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李利鸿[1](2021)在《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发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SP90的客户蛋白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HSP90是开发抗癌药物的有利靶标。与N末端抑制剂相比,HSP90 C末端抑制剂能够调节HSP90的生物学功能,且不会引起热休克反应。但目前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研究中仍存在诸如抗肿瘤活性相对较弱,缺少针对肿瘤治疗的临床药物和抑制剂具体作用位点不明确等科学问题。基于当前HSP90 C末端抑制剂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虚拟筛选方法,以便快速获得能与HSP90 C末端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的小分子。并通过建立的虚拟筛选方法对已上市的临床药物小分子库进行了虚拟筛选以加速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本研究首先基于人源HSP90结构,利用CASTp在线服务器及盲对接方法确定了HSP90 C末端的活性位点,建立了一种虚拟筛选方法。并对甘草的280种单体小分子进行了虚拟筛选,根据分子对接结合能进行排名,优选得到甘草中的13种单体小分子进行虚拟筛选方法的确证。虚拟筛选方法确证分为两步,第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验证,发现MOL2(3’-hydroxy-4’-O-methylglabridin)和MOL12(Shinpterocarpin)小分子可以与HSP90 C末端形成具有稳定构象的复合物,初步证明了所建方法具有可靠性。第二步通过网络药理学进行确证,发现筛选得到的13个小分子中有8个小分子可以直接靶向HSP90,进一步验证了所建虚拟筛选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本研究通过以上建立的虚拟筛选策略对FDA临床药物小分子数据库中的1818个药物进行了虚拟筛选,并对结合能排名前10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细胞增殖试验,发现米替福新(十六烷基磷酸胆碱)和奥替尼啶抗肿瘤增殖活性较好,后通过实验对其可作为HSP90 C末端抑制剂发挥抗肿瘤活性进行了验证。根据MTT实验结果发现,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均表现出强效且广谱的抗癌活性。细胞凋亡实验发现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可以诱导MCF-7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发现,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均可显着下调MCF-7细胞中HSP90客户蛋白(包括p-AKT或AKT,CDK6和ERK)的表达水平。并且两者都没有诱导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的过表达。以上结果说明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是两种HSP90 C末端抑制剂。此外,米替福新能够通过下调HSF-1(Heat Shock Factor 1,热休克转录因子1)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HSP70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了两种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HSP90 C末端抑制剂(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可加快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临床研究,为进一步的抗肿瘤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杨晨[2](2021)在《番茄BAG8和BAG9在响应温度胁迫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属喜温园艺作物,具有食用和药用等价值。目前,我国设施番茄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极端低温和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BAG(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是一类多功能伴侣调节蛋白,在植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被报道广泛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和盐、干旱等胁迫响应途径,但在番茄中响应温度的作用机理还鲜为人知。本文鉴定了番茄的10个BAG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了系统进化、蛋白功能和转录调控分析;以番茄为实验材料,筛选出了响应温度胁迫的主效基因BAG8和BAG9,利用生理学与分子技术探究了二者在胁迫应答中的功能;明确了BAG8、BAG9的定位和互作蛋白,并对二者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了番茄的10个BAG基因,明确了BAG家族广泛参与番茄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根据与拟南芥的同源性和进化关系,将鉴定出的10个BAG基因命名为Sl BAG1~10。构建了番茄、拟南芥、水稻和烟草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了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Sl BAGs主要包含保守BAG结构域、类泛素UBL结构域和钙调蛋白Ca M结合基序。进一步预测分析蛋白信息和结构,发现大多数BAG均由300~400个氨基酸组成,且蛋白间所含的结构域类型及数量存在差异。转录调控分析发现BAG8基因启动子的反义链中含有低温应激反应元件,BAG9基因中含有热休克反应元件。以上结果表明,番茄BAG家族成员具有丰富的蛋白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参与到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中,特别是BAG8和BAG9可能在抵抗温度胁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筛选了番茄BAG家族在响应低温胁迫中的主效基因BAG8和BAG9,明确了二者对低温抗性的正向调控作用。对野生型番茄进行低温处理,发现有6个基因上调,其中BAG8和BAG9上调最显着;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构建了所有上调基因的沉默材料并进行低温处理,发现BAG8和BAG9沉默材料表现出明显的抗性减弱,关键冷害响应基因CBF1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Gr)显着降低;抗氧化酶关键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降低、酶活性的升高受到抑制;自噬体数目明显减少,自噬关键基因ATG8a的表达受到抑制;泛素化蛋白积累增多。以上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番茄BAG8和BAG9发挥了主要作用,二者可能参与CBF正调控抗冷途径,还可能在维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运行和抗氧化防御机制稳态、影响自噬体形成以及在减缓低温胁迫诱导的蛋白泛素化积累中发挥作用,进而正调控番茄的低温抗性。3.明确了番茄BAG家族在响应高温胁迫中的表达水平和BAG8、BAG9对高温抗性的正向调控作用。在高温处理的野生型番茄中,BAG6、BAG8和BAG9的表达量与常温相比显着上调,表明BAG6、BAG8和BAG9可能在番茄参与响应高温胁迫中起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对BAG8和BAG9响应温度胁迫的作用研究,通过VIGS技术构建了二者的沉默材料。高温处理后,BAG8和BAG9沉默材料与对照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热敏性;Pn、Gs和Gr显着降低;自噬体数目明显减少;总蛋白泛素化水平显着提高。这些结果表明,BAG8和BAG9正调控番茄的高温抗性,二者可能在维持植株正常光合作用、影响自噬体形成和减缓高温胁迫诱导的蛋白泛素化积累中发挥作用。4.明确了番茄中BAG8和BAG9的定位,筛选并验证了与二者互作的蛋白,初步鉴定了BAG8和BAG9的生物学功能。亚细胞定位表明,BAG8和BAG9均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酵母筛库筛选出可能参与响应温度胁迫的互作蛋白有钙调蛋白(Ca M1~6)、铁硫蛋白(PGR1、Fd C1、Fd2)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17.7A、HSP17.7B、HSP17.6B、HSP17.6C)。酵母双杂交和Bi FC表明,BAG8与PGR1、Ca M2~4在细胞质中互作,BAG9与PGR1、Fd C1、Fd2、Ca M2~4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互作。进一步验证表明,BAG8、BAG9均与包含HSP17.7A、HSP17.7B、HSP17.6B、HSP17.6C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HSP20家族互作。以上结果表明,温度胁迫下BAG8、BAG9可能通过与钙调蛋白、铁硫蛋白或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结合正调控番茄对温度胁迫的抗性,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究。
李艳青[3](2021)在《PGC1α通过HSP70/HK2/VDAC1途径参与卵巢癌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顺铂耐药仍然是卵巢癌治疗的瓶颈。随着凋亡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化疗药物除了通过同各自的靶点直接作用外,也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杀伤肿瘤细胞。因此肿瘤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时,可导致顺铂耐药性的产生。此外,线粒体不仅是肿瘤细胞调控凋亡的关键,也是肿瘤细胞发生化疗耐药的核心环节。20世纪20年代,Otto Warburg认为肿瘤细胞“抛弃”线粒体更倾向于利用有氧糖酵解满足其能量需求。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为了应对化疗药物等的应激,可以通过线粒体生物合成等线粒体适应性机制抵抗线粒体途径凋亡,促进细胞的存活。因此,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分子在调控线粒体途径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急需被探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辅激活因子-1α(PPARG coactivator 1 alpha,PGC1α)作为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主要调控者,与肿瘤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密切相关。Sancho P等人发现PGC1α可以通过增加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 apoptosis regulator,BCL2)等表达,减少促凋亡蛋白 BCL2 相关 X 蛋白(BCL2 associated X,apoptosis regulator,BAX)等表达来抵抗胰腺癌细胞凋亡。课题组早期结果也发现,与卵巢癌SKOV3细胞相比,卵巢癌顺铂耐药的SKOV3/CDDP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水平较高。此外,PGC1α在SKOV3/CDDP细胞中表达上调,特异性敲减PGC1α发现SKOV3/CDDP细胞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线粒体途径凋亡增加。然而,线粒体途径凋亡机制复杂,简单的表达差异并不能清楚地解释PGC1α调控SKOV3/CDDP细胞凋亡的具体机制,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的开放是线粒体途径凋亡级联效应的开始,随后凋亡诱导因子、细胞色素C等因子释放到细胞质,进而激活半胱氨酸天冬蛋白酶等凋亡下游因子促进细胞凋亡。因此,MPTP开放是线粒体途径凋亡的关键步骤之一。此外,己糖激酶2(hexokinase 2,HK2)作为MPTP重要的组成成员之一,在线粒体中可以通过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1)结合,维持 MPTP 的关闭,抑制细胞凋亡。Angelova等人研究发现线粒体分裂蛋白(mitochondrial fission factor,Mff)可以减少HK2与VDAC1的结合并促进MPTP的开放,导致细胞凋亡。此外,线粒体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B)也可以通过减少 HK2 与 VDAC1 的结合以开放MPTP,导致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由于HK2与VDAC1的结合受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调节,而PGC1α作为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主要调控分子,与这些线粒体相关蛋白密切相关。因此,探讨HK2/VDAC1信号通路可能为PGC1α调控耐药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热休克蛋白/伴侣蛋白家族(heat shock protein,HSPs)具有将蛋白质运输到线粒体的功能。其中,HSP70是HSPs家族最主要的成员之一,它可以协助J蛋白等蛋白转运至线粒体。此外,Henry Aceros等人发现HSP70保护剂可以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时MPTP的开放进而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Liang-Jun Yan等人在调控HSP70的转录的HSF1基因敲除小鼠中发现肾脏细胞MPTP的开放,诱导了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已知HK2-VDAC1是MPTP开放的核心机制。因此,HSP70可能通过HK2/VDAC1信号通路调控MPTP的开放。进一步有研究发现PGC1α可以通过促进HSP70等蛋白的表达,减少小鼠肝脏、肾脏和成纤维细胞中的热应激损伤。然而,在顺铂化疗药物的应激下,HSP70和PGC1α的复杂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提示通过研究HSP70和HK2在线粒体途径凋亡中的机制可能为PGC1α调控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凋亡提供新的策略。综上我们提出假设:在顺铂的应激下,PGC1α通过调节HSP70的表达,其可以促进HK2与VDAC1的结合,减少MPTP的开放,增强了卵巢癌顺铂化疗耐药。通过抑制PGC1α,可以减少HSP70的表达,进而减少HK2与VDAC1的结合,增加了 MPTP的开放,逆转了卵巢癌顺铂化疗耐药。目的:本实验从抑制PGC1α调控线粒体途径凋亡增加顺铂敏感性的角度入手,探讨影响线粒体途径凋亡MPTP开放的因素,以阐明线粒体生物合成与凋亡的调控机制,为靶向PGC1α治疗卵巢癌顺铂耐药提供依据。方法:(1)以人卵巢癌获得性顺铂耐药细胞SKOV3/CDDP与其亲本细胞SKOV3、卵巢癌获得性顺铂耐药细胞A2780/CDDP细胞与其亲本细胞A2780细胞为研究对象,Western Blot检测PGC1α的蛋白表达。(2)构建PGC1α-shRNA特异性敲减质粒,在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SKOV3/CDDP和A2780/CDDP中特异性敲减PGC1α,MTT检测在不同浓度顺铂作用下细胞的活力;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凋亡下游效应分子c-caspase3的蛋白表达;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CDDP细胞线粒体膜电位。(3)在 SKOV3/CDDP 和 A2780/CDDP 细胞中特异性敲减 PGC1α,Western Blot检测MPTP相关分子蛋白水平的改变;RT-qPCR检测细胞中MPTP相关分子mRNA水平的改变。(4)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特异性敲减PGC1α,并给予顺铂刺激,线粒体提取实验检测细胞中HK2在线粒体的蛋白表达水平;Mitotracker着色线粒体,免疫荧光检测HK2与线粒体的共定位。(5)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特异性敲减PGC1α,并给予顺铂刺激,免疫共沉淀检测HK2与VDAC1的结合;免疫荧光检测HK2与VDAC1的共定位。(6)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特异性敲减PGC1α,转录组测序检测具有蛋白转运功能家族分子的mRNA;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家族的蛋白表达。(7)构建调控HSP70的转录的HSF1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PGC1α能否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SP70的表达。(8)构建HSP70过表达质粒,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使用PGC1α小分子抑制剂SR-18292,同时过表达HSP70。线粒体提取实验检测HK2在线粒体上的蛋白水平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HK2与VDAC1的结合;JC-1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AnnexinV/PI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9)构建HSP70 SBD结构域400氨基酸位点突变过表达质粒(HSP70 S400K),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使用PGC1α小分子抑制剂SR-18292,同时过表达HSP70或HSP70S400K。线粒体提取实验检测HK2在线粒体上的蛋白水平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HK2与VDAC1的结合。结果:(1)与卵巢癌亲本SKOV3和A2780细胞相比,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SKOV3/CDDP和A2780/CDDP具有较高的PGC1α表达水平。特异性敲减PGC1α之后,MTT检测发现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增加;Western Blot检测发现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减少,促凋亡蛋白BAX增加,凋亡下游因子c-caspase3增加;JC-1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SKOV3/CDDP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在 SKOV3/CDDP 和 A2780/CDDP 细胞中特异性敲减 PGC1α后,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发现MPTP相关分子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没有显着性改变。(3)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特异性敲减PGC1α并给予顺铂刺激后,线粒体提取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发现HK2在线粒体上的表达减少;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发现HK2与VDAC1的结合减少。(4)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特异性敲减PGC1α后,转录组测序发现热休克相关蛋白具有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SP70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PGC1α可以促进调控HSP70表达的HSF1基因的转录。(5)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使用PGC1 α小分子抑制剂SR-18292,并同时过表达HSP70质粒后,线粒体提取实验检测发现HK2在线粒体的表达增加;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HK2与VDAC1的结合增加;AnnexinV/PI染色联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细胞凋亡减少。(6)在SKOV3/CDDP和A2780/CDDP细胞中使用PGC 1 α小分子抑制剂SR-18292,并同时过表达HSP70或HSP70 S400K质粒后,线粒体提取实验检测发现与过表达HSP70相比,过表达HSP70 S400K后,HK2在线粒体上表达减少;免疫共沉淀检测发现与过表达HSP70相比,过表达HSP70 S400K后,HK2与VDAC1的结合减少。结论:(1)PGC1α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途径凋亡参与了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2)PGC1α可能通过调控HSP70介导了 HK2在线粒体中的表达以及与VDAC1的结合,减少了 MPTP的开放和线粒体凋亡,进而参与了卵巢癌顺铂耐药。(3)HSP70 SBD结构域400氨基酸位点促进了PGC1α介导的HK2在线粒体上的表达以及与VDAC1的结合。
刘小强[4](2021)在《热休克蛋白22对高脂诱导的内皮祖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体外实验部分):HSP22对高脂环境诱导的EP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1)明确高脂血症能促进骨髓源性EPCs的凋亡。(2)证实HSP22对高脂环境诱导下的EP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验证其保护机制是:高脂环境下HSP22通过CXCL12/CXCR4轴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EPCs的增殖和血管形成。方法:1.构建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高血脂模型:将7-8周周龄的HSP22+/+小鼠、HSP22-/-小鼠和WT小鼠给予高脂喂养6周制作成高脂模型小鼠(即高脂喂养组),而另外7-8周周龄的HSP22+/+小鼠、HSP22-/-小鼠和WT小鼠给予6周普通喂养(即普通喂养组)。2.EPCs的提取与原代培养:脱颈椎处死小鼠,差速离心法提取小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进行原代培养。3.流式细胞技术检测EPCs比例:将提取到的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单核细胞群(高脂喂养组与普通喂养组),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内皮组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即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和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1,Scal-1+),两者均为阳性的细胞即为EPCs,比较高脂环境下骨髓源性EPCs的占比(%)。4.提取三种已构建高脂模型的不同基因型小鼠骨髓源性的单核细胞进行原代培养,通过是否加入PI3K抑制剂(商品名:LY294002)刺激分为HSP22+/+对照组、HSP22+/+的PI3K抑制组、HSP22-/-对照组、HSP22-/-的PI3K抑制组、WT对照组和WT的PI3K抑制组。通过流式细胞学比较各组EPCs的凋亡率、小管形成实验(Tube formation)比较各组EPCs的小管形成能力、Western blot比较各组Akt、p-Akt、SDF-1、CXCR-4的表达。结果:1.高脂诱导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减少。2.HSP22促进高脂环境EPCs新生小管的形成。3.HSP22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对高脂环境下诱导的EPCs损伤进行保护。4.高脂环境下HSP22增加了EPCs的p-Akt、SDF-1、CXCR-4蛋白的表达,而Akt的表达无差异。结论:1.高脂血症能促进骨髓源性EPCs的凋亡。2.高脂环境下HSP22通过CXCL12/CXCR4轴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EPCs的增殖和血管形成。第二部分(体内实验部分):HSP22增加高脂环境下移植EPCs的存活率目的:1.构建HSP22-/-基因敲除小鼠和HSP22+/+基因过表达小鼠,明确移植过表达HSP22的EPCs在心肌梗死中的治疗作用。2.证实HSP22+/+EPCs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小鼠的心功能。3.证实HSP22+/+EPCs细胞移植减少了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4.证实HSP22+/+EPCs细胞移植增加了心肌梗死小鼠新生血管密度。方法:1.构建小鼠高脂模型:将7-8周周龄的WT小鼠给予6周高脂喂养制作成高脂模型。2.小鼠心梗模型的建立:对以构建好高脂模型的WT小鼠的前降支动脉进行结扎,心电图上证实有明确的ST段抬高,即小鼠心梗模型制作成功。3.EPCs的提取:脱颈椎处死三种基因型小鼠,差速离心法分别提取小鼠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用培养基重悬。4.磁珠分选小鼠骨髓源性Scal-1+细胞:将提取到的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骨髓源性单核细胞经磁珠分选系统分选,分选后用MEC缓冲液重悬,制成浓度5×105/ml的细胞悬液,将100μl EPCs悬液自鼠尾静脉注入心梗模型的WT小鼠。5.术后,小鼠继续普通喂养4周,将移植了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的EPCs悬液的WT小鼠行心动超声检测,包括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6.超声心动图检测完成后,将小鼠处死,取小鼠心脏,做成石蜡切片,通过Masson染色检测小鼠心梗面积、Tun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IB4染色检测新生血管密度。结果:1.HSP22改善了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的心功能。2.HSP22减小了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的心梗面积。3.HSP22减少了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的心肌细胞凋亡。4.HSP22能够诱导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的血管再生。结论:1.HSP22可提高高脂环境下内皮祖细胞的存活率。2.过表达HSP22的内皮祖细胞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小鼠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减少了心梗面积和增加了新生血管的密度。
史非凡[5](2021)在《栓菌酸调节HSP90s诱导肿瘤细胞自噬作用机制及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栓菌酸调节HSP90s对不同肿瘤细胞自噬程度的影响,选用敏感细胞Hep G2.2.15及不敏感细胞SGC7901,探究栓菌酸调节HSP90s影响自噬程度的机制。为调控自噬程度,扩大栓菌酸的抑瘤谱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解决方案。方法:1、通过MTT法筛选对不同肿瘤细胞对栓菌酸的敏感性差异。使用WB探究HSP90s及其客户蛋白在敏感细胞与不敏感细胞中的表达,分析栓菌酸在不同细胞中对HSP90s及自噬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记分析检测不同细胞中相关HSP90s以及相关自噬分子伴侣蛋白的表达。基因沉默HSP90基因,观察栓菌酸作用后对于Hep G2.2.15细胞的影响,WB检测基因沉默后自噬相关客户蛋白的表达,确定栓菌酸作用后HSP90s与自噬之间的关系。2、蛋白组学分析不敏感细胞与敏感细胞显着性差异蛋白,探究栓菌酸作用于两种细胞后HSP90s表达水平及种类的差异。富集的GO与KEGG分析两种细胞主要涉及到信号通路的差异。筛选药物与栓菌酸进行联合用药,增加栓菌酸对不敏感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对不敏感细胞进行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探究联合用药后,SGC7901细胞中HSP90s变化及自噬程度。细胞流式术分析联合用药对于不敏感细胞的死亡机制,MDC染色分析联合用药细胞中自噬水平的变化。WB验证相关显着性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栓菌酸对于不同细胞系有不同的敏感性,筛选出对栓菌酸敏感细胞的Hep G2.2.15,IC50值为27.31μmol/L,对栓菌酸不敏感细胞SGC7901,IC50值为119.36μmol/L。在Hep G2.2.15细胞中HSP90AA4P显着变化,引起自噬水平升高。Hep G2.2.15细胞中客户蛋白LKB1、Beclin1和ULK1的表达均高于SGC7901细胞,且自噬程度高于SGC7901细胞。对Hep G2.2.15细胞中HSP90AA4P进行基因沉默,LC3表达降低表明自噬程度下降。Beclin1、AMPK和ULK1与HSP90AA4P表达有直接的相互作用。2、比较Hep G2.2.15与SGC7901细胞蛋白组学发现,Hep G2.2.15细胞中HSP90s,尤其是HSP90AA4P亚型具有显着变化,在SGC7901细胞中,HSP90s的变化低于筛选标准。SGC7901细胞富集GO与KEGG分析主要涉及内质网应激与癌症通路,而Hep G2.2.15细胞主要涉及PI3K-AKT通路和脂质体通路。通过筛选发现采用栓菌酸与索拉非尼联合用药可增加栓菌酸对于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对SGC7901细胞做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发现,显着性差异蛋白HSP90B1与CANX发生显着变化,主要作用于自噬与内质网应激通路。MDC染色结果表明,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用药后会大幅度增加SGC7901细胞的自噬水平。细胞凋亡实验表明栓菌酸联合索拉非尼用药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变化。结论:1、栓菌酸可通过调节HSP90s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自噬,发挥抗肿瘤作用。2、对栓菌酸敏感细胞如Hep G2.2.15,诱导HSP90AA4P的表达,提升细胞自噬水平使肿瘤细胞死亡。3、对栓菌酸不敏感细胞如SGC7901,细胞中的HSP90s的变化程度低,但引发的自噬程度较低,发挥的抗肿瘤作用较低。通过联合用药,持续提升HSP90s,尤其是HSP90B1磷酸化表达的水平,激活CANX磷酸化,从而提升自噬程度,达到抗肿瘤作用。
彭小伟[6](2020)在《HSPA6在TBC1D3癌基因调节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TBC1D3癌基因最初是在人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现的,该基因在多种肿瘤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膀胱癌、胰腺癌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组织中均高表达,高表达的TBC1D3能使小鼠NIH 3T3成纤维细胞恶性转化为肿瘤细胞,把恶性转化细胞注入裸鼠体内,可导致肿瘤形成,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特别是TBC1D3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还有待阐明。我们前期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癌基因TBC1D3高表达可上调人MCF-7乳腺癌细胞中HSPA6表达,而HSPA6属于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该家族成员在众多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能促进细胞增殖并在肿瘤的化疗耐药中至关重要。因此,本实验主要探讨癌基因TBC1D3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以及HSPA6在其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为了探讨TBC1D3在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我们以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用Lipofectamine(?)3000方法将Flag空载体和Flag-TBC1D3质粒分别转染人MCF-7非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和BT549三阴性乳腺癌细胞,24 h后,用CCK8方法检测转染后不同时间点(如0h、12 h、24 h、36 h、48 h)、抗肿瘤药物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处理细胞后不同时间点(如0h、12 h、24 h、36h、48 h)、或不同浓度(如0、2.5、5、10、20、40、80 mmol/L)EPI处理细胞24 h后存活的细胞,分析癌基因TBC1D3高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2.为了研究癌基因TBC1D3在调节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我们用Lipofectamine(?)3000方法将Flag空载体和Flag-TBC1D3分别转染MCF-7细胞或BT549细胞,然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HSPA6 mRNA水平,或提取细胞裂解物进行Western blot,检测HSPA6蛋白水平,以验证我们前期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TBC1D3高表达上调MCF-7细胞中HSPA6表达。3.为了明确HSPA6在癌基因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我们以Flag空载体为对照,用Lipofectamine(?)3000方法将Flag-TBC1D3分别转染 MCF-7 和 BT549 细胞,用 DMSO、HSPA6 功能抑制剂 Apoptozole(AZ)、EPI 单独,或AZ和EPI两者合用处理细胞,24 h后,用CCK8方法检测存活的细胞,分析HSPA6功能抑制对癌基因TBC1D3调节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4.为初步探讨HSPA6功能的抑制使TBC1D3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EPI化疗敏感性的作用丧失机制,我们以Flag空载体为对照,用Lipofectamine(?)3000方法将Flag-TBC1D3分别转染人乳腺癌MCF-7和BT549细胞,并用DMSO或15 μmol/L AZ处理细胞,24 h后,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Flag-TBC1D3蛋白水平,分析HSPA6功能抑制对人乳腺癌细胞内TBC1D3蛋白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TBC1D3癌基因促进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降低乳腺癌细胞对表阿霉素化疗的敏感性:在探讨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中,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未转染细胞和转染Flag空载体细胞相比较,转染Flag-TBC1D3的人MCF-7和BT549乳腺癌细胞增殖显着增加。用不同浓度表阿霉素(Epirubicin,EPI)进行的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随着EPI浓度的增高,未转染组、转染Flag空载体组和转染Flag-TBC1D3组的存活细胞数均逐渐减少,除所用的最低浓度2.5 mmol/L和最高浓度80 mmol/L外,在 5、10、20、40 和 60 mmol/L 等其它浓度,Flag-TBC1D3 转染使 MCF-7细胞和BT549细胞对EPI的敏感性显着降低,MCF-7和BT549细胞存活分别较Flag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增加最多可达约60%和约30%。用20 mmol/L和40 mmol/L的EPI处理细胞不同时间的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EPI处理12 h后,Flag-TBC1D3虽能使MCF-7细胞和BT549细胞对较高浓度(40mmol/L)EPI的敏感性均显着降低,但仅能显着降低BT549细胞对低浓度(20mmol/L)EPI的敏感性;处理24h和36h后,Flag-TBC1D3使两种细胞无论对较高还是较低浓度EPI的敏感性均显着降低;处理48 h后,Flag-TBC1D3虽能显着降低两种细胞对较低浓度(20 mmol/L)EPI的敏感性,但仅能使MCF-7细胞对较高浓度(40mmol/L)EPI的敏感性显着降低;EPI处理60h后,转染Flag空载体、转染Flag-TBC1D3或未转染的MCF-7和BT549细胞对较低和较高浓度EPI的敏感性均无明显差异。这些结果表明,TBC1D3癌基因能促进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降低乳腺癌细胞对EPI化疗的敏感性,并且,TBC1D3降低乳腺癌细胞对EPI的敏感性呈浓度、时间和细胞系种类的依赖性。2.癌基因TBC1D3促进人乳腺癌细胞HSPA6 mRNA和蛋白表达:在探讨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中,前期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实验显示,在所检测到的37364个基因中TBC1D3显着上调43个基因,显着下调56个基因。在TBC1D3上调差异倍数最高的前10个基因中,HSPA6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并且,其所属的HSP70家族在肿瘤化疗敏感性中至关重要。实时定量RT-PCR验证实验显示,与Flag空载体组相比较,TBC1D3能促进MCF-7细胞HSPA6 mRNA显着上调,高达约8倍;Western blot验证实验显示,TBC1D3高表达能使MCF-7细胞和BT549细胞中HSPA6蛋白水平均较Flag空载体组高约3倍。这些结果提示,TBC1D3高表达能促进人乳腺癌细胞HSPA6转录表达。3.HSPA6功能抑制对癌基因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在探讨HSPA6是否参与癌基因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研究中,用HSPA6功能抑制剂Apoptozole(AZ,15 μmol/L)和DMSO对照进行的CCK8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DMSO对照相比较,AZ能抑制MCF-7细胞和BT549细胞存活;相反,Flag-TBC1D3能促进这些细胞增殖,但用AZ抑制HSPA6功能后,Flag-TBC1D3基本丧失了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用EPI、AZ和DMSO对照进行的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HSPA6功能抑制剂AZ和抗肿瘤药EPI的单独处理均能显着抑制MCF-7细胞和BT549细胞存活,并且AZ和EPI合用能显着增加这些细胞对EPI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相反,Flag-TBC1D3能降低MCF-7和BT-549细胞对EPI单独处理的敏感性。Flag-TBC1D3不影响MCF-7细胞对AZ单独处理的敏感性,但与AZ合用能使Flag-TBC1D3降低MCF-7细胞对EPI敏感性的作用基本丧失。与MCF-7细胞不同,Flag-TBC1D3能明显降低BT-549细胞对AZ单独处理的敏感性,但是,与AZ合用未能使Flag-TBC1D3降低BT-549细胞对EPI敏感性的作用丧失。4.HSPA6功能抑制不影响人乳腺癌细胞内TBC1D3蛋白的稳定性:在初步探讨HSPA6调节TBC1D3作用的机制研究中,用AZ和DMSO对照进行的Westernblot实验显示,用AZ抑制HSPA6功能,对MCF-7细胞和BT549细胞内HSPA6自身的蛋白水平和Flag-TBC1D3蛋白的稳定性均没有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HSPA6并不是通过增加TBC1D3蛋白稳定性调节其作用。结论1.癌基因TBC1D3高表达可促进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降低细胞对表阿霉素的敏感性;2.癌基因TBC1D3高表达促进人乳腺癌细胞HSPA6转录表达;3.HSPA6功能的抑制可能调节TBC1D3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EPI化疗敏感性的影响;4.HSPA6功能抑制不影响人乳腺癌细胞内TBC1D3蛋白的稳定性。
令狐绍容[7](2020)在《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文中指出目的:研究Hsp47(Heat Shock Protein-47)在幼兔眼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索Hsp47在兔眼PCO发生发展中对囊膜组织纤维化的作用,为后期在体调控Hsp47以防治PCO提供新策略和理论依据。方法:6周龄健康白色幼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5亚组,即幼兔右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于术后即刻、12小时、5天、1月、3月,术后观察并记录囊膜混浊情况,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后留存晶状体囊膜组织。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处理;6周龄幼兔直接处死后摘除眼球置于冰块上,晶状体前囊膜撕5.0mm囊口,剪除角膜,虹膜,离断悬韧带,取晶状体囊膜组织留存。剪取前囊至后囊(2×6mm)条形囊膜,予4%甲醛固定用于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囊膜组织纤维化的表达情况。余囊膜组织用QRT-PCR法和Western-Boltting法检测各组兔眼囊膜组织中Hsp47、I型胶原、a-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a-SMA)、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蛋白酶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HE染色及Masson染色后见正常对照组晶状体囊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呈线状整齐排列,形态一致,大小均一,细胞核呈杆状。术后即刻可见细胞水肿,胞质淡染疏松;术后12小时晶体上皮细胞胞质淡染疏松,细胞间隙增大;术后第5天,晶体上皮细胞增生,部分开始疏松,脱落;术后1月,晶体上皮细胞脱落,变形,细胞间有散在胶原组织;术后3月,晶体上皮细胞不同程度萎缩,脱落,细胞间见大量胶原组织,囊膜内表面基底膜见不连续胶原纤维沉积。(2)IHC检测正常对照组Ⅰ型胶原和Hsp47的表达均呈弱阳性;实验组Ⅰ型胶原和Hsp47的表达均呈阳性,且术后5天后,Hsp47和I型胶原表达均呈增加趋势。(3)QRT-PCR检测:Hsp47、I型胶原mRNA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sp47 F=14.792,P=0.000;I型胶原F=50.302,P=0.000)。其中正常对照组Hsp47较实验组各亚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仅术后3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亚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SMA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SMA F=31.224,P=0.000),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中个亚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P<0.05)。MMP-2、TIMP-2 mRNA在正常对照组及实验组的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MP-2 F=23.315,P=0.000;TIMP-2 F=19.437,P=0.000),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中个亚组比较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P<0.05)。(4)Western-Blot检测:Hsp47蛋白表达水平:正常对照组,术后即刻、12h、5天、1月、3月分别是:774.46±51.40、598.67±34.11、393.75±36.49、1675.22±66.97、1492±69.81、1113.01±45.12。I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882.57±63.6、574.27±27.49、311.11±63.61、2521.91±25.67、1719.3±36.59、1155.53±7.46。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Hsp47、I型胶原蛋白总体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sp47 F=177.524,P=0.000,I型胶原F=343.08,P=0.000)。Hsp47和I型胶原蛋白分别在术后各时间点表达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5天,Hsp47、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达最高值。a-SMA蛋白表达水平各组依次是403.14±87.79、658.23±37.93、671.72±9.3、2098.01±62.3、1729.716±52.59、1330.24±33.89,正常对照组较实验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556.57±15.12、943.54±76.83、1148.81±52.82、2058.69±35.68、1708.43±28.33、1277.84±65.2,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时点MMP-2蛋白总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436.385,P=0.000)。TIMP-2蛋白表达水平各组依次是1367.57±12.68、843.60±30.28、569.84±41.529、1614.24±4.74、269.71±13.76、746.01±44.04,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实验组TIMP-2蛋白总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F=386.421,P=0.000)。(5)经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兔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Hsp47与I型胶原的mRNA相对表达量间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60)。Hsp47与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呈高度正相关(P<0.05,r=0.933)。结论:1.Hsp47在兔眼正常晶状体囊膜组织以及PCO囊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PCO中表达明显增高。PCO中Hsp47与I型胶原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呈高度正相关。且随时间变化,二者表达趋势吻合。2.术后早期(5天左右)是幼兔PCO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该结论为临床干预PCO发生发展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3.MMP-2参与PCO发生发展的全过程,MMP-2持续高表达是机体受损伤修复刺激,加之细胞外基质尤其是Ⅰ型胶原增多调控其继续增高,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毛赋翔[8](2020)在《热休克蛋白HSC70-4及其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杆状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蚕桑是浙江省具有地区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浙江省农业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对主产区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侵染致病对养蚕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病毒与宿主间的互作机制至今未明,因此,一直以来都是病毒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在前期的杆状病毒感染家蚕BmN细胞蛋白乙酰化修饰差异组学研究中发现,热休克同源蛋白HSC70-4中5个赖氨酸位点(K77、K100、K246、K524、K557)的乙酰化修饰水平发生了变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HSC70-4在BmNPV感染后期可聚集于细胞核并组装进入子代病毒粒子的结构中。因此,研究家蚕HSC70-4特异性赖氨酸位点的翻译后修饰对杆状病毒感染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BmNPV与宿主细胞之间互作分子机制,同时也有可能为家蚕的抗病毒育种提供新思路。在本研究中,首先克隆了编码家蚕HSC70-4(300-600aa.)蛋白的部分基因片段,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后,亲和纯化,免疫兔子,获得了效价高、特异性良好的多克隆抗体。然后,通过HSP/HSC70蛋白活性抑制实验,发现BmNPV的基因组复制水平和子代病毒BVs的产出量均显着降低;与之相反,过表达HSC70-4蛋白可以促进BmNPV的基因组复制以及BVs的释放。为了进一步探究HSC70-4不同赖氨酸位点的乙酰化修饰对BmNPV复制的影响,利用重叠PCR技术对特定的赖氨酸定点突变,分别用来模拟其乙酰化(K/Q)和去乙酰化(K/R)修饰,然后利用荧光定量q PCR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K77位点的去乙酰化可以显着增加BmNPV基因组的复制水平,而乙酰化修饰则会降低。进一步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K77位点的乙酰化会阻碍其在BmNPV感染过程中的入核反应。同时,酵母双杂交与细胞共定位分析结果显示:K77位点的乙酰化修饰阻断了HSC70-4与CHIP蛋白(Carboxyl terminus of HSC70-interacting protein,CHIP)的相互作用,暗示该位点的翻译后修饰可能会影响HSC70-4行使其蛋白质降解功能,并导致病毒感染时其无法入核,进而引起BmNPV的基因组拷贝数下降。最后,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BmN细胞,发现蛋白酶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病毒的复制十分关键,并且阻碍了HSC70-4在BmNPV感染过程中的核聚集与翻译后修饰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本研究结论:家蚕HSC70-4蛋白特异位点K77的翻译后修饰变化可显着调控BmNPV的基因组复制和组装途径。该研究成果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解析BmNPV与家蚕宿主之间互作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可能为开发优良的抗病毒家蚕育种提供新思路。
康玉军[9](2020)在《虹鳟肝脏响应高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于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对高温耐受性很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的趋势日趋严峻,夏季高温已成为虹鳟养殖环节中最大的威胁,尤其是在水库网箱等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高温引起的热应激严重制约虹鳟的养殖生产。因此,深入理解虹鳟热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对于虹鳟热适应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于优化虹鳟夏季集约化养殖的现场管理也有生产实践指导作用。然而,目前有关虹鳟热应激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遗传背景一致的虹鳟为试验材料,先后对其进行了急性(以2.5℃/h的速度将水温从18℃快速升至25℃)和慢性(以1℃/d的速度将水温从18℃缓慢而均匀地升至25℃)热应激处理,然后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系统分析了虹鳟肝脏蛋白质和小分子代谢物的种类和丰度变化情况,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分子所涉及的代谢通路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虹鳟肝脏响应急性热应激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基于非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虹鳟急性热应激前后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共鉴定肽段数16746个,蛋白质3362个。通过相对定量值差异倍数和显着性分析,共鉴定得到152个差异表达蛋白(p-value<0.05)。其中,表达上调42个,下调38个,仅在对照组中表达35个,仅在热应激组表达37个。对其进行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论)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来自于细胞核、细胞外基质及细胞质,以结合、桥接、酶促反映活性等功能为主。以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为单位,以所有鉴定到的蛋白质为背景,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最终确定包括HSP 70、HSP 90α、ApoB-100、ApoA-1、C3、BF、纤维蛋白原等在内的58个差异表达蛋白,显着地被富集到了雌激素信号通路、脂肪消化和吸收、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以及血小板激活等12条代谢/信号通路。2.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利用DIA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虹鳟慢性热应激前后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共鉴定肽段数67028个,蛋白质12196个。通过相对定量值差异倍数和显着性检验,共鉴定得到390个差异表达蛋白(p-value<0.05),其中热应激后上调表达的蛋白有175个,下调215个。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器被膜和胞外区域,主要参与细胞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等生物学过程。其中HSP70、HSPA4、HSPA5(GRP78/BiP)、HSPA12A、HSPA13、HSP90α、DNAJB1、DNAJC3、HSP30等蛋白的表达水平表达均显着上高。ACOX1、ACOX3、FADS2、SCP2等参与脂质代谢、脂肪酸代谢、羧酸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的蛋白表达水平则显着下调。对表达具有显着差异的目标蛋白进行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与蛋白质内质网加工、内质网相关的蛋白质降解(ERA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等20条信号通路显着相关。3.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HPLC-Q-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虹鳟慢性热应激前后肝脏代谢物组成和丰度进行了分析。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OPLS-DA)计算得到代谢物的变量权重值(VIP),以VIP>1和p-value<0.05作为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在慢性热应激虹鳟肝脏组织中共鉴定到152个差异代谢物,其中,热应激后表达上调的有80个,表达下调的有72个。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的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脯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盐、3-磷酸丝氨酸等代谢物分子显着富集到了与氨酰-tRNA生物合成、蛋白质组消化与吸收、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的通路。此外,包括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在内的脂质代谢相关通路也被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差异代谢物显着富集。4.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关联分析:通过计算差异表达蛋白与差异代谢物丰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寻找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研究视野下共同的KEGG通路两个手段,对慢性热应激研究中(前述摘要2与3)的组学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最终发现虹鳟肝脏中亚油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棕榈油酸、棕榈酸、油酸等代谢物分子在慢性热应激条件下其丰度发生了显着上调。共有通路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α-亚麻酸代谢和脂肪酸降解及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等通路在两类组学研究中均被显着富集。以上结果提示,急性热应激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虹鳟肝脏脂肪代谢吸收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虹鳟的急性热应反应可能伴随着雌激素表达调控!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肝脏蛋白质合成能力下降,机体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介导虹鳟肝脏损伤,并会对其脂质代谢产生显着影响。此外,长期高温刺激下,虹鳟体内能量的供给倾向于依赖氨基酸,而非葡萄糖和脂肪酸。虹鳟肝脏中亚油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棕榈油酸、棕榈酸、油酸等代谢物分子可望作为虹鳟慢性热应激的标志代谢物。本研究为系统解析虹鳟热应激响应的相关分子调控机制,进而为今后耐高温虹鳟遗传改良和新品系选育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也为生产实践中虹鳟热应激早期预警和热应激缓解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陶小颖[10](2020)在《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MT之间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CRYAB的表达与EMT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存档石蜡包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相应癌旁蜡块,各110例;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11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CRYAB、E-cad、Vimentin的表达水平,同时结合收集整理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CRYAB、E-cad、Vimentin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8%和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RYAB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直径大于5cm、T3和T4期、Ⅲ和Ⅳ期、低分化、淋巴结有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RYA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92%、75%、87.5%、79.3%,其对应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18.3%、24.0%、45.7%、21.2%,不同组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E-cad、Vimentin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浸润深度、不同TNM分期、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是否转移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RYAB的表达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744,P<0.001);CRYAB的表达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4,P<0.001);Vimentin的表达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3,P<0.001)。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RYAB阳性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缺失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E-cad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RYAB的表达、Vimentin的表达及E-cad的缺失表达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远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CRYAB可能是一种促癌蛋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侵袭与转移相关。2.上皮源性标记物E-ca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缺失,而间质源性标记物Vimentin出现表达,两者呈负相关,并且都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过程中存在EMT的参与。3.CRYAB的表达与E-cad的表达呈负相关,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CRYAB可能诱导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发生EMT,可作为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二、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发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HSP90 简介 |
1.1.1 HSP90 的结构 |
1.1.2 HSP90 的功能 |
1.1.3 HSP90 与抗肿瘤药物研发 |
1.2 HSP90 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
1.2.1 HSP90 N末端抑制剂 |
1.2.2 HSP90 C末端抑制剂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2 虚拟筛选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2.1 引言 |
2.2 虚拟筛选方法的建立 |
2.2.1 确定HSP90 C末端的活性位点 |
2.2.2 小分子配体的准备 |
2.2.3 虚拟筛选 |
2.2.4 小结 |
2.3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确证虚拟筛选方法 |
2.3.1 分子动力学模拟思路 |
2.3.2 分子动力学模拟步骤 |
2.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 |
2.4 通过网络药理学确证虚拟筛选方法 |
2.4.1 通过网络药理学确证虚拟筛选方法的思路 |
2.4.2 活性成分潜在靶点预测 |
2.4.3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4.4 成分-靶点-癌症通路网络的构建 |
2.4.5 小结 |
2.5 .本章总结 |
3 基于FDA临床药物小分子库虚拟筛选HSP90 C末端抑制剂 |
3.1 引言 |
3.2 虚拟筛选 |
3.2.1 策略及流程 |
3.2.2 分子对接 |
3.2.3 小结 |
3.3 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
3.3.1 实验材料 |
3.3.2 细胞复苏与细胞传代 |
3.3.3 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
3.3.4 小结 |
3.4 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分别与HSP90 C末端结合的作用模式研究 |
3.4.1 米替福新与HSP90 C末端的分子对接 |
3.4.2 奥替尼啶与HSP90 C末端的分子对接 |
3.4.3 小结 |
3.5 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对MCF-7 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
3.5.1 流式细胞仪检测MCF-7 细胞凋亡 |
3.5.2 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米替福新及奥替尼啶对MCF-7 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3.5.3 小结 |
3.6 米替福新和奥替尼啶对HSP90 及其客户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 |
3.6.1 主要抗体 |
3.6.2 米替福新对HSP90 及其客户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 |
3.6.3 奥替尼啶对HSP90 及其客户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 |
3.6.4 小结 |
3.7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番茄BAG8和BAG9在响应温度胁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1.3 低温胁迫与植物自噬的关系 |
1.1.4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1.2 高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高温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2.3 高温胁迫与植物自噬的关系 |
1.2.4 植物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1.3 分子伴侣蛋白BAG家族概述 |
1.3.1 BAG家族蛋白的发现 |
1.3.2 BAG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 |
1.3.3 BAG家族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番茄BAG家族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番茄BAG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命名 |
2.1.2 番茄、拟南芥、水稻和烟草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2.1.3 番茄BAG家族蛋白结构域预测及三维模型构建 |
2.1.4 番茄BAG家族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番茄BAG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2.2.2 番茄BAG家族蛋白结构分析 |
2.2.3 番茄BAG家族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2.3 讨论 |
3 番茄BAG家族在响应低温胁迫中的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与实验处理 |
3.1.2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实验 |
3.1.3 总RNA提取、反转录和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3.1.4 叶绿素荧光成像及测定 |
3.1.5 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 |
3.1.6 光合相关参数测定 |
3.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8 MDC染色和TEM观察自噬体 |
3.1.9 总蛋白提取与泛素化水平检测 |
3.1.10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低温胁迫下番茄BAG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3.2.2 BAG家族基因沉默对番茄低温抗性的影响 |
3.2.3 低温胁迫下BAG8和BAG9影响番茄的光合作用 |
3.2.4 低温胁迫下BAG8和BAG9影响番茄的抗氧化酶系统 |
3.2.5 低温胁迫下BAG8和BAG9影响番茄的自噬和泛素化水平 |
3.3 讨论 |
4 番茄BAG8和BAG9 在响应高温胁迫中的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与实验处理 |
4.1.2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GS)实验 |
4.1.3 总RNA提取、反转录和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4.1.4 叶绿素荧光成像及测定 |
4.1.5 叶片相对电导率测定 |
4.1.6 光合相关参数测定 |
4.1.7 MDC染色和TEM观察自噬体 |
4.1.8 总蛋白提取与泛素化水平检测 |
4.1.9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温胁迫下番茄BAG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
4.2.2 BAG8和BAG9基因沉默对番茄高温抗性的影响 |
4.2.3 高温胁迫下BAG8和BAG9影响番茄的光合作用 |
4.2.4 高温胁迫下BAG8和BAG9影响番茄的自噬和泛素化水平 |
4.3 讨论 |
5 番茄BAG8和BAG9蛋白功能的初步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亚细胞定位 |
5.1.3 酵母文库筛选 |
5.1.4 GO富集分析 |
5.1.5 酵母双杂交实验 |
5.1.6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番茄BAG8和BAG9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 |
5.2.2 番茄BAG8和BAG9互作蛋白的筛选 |
5.2.3 番茄BAG8和BAG9互作蛋白的验证 |
5.2.4 番茄BAG8、BAG9与HSP20家族互作的初步探究 |
5.3 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3)PGC1α通过HSP70/HK2/VDAC1途径参与卵巢癌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卵巢癌与顺铂耐药 |
1.1.1 卵巢癌的概述 |
1.1.2 卵巢癌的治疗 |
1.1.3 卵巢癌顺铂耐药机制 |
1.2 线粒体生物合成与癌症 |
1.2.1 线粒体生物合成 |
1.2.2 PGC1α与线粒体生物合成 |
1.2.3 PGC1α与癌症 |
1.3 HK2与肿瘤生存 |
1.3.1 HK2与癌症 |
1.3.2 HK2与VDAC1的结合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 |
1.4 热休克蛋白70 |
1.4.1 HSP70与线粒体 |
1.4.2 HSP70与癌症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特异性敲减PGC1α增加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小结 |
2.2 HK2是PGC1α调节MPTP促进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键分子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小结 |
2.3 HSP70是PGC1α介导线粒体HK2调节MPTP的分子伴侣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小结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热休克蛋白22对高脂诱导的内皮祖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体外实验部分):HSP22 对?脂环境诱导的EP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1 引言 |
2 研究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小鼠基因型的鉴定 |
4.2 小鼠血脂水平 |
4.3 小鼠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
4.4 高脂诱导骨髓来源EPCs的数量下降 |
4.5 HSP22 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对高脂环境下诱导的EPCs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4.6 HSP22 促进EPCs在 Matrigel中新生小管的形成 |
4.7 p-Akt、SDF-1、CXCR-4 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
5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内实验部分):HSP22 增加高脂环境下移植EPCs存活率 |
1 引言 |
2 研究目的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高脂喂养前后WT小鼠的血脂水平 |
4.2 Microbeads磁珠分选系统成功分选出内皮祖细胞(EPCs) |
4.3 三种不同基因型小鼠EPCs提取前的基本参数 |
4.4 小鼠前降支动脉结扎前后心电图对比 |
4.5 HSP22 改善了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的心功能 |
4.6 HSP22 减少了高脂模型WT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 |
4.7 HSP22 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WT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 |
4.8 HSP22 能够诱导心肌梗死后高脂模型小鼠血管的再生 |
5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综述 热休克蛋白22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栓菌酸调节HSP90s诱导肿瘤细胞自噬作用机制及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栓菌酸调节HSP90s对不同敏感性细胞自噬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药物与细胞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复苏 |
2.2.2 细胞培养 |
2.2.3 MTT法测定抑制率 |
2.2.4 蛋白质免疫印记分析 |
2.2.5 基因沉默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栓菌酸对不同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3.2 WB测定栓菌酸对两种细胞HSP90AA4P表达及自噬的影响 |
2.3.3 HSP90AA4P基因沉默对栓菌酸作用于Hep G2.2.15 细胞的影响 |
2.3.4 Hep G2.2.15 细胞中栓菌酸对HSP90AA4P的干预对客户蛋白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对栓菌酸不敏感细胞的蛋白组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样品准备 |
3.2.2 蛋白提取 |
3.2.3 胰酶酶解 |
3.2.4 TMT/i TRAQ标记与SCX色谱分级 |
3.2.5 LC-MS/MS数据采集 |
3.2.6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MTT法 |
3.2.9 MDC染色检测自噬过程 |
3.2.10 流式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 |
3.2.11 蛋白质免疫印记分析(WB)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 |
3.2.12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蛋白组学分析栓菌酸作用于SGC7901 细胞的靶点与通路 |
3.3.2 栓菌酸联合用药提升不敏感细胞抗肿瘤作用 |
3.3.3 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联合用药对SGC7901 细胞中HSP90 蛋白及自噬的影响 |
3.3.4 栓菌酸与索拉非尼联用对SGC7901 细胞自噬的影响 |
3.3.5 栓菌酸与索拉非尼联用对SGC7901 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6 WB分析栓菌酸对于SGC7901 细胞CANX蛋白以及自噬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3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HSPA6在TBC1D3癌基因调节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HSP70家族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章 癌基因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癌基因TBC1D3促进人乳腺癌细胞HSPA6表达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HSPA6功能抑制对癌基因TBC1D3调节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HSPA6功能抑制对人乳腺癌细胞TBC1D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热休克蛋白HSC70-4及其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杆状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家蚕与杆状病毒 |
2.杆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
3.热休克蛋白70与杆状病毒 |
4.乙酰化修饰调控热休克蛋白70功能的机制 |
4.1 HSP70 乙酰化与其ATP酶结构域活性 |
4.2 HSP70乙酰化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关系 |
4.3 HSP70乙酰化与细胞自噬、细胞凋亡 |
5.热休克蛋白乙酰化修饰应答病毒感染 |
第二章 实验设计方案 |
1.研究目的与意义 |
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家蚕HSC70-4相关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抗体制备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菌株、质粒和动物 |
1.2 试剂、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家蚕BmN细胞的总RNA提取 |
2.2 BmN细胞cDNA的逆转录合成 |
2.3 家蚕HSC70-4基因的扩增 |
2.4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5 家蚕HSC70-4片段蛋白的诱导表达 |
2.6 家蚕HSC70-4片段蛋白的亲和纯化 |
2.7 家蚕HSC70-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8 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的检测 |
3.实验结果 |
3.1 基因克隆及其载体构建 |
3.2 家蚕HSC70-4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其免疫抗体的检测 |
4.讨论 |
第四章 家蚕HSC70-4对BmNPV增殖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病毒株与相关抗体 |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瞬时表达载体的转染 |
2.2 MTT法测定细胞活力 |
2.3 Western blotting |
2.4 qPCR检测病毒基因组复制 |
2.5 荧光显微镜观测BmNPV-EGFP扩增 |
2.6 病毒滴度的测定 |
3.实验结果 |
3.1 HSP/HSC70 抑制剂VER155008对BmNP V增殖的影响 |
3.2 过表达家蚕HSC70-4对BmNPV增殖的影响 |
4.讨论 |
第五章 家蚕HSC70-4乙酰化修饰对病毒增殖的调控 |
1.实验材料 |
1.1 试剂与设备 |
1.2 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赖氨酸位点保守性分析 |
2.2 病毒基因组提取及qPCR分析 |
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2.4 酵母双杂交 |
3.实验结果 |
3.1 家蚕HSC70-4赖氨酸位点的正负突变与保守性分析 |
3.2 家蚕HSC70-4突变体对病毒基因组复制的影响 |
3.3 K77 去乙酰化对 HSC70-4 蛋白在 BmNPV 感染的细胞中稳定性与定位变化 |
3.4 K77 去乙酰化促进家蚕HSC70-4与CHIP相互作用 |
3.5 K77去乙酰化利用蛋白酶体通路影响病毒的扩增 |
4.讨论 |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虹鳟肝脏响应高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热应激对鱼类的影响 |
1.1.1 鱼类应激简介 |
1.1.1.1 应激的概念 |
1.1.1.2 应激原的种类 |
1.1.1.3 鱼类应激的一般反应模式 |
1.1.2 热应激对鱼类生理机能的影响 |
1.1.2.1 热应激的概念 |
1.1.2.2 热应激对鱼类代谢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
1.1.2.3 热应激对鱼类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1.1.2.4 热应激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1.1.2.5 热应激对鱼类免疫机能的影响 |
1.2 鱼类热应激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1.2.1 热应激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 |
1.2.2 鱼类热应激的系统生物学研究进展 |
1.3 蛋白质组学概述 |
1.3.1 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内容 |
1.3.2 蛋白质组学研究采用的技术手段 |
1.3.3 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3.1 非靶向定量蛋白质组学 |
1.3.3.2 靶向定量蛋白质组学 |
1.3.3.3 数据依赖采集和数据非依赖采集 |
1.4 代谢组学概述 |
1.4.1 代谢组及代谢组学 |
1.4.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虹鳟肝脏响应急性热应激的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2.1.2 蛋白样本制备 |
2.1.2.1 蛋白提取及质量评价 |
2.1.2.2 蛋白酶解 |
2.1.3 蛋白酶解产物的LC-ESI-MS/MS分析 |
2.1.4 基于Maxquant软件的非标记分析 |
2.1.5 数据处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蛋白质提取质量评价 |
2.2.2 急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鉴定与定量分析 |
2.2.3 急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 |
2.2.3.1 蛋白质序列比对(BLAST) |
2.2.3.2 GO功能条目提取和注释 |
2.2.4 急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急性热应激对虹鳟肝脏HSP表达及雌激素信号通路产生影响 |
2.3.2 急性热应激对虹鳟肝脏脂肪代谢产生影响 |
2.3.3 急性热应激对虹鳟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DIA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3.1.2 蛋白样品制备 |
3.1.2.1 蛋白提取 |
3.1.2.2 蛋白质量检测 |
3.1.2.3 蛋白酶解 |
3.1.2.4 质谱前处理 |
3.1.3 参考质谱数据库建立 |
3.1.3.1 高pH反相色谱分离 |
3.1.3.2 nano-HPLC-MS/MS分析 |
3.1.3.3 搜库 |
3.1.4 DIA数据采集及分析 |
3.1.4.1 nano-HPLC-MS/MS数据采集 |
3.1.4.2 数据分析 |
3.1.5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样本重复相关性检查 |
3.2.2 蛋白质鉴定结果 |
3.2.3 慢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鉴定与定量分析 |
3.2.4 慢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 |
3.2.5 慢性热应激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典型差异表达蛋白 |
3.3.2 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了慢性热应激导致的虹鳟肝脏损伤 |
3.3.3 PPAR信号通路与慢性热应激后虹鳟肝脏脂质代谢改变 |
3.3.4 虹鳟肝脏对急性和慢性热应激的响应差异 |
3.4 小结 |
第四章 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代谢组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
4.1.2 样本预处理 |
4.1.3 色谱-质谱分析 |
4.1.3.1 主要仪器设备 |
4.1.3.2 色谱条件 |
4.1.3.3 2Q-TOF质谱条件 |
4.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样品质量及方法可靠性评价 |
4.2.1.1 样本相关性 |
4.2.1.2 QC样本总离子流图(TIC)的比较 |
4.2.1.3 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 |
4.2.2 慢性热应激差异代谢物鉴定结果 |
4.2.3 慢性热应激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 |
4.3 讨论 |
4.3.1 慢性热应激影响虹鳟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能力 |
4.3.2 慢性热应激影响虹鳟肝脏能量和脂质代谢 |
4.4 小结 |
第五章 虹鳟肝脏响应慢性热应激的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数据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5.1.2.1 Pathway功能模型 |
5.1.2.2 相关性系数模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基于Pearson系数的相关性热图 |
5.2.2 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网络图 |
5.2.3 共有代谢通路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10)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MT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1 CRYAB、E-cad、Viment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
2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RYAB、E-cad和 Viment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3 生存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英语术语及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HSP90 C末端抑制剂的发现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李利鸿.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番茄BAG8和BAG9在响应温度胁迫中的作用[D]. 杨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3]PGC1α通过HSP70/HK2/VDAC1途径参与卵巢癌顺铂耐药机制的研究[D]. 李艳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4]热休克蛋白22对高脂诱导的内皮祖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 刘小强. 南昌大学, 2021(01)
- [5]栓菌酸调节HSP90s诱导肿瘤细胞自噬作用机制及利用研究[D]. 史非凡. 三峡大学, 2021(01)
- [6]HSPA6在TBC1D3癌基因调节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D]. 彭小伟. 东南大学, 2020(02)
- [7]Hsp47在兔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组织中的表达特征[D]. 令狐绍容.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热休克蛋白HSC70-4及其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杆状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 毛赋翔. 浙江理工大学, 2020
- [9]虹鳟肝脏响应高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D]. 康玉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10]CRYAB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MT之间的关系[D]. 陶小颖. 蚌埠医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