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特征距离保护的避载性能分析

四边形特征距离保护的避载性能分析

一、四边形特性距离保护躲负荷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又[1](2021)在《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大规模风电并网给继电保护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目前的主流风机类型为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考虑到DFIG独有的并网方式和励磁方式,非常有必要考虑DFIG接入后对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继电保护的影响,以及研究提高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可靠性的措施。本文首先介绍了DFIG原理及数学模型,基于此,推导了计及撬棒(Crowbar)保护动作时,DFIG定子和转子电流解析式,进而分析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考虑不同故障类型下,利用实测数据对集电线路传统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利用仿真数据对送出线路距离纵联方向保护动作特性分析,进而研究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针对DFIG短路电流频偏特性会导致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传统距离保护无法准确动作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新方案。该方案将输电线路等效为R-L线路模型,采集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未知量进行参数辨识得到测量阻抗,通过比较测量阻抗与整定阻抗的关系,能准确对故障区域进行判别。此外本文利用时域量构造了一种送出线路纵联方向保护,该方案以线路两端的距离保护II段作为方向判别元件,通过时域距离方向元件判断出故障方向从而实现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最后,在风电场送出线路发生对称和不对称故障时,仿真验证了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的适应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风电场侧短路电流频偏特性的影响,能准确、快速判断出故障方向,且具有一定的抗过渡电阻能力,提高了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针对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保护易受过渡电阻的影响这一问题,研究了一种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方案,该方案考虑过渡电阻的影响后重新设计距离保护动作区域。通过仿真分析圆特性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动作性能,验证了该方案具有较强抗过渡电阻能力,但该方法会受输电线路参数影响,且故障位置不能准确检测。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距离保护与差动保护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风电场送出线路两端有功功率计算过渡电阻,并从测量阻抗中将过渡电阻引起的误差阻抗扣除,从而得到风电场送出线路有效阻抗。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差动保护方法不易受过渡电阻影响,能准确检测到故障位置,提高了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保护的动作可靠性。

李子添,张紫凡,肖燕纯,李振伟[2](2020)在《过渡电阻对不同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距离保护的原理进行简单的阐述,对阻抗圆继电器和四边形继电器的特性进行了说明,并基于仿真软件PSCAD搭建了110 kV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不同故障情况的仿真了解过渡电阻对距离保护的影响,然后采用四边形阻抗继电器再进行相同条件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过渡电阻达到一定大小时会使距离保护拒动,采用四边形阻抗继电器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过渡电阻对距离保护带来的影响。

连超[3](2020)在《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扶贫政策的推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微型太阳能电站,使得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不断的提高。分布式电源灵活的接入位置、高的渗透率和过渡电阻引起了传统的距离保护拒动和误动等问题。因此为了确保在新模式下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法,并经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根据光伏发电系统建模导则以及新的并网要求,考虑正常运行和故障运行的控制策略,建立了DG等值模型。仿真分析表明,将分布式电源等效为受并网点正序电压控制的电流源能够准确表征DG的故障电流。其次,分析了DG不同的接入方式对三段式距离保护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分布式电源造成保护误动和拒动主要的原因是过渡电阻产生附加阻抗,使测量阻抗不能反映保护点到故障点之间的正序阻抗;分布式电源造成整定阻抗不再是一个定值。再次,本文采用了一种自适应距离保护的方法对测量阻抗和整定阻抗进行自适应调整。针对过渡电阻产生的附加阻抗,通过故障阻抗、测量阻抗和附加阻抗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利用正弦定理,用测量阻抗计算故障阻抗,故障阻抗能够反映测量点到故障点之间的线路阻抗,从而提高耐受过渡电阻的能力。针对DG对整定阻抗造成的影响,引入由DG产生整定阻抗的自适应量,来修正整定阻抗。该方法各站点不需要同步。最后,通过对比传统的距离保护方案,本文的方法通过利用?z补偿得到的故障阻抗能够降低测量阻抗的电阻分量或感抗分量,从而有更强的耐受过渡电阻能力;利用整定阻抗自适量对整定阻抗的补偿可以使因受分布式电源影响未能正常动作的保护正确动作。该论文有图56幅,表19个,参考文献77篇。

杨文龙[4](2020)在《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方案》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地铁通常采用的直流牵引供电系统已经逐渐无法满足长线路、高速度的供电需求。因此某地铁试验线路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C25k V刚性接触网,供电方式为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为了保证分区所以前线路同相,以及原边高压侧的三相平衡而在牵引变电所增设了同相供电装置;在分区所电分相处采用虚拟同相柔性过分相装置协助列车高速不断电过分相来达到对长线路、高速度的现场需求。对于这样的一个牵引供电系统,当前并没有相应的继电保护方案来保证该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研究其相应的继电保护与紧急供电方案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柔性过分相技术、同相供电技术以及国内外继电保护的现状的研究,发现均无法对该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针对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牵引网组成结构,对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在正常工作时与越区状态下进行故障及保护需求分析。以行车方向信号与机车位置信号作为辅助信号,并根据不同情况下的故障特征分别讨论采用不同辅助信号时牵引网、同相供电装置、柔性供电装置的协同保护需求。之后针对保护需求结合广域保护提出一套系统化的保护方案,同时提出了系统故障下联跳牵引变电所后越区供电的紧急供电方案;随后根据某地铁试验线路的实际情况,结合保护需求对试验线路的保护进行了配置。紧接着在提出的保护配置基础上,结合保护需求与试验线路实际情况,对系统正常状态下以及越区紧急供电状态下主变压器保护、牵引变电所母线保护、牵引变电所馈线保护、开闭所兼分区所进线保护、开闭所兼分区所馈线保护、柔性过分相装置保护、广域测控系统保护、提出了完整的保护整定计算的方法。为了验证保护方案以及故障电压电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RTDS上搭建了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仿真模型,来进行仿真验证,具体包括同相供电装置、柔性供电装置、牵引变电所、馈线等模型同时给出了同相供电装置、柔性过分相装置模型、广域测控系统控制算法,并在RTDS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了牵引网以及各装置模型的正确性。最后根据RTDS上搭建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牵引网模型,分别模拟系统中性区故障、供电臂故障、变电所母线故障、同相供电装置出口处故障、越区供电故障下的情形,进行保护动作时序的分析,得到故障时的电压电流波形、以及断路器动作的时序图。由仿真结果,验证保护方案的正确性、保护整定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短路电压电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最终得到了适用于地铁虚拟同相柔性牵引供电系统的保护方案、紧急供电方案。

黄肇[5](2019)在《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网中的各类电力谐波,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和非理想化,以往基于传统无源滤波方法无法应付实际电网条件下的高性能运行要求,进而直接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和电网运行的稳定性。220kV变电站通过三绕组变压器向110kV,35kV负荷供电,当110kV、35kV负荷侧存在谐波时,经三绕组变压器传递到220kV电网,进而直接影响220kV电网的供电质量。传统无源滤波方法是在三绕组变压器的35kV负荷侧并接调谐滤波支路。它能完全滤除35kV负荷侧的谐波以及稍微降低110kV负荷侧的谐波,但不能完全彻底滤除110kV负荷侧的谐波,从而导致110kV负荷侧的谐波经三绕组变压器传递到高压220kV电网,进而影响高压电网的电能质量。在某220kV变电站采用传统无源滤波方法,但是经过调研和现场测试表明220kV电网侧存在11次特征次谐波不合格,故此方法不能解决该变电站的实际问题。因此,以“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研发项目”和“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项目”为依托,从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和提出解决思路,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Dual-set Inductive Filtering Transformer,DS-IFT)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综合治理某变电站的110kV、35kV负荷侧的谐波,使之无法传递到220kV电网,改善了220kV侧的电网质量。论文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做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应用体系,应用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解决了220kV变电站中的中、低压负荷侧的谐波对高压电网影响的问题。深化了感应滤波理论,拓展了工程应用,表明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应用在220kV变电站具有广阔的前景,研究工作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改善变电站220kV电网侧的电能质量,分析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技术特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定义:当三绕组变压器的两个副边绕组都有谐波负荷,需要滤除谐波时,在原边绕组与副边绕组间增设一个滤波绕组,外接调谐滤波支路进行滤波。该增设绕组与原边绕组及分别与两个副边绕组构成的两组三绕组变压器都满足等值计算阻抗为零的条件,即满足感应滤波条件,称此种变压器为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因此,基于感应滤波技术,提出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为核心的感应滤波方案,消除110kV、35kV负荷侧的谐波对220kV电网的影响,提高220kV电网侧的供电质量。依据变压器等值零阻抗设计原理,调整变压器各绕组的结构布局构成内含滤波绕组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外接调谐滤波支路进行滤波。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由四个绕组构成,每相的四个绕组均套于同一铁心柱上沿铁芯向外的排列布置为低压绕组(三次绕组)、中压绕组(二次绕组)、滤波绕组和高压绕组(原边绕组),低压绕组放在最内层,高压绕组放在最外层。在谐波环境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滤波绕组外接调谐滤波支路,通过变压器的电磁感应滤波原理产生反向感应电流来抵消中、低压两个电网的负荷谐波电流,使其少流入高压电网端,减轻变压器所承载的谐波,改善220kV电网侧的电能质量。(2)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辐射型等值电路以及端口方程以四绕组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和四边形等值电路为基础,基于感应滤波原理推知,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存在与滤波绕组关联的两组等值计算阻抗近似为零,即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满足感应滤波条件。论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实质上只有4个独立短路阻抗(高-滤波短路阻抗ZK14,中-低短路阻抗ZK23,中-滤波短路阻抗ZK24和低-滤波短路阻抗ZK34),进而推导出含有4个节点和4条支路的辐射型等值电路。在等值电路的基础上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内部绕组各物理量的数学方程,通过仿真、样机实验和工程验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基波下的功补特性。依据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绕组联结方式,建立基波与谐波下各绕组物理量的端口方程。基于短路法证明高-中短路阻抗ZK12和高-低短路阻抗ZK13与其它4个独立短路阻抗存在两组等式方程,推导出与滤波绕组关联的两组等值计算阻抗为零的特征,从而说明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满足感应滤波条件。同时,分析了调谐滤波器的基波阻抗参数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短路阻抗影响较为极小。通过仿真和样机的短路实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基于端口方程研究多种工况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感应滤波性能,并引入灵敏度分析法分析各种参数扰动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滤波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端口方程及辐射型等效电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潮流计算模型基于变压器绕组联接方式,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正序节点导纳矩阵,形成三相负荷对称的潮流计算模型。运用矩阵法分析在基波与谐波下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运行特性,与端口方程相比,更为简洁、方便、实用。依据对称分量法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正序、负序和零序等值网络,并形成各序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通过相序分量变换法推导出较为实用的abc坐标下的三相漏磁导纳矩阵,同时分析它的奇异性,可以组建成三相负荷不对称的潮流计算模型。通过MALTAB仿真得出三相负荷对称和负荷不对称的潮流计算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理论和所建模型的正确性。(4)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模型,并提出基于电感矩阵系数的差动保护方案首先,从磁路结构论证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特性,建立反映该变压器各电感参数关系的两组等式方程,该方程满足感应滤波约束条件,间接说明该新型变压器具有一个独立滤波绕组。通过有限元软件得出实验样机的电感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了两组电感参数的约束条件满足等值计算阻抗参数为零的条件,从而验证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能实现感应滤波的理论可行性。然后,依据多绕组变压器耦合理论和感应滤波原理,建立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感矩阵模型,运用关联矩阵法推导出反映该变压器外部端口特性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以此提出基于电感矩阵系数的差动保护方案以及辨识内部故障的保护判据。该方案实现简单,不需预先计算漏感参数,避开了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难以获取的内部结构参数。最后,通过对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多种工况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切实切除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内部故障。(5)工程化样机成功应用于某变电站针对某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研制了一台型号SSZ11-L-180000/220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工程样机,并在工程中应用。经现场测试:工程样机运行稳定,滤波效果明显,保障了220kV电网的供电质量。

段少卿[6](2019)在《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继电保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继电保护是牵引供电系统的一道安全防线,其目的是快速可靠有选择的切除故障线路。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线路结构复杂,其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牵引供电系统保护的棘手问题。当全并联AT供电系统牵引网上行或者下行中的某一条供电臂发生短路故障的时候,既有继电保护方案不能够识别哪一供电臂发生了故障,会把上行和下行两条供电臂全部切除,再利用自动重合闸来恢复其中一条供电臂的供电,这不仅扩大了停电范围,延长恢复供电的时间,非故障供电臂断路器也会经历一次跳闸重合的过程,降低了非故障供电臂断路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牵引供电系统的经济负担。本文首先分析了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的结构、牵引网向电力机车供电方式、既有牵引网继电保护方案的配置和时限配合关系。分析牵引网发生瞬时性故障和永久性故障时既有保护方案的动作过程,发现了全并联AT供电系统牵引网继电保护方案存在选择性和速动性不足的问题。其次通过理论计算全并联AT供电系统变电所和AT所之间牵引网,AT所和分区所之间牵引网发生T-R、F-R、T-F短路故障时各所亭各导线电流的大小和分布情况,推导出了低电压启动的方向性电流保护供电臂保护方案。按照我国一客运专线中的一供电臂实际参数,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仿真短路故障数据和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短路数据验证了模型搭建的正确性。最后利用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仿真模型仿真变电所与AT所,AT所与分区所每一千米处发生T-R、F-R、T-F短路时保护处电流的幅值和功率方向,根据仿真数据可知,保护能可靠的区分出发生故障的供电臂,并且可快速切除故障,不影响非故障供电臂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

范卓艺[7](2019)在《新能源集中接入对电网保护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国家对清洁能源的日益重视与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在新能源电能的利用上,我国普遍呈现出“规模较大、密度集中”的技术特点,新能源多以集中接入的形式将功率馈入电网。新能源电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后,其复杂的故障特性给继电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某地区区域电网实际,围绕新能源电源接入后对电网保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开展系统的理论与仿真研究。新能源电源馈出的故障电流特性是影响电网继电保护动作性能的主要因素。论文根据某地区电网不同类型新能源厂站接入现状,分别针对双馈型电源和逆变型电源(光伏及直驱风电)的短路电流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两类新能源电源短路电流的基本组成、衰减特性、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短路电流特性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结论可为相关保护的性能评估和改善提供参考和指导。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本文设计构建了电网故障暂态特性分析与保护性能评估仿真平台。以新能源厂站接入点为基础,根据短路电流影响域及继电保护动作性能评估要求,对一次电网进行局域等值化处理,以提高仿真效率。根据电网实际保护配置情况和所采用的保护原理与算法,开发了二次保护系统软件模块,实现了对保护装置动作特性的精确模拟。上述仿真平台为继电保护动作性能分析和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运用所开发的仿真分析平台,重点针对新能源厂站联络线距离保护和电流差动保护的动作性能进行了分析评估,包括不同原理的选相元件、阻抗元件以及方向元件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新能源接入的故障选相元件和方向元件的改进方法。并通过数字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论文最后对所作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曾立锵[8](2019)在《预溃拉伸吸能单元及其在改善客车仰翻安全性能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客车作为大载客量的公路客运交通工具,其碰撞安全性不容忽视。其中车顶着地的客车仰翻事故是危害最严重的客车事故类型之一,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客车的自重较大,上部结构强度不足,难以在仰翻事故发生时为车内乘员提供足够的结构保护。但目前关于客车仰翻事故的研究尚非常缺乏,相关法规和测试的要求仍不够充分。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依靠杆件拉伸吸能的预溃式拉伸吸能结构单元,在充分验证了其刚度、模态、碰撞吸能等性能后,将其特性应用到一款钢铝混合的全承载式车身客车结构中,并通过与原型客车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其结构性能和碰撞性能均有显着提高,在客车仰翻事故中能有效保障乘员生存空间的完整性。首先通过分析客车仰翻事故案例,总结了客车仰翻事故的特点及发生因素,介绍了关于客车上部结构的相关法规要求及客车碰撞安全和车辆翻滚安全的研究现状。通过与吸能盒压缩吸能原理分析及实验对比,证明了材料拉伸吸能具有比吸能高,受力变化稳定等优点,确定了采用拉伸吸能的方案。随后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利用杆件拉伸吸能的预溃拉伸单元,与模拟传统客车结构的长方体结构单元进行了刚度、模态和顶压碰撞仿真对比分析,从应力、碰撞加速度、各部件内能变化等方面对证明了新型结构单元相对于长方体对标单元的优越性。开展了针对预溃拉伸单元横梁和立柱壁厚的全因子实验,分析了框架壁厚对结构吸能性能的关系,进一步提高了结构单元轻量化和吸能性能,为该结构在客车结构上应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地,将预溃拉伸单元的特性应用到一款全承载式车身的客车结构中,构建了一款采用拉伸吸能的仰翻安全客车结构。通过与原型客车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客车结构的刚度性能和模态性能均有所提高,且在模拟仰翻的顶压碰撞测试中能有效减少车顶的入侵量,保证乘员生存空间的完整性。最后,研究了吸能杆直径与客车结构吸能性能的规律,明确了吸能杆粗细对该结构的重要影响。该结构对未来客车车身的碰撞安全性提升上具有重要工程参考价值。

裘愉涛,马伟,丁冬,王昀昀,陈琦[9](2019)在《提升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距离保护作为输电线路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压及超高压电网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故障时过渡电阻的存在严重威胁着距离保护动作正确性,易导致保护误动或拒动行为。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首先,着重阐述了距离保护分类、配置、整定原则,以及过渡电阻对其动作性能的影响。然后,全面总结了具有抗过渡电阻能力的阻抗继电器、距离继电器和测距式保护研究成果,分析了应用到实际电网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电网现状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展望了距离保护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彭洋[10](2019)在《四边形特性阻抗继电器测试分析》文中认为距离保护在电力系统中使用较为广泛,常常用于高压输电线路以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故障时过渡电阻的存在,将直接影响距离保护动作的正确性,造成保护误动、拒动或者灵敏度降低等问题。目前,国内外提出了多种消除过渡电阻对距离保护的影响的解决方案。虽然提出的解决方案众多,但由于电力系统运行的复杂性,许多方案仍然处于试验阶段。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过渡电阻在单侧电源线路和双侧电源线路中发生短路故障时会出现的问题,然后以四边形特性阻抗继电器为例,分析不同特性阻抗继电器在经过渡阻抗影响时的工作原理,并对四边形特性进行测试动作边界的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阻抗角的选择精确度越高,与四边形特性的阻抗继电器的理想图形越近似,边界倾角偏差越小,能极大地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二、四边形特性距离保护躲负荷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边形特性距离保护躲负荷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1.2.2 风电场线路距离保护和方向保护新原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DFIG短路电流特性及其对保护适应性分析
    2.1 引言
    2.2 DFIG工作原理
        2.2.1 DFIG基本原理
        2.2.2 DFIG数学模型
        2.2.3 转子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2.2.4 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2.3 计及Crowbar保护投入的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2.3.1 机端短路后DFIG短路电流物理机理分析
        2.3.2 对称故障下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2.3.3 不对称故障下DFIG短路电流特性分析
    2.4 双馈风电场外送系统保护配置及故障特性分析
        2.4.1 双馈风电场外送系统保护配置
        2.4.2 基于实测数据的DFIG接入系统故障特性分析
    2.5 DFIG短路电流特性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2.5.1 对称故障下DFT相量提取误差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2.5.2 不对称故障下DFT相量提取误差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2.5.3 DFT相量提取误差及过渡电阻对传统距离保护的影响
    2.6 距离保护和距离纵联方向保护适应性分析
        2.6.1 距离保护适应性分析
        2.6.2 距离纵联方向保护适应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域原理的风电场集电线路和送出线路保护措施
    3.1 引言
    3.2 双馈风电场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
        3.2.1 时域距离保护
        3.2.2 基于实测数据的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特性分析
        3.2.3 基于仿真数据的集电线路时域距离保护特性分析
    3.3 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路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
        3.3.1 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
        3.3.2 基于仿真数据的送出线路时域距离纵联方向保护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升风电场送出线路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原理
    4.3 基于类四边形特性的距离保护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不同风速
        4.3.2 不同过渡电阻
        4.3.3 不同故障类型
    4.4 距离差动保护
        4.4.1 过渡电阻对阻抗元件的影响
        4.4.2 距离差动保护原理
        4.4.3 基于仿真数据的送出线路距离差动保护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过渡电阻对不同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双侧电源输电线路仿真模型
2 距离保护继电器动作特性及仿真实现
    2.1 方向圆阻抗及四边形阻抗继电器动作特性
    2.2 距离保护的仿真实现
3 仿真过程及结果
    3.1 过渡电阻对圆特性的影响
    3.2 不同短路类型下距离保护受过渡电阻的影响
    3.3 采用四边形阻抗继电器的结果
4 结语

(3)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工作
2 光伏发电系统建模与故障特性
    2.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与机电暂态模型
    2.2 光伏方阵工程应用模型
    2.3 逆变器模型
    2.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距离保护的影响
    3.1 传统的三段式距离保护
    3.2 DG接入母线
    3.3 DG以“T”型方式接入配电网
    3.4 距离保护的配合
    3.5 本章小结
4 自适应距离保护
    4.1 耐受过渡电阻的自适应调整
    4.2 消除分支电流和分布电源故障电流影响的自适应调整
    4.3 本章小结
5 仿真分析
    5.1 线路模型与参数
    5.2 分布式电源不接入配网仿真
    5.3 分布式电源接入母线仿真
    5.4 分布式电源“T”型接入配网仿真
    5.5 距离保护配合的仿真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过分相及同相供电现状
        1.2.2 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需求与配置
    2.1 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需求
        2.1.1 正常供电时保护需求分析
        2.1.2 越区供电保护需求分析
    2.2 供电系统广域保护方案
    2.3 某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线路概况
    2.4 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配置
        2.4.1 牵引变电所保护配置
        2.4.2 分区所保护配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整定方案与计算
    3.1 主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
        3.1.1 差动保护整定计算
        3.1.2 低压启动过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3.1.3 过负荷保护方案及整定计算
    3.2 变电所母线保护整定计算
        3.2.1 母线差动保护整定计算原理
        3.2.2 基于广域保护下的变电所母线差动保护
    3.3 变电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3.3.1 距离保护整定计算
        3.3.2 电流速断保护整定计算
        3.3.3 低压启动过电流保护整定计算
        3.3.4 电流增量保护整定计算
        3.3.5 基于广域保护下变电所馈线保护方案
    3.4 分区所保护整定计算
        3.4.1 分区所上级变电所馈线保护与整定计算
        3.4.2 分区所进线保护
        3.4.3 分区所馈线保护
    3.5 柔性过分相装置保护整定计算
    3.6 越区供电整定方案
        3.6.1 越区供电时变电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3.6.2 越区供电时分区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3.7 广域测控系统整定方案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建模
    4.1 同相供电装置建模
    4.2 牵引变电所模型搭建
    4.3 馈线建模
    4.4 柔性过分相装置建模
    4.5 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搭建
    4.6 广域测控系统保护控制搭建
    4.7 列车位置模型搭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验证
    5.1 模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建模
    5.2 线路参数整定计算
        5.2.1 变电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5.2.2 变电所主变保护整定计算
        5.2.3 变电所母线差动保护整定计算
        5.2.4 越区供电下变电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5.2.5 越区供电时分区所馈线保护整定计算
    5.3 线路故障仿真
        5.3.1 中性区故障仿真
        5.3.2 B供电臂故障仿真
        5.3.3 母线故障仿真
        5.3.4 同相供电装置出口处故障仿真
        5.3.5 越区供电故障仿真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传统无源滤波方法
        1.2.1 传统滤波方案一
        1.2.2 传统滤波方案二
    1.3 新型谐波治理方法
        1.3.1 有源电力滤波技术
        1.3.2 感应滤波技术
    1.4 感应滤波机理分析
    1.5 研究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差动保护的意义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及短路阻抗特性研究
    2.1 四绕组变压器的数学模型及等值电路
        2.1.1 数学模型
        2.1.2 等值电路
    2.2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数学模型及等值电路
        2.2.1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形成
        2.2.2 等值电路及参数计算
    2.3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短路阻抗特性
        2.3.1 端口电压方程
        2.3.2 短路阻抗特性的理论分析
        2.3.3 短路阻抗特性的实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基波运行与功补特性
    3.1 辐射型等值电路的推导
    3.2 基波运行与功补特性的理论分析
        3.2.1 工况一
        3.2.2 工况二
    3.3 原理样机实验与工程试验验证
        3.3.1 原理样机实验
        3.3.2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3.3.3 工程试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感应滤波性能研究
    4.1 端口模型与端口方程
        4.1.1 主电路拓扑结构
        4.1.2 端口模型
        4.1.3 端口方程
    4.2 谐波传递模型及谐波抑制能力
    4.3 基于灵敏度函数分析法评价关键参数扰动对滤波性能影响
        4.3.1 谐波源扰动对整体滤波性能的影响
        4.3.2 交流电网参数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4.3.3 无源滤波器参数扰动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4.3.4 短路阻抗参数扰动对整体感应滤波性能的影响
    4.4 谐波抑制特性的理论分析
    4.5 仿真与实验验证
        4.5.1 实验平台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潮流计算模型研究
    5.1 正序网及正序导纳矩阵
        5.1.1 基波下的潮流计算
        5.1.2 谐波下的潮流计算
        5.1.3 潮流计算的仿真结果
    5.2 负序和零序网及节点导纳矩阵
        5.2.1 负序及节点导纳矩阵
        5.2.2 零序网及节点导纳矩阵
    5.3 三相漏磁导纳矩阵模型的推导
    5.4 仿真验证
        5.4.1 基波下三相负荷不对称的仿真
        5.4.2 谐波下三相负荷不平衡的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电磁暂态特性与保护原理研究
    6.1 电感矩阵推导
        6.1.1 磁路结构分析
        6.1.2 电感矩阵特点
        6.1.3 有限元仿真验证
    6.2 基于相分量法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模型
    6.3 基于电感矩阵的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保护原理
        6.3.1 动作方程推导
        6.3.2 动作方程的保护判据
    6.4 仿真实例
        6.4.1 空载合闸的励磁涌流分析
        6.4.2 内部故障
        6.4.3 空投内部故障
        6.4.4 动态模拟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工程应用研究
    7.1 工程样机的应用
    7.2 工程试验验证
        7.2.1 基波运行试验结果分析
        7.2.2 谐波下试验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继电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2.1 牵引供电系统
    2.2 牵引网向电力机车的供电方式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保护方案研究
    3.1 牵引网保护类型及原理
    3.2 全并联AT牵引网既有保护方案分析
    3.3 全并联AT牵引网短路故障分析
        3.3.1 变电所和AT所之间牵引网短路
        3.3.2 AT所和分区所之间牵引网短路
    3.4 方向性电流保护的供电臂保护方案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继电保护模型建立
    4.1 牵引网模型
    4.2 牵引变电所模型
    4.3 自耦变压器模型
    4.4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模型
    4.5 数据采集模型
    4.6 控制模块
    4.7 断路器模块
    4.8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继电保护仿真模型
    4.9 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保护方案仿真验证
    5.1 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保护方案整定计算
    5.2 保护方案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保护方案应用研究
    6.1 数据采集与传输
    6.2 数据处理算法选择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新能源集中接入对电网保护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2 新能源电源故障电流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逆变型电源故障特性分析
    2.3 双馈型电源故障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含新能源集中接入电网的继电保护性能仿真平台构建
    3.1 引言
    3.2 联合暂态仿真平台基本结构和特点
    3.3 一次系统的仿真建模
    3.4 二次保护系统仿真建模
    3.5 数据读取界面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新能源电源集中接入对继电保护性能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距离保护性能分析
    4.3 差动保护性能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适用于新能源电源集中接入的继电保护改进方案
    5.1 引言
    5.2 基于电压稳态量原理的改进选相方法
    5.3 方向元件改进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6.2 课题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文章
附录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8)预溃拉伸吸能单元及其在改善客车仰翻安全性能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典型客车仰翻交通事故分析
        1.2.1 典型客车仰翻事故案例
        1.2.2 客车仰翻事故的客观因素
    1.3 国内外相关法规
        1.3.1 国外相关法规介绍
        1.3.2 国内相关法规介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客车碰撞安全研究现状
        1.4.2 车辆翻滚安全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预溃拉伸吸能单元的构建与分析
    2.1 吸能盒压缩吸能与材料拉伸吸能的对比
        2.1.1 吸能盒压缩吸能与材料拉伸吸能实现原理
        2.1.2 吸能盒压缩吸能实验
        2.1.3 材料拉伸吸能实验
        2.1.4 压缩吸能与拉伸吸能优缺点分析
    2.2 预溃拉伸吸能结构单元的设计与构建
        2.2.1 预溃拉伸吸能结构单元的提出
        2.2.2 预溃拉伸吸能单元的模型概况
        2.2.3 预溃拉伸吸能单元受力与形变分析
    2.3 结构单元的刚度分析
        2.3.1 弯曲刚度分析
        2.3.2 扭转刚度分析
    2.4 结构单元的模态分析
        2.4.1 模态理论
        2.4.2 结构单元模态分析
        2.4.3 平行四边形吸能杆局部模态分析与优化
    2.5 结构单元的碰撞仿真分析
        2.5.1 试验条件的设置
        2.5.2 碰撞过程形态及应力分析
        2.5.3 顶压板碰撞速度及加速度分析
        2.5.4 结构单元各部件内能变化分析
    2.6 预溃拉伸吸能单元的优化与仿真试验
        2.6.1 预溃拉伸吸能单元的优化试验设计
        2.6.2 优化后预溃拉伸吸能单元顶压仿真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伸吸能结构客车模型建立与性能校核
    3.1 客车自吸能结构的概念和意义
        3.1.1 现代客车车身结构的发展
        3.1.2 自吸能式客车结构概念的提出
        3.1.3 自吸能式客车结构的优点
    3.2 原型客车的有限元模型建模
        3.2.1 原型客车结构特点与技术参数
        3.2.2 原型客车有限元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3.2.3 原型客车材料属性的赋予
        3.2.4 基于预溃拉伸吸能单元的客车结构改建
    3.3 客车刚度分析
        3.3.1 客车整车弯曲刚度分析
        3.3.2 客车整车扭转刚度分析
    3.4 客车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客车结构顶压仿真碰撞测试
    4.1 试验平台的建立
    4.2 生存空间模型的构建
        4.2.1 客车生存空间的定义
        4.2.2 客车乘员生存空间的构建
    4.3 仿真参数的设置
        4.3.1 载荷的设置
        4.3.2 初始边界条件的设置
        4.3.3 沙漏设置
        4.3.4 质量缩放设置
    4.4 碰撞结果分析
        4.4.1 仿真计算可信度分析
        4.4.2 碰撞变形分析
        4.4.3 关键零部件吸能能量分析
    4.5 吸能杆的直径对拉伸吸能客车性能的研究
        4.5.1 吸能杆直径对整车刚度的研究
        4.5.2 吸能杆直径对整车顶压碰撞性能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四边形特性阻抗继电器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问题提出
4 过渡电阻的影响
    4.1 单侧电源线路经过渡电阻短路
    4.2 双侧电源线路经过渡电阻短路的分析
5 不同动作特性阻抗继电器的原理分析
6 四边形特性阻抗继电器的测试分析
    6.1 利用距离保护Ⅲ段特性动作方程
    6.2 四边形动作特性阻抗继电器的改进方案
        6.2.1 圆弧边界法。
        6.2.2 电压跳变法。
        6.2.3 数据分析。
7 结语

四、四边形特性距离保护躲负荷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馈风机接入对线路继电保护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D]. 王春又.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过渡电阻对不同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J]. 李子添,张紫凡,肖燕纯,李振伟. 湖北电力, 2020(04)
  • [3]光伏电源接入的配网自适应距离保护研究[D]. 连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地铁虚拟同相柔性供电系统保护方案[D]. 杨文龙.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双组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黄肇. 湖南大学, 2019(01)
  • [6]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继电保护方案研究[D]. 段少卿.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1)
  • [7]新能源集中接入对电网保护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 范卓艺.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预溃拉伸吸能单元及其在改善客车仰翻安全性能中应用研究[D]. 曾立锵.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提升距离保护抗过渡电阻能力的研究综述[J]. 裘愉涛,马伟,丁冬,王昀昀,陈琦.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9(01)
  • [10]四边形特性阻抗继电器测试分析[J]. 彭洋. 河南科技, 2019(01)

标签:;  ;  ;  ;  ;  

四边形特征距离保护的避载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