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论文文献综述)
黄溦[1](2021)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文中指出
罗薇[2](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姚丽婷[3](2021)在《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小学生在毕业时其阅读理解水平须达到二级标准:即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读懂不仅是明白文本符号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明晰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即理解。理解是英语阅读的本质,英语阅读理解就是透过语言符号表层,通过运用推理、比较等思维方法对语言符号进行解码与编码,构建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本研究的问题起源于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观察与自己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兴趣。首先,研究者梳理了与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的文献,理清了英语阅读理解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过程,明晰了现有研究的进程,反思了其不足之处,明确了本研究的出发点。其次,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与阅读理解的相关理论,结合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理清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认知思维过程与教师引导策略路径,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通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教师引导、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策略与方法、并就有关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问题对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作为课例分析的补充资料。从实践的角度来验证笔者构建的理论推导。最后,本研究结合语言学理论中英语学习的本质特点,从学生阅读理解的思维过程出发,反思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三个方面的引导策略,即输入:认知引导策略;内化:方法引导策略;以及产出:表达引导策略。希望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李欣梅[4](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马婷婷[5](2021)在《《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2019年11月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承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举行。会议中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等学校体制改革面临的迫切任务。为响应高校体制改革的需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文本是《大学IR标准指标集》。大学IR(Institutional Research)(制度研究)是指为了改善大学的经营、支援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收集、分析校内数据、制定改善措施、实行验证措施等广泛的活动。本书由玉川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由关东地区IR研究会的20名成员共同编着而成。本书详细介绍说明了139个大学IR的指标或指标群,通过对教学、财务、研究和经营的相关指标进行解说,并举例介绍了指标的应用和计算方法。本书对日本高校改革各项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译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实践,能够对国内的大学各个方面的改革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参考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对等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同时要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通顺,符合译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者反应相似。本次翻译实践,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加译、减译、意译、借译等具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的动态对等的最优化。从理论、方法到具体实践,一步步体验翻译的过程,解决遇到的翻译问题。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文本的作者以及教学IR的内容,文本的特点。在简单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之后,以其相关理论及原则为基准,运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去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篇章翻译的各种问题,并展开分析。翻译词汇部分非常考察译者的严谨性,要注意查阅好资料,以防出现中日表达不对应的情况。在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句子逻辑关系、前后文的联系,注意中日文句子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会各种翻译方法在具体的事例中带来的不同翻译结果。用符合译文本身的语法构造,尽最大可能让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相似的理解。这对译者来说是翻译中最大的困难,也是最检验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途径。
朱洁[6](2021)在《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相继出现,使用App进行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App,全称为Application(应用、使用),当今为人们所熟悉的App指的是安装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近年来,教育类App发展十分迅速,受到家长、学生、教师的持续关注,使用App学习英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本研究以小学英语教育类App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58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位相关的英语任课教师,以及两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访谈,探索小学生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状况。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设计,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与阐述,阐明了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并结合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了其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从当前小学生App的选择和使用两个维度出发,对所得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小学生App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向家长、教师及学校提出了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建议,并对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该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从App的选择与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群体的App应用现状、行为表现及学习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群体在App的选择和使用上均存在问题。一些App设计的实用性不足;家长与小学生,以及教师的App使用方式缺乏科学性。并且,小学生使用App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的频率、时长有关,同时也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对基于App的学习保持科学观点,选择健康合理的App资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加对孩子的陪伴;同时向教师及学校提出以下建议:正视App并与教学进行结合,开设App学生、家长课堂以引导学生与家长正确使用App;本文也向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App中避免出现过多的高额收费项目,杜绝不良信息,优化学习程序,完善管控体系。
李瑶[7](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蒙小乐[8](2021)在《Quizlet环境下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词汇学习策略、软件辅助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外国语大学佛山研究生院的19名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调查,以期了解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现状、存在问题;接着,应用实验法在实验班使用Quizlet辅助教学,通过对比实验后第二次调查问卷的数据得出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变化情况;最后,结合实验班教师的反思总结和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总结出Quizlet对学生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影响。经过实验研究发现:(1)初级初段的学生对“通过背单词学习单词(背单词)”、“通过大量阅读自然习得单词(自下而上)”、“通过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学习单词(自上而下)”三种观念的认同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背单词。俄罗斯初级水平学生在词汇学习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①对“背单词”的认同度较低。②在“自上而下”的观念方面不如中高级学生认同度高。(2)没有汉语学习经验的学生,他们的词汇学习观念容易受到Quizlet的影响,发生积极变化。已有汉语学习经验的学生在词汇学习观念上受Quizlet的影响不大。(3)初级初段的学生三种策略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认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他们在词汇学习策略方面面临的问题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都处在较高而不是很高的位置。(4)Quizlet对初级初段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影响最大,其次是中高级学生、最后是初级高段的学生。对初级初段的学生而言,影响最大的是元认知策略,其次是认知策略,最后是社交/情感策略。(5)学生对使用Quizlet辅助词汇学习态度积极。本研究认为使用Quizlet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改善初级初段学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和词汇学习策略。为提高Quizlet辅助词汇学习的效果,本研究在实践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Quizlet词卡的建议:重视组块教学;词卡设计情景化;显示可视化的拼音;一个单元的词卡可以根据字数的多少拆分成两个词卡集;简化对应的义项。同时建议使用Quizlet辅助词汇教学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监督,不能忽略书写汉字的练习,Quizlet不能完全替代板书和PPT,加强对学生语音输出的监督。同时,教师要将加强对有学习经验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沈倬丞[9](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刘畅[10](2021)在《多义能愿动词“会”的习得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甲级词汇中,能愿动词“会”居于其中。能愿动词“会”具有多种词义且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是汉语学习者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本文针对性地分析汉语学习者使用能愿动词“会”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并基于统计结果给出教学建议和具体的教案设计。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汉语学习者对能愿动词“会”的各义项的使用频率极不平衡,以“盖然义”义项和“能力义”义项为主。汉语学习者对能愿动词“会”三个义项的使用频率排列如下(由高到低):“会3(盖然义)”>“会1(能力义)”>“会2(义务义)”。从历时角度考察,按照使用频率,汉语学习者对能愿动词“会”的使用率排序为:中级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第二,同汉语本族语者相比,汉语学习者使用能愿动词“会”的总频数是汉语本族语者使用频数的3.61倍,存在超量使用的现象。汉语本族语者与汉语学习者使用能愿动词“会”各义项的频率顺序一致,都是“会3(盖然义)”>“会1(能力义)”>“会2(义务义)”。第三,通过对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正确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汉语学习者对“会3(盖然义)”义项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最高,与“会1(能力义)”义项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悬殊极大,是最先习得的义项,而“会1(能力义)”义项是第二习得的义项,“会2(义务义)”义项是汉语学习者最后习得的义项。第四,通过对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偏误用例的量化统计,发现汉语学习者在“会3(盖然义)”义项的使用上最容易出现偏误。“会3(盖然义)”的偏误量占总偏误量的四分之三以上。此外,统计发现能愿动词“会”的偏误主要集中于遗漏偏误中,其中以“会”本身的遗漏为主。根据以上统计结果,本文从能愿动词“会”本身的复杂性、目的语知识的泛化、母语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教材编写导致的偏误等方面具体分析汉语学习者使用能愿动词“会”出现偏误的原因。本文在考察汉语学习者习得能愿动词“会”的基础上,针对能愿动词“会”的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并以“会”的三个义项为例,给出教案设计。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能愿动词“会”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怎样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论文提纲范文)
(2)《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3)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阅读理解对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基于小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有待加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理解”的研究 |
1.3.2 英语阅读理解的内涵与过程 |
1.3.3 小学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理解 |
1.4.2 阅读理解 |
1.4.3 英语阅读理解 |
1.4.4 引导策略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理论依据 |
2.1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分析 |
2.1.1 英语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及思维过程 |
2.1.2 英语阅读理解思维过程的语言表征 |
2.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构建 |
2.2.1 基于语言学习本质特点的引导策略分析 |
2.2.2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框架 |
3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教学实践调研 |
3.1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表征 |
3.1.1 课例的来源与记录 |
3.1.2 课例的分析过程 |
3.1.3 课例分析的结果 |
3.2 小学英语教师的阅读理解引导策略分析 |
3.2.1 访谈数据的来源与记录 |
3.2.2 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理解引导的策略与方法 |
4 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引导策略 |
4.1 输入:认知引导策略 |
4.1.1 充分挖掘阅读文本,扩展学生认知 |
4.1.2 多模态呈现目标语言,高频度输入 |
4.2 内化:方法引导策略 |
4.2.1 问题引导,层层深入 |
4.2.2 思维导图,方法渗透 |
4.3 产出:表达引导策略 |
4.3.1 多种活动方式,精确语言表达 |
4.3.2 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产出 |
5 基于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引导策略的研究反思 |
5.1 深化理解,课程的人文性体现 |
5.2 构建意义,在情景的交互过程中 |
5.3 促进表达,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実践の绍介 |
1.1 翻訳の背景と意义 |
1.2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1.2.1 着者の绍介 |
1.2.2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
1.2.3 起点テキストの特徴 |
第二章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と翻訳方法 |
2.1 ナイダの动的等価理论の绍介 |
2.2 翻訳方法の绍介 |
第三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
3.1 语汇の翻訳 |
3.1.1 外来语の翻訳 |
3.1.2 职名の翻訳 |
3.1.3 ほかの语汇の翻訳 |
3.2 文の翻訳 |
3.2.1 受身文の翻訳 |
3.2.2 使役文の翻訳 |
3.2.3 长文の翻訳 |
3.3 文章の翻訳 |
第四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
4.1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のまとめ |
4.2 成果と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録Ⅰ |
附録Ⅱ |
(6)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基于App的学习 |
(二)App儿童用户群体的上升趋势 |
(三)英语学习信息化的现实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英语教育类App |
(二)基于App的英语学习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三)研究假设 |
(四)问卷设计及题目编码 |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英语教育类App的发展与教育价值 |
一、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
(一)发展历程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分类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教育价值 |
(一)有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
(二)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 |
(三)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
(四)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 |
(五)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第二章 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调查 |
一、英语教育类App的选择 |
(一)App的选用现状 |
(二)影响App选用的因素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 |
(一)使用频率与时长 |
(二)行为表现 |
(三)使用效果 |
三、英语教育类App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App的选择 |
(二)App的使用 |
第三章 英语教育类App使用及改进建议 |
一、对于小学生用户及家长 |
(一)选择合理、健康的App资源 |
(二)对App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
(三)鼓励小学生多与家长、伙伴进行交流 |
(四)为孩子制定合理的App学习计划 |
(五)增加对孩子的陪伴 |
二、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及学校 |
(一)对App辅助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
(二)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 |
(三)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家长课程 |
(四)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学生课程 |
三、对于App开发者 |
(一)避免App中出现过多的高昂收费项目 |
(二)杜绝不良信息的植入 |
(三)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定制学习方案 |
(四)完善管控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致谢 |
(8)Quizlet环境下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辅助学习软件中的Quizlet |
1.1.2 Quizlet的设计缘起 |
1.1.3 Quizlet设计的科学理论基础 |
1.1.4 Quizlet对比Anki的优势 |
1.1.5 针对用户的学习策略指导 |
1.1.6 研究状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1.3.1.1 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 |
1.3.1.2 外语学习策略的分类 |
1.3.2 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综述 |
1.3.2.1 国外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
1.3.2.2 国内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
1.3.2.2.1 英语教学领域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
1.3.2.2.2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
1.3.3 借助软件进行词汇教学的研究 |
1.3.4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借助Quizlet进行词汇学习的实验过程 |
2.1 实验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实验设计 |
2.4.1 实验过程设计 |
2.4.2 Quizlet词卡设计 |
2.4.2.1 账户类型选择 |
2.4.2.2 Quizlet板块应用及应用目的 |
2.4.2.3 主要词卡设计 |
2.5 实验实施 |
2.6 实验结果调查 |
2.6.1 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 |
2.6.2 访谈设计和实施情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使用Quizlet前基本情况 |
3.1.1 词汇学习观念 |
3.1.2 词汇学习策略 |
3.2 实验后数据变化基本情况 |
3.2.1 词汇学习观念 |
3.2.2 词汇学习策略 |
3.3 影响Quizlet使用效果因素的分析 |
3.3.1 使用方法 |
3.3.2 使用态度、体验 |
3.3.3 Quizlet对学生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影响 |
3.3.4 影响学生观念和策略改变的其他因素 |
3.3.5 师生使用Quizlet后的反馈意见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4.1 初级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现状及问题 |
4.2 使用Quizlet进行词汇教学的作用 |
4.2.1 增强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 |
4.2.2 改善初级初段学生的词汇学习观念和词汇学习策略 |
4.3 使用Quizlet进行词汇教学的建议 |
4.3.1 设计词卡的建议 |
4.3.2 在教学中的使用建议 |
4.4 加强对有经验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培训 |
4.5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转述汇总表 |
(9)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
一、研究路径 |
二、总体框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
一、核心素养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
一、文化意识 |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
一、概念及内涵 |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
一、文化历史理论 |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
一、目的与原则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
一、目的与对象 |
二、方法与路径 |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
二、实施过程 |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
一、培养理念层面 |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
三、考评机制层面 |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多义能愿动词“会”的习得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理由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理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对能愿动词“会”的本体研究 |
1.2.2 对能愿动词“会”的习得研究 |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的总体与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
2.1 关于“会”的义项说明 |
2.2 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的总体使用情况考察 |
2.2.1 总体使用情况 |
2.2.2 不同等级汉语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考察 |
2.2.3 与汉语本族语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2.3 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的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
2.4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分析 |
3.1 能愿动词“会”的偏误类型分布 |
3.2 能愿动词“会”的义项偏误 |
3.2.1 “会_1(能力义)”的偏误 |
3.2.2 “会_2(义务义)”的偏误 |
3.2.3 “会_3(盖然义)”的偏误 |
3.3 小结 |
第四章 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会”的偏误原因分析 |
4.1 能愿动词“会”自身的复杂性 |
4.1.1 词性复杂,学生了解有限 |
4.1.2 词义复杂,学生不易掌握 |
4.2 目的语知识泛化 |
4.3 母语负迁移 |
4.3.1 汉语的能愿动词与英语的情态动词的句法差异 |
4.3.2 汉语的能愿动词与英语的情态动词存在交叉关系的对应 |
4.4 交际策略的影响 |
4.5 教材编写导致的偏误 |
4.5.1 义项分布不均衡 |
4.5.2 义项的解释不全面 |
4.6 小结 |
第五章 教学建议及教案设计 |
5.1 教学建议 |
5.1.1 坚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
5.1.2 重视语用功能和使用情境 |
5.1.3 针对性地设置课堂活动和练习 |
5.1.4 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技能 |
5.1.5 教材编排要不断创新 |
5.2 教案设计 |
5.2.1 “盖然义”义项的教案设计 |
5.2.2 “能力义”义项的教案设计 |
5.2.3 “义务义”的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怎样学会正确使用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究与实践[D]. 黄溦. 西南大学, 2021
- [2]《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引导策略研究[D]. 姚丽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大学IR标准指标集》(教学IR)翻译实践报告[D]. 马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D]. 朱洁. 大理大学, 2021(08)
- [7]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8]Quizlet环境下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D]. 蒙小乐.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9]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多义能愿动词“会”的习得及教学研究[D]. 刘畅.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