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旧村改造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程风,邵春霞[1](2021)在《制度嵌入与基层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基于一个旧村改造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关系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题。通过政策执行和平台建构,国家能力以制度化的形式渗入乡村治理进程中,这一过程呈现出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式协同"。从旧村改造个案看,当前乡村治理工作必须有效发挥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执行方式、建构长效平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制度思维转变培育乡村社会内生性力量,进而重塑乡村治理场域以推动基层国家与社会协同关系的重构。
易嘉兴[2](2021)在《广州市旧村改造风险管理与利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立双[3](2020)在《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又为成为推动城镇化率的重要引擎。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一直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对其研究的程度也在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北京市作为首都,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工作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首都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旧村改造问题,对于科学合理开展相关工作,利用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工作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真查阅、整理相关文献,全面梳理了现有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充分了解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基础理论,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实施模式进行了介绍;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昌平区东小口镇旧村改造的案例分析,印证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本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文题目,阐释课题研究意义、背景,阐述相关理论,并说明研究的条件;第二部分是对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相关理论的归纳,阐述了郊区城市化和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总结了城乡结合部的要素、概念,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通过总结分析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内容和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第四部分是结合昌平区东小口镇旧村改造工作具体案例,对总结归纳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印证。
王佩顺[4](2020)在《基于AHP-FUZZY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 ——以新民村改造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近年来各级不断加大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撤村并居,推动旧村改造。通过拆除破旧、无序的旧村,重新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项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旧村改造项目建设主体复杂、建筑规模大、投入资金多、施工周期长、牵涉利益广,影响其施工进度的风险因素复杂,施工进度管理面临极大风险挑战。如果不对影响进度的风险因素提前进行评价分析,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建设成本,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影响到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价作为管控进度风险的核心内容,可有效判别项目实际进度风险水平,并对其进一步的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对旧村改造项目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管理及风险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结合旧村改造项目相关内容,对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旧村改造项目风险因素复杂多样,故以系统集成视角引入霍尔三维结构思想建立风险因素识别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关键风险因素,实现风险因素识别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有效解决旧村改造项目风险指标多为定性指标的问题。组织项目部分参与人员对指标权重进行评分,选择充分反映专家意见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同时,选取了ln((9/9)e)~ln((1/(17))e)标度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和完善,构建了基于改进AHP-FUZZY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最终,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案例分析,运用该评价模型得到影响施工进度的主要风险因素,针对影响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的风险提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控制建议和对策,为各地顺利有序实施旧村改造提供帮助。
黎羽龙[5](2020)在《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文中提出珠江三角洲自下而上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通过留用地解决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因为单纯的留用地的开发能带来极大的利润,而旧村改造利益博弈复杂,因此村集体和村民往往先对留用地进行开发,最后留下被城市包围的旧村居,使得旧村改造更加困难。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留用地和旧村改造结合,以期克服旧村改造容积率过高、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的难题。然而,现实中广州市南沙区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却呈现出改造困难的现象,导致留用地开发与旧村改造陷入困境。在城中村和留用地的大量研究成果中,主要关注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三方的外部博弈关系,缺乏从博弈内部的角度研究,并且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了博弈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南沙区的两个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村庄展开研究,同时关注改造过程中的外部主体与主体内部,并分析其中的博弈过程与博弈关系,剖析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背后的原因。第一章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并且界定了“城中村”、“留用地”等基本概念,对城中村、城中村改造、留用地以及博弈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评述。根据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设计,提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并对案例地进行介绍,确定以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开展广州市南沙区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案例研究。第三章对广州市南沙区的现状格局、发展变迁以及旧村改造情况进行解析。南沙地区经历了农业水乡、工业园、产业区以及城市中心区四个发展时期,村庄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成为城中村,开启了城市更新序幕,其留用地也被纳入与旧村改造一并统筹。第四、第五章分别对通过对两个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案例地进行分析,首先对案例地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接着剖析其改造的博弈过程,最后解释各主体进行博弈的过程与结果。第六章对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进行总结,解释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存在着政府、村民、开发商以及其他权属人四种外部博弈主体,各主体运用各自的权力追求支出成本最小化、自身利益最大化,围绕土地开发与再开发增值分配所展开利益博弈,进一步导致了村民内部围绕留用地展开的零和博弈。而这些外部与内部的博弈行为,致使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难度加大。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归纳出主要的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韩汛[6](2020)在《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空间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型,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土地二次开发的手段,是产权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其得以顺利推进取决于多主体间空间发展权的分配与调整[1]。其中,政府、开发企业与居民是主要的利益群体,互相之间针对利益分配展开着激烈的博弈行为,尤其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制度性冲突表现得最为复杂。深圳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核心特征,在利益调控方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清晰的政策体系。自1980年特区成立以来,相继出台了近二百多项城市更新政策,这种频繁“打补丁”式的政策调整,反应出了政企利益的平衡过程的变化规律。因此,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中的政策进行解读,剖析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探讨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同时,引入政策变迁理论,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期望为深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对深圳城市更新政策进行分析,按照城市更新的关键时间节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探索期(1980-2008);政策形成期(2009-2015);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并通过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每一个阶段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以及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进行解析。其次,结合对政策内容、政策评价的分析,提取出每个时间阶段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因素,并对该阶段为实现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进行分析。接着,综合三个时间阶段对关键影响因素与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的分析,总结因素变化的规律,提取出完善的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内容。最后,本研究基于政策变迁理论对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做出预判。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城市更新政企利益的博弈是围绕政策展开的,政企利益的平衡点随着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借由政策的驱动由一种平衡格局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格局。政企利益的博弈可以通过关键影响因素反应出来,包括地价、容积率、用地贡献等,政府对某一因素的调整,通过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实现向企业取利(或让利)的目的,以此来推动城市更新市场的平稳运作。其次,总结了影响政企利益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的阶段变化特点,从政策探索期(1980-2008)至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调控手段实现了由单因素调控到多因素综合调控的转变;调控内容实现了由直接针对原因进行调控到针对原因背后的规律进行研究以制定对策;调控方式实现了由明确的数值到设定量化的调节系数实现调控。再次,借由政策提取了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1)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2)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3)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4)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最后,针对目前面临的新冠疫情突发、5G+物联网时代到来的机遇与挑战,借由政策变迁理论分析了“问题之窗、政策之窗、政治之窗”的内容,并提出未来政策制定的方向。
杨靖[7](2020)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城市周边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与定级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实现飞跃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激化,同时农村土地闲置造成农村土地资产严重浪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构想,为宅基地流转提供条件,激发农村土地活力。新《土地管理法》作为“三块地”改革成果的法律化,进一步支撑三权分置政策实施。一系列宅基地制度改革意味着宅基地配置将逐渐过渡为以市场配置为主,未来很长时间段内,宅基地都将处于三权分置过渡发展阶段。三权分置政策在城市周边最易实施,该地区宅基地交易行为频发,影响因素复杂,为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样本数据。因此本研究选取紧邻城市周边的徐州市铜山区为研究区,从三权分置背景下出发,探究城市周边区域层面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及定级方法。对比发现三权分置后宅基地使用权拥有了完整的用益物权,同时为宅基地提供多种流转方式,宅基地主导价值由社会保障价值向社会保障价值与经济价值兼有。在宅基地改革大背景下,明确现行的宅基地制度、政策及法律,根据人的需求层次与宅基地功能建立完整的宅基地价值体系,对比现行法律与三权分置宅基地权利体系、流转方式和价值构成的不同,明确三权分置后宅基地各种变化特征,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分析区域层面上宅基地转让价格的影响因素发现距市区距离、农民人均纯收入、道路通达度、公共设施完备程度、公交便捷度、农村更新改造、交通规划、农村特色风貌等对宅基地转让价格有显着影响。利用无相关性的八个因素强迫进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除距镇中心距离以外的八个因素可以解释62.2%的变异量。通过对比宅基地价格与城市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发现主要区别在宅基地受政策影响因素影响较大,且宅基地基本不受公园绿地、大气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影响。在区域层面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宅基地定级影响因子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对铜山区宅基地将宅基地划分为五个级别,其作用分值临界点分别是26.35、37.945、50.45、63.75,其呈现出以不同级别商服中心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与铜山区现有地价体系进行衔接后发现,此次宅基地定级结果合理,影响因子体系较为科学,说明兼顾城市周边宅基地定级具有科学性。定级结果的合理性说明现有城市周边地区会受到市区商服中心、基础设施等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相关规程和《农村集体土地价格评估技术指引》的要求,定级因子被局限于定级范围内,研究证明在城市周边地区,必须考虑市区影响因子对土地级别的影响,以保证城市周边地区与市区地价水平的衔接。
吴健豪[8](2020)在《冲突管理视角下的旧村改造问题研究 ——以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政府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快的城市,政府在改造中实施了很多有效的策略或者制度安排,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然而事情总是福祸相依、利弊相随,在快速推进旧村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矛盾纠纷,而产生这些矛盾纠纷最根本的因素就在于利益争夺,这既是市场获得永恒活力的依据,也是根源。温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城区近郊也同样在快速得进行城市化,有更多的老旧村居面临着改造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村民间因为拆迁而引起的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如何更加科学得开展旧村改造等房屋拆迁工作,使温州市鹿城区旧村改造工作尽快走出困境,减少矛盾冲突,将有助于温州市鹿城区旧村改造的持续推进,有利于城市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将结合有关旧村改造的文献资料,运用冲突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渐进模型理论等,对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旧村改造中的矛盾冲突问题开展研究。首先对仰义街道背景和拆迁改造的历程进行概括,并说明旧村改造对当地带来的种种好处。其次结合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梳理出旧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会带来哪些矛盾冲突。最后,针对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通过政策法规、政府、人员配置、处理方式、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改善和化解矛盾冲突的建议。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在旧村改造中造成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政策差异、人员投入、周转安置房源不足、政府公信力缺失、历史遗留、家庭内部矛盾、就业困难等问题上。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政府本身存在的新旧拆迁政策不连贯、区域间政策不一致、忽视拆迁户改造意愿、缺乏氛围营造和政策宣传、人员投入不合理、公信力降低等原因以及拆迁户本身存在的思想陈旧、缺乏对拆迁政策理解、注重旧房及违章出租取得的短期收益等原因。针对这些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建议,一是政府要完善政策,协调发展,既要保证出台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又要形成一套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快速有效机制。二是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多部门的联合执法力量,同时注重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拆迁信息,确保氛围营造到位,政策宣传精准。三是要政府主导,加强投入,主要在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多渠道解决安置问题和优化人才支持上做足功夫。四是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在拆征工作上不仅仅是为了拆而拆,同时也要在民生上下足功夫。
申屠楚宁[9](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更新模式优选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提出农村土地改革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宅基地改革涉及巨大的农民群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选取浙北平原地区慈溪市、浙中丘陵盆地义乌市、浙西南山区云和县进行调研,并且将调研涉及的村庄分为城中村、近郊、远郊和边远四种类型。对各村农户的意愿进行归纳与分析,并对三县市四种类型的农户意愿及差异进行总结与分析。从农户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以及心理状况三方面构建农户福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户福利变化进行衡量评价,并使用泰尔指数对福利差异进行测算,研究分析农户福利的区域差异。最后综合农户意愿和农户福利的分析结果,以及结合当地实际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政府推动力等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更新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各地农户意愿具有差异,义乌市农户退出意愿最高,云和县次之,慈溪市最低,且农户意愿与村庄类型关系不大,而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关联。农户不愿意退出的原因集中在不了解、不满意政策或满足于目前生活状态,而倾向退出则是希望通过退出来改善自身生活水平。(2)各地农户福利水平具有差异,义乌市农户福利水平最高,慈溪市次之,云和县最低。不同类型地区的农户福利水平不同,呈现出由城中村至边远地区福利水平递减的状态,但三地递减的情况不一。各地的泰尔指数也反映出各县市间云和县农户福利水平差异最大,义乌市次之,慈溪市差异明显小于其他两地。(3)由于各地在村庄发展情况、地区经济水平和农户意愿等多方面具有差异,各地的更新模式也不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宅基地更新模式以城镇转化型和保留集约型为主,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更新模式较为多样,更需考虑不同类型村庄差异,一般来说自城中村至边远地区逐渐实行城镇转化型、保留集约型、中村整合型和异地重建型,但也要考虑实际村庄发展情况和农户意愿。(4)在宅基地改革过程中,政府需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加快宅基地登记工作,以提高农户福利水平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宅基地更新机制,并尊重农户意愿;农户需多参与政府与集体的相关活动,与政府多沟通,表达自身意愿;村集体应配合并参与政府的相关工作并保护农户利益。本文调研区域并未涵盖浙江省所有的地理和经济类型,农户福利指标体系和村庄发展指数并不完全适应于所有地区,未来研究可扩大区域,建立更具有普适性的指标体系,增加更为客观性的指标或是研究方向来作为考虑的因素。
唐奕钰[10](2020)在《土地发展权及增减挂钩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指出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大量实践用于探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用地矛盾,但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在其退出过程中农户权益得不到较好的维护。如何协调各分配主体之间的利益、合理分配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益分配机制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政策推行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农村宅基地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梯度理论将浙江省划分为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各异的五个样带,以嘉兴市、慈溪市、义乌市、泰顺县及云和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回归模型探讨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农户意愿,从土地发展权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角度分析宅基地在就地及异地更新两种不同模式下的增值收益情况;并进一步对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类型下宅基地退出收益分配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为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各地区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慈溪市农户满足于现有生活,其退出意愿与所列影响因素关联不大;其他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各有差异。(2)在宅基地流转实践中,主要存在就地和异地两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各地区就地更新增值收益均遵循空间分布上的距离衰减法则,距离城镇越远的村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越少,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下,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也会有所不同。义乌市因城市发展需要进行异地更新,泰顺县因地质灾害多发实行下山搬迁,云和县对于贫困地区进行异地搬迁。(3)从土地发展权角度构建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对五个研究区域四种村庄类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进行测算,测算得到各地不同村庄类型宅基地退出过程农户、村集体、政府及开发商的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各有不同,测算结果可以为实际退出过程的收益分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要解决宅基地退出收益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就必须从政策及制度角度入手,需要加快农村宅基地进行确权登记;规范宅基地退出过程管理,增加工作透明度;因地制宜,尊重农户退出意愿;明确土地发展权定位,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农户收益,构建动态收益分配机制。
二、关于旧村改造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旧村改造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旧村改造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旧村改造相关研究 |
1.3.3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相关理论 |
2.1 郊区城镇化 |
2.1.1 郊区城镇化相关理论 |
2.1.2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 |
2.2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
2.3 工程项目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 |
2.3.2 项目费用全过程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内容及现状分析 |
3.1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主要内容 |
3.1.1 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基本任务 |
3.1.2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主要模式 |
3.2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分析 |
3.2.1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范围 |
3.2.2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现状 |
3.3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实施效果 |
3.4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政策和法律基础 |
3.4.1 立法高度重视推进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的保障作用 |
3.4.2 国家出台政策总体推进城镇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审批体制机制不顺畅 |
4.1.2 资金平衡难度大 |
4.1.3 融资困难 |
4.1.4 征地拆迁拖延旧村改造进度 |
4.1.5 项目管理水平与项目体量不匹配 |
4.2 原因分析 |
4.2.1 部门利益思维造成审批体制机制不顺畅 |
4.2.2 规划条件受限影响资金平衡 |
4.2.3 农村集体经济普遍缺乏自主改造的资金实力 |
4.2.4 城乡结合部村民拆迁补偿心理预期高 |
4.2.5 违法建设给旧村改造带来资金平衡和拆迁双重压力 |
4.2.6 村内工业大院等非住宅给拆迁工作带来阻力 |
4.2.7 项目管理市场化不彻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对策建议 |
5.1 持续推进“三规合一” |
5.1.1 建立城市建设联席会议机制 |
5.1.2 强化对“三规”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实施 |
5.1.3 加快“三规合一”的立法 |
5.2 探索多种手段解决旧村改造资金难题 |
5.2.1 实施组团式开发 |
5.2.2 建立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资金池 |
5.2.3 利用社会资本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弥补自有资金不足 |
5.2.4 适当增加贷款周期 |
5.2.5 采用股权质押等方式降低融资担保条件 |
5.3 科学规范实施拆迁工作 |
5.3.1 充分考虑村民住宅拆迁因素对旧村改造的影响 |
5.3.2 有序推进工业大院拆迁工作 |
5.4 提高项目实施水平 |
5.4.1 强化项目实施阶段的动态控制 |
5.4.2 推动旧村改造充分市场化 |
5.5 严格控制违法建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昌平区东小口镇旧村改造案例分析 |
6.1 昌平区东小口镇旧村改造现状分析 |
6.1.1 昌平区东小口镇基本概况 |
6.1.2 近年来昌平区东小口镇旧村改造的特点和模式 |
6.2 昌平区东小口镇重点村旧村改造工作面临的问题 |
6.2.1 实施绿化隔离带政策导致旧村改造资金平衡困难 |
6.2.2 开发主体无法满足融资条件 |
6.2.3 征地拆迁难度大 |
6.2.4 项目管理水平较低 |
6.3 东小口镇重点村旧村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对策 |
6.3.1 组团式改造破解资金平衡难题 |
6.3.2 创新方法破解融资问题 |
6.3.3 拆迁补偿符合村民预期 |
6.3.4 优化了项目流程措施 |
6.4 东小口镇旧村改造的实施效果 |
6.4.1 融资模式得以全市推广 |
6.4.2 六个行政村完成迁建 |
6.4.3 镇域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东小口镇旧村改造项目村民征地拆迁补偿意愿问卷调查表 |
(4)基于AHP-FUZZY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 ——以新民村改造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章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
2.1 旧村改造项目概述 |
2.1.1 旧村改造项目的特征及意义 |
2.1.2 旧村改造项目的发展历程及现存问题 |
2.2 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2 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基本过程 |
2.3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的概念 |
2.3.2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
2.3.3 工程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的内涵 |
2.4 旧村改造项目进行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创建流程和原则 |
3.2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方法 |
3.2.1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分析 |
3.2.2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识别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 |
3.2.3 基于PCA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关键风险指标的筛选 |
3.3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模型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初步识别 |
3.3.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关键风险指标确定 |
3.3.3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优越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思想内涵 |
4.2.1 层次分析法(AHP)的思想内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的思想内涵 |
4.3 基于AHP-FUZZY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实现步骤 |
4.3.1 确定评价因素集及评语集 |
4.3.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4.3.3 确定指标权重 |
4.3.4 确定综合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新民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 |
5.2.1 施工进度风险评价指标集及评语集构建 |
5.2.2 模糊关系矩阵建立 |
5.2.3 基于改进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5.2.4 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
5.3 新民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5.4 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一 旧村改造项目确定关键风险因素打分结果 |
附录二 新民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指标情况调查问卷 |
(5)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中村和留用地是珠江三角洲低成本城镇化的重要表征 |
1.1.2 广州市的城中村往往先开发留用地后进行旧村改造 |
1.1.3 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发布政策鼓励留用地纳入城中村改造 |
1.1.4 南沙区实行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呈现出改造困境 |
1.2 概念辨析 |
1.2.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1.2.2 股民与非股民 |
1.2.3 城中村 |
1.2.4 留用地 |
1.2.5 博弈 |
1.3 相关研究进展 |
1.3.1 关于城中村的研究 |
1.3.2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
1.3.3 关于留用地的研究 |
1.3.4 关于博弈论的研究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博弈论 |
2.1.2 产权理论 |
2.2 研究框架与内容 |
2.2.1 研究框架 |
2.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
2.3.2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
2.3.3 总体研究法与个体研究法 |
2.4 案例地选择 |
2.5 数据来源 |
2.5.1 图形数据 |
2.5.2 会议记录与项目资料 |
2.5.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第3章 广州市南沙区的发展演变 |
3.1 广州市南沙区的现状格局 |
3.1.1 南沙区基本情况 |
3.1.2 城市发展特征 |
3.1.3 村庄发展特征 |
3.1.4 留用地发展特征 |
3.2 广州市南沙地区的发展变迁 |
3.2.1 自然农业水乡(1993年前) |
3.2.2 西部工业园(1993-2001年) |
3.2.3 南北产业聚集区(2001-2008年) |
3.2.4 中部城市中心区(2008年至今) |
3.3 广州市南沙区的旧村改造 |
3.3.1 旧村改造政策探索 |
3.3.2 旧村改造报批流程 |
3.3.3 旧村改造基本情况 |
第4章 案例一:亭角村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 |
4.1 改造背景 |
4.1.1 村庄现状概况 |
4.1.2 村庄历史沿革 |
4.1.3 村居物业情况 |
4.1.4 村留用地情况 |
4.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过程 |
4.2.1 统筹方案阶段 |
4.2.2 片区策划阶段 |
4.2.3 实施方案阶段 |
4.3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分析 |
4.3.1 统筹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4.3.2 片区策划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4.3.3 实施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二:坦尾村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 |
5.1 改造背景 |
5.1.1 村庄现状概况 |
5.1.2 村庄历史沿革 |
5.1.3 村居物业情况 |
5.1.4 村留用地情况 |
5.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过程 |
5.2.1 统筹方案阶段 |
5.2.2 片区策划阶段 |
5.2.3 实施方案阶段 |
5.3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分析 |
5.3.1 统筹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5.3.2 片区策划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5.3.3 实施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解析 |
6.1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外部博弈 |
6.1.1 外部博弈主体 |
6.1.2 外部博弈关系 |
6.1.3 外部博弈机制 |
6.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内部博弈 |
6.2.1 内部博弈主体 |
6.2.2 内部博弈关系 |
6.2.3 内部博弈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6.3.1 外部主体围绕土地增值分配展开激烈博弈 |
6.3.2 内部主体围绕留用地使用权展开零和博弈 |
6.3.3 外部与内部的多元主体博弈增加改造难度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本文的创新点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参与会议记录 |
二、项目调研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2.1 相关理论阐述 |
2.1.1 博弈论 |
2.1.2 机制设计理论 |
2.1.3 政策工具理论 |
2.2 相关概念解析 |
2.2.1 政企利益的主体 |
2.2.2 政企博弈的产生 |
2.2.3 利益平衡的手段 |
2.3 研究思路构建 |
2.3.1 基于PSR模型的纵向思路 |
2.3.2 基于时间维度的横向思路 |
2.3.3 实证对象:深圳市龙华区 |
2.4 本章小结 |
3 政策探索期(1980-2008):摸石过河,鼓励改造 |
3.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3.1.1 特区成立,市场化之门打开 |
3.1.2 制度改革,破除发展的桎梏 |
3.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3.2.1 房价激增,多头供地炒地 |
3.2.2 “种房保地”,旧村抢建高潮 |
3.2.3 快速扩张,土地粗放利用 |
3.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3.3.1 政策内容 |
3.3.2 政策评价 |
3.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3.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政策形成期(2009-2015):建章立制,引导更新 |
4.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4.1.1 特区扩容,规划建设互联互通 |
4.1.2 制度支持,推进“三旧”改造 |
4.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4.2.1 房市发酵,违规投机行为增加 |
4.2.2 历史遗留,繁荣与城市问题并存 |
4.2.3 制度缺失,市场主体讨价还价 |
4.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4.3.1 政策内容 |
4.3.2 政策评价 |
4.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政策完善期(2016-至今):放管结合,限定更新 |
5.1 城市更新的外部条件 |
5.1.1 湾区经济,打造区域增长极 |
5.1.2 “强区放权”,资源配置向下沉 |
5.2 导致利益失衡的原因分析 |
5.2.1 潜力有限,企业“挑肥拣瘦” |
5.2.2 经济导向,忽略公共利益 |
5.2.3 工业旧改,产业空间难保障 |
5.3 为实现利益平衡的政策响应 |
5.3.1 政策内容 |
5.3.2 政策评价 |
5.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5.3.4 实现利益平衡的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及政策趋势研判 |
6.1 政策响应的多阶段特征分析 |
6.1.1 政策总体特征分析 |
6.1.2 关键影响因素特征 |
6.2 利益平衡的机制提取 |
6.2.1 多因素联动进行利益协调 |
6.2.2 以准入限制因素形成约束 |
6.2.3 引导进行公益住房的配建 |
6.2.4 有效奖励与补偿进行引导 |
6.3 对未来政策制定方向的研判 |
6.3.1 政策变迁动力分析 |
6.3.2 当前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
6.3.3 政策制定方向的预判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深圳城市更新政策收集表录 |
附录2:关键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图谱 |
致谢 |
(7)三权分置背景下城市周边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与定级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理论与定级基础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三权分置背景下宅基地权利体系、流转方式及价值构成 |
2.1 宅基地制度演进及改革 |
2.2 宅基地权利体系 |
2.3 宅基地流转方式 |
2.4 宅基地价值构成 |
2.5 宅基地价格与价值的对应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3 区域层面宅基地转让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区的选定与数据来源 |
3.2 研究区宅基地流转情况调查) |
3.3 宅基地转让价格影响因子体系的构建 |
3.4 影响宅基地转让价格因子的定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研究区宅基地定级实证研究 |
4.1 定级单元的划分 |
4.2 影响因子体系的建立 |
4.3 影响因子空间分析 |
4.4 级别的划分和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影响因素及定级结果分析 |
5.1 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5.2 宅基地定级结果及交易价格分析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冲突管理视角下的旧村改造问题研究 ——以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仰义街道旧村改造概况 |
2.1 旧村改造背景与历程 |
2.1.1 仰义街道概况 |
2.1.2 仰义街道旧村改造背景 |
2.1.3 仰义街道旧村改造历程 |
2.2 旧村改造的成效 |
2.2.1 解决旧村乱象,提升公共安全 |
2.2.2 提高人民群众居住质量 |
2.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拉动经济增长 |
2.2.4 树立城市形象,促进城市进步 |
第三章 冲突管理视角下旧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3.1 政策补偿上的矛盾冲突 |
3.1.1 新旧政策的变化 |
3.1.2 区域政策的差异 |
3.2 政府投入上的矛盾冲突 |
3.2.1 周转过渡房不足 |
3.2.2 安置房建设缓慢 |
3.2.3 人员投入不足 |
3.2.4 政府公信力缺失 |
3.3 来自村民的矛盾冲突 |
3.3.1 对旧村改造的争议 |
3.3.2 房屋年限的争议 |
3.3.3 历史遗留问题 |
3.3.4 家庭内部矛盾及就业问题 |
3.3.5 旧村改造意愿调查——木西岙、连墩自然村为例 |
第四章 冲突管理视角下旧村改造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政策层面原因 |
4.1.1 新旧政策差异 |
4.1.2 区域间政策差异 |
4.1.3 非证载房屋面积争议 |
4.2 政府层面原因 |
4.2.1 忽视拆迁户意愿 |
4.2.2 缺乏氛围营造和政策宣传 |
4.2.3 人员投入问题 |
4.3 村民层面原因 |
4.3.1 违章建筑以及房租收益 |
4.3.2 文化水平低,思想守旧 |
4.3.3 房屋年限争议及历史遗留问题原因 |
第五章 冲突管理视角下旧村改造的改善建议 |
5.1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 |
5.1.1 推动党建引领,发动村居作用 |
5.1.2 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 |
5.1.3 拓宽宣传渠道,着力营造氛围 |
5.2 完善政策、协调发展 |
5.2.1 多方听取意见,合理制定政策 |
5.2.2 加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 |
5.2.3 化解遗留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
5.2.4 推行奖励政策机制 |
5.3 政府主导,加强投入 |
5.3.1 拓宽渠道,强化资金筹集 |
5.3.2 提升专业技术,优化人才支持 |
5.3.3 阳光运作,加大监管力度 |
5.3.4 创新方式,加速安置 |
5.4 营造服务型政府氛围 |
5.4.1 引导多方参与,帮助就业 |
5.4.2 为村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5.4.3 培养拆迁户的公民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旧村改造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更新模式优选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宅基地更新机制研究 |
1.3.2 宅基地更新模式研究 |
1.3.3 宅基地整理收益研究 |
1.3.4 宅基地更新意愿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 |
2 研究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宅基地 |
2.1.2 宅基地退出 |
2.1.3 宅基地更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多功能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宅基地更新模式选择框架分析 |
3 浙江省三大典型区退出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慈溪市概况 |
3.1.2 义乌市概况 |
3.1.3 云和县概况 |
3.2 各地宅基地更新政策及现状 |
3.2.1 慈溪市“农房两改” |
3.2.2 义乌市“集地券” |
3.2.3 云和县“五项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农户更新意愿研究 |
4.1 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
4.1.1 宅基地类型划分 |
4.1.2 调查区域退出情况 |
4.1.3 问卷设计 |
4.2 样本基础性结果分析 |
4.2.1 调研农户基本情况 |
4.2.2 调研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
4.2.3 农户宅基地利用及政策认知情况 |
4.3 农户宅基地更新意愿分析 |
4.3.1 慈溪市农户意愿情况分析 |
4.3.2 义乌农户意愿情况分析 |
4.3.3 云和农户意愿情况分析 |
4.3.4 三县市农户意愿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福利评价 |
5.1 农户福利评价模型构建 |
5.1.1 经济状况 |
5.1.2 居住状况 |
5.1.3 心理状况 |
5.2 模糊评价法 |
5.2.1 隶属函数选择 |
5.2.2 权重确定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慈溪市农户福利水平 |
5.3.2 义乌市农户福利水平 |
5.3.3 云和县农户福利水平 |
5.3.4 全体农户福利水平 |
5.4 农户福利差异分析 |
5.4.1 三县市农户福利水平对比 |
5.4.2 泰尔指数 |
5.5 本章小结 |
6 宅基地更新模式选择 |
6.1 更新模式 |
6.1.1 多地更新模式分类归纳 |
6.1.2 更新模式影响因素 |
6.1.3 更新模式类型总结 |
6.2 各村发展指数评价 |
6.2.1 评价指标体系 |
6.2.2 熵权法 |
6.2.3 结果分析 |
6.3 三地更新模式选择 |
6.3.1 慈溪市更新模式选择 |
6.3.2 义乌市更新模式选择 |
6.3.3 云和县更新模式选择 |
6.3.4 三地对比及更新模式适用情况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层面 |
7.2.2 农户层面 |
7.2.3 村集体层面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土地发展权及增减挂钩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宅基地 |
1.3.2 宅基地退出 |
1.3.3 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 |
1.4 文献综述 |
1.4.1 宅基地退出可能性研究 |
1.4.2 宅基地退出驱动及限制因素研究 |
1.4.3 宅基地退出模式研究 |
1.4.4 宅基地增值收益研究 |
1.4.5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文章可能的创新 |
2 基础理论及框架 |
2.1 |
2.1.1 梯度理论 |
2.1.2 地租理论 |
2.1.3 土地发展权理论 |
2.1.4 联盟利益分配理论 |
2.2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框架构建 |
3 研究区概况 |
3.1 调研样本的筛选 |
3.2 基于可达性的宅基地类型划分 |
3.3 研究区域概述 |
3.3.1 地理区位 |
3.3.2 经济水平 |
3.3.3 土地利用现状 |
3.3.4 退出模式 |
4 调研问卷情况分析 |
4.1 数据收集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2.1 宅基地退出现状分析 |
4.2.2 农户基本情况调查 |
4.2.3 农户满意度及退出意愿调查 |
4.3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变量选取与赋值 |
4.3.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5 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析 |
5.1 土地发展权与宅基地增值收益 |
5.2 就地更新模式 |
5.3 异地更新模式 |
5.3.1 拆旧区成本 |
5.3.2 建新区增值 |
5.3.3 异地更新增值 |
5.4 宅基地增值收益测算 |
5.4.1 宅基地就地更新收益测算 |
5.4.2 宅基地异地更新收益测算 |
5.5 小结 |
6 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 |
6.1 基于土地发展权的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机理 |
6.2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确定 |
6.2.1 经济财产价值 |
6.2.2 机会成本损失价值 |
6.2.3 空间置换新增建设用地增值价值 |
6.2.4 社会保障价值 |
6.2.5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 |
6.3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实证研究 |
6.3.1 宅基地经济财产价值 |
6.3.2 机会成本损失价值 |
6.3.3 空间置换新增建设用地增值价值 |
6.3.4 宅基地社会保障价值 |
6.3.5 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 |
6.4 测算结果与现行宅基地退出收益分配比较 |
6.5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关于旧村改造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嵌入与基层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基于一个旧村改造案例的分析[J]. 程风,邵春霞. 地方治理研究, 2021(04)
- [2]广州市旧村改造风险管理与利益分配研究[D]. 易嘉兴.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旧村改造对策研究[D]. 孙立双.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4]基于AHP-FUZZY的旧村改造项目施工进度风险评价研究 ——以新民村改造项目为例[D]. 王佩顺.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5]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D]. 黎羽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城市更新中政企利益平衡的机制研究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D]. 韩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三权分置背景下城市周边宅基地价格影响因素与定级研究 ——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D]. 杨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冲突管理视角下的旧村改造问题研究 ——以温州市鹿城区仰义街道为例[D]. 吴健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更新模式优选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申屠楚宁. 浙江工商大学, 2020
- [10]土地发展权及增减挂钩视角下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唐奕钰. 浙江工商大学, 2020
标签:宅基地论文;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村庄规划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