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19)在《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的“社会”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空竹的历史久远,最早是皇宫庭院的玩物。根据史书考证,我国空竹应当有九百年的历史。然而,北京空竹若从明代计算的话,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抖空竹不仅具有健身性与娱乐性,同时是兼具竞技性与表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2006年,“北京抖空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作为民俗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见证的“北京抖空竹”在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其生存、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众多新的挑战:文化空间的缺乏、技艺传承的难度、研究成果的缺失、空竹商品市场萎缩。保护与传承中国北京的本土空竹文化,空竹运动的社会培育研究势在必行。培育是凭借外界力量的主动介入推动某一事物发展壮大。北京市空竹运动的传承与发展,目前更多的是通过空竹运动协会这样的体育社会组织来实现。因此,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对空竹运动协会的支持和介入,是促进空竹运动协会稳定发展,更好发挥传承与创新作用的基本保障。空竹运动协会组织活力的激发和自治能力、自我“造血”功能的增强,是推动空竹运动更好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本文所研究的“社会”是公共领域,指在市场经济领域与国家政治领域之外,是以自愿形式组成的体育社会组织。本研究以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的自主性管理的角度,以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的组织特征和组织培育为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为市民社会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自组织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北京市西城区空竹协会”等个案,从北京市空竹运动的组织结构、制度、资源管理以及活动开展情况等方面对北京市空竹运动的社会培育进行了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凭借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确保空竹运动社会组织的稳定持续发展,从而令空竹运动得到有效地传承与保护,为北京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开展提供强有力地保障。据本研究可知,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建设初具规模,但目前在空竹运动“社会”培育中,还面临着些许挑战。空竹运动组织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相当有限,仍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资源依赖性较强,组织自身造血能力与意识不足;成员大多是退休人员,老龄化明显;内部治理结构与制度不健全;组织彼此缺少互动与合作,未形成公共体育服务网络结构;校园推广程度较低。因此提出了,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施分类精准培育;拓宽空竹运动组织的经费获取渠道,合理利用各界资源;创新空竹运动的技术、运动形式,不断扩大空竹运动的参与群体;完善空竹运动组织的内部治理,整合结构与制度功能;创建空竹运动组织网络,拓宽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交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张岚[2](2016)在《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性标志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生产力的创新,但在根基上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管理部门在价值观、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进行的创新引导、创新激励、创新风险保障和创新收益的合理分配,是市场创新的基础。政府部门的创新扩散,可以推动政府创新的方法、规模和效率,支持市场和社会创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在这股全球改革的大潮中,中国政府创新的活动也非常踊跃,一大批地方政府积极实践,因地制宜进行改革,收获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地方政府创新对于推动行政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多政府创新项目不但在始创地保持着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甚至扩散至全国;也有的项目尽管在始创地失败了却“墙内开花墙外红”,被其它地方政府广泛仿效。但也有不少创新项目不但没有得到扩散甚至在始创地也是名存实亡。为什么许多曾经获奖的创新项目命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如何有效推动政府创新的扩散,既保证创新扩散的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创新解决本地问题的效果,是本文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政府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动力和条件进行梳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至今已举办八届,考虑到创新扩散的时滞性,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第一至第五届获优胜奖的案例的追踪和分析,获得如下发现:一是政府创新的持续性跟扩散情况存在着紧密关系,不具有持续性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没有得到扩散。二是政治改革类创新项目的扩散性程度主要取决于中央政府、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广,自主性的扩散相对较少。三是公共服务类创新和社会管理类创新的扩散情况相对较好,且多为自主性的扩散方式。通过对浙江政府创新的多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的介入对于创新扩散意义重大。创新的扩散首先需要上级政府的认同,上级政府通过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加以引导,保障和鼓励创新的扩散。仿效政府官员的坚持和推动是保障创新扩散成果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那些有胆识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并敢于冲破重重阻力的官员,才有可能通过持续的推动使得该项创新的仿效得以可能。扩散程度高的创新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推动亦或是仿效政府有强烈的动机接纳该项创新。由层级较低的上级政府来推动或是仿效政府的动机不够强烈和主动,创新扩散的区域会受到较大限制且创新的可持续性不强,不能充分实现创新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研究还发现,政府创新和企业创新所追求的目标截然不同,政府创新扩散也有不同的扩散路径和扩散逻辑。在强制性扩散模式下,上级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的纵向扩散,在扩散速度上呈现优势,创新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小。在自发性扩散模式下,主要由仿效政府自主学习,扩散的创新适应性较强,但扩散效率相对较低。政府创新扩散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互动和博弈的过程,这些合作和博弈,存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也存在于政府和社会之间。
孙塔娜[3](2014)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以某市救助管理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流浪乞讨现象在古今中外都不鲜见,他们是生活在社会阶层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群的出现已成为现代和谐社会中一个难解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国家经济发展、城市治理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发展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流浪儿童是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广泛关注的弱势群体中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我国各大中型城市外来务工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市区流浪儿童与日俱增,他们因各种因素离家出走,他们的形象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不受社会欢迎的人,被称为问题儿童和不良少年,如果此类现象不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处理,不仅造成流浪儿童身心健康受到侵害,也极易造成流浪儿童人格的扭曲,甚至使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被不法分子引诱而接受不良道德的价值观念的诱导,导致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危害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的整体形象,从而流浪儿童成为了国家急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虽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级组织在十几年里进行了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各层级救助管理站,采取了各种措施对流浪儿童实施了救助保护,使儿童流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从根本上解决儿童流浪这一社会问题,建立一套可持续性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则是摆在我国政府和社会组织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在某市救助站实习期间的体会与感悟,调查与实践,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救助管理站及其流浪儿童基本状况,并针对流浪儿童救助站在救助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流浪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而分析流浪儿童产生的具体原因,总结认为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儿童监护人的缺失、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社会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流浪儿童的产生。同时,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认为自2003年救助管理制度改革后,救助流浪儿童的工作主要以救助、管理、教育、安置街头流浪儿童为主,其直接目的是使流浪儿童返回原户籍地,回归家庭,其常规的救助方法主要是在站内提供食宿、通讯、医疗等服务和帮助,联系核实户籍、亲属后,通过亲属认领、户籍所在地救助管理站接回以及现救助管理站护送返乡等方式帮助受助流浪儿童返乡。由于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用传统的救助管理方法很难做到针对性救助,救助管理站存在着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救助管理问题和难点,作为受过专业学习培养的社会工作者理应承担责任,采用先进的工作理念和专业的工作方法,解决救助流浪儿童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并通过各种途径,整合资源,帮助其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走出困境。
孙捷[4](2011)在《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创先争优 助推医院发展——台州市博爱医院建院14年发展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台州市博爱医院于1996年8月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界定为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租用1 180平方米的民房开业,1年后,买下一家倒闭的工厂,占地2.8亩。经过改、扩建,业务用房达6 000平方米。于1997年11月8日搬迁,使医院初具规模,开放床位120张。随着医院的迅速发展,原有医疗用房已不够使用,2000年,开始征地建设医院,
姚艳玲[5](2006)在《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农科院为例》文中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待开发地区,其比较优势是土地、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劣势是人才欠缺,尤其是科技人才欠缺。我国区域科技能力和水平的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更大,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落后已成为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技人才的匮乏与使用不当是科技落后的瓶颈之一。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西部科技人才,他们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是以公益性研究、创造社会效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然而,人才流失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针对企业人才的,针对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的人才研究非常有限。本文借鉴了国内外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科技人才流失的原因及留才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 本文在对西方人才流失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以新疆农科院为个案,对107名一线科技人员进行“新疆农科院一线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四个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OLS)分析。通过定量研究发现:(1)一线科技人员对各工作要素和科研环境要素满意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学习培养、收入福利、项目申请立项成果排名、单位沟通、科研信息环境、职称晋升、单位发展前景、工作认同感、学术开放程度、上司因素、团队关系、科研人员相互交流。(2)科研信息环境、科研人员交流、团队关系、单位沟通、工作认同感等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失意图具有显着影响。 为了弥补量化研究测量取向的局限性,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本文也对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流失原因进行了质的研究。本人对个别科技人才、管理者或群体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导致西部科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科研信息环境落后、实验室管理较封闭、单位定位不清晰、科技人员发展预期不明确、单位与科技人员相互间缺乏认同感、单位内沟通不畅、民主渠道不通畅、考核制度与绩效不挂钩、没有建立公平激励的薪酬体系、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不配套等。 研究人才流失原因的目的是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留住人才。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为新疆农科院科技人才提出留才机制体系的设计思路,即留才三环模式,依此提出了一套留住科技人才的措施:(1)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和人才规划;(2)用特色科技项目搭建科技人才的事业平台;(3)优化科研环境的建设;(4)建立岗位绩效考核体系;(5)建立公平激励的薪酬体系;(6)五种有效的精神激励方式;(7)因地制宜地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李华[6](2004)在《北京市科教兴村运转机制及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取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座谈调研与查找资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的技术路线。在认真总结北京市7年多来全市20余个科教兴村老试点和1999年、2001年两次大规模村级调查(200余村)、北京市2002年十三个科教兴村新的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如何依靠科技、教育在发展村域经济、开展科教兴村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重点总结归纳了7年来北京市如何依靠科技、培育乡土人才、促进村域经济发展的科教兴村的管理体系、运作模式、村级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21世纪北京市科教兴村的概念、目标和工作思路;并在国内首次较系统地、深入地阐述了21世纪科教兴村的四大运行理论基础:村域生产力系统理论(对内)、村域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对外)、“源、库、流”运转学说和“生态平衡理论和限制因子学说”。特别是在国内首次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与同化产物运输的“源、库、流”学说相结合,用于科教兴村,提出科教兴村“六流合一”新的“源、库、流”运转机制,为基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提出了2000-2010年北京市村级人才的需求状况(专业、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等),为北京市21世纪初的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开发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艾晓光[7](2004)在《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12月23日,我院召开“2003年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老年体协和院属各宿舍区活动站负责同志,老干部局副局长钟代胜、孙瑜参加了会议。 会前通过了新成立的老年乒乓球协会领导机构,并增选了孙瑜为老年体协副主?
二、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的“社会”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空竹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载体 |
1.1.2 “社会”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的必要性 |
1.1.3 从社会组织管理视角对空竹运动发展的研究欠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3.1 研究学习政府和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 |
1.3.2 分析北京市空竹运动的历史演进过程 |
1.3.3 调查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的现状 |
1.3.4 针对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提出建议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空竹运动的研究综述 |
1.4.1.1 空竹运动历史 |
1.4.1.2 空竹运动保护与发展 |
1.4.1.3 空竹运动传承进校园 |
1.4.2 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综述 |
1.4.2.1 社会组织概念 |
1.4.2.2 社会组织分类 |
1.4.2.3 社会组织特征 |
1.4.3 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综述 |
1.4.3.1 体育社会组织概念 |
1.4.3.2 体育社会组织分类 |
1.4.3.3 体育社会组织特征 |
1.4.4 关于全民健身的研究综述 |
1.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1 核心概念界说 |
1.5.1.1 关于“社会”的界说 |
1.5.1.2 关于“培育”的界说 |
1.5.2 理论基础 |
1.5.2.1 市民社会理论 |
1.5.2.2 自组织理论 |
1.5.2.3 资源依赖理论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地调研法 |
2.2.3 个案研究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基本历程 |
3.1.1 北京市空竹运动起源 |
3.1.2 北京市抖空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1.3 北京市空竹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
3.2 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的发展现状 |
3.2.1 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队伍建设 |
3.2.1.1 工作人员情况 |
3.2.1.2 会员情况 |
3.2.2 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建设 |
3.2.2.1 登记注册情况 |
3.2.2.2 制度建设情况 |
3.2.3 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资源管理 |
3.2.3.1 场地设施管理 |
3.2.3.2 资金管理 |
3.2.4 北京市空竹运动活动开展情况 |
3.2.5 小结 |
3.3 个案研究 |
3.3.1 北京市级空竹运动协会 |
3.3.1.1 北京市级空竹协会的队伍建设 |
3.3.1.2 北京市级空竹协会的主要经费来源 |
3.3.1.2 .1收取会费 |
3.3.1.2 .2政府资助 |
3.3.1.2 .3社会赞助 |
3.3.1.3 北京市级空竹协会开展的活动 |
3.3.1.4 小结 |
3.3.2 北京市西城区空竹运动协会 |
3.3.2.1 北京市西城区空竹协会的队伍建设 |
3.3.2.2 北京市西城区空竹协会的经费来源 |
3.3.2.3 北京市西城区空竹协会开展的活动 |
3.3.2.4 小结 |
3.3.3 北京市级与西城区空竹运动协会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3.4 北京市空竹运动组织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缺乏自主性 |
3.4.2 资源依赖性较强 |
3.4.3 成员老龄化明显 |
3.4.4 治理结构与制度不健全 |
3.4.5 组织间未建立层级管理关系 |
3.4.6 校园推广程度较低 |
3.5 策略 |
3.5.1 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施分类精准培育 |
3.5.2 拓宽空竹运动组织的经费获取渠道,合理利用各界资源 |
3.5.3 创新空竹运动的技术、运动形式,不断扩大空竹运动的参与群体 |
3.5.4 完善空竹运动组织的内部治理,整合结构与制度功能 |
3.5.5 创建空竹运动组织网络,拓宽服务 |
3.5.6 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交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文献述评 |
1.2.1 创新与政府创新 |
1.2.2 创新扩散与政府改革 |
1.2.3 制度变迁与创新扩散 |
1.2.4 创新扩散过程及其实现 |
1.2.5 小结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过程和实现:一个理论框架 |
2.1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内涵 |
2.1.1 地方政府创新 |
2.1.2 政府创新扩散 |
2.1.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系统要素 |
2.2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模式 |
2.2.1 纵向扩散 |
2.2.2 自主性扩散 |
2.3 创新扩散主体 |
2.3.1 地方政府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 |
2.3.2 中央政府主导全局性创新扩散 |
2.3.3 上级政府主导局域性创新扩散 |
2.3.4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2.4 创新扩散动力 |
2.4.1 始创政府和上级政府的推动力 |
2.4.2 仿效政府的需求拉动力 |
2.4.3 环境因素的压力 |
2.5 创新扩散条件 |
2.5.1 创新成果:四大特性 |
2.5.2 始创政府:意愿与升华 |
2.5.3 仿效政府:认同与能力 |
2.5.4 传播渠道:多元与互动 |
2.5.5 扩散环境:接纳与支撑 |
3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现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数据 |
3.1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衡量 |
3.1.1 创新的扩散程度 |
3.1.2 创新扩散的绩效 |
3.2 创新扩散的现状 |
3.2.1 创新项目的若干特征 |
3.2.2 创新扩散内容 |
3.2.3 政府创新扩散程度 |
3.3 创新扩散现状分析 |
3.4 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案例选择 |
4 强制性推动的高扩散:基于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分析 |
4.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4.2 创新的扩散过程 |
4.2.1 创新在武义县的扩散 |
4.2.2 创新在浙江省的扩散 |
4.2.3 创新在其他地区的扩散 |
4.3 创新扩散的分析 |
5 非强制性推动的低扩散:基于义乌总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分析 |
5.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5.2 创新扩散过程和分析 |
5.2.1 创新扩散过程 |
5.2.2 创新扩散分析 |
5.3 创新扩散困境 |
6 自主性低扩散:基于温岭“民主恳谈”的分析 |
6.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6.2 创新项目的扩散及其分析 |
6.2.1 民主恳谈的扩散情况 |
6.2.2 参与式预算在温岭的扩散情况 |
6.2.3 创新扩散的过程分析 |
6.3 扩散困境 |
7 自主性高扩散:基于庆元技能型乡镇政府和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分析 |
7.1 创新的发起和过程 |
7.2 创新扩散及其过程 |
7.3 创新扩散分析 |
8 案例分析比较及理论拓展 |
8.1 案例分析比较 |
8.1.1 扩散模式 |
8.1.2 扩散主体 |
8.1.3 扩散动力 |
8.1.4 创新扩散条件 |
8.2 理论拓展 |
8.2.1 政府创新扩散的“异化” |
8.2.2 政府创新扩散的困境 |
9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流浪儿童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以某市救助管理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儿童流浪原因的研究 |
(三)关于流浪儿童救助方面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个案工作 |
(四)小组工作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流浪儿童 |
(二)流浪儿童社会救助 |
(三)救助管理站 |
第一章 某市流浪儿童现状及救助管理站情况 |
第一节 某市受助流浪儿童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 某市受助流浪儿童的现状分析 |
二、 流浪儿童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某市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站现状及救助工作 |
一、 救助管理站现状 |
二、 救助管理站救助工作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必要性 |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面临的难点分析 |
一、 偏重的“管制”理念导致流浪儿童的重复救助 |
二、 流浪儿童的“撒谎”与“被撒谎” |
三、 流浪儿童乞讨职业化及受犯罪团伙胁迫控制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优势分析 |
一、 救助目标从返家到回归 |
二、 救助理念从管理到“助人自助” |
三、 救助人员从非专业到专业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具体介入 |
第一节 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小组工作介入 |
一、 小组背景资料 |
二、 小组主题和目标 |
三、 小组活动具体过程 |
四、 小组工作介入的效果评估与总结 |
第二节 流浪儿童救助的个案工作介入 |
一、 乞讨残障流浪儿童的个案介入 |
二、 个案工作的具体介入过程 |
三、 个案介入效果评估 |
四、 结案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创先争优 助推医院发展——台州市博爱医院建院14年发展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自觉深刻理解社会对医院的基本要求 |
1.1 医疗行业特殊的要求 |
1.2 社会对法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
1.3 用人单位对员工责任的基本要求 |
2 全员全方位坚持和履行医院公益性的社会责任 |
2.1 建立创新团队,树立引领与示范 |
2.2 有序推进制度建设,激励全员履行社会责任 |
2.3 与慈善机构联手,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
3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是与承担社会责任要并重 |
3.1 学习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
3.2 加强质控,完成优质高效考核 |
3.3 严格制度,积极控制医疗缺陷 |
3.4 积极推进创新,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
4 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医院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
4.1 真抓实学,重视调研 |
4.2 自我剖析,查找问题 |
4.3 开展走访,解决问题 |
5 创先争优,激发医院持续发展 |
5.1 打造特色,创新载体 |
5.2 党员献计,促进发展 |
5.3 文化建设,全民共享 |
5.4 传递爱心,奉献社会 |
5.5 典型引路,共创佳绩 |
5.6 领导关怀,激励创先 |
(5)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农科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新疆农科院科技人才状况 |
1.3 研究的具体目的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流程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探讨 |
2.1 人才流失理论的模型 |
2.2 影响人才流失相关因素的文献探讨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理论架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
3.4 测度工具及操作性定义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数据结果 |
4.1 样本特性描述 |
4.2 数据结果与讨论 |
第5章 深入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新疆农科院留住科技人才的建议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1:新疆农科院一线科技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京市科教兴村运转机制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及北京市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北京市科教兴村的内涵 |
2.1 科教兴村概念、性质 |
2.2 内涵 |
第三章 科教兴村运转理论基础 |
3.1 村域生产力发展理论 |
3.2 科教兴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辐射机制理论 |
3.3 科教兴村的“源、库、流”运转学说 |
3.4 生态平衡和限制因子学说 |
第四章 北京市科教兴村运转管理体系 |
4.1 管理体系 |
4.2 北京市2002年“科教兴村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
4.3 科教兴村具体的工作路线 |
第五章 科教兴村的运行模式 |
5.1 科教兴村工作推进回顾 |
5.2 科教兴村模式 |
5.3 科教兴村模式案例(3个) |
第六章 科教兴村与村级人才需求状况 |
6.1 农村村级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状况 |
6.2 村级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 |
6.3 人才的培养方式 |
6.4 人才培养要求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空竹运动发展的“社会”培育研究[D]. 刘婷.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7)
- [2]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地方政府创新扩散机理研究[D]. 张岚. 浙江大学, 2016(12)
- [3]流浪儿童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以某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 孙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2)
- [4]履行社会责任 坚持创先争优 助推医院发展——台州市博爱医院建院14年发展实践[J]. 孙捷. 现代医院, 2011(04)
- [5]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新疆农科院为例[D]. 姚艳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6]北京市科教兴村运转机制及模式研究[D]. 李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7]我院召开老年体协、活动站工作总结交流会[N]. 艾晓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