世界稠油开采状况 |
2.4 稠油油藏开采规律 |
2.5 稠油油藏开发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
第三章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地质因素对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 |
3.1.1 圈闭条件 |
3.1.2 原油粘度 |
3.1.3 油层非均质性 |
3.1.4 孔隙结构 |
3.1.5 油藏埋深 |
3.1.6 驱动类型 |
3.1.7 净总厚度比 |
3.1.8 地理环境 |
3.2 开发工艺技术对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 |
3.2.1 开采方式 |
3.2.2 井网密度 |
3.2.3 增产措施 |
3.3 经济因素对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 |
3.3.1 投资 |
3.3.2 开采成本 |
3.3.3 原油价格 |
3.3.4 利率 |
3.3.5 汇率 |
3.3.6 税费率 |
3.4 科技进步对经济可采储量的影响 |
3.4.1 科学技术进步 |
3.4.2 开发阶段技术水平 |
3.4.3 勘探阶段技术水平 |
第四章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研究 |
4.1 经济可采储量的概念 |
4.2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
4.2.1 现金流通法 |
4.2.2 经济极限法 |
4.2.3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 |
4.2.4 产量递减曲线法 |
4.2.5 类比法 |
4.3 应用范围和条件 |
第五章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灰色关联模型研究 |
5.1 影响经济可采储量的评价指标 |
5.1.1 原油流动系数 |
5.1.2 储量丰度 |
5.1.3 操作成本 |
5.1.4 单井投资 |
5.1.5 原油价格 |
5.2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
5.2.1 灰色关联度 |
5.2.2 可行性分析 |
5.2.3 灰色关联模型的建模方法 |
5.2.4 计算经济可采储量的新方法 |
第六章 实例分析与应用 |
6.1 油藏的基本情况 |
6.2 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分类及潜力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2.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标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完成的工作量 |
1.4 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4.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4.2 取得的创新点 |
第2章 学科前沿发展现状及研究技术路线 |
2.1 学科前沿发展现状 |
2.1.1 我国石油储量资源分类评价体系走过的历程 |
2.1.2 国外石油储量资源的体系标准 |
2.1.3 国内石油储量资源分类体系 |
2.1.4 国内外低品位储量资源有关概念的差异 |
2.1.5 国内储量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1.6 低品位储量目前主要的开发措施对策 |
2.1.7 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研究现状 |
2.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低品位储量的分类 |
3.1 低品位储量提出的理论基础 |
3.2 低品位储量的范围界定 |
3.3 低品位储量的油藏类型 |
3.4 低品位储量的细化分类 |
3.4.1 低品位储量的开发状态分类 |
3.4.2 低品位储量的经济意义分类 |
3.5 小结 |
第4章 低品位储量的评价方法研究 |
4.1 未开发低品位储量的评价方法 |
4.1.1 未开发低品位储量的界定指标及分级界限 |
4.1.2 内部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3 经济极限初产图版法 |
4.1.4 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4.1.5 应用实例计算 |
4.2 已开发低品位储量的评价方法 |
4.2.1 边际成本法 |
4.2.2 单元成本确定方法 |
4.2.3 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4.2.4 单元成本劈分实例计算 |
4.3 小结 |
第5章 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潜力评价 |
5.1 未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力 |
5.1.1 低渗透油藏未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力 |
5.1.2 稠油油藏未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力 |
5.2 已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力 |
5.2.1 已开发低品位储量潜力评价结果 |
5.2.2 已开发低品位储量特征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加快低品位储量开发的措施对策 |
6.1 国家推行鼓励低品位储量开发的税费政策 |
6.1.1 国内外现行的财税政策 |
6.1.2 财税政策对低品位储量开发的影响分析 |
6.1.3 低品位储量开发的财税政策建议 |
6.2 加强低品位储量开发技术攻关集成 |
6.3 注CO_2驱油技术与减排CO2结合 |
6.4 完善低品位储量资源价值评价方法 |
6.5 简化工艺流程及地面配套 |
6.6 探索低品位储量开发新模式 |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应用现金流量法计算稠油油藏储量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2]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D]. 朱玉庭.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3]稠油油藏分层热采影响因素及技术界限研究[D]. 芦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4]Y油田石油开发业务“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D]. 吴旭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5]新疆油田深层油藏储量评价研究[D]. 肖涛.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 [6]油田经济规模产量研究[D]. 焦石. 东北石油大学, 2013(07)
- [7]基于实物期权的稠油区块开发项目评价研究[D]. 张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8]河南油田低品位油藏开发经济评价研究[D]. 韦方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9]稠油油藏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研究[D]. 肖毓.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5)
- [10]胜利油田低品位储量分类及潜力评价方法[D]. 肖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