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导论6.011课程

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导论6.011课程

一、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6.011课程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朱凤增[1](2021)在《基于切换拓扑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滤波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传感、计算和无线通信能力的小型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实际工程应用需要实时监测未知的动态系统状态,因此研究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估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传感器网络通常布设在条件恶劣或危险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动态通信拓扑、饱和非线性、数据丢失、信号量化、欺骗攻击等现象。同时,传感器网络有限能源和带宽约束,也束缚了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特点深入探索了多种分布式鲁棒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基于Markov过程理论,建立了通信拓扑随机切换的数学模型;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并得到了增广滤波误差系统具有均方指数稳定和鲁棒H∞或l2-l∞性能的充分条件;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给出了分布式滤波器求解的约束条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分布式滤波器的有效性和工程应用潜力。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传感器网络诱导的随机测量数据丢失和饱和非线性下分布式鲁棒状态估计器设计问题。利用已知概率分布的二进制序列描述了随机发生的传感器测量数据丢失或者饱和非线性,采用齐次Markov链描述了滤波器网络通信拓扑结构的随机切换。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分析了滤波误差系统均方指数稳定性。然后,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给出了分布式鲁棒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最后,基于一个数值仿真例子和一个连续搅拌釜反应器系统,对分布式鲁棒滤波器有效性进行验证。(2)研究了传感器网络遭受恶意网络攻击下分布式全阶与降阶状态估计器设计问题。利用Bernoulli二进制切换序列描述了传感器网络中随机发生的恶意网络攻击,并将通信拓扑随机切换表示为齐次Markov链随机序列。保证了传感器网络在随机发生欺骗攻击、外部干扰和通信拓扑切换时,增广滤波误差系统是指数均方稳定的,且具有给定的l2-l∞性能指标。此外,通过选择合适的估计器阶数控制参数,可以分别得到分布式全阶和降阶状态估计器。(3)研究了传感器网络带宽受限下分布式状态估计问题。由于传感器网络通信带宽有限,当大量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可能会造成数据冲突。因此,通过引入轮询协议减轻了传感器网络通信负担,在该协议下每个传感器节点的测量分量将依次且周期性访问网络。考虑描述滤波网络拓扑切换规律的概率矩阵是时变的,因此采用非齐次Markov链描述随机拓扑切换行为。证明了估计误差以指数衰减的形式收敛,确保了滤波误差系统在均方意义下最终有界。(4)研究了传感器网络有限能源约束下基于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的分布式滤波问题。滤波网络通信拓扑是时变的,其切换规律遵循齐次Markov随机过程,且拓扑切换的转移概率矩阵存在部分未知的概率元素。为传感器网络引入了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不仅降低了传感器节点发送数据的工作频率,也节省了传感器网络有限能源以及通信资源。通过选择拓扑模态依赖的Lyapunov函数,推导出保证分布式H∞一致性状态估计的充分条件。然后,通过引入松弛变量和自由连接加权矩阵,进一步分析得到了期望的分布式H∞状态估计器。最后,利用所设计的分布式状态估计器分别追踪一类稳定和不稳定系统的状态轨迹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5)研究了semi-Markov随机切换拓扑下离散非线性系统分布式滤波问题。与上面研究内容不同的是,子拓扑之间随机切换过程可以满足任意概率分布规律,因此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semi-Markov型随机通信拓扑切换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信号量化、自适应事件触发机制,提高了通信资源利用率。基于semi-Markov内核方法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增广滤波误差系统的s-误差均方稳定性和H∞鲁棒性。最后,通过质量-弹簧-阻尼系统验证了滞留时间依赖的分布式滤波器的有效性。

邱莉[2](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离心泵智能化维护及自诊断平台开发》文中认为离心泵为重要的旋转机械之一,具有运行稳定、易于操作等特点,与其他设备一起配合,在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工业生产是一个关联性高的过程,离心泵性能的失衡,很可能对系统整体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当不确定性发展为不可控时,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引发人员伤亡。本文以离心泵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故障特征提取集成与故障判别集成的故障诊断技术,实现离心泵全面、精准诊断。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范数和重叠组稀疏(OGS)的稀疏重叠组套索(SOGL)方法。在频域中处理信号,使用迭代收缩阈值(ISTA)和受控极小化(MM)对SOGL模型进行求解。基于变分模式分解,推导了一种固定中心频率滤波算法,以减少信号中的无用成分。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常用时频分析方法中的谱峭度算法与可调Q因子小波分解方法,SOGL方法在提取微弱故障特征频率时具有更好的效果。2.时间序列数据中携带的信息能够反映设备的运行状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模糊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能够从多个时间维度上找到时序信号的特征,组成特征集合。该方法相比于传统的信息熵,分类准确率提高,可以达到100%。3.研究具有多层特征信息-故障判别结构的集成式诊断技术。每一层都利用不同的特征信息与判别方法进行故障诊断。多层次的分析提高了集成式诊断技术的泛化能力和诊断精度。利用时域分析方法、频率分析方法得到峰峰值、峭度、特征频率等基本的特征信息,并通过多尺度模糊熵算法获得多尺度特征集,使用平滑拟合模型得到的敏感参数特征,组合为集成式的特征信息。集成式的故障判别方法主要包括距离判别法、模糊决策法与KNN分类算法。4.开发基于物联网的离心泵智能化维护及自诊断平台,进行数据库的设计,用编程软件完成系统的功能模块并测试。

胡江涛[3](2020)在《面向飞腾DSP的模板匹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飞腾FT-M6678(以下简称M6678)DSP是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核高性能DSP。M6678采用了将指令和数据分开存储的哈佛体系结构和新型的Key Stone多核架构。图像模板匹配算法在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与跟踪、视频压缩以及视频监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速稳定的模板匹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一直是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相关性系数的模板匹配是图像匹配领域中最重要的算法之一,其特点是访存/计算密集,面向具体目标体系结构的性能优化空间较大。目前,包含相关性模板匹配在内的多种经典图像处理算法并没有面向M6678DSP体系结构的高效实现。为推动国产DSP芯片在图像处理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本文将基于相关性系数的模板匹配算法实现到M6678平台,结合算法特征与目标平台的体系结构特征,进行并行性及局部性等方面的性能优化。测试结果表明优化过后的程序性能提升明显,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M6678特有的计算资源,对于其他图像处理算法在该平台的实现和优化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针对相关性模板匹配算法在飞腾DSP平台实现与优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了模板匹配算法及其复杂度,以及M6678的底层开发环境的支持情况,完成了相关性模板匹配算法在M6678平台上的移植与实现。2、开展了面向M6678的数据级并行及指令级并行的优化研究。使用分支消除与分支外提等方法消除冗余的控制流,避免阻碍SIMD向量化的发掘,并使用编译环境提供的向量内联指令对核心运算代码进行手工向量化改写;使用循环展开,语句重排等方法提高指令级并行性,以充分利用M6678计算内核的多功能部件,多指令发射等硬件特性。3、在模板匹配算法的实现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图像分块优化方法。通过将待匹配图像进行分块匹配,减少了冗余计算,减少高速缓存压力并提高了数据局部性和cache命中率。使用面向提升数据局部性的多种循环变换方法以及数据预取优化,提升程序访存效率,隐藏访存时延。本文对优化前后的程序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向量化及局部性优化带来的性能提升最为明显,达到了1.98倍的性能提升。经过其他优化后,整体加速比达到了2.01倍。此外,本文对比了该程序在TI-C6678以及FT-M6678两个不同平台上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进行面向FT-M6678体系结构特征的优化后,该程序在FT-M6678平台上的运行性能优于TI-C6678平台,验证了本文移植及优化工作的有效性。

田志伟[4](2020)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棉蚜作业参数及施药系统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保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施药装备,被广泛应用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在棉蚜防控方面,相对于传统地面施药装备,无人机更具优势。针对目前植保无人机防治棉蚜作业时棉花植株上雾滴沉积分布特性未知,旋翼下洗气流-雾滴流-作物冠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明确,导致作业参数设置不合理,以及现有施药系统存在不足等问题,本文进行以下研究:1)以具有代表性的P20电动四旋翼植保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6~8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库尔勒试验基地进行无人机棉蚜防治试验。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方法,探索了棉花花铃期和蕾期无人机不同作业速度、高度以及喷洒量对雾滴沉积效果的影响,特别地就棉花植株上、中、下层及各层叶片正面、背面雾滴沉积数量展开讨论,筛选出棉花生长后期无人机最优作业参数,分析了旋翼下洗气流对叶片背面(棉蚜主要寄生部位)雾滴沉积数量的影响效应。其次,针对无人机在不同气象状态下的喷洒效果展开研究,对比了白天和夜间喷洒的雾滴沉积特征与棉蚜防效,以新疆地区常规喷杆喷雾机和喷枪为对照装备,结合两种气象状态下的雾滴沉积情况和棉蚜生物习性提出新的防治策略。2)针对旋翼下洗气流对棉花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促进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探索无人机旋翼下洗气流-雾滴流-作物冠层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通过航拍获取P20植保无人机不同飞行速度下作业的影像数据,采用以光流算法为主的机器视觉技术对冠层扰动区域进行提取,分析冠层扰动区域的相对位置和形状特征。其次,使用Solidworks软件和3D扫描仪建立无人机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对无人机不同作业速度下雾滴流主要沉积区域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冠层扰动区域和雾滴流沉积区域不同步是旋翼下洗气流未明显改善棉花叶片背面雾滴沉积数量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得出两区域间距与无人机作业速度之间的关系为:y=-0.3463x2+3.0432x-5.1636,R2=0.8778。3)理论分析了通过调节喷头倾角可以消除两区域间距,改善棉花叶片背面雾滴沉积量的可行性,试验获得无人机作业速度与最佳喷头倾角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y=-0.367x2+6.2932x–0.8438,R2=0.8333。以该模型为依据,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研究设计了无人机喷头倾角自动调节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喷头倾角自动和手动两种调节模式。硬件方面包含了Arduino Uno、GPS模块、舵机及其驱动器、通讯模块、LCD液晶显示屏等模块。软件方面,开发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无人机喷头倾角调节系统APP,搭建了ThingSpeak云平台,通过APP可以进行系统作业状态的远程监控和喷头倾角远程手动调节。4)将无人机喷头倾角自动调节系统安装在P20植保无人机上,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喷洒性能,结果表明安装该系统后叶片正面和背面雾滴沉积数量均明显增加,说明无人机喷头倾角自动调节系统喷洒性能良好。

陈璐[5](2020)在《基于混沌三维星座调制的OFDM-PON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世界关心的战略问题。我国《网络强国战略》和《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都将网络信息安全列为重要发展内容。光纤接入网作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距离用户端最近,因此保障光纤接入网的信息安全传输尤为重要。目前,光纤接入网的信息安全主要依靠MAC层及其上层的数据加密,对物理层的信息安全研究还不多见;然而物理层是防止信息泄露和防窃听的“前沿阵地”,因此研究光纤接入网物理层信息安全对保障整个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OFDM-PON)因其简单、灵活、高速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下一代光纤接入网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围绕提升OFDM-PON物理层信息安全性,结合混沌技术和三维星座图,对OFDM-PON的物理层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字混沌对三维星座图中的数据进行加密,丰富了加密的维度,提高了传输的安全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混沌的基本特性和应用于安全领域的优势,讨论了两种主流的数字加密技术:星座图掩盖技术和星座图变换技术,并对这两种技术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和总结。2、基于格理论,分析了影响星座图性能的两种因素:基础编码增益和边界成形增益,并根据两种因素设计了两类新型的三维16QAM星座图,两类星座图相较于现有的星座图都有更好的性能。3、基于提出的新型三维16QAM星座图,结合三维星座图掩盖加密技术,提出了 一种基于混沌星座旋转加密的安全OFDM-PON,能够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加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4、基于提出的新型三维16QAM星座图,结合三维的星座图变换加密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选择映射加密的安全OFDM-PON。混沌选择映射提升了星座图的信息熵,有效地隐藏了符号信息,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两种结合混沌三维星座调制的安全OFDM-PON都有至少1060大小的密钥空间,能够有效地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采用新型三维星座图的安全OFDM-PON相比于传统的OFDM-PON在同等误码率条件下也具有更好的信噪比性能。

于杏[6](2018)在《电动汽车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动汽车不仅具有噪声低、能源利用效率高等优点,还可以缓解传统燃油汽车驾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问题,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汽车之一。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以其运行可靠、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等诸多优点,已成为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低速电动汽车领域常用的驱动电机。与传统工业用电机不同,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要求启动转矩大,瞬时出力能力优良,例如,在爬坡、越障等工况下需要电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出力,以获得优良的驾驶体验。但是,大转矩运行会使电机温度上升迅速,为其可靠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为了防止因电机温度过高而造成电机损坏的情况发生,通常会设置温度保护。然而,现有的温度保护措施通常是被动式保护,如设置一个静态的转矩电流限定值,或者为温度设定一个保守的温度保护值,当电机超温时,控制系统立即开启过温保护使转矩降额运行,以防止电机热过载。实际上,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存在较大的热惯性,即电机温度变化总是滞后于电流的变化,这一特性为实现感应电机温度的主动控制提供了条件。作为一种闭环控制技术,主动热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功率设备的温度反馈实现对关键参数的动态调整。相较于上述温度被动控制方法,主动热控制技术的控制手段更加灵活,控制精度更高,可更加有效避免温度敏感模块的潜在破坏应力,同时使整个系统能够在最大允许温度和温度周期内连续安全地工作。目前,主动热控制技术主要应用在功率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在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控制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功率器件的主动热控制思想,通过将温度闭环引入矢量控制系统,提出了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本文首先以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数学模型以及坐标变换进行了详细推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该系统具备良好的控制性能。之后,基于损耗分析及热平衡原理建立了感应电机温升模型,将电机温度信息与空间矢量控制相结合,提出了感应电机的主动热控制方法,并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主动热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完成了仿真研究。通过对加入主动热控制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验证了所提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然后,本文先后在软硬件方面对感应电机控制系统的电源电路、驱动电路、检测电路以及通信电路等主要模块进行了设计。其中,对于通信协议的设计,本文在MODBUS协议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了应用层协议,完成了报文类型、格式定义以及通信规约的制定。最后,本文以型号为HHY3-72-H12-YJ的低速电动汽车鼠笼型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实验平台,使感应电机分别运行于加入主动热控制前后的控制系统中,对系统的控制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能够在保障电机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显着提高感应电机的短时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谢廷[7](2016)在《基于DSP平台HEVC编解码算法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技术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于高分辨率视频的存储传输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高清视频编解码和大数据传输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于2013推出新一代视频编码国际标准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同时近年来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和高性能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为并行处理系统提供了条件。本文首先基于DSP平台进行HEVC编解码算法研究,最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I TMS320C6678多核硬件平台的高清实时并行解码系统。本文首先对HEVC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理解,同时研究多核DSP平台的性能,多级内存架构。对HM16.0解码软件框架进行C代码改写,然后优化解码流程架构,针对CCS编译平台进行数据类型,自带实时库等代码改写。将PC端实现的HEVC解码系统成功移植到硬件单核平台中,针对不同分辨率视频对解码各个模块进行复杂度和耗时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决定主要结合硬件平台指令集和熵解码算法对单核解码系统进行优化。为了达到高清实时的效果,需要将解码系统部署至多核平台。结合HEVC原理和C6678多核特点设计多核高清解码并行方案。完成多核中内存分配以及多核间数据传输标志位的控制。将解码系统移植到C6678的6个核中,完成熵解码,反变换,插值重构,滤波等处理。同时利用CACHE原理,EDMA原理进一步优化数据流,减少数据访问和传输时间,提高解码效率。本文最终实现基于硬件多核平台的高清实时解码系统。

周悦[8](2015)在《信息理论准则下的匹配场声源定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试图从机器学习角度探讨从水听器测量数据中学习声源位置信息的问题。在优化算法指导下,机器学习通过最小化模型拷贝与实际测量数据之间在特定代价准则下的误差来进行数据结构的学习。传统的匹配场处理(Matched-field processing,简称MFP)方法(例如:Bartlett相关器,最大似然估计器和最小方差无失真响应估计器等)是通过在声源位置参数空间内网格搜索参数并选取估计器模糊度输出峰值处对应的参数来作为估计值。模糊度输出的倒数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误差、网格搜索是一种最平白的参数搜索策略、待估计的参数反映的即是数据的结构信息,因此说机器学习囊括了传统的匹配场声源定位方法。本论文将匹配场处理建立在机器学习框架之下,选取基于信息理论原则的代价准则,来实现对拷贝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在信息意义下的距离测量。目前有很多信息理论方法来测量信息之间的距离,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散度。本论文选取了在信息论和信号检测中有广泛应用的f-散度进行重点研究。f-散度包含信息论中广为人知的相对熵,其偶对称形式被称为信息散度。f-散度也包含了Hellinger积分,它可以构成信号检测理论中着名的错误概率下限Chernoff Bound。Bhattacharyya系数是Hellinger积分控制参数等于常数1/2时的结果,它可以不失一般性地表征信号检测问题的错误概率上、下限,其倒数的自然对数是可以测量信息间距离的Bhattacharyya距离。在信息理论框架之内,本论文选取Bhattacharyya距离作为代价准则,并仿照最小化相对熵得到最大似然估计器的方式获得了最小化Bhattacharyya距离估计器。虽然高斯分布不能保证对测量数据的实际分布进行精确的表征,但是它通常是最合理的选择。高斯分布具有中心极限定理、便于理论分析时的解析推导及易于生成其他分布的特性,使得它卓越不凡。特别的是,当随机过程的一、二阶矩已知时,高斯分布可以最大化Cramer-Rao限。这样,任何基于Cramer-Rao限的优化准则在高斯分布下就成为了一种Min-Max优化准则,即最小最大化的Cramer-Rao限。由于Cramer-Rao限是无偏估计可达的方差理论下限,该特性对于无偏估计方法的性能评估具有显着的指导意义。本论文中,假设信号和噪声随机过程均服从零均值高斯分布,数据的统计特性可以完全由协方差矩阵表征。实际的匹配场处理过程中,受有限信号平稳时间、相位无失真带宽等因素影响,只能获得有限的有效数据样本。此时,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方法获得的采样协方差矩阵就会因数据量有限而与数据的真实协方差矩阵存在误差,导致统计特性失配、数据信息的失真。因此,发展能够在统计特性失配情况下稳定工作的匹配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匹配场声源定位问题中的信号、噪声和传播过程分别进行了建模。信号和噪声均选择了零均值圆对称的复高斯随机模型。在该模型下,以最小化Bhattacharyya距离估计器为基础推导出数学形式简洁、对称的匹配协方差估计器(Matched-Covariance Estimator,简称MCE),该估计器通过匹配模型拷贝协方差矩阵和测量数据协方差矩阵的方式来进行参数估计,使得MCE具有对多秩信号参数估计的能力。对于噪声模型而言,本论文依据匹配场处理过程中的实际特点将噪声建模为空间白的本地噪声和空间相关的传播噪声场。其中传播噪声又可分为离散分布噪声(如:点干扰噪声)和连续分布噪声(如:海面生成噪声)o传播噪声因历经与声源信号相类似的水声信道传播,存在空间相似性,而对匹配场处理方法提出额外的挑战。在传播模型方面,本论文针对三种典型声源定位问题选取了三种各具代表性的模型:1)针对深海、自由场环境中的声源定向问题,选择了单模态平面波模型;2)针对浅海平稳波导环境下的声源定位问题,选择了多模态全波场模型;3)针对浅海起伏声场中的定位问题,选择了最近发展的多模态、多相干模态组模型。本论文通过在不同类型声源定位问题中,对不同代价准则下的机器学习系统性能比较,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机器学习架构下的匹配场声源定位性能。综合深海自由场、浅海全波场及浅海起伏声场的声源定位仿真结果,可以得出基于信息理论原则的MCE估计方法优于传统匹配场估计方法,因为:1)MCE能够同时开发信号和噪声的数据结构;2)MCE不采用对噪声抑制或抵消的操作,避免了在干扰源噪声与声源信号存在空间相似性时错误抵消信号的现象;3)MCE不限定信号空间的秩为“1”,可以完成对多秩信号的估计;及4)MCE不需要大量的持续数据来估计协方差矩阵,可以有效地缓解统计特性失配问题。

郭志勇[9](2011)在《可重构电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重构技术能够使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重构软件和硬件系统,具有资源利用率高、功耗低、灵活性强和功能自适应等优点,在多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数字系统的可重构计算是可重构技术中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可重构电路与系统设计和实现研究较少、可行性较差。本文针对数字、模拟、生物芯片和射频通信系统等不同领域电路系统中的技术难点问题,将可重构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提出了可重构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法。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PipeRench架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流水线可重构体系结构,及基于该架构的流水线可重构系统设计方法,提高了流水线硬件的执行速度和效率;将可重构技术应用于进化硬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水线可重构体系结构的硬件进化路由策略。该路由策略可提高硬件进化的适应和选择速度。2.将可重构技术应用于数模混合电路设计领域,提出一种用于流水线型ADC中和输入信号相关的动态可重构Dither电路结构。该结构使得Dither的设计和加入更加灵活,不仅显着提高了ADC的动态性能,而且降低了Dither硬件资源和功耗。3.将可重构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芯片电路设计,提出了一种低电压、超低功耗、带宽和增益可重构的生物电信号采集模拟前端电路,与适合生物电信号采集的量程可重构逐次逼近ADC。该生物电信号采集接口芯片采用1V低电压供电,功耗仅为36μW,可实现对不同生物和神经信号的自适应采集需要。4.针对脉冲无线电超宽带通信领域,提出了一种在实际复杂的传输环境下不同天线系统传输性能的分析方法,以及在不同传输环境下天线系统的选择策略,为超宽带通信系统射频前端重构提供了一种天线系统传输性能的实时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射频前端可重构的CMOS开关电路,该开关电路在超宽带工作频率高达35GHz情况下插入损耗低于1dB,隔离度高达40dB,与同类开关电路相比,具有高的性能指标。

曹才开[10](2009)在《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类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五大关系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中场与路、模拟与数字、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硬件与软件、经典与现代等五个关系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有关高校在该领域本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动态。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给该领域本科各专业最主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和信息。

二、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6.011课程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6.011课程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切换拓扑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滤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感器网络概述
        1.2.1 传感器网络的特性及局限
        1.2.2 传感器网络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分布式Kalman滤波
        1.3.2 分布式鲁棒滤波
        1.3.3 随机切换拓扑下分布式滤波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感器网络随机测量数据丢失及饱和测量下分布式滤波
    2.1 引言
    2.2 随机测量丢包和切换拓扑下分布式l_2-l_∞滤波器设计
        2.2.1 问题描述
        2.2.2 分布式滤波性能分析
        2.2.3 分布式l_2-l_∞滤波器设计
    2.3 随机饱和测量和切换拓扑下分布式H_∞滤波器设计
        2.3.1 问题描述
        2.3.2 分布式滤波性能分析
        2.3.3 分布式H_∞滤波器设计
    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2.4.1 分布式滤波器数值仿真
        2.4.2 连续搅拌釜反应器系统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恶意网络攻击下具有切换拓扑的分布式全阶与降阶滤波器设计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
    3.3 分布式滤波性能分析
    3.4 分布式全阶与降阶滤波器设计
    3.5 仿真实验与分析
        3.5.1 分布式全阶滤波器数值仿真
        3.5.2 分布式降阶滤波器数值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切换拓扑下基于轮询通信协议的离散系统分布式状态估计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
    4.3 滤波误差系统指数有界性分析
    4.4 分布式滤波器设计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4.5.1 数值仿真
        4.5.2 机动目标跟踪系统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切换拓扑下自适应事件触发的时变时滞系统分布式滤波
    5.1 引言
    5.2 问题描述
    5.3 拓扑切换概率信息完整情形下滤波性能分析
    5.4 拓扑切换概率信息部分未知情形下滤波性能分析
    5.5 分布式H_∞一致性滤波器设计
    5.6 仿真实验与分析
        5.6.1 稳定系统分布式状态估计数值仿真
        5.6.2 不稳定系统分布式状态估计数值仿真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半马尔科夫型切换拓扑下非线性系统分布式滤波
    6.1 引言
    6.2 问题描述
    6.3 σ-误差均方稳定性分析
    6.4 分布式鲁棒H_∞性能分析
    6.5 滞留时间依赖的分布式滤波器设计
    6.6 仿真实验与分析
        6.6.1 数值仿真
        6.6.2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仿真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物联网的离心泵智能化维护及自诊断平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2.1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过程
        1.2.2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
        1.2.3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3.1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
        1.3.2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
        1.3.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离心泵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离心泵常见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2.1 离心泵的基本介绍
    2.2 常见故障及机理分析
        2.2.1 转子类故障及产生机理
        2.2.2 轴承类故障及产生机理
        2.2.3 叶轮故障及产生机理
    2.3 故障诊断常用的方法
        2.3.1 时域分析方法
        2.3.2 频域分析方法
        2.3.3 时频分析方法
    2.4 基于稀疏重叠组套索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2.4.1 基于稀疏重叠组套索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2.4.2 基于稀疏重叠组套索方法的流程
        2.4.3 基于稀疏重叠组套索方法的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信息熵的智能诊断方法
    3.1 传统分类方法研究
    3.2 基于信息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息熵
        3.2.2 基于多尺度样本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3.3 基于多尺度模糊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3.3.1 多尺度模糊熵
        3.3.2 基于KNN分类器与多尺度模糊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的流程
        3.3.3 基于KNN分类器与多尺度模糊熵的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的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设计思路
        4.1.1 需求分析
        4.1.2 系统架构
        4.1.3 系统总体布局
    4.2 基于集成式诊断技术的专家系统
        4.2.1 趋势分析
        4.2.2 基于智能算法与专家库的集成式诊断技术
        4.2.3 集成式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4.3 智能化维护及自诊断平台的实现
        4.3.1 编程语言
        4.3.2 数据库设计
        4.3.3 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3)面向飞腾DSP的模板匹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板匹配算法
        1.2.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1.2.3 面向DSP的图像处理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2 飞腾平台的模板匹配算法移植与实现
    2.1 模板匹配算法分析
    2.2 核心FFT算法原理
        2.2.1 基2FFT算法
        2.2.2 基4FFT算法
        2.2.3 混合基FFT算法
    2.3 飞腾DSP平台概述
        2.3.1 Key Stone架构
        2.3.2 M66x Core Pac
        2.3.3 增强型M66x内核
        2.3.4 FT-M6678底层库支持分析
    2.4 模板匹配程序在FT-M6678平台上的移植与实现
        2.4.1 移植与实现方案
        2.4.2 数据结构与底层支持函数分析
        2.4.3 程序模块设计与实现
    2.5 本章小结
3 飞腾平台的模板匹配程序优化
    3.1 面向FT-M6678的图像分块优化
        3.1.1 图像分块优化的原理
        3.1.2 研究动机
        3.1.3 图像分块优化实现
    3.2 控制流优化
        3.2.1 非嵌套控制流优化
        3.2.2 复杂控制流处理的优化
    3.3 程序的向量化优化
        3.3.1 向量加速器件的介绍
        3.3.2 核心算法向量化
    3.4 循环优化
        3.4.1 研究动机
        3.4.2 循环展开优化
        3.4.3 循环分裂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测试与分析
    4.1 测试环境
    4.2 正确性测试
    4.3 程序优化后性能测试
    4.4 与TI6678性能对比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棉蚜作业参数及施药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棉蚜防治现状
        1.2.1 防治技术
        1.2.2 防治装备
    1.3 植保无人飞机在棉蚜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植保无人飞机棉蚜防治雾滴沉积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作业参数对雾滴沉积量的影响
        2.2.2 作业参数对雾滴穿透性的影响
        2.2.3 棉蚜防治效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冠层扰动区域和雾滴流沉积区域位置关系研究
    3.1 基于机器视觉的冠层扰动区位置研究
        3.1.1 P20植保无人飞机作业图像采集
        3.1.2 冠层扰动区域提取与滞后距离计算
        3.1.3 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CFD雾滴沉积区位置仿真
        3.2.1 P20植保无人飞机飞行原理
        3.2.2 植保无人飞机姿态参数计算
        3.2.3 植保无人飞机三维模型建立
        3.2.4 仿真过程与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保无人飞机喷头倾角自动调节系统设计
    4.1 喷头倾角自动调节控制模型
        4.1.1 试验方案
        4.1.2 控制模型
    4.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2.1 设计要求
        4.2.2 总体设计方案
    4.3 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4.3.1 系统总体设计
        4.3.2 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APP设计
        4.4.2 搭建云平台
        4.4.3 程序编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头倾角自动调节系统喷洒性能田间试验
    5.1 舵机固定底座设计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混沌三维星座调制的OFDM-PON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OFDM-PON保密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1.2.2 混沌加密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贡献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混沌映射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
    2.1 常见的混沌映射
    2.2 OFDM-PON中的数字混沌加密技术
        2.2.1 基于星座图掩盖的数据加密通信
        2.2.2 基于星座图变换的数据加密通信
        2.2.3 两种加密方案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三维16QAM星座图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3.1 格理论的基本原理
    3.2 三维星座图设计原理
        3.2.1 基于基础编码增益的星座图设计
        3.2.2 基于边界成形增益的星座图设计
    3.3 新型三维16QAM星座图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3.3.1 空间正六边形三维16QAM星座图
        3.3.2 适用于双偏振系统的三维16QAM星座图
        3.3.3 新型三维16QAM星座图的性能对比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沌三维星座旋转加密的OFDM-PON
    4.1 基于混沌三维星座旋转加密的OFDM-PON系统模型
    4.2 基于混沌三维星座旋转加密的OFDM-PON原理
    4.3 基于混沌三维星座旋转加密的OFDM-PON安全性分析
        4.3.1 采用空间正六边形三维16QAM星座图的安全OFDM-PON
        4.3.2 采用双偏振的三维16QAM星座图的安全OFDM-PON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沌选择映射加密的OFDM-PON
    5.1 基于混沌选择映射加密的OFDM-PON系统模型
    5.2 基于混沌选择映射加密的OFDM-PON原理
    5.3 基于混沌选择映射加密的OFDM-PON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6)电动汽车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电动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主动热控制方法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感应电机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策略
    2.1 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2.1.1 Clark变换
        2.1.2 Park变换
        2.1.3 ABC坐标系下方程
        2.1.4 αβ坐标系下方程
        2.1.5 dq坐标系下方程
    2.2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2.2.1 矢量控制原理
        2.2.2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变量解耦技术
        2.2.3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2.3 感应电机矢量控制仿真
        2.3.1 仿真模块设计
        2.3.2 仿真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研究
    3.1 感应电机热分析
        3.1.1 感应电机损耗分析
        3.1.2 感应电机温升模型
    3.2 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仿真
        3.2.1 主动热控制模型
        3.2.2 主动热控制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主控芯片最小系统
    4.3 电源电路设计
    4.4 驱动电路设计
    4.5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4.6 三相全桥拓扑结构设计
    4.7 数值采样和检测电路设计
        4.7.1 电流信号采样电路
        4.7.2 温度信号采样电路
        4.7.3 转速信号输出电路
        4.7.4 母线电压信号采样电路
        4.7.5 开关量信号检测电路
        4.7.6 油门信号检测电路
    4.8 通信电路设计
    4.9 电动汽车控制器PCB绘制与制板
    4.10 本章小结
5 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设计
    5.2 主程序设计
        5.2.1 数值采样与检测程序设计
        5.2.2 通信程序设计
        5.2.3 故障处理程序设计
    5.3 电机控制中段服务程序
        5.3.1 转子磁链观测程序设计
        5.3.2 坐标变换程序设计
        5.3.3 电流环程序设计
        5.3.4 温度环程序设计
        5.3.5 SVPWM生成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验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
    6.2 驱动系统控制性能测试
        6.2.1 驱动系统主要功能验证
        6.2.3 主动热控制方法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图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7)基于DSP平台HEVC编解码算法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
        1.2.2 HEVC视频编解码
        1.2.3 视频解码系统的硬件平台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HEVC标准及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2.1 HEVC解码关键技术
        2.1.1 基于四叉树结构
        2.1.2 预测编码技术
        2.1.3 反变换
        2.1.4 去方块滤波
        2.1.5 自适应样点偏置
        2.1.6 熵编码技术
    2.2 HEVC编解码架构
    2.3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2.3.1 平台性能分析
        2.3.2 硬件多核架构分析
        2.3.3 集成开发平台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核解码移植及优化
    3.1 开源代码分析及解码流程优化
    3.2 单核解码器移植
    3.3 单核代码线性汇编优化
        3.3.1 C代码改写优化
        3.3.2 线性汇编优化
    3.4 熵解码优化
        3.4.1 CABAC原理分析
        3.4.2 残差系数解码优化
        3.4.3 CABAC上下文索引优化
    3.5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多核并行解码系统设计实现
    4.1 多核并行方案设计
        4.1.1 多核并行可行性分析
        4.1.2 解码系统模块划分
        4.1.3 多核软件架构
    4.2 核间通信设置
        4.2.1 多核内存分配
        4.2.2 多核流程控制
    4.3 EDMA及CACHE优化
        4.3.1 EDMA优化
        4.3.2 CACHE优化
    4.5 实验结果
    4.6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信息理论准则下的匹配场声源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数学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号处理与声信号处理
        1.2.2 波束形成
        1.2.3 匹配场处理
        1.2.4 信息度量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基于信息理论准则下的信号估计
        1.3.2 统计特性失配情况下的自适应信号估计
        1.3.3 信源特征与噪声特征的联合估计
        1.3.4 一般秩信号的参数估计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机器学习视角下的常见匹配场声源定位及性能分析方法
    2.1 高斯随机过程假设
    2.2 信号、噪声和传播的建模
        2.2.1 简正波模型
        2.2.2 水下声源信号特性
        2.2.3 信号的随机模型表征
        2.2.4 噪声的随机模型表征
    2.3 常见的匹配场处理判决方法
        2.3.1 Bartlett信号估计方法
        2.3.2 MLE信号估计方法
        2.3.3 MVDR信号估计方法
        2.3.4 MPDR信号估计方法
    2.4 常见的匹配场参数估计性能分析方法
        2.4.1 Cramer-Rao限
        2.4.2 Weiss-Weinstein限
    2.5 本章小结
3 信息理论原则下的信号估计方法
    3.1 信息意义下的距离——散度
    3.2 广泛应用的f-散度
        3.2.1 Kullback-Leibler散度与最大似然估计
        3.2.2 Jeffreys散度与Jeffreys错误概率限
        3.2.3 Hellinger积分与Chernoff错误概率限
    3.3 不失一般性与广泛性的Bhattacharyya系数
        3.3.1 Bhattacharyya系数、距离和错误概率限
        3.3.2 Bhattacharyya系数的几何表征
        3.3.3 Bhattacharyya系数与Fisher信息
        3.3.4 Bhattacharyya系数与Weiss-Weinstein限
    3.4 最小Bhattacharyya距离与MCE信号估计
    3.5 本章小结
4 MCE估计方法在单模态平面波模型下的声源定向
    4.1 单模态平面波信号模型及声源定向问题
    4.2 MLE和MVDR/MPDR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4.2.1 渐进最优MSE估计器
        4.2.2 最优输出SINR估计器
    4.3 空间白噪声背景单模态平面波模型声源定向性能分析
    4.4 点干扰噪声背景单模态平面波模型声源定向性能分析
        4.4.1 目标信号到达角度估计性能分析
        4.4.2 目标信号与干扰噪声到达角度联合估计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MCE估计方法在多模态全波场模型下的声源定位
    5.1 MCE估计方法与自适应对角线加载估计方法
    5.2 空间白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定位性能分析
        5.2.1 白噪声能量已知时目标信号距离估计性能分析
        5.2.2 白噪声能量和目标信号距离联合估计性能分析
    5.3 点干扰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定位性能分析
        5.3.1 点干扰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定位问题
        5.3.2 点干扰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定位模糊度输出分析
        5.3.3 点干扰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距离估计MSE性能分析
    5.4 表面生成噪声场多模态全波场模型声源定位性能分析
    5.5 2001年亚洲海国际声学实验东海M-E航迹T点声源定位数据分析
        5.5.1 实验简介
        5.5.2 实验环境参数
        5.5.3 实验数据处理
        5.5.4 声源定位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MCE估计方法在多相干模态组模型下的声源定位
    6.1 多相干模态组模型
    6.2 多相干模态组模型下的Cram6r-Rao限
    6.3 多相干模态组模型下的声源定距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可重构电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数学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重构技术研究背景
        1.1.1 几个常用的概念
        1.1.2 可重构计算系统的研究现状
        1.1.3 可重构技术在模拟、射频与通信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流水线型电路动态可重构技术研究
    2.1 PipeRench流水线型可重构电路体系结构
        2.1.1 基于PipeRench 结构的流水线电路工作方式
        2.1.2 基于PipeRench 架构的新的流水线电路结构和工作方式
    2.2 流水线可重构电路配置算法
        2.2.1 流水级电路工作状态建模
        2.2.2 流水线可重构电路配置算法
    2.3 流水线可重构电路实验验证
        2.3.1 AES 加/解密流水线可重构性分析
        2.3.2 AES 算法流水可重构结构实现
        2.3.2.1 流水级工作方式实现
        2.3.2.2 流水级配置方式实现
        2.3.2.3 加/解密重构部分算法优化
        2.3.3 仿真及分析
    2.4 流水线可重构硬件进化路由策略
        2.4.1 流水线可重构系统中的流水线路径重构问题
        2.4.2 流水线路径时延评估函数
        2.4.3 工作状态矩阵函数
        2.4.4 最短路径重构搜索算法
        2.4.5 实验与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数转换器中可重构Dither电路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流水线型ADC 电路误差分析与行为建模
        3.2.1 ADC 主要性能指标
        3.2.2 流水线型ADC 系统工作原理
        3.2.3 流水线型ADC 误差分析与行为建模
        3.2.3.1 S/H 电路误差分析与行为建模
        3.2.3.2 子ADC 电路误差分析与行为建模
        3.2.3.3 MDAC 电路误差分析与行为建模
    3.3 Dither技术在ADC中的应用
    3.4 一种自适应的宽带大幅度Dither电路结构
        3.4.1 系统结构
        3.4.2 算法分析
        3.4.3 Dither 电路行为建模
        3.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基于输入信号特性的可重构Dither结构
        3.5.1 流水线ADC 中动态可重构Dither 结构
        3.5.1.1 流水线型ADC 系统结构
        3.5.1.2 动态可重构Dither 结构
        3.5.2 输入信号相关的Dither 算法
        3.5.3 可重构Dither 电路行为建模
        3.5.3.1 Simulink 下14 位流水型ADC 的建模
        3.5.3.2 子级ADC 中可重构Dither 建模
        3.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压超低功耗可重构生物电采集接口芯片研究
    4.1 引言
    4.2 低压超低功耗的生物电采集接口芯片电路可重构性分析
    4.3 低压超低功耗可重构生物电采集芯片电路设计
        4.3.1 系统架构
        4.3.2 前置仪表放大器电路
        4.3.3 可重构带通滤波器与增益放大器
        4.3.4 量程可重构逐次逼近型ADC
        4.3.4.1 电荷重分配型DAC 电路设计
        4.3.4.2 具有失调电压消除的比较器电路设计
        4.3.4.3 逐次逼近寄存器与转换控制电路设计
        4.3.4.4 逐次逼近ADC 仿真结果
        4.3.5 可重构电路算法分析
    4.4 性能测试与分析
        4.4.1 测试平台
        4.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超宽带通信中用于射频前端重构的天线选择策略与开关电路研究
    5.1 引言
    5.2 脉冲无线电超宽带通信系统中几种天线的传输性能分析
        5.2.1 脉冲无线电超宽带通信系统模型
        5.2.2 天线与信道分析
        5.2.3 多种信道下采用不同天线通信的性能分析和选择策略
    5.3 用于射频前端重构的CMOS开关电路研究
        5.3.1 CMOS 收/发开关系统结构
        5.3.2 串-并联对称结构的 CMOS收/发开关电路设计
        5.3.2.1 CMOS 收/发开关的电路结构与性能指标关系分析
        5.3.2.2 单开关电路结构
        5.3.2.3 串并对称结构的开关电路设计与分析
    5.4 电路仿真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历

(10)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类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五大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与路的关系
二、模拟与数字 (连续与离散) 的关系
三、分立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的关系
四、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五、经典与现代的关系
六、结束语

四、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6.011课程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切换拓扑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滤波方法研究[D]. 朱凤增. 江南大学, 2021
  • [2]基于物联网的离心泵智能化维护及自诊断平台开发[D]. 邱莉.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面向飞腾DSP的模板匹配算法的实现与优化[D]. 胡江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4]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防治棉蚜作业参数及施药系统优化设计[D]. 田志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混沌三维星座调制的OFDM-PON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 陈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电动汽车感应电机主动热控制方法研究[D]. 于杏.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1)
  • [7]基于DSP平台HEVC编解码算法研究及优化[D]. 谢廷.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8]信息理论准则下的匹配场声源定位[D]. 周悦. 浙江大学, 2015(06)
  • [9]可重构电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郭志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电气工程与信息科学类本科基础课程教学五大关系的思考[J]. 曹才开.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1)

标签:;  ;  ;  ;  ;  

MITEECS通信、控制与信号处理导论6.011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