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原因肝炎的HGVRNA及HGV-E2抗体检出率与非甲~非庚型肝炎(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1](2015)在《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又称细环病毒(Torque teno virus)。猪细环病毒即猪源TTV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TTSu V),属于细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壬型细环病毒属(Iotatorquevirus)和Kappatorquevirus病毒属。TTSu V由美国学者于1999年首次从猪群中发现,之后世界范围内陆续有病例的报道。目前对于TTSuV的直接致病性和复制机理尚不清楚,只了解其与某些猪病发生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鉴于TTSu V在猪群中广泛流行性及潜在威胁,本试验针对TTSu V2建立了其相应的ELISA和LAMP检测方法。1.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比对GenBank中TTSu V2 OR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两条TTSuV2 ORF1序列。测序结果显示两条序列均包含了整个TTSuV2ORF1区域,与TTV2Hn93株(JQ664305.1)同源性分别为97,2%和97.7%。运用MEGA6.0和DNAstar将获得的两条序列与GenBank中TTSuV2 ORF1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和同源性分析。从遗传进化关系来看,TTSu V2可分为四个分支,各分支间同源性在53.682.2%之间,我国范围内存在四个分支,表明我国可能呈现TTSu V2多亚群的流行。2.TTSu V2 ORF1截短基因原核的表达在TTSu V2 ORF1基因序列分析基础上,选择两端截短的ORF1基因作为靶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与表达载体pcoldⅠ连接,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 V2-ORF1,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经0.5mM IPTG诱导24 h后表达了大小约为34 KD的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蛋白形式主要呈可溶性。Western Blot试验显示纯化的蛋白反应原性良好,可作为下一步ELISA试验抗原基础。3.TTSu V2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分别对血清稀释度及反应时间、封闭液类型及封闭时间、酶标二抗(HRP标记的兔抗猪IgG)稀释度及反应时间等梯度进行优化建立了TTSu V2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其中封闭条件为3%犊牛血清封闭2 h,血清稀释度为1:400,反应为45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4000,反应为1 h。对阴性血清反应结果通过统计学计算得出阴阳性血清临界值为0.182。特异性试验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运用该方法对采自江西3家规模化猪场的84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3/18)、57.5%(19/33)、36.3%(12/33)。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运用于临床上猪血清中TTSuV2抗体的检测。4.TTSu V2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本试验选取TTSu V2 UTR和ORF1前端区域为靶序列,利用生物软件网站设计了两对LAMP引物。对反应参数和反应条件摸索后,建立了TTSu V2 LAMP检测方法。TTSu V2 LAMP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64℃恒温90 min,最低病毒检出限为100 copies/?l,特异性良好,与相关猪源病毒不存在交叉反应。该LAMP检测方法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等优势,有望成为快速检测TTSu V2的主要手段之一。
吴寰宇,李燕婷[2](2007)在《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文中认为
许慧霞[3](2005)在《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目前已发现和确认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庚型。1997年底日本学者Nishizawa运用代表性差异技术(Repr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从一名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TV)的血清中发现了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TT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目前已测定的核苷酸序列长约3.8kb,有两个开放读码框架(ORF),ORF1位于该基因组的589-2898位核苷酸,编码770个氨基酸,ORF2位于107-712位核苷酸,编码202个氨基酸;ORF1可能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ORF2可能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可以通过垂直传播,生物学特征与某些动物单链DNA病毒(微小病毒B19)相似。TTV的基因分型从已报道的TTV DNA部分基因序列来看,TTV DNA具有高度变异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TTV DNA是诊断TTV感染的主要手段。目前还未证实TTV感染引起肝损伤和影响肝功能,但TTV可引起ALT升高,出现病毒血症,并且在局部地区爆发性流行,同时TTV常和HBV及HCV共同感染。TTV在非甲至非庚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可能是非甲至非庚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现国内对TTV的研究资料还很缺乏,本实验的意义在于将TTV-ORF1 DN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高效表达,为TTV的ELISA检测和疫苗的抗原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从TTV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提取DNA,用PCR从中扩增出目的基因,酶切PCR扩增产物并进行纯化获得TTV-ORF1 DNA,插入载体pGEM-T Easy中,转化JM109感受态细菌中,随受体菌的生长繁殖,重组DNA分子得以复制扩增;运用
齐栋[4](2005)在《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IT病毒感染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的TT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了解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延边地区45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TTV-IgG: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血清中TTV DNA;并将上述两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并且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45例丙型肝炎患者TTV-IgG阳性率为37.8%(17/45);巢式PCR阳性率为42.2%(19/45);ELISA法与PCR法对TTV感染的检测一致率为86.7%(39/45)。结论:(1) 延边地区HCV感染患者重叠感染TTV较常见。(2) ELISA法与PCR法都可作为检测TTV感染的手段。(3) 首次利用ELISA与PCR两种检测方法对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TTV感染情况进行了报告,而且两种方法作为检测手段无统计学意义。
孙柯科[5](2004)在《替普瑞酮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长期困扰国人的常见胃病,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WHO将其定义为胃癌前状态。从胃癌一级预防的角度出发,干预阻断CAG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有的有关CAG逆转治疗的研究成果出入很大,而预防性的干预措施也存在很大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多侧重消除粘膜致损因子的作用,而忽视了改善粘膜自身防御力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粘膜保护机制研究的深入,粘膜保护制剂有了新发展。替普瑞酮是一种具备良好理化特性的粘膜保护制剂,已经在急、慢性胃炎的治疗,改善溃疡愈合质量等临床应用上得到验证,有报道替普瑞酮能够抑制MNNG诱导的胃粘膜萎缩性改变。本研究参照我们既往成功运用氨水、酒精、胆酸等综合处理制备的SD大鼠CAG模型,以此为校检平台,验证替普瑞酮干预CAG的效果,以指导临床用药。 材料与方法 采用健康、性成熟的8周龄雄性SD大鼠50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平均体重250g±50g,随机分为正常组、CAG组、替普瑞酮组、硫糖铝组及生理盐水组(空白对照)。正常组常规饲养24周。CAG组采用0.1%氨水、60%酒精和20mmol/L去氧胆酸钠综合处理的方法制备CAG模型,共24周。余下三组除接受CAG组相同的处理外,分别应用替普瑞酮200 mgkg-1d-1,硫糖铝800 mgkg-1d-1,生理盐水2ml d-1进行干预,每日灌胃一次,共24周。最后采集大鼠胃标本,沿长轴取材作常规切片,进行旺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另外,刮取部分胃粘膜组织测定氨基己糖及前列腺素E2(PGE2)的水平。 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综合运用0.1%氨水、60%酒精和20mmol/L去氧胆酸钠制模24后模型组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制备成功,镜下表现为:胃窦粘膜腺体减少,排列紊乱,粘膜肌层增厚向粘膜固有层呈分枝状插入腺体,伴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但未见肠化及异型增生。定量指标指示,CAG组胃窦部粘膜腺体层厚度、Ilnm长度内腺体分布数明显低于正常组;而炎症评分与粘膜肌层厚度无论在胃窦还是胃体均高于正常组。替普瑞酮组、硫糖铝组的镜下表现接近正常,但定量指标显示粘膜肌层厚度有增厚;与CAG‘组比较,胃窦腺体层厚度、Ilnm长度内腺体分布数明显较高,炎症指数较低。但替普瑞酮组与硫糖铝组间比较在上述指标方面差异不明显。 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接受致萎缩性因素刺激的各组(CAG组、替普瑞酮组、硫糖铝组及生理盐水组)胃窦粘膜腺体PCNA阳性表达高度均低于正常,而替普瑞酮组及硫糖铝组与CAG组比较,前两组表达高度有显着的优势。 接受致萎缩因素刺激的各组粘膜内氨基己糖的水平较正常有显着的下降,而PGEZ的数据显示与正常组没有统计的差异。但是比较替普瑞酮组、硫糖铝组与CAG组,前两组氨基己糖与PGEZ水平均较CAG组有显着意义的增高。尽管替普瑞酮与硫糖铝之间的结果没有统计差异,但相对CAG组的优势以替普瑞酮更为明显。 结论1.替普瑞酮对SD大鼠CAG形成有干预作用。2.替普瑞酮通过对胃粘膜细胞的保护性促增殖,提高胃粘膜内氨基己糖和PGEZ的水平而 发挥它对SD大鼠CAG的干预作用。
吴荣桂[6](2003)在《几种输血传播疾病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认为
侯周华[7](2003)在《输血传播病毒(TTV)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 TTV是从一名输血后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新型DNA病毒。TTV感染在各种人群中普遍存在,可存在于无任何症状健康者,也可以是一些病因不明肝病及非甲一非庚型暴发性肝炎患者的病原体和在其他肝炎病毒感染基础上发生重叠感染。目前对TTV的致病性的研究存在争论,有些学者认为TTV不能致病,有些持相反意见。有学者认为TTV的致病性与其基因型或基因变异有关。因此研究TTV在各人群中的感染情况,尤其是TTV感染在HBV慢性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感染是否加重其病情,以初步探讨TTV的致病性及TTV是否影响HBV的复制,并探讨TTV的基因变异及其准种复杂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方法 (1)在ORF1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献血员、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及HBV感染患者血清中TTV DNA,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并比较TTV DN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的肝功能指标(ALT、TBIL)的差异。(2)TTV DNA阳性患者采用不对称PCR获得单链DNA,然后对其进行SSCP分析,并结合TTV DNA熔点曲线分析基因变异。(3)在ORF1区的高变区(HVR)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巢式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TTV DNA。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各挑10个阳性克隆测序,对其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尝试DNA熔点曲线分析TTV准种的复杂性的可行性。结果 (1)献血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10%(4/40)、11%(7/64)、27%(39/140)、48%(76/160),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中度、重度、重型患者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33%(4/12)、43%(6/14)、60%(6/10)。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的TTV DNA阳性率与献血员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非甲—非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庚型肝炎患者中度、重度、重型之间(P<0刀5人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献血员相比其差异也有显着性意义(P<0刀1人 同时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如慢性重度、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之间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刀5太 慢性重度、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刀5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和 TBIL的平均值在 TTV DNA阳性病人组与 TTV DNA阴性病人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人 TTV DNA阳性病人组明显高于TTV DNA阴性病人组。非甲一非庚型肝炎患者的ALT水平在TTVDNA阳性组与 TTV DNA阴性组差异有显着(P<0.05人 hV DNA阳性病人组明显高于 TTV DNA阴性病人组,但 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人 TTV DNA阳性组与 TTV DNA阴性组中 HBV感染复制指标的阳性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0刀5\(2献血员、非甲一非庚型肝炎患者中度、重度、重型患者中SSCP电泳条带数分别为 1.25土0.50,2.50土0.58,3*土0*3,4.3土1.21;1甲一非庚型肝炎患者各临床分型之间SS*P电泳条带数比较差异有显着性(尸<o.05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和重型患者中,SSCP电泳条带数分别为 1*0土0.55,3.25士1.06,3.36士1.36,4.59士1.83;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组中SSCP电泳条带数显着多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与献血员(*<0刀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SS*P电泳条带数显着多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刀5人慢性重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中TTV熔点曲线乎均波峰数多于献血员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P<0刀5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临床分型之间其差异 除重型与重度之外)均有显着性(P<0对引。在非甲一非庚型肝炎患者中TTV熔点曲线平均波峰厂 值)数在各临床分型之间也存在差异,但重度与重型之间差异无显着性(P>0刀5入(3)TTV DNA序列与日本株 TA278比较有 74%~95%的同源性。ASC IV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存在2种不同的TTV病毒株,其序列有7%的差异;C SHB中存在7种不同的 TT’V病毒株,彼此之间序列有 5%~24%不同。ASC的 ITV病毒株都为Qa亚型;CSm的 17V病毒株可分为*a和 Glb两个亚型。由于基因核着酸序列的变化导致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ASC中的 TTV ORF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 77%和 78%,CSHB中有3株出现TTA终止密码突变,其它7株氨基酸变异频率在59%~76%,明显高于ASC,且出现氨基酸变异的位点CSHB也与ASC明显不同。结论 u)献血员、非甲一非庚型肝炎患者中存在TT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重叠感染TTV较常见。*)TTV的重叠感染可能是HBV感染病情加重因素之一,TTV重叠感染对可能不干扰HBV的复制。u)TTV可能有一定的致病性,其致病性可能与其基因变异有一定关系。u)TTV存在准种感染,不仅表现在核着酸水平的变异差异,而且在氨基酸水平也有较大变化,这种准种的复杂性可能在其致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Glb亚型可能有一定的
于建国,薛佩莲,吕敏和[8](2002)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肝炎大国”,是各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多种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于2001-10-18~22日在中国杭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内外代表与专家对第二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1999年,北京)以来国际学术界在病毒性肝炎与相关肝病在病毒学、生物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及传统医学防治等方面作子专题发言与讨论。本次会议最大特点是在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研究的深入,涉及面广,研究的热点是肝脏干细胞、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生物人工肝、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及肝癌防治系列问题。会议还专门举行了临床医师人才培养特别研讨会,现将会议交流论文与专题内容作一述评。
于建国,薛佩莲,吕敏和[9](2002)在《肝炎及肝病学研究进展(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述评)》文中指出
姬新颖,付恩清,白雪帆,王海涛,杨为松[10](2000)在《新型肝炎病毒TTV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997年 12月日本学者真弓忠等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寻找新基因的方法———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RepresentationalDifferenceAnalysis,RDA)首先发现了TTV。此后关于TTV的研究成为肝炎病毒研究的热点。许多证据表明 ,TTV是一种没有包膜的单股、环状负链DNA病毒 ,有可能是人类的第一个环状病毒 ,Muchahwar等将其暂时归为环形病毒科。本文总结了TTV发现以来的研究概况 ,如TTV的核酸结构、序列变异与分型 ,TTV在各地区及各种危险人群的存在 ,TTV感染与肝病之间的关系 ,而且总结了TTV感染的基本特点 ,TTV感染的检测的方法 ,以及TTV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其展望。
二、不同原因肝炎的HGVRNA及HGV-E2抗体检出率与非甲~非庚型肝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原因肝炎的HGVRNA及HGV-E2抗体检出率与非甲~非庚型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1)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猪细环病毒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 |
1.1.1 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 |
1.1.2 培养特性 |
1.1.3 TTSuV的分型 |
1.1.4 TTSu V基因组结构特征 |
1.2 TTSuV的流行病学 |
1.2.1 国内流行情况 |
1.2.2 国外流行情况 |
1.2.3 传播方式 |
1.2.4 致病性 |
1.3 TTSuV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TTSu 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3.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1.3.3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3.4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3.5 免疫电镜技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简介 |
2.1 LAMP反应原理 |
2.2 LAMP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
2.2.1 靶序列的选择 |
2.2.2 引物设计 |
2.2.3 反应体系和程序 |
2.2.4 注意事项 |
2.3 RT-LAMP |
2.4 反应产物的检测 |
2.5 反应特点 |
2.6 不足之处 |
2.7 技术运用 |
2.8 未来展望 |
第三章 猪细环病毒2型ORF1基因序列分析 |
3.1 材料 |
3.1.1 临床样品和载体 |
3.1.2 主要生化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常用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DNA的提取 |
3.2.2 引物设计 |
3.2.3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
3.2.4 目的产物胶回收 |
3.2.5 目的基因T-A克隆 |
3.2.6 连接产物的转化 |
3.2.7 菌液PCR鉴定与序列测定 |
3.2.8 TTSu 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9 TTSu V2 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
3.3 结果 |
3.3.1 TTSu V2 ORF1基因的克隆 |
3.3.2 重组克隆质粒PCR鉴定与测序结果 |
3.3.3 TTSuV2 ORF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TTSu V2-ORF1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TTSuV2 ORF1截短基因的原核表达 |
4.1 材料 |
4.1.1 阳性质粒、血清、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
4.1.2 主要生化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配制 |
4.1.5 SDS-PAGE试剂配制 |
4.1.6 蛋白纯化试剂的配制 |
4.1.7 Western blot试剂配制 |
4.2 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TTSu V2截短基因的克隆 |
4.2.3 目的产物胶回收 |
4.2.4 目的基因T-A克隆 |
4.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4.2.6 重组克隆菌的PCR鉴定 |
4.2.7 重组克隆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
4.2.8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 |
4.2.9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4.2.10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2.11 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4.2.12 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4.3 结果 |
4.3.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4.3.2 重组克隆质粒p MD-TTSu V2的鉴定 |
4.3.3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构建 |
4.3.4 重组表达质粒pcold-TTSuV2-ORF1的鉴定 |
4.3.5 重组蛋白的表达 |
4.3.6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 |
4.3.7 Western blot鉴定 |
4.4 讨论 |
第五章 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5.1 材料 |
5.1.1 试验设备 |
5.1.2 主要生化试剂 |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5.2 方法 |
5.2.1 间接ELISA操作步骤 |
5.2.2 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5.2.3 封闭液的确定 |
5.2.4 封闭时间的确定 |
5.2.5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5.2.6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5.2.7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5.2.8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
5.2.9 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 |
5.2.10 特异性试验 |
5.2.11 重复性试验 |
5.2.12 临床样品的检测 |
5.3 结果 |
5.3.1 抗原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倍数的确定 |
5.3.2 封闭液的确定 |
5.3.3 封闭时间的确定 |
5.3.4 血清反应时间的确定 |
5.3.5 酶标二抗稀释度的确定 |
5.3.6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
5.3.7 显色时间的确定 |
5.3.8 间接ELISA阴、阳性血清临界值的确定 |
5.3.9 特异性试验 |
5.3.10 重复性试验 |
5.3.11 临床样品的检测 |
5.4 讨论 |
第六章 猪细环病毒2型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6.1 材料 |
6.1.1 病毒样品和临床病料 |
6.1.2 主要生化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方法 |
6.2.1 DNA的提取 |
6.2.2 引物与合成 |
6.2.3 病毒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 |
6.2.4 TTSuV2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
6.2.5 LAMP敏感性试验 |
6.2.6 LAMP特异性试验 |
6.2.7 LAMP可视化试验 |
6.2.8 重复性试验 |
6.2.9 对临床样品的检测 |
6.3 结果 |
6.3.1 标准阳性质粒的制备 |
6.3.2 反应体系优化 |
6.3.3 LAMP反应体系 |
6.3.4 反应条件优化 |
6.3.5 敏感性试验 |
6.3.6 特异性试验 |
6.3.7 LAMP反应可视化结果的判定 |
6.3.8 LAMP重复性试验 |
6.3.9 临床采集样品的检测 |
6.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2)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2.1 人群感染状况 |
2.2 感染者带毒情况 |
2.3 传播途径 |
3 实验室检测 |
4 临床表现和治疗 |
5 预后及预防措施 |
(3)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TTV及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 |
致谢 |
(4)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IT病毒感染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2.1 标本来源 |
2.2 实验仪器 |
2.3 主要试剂 |
2.4 溶液的配制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3.2 检测抗TTV-IgG |
3.3 TTV DNA的提取 |
3.4 巢式 PCR扩增 |
3.5 肝功能检查 |
3.6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 综述 |
(5)替普瑞酮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 综述(1):幽门螺杆菌及其根除治疗与胃癌前病变 |
综述(2): 基础医学成就与发展对若干消化病诊治的影响 |
五、 致谢 |
(6)几种输血传播疾病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TLV-Ⅰ/Ⅱ |
1.1 流行病学特点 |
1.2 临床特点和致病性 |
1.3 HTLV-Ⅰ/Ⅱ检测 |
2 GBV-C/ HGV |
2.1 流行病学特点 |
2.2 临床特点和致病性 |
2.3 GBV-C/HGV检测 |
3 TTV |
3.1 流行病学特点 |
3.2 临床特点和致病性 |
3.3 TTV检测 |
4 SENV |
4.1 流行病学特点 |
4.2 临床特点与致病性 |
4.3 SENV检测 |
5 展 望 |
(7)输血传播病毒(TTV)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缩略词对照表 |
二、 中文摘要 |
三、 英文摘要 |
四、 论文正文 |
1. 前言 |
2. 第一部分 TTV感染的临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3. 第二部分 TTV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4. 第三部分 TTV准种感染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五、 综述 |
1. 输血传播病毒(TTV)及其感染的临床研究进展 |
2. 病毒准种研究的分析方法 |
六、 致谢 |
七、 附录 |
(9)肝炎及肝病学研究进展(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肝干细胞 |
2 乙型肝炎病毒 |
3 丙型肝炎病毒 |
4 戊型肝炎病毒 |
5 TLMV病毒 |
6 SEN病毒 |
7 暴发性肝衰竭 |
8 肝纤维化 |
9 肝细胞癌 |
10 肝移植 |
11 酒精性肝病 |
12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
1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10)新型肝炎病毒TTV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TV的发现 |
2 TTV的核酸结构、序列变异与分型 |
3 TTV在各地区及各种危险人群的存在 (表1、2、3、4) |
4TTV感染与肝病之间的关系 (表2、3) [39-43, 45-48] |
5 TTV感染的基本特点 |
6 TTV感染的检测 |
7 TTV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其展望 |
四、不同原因肝炎的HGVRNA及HGV-E2抗体检出率与非甲~非庚型肝炎(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 张黎.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
- [2]HGV和TTV研究现状和进展[J]. 吴寰宇,李燕婷.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02)
- [3]TTV抗原ORF1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 许慧霞. 郑州大学, 2005(12)
- [4]延边地区丙型肝炎患者合并IT病毒感染的检测[D]. 齐栋. 延边大学, 2005(04)
- [5]替普瑞酮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初探[D]. 孙柯科. 浙江大学, 2004(03)
- [6]几种输血传播疾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 吴荣桂. 医学文选, 2003(06)
- [7]输血传播病毒(TTV)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D]. 侯周华. 中南大学, 2003(03)
- [8]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J]. 于建国,薛佩莲,吕敏和.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06)
- [9]肝炎及肝病学研究进展(第三届国际肝炎及肝病学研讨会述评)[J]. 于建国,薛佩莲,吕敏和. 临床军医杂志, 2002(02)
- [10]新型肝炎病毒TTV的研究进展[J]. 姬新颖,付恩清,白雪帆,王海涛,杨为松.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