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聂敏[2](2020)在《高校学生行为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大数据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和高校多年来使用信息系统所沉淀的海量数据为此创造了基础。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的教育数据中挖掘出具有一般意义的规律,进而帮助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新的转变,是当下的重要且热门的研究课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现有的教育数据情况和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需求,本文的研究围绕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与职业选择四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了每一个方面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分别是成绩预测、家庭经济水平挖掘、心理健康状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以及职业选择预测。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以上四个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研究了高校学生的行为模式。在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使用学校提供的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基础上,基于心理学提出的大五人格特质理论提取了勤奋度、谨言性、睡眠模式、消费行为特征、行为规律特征等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学生行为特征,然后建模了基于共现频率的高校学生社交行为,分析了由此构建的学生线下社交网络中的经济水平特征,进一步构建了社交网络情感分析模型。这项研究是本文研究问题的一个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第二部分研究高校学生成绩预测。本文的成绩预测是对学生的成绩排名预测,我们把这个问题抽象问题一个排序问题。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和学生成绩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学生的勤奋度、谨言性、睡眠模式与学习成绩具有显着的相关性。针对数据分析结果,设计了一个多任务排序学习模型(MTLTR-APP)来预测学生成绩排名。这个模型不仅建模了专业间的相关性也建模了学期间的时间依赖性,同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行为相似性。通过在某高校一个年级的数据上训练,在下一个年级的数据上进行测试,验证了模型MTLTR-APP对预测学生成绩的先进性,说明了学期间相关性、专业间关联性以及学生行为相似度都对预测学生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前发现成绩不好或是有异变的学生,以提供早期的干预和引导。本文第三部分研究基于行为的高校学生异常检测。主要包含基于神经网络的贫困异常检测和基于传播动力学的抑郁异常检测两个部分。贫困异常检测是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贫困等级来实现的,我们将之抽象为一个分类问题。在本文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运用C4.5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再根据学生数据的时序性特点,综合CW-RNN和LSTM的优点,提出了CW-LSTM算法来建立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挖掘模型。最后利用某高校的真实学生数据,验证了模型对挖掘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水平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抑郁异常检测是通过分析学生的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关联关系来实现的,我们将之抽象为传播学问题。运用本文第一部分研究内容构建的学生线下社交网络,结合学生的《SCL-90测评量表》测试数据,挖掘学生抑郁程度对社交网络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发现无明显抑郁症状的学生更擅长于社交。最后,提出了一套异质平均场理论来刻画信息传播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对高校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发现无明显抑郁症状的学生更容易接收到信息。本文第四部分研究基于集成学习的职业选择预测。职业选择预测是预测学生毕业后的四种选择,与贫困异常检测类似,我们将之抽象为一个多分类问题。结合本文的第一项研究内容,提出了影响高校学生职业选择的代表性因素为专业技能、行为规律、兴趣偏好和家庭经济水平四类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框架来预测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第一种是一个基于Adaboost的有监督式职业选择预测框架。利用某高校的的真实学生数据证明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发现所提取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行为规律性和家庭经济水平特征与职业选择显着相关。第二种框架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简化了四类特征的提取方法,并通过生成虚拟集群中心的方式加入学生群体性差异因素,再基于改进的XGBoost的算法(ACCBOX)来预测高校学生职业选择。这套框架采用了生成虚拟集群中心的方法扩大了训练集,同时引入正则关联来弥补真实数据与虚拟集群中心的差异,在真实数据集上的预测效果与第一种相当。研究成果可以帮助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者优化学生的生涯规划,也可以为职业咨询提供更多的输入信息,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咨询。还可以预警出可能有失业风险的学生,提醒教育教学管理者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就业帮助。
张校博[3](2020)在《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强调在教学中创设真实地理情境,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受当前的考核方式、教学任务、实践场所等因素影响,教师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学生地理实践力重视程度仍不够,存在实践活动多以校内为主、可利用资源较少、活动形式单一及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信息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师生资源等地理资源,不仅可为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而且可基于丰富、专业的地理资源针对性地推进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活动质量。研究有效利用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展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当前地理教育中过多关注课内借助情境进行讨论、探究和课下的研究性学习,忽视真实环境对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价值问题,对于弥补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足、探究思维不强、实践活动的成本较高、实践场所单一、安全性较差等不足有重要价值,对提升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以及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在基于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研究进展梳理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以及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归纳总结高师院校地理资源类型并剖析其在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中的价值,进而将二者整合并提出应用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策略,最后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为例设计考察、调查、实验形式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就活动策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学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实践场所单一、实践活动次数较少、地理资源不够丰富以及实践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第二,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在高师院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认同感较大,希望能够不断丰富实践场所,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效果,但二者对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第三,高师院校拥有信息资源、实践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师生资源等资源,充分发掘与利用高师地理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学在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第四,合适的策略是发挥高师地理资源最大价值的前提,针对不同主体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策略,有利于提高利用高师地理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第五,依据课标与高师地理资源,开发设计考察、调查、实验、三种形式实践方案,为如何利用高师地理资源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在实践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方案,以最大化发挥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
钟勇[4](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月,《新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了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即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课改提出了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目前绝大多数教学设计还是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新课改重视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当前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地位不断地受到削弱,使我们的物理课越来越像习题课或数学课。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是重振实验教学雄风的需要,更是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从理论基础、设计策略、设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笔者制定出了具体课题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并把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建立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模式,编制了几种典型课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检验。真正实现了从“三维目标”的培养过渡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同时,也为广大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康泽伟[5](2019)在《利用NB化学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微课案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NOBOOK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以下称NB化学实验)应用于教学,辅助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是落实国家政策和新课标要求的具体方式。新课程标准重视多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将NB化学实验录制成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解决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将微课和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辅助化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契机展开相关研究。本文的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阐述了研究的意义,说明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的作用和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分析了微课和虚拟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出本文继续研究的突破口,通过查阅文献确定了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虚拟仿真实验”“微课”“NB化学虚拟仿真软件”,同时还分析了相关理论,如认知负荷理论、碎片式学习和微型学习理论等,对本文的研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第三部分,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设计分析。此部分着重说明了本文中微课案例的设计原则,根据存在的问题、人教版教科书中实验的分析、骨干教师的访谈确定了五类虚拟仿真实验微课案例,同时确定了微课设计思路和微课的呈现形式。第四部分,微课案例的设计。针对每一类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设计了一个案例,每一个案例包括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微课设计思路、学习任务单设计、微练习设计和呈现内容设计。第五部分,微课案例的实践。此部分对选取的“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和“气体制备实验的复习”两个案例在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进行实践过程和结果进行介绍。经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果与预期基本相符。本文选取了“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和“气体制备实验的复习”两个案例在银川市第二中学的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进行实践,经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结果与预期基本相符。第六部,研究结论与展望。这部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本研究的价值和成果,从实践对象、测试试题等方面反思了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通过本研究,设计出了五类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认可,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实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高中化学实验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但虚拟实验绝对不能代替真实实验,使用虚拟实验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真实实验。
张晶[6](2019)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共享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教育坚持共享发展的大背景,结合N校化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采用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同组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促使化学师范生全员参与、全程培养、全面发展,旨在构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以解决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技能培养不均衡及不全面、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对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等进行概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育、本硕互动学习以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对“共享发展理念”“本硕互动”“教学技能培养”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述了“建构主义理论”“导生制”“Barnes的AERP模式”等相关研究理论,为进一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打好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阐述了模式构建的思路,并对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依托课程分析所培养的化学教学技能。通过对指导思想、模式程序、模式流程及模式评价等四方面进行研究,完成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第四部分“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阐述了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按照模式流程实施的过程,运用个人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进行评价。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对“本硕互动”学习模式在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和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等多方面实践研究进行展望。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所具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构建并实践“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两者在教师教育课程依托下,通过互动学习既解决了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完善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基础,并且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锻炼提供了支持和平台。“本硕互动”学习模式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师范生培养、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等方面有良好运用效果,期望能够为师范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贾诗琦[7](2019)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贯彻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挖掘地理课程对于人全面发展的独特价值,课程标准提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逐渐受到广大地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们的关注。如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更高效、高质量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热点研讨问题之一。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约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普遍差强人意。因此,对地理实践力影响因素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落实新课标和推进地理教育发展兼具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地理实践力相关研究文献,对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和结构类型进行梳理和解读,并结合自身理解,界定了地理实践力概念及类型划分。依据三元交互决定论,从学生、环境、行为三个维度对地理实践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全国地理教师和上海市6所高中的二年级学生(有效样本数量共计617份)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出影响地理实践力的八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学生个体、管理力度、师资力量、学科性质、课程设置。据此,奠定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八大子系统。从客观角度调查分析地理实践力的影响因素后,从主观角度对实践力的培养现状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现阶段地理实践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地理实践力培养意识较高,但实施情况差强人意;学生能正确认知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但限于实践机会较少,没有达到预期地理实践力水平;学生地理实验能力、地理考察与调研能力、地理观测能力水平不高;课时安排不足,致使活动时间短缺;学校活动资金欠缺,引致基础设施不完善;学生课业压力大,导致课余活动时间和精力不足;地域教学环境不同,以致活动开展频率和质量差异显着。其次,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反馈回路分析方法,解析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八个系统结构及其系统内部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依据系统结构,确立模型流图、变量及参数,构建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对系统模型结构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采取仿真分析方法判断关键影响因素对地理实践力培养水平的影响,以确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在未来的教学研究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和目标。应用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对上海市七宝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方案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最后,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动力学仿真与案例分析结果,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从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开发、活动设计的创新与改革、教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地理课程的规划与落实四个方向出发,整合归纳出九项教学策略。分别是:顺应时代潮流,引用高新技术;关注网络平台,活用多媒体设备;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实践基地;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设计;借鉴STEAM教育模式,跨学科知识融合;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学习力度;加强一线教师职后培训力度;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合理规划课时;重视学生地理素质教育,阶梯化课程设置。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使研究更深入透彻、更具说服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地理教育领域,为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罗琳[8](2018)在《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建筑室内温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显着影响,学习效率最适温度不一定为热中性温度,也并不一定在热舒适区内。对于以高效学习为第一要义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调节其室内温度以提高学习效率极有可能带来能耗水平的大幅上升。在保证学生学习高效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形态设计能够缓解室内温度调控所带来的能耗代价,从而同时改善学习效率和建筑能耗两个存在一定矛盾的性能指标,对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节能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首先分析了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效率评估和建筑能耗特征,提出最具有改善潜力和节能潜力的参量是室内温度,并阐述了建筑形态和学习效率、建筑能耗的交互作用关系。其次,立足于跨学科知识体系,结合神经行为能力评估方法和主观问卷调查评估方法,展开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学生学习效率评估实验,得出能够同时满足学生高效、舒适、健康、积极目标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室内最适温度范围。同时,对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提取建筑的典型特征,并通过数据采集和各能耗影响参量值域范围和峰值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典型参数组,建立典型建筑模型。最后,在保证学习高效的前提下,运用Honeybee和Ladybug工具进行能耗模拟,研究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典型建筑模型的朝向、体形尺寸和窗墙比三类形态设计参量对全年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影响,揭示各形态设计参量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跨学科知识体系的介入对建筑设计思路的创新和发展大有裨益。所得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最适温度成果可应用于指导室内温度环境设计,同时为未来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复杂性导致其能耗随部分形态参量的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特殊性。研究提出的形态设计策略能够权衡考量学习效率和建筑能耗,为学习效率评估体系引入建筑节能设计领域及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宋晓玲[9](2017)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采取SPOC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依托模拟实验课程进行实务操作技能训练,为商业银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商业银行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提高商业银行课程操作性、实践性需求强烈。构建商业银行课程"课堂面授+模拟实验+网络辅助教学"三位一体教学平台,将促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实现理论讲授与模拟实验、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有机混合。
石利芳,孙晓红[10](2016)在《产学研视角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产学研结合培养审计人才的角度,对高等院校审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拟通过分析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指出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解决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部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高校学生行为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学生学业研究进展 |
1.2.2 学生生活研究进展 |
1.2.3 学生心理研究进展 |
1.2.4 学生就业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
1.3.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校学生行为模式研究 |
2.1 研究问题描述 |
2.2 数据集说明 |
2.2.1 数据集 |
2.3 高校学生行为特征研究 |
2.3.1 勤奋度 |
2.3.2 谨言性 |
2.3.3 睡眠模式 |
2.3.4 消费行为的规律性 |
2.3.5 情感及抑郁量化模型 |
2.4 高校学生行为模式研究 |
2.4.1 基于共现频率的社交网络构建 |
2.4.2 朋友圈经济水平特征 |
2.4.3 社交网络情感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学生成绩预测研究 |
3.1 研究问题描述 |
3.2 基于配对排序的学习成绩预测方法 |
3.2.1 成绩预测定义 |
3.2.2 配对排序学习模型 |
3.2.3 特征选择 |
3.2.4 基于近端梯度下降的损失函数优化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数据及评价指标 |
3.3.2 实验结果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行为的高校学生异常检测研究 |
4.1 基于神经网络的贫困异常检测 |
4.1.1 研究问题描述 |
4.1.2 隐层神经网络(CW-RNN) |
4.1.3 基于了长短期记忆的隐层神经网络方法(CW-LSTM) |
4.2 基于传播动力学的抑郁异常检测 |
4.2.1 网络传播动力学模型 |
4.2.2 抑郁异常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3 基于异质平均场理论的信息传播模型 |
4.3 实验验证 |
4.3.1 贫困异常检测实验结果分析 |
4.3.2 抑郁异常检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集成学习的职业选择预测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1.1 相关工作介绍 |
5.2 基于学生行为数据的特征提取 |
5.2.1 研究问题描述 |
5.2.2 基于一般性的特征模型构建 |
5.2.3 基于群体差异性的特征提取 |
5.3 基于改进XGBoost的职业选择预测 |
5.3.1 基于一般性特征的Ada Boost预测方法 |
5.3.2 基于XGBoost的集群中心逼近法 |
5.3.3 虚拟聚类中心生成 |
5.3.4 模型训练与优化 |
5.4 实验验证 |
5.4.1 基于一般性特征的AdaBoost预测结果分析 |
5.4.2 基于改进XGBoost的预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改变 |
1.1.2 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 |
1.1.3 高考改革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地理实践力研究进展 |
1.3.2 高校地理资源研究进展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 |
2.1.2 地理实践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
3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对象与目的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问卷分析 |
3.2.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3.2.2 教师问卷分析 |
4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类别与价值 |
4.1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内容及分类 |
4.1.1 信息资源 |
4.1.2 实践资源 |
4.1.3 文化资源 |
4.1.4 课程资源 |
4.1.5 师生资源 |
4.2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优势分析 |
4.2.1 软硬件资源优势 |
4.2.2 专业师资优势 |
4.2.3 实践资源优势 |
4.2.4 成本优势 |
4.2.5 分布优势 |
4.3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价值分析 |
4.3.1 提高学生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能力 |
4.3.2 提升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兴趣 |
4.3.3 加强学生地理实际操作能力 |
4.3.4 增进学生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 |
4.4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
4.4.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4.4.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4.4.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中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开发 |
5 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策略 |
5.1 建立实践交流合作机制 |
5.2 构建培训与支持体系 |
5.3 完善资源发掘机制 |
5.4 构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系 |
5.5 多主体全方位优化地理实践活动方案 |
5.6 建立实践活动过程监督监管机制 |
5.7 完善全过程评价机制 |
6 基于高师院校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活动方案设计 |
6.1 地理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
6.1.1 选取实践内容 |
6.1.2 实践方案流程 |
6.1.3 强调注意事项 |
6.2 地理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
6.2.1 地质标本实验室考察活动 |
6.2.2 区域差异调查活动 |
6.2.3 区域规划实验室探究活动 |
6.3 方案的可行性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
1.1.2 国内教育改革新思路 |
1.1.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
1.2.2 当前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行动研究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
1.4.2 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
1.4.3 有利于实验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
1.4.4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核心素养 |
1.5.2 物理核心素养 |
1.5.3 物理实验 |
1.5.4 教学设计 |
1.5.5 实验教学设计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
3.1 学习理论 |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 传播理论 |
3.2.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
3.2.2 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
3.2.3 格伯纳传播模式 |
3.3 教学理论 |
3.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1.1 创设感性有趣的学习情境 |
4.1.2 引导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 |
4.1.3 理解、深化,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4.1.4 加强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消极影响 |
4.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2.1 创设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
4.2.2 带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探索物理规律 |
4.2.3 组织学生探讨和辨析物理规律 |
4.2.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
4.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3.1 预测-观察-解释演示实验策略 |
4.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分组实验策略 |
4.3.3 随堂实验策略 |
4.3.4 课外实验策略 |
4.3.5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 |
4.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4.1 探究主体性策略 |
4.4.2 探究启发性策略 |
4.4.3 探究方向性策略 |
4.4.4 探究协作性策略 |
4.4.5 探究适度性策略 |
4.5 物理复习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
4.5.1 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
4.5.2 精选习题,变式训练 |
4.5.3 拓展提升,发展能力 |
4.5.4 把握本质,学会迁移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
5.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5.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5.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5.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绍兴市高中物理品质课堂教学评估表 |
附录2 :绍兴市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估表 |
附录3 :实验班与参照班期末调测实验试题及成绩分析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利用NB化学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微课案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政策导向 |
1.1.2 虚拟仿真辅助教学的课标要求 |
1.1.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有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
1.2.2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
1.2.3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有利于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
1.2.4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过程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探索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微课研究综述 |
2.1.2 虚拟仿真研究综述 |
2.2 核心概念 |
2.2.1 虚拟仿真实验 |
2.2.2 微课 |
2.2.3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 |
2.3 相关理论 |
2.3.1 认知负荷理论 |
2.3.2 碎片式学习 |
2.3.3 微型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化学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设计分析 |
3.1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设计原则 |
3.1.1 学生中心原则 |
3.1.2 教师主导原则 |
3.1.3 最近发展原则 |
3.1.4 情境交互原则 |
3.1.5 完整性原则 |
3.2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主题的确定 |
3.2.1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主题确定的依据 |
3.2.2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微课案例的选择 |
3.3 NB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微课设计思路 |
3.3.1 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
3.3.2 微课教学的准备工作 |
3.3.3 微课教学设计 |
3.3.4 微课呈现内容设计 |
第四章 基于NB化学的微课案例设计 |
4.1 分子微观结构的微课案例设计—“有机分子中原子的共面和共线问题” |
4.1.1 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 |
4.1.2 微课设计思路 |
4.1.3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4.1.4 微练习设计 |
4.1.5 呈现内容设计 |
4.2 综合探究实验的微课案例设计——“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 |
4.2.1 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 |
4.2.2 微课设计思路 |
4.2.3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4.2.4 微练习设计 |
4.2.5 呈现内容设计 |
4.3 试误操作实验的微课案例设计——“化学实验规范操作案例设计” |
4.3.1 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 |
4.3.2 微课设计思路 |
4.3.3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4.3.4 微练习设计 |
4.3.5 呈现内容设计 |
4.4 成功率低及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微课案例设计——“甲烷的取代反应” |
4.4.1 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 |
4.4.2 微课设计思路 |
4.4.3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4.4.4 微练习设计 |
4.4.5 呈现内容设计 |
4.5 化学实验复习课的微课案例设计——“气体制备实验的复习” |
4.5.1 辅助教学的作用与方式 |
4.5.2 微课设计思路 |
4.5.3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
4.5.4 微练习设计 |
4.5.5 呈现内容设计 |
第五章 NB化学微课案例在高中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
5.1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的使用方案 |
5.2 NB化学微课辅助教学的应用实践 |
5.2.1 “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微课实践方案 |
5.2.2 “气体的制备复习”微课实践方案 |
5.3 NB虚拟仿真实验微课的应用调查结果分析 |
5.3.1 “探究氯水的主要成分”案例调查结果分析 |
5.3.2 “气体的制备复习”案例调查结果分析 |
5.4 实践总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NB化学实验微课辅助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
6.1.2 NB化学实验微课辅助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
6.1.3 NB化学实验微课设计的主要方法 |
6.1.4 NB化学实验微课的使用要有针对性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教育大环境影响下的教学改革 |
1.1.2 基于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
1.1.3 基于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所在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助于优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
1.3.2 有助于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 |
1.3.3 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教学能力 |
1.3.4 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全面职业规划 |
1.4 研究综述 |
1.4.1 关于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的文献研究 |
1.4.2 关于“本硕互动”学习的文献研究 |
1.4.3 关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文献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共享发展理念 |
2.1.2 本硕互动 |
2.1.3 教学技能培养 |
2.2 相关理论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导生制 |
2.2.3 Barnes的AERP模式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1 相关要素分析 |
3.1.1 主体要素分析 |
3.1.2 共享要素分析 |
3.1.3 技能要素分析 |
3.2 依托课程分析 |
3.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化学教学技能培养 |
3.3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
3.3.1 指导思想 |
3.3.2 模式程序 |
3.3.3 模式流程 |
3.3.4 模式评价 |
第四章 “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
4.1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1.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实施 |
4.2 教师教育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1 《中学化学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2 《化学微格教学》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3 《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2.4 《化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评价 |
4.3 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技能实践评价 |
4.3.1 实习生问卷分析 |
4.3.2 指导老师访谈问卷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地理实践力相关研究概述 |
2.1 地理实践力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
2.1.2 地理实践力的结构 |
2.1.3 地理实践力的影响因素 |
2.1.4 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划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三元交互决定论 |
2.2.2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2.2.3 做中学理论 |
第3章 地理实践力影响因素与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 |
3.4 调查问卷数据信度分析 |
3.4.1 学生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3.4.2 教师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
3.5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3.5.1 地理实践力影响因素统计与分析 |
3.5.2 地理实践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
3.5.3 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统计与分析 |
3.5.4 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
第4章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模型研究 |
4.1 系统动力学在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中的适用性分析 |
4.1.1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具备动态性和复杂性 |
4.1.2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为因果系统 |
4.1.3 宏观剖析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 |
4.2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建立目的 |
4.3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界限与假设 |
4.3.1 系统边界 |
4.3.2 模型假设 |
4.4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要素分析 |
4.5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4.5.1 教学理念系统 |
4.5.2 教学资源系统 |
4.5.3 教学质量系统 |
4.5.4 管理系统 |
4.5.5 师资系统 |
4.5.6 课程系统 |
4.5.7 学科系统 |
4.5.8 学生个体系统 |
4.5.9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因果关系模型 |
4.6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结构模型 |
4.6.1 模型变量设置 |
4.6.2 参数值 |
4.6.3 系统方程 |
4.6.4 模型建立 |
第5章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结构模型仿真与案例分析 |
5.1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结构模型仿真运行及分析 |
5.1.1 模型有效性检验 |
5.1.2 基本运行 |
5.1.3 教学理念水平提升测试 |
5.1.4 师资力量加强测试 |
5.1.5 教学设计水平提升测试 |
5.1.6 教学资源水平提升测试 |
5.2 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案例分析——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 |
5.2.1 七宝中学简介 |
5.2.2 上海市七宝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方案 |
5.2.3 上海市七宝中学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解读 |
第6章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系统的教学策略 |
6.1 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开发 |
6.1.1 顺应时代潮流,引用高新技术 |
6.1.2 关注网络平台,活用多媒体设备 |
6.1.3 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实践基地 |
6.2 活动设计的创新与改革 |
6.2.1 创新活动方法,革新活动设计 |
6.2.2 借鉴STEAM教育模式,跨学科知识融合 |
6.3 教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 |
6.3.1 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学习力度 |
6.3.2 加强一线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
6.4 地理课程的规划与落实 |
6.4.1 落实地理实践力培养,合理规划课时 |
6.4.2 重视学生地理素质教育,阶梯化课程设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地理实践活动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C 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教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趋势与不足 |
1.3 研究范围、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本概况及关系解析 |
2.1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效率评估 |
2.1.1 学习效率的测量要素 |
2.1.2 学习效率的评估方法 |
2.1.3 学习效率的影响参量和改善潜力 |
2.2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能耗特征 |
2.2.1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能耗构成情况 |
2.2.2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能耗影响参量 |
2.2.3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能耗水平和节能潜力 |
2.3 建筑形态和学习效率、建筑能耗的关系 |
2.3.1 建筑形态和学习效率的关系 |
2.3.2 建筑形态和建筑能耗的关系 |
2.3.3 建筑形态和学习效率、建筑能耗的交互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习效率评估实验与最适温度范围 |
3.1 学习效率评估实验设计 |
3.1.1 实验的受试者选择 |
3.1.2 实验的时间及地点 |
3.1.3 实验的工况及流程 |
3.2 学习效率评估实测方案 |
3.2.1 物理环境参量实测方案 |
3.2.2 神经行为能力评估方案 |
3.2.3 主观问卷调查评估方案 |
3.2.4 实验编程和数据统计 |
3.3 学习效率评估实验结果分析 |
3.3.1 物理环境参量实测结果分析 |
3.3.2 神经行为能力评估结果分析 |
3.3.3 主观问卷调查评估结果分析 |
3.3.4 最适温度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典型特征提取和典型参数组建立 |
4.1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抽样调查 |
4.1.1 样本框的建立 |
4.1.2 抽样调查内容 |
4.2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典型特征提取 |
4.2.1 总体布局典型特征提取 |
4.2.2 外部形态典型特征提取 |
4.2.3 功能组织典型特征提取 |
4.3 能耗影响参量数据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3.1 朝向数据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3.2 体形数据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3.3 开窗数据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3.4 中庭数据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3.5 运行情况采集与典型参数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能耗模拟与形态节能设计策略 |
5.1 模拟模型的建立及模拟实验方法 |
5.1.1 模拟模型的尺寸设定及热区划分 |
5.1.2 模拟模型的非形态模拟参数设定 |
5.1.3 模拟实验的方法 |
5.2 不同朝向的能耗模拟与设计策略 |
5.2.1 各长宽比下朝向模拟实验 |
5.2.2 各建筑高度下朝向模拟实验 |
5.2.3 朝向节能设计策略 |
5.3 不同体形尺寸的能耗模拟与设计策略 |
5.3.1 建筑长度模拟实验 |
5.3.2 建筑宽度模拟实验 |
5.3.3 建筑长宽比和高度模拟实验 |
5.3.4 体形尺寸参量权重分析 |
5.3.5 体形尺寸节能设计策略 |
5.4 不同窗墙比的能耗模拟与设计策略 |
5.4.1 窗墙比模拟实验设计 |
5.4.2 窗墙比模拟数据分析 |
5.4.3 窗墙比参量权重分析 |
5.4.4 窗墙比节能设计策略 |
5.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形态节能设计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习效率评估实验主观调查问卷 |
附录2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抽样调查参量采集表 |
附录3 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能耗模拟实验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信息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
(一)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 |
(二) “混合教学”的涵义的发展 |
(三) 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 |
(四) 本文对混合教学的界定 |
二、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诉求 |
(一)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
(二)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改革诉求 |
三、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三位一体”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
(一) 课堂面授 |
(二)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
1. 平台选择 |
2. 主要功能 |
3.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逐步推进 |
(三) 模拟实验课程 |
四、结束语 |
(10)产学研视角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 课堂教学法 |
1.2 案例教学法 |
1.3 模拟实验教学法 |
1.4 实践教学法 |
2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审计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
2.1 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重点 |
2.2 加强审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
3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是提高审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
3.1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
3.2 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的优势 |
4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4.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维护 |
4.2 教研结合,注重创新 |
4.3 建立和完善审计校内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 |
四、高校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学生行为分析及应用研究[D]. 聂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高师地理资源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应用策略研究[D]. 张校博.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钟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利用NB化学虚拟仿真软件进行微课案例设计与实践[D]. 康泽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6]共享发展理念下“本硕互动”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实践研究 ——以N大学化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为例[D]. 张晶. 宁夏大学, 2019(02)
- [7]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 贾诗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5)
- [8]学习效率导向下的严寒地区高校图书馆形态节能设计策略[D]. 罗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信息技术环境下商业银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 宋晓玲. 高教学刊, 2017(04)
- [10]产学研视角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 石利芳,孙晓红.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