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章中数值翻译的一般原则

科学文章中数值翻译的一般原则

一、科技文章中数词翻译的一般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丽[1](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陆杨敬[2](2021)在《现代汉法数词文化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词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缺失。它承载着人类世界发展的沟通任务,传递着民族社会的思维导图。数词缘起于远古时期的记数:早期人类用手指和脚趾记录次数,后随着时代的推移用于运算,并逐渐承担起归纳总结的作用,当今社会更是在数学、金融等范畴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数词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同样也被用于宗教、占卜、哲学、诗词、政治等诸多领域,并随之形成特有的意蕴,被赋予代表情态凶吉如“九死一生”、事物指称如“年方二八”、感情好恶如“十全十美”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法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鲜少交流,不仅汉语和法语归分于不同的语系,而且汉法文化也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现代汉法数词表示法、词义、文化渊源、感情色彩的对比,研究现代汉法数词的类型学特征,以期人们在了解汉法数词所映射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强中法两国的沟通交流,促进翻译、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本课题通过以下五个部分对现代汉法数词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其文化异同及成因:绪论介绍选题依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数词的定义,对比现代汉法数词构成和表达习惯的异同。第三章作为文章最主要的部分,从现代汉法数词的词义、文化溯源、数词相关习语及人们对其感情态度以及数词在生活中的运用等角度探究数词1到10的文化内涵。第四章分析汉法民族社会发展与数词词汇的相互作用,即影响现代汉法数词文化内涵异同的社会成因和对比现代汉法数词的意义。第五章是结语,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做出总结。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汉法数词文化的对比探析,加强中法两国的交流,推动教育、翻译事业的发展,减少文化冲突。

骆秋君[3](2021)在《“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数+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规的组合,在中间插入形容词就构成“数+形+量”。本文以“数+形+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理论、主观量理论为基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为框架,对该结构的语义进行分析描写,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在篇章中、在人际交往中最显着的语用功能:衔接功能和主观评价功能。全文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梳理了“数+形+量”在语义、语法、语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目前学界关于“数+形+量”的研究情况:语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语法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语用方面的研究零星地散见在语义、语法研究中,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主要从语用角度出发,观察书面语料中“数+形+量”的语用功能。第二章对“数+形+量”的局部构件和整体构式的语义进行描写。主要得出三点认识:第一,“数+形+量”中数词、形容词、量词的[+量]义是该构式成立的语义基础。第二,“数+形+量”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量的主观评述的一个构式,构式内部还有不同结构形式上的变体,可分为典型构式和非典型构式。第三,构件义与构式义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互动关系,即构件义制约着构式义的浮现,构式义决定了构件的语义准入条件。第三章考察了“数+形+量”在不同类型的篇章中的分布和在篇章中的功能表现。考察结果是:第一,就语体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政论语体、文学语体、新闻语体中,科技语体中用得较少;就语气类型而言,“数+形+量”构式倾向于出现在陈述语气中,疑问、祈使、感叹语气中用得较少。这样的分布特点与“数+形+量”的主观评述义相适应,并为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提供了相应的篇章语境。第二,该构式灵活地分布在篇章的不同语言单位中,通过省略、指称、重复词汇等手段,将句子、段落衔接成具有解说、顺承、评说、因果、并列等语义关系的复句、句群和篇章。第四章分析了“数+形+量”在人际交往中主观评价功能的表现,并主要从认知角度解释了其成因。本文认为:第一,该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语表手段和语境手段可以表达不同程度的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2)表达说话人不同视角下的期待量;(3)依赖语境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第二,该构式主观评价的成因主要有四点:(1)各构件的量义、主观义、评价义为构式提供了语义基础;(2)经济原则的竞争优势使构式得以发展,为主观评价的表达提供空间;(3)形容词的特写前景化带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4)认知处理难度的增加也使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更容易带入。第五章为结语。对本文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归纳概括,同时说明了本文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于洋[4](2021)在《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俄汉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亚里士多德在《范畴论》中将数量范畴置于除实体范畴之外其它九种范畴之首,这证明了数量范畴的重要地位。在人类认知中事物具有几何量,动作具有时间量。这些量通过语言手段形成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数量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但民族不同,其思维方式也有所差异,故数量范畴的表达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俄汉语数量范畴的语言表达手段具有可比性。俄、汉语数量范畴的表达手段主要通过物量(静态)表达体系和动量(动态)表达体系体现。因此,本文将以物量和动量为基点,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原则,通过源于俄、汉语料库的大量例证,对俄、汉语数量范畴的表达手段进行整合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俄汉语数量范畴原型表达手段,据此为学习俄汉语数量范畴提供参考和可行性建议。论文由前言、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前言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语料、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点。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对作为本文研究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进行阐释,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详细解释原型范畴及主要相关概念——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美国心理学家罗施(Э.Рош)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指出,任何范畴都是由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组成的一个内部结构,可以将集中体现范畴最典型特征的成员视为原型成员,其他视为非原型成员。第二节对本文所研究的俄汉语数量范畴进行界定。第二章基于俄汉语料库的例证具体分析俄汉语数量范畴的语言表达手段,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对俄语物量和动量的表达手段展开分析;第二节亦从词汇、语法、句法等方面对汉语物量和动量的表达手段进行分析。第三章分四个方面对俄汉语数量范畴原型表达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揭示产生差异性的原因。第一节对俄汉语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进行对比研究;第二节对俄汉语不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进行对比分析;第三节对俄汉语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并进行对比研究;第四节对俄汉语不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进行对比分析;第五节揭示俄汉语中数量范畴原型表达手段差异性的原因。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该研究的发展前景。

徐庭修[5](2020)在《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数词的翻译问题近年来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数词系统本身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指数,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语用和言内意义。而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中“60后”作家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重要支柱,他的作品广受国内读者的喜爱。因此本文是以毕飞宇小说作为语料,研究数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现代汉语数词在国内的研究概况,再具体到文学作品中数词的翻译研究概况,包括汉俄数词的对比,俄译的策略综述和数词外译的研究概况,并说明了本文选择毕飞宇小说作为语料的原因。本文结合了具体文本中的例子,首先根据具体的文本对汉语文学作品中数词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整理出数词的四个作用:第一,指称作用;第二,模糊语义作用;第三,修辞和渲染作用;第四,参与成语和俗语的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为例,归纳总结出毕小说中数词除一般文学作品中数词作用之外的特色:第一,陌生化效果;第二,情节化效果;第三,频繁参与多种修辞;第四,含数词的成语和俗语的巧妙用法。本文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分别归纳了指称实数、非指称实数和含数词的成语俗语的翻译难点问题及误译。而误译现象中,除了因理解错误导致的误译以外,主要是文化理解不当、情感意味把握不明确导致的翻译失误。本文从社会符号学途径研究文学作品中翻译动机和翻译等值问题,通过翻译动机选择异化和归化、通过等值原则对符号意义进行取舍,并用具体案例加以分析,给出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换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最终给出具体的建议。

童富智[6](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作为研究框架,以2004年度至201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汉语原文、日语译文以及与报告文本类型相近的日语原创文本作为语料,自建专用语料库,使用以语料库法、问卷调查法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探讨翻译共性、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考察《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翻译语言特征问题,具体体现为分析翻译语言的词汇、句法、搭配和语义韵等方面的特征。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特征表现在词汇的总体特征、词汇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作为词汇的总体特征,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类符/形符比值、词汇密度值高于文本类型相似的原创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词汇的变化性较大,词汇应用相对复杂;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出现次数分布均值低于日语参照语料,反映出日译文本词汇变化的多样性特征;报告的译文和原文前20位高频词呈现较高的对应关系,频率接近,存在词类活用的转换现象,表明译词有效传递了原文信息。词汇的应用特征表现在受原文影响,在日译文本的词汇中,含有略语、比喻、专有等典型的表达结构,具有相似的共性特征。对略语结构中的数词略语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其日译特征,以翻译方法为切入点,探讨数词略语日译词汇的分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类数词略语的日译特征,对部分类别提出了规范性的日译方法。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词汇呈现“显化”和“简化”的翻译共性特征,可以概括为:“语义显化”和“形式简化”。“语义显化”具体可分为:所指语义显化、功能语义显化;“形式简化”具体可分为:概念延续性形式简化、概念构成性形式简化。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特征表现在句法的总体特征、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在句法的总体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和日语参照语料的平均句长值相近,具有相似的句法特征,反映出报告日译文本的表达符合日语母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起到良好的受众阅读效果。在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方面,报告日译文本中,动词连用形联接分句的结构符合日语语言特征,可以传递报告原文分句间内含的语义逻辑关系信息。研究表明:报告日译文本的句法呈现“范化”的翻译共性特征。作为前沿问题探索,本研究以政府工作报告中实义动词“坚持”及其日语对应词「坚持(する)」为例,探讨了基于语料库的配搭和语义韵研究问题。研究发现,数据显示两词分别在相应的语料库中与搭配词形成不同的共选型式,两词分别形成的短语序列在形式、意义和功能方面虽有部分重合,但差异明显,指向不同的语义韵。研究表明,汉日短语的应用具有各自的形式、意义特征,政府工作报告的词汇日译研究还需将功能作为考量标准。在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中央文献日译标准体系的对策思考。

张淑君[7](2020)在《《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文中指出数词的模糊性具体体现在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中。因文学作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及艺术性的特点,其作品特点决定了作品中必然会承载一些模糊信息,也势必会运用到模糊语义数词。而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通常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内容,模糊语义数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模糊语义学理论,以《红楼梦》为语料,分别描写分析了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及数词间隔相连使用两大类语义模糊现象及其维译本中的对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维译本中相应数词的翻译方法,分别为模糊数词对等译法、模糊数词变异译法、模糊数词替换译法以及模糊数词省略译法,并发现汉语与维吾尔语在模糊语义数词表达方面存在的异同。汉维语言中数词都具有模糊性,且在表示不确定人数、时间、年龄、数量等模糊信息时,汉维数词表达形式相同。另外,由于语言规范和句法规则的制约,源文本中部分数词的模糊内容在翻译时要用非数词的模糊形式来表示。因此,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以及译语读者的需求,适当地使用翻译方法,以求得模糊信息的动态平衡,实现原文内容与译文内容的模糊量等值,以确保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

张念[8](2020)在《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数字词语教学研究 ——以渤海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字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类型,但大部分的数字词语在含义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化和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也使得留学生在习得数字词语时遇到一定的困难。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汉语》(综合)系列中高级教材为研究范围,首先将教材中收录的数字词语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数字词语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两者对数字词语收录情况的异同,并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习得数字词语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留学生在数字词语的语义、语法和语用方面都存在不同情况的偏误,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采取回避策略、目的语知识泛化、母语负迁移、教材设计的影响以及教学层面薄弱等几个方面。然后从注重系统教学、简化教学内容、强调语义联系、构建分级体系和把握文化差异等方面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数字词语的教学原则,并进一步针对偏误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情境理解词义、利用语素和图片释义、了解差异区别方法和根据掌握程度巩固训练等,从留学生的水平差别、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词语意义的把握方法和具体语境中的词语运用等方面有针对性对留学生的数字词语教学从策略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对《发展汉语》(综合)系列中级和高级教材中的数字词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展示。

杨烁[9](2020)在《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典籍中辉煌灿烂的一笔,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备的哲学着作,无论在国内亦是海外该着作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译本总数上《道德经》仅次于《圣经》,可见其流行度之高,流行范围之广。近年来《道德经》译本研究文章数量出现增多的趋势,研究角度不断完善,但其俄译本研究文章较为匮乏。翻译美学理论是我国的本土译论,刘宓(mì)庆将其推向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层面。该理论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信息,为译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道德经》中包含大量审美信息,其文风简练,思想深远,极致体现了古汉语之美。因此笔者尝试以翻译美学视角切入其俄译本研究,结合具体译例对《道德经》中的审美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首先,笔者对《道德经》的译介情况进行了梳理,包括在西方的译介以及在俄罗斯的译介,其中对俄罗斯译介以译者为主线进行了整理。随后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形成以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传统典籍翻译的现实意义。第三章笔者将《道德经》的审美信息根据形式层面和非形式层面进行具体划分,在杨兴顺、陶奇夫、卢基扬诺夫、马良文与李英男合译的四个译本中选取典型的译例对其中美学信息进行审美鉴赏。写作过程中笔者整理了四个译本的误译实例,第四章重点对非形式层面误译就意蕴和意象两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笔者希望该论文能拓宽《道德经》俄译本研究的视角,并且成为翻译美学指导译本研究的有益尝试。

徐晗[10](2019)在《《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通用汉言之法》和《中国言法》是两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马士曼分别出版于1815年和1814年的汉语语法着作。作为英国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先河之作,两部着作对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两部着作可以看做是英国早期汉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英国汉学走向专业的标志,为以后的英国汉学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向和范例,对后来英国传教士的汉语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描写与解释结合的方法,共时和历时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挖掘两部着作的语言学价值与相互关系。本文的写作对于欧洲汉学史、世界汉语教学史、汉语语法学史以及丰富两部着作的研究成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有关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价值。第二至七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将两部着作的语法体系进行对比。第二章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并将两部着作的整体框架进行对比。第三章将两位作者的语言背景进行对比,从着作体现的语言背景以及语料选择两个方面展开,这对作者语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章节,将两部着作的词类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在对比时以现代汉语标准为参照,并分析其认识的正确性与不足。第五章对两部着作的句法研究进行对比,关注两位作者对汉语语序认识的正误。第六章分析两位作者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揭示其语言学背景。第七章将两部着作与《马氏文通》进行对比,考察其学术地位及其局限性。第八章为结语,概括本文的考察结果,指出自已存在的不足。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一、在词类上,两部着作对汉语词类的划分大体相似,均受到西方语法体系影响,和前人比更重视汉语独特性,为之后传教士的汉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二、在句法上,两位作者注意到了汉语语序的重要性,符合汉语实际。马士曼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汉语构词法以及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关系,较前人更为进步。三、两部着作年代接近,理论基础相似,某些观点相似在情理之中。但《通用汉言之法》是一部口语语法着作,而《中国言法》是一部文言语法着作,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认为两部着作之间不构成抄袭,但可能存在借鉴和参考。

二、科技文章中数词翻译的一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文章中数词翻译的一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 超常组合型
        (二) 想象联想型
        (三) 言外之意型
        (四) 动态变化型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异化译法
        二、归化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一、对等译法
        二、变通译法
        三、批注译法
        四、点义译法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参引文献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2)现代汉法数词文化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数词研究现状
        1.2.2 法语数词研究现状
        1.2.3 汉法数词比较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汉法数词的构成与使用
    2.1 数的记录方式
    2.2 数词的界定
    2.3 现代汉法数词的表示形式和使用
        2.3.1 基数词
        2.3.2 序数词
        2.3.3 数词的应用
    2.4 小结
3 现代汉法数词文化意义分析
    3.1 现代汉法数词1-10 文化探析
        3.1.1 一/un,une文化探析
        3.1.2 二/deux文化探析
        3.1.3 三/trois文化探析
        3.1.4 四/quatre文化探析
        3.1.5 五/cinq文化探析
        3.1.6 六/six文化探析
        3.1.7 七/sept文化探析
        3.1.8 八/huit文化探析
        3.1.9 九/neuf文化探析
        3.1.10 十/dix文化探析
    3.2 小结
4 汉法民族社会发展与数词文化的相互作用
    4.1 现代汉法数词文化内涵异同的成因
        4.1.1 宗教哲学
        4.1.2 社会历史
        4.1.3 现实因素
    4.2 现代汉法数词文化比较的意义
        4.2.1 汉法民族独特文化的延续
        4.2.2 汉法不同民族思维模式、性格心理的分析
        4.2.3 法语翻译工作与对外汉语教学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形+量”的语义研究
        1.2.2 “数+形+量”的语法研究
        1.2.3 “数+形+量”的语用研究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数+形+量”的构件义和构式义
    2.1 构件的语义特点
        2.1.1 数词的语义
        2.1.2 形容词的语义
        2.1.3 量词的语义
    2.2 “数+形+量”构式的语义
        2.2.1 典型构式的指称义
        2.2.2 非典型构式的陈述义
    2.3 构件与构式的语义互动
        2.3.1 构件义对构式义的制约
        2.3.2 构式义对构件义的制约
3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与衔接功能
    3.1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分布
        3.1.1 语体适用分布
        3.1.2 语气适用分布
    3.2 “数+形+量”构式的篇章衔接情况
        3.2.1 衔接的语言单位
        3.2.2 与被衔接成分的位置关系
        3.2.3 衔接手段
        3.2.4 衔接形成的语义关系
4 “数+形+量”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及其成因
    4.1 构式的主观评价功能
        4.1.1 表达主观量
        4.1.2 表达说话人的期待量
        4.1.3 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4.2 主观评价的成因
        4.2.1 构件提供语义基础
        4.2.2 象似原则与经济原则的竞争
        4.2.3 形容词的前景化
        4.2.4 认知处理难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数+形+量”中同形量词的不同用法一览表
致谢

(4)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俄汉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前言
第一章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俄汉语数量范畴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
    第二节 俄汉语数量范畴相关概念界定
        一、俄汉语对数词的认识
        二、俄汉语对量词的认识
        三、俄汉语数量范畴概念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分析
    第一节 俄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
        一、俄语确定物量表达手段
        二、俄语不确定物量表达手段
        三、俄语确定动量表达手段
        四、俄语不确定动量表达手段
    第二节 汉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
        一、汉语确定物量表达手段
        二、汉语不确定物量表达手段
        三、汉语确定动量表达手段
        四、汉语不确定动量表达手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俄汉语数量范畴原型表达手段对比研究
    第一节 俄汉语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对比研究
        一、俄语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
        二、汉语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
        三、俄汉语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的异同
    第二节 俄汉语不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对比研究
        一、俄语不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
        二、汉语不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
        三、俄汉语不确定物量原型表达手段的异同
    第三节 俄汉语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对比研究
        一、俄语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
        二、汉语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
        三、俄汉语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的异同
    第四节 俄汉语不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对比研究
        一、俄语不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
        二、汉语不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
        三、俄汉语不确定动量原型表达手段的异同
    第五节 俄汉语数量范畴原型表达手段的差异性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前言
1.数词的研究概述
    1.1 现代数词的定义和现代汉语数词的研究综述
    1.2 文学作品中数词的翻译研究
    1.3 毕飞宇小说在国内外的传播
2.文学作品中的数词
    2.1 文学作品中数词的作用
    2.2 毕飞宇小说中数词的特色和作用
3.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3.1 指称实数翻译难点问题
        3.1.1 “一”的翻译难点问题
        3.1.2 其他实数的翻译难点问题
    3.2 非指称实数翻译难点问题
        3.2.1 具有象形、谐音双关和陌生化效果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3.2.2 具有模糊语义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3.2.3 具有情节意义的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3.3 成语俗语中数词翻译难点问题
        3.3.1 成语中数词的翻译难点问题
        3.3.2 日常俗语中数词的翻译难点问题
4.从翻译研究的社会符号学途径看毕飞宇小说中数词的翻译
    4.1 翻译研究的社会符号学途径
    4.2 翻译动机问题: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4.2.1 异化
        4.2.2 归化
    4.3 翻译等值问题:意义的取舍
        4.3.1 数词主要表现言内意义
        4.3.2 数词主要表现语用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6)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1.1.2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问题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结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料库翻译学
        2.1.1 缘起与发展
        2.1.2 研究内容
    2.2 翻译语言特征
        2.2.1 翻译共性
        2.2.2 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
    2.3 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概况
        2.3.2 国内各研究领域情况
        2.3.3 日本的语料库研究
    2.4 政府工作报告外译研究
        2.4.1 英译、俄译研究
        2.4.2 日译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问卷调查
    3.1 背景分析
        3.1.1 文本类型
        3.1.2 翻译方法
        3.1.3 受众选择
    3.2 第1 次问卷调查
        3.2.1 调查概况
        3.2.2 调查结果
        3.2.3 结果分析
    3.3 第2 次问卷调查
        3.3.1 调查概况
        3.3.2 调查结果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建设
    4.1 语料库建设现状
        4.1.1 语料库的发展和类型
        4.1.2 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语料库应用翻译研究
        4.1.3 中日研究语料库
    4.2 语料库制作
        4.2.1 语料收集和处理
        4.2.2 “网络爬虫”
        4.2.3 语料对齐
        4.2.4 检索软件
    4.3 政府工作报告专用语料库
        4.3.1 语料收集和清理
        4.3.2 语料库建设
        4.3.3 语料库检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词汇特征分析
    5.1 词汇总体特征
        5.1.1 类符/形符比和词汇密度
        5.1.2 词汇出现次数分布
        5.1.3 高频词
    5.2 词汇应用特征
        5.2.1 略语结构
        5.2.2 比喻结构
        5.2.3 专有结构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工作报告》数词略语日译特征分析
    6.1 数词略语日译探讨
        6.1.1 观察方法
        6.1.2 日译统计
        6.1.3 日译分类
    6.2 数词略语日译讨论
        6.2.1 第1 类数词略语
        6.2.2 第2 类数词略语
        6.2.3 其他小类(种)
    6.3 日译词汇共性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句法特征分析
    7.1 句法特征
        7.1.1 平均句长
        7.1.2 典型语句结构应用特征
        7.1.3 句法逻辑关系
    7.2 外译文本句法比较
        7.2.1 2016 年度日英译比较
        7.2.2 2017 年度日英译比较
        7.2.3 2018 年度日英译比较
    7.3 日语语言要求
        7.3.1 「连用形」语法特征
        7.3.2 日本学者汉日翻译研究
        7.3.3 日语文章表达要求
    7.4 日译句法共性特征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搭配和语义韵分析
    8.1 搭配和语义韵研究
        8.1.1 近年的相关研究
        8.1.2 搭配和语义韵
        8.1.3 研究方法
    8.2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8.2.1 “坚持”的搭配词
        8.2.2 “坚持”的共选型式
        8.2.3 “坚持”的语义韵
    8.3 「坚持」的搭配和语义韵
        8.3.1 「坚持」的搭配词
        8.3.2 「坚持」的共选型式
        8.3.3 「坚持」的语义韵
    8.4 “坚持”「坚持」的语义韵比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总结及主要发现
        9.1.1 研究总结
        9.1.2 主要发现
        9.1.3 不足之处
    9.2 中央文献日译对策思考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7)《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模糊语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模糊语义理论概述
    第一节 模糊语义定义
    第二节 模糊语义数词
        一、数词定义
        二、模糊语义数词定义
第二章 《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对应性翻译分析
    第一节 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一、相邻两个数词不间隔相连使用
        二、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一)隔位数词相连使用
        (二)倍数数词相连使用
    第二节 数词间隔相连使用
        一、相同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二、相邻两个数词间隔连用
        三、相隔数词以及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一)相隔数词间隔连用
        (二)倍数数词间隔连用
    小结
第三章 数词模糊语义翻译方法
    第一节 模糊数词对等译法
    第二节 模糊数词变异译法
    第三节 模糊数词替换译法
    第四节 模糊数词省略译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数字词语教学研究 ——以渤海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1.数字词语的界定
        2.数字词语的分类
    (二)研究概况
        1.汉语数字词语本体研究
        2.汉语数字词语教学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选择范围
    (五)相关理论基础
        1.词汇学理论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词汇大纲》与《发展汉语》(综合)中高级教材数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一)《词汇大纲》数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二)《发展汉语》(综合)数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1.《发展汉语》(中级综合)数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2.《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数字词语的统计与分析
    (三)《词汇大纲》与《发展汉语》(综合)数字词语的收录比较
        1.《词汇大纲》与《发展汉语》(综合)共同收录的数字词语
        2.《词汇大纲》与《发展汉语》(综合)收录有差别的数字词语
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范围与调查方案设计
        1.调查对象与范围
        2.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中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1.中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
        2.中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偏误分析
    (三)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与分析
        1.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
        2.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偏误分析
    (四)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偏误原因分析
        1.采取回避策略
        2.目的语知识泛化
        3.母语负迁移
        4.教材设计的影响
        5.教学层面薄弱
三、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一)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原则
        1.注重系统教学
        2.简化教学内容
        3.强调语义联系
        4.构建分级体系
        5.把握文化差异
    (二)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策略
        1.利用语素图片释义
        2.创设情境深入理解
        3.了解差异区别方法
        4.根据掌握程度巩固训练
四、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案例展示
    (一)中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案例展示
        1.教学对象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4.教学流程展示
    (二)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教学案例展示
        1.教学对象分析
        2.教学内容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4.教学流程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高级阶段留学生数字词语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0.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创新点
    0.2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1.《道德经》的译介情况
    1.1 《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
    1.2 《道德经》在俄罗斯的译介
        1.2.1 沙俄时期的译介
        1.2.2 当代俄罗斯的译介
2.翻译美学概论
    2.1 翻译美学理论回顾
        2.1.1 西方翻译美学理论
        2.1.2 中国翻译美学理论
    2.2 翻译美学的主要内容
        2.2.1 翻译的审美的主体
        2.2.2 翻译的审美客体
    2.3 翻译美学理论对传统典籍翻译的启示
3.《道德经》俄译本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1 《道德经》俄译本形式层面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1.1 语音层审美鉴赏
        3.1.1.1 叠词
        3.1.1.2 押韵
        3.1.2 词语层
        3.1.2.1 通假字
        3.1.2.2 数词
        3.1.2.3 一字多义
        3.1.3 句段层
        3.1.3.1 比喻
        3.1.3.2 对偶
        3.1.3.3 回环
    3.2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的审美鉴赏及译本分析
        3.2.1 女性思想之美
        3.2.2 生态思想之美
        3.2.3 社会治理思想之美
4.《道德经》俄译本非形式层面误译的审美辨析
    4.1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的误译
    4.2 道德经非形式层面误译的审美鉴赏
        4.2.1 意蕴美缺失
        4.2.2 意象美缺失
结论
参考文献

(10)《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语法角度研究
        1.2.2 世界汉语教学角度研究
        1.2.3 语音角度研究
        1.2.4 韵律角度研究
        1.2.5 语料角度研究
        1.2.6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4.1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1.4.2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
        1.4.3 对比研究的方法
        1.4.4 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作者及其着作
    2.1 马礼逊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1.1 马礼逊生平
        2.1.2 马礼逊汉语学习经历
        2.1.3 马礼逊的学术成就
    2.2 马士曼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2.1 马士曼生平
        2.2.2 马士曼的汉语学习经历
        2.2.3 马士曼的学术成就
    2.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简介
        2.3.1 《通用汉言之法》简介
        2.3.2 《中国言法》简介
        2.3.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内容大纲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言背景对比研究
    3.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体现出的语言背景
        3.1.1 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体现的语言背景
        3.1.2 马士曼《中国言法》体现的语言背景
    3.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对比研究
        3.2.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来源对比
        3.2.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料选择缘由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词类对比研究
    4.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名词对比研究
        4.1.1 名词概述对比研究
        4.1.2 名词的数对比研究
        4.1.3 名词的格对比研究
        4.1.4 名词的性对比研究
        4.1.5 名词对比研究小结
    4.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量词对比研究
        4.2.1 量词表对比研究
        4.2.2 早期传教士汉语量词研究
        4.2.3 量词对比研究小结
    4.3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形容词对比研究
        4.3.1 形容词原级对比研究
        4.3.2 形容词比较级对比研究
        4.3.3 形容词最高级对比研究
        4.3.4 形容词对比研究小结
    4.4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数词对比研究
        4.4.1 数词写法对比研究
        4.4.2 基数词与序数词对比研究
    4.5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代词对比研究
        4.5.1 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4.5.2 物主代词对比研究
        4.5.3 疑问代词对比研究
        4.5.4 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4.5.5 关系代词对比研究
        4.5.6 分布代词对比研究
        4.5.7 不定代词对比研究
        4.5.8 集体代词和相互代词
        4.5.9 代词对比研究小结
    4.6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动词对比研究
        4.6.1 动词分类对比研究
        4.6.2 动词语气对比研究
        4.6.3 时态对比研究
        4.6.4 动词对比小结
    4.7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副词对比研究
        4.7.1 相似副词
        4.7.2 次数和序数副词
        4.7.3 数量和比较副词
        4.7.4 时间和位置副词
        4.7.5 约数、疑问、肯定、否定副词
        4.7.6 副词对比研究小结
    4.8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虚词对比研究
        4.8.1 叹词对比研究
        4.8.2 介词对比研究
        4.8.3 连词对比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对比研究
    5.1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概述对比研究
    5.2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句法对比研究
        5.2.1 名词用法对比研究
        5.2.2 形容词用法对比研究
        5.2.3 代词用法对比研究
        5.2.4 动词用法对比研究
        5.2.5 副词用法对比研究
        5.2.6 虚词用法对比研究
    5.3 《中国言法》汉语构词法研究
        5.3.1 表示阶层、职业和称呼的复合词
        5.3.2 汉字重叠构成的复合词
        5.3.3 意义相近的两个汉字连用构成复合词
        5.3.4 意义不同的两个汉字连用构成复合词
        5.3.5 国内构词法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来源研究
    6.1 西方语言学理论背景
        6.1.1 希腊—罗马语言学系统
        6.1.2 内布利亚拉丁语法
        6.1.3 普遍唯理语法
        6.1.4 普遍语法
    6.2 早期西方汉语语法研究
        6.2.1 《通言》与《中国言法》之前的传教士汉语语法着作
        6.2.2 欧洲本土汉学家汉语语法研究
        6.2.3 《华语官话语法》与《中国官话》的汉语语法体系
    6.3 马礼逊和马士曼对语法体系认识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的学术地位
    7.1 《通用汉言之法》、《中国言法》与《马氏文通》语法体系比较
        7.1.1 词类对比研究
        7.1.2 句法对比研究
    7.2 《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与局限
        7.2.1 《通用汉言之法》的价值
        7.2.2 《通用汉言之法》的局限
    7.3 《中国言法》的价值局限
        7.3.1 《中国言法》的价值
        7.3.2 《中国言法》的局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科技文章中数词翻译的一般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现代汉法数词文化对比研究[D]. 陆杨敬.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数+形+量”构式的语用功能研究[D]. 骆秋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原型范畴理论视域下俄汉语数量范畴表达手段对比研究[D]. 于洋.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毕飞宇小说中的数词俄译问题研究[D]. 徐庭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基于语料库的《政府工作报告》日译文本翻译语言特征研究[D]. 童富智.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7]《红楼梦》中数词模糊语义现象及其维译研究[D]. 张淑君. 喀什大学, 2020(07)
  • [8]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数字词语教学研究 ——以渤海大学为例[D]. 张念. 渤海大学, 2020(05)
  • [9]翻译美学理论视角下的《道德经》俄译研究[D]. 杨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通用汉言之法》与《中国言法》语法体系对比研究[D]. 徐晗.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科学文章中数值翻译的一般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