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钰[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教育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李静[2](2021)在《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内容,语文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育人成才”“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学主要以启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承担教学重任、获得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导读派”的代表,钱梦龙和蔡澄清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与“点拨教学法”。他们的教学方法都以“启发诱导”为主,在循循善诱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设置灵活实用的训练方式,并且注重养成学生积累的习惯。他们的课堂宽松民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鼓励和启发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本文以钱梦龙和蔡澄清的语文教学为重点,分三章探讨他们的教学思想及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主要概述两位老师的教育思想,从形成历程和内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主体—主导”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在继承发展中与时俱进。第二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教学方法、训练方式以及教学评价进行归纳比较。在他们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将“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他们的教学强调“训练”,“以训练为主线”代替以“讲”为主的课堂。在教学中以鼓励、唤醒为主,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并对考试制度进行建设性的探索、改革和总结。第三章“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两位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汲取经验,学习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与做法,借鉴他们在教材、学情、教学反思、课堂提问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中好的做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结语部分对钱梦龙与蔡澄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进行总结,对语文教育教学作出展望。
姜鸿翔[3](2021)在《一位接地气的语文教育家——读蔡肇基语文教育文论断想》文中提出蔡肇基先生具有农村、县城、省城语文教育的丰富经验,既有宏观视野又很接地气地加强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且近四十年连续参加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他的作品丰富,除《从成语学语文》《中华美德文言故事译注》等十部着作外,还在报刊书籍发表二百余万字的文论,涉及语文教师论、阅读教学论、写作教学论、语知教学论、课文选讲以及诗文序评等诸多方面。其中,关于语文教师的"五guān三论"三篇和"千万不可忘记"六篇,尤具重要影响。
陆亚柳[4](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文中指出教材的选编是课程论研究的重点,选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它不仅承载着知识信息,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智力、能力、审美情趣以及人格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外国选文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在课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纵观十二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选编取向,在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十二套教材为对象,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进行研究,以期对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和外国选文的选编进行整体的概述,形成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部分重点从篇目、数量、文体、国别、时代、经典性程度和价值取向七个方面对外国选文的变化进行整体分析,可以发现在选文的篇目上,共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多于独有篇目的选录次数,变动程度保持中等;外国选文的数量变化较大,总体上呈现出“U字形”的发展趋势;文体以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和实用文体;选取的多为欧美国家的作品,展现出“欧洲中心”的趋势;选文的经典性程度呈现出“n字形”的变化态势,选录了大量经典作品;价值取向方面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人与自然”取向也越来越受重视。第三部分针对外国选文选编的变化情况,从社会变迁、教育思想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影响其选编的因素。第四部分反思了外国选文选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选编建议和教学建议。在选编时要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进一步扩大选取范围,顺应时代潮流,思考整本书视野下的外国选文。在教学中要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郑好洋[5](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辛弃疾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是词体文学发展“极盛的时期”的代表人物,被冠以“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称号。1949年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几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每一套都有选录辛弃疾的词作,只有个别年份因特殊情况没有选录。学习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古典文化知识,还能体悟到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当前学术界在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方面已有颇丰的研究成果,但是辛词在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方面的专门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辛词教学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文章对1912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进行纵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选编依据等内容;对辛词的单篇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单篇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基于单篇教学的局限性,提出自己的专题教学设计。绪论部分与四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内容。第一章通过对1912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进行纵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词选编的数量、内容、风格等特点,并从辛弃疾及其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倾向、审美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导向等方面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依据。第二章通对辛词单篇教学案例的整理、展示及分析,归纳单篇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点,总结其“教学方法比较保守”、“忽视课后巩固环节”、“教学时长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三章分析专题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开展辛词专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准备。第四章展示辛弃疾词专题教学的设计。
杨玄璘[6](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同时小说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制和实施为研究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考察方向,也为语文教师能更好地开展小说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关于初中小说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以:文本研究、教材分析、实践调查和教学策略为主要阐述方向。通过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相应要求,探究小说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塑造。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也应关注到文体对语文学习意义的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小说时保持一定的文体意识。同时,设计符合小说学习的教学过程和适合初中阶段学情的教学方法是奠定学生学习小说文本的基础。根据现行统编版和以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对比,并统计研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篇目。通过统编版和人教版教材中小说篇目分布对比的情况,分析统编版小说教学特点,合理运用“自读”与“教读”两种课文类型的编排,使“教”和“学”能够灵活适用于小说阅读学习中。通过制作调查问卷,以及问卷上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初中生阅读小说的兴趣较强,但是理解课文的能力不足,文学素养积累不够,所以学习小说比较吃力。而教师教学方面,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发现教师研读文本的素养还有所欠缺。教学理念上,受到先进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但是没能够有效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技术三个方面阐述小说教学的改进方法,将“三位一体”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读课文,区分自读与教读两种课文的教学功能。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教育技术和教学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分析调查当下初中小说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策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小说教学提供一些有效帮助。
董瑞举[7](2020)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中古诗词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体裁之一,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朦胧的意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致力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以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作为出发点,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作为载体,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审美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点,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古诗词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及策略。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古诗词与审美能力的相关研究,界定核心概念,阐释主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概述,分析了中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从审美能力结构的四方面分析了初中生审美心理状况;梳理并总结了近年来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与审美能力的内容;分析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审美资源的艺术特征。第三部分:根据课堂观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呈现了学生在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提出初中古诗词教中审美能力培养要遵循体验性原则、交流性原则与能动性原则。第五部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提出具有实操性的策略。
胡轶惠[8](2020)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因为独特的民族性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包含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尊重多样性的统一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以道德代替宗教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强调人的能动性的“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语文课程领域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集中体现在以语言、文学为形式的关于人类的心灵、理念、信仰的精神文明部分,可以分成审美价值和伦理道德两大核心内容。审美价值涵盖古典诗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伦理道德包括孝亲敬老的仁爱之心、谦虚有礼的和谐精神、诚实守信的交往之道、精忠奉献的家国情怀、笃实坚毅的力行标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了“文化本位”的语文教育观念,其本质是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它符合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有利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语言材料、创设审美情境、搭建思维平台以培养学生语感、审美、思维能力在内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分析涵盖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同时解读暗含其中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在初中语文教学具体实践中要确立文化层面的教学目标,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关注学生行为表现,对学生实际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组织能力。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贯通,以真实的言语任务实践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自身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共鸣和归属感的同时,对传统能够进行主观建构,将现代的需求融入其中,不断创新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马磊[9](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黄映松[10](2020)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让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深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从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生活境遇,尤其是情感需要的角度来看,在教学中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因此,本文从语文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紧密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首先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为例,深入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感教育状况,综合分析他们的情感教育状况及现存问题。据调查和访谈,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的情感关怀和教育,尚未真正走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其中的原因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重视情感教育,不知道如何选择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主要任务确立为:在充分掌握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状况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为基础,整合其他情感教育资源,重点研究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以期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提供具体可行的策略及实践方面的参考。论文绪论部分,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并说明了本研究存在的意义。论文第一章,重点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依据。该部分按照“价值性”“必要性”两个关键词展开,首先明确了语文情感教育的功能,即探索语文情感教育的价值所在,然后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论文第二章,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情感、情感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该部分旨在通过进入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场,充分了解他们的情感状况,以及它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受到情感教育的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这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淡漠、自卑、低落、孤独等情感现象,学校教学中也存在学习情感教育缺失、家庭情感教育缺位等问题。论文总结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教师情感教育策略及实践缺失,家庭情感教育中父母情感关怀不足,监护人能力水平有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论文第三章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论文结合教学案例,提出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可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立足学情,整合情感教育资源;其次,选择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最终,设计情感教育教案,有效指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实践的完成。论文第四章,结合前一章的教学策略思考,对农村初中语文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展示,并作出反思和总结,以期策略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
二、“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2)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第一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思想的形成 |
二、“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的内涵 |
第二节 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概述 |
一、蔡澄清点拨教学法形成 |
二、“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内涵 |
第三节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思想比较 |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 |
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二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 |
第一节 因势利导,启发教学——语文教学方法比较 |
一、钱梦龙善用导读法 |
二、蔡澄清长于点拨教学法 |
三、二者教学方法的比较 |
第二节 练习迁移,深化提高——语文训练比较 |
一、钱梦龙以“学生自能读书”为目的 |
二、蔡澄清以“总结提升”为目的 |
三、二者教学训练比较 |
第三节 激励启发,综合考查——语文教学评价比较 |
一、钱梦龙教学评价以鼓励、唤醒为主 |
二、蔡澄清教学评价以双向反馈、点拨归纳为主 |
三、二者教学评价的比较 |
第三章 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博学慎思——对语文教学理念的启示 |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材分析能力 |
二、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
第二节 授业解惑——教学方法创新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
一、教师要提问有方,理答有法 |
二、教师要敢于创新,善于实践 |
三、教师要注重反思,促进自身成长 |
第三节 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二、教导学生合作学习 |
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一位接地气的语文教育家——读蔡肇基语文教育文论断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4)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发展历程概述 |
一、1950年-1987年国定制时期 |
二、1988年-2016年审定制时期 |
三、2016年至今“国定制”统编版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概述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 |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
三、新世纪以来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情况及分析 |
第一节 篇目上变动程度居中 |
一、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篇目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二节 数量上呈现“U字形”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数量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三节 文体上呈现单一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文体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四节 国别上范围扩大,以欧美国家为主 |
一、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国别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五节 时代上以19、20世纪作品为主,早期作品逐渐入选 |
一、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时代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六节 经典性程度上呈现“n字形”发展趋势 |
一、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经典性程度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七节 价值取向上以“人与社会”关系取向为主,“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逐渐得到重视 |
一、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统计与分析 |
二、外国选文价值取向的变动情况总结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变动归因 |
第一节 社会变迁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根本因素 |
一、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机制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对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的影响 |
第二节 教育思想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重要因素 |
一、各时期教育思想的变动情况及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
二、教育家思想对外国选文的影响 |
第三节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影响外国选文选编的直接因素 |
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的变动情况 |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关于选文要求变动的特点 |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存在的反思 |
一、在数量上选文占比较小 |
二、在地域上选文范围仍较狭窄 |
三、在时代上忽视了外国早期的文学 |
四、在文体上分布不平衡 |
五、整本书阅读未得到重视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材外国选文选编建议 |
一、适当增加外国选文的数量 |
二、扩大选文范围 |
三、认识民族文化为前提 |
四、顺应时代潮流 |
五、整本书阅读理念下的选文 |
第三节 初中语文外国选文教学建议 |
一、在变动中扩展选文写作及作家背景 |
二、在变动中把握经典选文 |
三、在变动中重构选文解读 |
四、在变动中创新对以往教材的使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1919年至1949年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 |
一、整体概况 |
二、《词选》中辛弃疾词的选录情况 |
第二节 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 |
一、辛词选编的数量特点 |
二、辛词选编的内容特点 |
三、辛词选编的风格特点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依据 |
一、辛弃疾及其词的重要地位 |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
三、审美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导向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单篇教学研究 |
第一节 辛词教学典型案例展示 |
第二节 辛词教学案例的优点 |
第三节 辛词教学案例的局限性 |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二、教学方法保守 |
三、忽视课后巩固环节 |
四、教学时长的局限性 |
第四节 辛词的单篇教学策略 |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三、重视课后巩固环节 |
四、注重吟诵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专题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 |
一、单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基础和支撑 |
二、专题教学是单篇教学的整合、扩展与提升 |
第二节 开展辛弃疾词专题教学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现实因素 |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准备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篇目的确定 |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
五、教学课时的说明 |
六、建立学习小组 |
第四章 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传记赏读:热血英雄辛弃疾 |
一、走进英雄(第1、2课时) |
二、书写英雄(第3课时) |
第二节 作品精读:英雄人格微探 |
一、壮志未酬(第1课时) |
二、热血难凉(第2、3课时) |
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第4课时) |
第三节 对比教学:“苏旷辛豪”风格探析 |
第四节 拓展赏析:别样意蕴的婉约词 |
第五节 才艺展示 |
一、文言练笔:辛弃疾小传(第1课时) |
二、戏剧演绎:辛弃疾小剧场(第2课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教学要求的体现 |
一、根据实施建议确定语文知识内容 |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
三、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依据人文主题确定小说教学目标 |
二、以小说文本特色确定教学过程 |
三、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
第二章 统编本教材中小说篇目选编的基本情况及教学特点 |
第一节 小说篇目的分布情况 |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的分布情况 |
二、统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的分布情况对比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的教学特点 |
一、根据编排方式平衡教学比重 |
二、根据小说教材特点确定教学方向 |
第三章 初中小说教学的现状与归因 |
第一节 学生“学”小说课文的现状及归因 |
一、阅读兴趣强但知识获取度低 |
二、思维活跃但文本理解表象化 |
三、阅读类型多样但阅读价值低 |
第二节 教师“教”小说篇目时存在的现状及归因 |
一、教学研究滞缓 |
二、“流程化”教学误区 |
三、教学理念实施延迟 |
第四章 统编本初中小说教学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构建教学设计 |
一、创设小说教学的“情境化”营造环境氛围 |
二、建立师生之间的“对话性”深化文本解读 |
三、聚焦小说文本的“资源性”拓宽教学空间 |
第二节 教师以课文类型主导教学方式 |
一、教读课文:掌握小说阅读方法 |
二、自读课文:学会运用阅读方法 |
三、小说阅读应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
第三节 教学技术在小说教学中的多重运用 |
一、小说改编影视作品与小说教学 |
二、多媒体使用与微课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5 研究方法 |
1.6 理论基础 |
1.7 概念界定 |
2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概述 |
2.1 基于课标解读古诗词与审美发展 |
2.2 教材与审美资源的特征分析 |
2.2.1 统编版教材辑录古诗词分析 |
2.2.2 审美资源的特征分析 |
2.3 学生心理分析 |
3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3.1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 |
3.1.1 忽视审美感知力 |
3.1.2 缺乏个性化审美想象力培养 |
3.1.3 审美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
3.1.4 审美情感驱动力不足 |
3.1.5 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
3.2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归因 |
3.2.1 学校缺乏活跃的审美氛围 |
3.2.2 教师的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
3.2.3 学生缺乏审美意识 |
4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 |
4.1 体验性原则 |
4.2 能动性原则 |
4.3 交流性原则 |
5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
5.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读教学质量 |
5.2 联系自读教学实现教学的连续性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
二、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阐释 |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第二节 语文教育的特质 |
一、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二、语文教学是动态和静态统一的过程 |
三、语文教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的过程 |
第三节 语文教育领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层次划分 |
二、在语文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
第二章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阐释 |
第一节 “文化本位”教育理念的价值 |
一、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
二、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
三、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
第二节 贴合“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
一、为语感培养提供语料 |
二、为审美体验铺设情境 |
三、为思维发展提供平台 |
第三章 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 |
第一节 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
一、“定篇”性质的选文系统的文化体现 |
二、双线单元设计的知识系统的文化体现 |
三、文化体现于注重情境式阅读的练习系统 |
四、文化体现于注重启发式阅读的助读系统 |
第二节 阅读代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实践 |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经典诗文中 |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哲理论说文中 |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演讲 |
第四节 通过名着阅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一、小说解读方式教学 |
二、古典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以《水浒传》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重难点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功能及价值 |
第一节 语文情感教育的功能 |
一、完善人格,有益身心健康 |
二、弥补缺失,丰富情感世界 |
三、有助交流,和谐人际关系 |
四、提高修养,树立正确观念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价值 |
一、现实价值:培养健康人格的现实要求 |
二、学科价值:达成语文教育情感获得的重要目标 |
三、政策指向:契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理念 |
第二章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兴文县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 |
二、情感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
一、情感教育状况调查 |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问题及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整合情感教育资源 |
一、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情感教育资源 |
二、开发初中语文教材之外的隐蔽性情感教育资源 |
第二节 创新情感教育方式 |
一、语文教材:分门别类,挖掘文本情感 |
二、语文教师:以情施教,传递文本情感 |
三、语文教法:情境教学,触发学生情感 |
四、语文教学:写作抒情,深化学生情感 |
第三节 设计情感教育专题 |
一、前提:学情分析 |
二、原则:“情知”对称 |
三、载体:设计情感能力课,助推情感教育实施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情感教学实践——以亲情教育为例 |
一、基于语文课堂内的情感生成 |
二、基于语文课堂外的情感拓展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实践中的思考 |
一、情感教育实践的成效 |
二、情感教育实践的问题 |
三、情感教育实践的完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着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 孔德钰.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钱梦龙与蔡澄清语文教学比较研究[D]. 李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3]一位接地气的语文教育家——读蔡肇基语文教育文论断想[J]. 姜鸿翔. 语文教学通讯, 2021(04)
- [4]新中国成立后初中语文外国选文选编变动研究[D]. 陆亚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D]. 郑好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6]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杨玄璘.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 董瑞举.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8]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 胡轶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10]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D]. 黄映松.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