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小儿腓神经麻痹18例

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小儿腓神经麻痹18例

一、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鸥[1](2020)在《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毫针联合皮内针是否可以更好地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的出现,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花园山)门诊收治的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而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病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共分3组,即毫针组、皮内针组、毫针加皮内针组,每组各30例,90例患者均全程配合完成研究。患者入组前先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颅脑CT等检查,指标异常者将进行综合评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者予以排除,毫针组患者采用单纯毫针针刺治疗,皮内针组患者采用单纯皮内针治疗,毫针加皮内针组患者采用毫针治疗后加皮内针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日后休息1日,共治疗4周,并在治疗前,第2周、第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功能评分记录,并进行疗效评估。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毫针组、皮内针组、毫针加皮内针组三组基线资料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组具有可比性。2.三组组内比较:(1)与治疗前对比,三组FDIP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FDIS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对比,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对比,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均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组间比较:(1)毫针组与皮内针组对比,FDIP评分、FDIS评分、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2周后、4周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毫针加皮内针组与毫针组、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4周后,(1)FDIP评分较高,FDIS评分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面神经功能评分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疗效比较:(1)毫针组与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毫针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66.67%;皮内针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4周后,毫针组治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76.66%,皮内针组治愈率为6.66%,总有效率为7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毫针加皮内针组与毫针组、皮内针组对比,治疗2周后,治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90%;治疗4周后,治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毫针针刺、皮内针以及毫针联合皮内针均可以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出现,且毫针联合皮内针组效果更明显,因此,临床中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时,可以联合毫针和皮内针以加强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朱蓉[2](2017)在《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以穴位为切入点,根据作用于穴位的不同方式将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护理技术分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三类,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安全性四个结局指标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施提供证据支持,为提高DPN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试验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为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按“PICOS”要素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拟定详细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AMED、CINAHL、CBM、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的截止日期至2016年4月。使用EndNoteX7软件管理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由3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价,并自制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干预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其中穴位注射干预DPN的研究中,为减少临床异质性,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subgroup analysis)。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其中穴位注射51项,穴位按摩8项,穴位敷贴10项。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51项研究报告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4.51,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80,5.37),P<0.00001]。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弥可保穴位注射组、中药穴位注射组、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组、其他药物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8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7.27,95%CI(4.44,11.90),P<0.0000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03,95%CI(2.64,6.17),P<0.00001]。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10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4.06,95%CI(3.47,4.64),P<0.00001]。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4.50,95%CI(3.13,5.87),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S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2,95%CI(-5.42,1.99),P=0.36],[MD=1.49,95%CI(-0.43,3.40),P=0.13]。(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38,95%CI(1.19,3.57),P<0.0001]。3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1.17,95%CI(0.46,1.89),P=0.001]。描述性分析,2项研究胫神经的SNC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3.88,95%CI(2.32,5.44),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95%CI(-1.07,3.48),P=0.30],[MD=1.41,95%CI(-0.33,3.14),P=0.1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7,95%CI(1.79,3.16),P<0.00001]。2项研究报告了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9,95%CI(1.69,3.30),P<0.00001]。4.安全性: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患者是一种有效、较安全的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不同药物的亚组分析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穴位按摩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穴位敷贴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中,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部分结局指标纳入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谨慎对待此研究结论。今后应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规范报告的形式,将高质量的证据运用于DPN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同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王雷[3](2011)在《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腓总神经麻的高效、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4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普针对照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普针组给予具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传统针刺治疗,电针组在与普针组取穴相同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结果:电针组的优良率为91.67%,普针组的优良率为70.83%。经Ridit检验显示电针组明显优于普针组(P<0.05)。电针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改善明显,较普针组显着提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较普针疗效明显,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普针组。

尚艳杰,金成旭,孔令丽,王东升,刘军,张瑀[4](2009)在《针灸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综述近五年来以针灸为主的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的文献,从针刺、温针灸、穴位注射、针刺加穴位注射、针刺加灸法、针刺加药物熏洗、电针加穴位注射以及其他疗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但仍多是小样本的非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提出应遵循循证医学,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图明确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李桂玲[5](2007)在《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综述近10年来的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的文献,从针刺、温针灸、穴位注射、针刺加穴位注射、针刺加药物熏洗、电针加穴位注射、电针加红外线、综合穴位疗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但仍多是小样本的非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提出应遵循循证医学,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图明确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杨宇红,刘辉,杨景柱[6](2002)在《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文中认为

张欣[7](2020)在《经筋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经筋透刺法(治疗组)与常规针刺法(对照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按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病例66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通过常规西药(醋酸泼尼松片与甲钴胺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筋透刺法,取穴为: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三透(透向承泣、下关、颊车),太阳透地仓,颊车透地仓,承浆透地仓(以上穴位均取患侧)、合谷(健侧)。对照组采用杜元颢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穴位: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合谷取健侧,其余取患侧)。两组患者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5日,休息2日,14日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面部残疾指数量表,Portmann评分量表对面神经损害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期间病例无脱落,最终完成研究共66例,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治疗前,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侧、病程)进行统计分析,均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经过两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治愈4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3例,脱落0例,总有效率达到90.9%;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7例,有效20例,无效5例,脱落0例,总有效率达到84.8%。经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疗效,P=0.000<0.05,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X2=16.098,P=0.001<0.05,可认为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两组组内H-B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4)治疗后组间H-B分级评分,Portmann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统计学检验,均得出P<0.05,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筋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和常规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对于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均有疗效,且经筋透刺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经筋透刺疗法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8](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刘龙龙[9](2018)在《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现代统计学的方法,得出胡兰贵教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具体有效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揭示胡兰贵教授在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各类疾病过程中的方证规律,初步确立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指征,探索其配伍和加减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收集胡兰贵教授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门诊病例,建立数据库,对病例中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加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进一步采取黄金分割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获得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对应的关系。结果:在临床病例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应用没有多大的性别差异。年龄大多分布在31-60岁之间,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11岁。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广泛,在临床中涵盖的科室比较多,以治疗肢体经脉病和气血津液病为主,也用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治疗血痹,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浮肿、自汗、恶风,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依次是20.00%、33.33%、16%、13.33%、6.66%。舌脉表现:以舌淡红和舌质暗为主,频率依次是41.37%、37.93%;舌苔多白苔、薄苔、滑苔,依次出现频率为38.02%、28.16%、20.42%。脉多沉细或者细弱,细涩,频率依次是32.60%、28.26%、21.73%。常见的加味药物有:当归、党参、白术、山药、丹参、熟地、附子、全蝎、茯苓、陈皮、柴胡、葛根、甘草、半夏、防风。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中男女都适用,在所统计的疾病中,其年龄分布广泛,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中医病证中,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治疗在痹症、虚劳、中风、汗证、水肿、痿证、腹痛等病证。西医疾病中主要是一些颈肩部疼痛疾病,如颈椎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炎、脑梗塞、面神经炎、植物神经功能混乱、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胃溃疡、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加减药物中以补益药、化湿药、解表药为主。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用于血痹,是以肌肉麻痹为主要症状,除肢体麻木外亦有酸胀和疼痛的感觉。

林玉慧[10](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二、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工具
        2.3 治疗方案
        2.4 不良反应的处理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水平比较
        3.2 三组FDI评分比较
        3.3 三组HBGs分级比较
        3.4 三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3.5 三组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讨论
    1 中医对“口眼?斜”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预后
        1.3 中医疗法
    2 西医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2.1 面神经
        2.2 病因病理
        2.3 西医疗法
    3 毫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作用机制
    4 皮内针法
        4.1 中医理论基础
        4.2 历史沿革
        4.3 中医作用及作用原理
        4.4 西医作用机制
        4.5 选穴依据
    5 毫针、皮内针的联合作用
    6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概述
        (一)西医学DPN研究现状
        (二)中医学DPN研究现状
    二、中医护理技术概述及其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一)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二)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三、系统评价及其相关方法学介绍
    四、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文献检索
        (一)检索步骤
        (二)检索数据库
        (三)检索词
    四、筛选文献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六、数据提取
    七、数据分析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八、评估发表偏倚
    九、技术路线图
第四部分 结果
    一、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结果
    二、筛选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四、统计分析结果
        (一)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SNCV干预效果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MNCV干预效果
        (四)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
        (五)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一、讨论
        (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效果评价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评价
        (四)研究的特色及优势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的局限性
    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检索策略
    附录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
    附录3 数据提取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3)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
    3 问题讨论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临床治疗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方法
    1.1 针刺
    1.2 温针灸
    1.3穴位注射
    1.4 针刺加穴位注射
    1.5 针刺加药物熏洗
    1.6 电针加穴位注射
    1.7 电针加红外线
    1.8 综合穴位疗法
2 小结

(6)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2.2 药物薰洗
3 治疗结果
4 病例举例
5 体会
    5.1 儿童腓神经损伤麻痹, 多由于注射药物刺激或损伤神经引起, 亦可由外伤引起。
    5.2 腓神经损伤属中医痿症范畴。
    5.3 主穴足三里为阳照经合穴, 胃经多气多血, 针刺本穴使脾胃健运, 饮食得增, 气血生化有源。
    5.4 熏洗药中乳香、没药专治跌打损伤为本方之君, 《海药本草》言:

(7)经筋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2.4 意外情况处理
    3 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4 安全性指标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比较
        6.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6.3 治疗后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2 选题的理论依据
        2.1 经筋刺法的理论依据
        2.2 透刺的理论依据
        2.3 选穴的理论依据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9)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概述
    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文献来源
    2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及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现代研究
    1 神经系统方面疾病
    2 肢体经脉病证
    3 妇人产后方面疾病
    4 颈椎方面疾病
    5 中风后遗症
    6 皮肤方面疾病
    7 消化系统疾病
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经典医案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病例整理规范
        3.1 症状规范
        3.2 舌象规范
        3.3 脉象规范
        3.4 病名规范
        3.5 中药规范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性别统计及分析
        5.2 年龄统计及分析
        5.3 症状统计及分析
        5.4 舌象统计及分析
        5.5 脉象统计及分析
        5.6 主治疾病分类统计及分析
        5.7 加减药物统计及分析
    6 小结:黄芪桂枝五物汤的适用范围及临床表现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芪桂枝五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毫针联合皮内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郑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2]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D]. 朱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D]. 王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4]针灸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 尚艳杰,金成旭,孔令丽,王东升,刘军,张瑀. 黑龙江中医药, 2009(03)
  • [5]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桂玲. 针灸临床杂志, 2007(05)
  • [6]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儿童腓神经麻痹18例[J]. 杨宇红,刘辉,杨景柱.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2(04)
  • [7]经筋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胡兰贵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经验研究[D]. 刘龙龙.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针刺配合药物熏洗治疗小儿腓神经麻痹1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