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差异对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闫莉[1](2020)在《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等,并且眼压升高时房角始终保持开放。与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的是POAG的眼压虽然是主要的危险因素,但一些眼压正常伴有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仅表现为眼压升高无视神经及视野损害的高眼压症者的眼压管理效果明显降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困难性也明显增加。大部分患者在POAG隐匿的病程中逐渐丧失视力,甚至仅存中心视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常规的诊断方式如标准自动视野计(standard automatic perimeter,SAP)可以检出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却不能敏感的发现发生在视野缺损前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损伤,主观性也较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可以通过评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等参数判断视神经的损伤,但POAG早期RGC损伤时RNFL还未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因此该检查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也比较有限。多种用于POAG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在传统检查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出现并在实践中发展。大多数检查都基于POAG早期RGC的损伤,其中SD-OCT可以检测到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Cirrus HD-OCT是SD-OCT的一种仪器,其节细胞分析模式可以准确测量RGC层加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另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solated—check visual evoked potential,ic-VEP)可以针对性的检查RGC中的M细胞,以期早期发现青光眼的损伤。为了评价ic-VEP联合黄斑GCIPL检查在POAG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收集了早期、中晚期POAG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4人64眼,根据HAP分级标准将POAG分为早期POAG组34人34眼和中晚期POAG组30人30眼;同时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者26人26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视力(包括矫正视力)、眼压、房角、角膜厚度、ic-VEP、视野、Cirrus HD-OCT扫描视盘及黄斑等检查。并记录ic-VEP检查参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黄斑区检查GCIPL相关参数,应用统计软件分析SNR和GCIPL相关参数对早期、中晚期POAG的独立和联合诊断效能。结果(1)早期POAG组、中晚期POAG组与对照组相比,早期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年龄、性别、屈光度、中央角膜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眼压、C/D及MD均有明显差异(P<0.01)。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高于对照组,MD均低于对照组;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相比,中晚期POAG组的眼压、C/D均比早期组大,MD低于早期组。(2)早期、中晚期POAG组的SNR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1),GCIPL所有象限厚度及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均薄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3)GCIPL各参数、SNR与MD呈正相关,且GCIPL各参数相关性更强;C/D与MD呈负相关。(4)诊断早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0.957),其次是SNR(0.904),部分GCIPL参数AUC也较高如颞上区(0.853)和最小值(0.853)、平均值(0.826);诊断中晚期POAG时AUC值最高的是GPICL鼻下区(0.929),其次是SNR(0.923),GCIPL的其他参数AUC值也较高如平均值(0.924)等均在0.9左右。诊断早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4.44%),特异度最高是SNR与GCIPL联合指标(100.00%);诊断中晚期POAG时灵敏度最高的是SNR(96.87%),特异度最高的是GCIPL上方区、鼻上区、下方区及平均值(均100%)。诊断早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SNR与GCIPL最小值的联合指标(0.9167),其次是GCIPL最小值(0.7083)和SNR(0.6944);诊断中晚期POAG时约登指数最大的是GCIPL平均值(0.9063)且GCIPL所有参数的约登指数均大于SNR(0.764)。结论(1)ic-VEP对早期及中晚期POAG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GCIPL对中晚期POAG的诊断更有价值。(2)ic-VEP联合GCIPL对早期POAG的有较好的诊断能力,且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张娇[2](2019)在《平板电脑视野和Humphrey视野计检测POAG患者视野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与正常者在平板电脑视野测试程序(Melbourne Rapid Fields,MRF)和 Humphrey 视野计(Humphrey Field Analyzer,HFA)两者不同的测试结果,分析MRF与HFA两者的相关性、一致性及其敏感性。[方法]:该研究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已确诊的POAG患者69例患者69只眼,分为早中晚期,各期样本量分别为26例患者26只眼、20例患者20只眼、23例患者23只眼,正常对照组24例患者24只眼。所有参与者均进行MRF与HVF两种方法视野检测,先进行HFA检测再进行MRF视野检测,对两种视野测试时间、MD、PD/PSD、VC/VFI、受检者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 5、IBM 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种测试方法时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均值和P值,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散点图和拟合曲线相关性分析MRF与HFA视野检测的相关性。运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MRF、HFA视野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各参数在两种方法测试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判断根据受检者ROC曲线进行分析。通过组间配对t检验检测受检者对MRF、HFA两种测试方法满意度的比较。[结果]:青光眼组MRF所需时间平均为(314.91±51.94)s,青光眼组HFA所需平均时间为(281.38±71.96)s,两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早期青光眼组 MRF、HFA 所需平均时间为(276.15±50.50)s、(217.38±46.15)s,两者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期青光眼组MRF、HFA所需平均时间为(335.80±38.65)s、(292.75±71.96)s,两者差异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MD、PD、VFI在MRF测试的MD结果和HFA的MD之间有较弱的相关性,r=0.46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光眼组MD、PD/PSD、VC/VFI在两种测试中的相关性比较,早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63,r=0.7238,r=0.7346,P<0.05;中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相关系数r=0.7725,r=0.8991,r=0.8469,P<0.05;晚期组相关系数分别为 r=0.6282,r=0.6613,r=0.7629,P<0.05。早中晚期两种测试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一致性比较的MD、PD/PSD、VC/VFI的值正常组有4.2%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以外。青光眼早期组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一致性比较的MD、PD/PSD、VC/VFI的值分别有0%、3.8%、7.7%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以外。青光眼中期组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一致性比较的MD、PD/PSD、VC/VFI的值分别有5.0%、0%、0%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以外。青光眼晚期组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一致性比较的MD、PD/PSD、VC/VFI的值分别有8.74.3%、4.3%、4.3%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以外。MRF在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中,MD值的AUC=O.9233,PD值的AUC=0.9263,VC 值的 AUC=0.9339,P<0.0001。对于 HFA 检测,MD 值的 AUC=0.8979,PSD 值的AUC=0.9493,VFI值的AUC=0.9441,两组AUC>0.8,P<0.0001。[结论]:POAG患者MRF测试时间比HFA测试时间长,在早期组、中期组,MRF与HFA测试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MD值在MRF、HFA两种测试方法具有较弱的相关性。POAG组各期在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中MD、PD/PSD、VC/VFI比较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除早期组中VFI值在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不一致外,其余正常组、POAG组在MRF、HFA两种测试方法中MD、PD/PSD、VC/VFI均有较好的一致性。MRF与HFA具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RF对检测MD值更加敏感。在两种测试中,VC/VFI值测试结果在两种测试方法中的AUC值最接近,即两种测试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几乎一致。MRF总体测试的满意度稍优于HFA测试。正常组MRF、HFA测试方法满意度与POAG组中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吴娅莉[3](2016)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估算值在青光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整合青光眼结构和功能参数得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估算值,探究和分析RGC估算值在青光眼分级和进展评估中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横断面研究,共纳入140人共140只眼,其中包括正常人30例,青光眼患者110例。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随访2年以上,每6月检查一次,连续检查5次以上的POAG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20人共20只眼。所有入组人员均进行标准自动视野计(Standard Automated Perimetry, SAP)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检测。将SAP检测所获视敏度及SD-OCT检测所获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的厚度运用到前人研究所得经验公式里,得到预测RGC估算值。将RGC与结构/功能的参数之间关系以平滑拟合曲线形式表示,并求曲线的一阶导数获得RGC估算值变化与结构/功能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计算5次随访的RGC估算值做曲线并与Humphrey视野计所做的VFI线性回归趋势比较。[结果]:青光眼患者RGC估算值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人RG,C估算值均值为:(25.5±5.9)×105,视野前青光眼组为:(18.6±3.1)×105,早期组为:(12.4±3.2)×105,中期组为:(7.4±2.5)×105,晚期组为:(2.6±1.3)×105。RGC估算值与SAP参数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 MD)之间为非线性相关(R2=0.92,P=0.001)。在青光眼不同时期,RGC估算值的改变对应的如变化有着很大的不同。RGC估算值与SAP参数视野指数(Visual FieldIndex,VFI)之间为非线性相关(R2=91,P=0.001)。正常人VFI均值为:(98±1)%,视野前青光眼组为:(98±2)%,早期组为:(90±6)%,中期组为:(70±12)%,晚期组为:(244-18)%。在青光眼不同时期,RGC估算值的改变对应的VFI变化有很大不同。RGC估算值与SD-OCT参数RNFL厚度之间为非线性相关(R2=0.68,P=0.001),正常人RNFL均值为:103.8±12.7um,视野前青光眼组为:79.3±7.2um,早期组为:76.2±14.2um,中期组为:66.7±14.6um,晚期组为:51.9±12.1um。在青光眼不同时期,RGC估算值的改变对应的RNFL厚度变化有很大不同。在早期青光眼,RGC估算值改变对应MD、VFI较小幅度改变,对应的RNFL厚度则有较大幅度改变;在晚期青光眼,RGC估算值改变,对应MD、VFI、RNFL厚度均有较大幅度变化。随访研究中,RGC估算值所示曲线趋势与VFI趋势分析保持较高一致性。[结论]:RGC估算值改变与青光眼患者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它对于青光眼严重程度的划分即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判断RGC估算值可有效描述青光眼进展情况。
宁娟[4](2015)在《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以及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结合临床眼科医学和法医学,对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医学检查技术应用以及相关鉴定标准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各种医学检查技术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对应用于眼外伤损伤程度及伤残鉴定的技术标准进行了论证分析,得出鉴定标准尚需完善部分条款的研究结果,并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论文完成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1)对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目前,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总体质量较低,存在司法鉴定人的主观因素、鉴定机构以及司法行政管理部门的客观因素。司法鉴定是鉴定人基于客观事实所进行的逻辑推理和判断,与鉴定人自身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个人认知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相关,因此司法鉴定虽是科学实证活动但又具有主观性,鉴定人的主观因素对鉴定结论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因素包括鉴定人采用的鉴定方法,所选择的医学检查仪器以及个人学识和经验都会导致不同鉴定意见的形成。目前,我国从事眼外伤鉴定的司法鉴定人过于依赖从医疗机构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法医学鉴定。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眼科医学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鉴定人未经过相关专业培训,缺乏眼科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眼外伤鉴定技术层面无法占据主动地位,通常是被动接纳临床资料和信息,无法加以分析评判作为鉴定依据。做为司法鉴定人执业活动的场所,司法鉴定机构存在的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由于目前我国司法鉴定机构多元化的设立格局,鉴定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和追逐利益最大化,存在为赚取鉴定费而迎合代理人或当事人要求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相比较人体其他部位的活体法医学鉴定,眼外伤鉴定更需医学检查仪器和设备来获得眼部损伤的证据,眼球位于人体颜面部,通过一些专业检查设备可对损伤眼球组织进行直接的观察,各种医学检查技术在眼外伤鉴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从事眼外伤法医学检案的鉴定机构普遍缺乏仪器设备的配置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立,在鉴定人主观因素和司法鉴定机构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长期处于不能高质量开展的局面。同时,司法鉴定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层面应对司法鉴定具有科学合理的规范。应细化法医临床类鉴定人的资质要求,进行眼外伤检案的鉴定人应具备临床眼科医学学习以及相关专业培训经历,对鉴定人执业的继续教育培训应有具体的审查和要求。对于眼外伤司法鉴定检案质量的提高,鉴定人、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起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共同的重视和努力下,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质量才会得到实质性提高。(2)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医学检查技术在眼外伤检案中处于重要地位。应用于眼科的医学检查设备种类繁多,但并非全部适用于人身损害的法医学鉴定。本文从法医学实践应用为视角,对眼外伤相关检查技术进行探讨,对眼部医学检查技术的法医学价值进行论证。在不同的视力检查方法中,普通箱式对数视力表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眼科门诊及病房对病人视力的评估,但这种视力检查方法主要依靠的是被检查者的配合,在法医学检案中不能单独作为评定视力损害的依据。视力表投影仪可自动、快速和准确地投射出各种形式的视标和单个视标,对于鉴别伪盲和伪低视力具有应用价值。电脑验光仪和检影验光属于客观视力检查法,不需要被检查者指认视标进行视力检查。但电脑验光仪对于所测球镜屈光值有偏高的趋势,视力检查结果不够精确,睫状肌麻痹后进行电脑验光可提高视力值的精确度。检影验光是一种客观视力检查方法,主要是依靠检查者的检影验光技术,检查者通过发射镜反射入被检眼瞳孔内的光线映光的动向、形态、速度和亮度,对被检查者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查,所得视力值较为客观和准确。但对检查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应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受限于检影验光专业人才的缺乏。视觉电生理检查能够提供视神经和视网膜损伤的客观证据,是鉴别伪盲和伪低视力公认的客观检查手段,在实际检案中,一些鉴定人甚至将视觉电生理检查做为视力受损的绝对依据。本文对此种医学检查技术存在的影响因素以及有限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依据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作为鉴定依据时应注意事项。可将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通过两种检查手段所获得的诊断信息,比单独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更加客观可靠。相对性瞳孔传入阻滞(RAPD)是评价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另一个重要的检查方法,通常不被法医学鉴定人熟知和应用。此检查方法的原理是,视网膜损伤、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会使光刺激信号传入受到阻碍,不能正常传至瞳孔运动中枢,导致瞳孔对光反应的速度降低、幅度下降或继发散大,使得患眼瞳孔收缩障碍而健眼正常或双眼瞳孔障碍程度表现不对等。在检查过程中,当光照射患眼后,双侧瞳孔散大不能回缩至正常状态,而再次光照健眼,健眼瞳孔回缩至正常。RAPD可应用于法医学鉴定的价值在于,当视神经和视网膜受到严重损伤时会出现RAPD,但因眼部慢性疾病如黄斑病变或屈光介质混浊时则不会出现RAPD。外伤后出现的视觉功能障碍包括中心视力损害和周边视野缺损,在视觉功能评价中,视野缺损与视力损害同等重要,可使伤者丧失辨认周围环境、物体方位及物体移动的能力,严重影响伤者的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视野小于10°者,即使中心视力正常也属于盲。本文论述了视野检查技术的最新进展和视野检查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适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视野检查的见解,以及司法鉴定人在分析视野检查结果时的注意事项。OCTOPUS 101视野计中的GKP模块,可提供法医学鉴定所需要的90°动态全视野检查,可获得用于视野缺损计算所需的等视线图。此视野计中的检查程序还包括BG程序,为德国使用的司法视功能鉴定程序。以及FG程序,为德国驾驶执照检查程序。笔者认为在诸多的计算机全自动视野计中,OCTOPUS 101自动视野计中的检查程序更适用于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组织结构损伤的直观形态学表现,为眼外伤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证据。本文对医学影像学检查在眼外伤鉴定中的法医学价值进行了探讨,为司法鉴定人在进行眼外伤检案选择影像学检查提供指导。眼部B型超声对于外伤性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视盘水肿和视神经萎缩独具价值,并可根据不同的形态学表现对新鲜性损伤或陈旧性损伤进行鉴别。B型超声可诊断后巩膜葡萄肿(高度近视的病理改变),可帮助鉴别损伤和疾病的关系,提供被鉴定人伤前即存在屈光不正的客观证据。超声生物显微镜对于眼外伤常见的睫状体脱离和分离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唯一能在活体状态下了解后房和睫状体的医学检查技术,可明确是否存在睫状体房角漏,为眼部组织结构损伤和继发性损害如白内障、黄斑变性以及眼球萎缩等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应用于眼部检查的一种较新技术,OCT对于视网膜挫伤检查具有独特价值,可呈现视网膜神经感觉层和色素上皮层层间损伤图像,对视网膜挫伤导致的神经感觉层脱离、外伤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内出血、神经感觉层变薄以及神经感觉层的层间水肿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计算机体层成像(CT)是临床眼外伤急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眶骨骨折和眼内异物存留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晶状体损伤、前房积血、眼外肌损伤以及视神经挫伤等都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不使用放射线无辐射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技术。高分辨MRI能够提供从脑干至眼外肌的颅神经通路的重要影像学信息,对于评价视神经撕裂、视神经鞘膜血肿、局部缺血性改变、视交叉、神经束、膝状体、视辐射和枕叶的病理改变独具价值。应用于眼科的医学检查仪器设备更新较快,最能够体现科学技术发展得到应用的学科领域。高效、安全、非侵入性、分辨率高以及从宏观趋向微观是眼科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趋势。临床种类繁多的医学检查设备和技术,应用在眼外伤司法鉴定中各有其独特的价值亦存在不足,从事眼外伤鉴定的司法鉴定人应能够针对不同的检查目的,选择性或联合应用,综合分析评判。(3)在眼损伤程度司法鉴定中,结合临床医学理论和法医学应用对眼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进行了论证,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的眼外伤条款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以及术语进行了探讨,建议与国际以及国内临床眼科医学的分类标准和术语进行衔接和统一。机械性眼外伤占据眼外伤鉴定案件的重要比例。目前我国不同版本的眼科学教材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及术语规定均与国际接轨,采用的是1996年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大学F.Kuhu等研究者所创立的伯明翰眼外伤术语(BETT)。此眼外伤术语历时三年对19个国家的眼外伤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意见征询以及回顾性分析研究,对机械性眼外伤分类及术语进行了统一规范。BETT基于眼球壁的完整性将机械性眼外伤分为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两大类。眼球壁是区分这两大类损伤的关键,尽管眼球壁在解剖学上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纤维膜,中间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但此分类法仅仅将最外层的纤维膜加上前部角膜定义为眼球壁,将眼球壁严格限制为巩膜和角膜,以此定义下的眼球壁的完整性来区分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以整体眼球作为参照物,当眼球壁有全层伤口时为开放性眼球伤,眼球壁没有全层损伤时则为闭合性眼球伤。对于机械性眼外伤进行科学的分类,临床是为了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对眼外伤进行特征性评价可更好的预测眼损伤的视力结果,而法医学鉴定则是为了准确评判损伤程度。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法医学领域对于机械性眼外伤分类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如《临床法医学》教材中,机械性眼损伤包括擦伤,挫伤,穿孔伤,异物伤,其他伤。其中挫伤包括了单纯挫伤和挫伤破裂,穿孔伤包括了贯通伤和穿通伤(角膜、巩膜和角巩膜穿通伤),在其他类中包括了眶骨骨折、枪弹、爆炸伤等。与BETT对机械性眼外伤的分类标准对比,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过于繁杂,语义模糊,如挫伤包括了单纯挫伤和挫伤破裂,何为挫伤破裂,破裂伤的致伤原因是钝性打击物所致,挫伤破裂的概念过于狭隘而无必要。再如穿孔伤包括了贯通伤和穿通伤,而穿孔伤与穿通伤的概念应是等同的。穿孔伤是眼球壁只有入口没有出口的损伤,通常由锐器致伤物引起。在临床眼科教材中未见穿孔伤的表述,而是统一称为穿通伤,穿孔伤与穿通伤只是汉语中或英文翻译的不同表达,应属于同义词。笔者认为“穿通伤”的损伤描述更为贴切与准确。贯通伤则为同一个物体在眼球上造成的两个损伤口,而眶骨骨折、枪弹、爆炸伤本身就分属于挫伤、穿通伤、贯通伤以及眼异物伤之内,并无单独列出的必要。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5.4.4a条款及《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中使用了穿通伤的概念,第5.4.4a条款规定:“眼球穿通伤或者眼球破裂伤”可在损伤当时直接鉴定为轻伤二级,认为眼球穿通伤或破裂伤均造成眼球开放。此条款的规定及释义与BETT分类系统中所阐述的概念相同,但《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释义》对上述条款的解释为:“眼球壁非全层损伤,如角膜浅层裂伤、球结膜裂伤等,不属于本条款规定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对损伤概念的定义仍是模糊和不全面的,作为新修订后实施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的条款释义,该书中未对闭合性眼球伤和开放性眼球伤进行阐明,未对眼球壁进行明确界定,在组织解剖学上未对眼球壁的非全层裂伤进行定义。这些不足会使眼外伤术语产生歧义,导致鉴定人对鉴定标准的不同理解,为眼外伤司法鉴定争议埋下伏笔。《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自201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我国司法鉴定领域的人身损害伤情级别鉴定起到了积极进步的意义。本文在对眼外伤鉴定标准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眼外伤相关标准的设置和规定,仍存在条款规定不严谨、上下伤情规定不平衡以及语义含糊等缺陷,部分条款规定值得进一步商榷及完善。以下举例说明。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将眼睑中度外翻规定为“睑结膜和睑板结膜外翻”,此规定混淆了医学术语。在组织学上睑结膜是紧密贴附在睑板上的透明薄膜,在临床医学中并无“睑板结膜”的概念,在标准中规定的“睑结膜”和“睑板结膜”都是同一部位的薄膜组织,将同一组织规定成两个独立的医学概念缺乏依据并不规范,与眼科医学中的组织解剖概念不相符合。轻伤二级中的“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条款规定存在语义含糊。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可以被解读为瞳孔的全部覆盖,也可以是非全部覆盖。依据重伤二级中“一侧上睑下垂完全覆盖瞳孔”和轻伤一级中“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超过1/2”的规定,笔者建议将轻伤二级中的“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修改为“一侧上眼睑下垂覆盖瞳孔上缘”,则更为科学和严谨。在轻伤二级中设置了一侧眼睑闭合不全的条款,当出现双侧眼睑闭合不全时该如何评判伤情,未给出标准。笔者建议在轻伤一级中增加“双侧眼睑闭合不全”的条款规定。外伤导致的瞳孔变形或瞳孔散大条款被设置在轻伤二级中,“瞳孔扩约肌损伤致瞳孔显着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此条款规定,笔者认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外伤性瞳孔变形的原因并非单独为瞳孔括约肌损伤所致,虹膜组织的神经纤维受损、虹膜机械性撕裂以及虹膜根部离断都可导致瞳孔变形,只将瞳孔括约肌损伤作为瞳孔变形的限定条件显然并不妥当;二是“瞳孔显着变形”的规定,“显着”同旧版损伤程度系列标准中广受批评的“完全”、“部分”、“大部”、“明显”、“严重”等词语都属于不确定性限定词,容易产生歧义与争议,不同的鉴定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应当运用在鉴定标准中。笔者建议将轻伤二级中“瞳孔扩约肌损伤致瞳孔显着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修改为“瞳孔变形或者瞳孔散大(直径0.6cm以上)”,删除条款中对瞳孔变形损伤原因的规定以及不确定性限定词的表述,则更为合理与严谨。除了上述所探讨的鉴定标准,笔者还对《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的眼睑缺失和缺损、眼睑外翻、眼睑内翻、泪器损伤、眶骨骨折、视器视力损伤以及容貌毁损中与眼部损伤相关条款设置和规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4)《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主要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赔偿、相关民事诉讼以及保险理赔等,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情况人身损害的残疾级别的鉴定。此标准体系将伤残等级从Ⅰ级到Ⅹ进行划分,最轻为Ⅹ级最重为Ⅰ级,在每一个伤残级别中按照从上至下的解剖结构进行分类体系的划分: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头面部损伤,脊柱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盆部损伤,会阴部损伤,肢体损伤,全身体表损伤。本文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标准体系划分在眼外伤条款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是,如颅脑损伤可能会导致视觉功能障碍,头面部损伤也可能会导致视觉功能障碍,会出现条款设置的片面与重复。例如,在Ⅱ级伤残中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双眼盲目5级”的条款规定,与同位于Ⅱ级伤残头面部损伤致“双眼盲目5级”的条款规定存在重复,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又如在Ⅹ级伤残中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斜视、复视、视错觉、眼球震颤等视觉功能障碍”的条款规定,颅脑损伤导致的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可致斜视、复视的发生,外伤直接导致的眼外肌损伤亦可致斜视和复视的发生,仅仅将上述损伤结果规定在颅脑损伤中是片面的。此外,在Ⅹ级伤残“视错觉”的条款规定,存在概念上的错误。视错觉是指当人眼观察目标物时,由于客观因素的干扰或自身心理因素的支配所形成的错误的感知和判断。视错觉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非病理改变,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如不同颜色会带给我们视错觉,白色的物体给人以扩张感觉显得较大,蓝色物体则有收缩感觉显得较小,同时目标物的不同形状、线条会呈现出面积大小、方向不一致、平行线弯曲等视错觉,与视物者的经验或目标物的不当参照相关。视错觉并非是一种眼部损伤结果,与临床眼科学中的“视物变形”分属两种概念。当视网膜黄斑部变性、水肿以及视神经损伤可出现视物变形,用Amsler方格进行测试性诊断,注视者可将方格某处的线条视为不规则或弯曲、方格变形或缺失。“视错觉”不属于视觉器官的损害后果,建议将此条款规定删除或修改为“视物变形”。鉴定标准中的附录部分一般是用来阐述、解释条款的划分依据,指导鉴定标准应用,是正文标准部分的有效补充,是鉴定标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对于鉴定人正确理解、适用标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此部标准的附录部分没有眼外伤条款设置的技术依据和相关规定,如盲及低视力损害的具体范围,是否为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盲及低视力分级进行视力损害条款的设置,未将视野缺损计算方法放入附录内容,缺乏技术操作指导。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国家标准,如果在附录中没有正文条款的进一步辅助说明和技术指导要件,整个类别的标准体系都是不完整的,在实际应用中会导致鉴定人的操作困难,引发鉴定争议。除上述问题之外,本文的研究工作还包括对此标准体系中的眼球缺失伴视力障碍、眼睑重度下垂或严重畸形、泪小管损伤遗留溢泪以及视力损伤系列条款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提出尚需完善之处及建议。(5)《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按照发布的年限标准代号分别为:GB/T 16180-1996、GB/T 16180-2006、GB/T 16180-2014,其中GB/T16180-2014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为此标准修订的最新版本。此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遭受工伤事故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待遇及人身损害赔偿而设立。除了适用于劳动者人身损害残疾程度鉴定,在实践中也应用于其它类型的人身损害残疾程度鉴定,是目前司法鉴定领域中法医学鉴定人应用最多的标准之一。本文对劳动能力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以及司法鉴定机构能否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进行了论述,对劳动能力鉴定与普通人身伤害赔偿体系进行了比较,以这三个版本中的眼外伤鉴定标准为内容,对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两次修订思路进行梳理及对比分析,对其中的视力受损、外伤性青光眼、眼睑缺损、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等眼外伤条款规定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该鉴定标准体系中与眼外伤相关的鉴定条款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尚需改善之处。
赵龙君,董敬民,王华君,郑广瑛,王婧,金镖[5](2014)在《OCT和视野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对比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OCT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包括早期、进展期以及绝对期)患者23例(37眼)及正常人26例(43眼),分别利用OCT检查其视盘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和平均视野缺损(MD),比较其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正常组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及平均视野缺损(MD)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进展期、绝对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各期的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MD参数之间均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OCT检测RNFL厚度结果结合视野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病情预测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华[6](2011)在《不同运动水平人群运动视野差异性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运动为例》文中指出“运动员视野要求开阔”这是许多开放性运动项目教练员对运动员提出的要求,然而所谓的视野开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教练员们会认为是对运动中有效信息的掌控程度,运动员越能够发现运动场上的关键信息,运动机会的把握能力就越强,比赛取胜的机率也就越大。然而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特别具体的运动视野的概念界定,这就造成了目前部分研究者对这一概念产生了混淆。有研究把生理视野做为运动视野来看待,认为生理视野开阔,运动视野就会开阔。为揭示运动视野的实质,本研究将对运动视野进行科学的概念界定,并通过实验揭示运动视野内在规律。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进行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篮球队与公体学生各30人为实验对象,考察不同运动水平人群在运动视野相关指标上的差异性。实验由三部分组成:1单眼视野的测量;2普通刺激信息的注意广度的测量;3篮球运动视野的测量。单眼视野测量采用彩色视野分辨计进行测量;普通刺激信息的注意广度和运动视野测量均采用自编软件进行测试,两个软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均达到实验要求。通过测量,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篮球队学生左眼的视野与公体学生相比在180°、225°两测量点上P<0.001,差异极度显着;在270°测量点上P<0.01,差异非常显着。篮球队学生右眼的视野与公体学生相比在270°、315°两测量点上P<0.01,差异非常显着;在0°测量点上P<0.001,差异极度显着;在45°p<0.05,差异显着。其余各角度均未出现差异。2、篮球队学生比公体学生的注意广度没有明显差异, P>0.05。3、篮球队学生运动视野与公体学生相比差异显着,P<0.05。表明经过体育锻炼的人的运动视野明显比没经过体育锻炼的人的运动视野宽阔。4﹑篮球队员左眼180°视野与右眼0°视野检验结果P<0.01,相关系数R=0.675,存在非常显着的相关。右眼0°视野与一般注意广度间存在显着性相关,R=0.387。运动视野实验正确再认数量与再认得分存在显着性相关,R=0.451。公体学生组左眼180°视野与右眼0°视野检验P<0.01,相关系数R=0.521。运动视野实验正确再认数量与再认得分存在非常显着性相关,R=0.575。但所有检测视野、注意广度和运动视野三个指标间并未出现显着相关。结论:不同运动水平人群间在视野、运动视野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运动水平人群间在一般刺激信息的注意广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也就是说运动训练会带来视野和运动视野的改变。视野、一般信息注意广度、运动视野间不存在显着性相关,视野范围的大小对一般注意广度、运动视野均不产生影响;运动视野的扩大并不能对一般刺激物注意广度产生影响。
孔艳波[7](2010)在《开角型青光眼中GDxVCC参数和视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GDxVCC和视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umphrey750型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和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GDxVCC,对2009年1月~2010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开角型青光眼35人(57眼)及可疑青光眼17人(20眼)进行检查,并根据视野的平均缺损把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早期组(20眼)、中期组(15眼)和晚期组(22眼)。分析可疑青光眼组、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组,四组间患者年龄、眼压、屈光度及C/D比值有无差异;比较四个组GDxVCC各参数(TSNIT、SA、IA、TSD、NFI)及视野各指标(MD、PSD、VFI)间有无差异;对各组GDxVCC参数与视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可疑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四组间年龄、眼压、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比值差有统计学意义(P=0.00),经两两比较后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及中期有差异。2.四组间GDxVCC各参数(TSNIT、SA、IA、TSD、NFI)及视野各指标(MD、PSD、V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可疑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GDxVCC参数与视野指标均呈弱相关性;开角型青光眼各期视野指标与GDxVCC参数的相关性:早期VFI>MD>PSD,中期PSD>MD>VFI,晚期MD>VFI>PSD;开角型青光眼各期GDxVCC参数与视野指标的相关性:早期IA>SA>NFI>TSNIT>TSD,中期SA>NFI>TSNIT>IA>TSD,晚期IA>TSNIT>NFI>SA>TSD。结论:1.GDxVCC能够较好测量RNFL厚度;2.开角型青光眼早期GDxVCC参数与视野指标的相关性较差;3.开角型青光眼中随着视野缺损程度的加深GDxVCC参数与视野指标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大;4.开角型青光眼早、中、晚期与视野指标相关性最好的GDxVCC参数不同,分别为IA、SA、IA;5.开角型青光眼中与GDxVCC参数相关性最好视野指标是MD;6.在开角型青光眼各期TSNIT及NFI与视野的相关性相对稳定;7.TSNIT标准差是与视野相关性最差的GDxVCC指标;8.GDxVCC联合视野能够提高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率;
魏佳[8](2009)在《用于快速筛查青光眼的四点视野计的研制及正常参考值测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青光眼是世界上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且早期诊断困难,多数青光眼患者初诊时已有较严重的视神经和视野损害。而早期诊断是青光眼治疗的关键,在人群中进行筛查是尽早发现青光眼的有效措施之一。视野检查是评估青光眼视功能改变的重要手段,但常规视野计检测时间长,携带不方便,造成其在大规模筛查青光眼应用中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大规模筛查青光眼的需求,本论文研制了快速、有效、可携带的四点视野计。方法四点视野计由上位机、下位机及其通信接口构成,上位机即计算机(PC)向下位机发送命令,并对下位机传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及分析;下位机即单片机(MCU),主要控制视野屏上发光二极管(LED)的亮度变化及检测顺序,并把受检者应答情况传递给上位机。PC与MCU之间通过串行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单片机软件采用C语言设计,包括主程序、中断处理程序以及快速筛查、四点阈值检测、按键查询、串行数据传输等子程序。PC端软件主要采用VB6.0编制。通过设置串行端口控件MSComm,实现与单片机的串行通讯,实时显示视野检测状态;利用数据库绑定控件,创建以Access数据库为后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患者信息及检测数据进行存储、修改、查询等,并结合VC语言,编制检测报告单打印模块。四点视野计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50个正常受检者100只眼的视野进行检测,分为5个年龄段,≤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每年龄段10人。采用四点视野计四点阈值程序两种检测策略,分别对青光眼视野缺损中最易出现异常的四个点进行静态视野检查,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得出各年龄段平均光敏感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研制了快速、便携的四点视野计样机。可选择不同的程序控制视野屏LED的显示方式,并根据受检者反应,改变视野屏LED亮度值,从而进行四点视野检查。四点视野检测系统实现了界面显示、患者资料管理、检测报告单打印、数据传输及处理、检测过程实时显示等功能。本样机应用四点阈值程序两种检测策略分别对正常人四点视野的光敏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常人的平均光敏感度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光敏感度越低,年龄平均增加10岁,检测策略一测得平均光敏感度(MS)下降1.319dB,各年龄段MS不全相同,30岁年龄段与40岁年龄段之间MS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段之间MS均有差别(P<0.05);检测策略二测得平均光敏感度下降1.225dB,各年龄段之间MS均有差别(P<0.05)。两种策略各年龄段男女之间M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左右眼之间MS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策略之间MS有统计学差异(t=4.513,P=0.000),检测策略一比检测策略二测得的MS低大约0.5dB。而且两种检测策略测得每眼平均检测时间均小于1分钟,与传统视野计全阈值程序平均每眼耗时12-20分钟相比,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论四点视野计样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检测时间短,四点阈值程序的两种检测策略通过对正常人的四点视野分别进行检查,测得了各年龄段MS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本论文得出的正常参考值的特点与其它类型视野计的正常参考值的特点基本吻合,为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了参考依据,本论文对四点视野计的研制为大规模筛查青光眼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欢[9](2008)在《四点阈值视野检查对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致盲眼病,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大量青光眼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即使发达国家约有一半的患者未被查出。因此,在人群中进行青光眼筛查显得极为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筛查青光眼的理想模式尚无定论。国产最新型的微型计算机视野计YDS 301(简称YDS)是一种新的、功能齐全的视野检查仪器,其四点阈值程序是专门为青光眼筛查设计的。本研究用该视野计与国际最新型的微型计算机视野计Octopus 101(简称Octopus)进行临床对比,进而探讨YDS在临床中对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对象和方法1.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各年龄段的正常人接受常规眼科检查,如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用日本CANON TX-10型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用YDS四点阈值程序进行视野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得出各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2.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青光眼患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如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检查,用日本CANON TX-10型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在同一天内分别先后进行上述两种视野计的视野检查,顺序随机。其中YDS选用四点阈值程序,Octopus选用G1 TOP程序,并分别在定性、定量、定位和每眼检测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YDS四点阈值程序的视野检查结果根据本试验通过正常人群检查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确定的正常参考值进行判断。OctopusG1 TOP程序的视野检查结果参照Johnson的标准判断。结果1.YDS检测的正常人平均光敏感度(MS)20岁以上者,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10岁MS降低1.126 dB;小于20岁者MS介于20岁年龄段和30岁年龄段之间。各年龄段内比较,鼻侧MS高于颞侧MS,差异不具有显着(P>0.05)。下方MS高于上方MS,41-50岁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段差异不具有显着(P>0.05)。各年龄段男女之间MS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年龄段左右眼之间MS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YDS和Octopus的对比结果定性诊断:以Octopus为准,YD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和83.3%,两种视野计的符合率为90.6%。定位诊断:四个象限均符合者为48眼,约占63.9%,三个象限符合者为20眼,约占26.3%,仅两个象限或一个象限符合者为7眼,约占9.8%,未见四个象限均不符合者。定量诊断:YDS的MS和平均缺损(MD)与Octopus的MS和M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和0.865。两种视野计的定量指标皆非常相关,P<0.01。二者的一致性完全达到国际上视野计之间的对比标准。最突出的差别是每眼检测时间,分别为50.433s和143.983s,具有显着差异(P<0.01)。Octopus的检测时间是YDS的3倍,YDS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Octopus平均需要3分钟。结论1.YDS四点阈值程序通过对正常人视野的MS等视野指数进行测定,建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本试验得出的正常参考值的特点与其它类型视野计的正常参考值的特点基本吻合。2.YDS四点阈值程序同Octopus相比较,具有较强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种视野计具有很高的符合率,而且二者的定量指标也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同时,YDS的检测时间非常短暂,是目前国内外现有视野计中最快者。因此YDS四点阈值程序适用于青光眼的视野筛查,可以成为一种在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良好方法。3.尽管国产YDS视野计存在着发光二级管式视野计的固有弊病,但它在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中所体现出的快速性,是其他视野计所不能达到的。同时它具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值,特别适于我国医疗市场各级医院的需求。
李琴[10](2007)在《晚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用视野来评价晚期青光眼患者经小梁切除手术降低眼压后的视功能情况。方法:利用Humphrey750型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分别对在我院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44例(44只眼)晚期青光眼患者行术前术后SITA快速10-2检测程序检查。检查结果按鼻上、鼻下、颞上和颞下四个象限分别将各个象限中的每一个位点进行编号,比较每一个位点术前术后分贝数(敏感度)的变化;及比较术前术后全视网膜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1)、特定选择区域内(如图1示)视网膜光敏感度(MS2)、平均缺损度(mean defect,MD)和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的变化,分析眼压和矫正视力及各视野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初步比较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开角型晚期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结果:1.“点对点”比较选择区域内的26个位点,发现其术前术后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平均残留位点数较术前有减少的趋势,其中位点数减少的患者占54.5%,增加和保持不变的共占45.5%,差异无显着性(p>0.05);3.术前42.2%的5~10dB和≤5dB的小分贝数位点术后分贝数减少为0;而>10dB的位点数术后分贝数减少为0的仅为术前的9.4%;即≤10dB位点的手术风险高于>10dB的位点;4.小梁切除术后平均眼压降低了10.46mmHg(t=6.42,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矫正视力和各视野指数保持平稳,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术后视功能没有降低;结合各检测指标的动态百分比来看,晚期青光眼患者术后的眼压100%降低,矫正视力增加和保持不变的患者共占81.8%,全视网膜光敏感度(MS1)提高的占45.5%,而平均缺损度(MD)和模式标准差(PSD)有50%的患者降低,即术前术后视功能的变化仍趋于好转;5.小梁切除术前和术后眼压与全视网膜光敏感度(MS1)、特定选择区域内视网膜光敏感度(MS2)、平均缺损度(MD)和模式标准差(PSD)间均有相关(p<0.01),而与中心矫正视力则无显着相关性(p>0.05);6.两型晚期青光眼术后眼压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各视野指数的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晚期青光眼患者经小梁切除术后视功能保持不变且有好转的趋势;2.降低眼压有助于延缓晚期青光眼患者视野的进一步恶化;3.当残留视野内以小分贝数(尤其是分贝数≤5dB)位点为主时,需慎重选择手术治疗。
二、个体差异对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个体差异对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功能检査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平板电脑视野和Humphrey视野计检测POAG患者视野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估算值在青光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司法鉴定概述 |
一、司法鉴定的属性与功能 |
二、司法鉴定的学科体系及地位 |
第二节 我国眼外伤司法鉴定现状分析 |
一、司法鉴定人主观因素对鉴定质量的影响 |
二、司法鉴定机构客观因素对鉴定质量的影响 |
第三节 我国眼外伤鉴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人身伤害鉴定标准的多体系 |
二、鉴定标准的使用缺乏规制 |
三、眼外伤鉴定标准仍需完善 |
第二章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觉功能障碍检查 |
第一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力检查手段应用 |
一、主觉视力检查和客观视力检查 |
二、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检查技术应用 |
三、视觉电生理检查排除伪盲和伪低视力的价值 |
第二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视野检查技术应用 |
一、视野检查概述 |
二、适用于法医学检案的视野检查技术 |
三、法医学检案视野检查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影像学应用 |
第一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超声检查 |
一、眼外伤B型超声的法医学价值 |
二、眼外伤超声生物显微镜的法医学价值 |
三、B型超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法医学应用区别 |
第二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新技术 |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挫伤的价值 |
第三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计算机体层成像 |
一、计算机体层成像对眶骨骨折的价值 |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对眼内异物存留的价值 |
第四节 眼外伤司法鉴定磁共振成像 |
一、磁共振成像的法医学价值 |
二、磁共振与计算机体层成像法医学应用区别 |
第四章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眼外伤分类及术语在损伤程度鉴定的应用 |
一、伯明翰眼外伤术语的法医学价值 |
二、国际与国内眼外伤分类标准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损伤程度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不足和完善 |
一、眼附属器损伤影响容貌的条款设置 |
二、容貌毁损条款设置中的眼睑损伤 |
三、视器视力损伤的条款设置 |
四、结语 |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概述 |
一、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程序 |
二、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鉴定属性 |
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眼外伤鉴定标准的不足和完善 |
一、评定与鉴定相关术语规定 |
二、标准体系划分存在的问题 |
三、眼外伤鉴定标准的条款设置 |
四、结语 |
第六章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眼外伤鉴定标准 |
第一节 劳动能力鉴定概述 |
一、劳动能力鉴定的定义 |
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
第二节 劳动能力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区别 |
一、鉴定的法律属性和科学技术性 |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两级终局制度 |
三、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性质 |
四、劳动能力鉴定与普通人身伤害赔偿体系 |
第三节 劳动能力眼外伤鉴定标准修订思路及完善 |
一、GB/T 16180-2006眼外伤鉴定标准 |
二、GB/T 16180-2014眼外伤鉴定标准 |
三、结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OCT和视野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测量方法及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全周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
2.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各组与正常组之间对比 |
2.3 OCT检查 |
2.4 各期分组情况 |
3 讨论 |
(6)不同运动水平人群运动视野差异性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理论综述 |
1.1 运动与视野 |
1.1.1 什么是视野 |
1.1.2 视野检测方法 |
1.1.3 运动与视野的关系 |
1.2 运动与注意广度 |
1.2.1 注意广度理论 |
1.2.2 与注意广度相关的注意指标 |
1.2.3 注意广度的研究方法 |
1.2.4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研究 |
1.2.5 体育运动中注意广度的研究 |
1.3 运动视野 |
1.3.1 相关理论的研究 |
1.3.2 运动视觉的研究方法 |
1.3.3 运动视野概念提出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一:不同运动水平人群视野的差异性研究 |
2.1.1 实验目的 |
2.1.2 实验被试 |
2.1.3 仪器与材料 |
2.1.4 实验程序 |
2.1.5 实验结果 |
2.2 实验二:不同运动水平人群注意广度的差异性研究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被试 |
2.2.3 仪器与材料 |
2.2.4 实验程序 |
2.2.5 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 |
2.2.6 实验的信效、效度 |
2.2.7 实验结果 |
2.3 实验三:不同运动水平人群专项注意广度的差异性研究 |
2.3.1 实验目的 |
2.3.2 被试 |
2.3.3 仪器与材料 |
2.3.4 实验程序 |
2.3.5 实验测试指标 |
2.3.6 实验信度、效度 |
2.3.7 实验结果 |
2.4 视野、注意广度、运动视野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3章 讨论与分析 |
3.1 运动对单眼视野的影响 |
3.2 运动对注意广度的影响 |
3.3 运动对运动视野的影响 |
3.4 视野、注意广度、运动视野的关系 |
第4章 结论与研究总结 |
4.1 结论 |
4.2 研究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指导语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开角型青光眼中GDxVCC参数和视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资料和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附图 |
十、综述 |
十一、文章发表情况 |
十二、致谢 |
(8)用于快速筛查青光眼的四点视野计的研制及正常参考值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青光眼筛查的研究现状 |
1.1.2 青光眼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3 视野计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四点视野计的原理及方法 |
2.1 四点视野检查原理 |
2.2 四点视野检查方法 |
2.2.1 静态视野检查 |
2.2.2 蓝黄视野检查 |
2.2.3 四点视野计 |
第三章 四点视野计的研制 |
3.1 四点视野计结构设计 |
3.2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3.3 硬件设计 |
3.3.1 AT89S52单片机 |
3.3.2 并行下载电路 |
3.3.3 串行通信电路 |
3.3.4 亮度调节电路 |
3.4 软件设计 |
3.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3.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四章 正常参考值测定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统计学处理 |
4.4 结果 |
4.4.1 两种检测策略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之间的比较 |
4.4.2 两种检测策略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性别之间的比较 |
4.4.3 两种检测策略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眼别之间的比较 |
4.4.4 两种检测策略正常参考值之间的比较 |
4.5 讨论 |
4.5.1 年龄对平均光敏感度的影响 |
4.5.2 性别、眼别对平均光敏感度的影响 |
4.5.3 检测策略对平均光敏感度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检测程序对青光眼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 |
5.1.2 四点视野计在大规模青光眼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视野检查的原理及发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四点阈值视野检查对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YDS视野计四点阈值程序正常参考值的测定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二、四点阈值程序对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青光眼的视野缺损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晚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四、综述 |
五、致谢 |
四、个体差异对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Ic-VEP联合黄斑区GCIPL检查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早期诊断价值[D]. 闫莉. 郑州大学, 2020(02)
- [2]平板电脑视野和Humphrey视野计检测POAG患者视野的对比研究[D]. 张娇.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估算值在青光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吴娅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眼外伤司法鉴定医学检查技术应用及鉴定标准研究[D]. 宁娟.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5]OCT和视野检查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对比观察[J]. 赵龙君,董敬民,王华君,郑广瑛,王婧,金镖. 医药论坛杂志, 2014(08)
- [6]不同运动水平人群运动视野差异性的实验研究 ——以篮球运动为例[D]. 张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2011(10)
- [7]开角型青光眼中GDxVCC参数和视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孔艳波.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8]用于快速筛查青光眼的四点视野计的研制及正常参考值测定[D]. 魏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1)
- [9]四点阈值视野检查对快速筛查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诊断价值[D]. 王欢.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10]晚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野分析[D]. 李琴. 昆明医学院, 2007(05)
标签:青光眼论文; 开角型青光眼论文;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论文; 视力残疾论文; 眼球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