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2002年HIV国家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雷红涛[1](2019)在《2010-2018年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分析2010-2018年昆明市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昆明市MSM人群HIV相关知识知晓、与同性性伴发生安全性行为和HIV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干预措施和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的证据。[方 法]本课题采用描述性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2010-2018年昆明市14个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库,采用滚雪球抽样、网络招募和MSM人群活动场所招募三种抽样方法相结合对MSM人群进行样本选择,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HIV、TP、HCV血清学检测。[结 果]1.共招募研究对象4182例,2010-2018年昆明市MSM人群HIV感染率分别为10.1%、6.2%、7.1%、13.3%、11.5%、11.1%、11.0%、10.7%、8.0%,总阳性例数428例,总体感染率10.2%。2010-2018年MSM人群中HIV感染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394);近些年,除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的HIV感染率保持高水平波动,其他样本来源的HIV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P<0.001);20~29岁和30~39岁HIV感染率较高,各为11.1%和10.2%;与女性婚姻状况为未婚的HIV感染率较高,为11.0%,与女性婚姻状况为已婚的HIV感染率为8.1%;外省的HIV感染率高于本省,为11.9%;2016年以后,少数民族的HIV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03),感染率高于汉族,为13.8%;2010-2018年,在本地居住时间2年以下的HIV感染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01),感染率高与2年以上,为13.5%;大专及以上、高中或中专、初中及以下的HIV感染率依次为10.6%、10.0%、10.1%。2.2010-2018年昆明市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8.5%、99.0%、96.2%、96.8%、95.6%、96.2%,85.8%、94.9%、93.0%,总体知晓率为 95.1%,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处于高位,2010-2018年,TP总体阳性例数297例,总体阳性率7.0%,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02),HCV总体阳性例数29例,总体阳性率为0.7%,总体阳性率保持稳定(P=0.316)。3.样本来源于浴池/桑拿/足疗/按摩(OR=0.320,95%CI=0.166~0.615)、最近六个月,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OR=0.323,95%CI=0.196~0.513),是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危险因素;在本地居住时间长(OR=1.769,95%CI=1.165~2.687)、大专及以上(OR=2.276,95%CI=1.351~3.835)、最近一年,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OR=1.823,95%CI=1.078~3.085)、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OR=1.618,95%CI=1.062~2.464),是MSM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的保护因素。4.样本来源来源于网络招募(OR=0.727,95%CI=0.582~0.908)、外省(OR=0.719,95%CI=0.603~0.857)、少数民族(OR=0.796,95%CI=0.643~0.980)、吸毒(OR=0.492,95%%CI=0.262~0.924),最近一年,被诊断患过性病(OR=0.494,95%CI=0.365~0.668),是MSM人群与同性性伴发生安全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年龄(岁):20~29(OR=1.530,95%CI=1.083~2.162),30~39(OR=1.787,95%CI=1.250~2.556),40~49(OR=1.686,95%CI=1.154~2.462),>50(OR=1.946,95%07=1.263~2.998),最近一年,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OR=1.791,95%0/=1.445~2.219),是MSM人群与同性性伴发生安全性行为的保护因素。5.样本来源来源于网络招募(OiR=2.072,95%CJ=1.455~2.950)、其他(OR=1.635,9590CJ=1.167~2.290)、少数民族(OiR=1.354,95%C/=1.004~1.872),最近六个月,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OiR=1.678,950,6C/=1.067~2.639),吸毒(<9及=2.224,9590CJ=1.097~4.510),最近一年,被诊断患过性病(OR=2.197,9590C7=1.519~3.177),是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在本地居住时间超过2年以上(Oi=0.671,95%C=0.521~0.864),最近一年,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OR=0.527,95%CI=0.393~0.708),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检测(OR=0.690,95%CI=0.541~0.879),是MSM人群感染艾滋病的保护因素。[结 论]1.昆明市MSM人群中HIV感染率高,近些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高水平流行态势。2.近些年,样本来源于酒吧/歌舞厅/茶室/会所、公园/公厕/草地、浴池/桑拿/足疗/按摩的HIV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是来源于网络的HIV感染率却没有明显变化。3.样本来源于浴池、桑拿、足疗、按摩的MSM人群HIV相关知识知晓率低,样本来源于网络招募MSM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低,HIV感染风险高。4.昆明市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高,但是MSM人群与同性性伴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比例和MSM人群HIV感染率均高,MSM群体存在“知易行难”的主观行为,知识和行为分离现象严重。5.少数民族、吸毒和患过性病的MSM人群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和HIV感染风险均高。6.在本地居住时间短的流动人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和HIV感染风险均高。7.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HIV感染风险高。8.已婚的MSM群体比例高,基于社会期望,实际比例可能更高;并且已婚的MSM群体中HIV感染率高,异性伴侣HIV感染风险高。9.接受过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和做过艾滋病检测的MSM人群HIV相关知识知晓率高,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比例低,感染艾滋病风险低。
张曼,加沙尔·哈孜泰,王凯,娄鹏威,阿克拉依·喀依力,芮宝玲[2](2018)在《乌鲁木齐市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暗娼人群HIV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流行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乌鲁木齐市2009-2016年暗娼人群艾滋病感染率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暗娼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和最近一个月每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的影响因素,应用ARIMA模型,预测乌鲁木齐市暗娼人群2017-2019年HIV感染率。结果暗娼人群HIV感染率为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的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与"最近一个月每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呈正相关;离异或丧偶(χ2=3.00,95%CI:1.267.15),维吾尔族(χ2=36.02,95%CI:14.0192.63),吸毒(χ2=9.33,95%CI:1.9544.74)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ARIMA模型(1,0,0)预测的2017-2019年HIV感染率为分别为0.35%、0.39%、0.41%。结论运用ARIMA(1,0,0)模型模拟和预测暗娼人群HIV感染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较为方便适用,乌鲁木齐市应针对暗娼人群开展持续有效的行为干预。
刘建正[3](2017)在《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信息的时间序列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甘肃省2009-2015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分布特点及病原流行特征;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揭示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及病原的流行规律,探索适用于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的预测方法,为完善症候群监测技术平台、提高传染病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甘肃省十三家哨点监测医院开展的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方法,结合病例有关人口学信息,收集病例采样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数分布及病原检测阳性数分布特征。并通过病例数及阳性数变动趋势分析,构建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数和病原阳性数发生的多种时间序列模型。结果1.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发病男性占62.91%,女性占37.09%,五岁以下儿童37.65%,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3月和11-12月份;病毒病原检出率23.29%,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检出率较高,流行高峰在每年3月和11-12月份,其中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3.79%,鼻病毒次之,为8.63%;2.细菌病原检出率32.83%,以老年人居多,检出率最高,为43.38%,随着年龄增大,细菌阳性检出率有升高趋势(Z=-11.89,P<0.01),男性阳性检出率显着高于女性(χ2=6.174,P=0.01),流行高峰在每年3月和9-12月份;3.ARMA(1,1)模型拟合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良好,模型表示为:Yt-82.66=0.48(Yt-1-82.66)+εt(10)0.34εt-1ARIMA(1,1,1)(0,1,1)12模型充分拟合病原阳性序列信息,拟合效果良好,模型可表示为:(1-0.40 B)(1-B12)(1-B)(Yt(10)0.22)(28)(1-0.87 B)(1-0.63B 12)εt;4.包含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序列和病原阳性序列的VARX(1,0)模型为:Yt(28)0.36Yt-1(10)0.19Xt(10)εt结论1.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与病原阳性分布具有相似的季节分布,呈双峰季节分布,高峰处于每年3月和11-12月份,ARIMA模型能够充分提取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序列与病原阳性序列中的信息,拟合效果良好,但不能反应二者响应关系。2.VARX(1,0)模型充分体现了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序列与病原阳性序列的相应关系,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证实了症候群监测对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意义,同时反映出症候群监测和病原检测确诊在疾病预警过程中均不可或缺。
陶连弟,程宝莲[4](2017)在《2013—2015年兰州市城关区男男性接触人群哨点监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监测2013—2015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男男性接触(MSM)人群艾滋病病毒、梅毒感染状况和相关高危行为发生情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对过去一年内有过插入性肛交性行为的1 200名男性通过主动监测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检测。结果调查的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92.75%,最近一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比例为78.50%,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占42.83%,29.67%的MSM人群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肛交性行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占74.15%,6.83%的MSM人群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占52.44%;检出HIV抗体阳性56例(4.67%),梅毒抗体阳性30例(2.50%)。结论兰州市城关区MSM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均有比较普遍的商业或非商业同性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比例仍较低,同时存在多性伴和双性恋的倾向,进一步促进了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
徐王权[5](2016)在《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全球基金是由政府、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及受影响社团组成,代表着一种国际卫生融资的新途径。中国分别于2003、2004、2005、2006、2008和2009年成功申请到全球基金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第六轮、第八轮和滚动整合项目,并于2004年9月开始实施,到2013年12月全面结束。为了对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十年的工作进行评估,安徽医科大学作为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承担了项目的终期评估任务。目的确定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和影响;总结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取得的经验,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1.数据收集方法(1)现有资料的收集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办,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负责提供。对于非项目资料主要来源于网络搜索和相关机构提供;其他重要资料和参考资料由评估组列出所需资料清单,提交国家项目办,由国家项目办协调相关机构帮助收集。(2)专题调查本次现场调查选取了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每个省选择两个项目市,每个市选择1-2个项目县,共收集了7省、12个地级市和20个县的现场资料。调查对象包括国家、省、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员(34人)、各级CDC相关人员(47人)、各级项目办主管(84人)和财务主管(29人)、性艾协会或学会负责人(6人)、各社会组织相关负责人(34人)、高危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132人)、流动人群干预外展人员和同伴教育员(27人)。现场调查的方式有小组座谈(53场,258人)、关键知情人深入访谈(135人)和小样本快速问卷调查(31份)。2.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包括顺序内涵分解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关联分析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评估结果如下:评估结果1.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1)项目能够按计划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并按计划开展项目管理活动;(2)项目到账经费共3.24亿美元,各轮项目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正常,虽然2011年RCC项目因受停款影响其实施计划有所调整,但到账经费执行率未受影响,经费执行率为99.1%;(3)项目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值,各轮项目总共设定了81个指标,其中73个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8个指标(2009年第四轮、五轮和六轮的7个指标,以及2012年RCC项目的1个指标)未完成预期目标,但仅涉及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注射吸毒人群指标,可能与预期值设置偏高有关;(4)RCC项目制定的“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机制和以目标人群为中心”4个实施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5)来自全球基金总监察长办公室(O1G)的“诊断性评估”、全球基金秘书处根据定期“项目进展报告和拨款申请报告(PUDR)”的各期评分结果,以及此次现场评估采用的“项目活动实施效果的快速评估”3个方面的证据表明,项目实施效果良好。据此认为:项目设计科学可行,项目实施合理有效,符合项目预期设计要求。2.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的作用(1)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工作需要评估显示,项目计划与中国三个“艾滋病防治五年行动计划”有较好的关联性,如第三轮和第四轮项目计划与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中的5个工作指标都有关联;第三、四、五和六轮项目与第二个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的8个目标中的6个目标有关联等。(2)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具体体现在:①2004年-2013年间,项目到账总经费3.24亿美元,其中在抗病毒治疗、高危人群干预、社会组织参与和流动人群干预领域投入经费分别为5530万美元、6380万美元、4740万美元和人民币4627万元;②在项目投入与国家财政投入的横向比较中,2005年—2012年项目投入所占比例是15.19%,比例最高的是2007年,达到28.16%;③2012年中国艾滋病防治经费中来自国际资金总计48366.0万元,其中全球基金投入40535.7万元,所占比例高达83.81%。评估表明,项目经费投入对中国艾滋病防治资源起到重要补充作用。(3)项目推动了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各轮项目在立项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中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各轮项目在中国的关键时刻、优先领域、特殊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及时立项和投入,对中国全面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2004年第三轮项目的及时投入,有效解决了中国中部7省治疗经费的急需,以及二线药和儿童药缺乏的难题;2005年第四轮瞄准中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针对中国7个高流行省份的注射吸毒和暗娟人群开展干预工作,搭建了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自愿咨询检测点、针具交换点等干预/服务平台,营造了良好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氛围;2006年第五轮针对中国经性传播艾滋病比例不断上升,将重点转向中国低流行地区的暗娼和男男性行为人群,首次在中国大规模的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在许多地区填补了男男性行为干预工作的空白;第六轮对社会组织参与的专门投入,有效带动了国家和项目省配套经费投入,开创了社会组织独立申报项目的先例;RCC项目开创了艾滋病资源整合先例,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搭建了社会组织参与的平台,探索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政策、防治策略和服务体系建设等。(4)项目实施对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在抗病毒与关怀领域:项目投入5530万美元,支持建立了艾滋病治疗体系、关怀与支持体系、药品采购和管理体系;帮助国家耐药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网络建设等。截止2008年底,三轮累计治疗31284人,占全国累计治疗人数的54.6%,儿童累计治疗794人,占全国儿童累计治疗人数的63.5%,第四轮28358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6000人接受抗机会性感染治疗,52736名感染者/病人接受关怀支持服务,“接受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仍存活的病人比例”从2003年的70.0%上升到2009年的84.6%。第六轮社区组织对11622名PLWHA和2659名受影响儿童实施了关爱与支持活动。RCC项目支持167837名成人和2818名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获得关怀、支持和服务的比例”从2008年的46.4%,上升到2012年的85.4%,提高了39个百分点。在高危人群干预领域:项目投入6380万美元,支持基层机构和社区组织的参与,扩大了干预队伍,提高了干预覆盖面和工作质量,探索了干预单位成本测算和“购买服务”模式,推动了MSM人群干预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如第三轮艾滋病干预服务在暗娼中的覆盖率达到了97.6%;第四轮为45276名吸毒者提供美沙酮维持治疗,为147899名注射吸毒者提供针具交换、196980名暗娼接受外展服务和同伴教育, “暗娟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2005年的64.7%上升到2009年的87.9%;第五轮2000781人接受干预服务,74659人接受性病服务,“男男性行为人群最近一次肛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和“暗娼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7年的66.7%和77.2%,上升到2009年的80.6%和90.0%;第六轮社区组织参与干预暗娼和嫖客、MSM人群和IDU人群分别为242650人、66095人和39599人,“男性在最近一次与男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暗娟人群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6年的54.9%和59.7%,上升到2009年的68.7%和84.7%;RCC项目月均干预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分别为62.5万人、25万人和41万人,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静脉吸毒者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从2008年的80.3%、73.8%和35.40%,上升到2012年的87.4%、74.6%和54.9%。在社区组织参与领域:项目投入4740万美元,各轮项目涉及CBO参与的20个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其作用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2008和2009年国家配套经费566万元,项目省共配套864.77万元;二是推动了CBO的广泛参与,提高了防治覆盖面和有效性;三是锻炼了各级协会/学会项目管理的能力,提升了CBO的能力建设和组织的发展;四是探索了不同的CBO参与的管理模式和参与工作机制。各轮项目支持的CBO机构数和项目数分别为2473和3184;2012年CBO共完成CSW、MSM和IDU三类人群HIV检测84074人,为感染者/病人提供CD4检测57098人,2013年CBO干预服务覆盖CSW、MSM和IDU三类人群分别为101268人、433722人和63789人,为159448名感染者/病人提供关怀与支持服务。在流动人群干预领域:RCC项目投入人民币4627万元,专款专项用于流动人群干预工作,2010年和2012年,项目流动人群干预4094198人。其作用一是提高了政府对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的重视,补充了国家哨点监测在流动人口中的建立;二是促进了流动人群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促进了工作场所制定艾滋病防治计划,建立工作机制;三是探索了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干预覆盖面由2009年的11.9%上升到2012年的24.6%;四是项目地区流动人群艾滋病知识和行为有所提高,7个省21个市流动人口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由2010年的64.1%上升到2012年的74.4%。(5)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项目实施期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关联分析显示,中国成效的取得与全球基金项目在中国的投入资金最大、时间最长、覆盖最广和领域最全密切相关。项目从2004年支持7个省,逐步扩展到14个省、21个省,到2010年扩大到支持全国31个省,不仅有效推动了项目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而且各轮项目指标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部分。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产生的影响(1)“资源整合”理念为提高艾滋病防治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了思路。一是项目进行自身各轮次之间的滚动整合;二是项目与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国际项目投入进行整合;三是项目从计划和预算入手,支持各省对各种来源的艾滋病防治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通过项目“资源整合”,保证了艾滋病防治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2)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实施,社区组织参与的优势已得到政府各部门的广泛认可,营造了有利于社会组织参与的支持性环境,促进了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搭建了社区组织参与的平台,培育了社区组织参与的能力。尤其是RCC项目和第六轮项目,尝试了不同的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积累了可推广的经验,为今后中国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奠定了基础。(3)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项目形成了多种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如社区组织参与管理模式、高危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模式、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为今后中国艾滋病防治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4)项目培养的管理队伍为艾滋病防治人力资源储备了后续力量。项目聘用了大量专职和兼职管理人员,项目的实施为这些项目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培训与提高机会。如各种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以及项目计划制定、数据管理、督导评估等实际工作的锻炼,使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项目培养的这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必将成为后全球基金时代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宝贵的后续力量。4.项目积累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1)项目建立了省级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模式,不仅保证了项目计划的可行性和工作指标的完成,同时有利于项目工作督导和数据质量控制:(2)项目形成了社区组织参与的有效机制,包括3种管理模式:省级统筹管理模式、疾控分级管理模式和协会托管管理模式,以及3种参与方式:公开招标、直接委托和购买服务,有效促进了社区组织的广泛参与和目标的完成;(3)项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以基层机构为依托的艾滋病防治模式,扩大了干预队伍和干预工作覆盖面;(4)项目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干预主体,建立了不同的流动人群干预工作模式,如委托工作场所干预模式、委托基层卫生组织干预模式和委托有关社会组织干预模式等,这些因地制宜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流动人群干预的效果。项目积累的经验为今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5.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较大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1)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①项目执行期间开展的重要活动的可持续性问题;②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将CDC、社会组织咨询小组、CBO-SR/SSR等相关组织联系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如何寻找新的平台承接项目工作;③项目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基层机构纳入项目执行中,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利用基层机构开展工作:④在项目支持下开展起来的MSM人群和流动人群干预工作,项目结束后如何继续开展等。(2)单价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包括:统一的单价成本和分配比例没有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和不同的干预方式,没有考虑到各地的消费水平和人员工资水平等。(3)各级CDC和CB0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如部分地区CB0与CDC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沟通,相互配合不足,某些CBO对CDC缺乏信任等。(4)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包括:CBO注册的问题、CBO平衡发展和CBO健康发展问题。评估结论与建议本项评估的主要结论:(1)项目按计划有效运行,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项目设计是合理的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是有效的。(2)项目规划设计与中国实施的《艾滋病防治三个五年行动计划》目标相符合,满足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及时的和必要的。(3)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项目实施十年间,中国艾滋病防治取得的显着成效与全球基金项目的实施密切相关。(4)评估中也发现了全球基金在决策和管理上对项目的实施产生的消极影响,给实施国家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本项评估的主要建议:(1)项目结束后,建议将完全依赖项目支持的地区、机构、组织和干预领域,纳入到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之中,由地方筹集防治经费、技术力量等给予继续支持,保证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2)在社会组织参与的管理机构层面:建议由国艾办作为国家社会组织参与项目的领导协调机构,并在国艾办或国家CDC内部设置社会组织参与管理机构(小组),统筹全国的社会组织参与工作。在社会组织参与的资金机制层面:建议“实行社会动员基金”和“国家转移支付”两种途径相结合的资金机制,通过招标、孵化器和购买服务的不同方式,支持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3)继续支持和加强基层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建立基层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4)加大MSM人群综合干预的应用研究,探索更有效的MSM人群干预模式。(5)把流动人群干预工作纳入到国家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项目中,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服务可及性问题。
余建兴[6](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李健,余爱玲,王斌,杨明宇,刘东鹏,孟蕾[7](2013)在《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防治效果,为制定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甘肃省2005—2012年连续8年的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结果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知晓率从2005年的61.3%上升到2012年的88.6%;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和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分别从2005年的57.5%和42.4%上升到2012年的91.6%和75.9%;接受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的比例由2005年的9.4%上升到2012年的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婚姻状况为同居或离异/丧偶是暗娼人群安全套坚持使用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外省户籍、接受干预(安全套发放、咨询检测、同伴教育)是暗娼人群安全套坚持使用的保护因素。结论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针对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及处于同居、离异、丧偶婚姻状况的暗娼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陈怡,唐振柱,沈智勇,朱秋映,梁富雄,蓝光华,黎锋,唐帅[8](2013)在《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吸毒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率及相关危险行为的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全区多个市县设立HIV监测哨点,每年4-7月由统一培训的工作人员通过滚雪球抽样(社区)及连续采样(强戒所)的方法对吸毒人员开展面对面访谈,获取一般人口学、行为学等信息,并采血35 ml检测HIV、梅毒及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结果吸毒人群HIV阳性率(中位数)从2007年13.9%下降到2012年5.7%,梅毒阳性率(中位数)从2007年3.4%上升到2012年6.0%;吸毒人群曾经共用针具率逐年下降,但2012年最近1个月共用针具率为14.0%,商业性行为比例逐年上升,安全套使用率提高不明显。结论 2007-2012年广西吸毒人群HIV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龄组吸毒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也在逐年下降。吸毒人群经静脉注射感染HIV呈减缓趋势,但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综合干预仍不容松懈。
王之虎[9](2013)在《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掌握系统、确凿的数据,采取实证分析、数据分析方法,深入分析甘肃省艾滋病疫情,了解当前甘肃省艾滋病的流行态势,评价当前全省艾滋病防治所采取策略的效果。通过疫情分析,为指导制定全省下一步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评价当前所采取的防治策略的效果,指出甘肃省目前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的策略;通过防治策略的研究,提出当前策略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进一步探寻与甘肃省实际相符合的低流行地区艾滋病防治的策略模式。本研究的结论是甘肃省通过采取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防止机制、扩大监测检测、开展综合干预、实施四免一关怀等策略,有效的控制与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也表明这些既有策略是有效的。但各相关策略还有不足之处,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工作中,只要实施恰当的策略,甘肃省的艾滋病疫情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控制。
李健[10](2012)在《甘肃省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相关疾病感染、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自1985年报道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7934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38288例,死亡72616例。2006-2010年期间报告的艾滋病病例中,经异性途径传播由30.6%上升到54.9%,同性传播由2.5%上升到10.8%,注射吸毒传播由34.1%下降到22.1%。虽然我国艾滋病总体疫情呈低流行状态,但是影响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传播方式有较大改变,从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转向以性传播为主,性接触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丙肝和梅毒三种疾病均可通过血液、性行为以及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而造成感染,因此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吸毒人群作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即可通过一定的危险行为感染艾滋病并将艾滋病传播给他人,也可造成梅毒、丙肝的传播。所以分析这三类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感染、认知、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这三种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甘肃省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感染状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不仅填补了甘肃省此类人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为科学合理的制定甘肃省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目的1了解甘肃省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感染状况。2了解上述人群行为学特征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控制三类人群中艾滋病、梅毒、丙肝的流行,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10年全国艾滋病网络直报暗娼、男男性接触者、吸毒人群哨点监测系统(主要为甘肃省14个市州的16个暗娼哨点、6个吸毒人群哨点、2个男男性行为人群哨点中监测对象的行为学、血清学资料)。该资料由从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专业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2研究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等指标,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进行一般描述。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对HIV、梅毒、HCV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各组间分布差异进行比较。结果1.甘肃省暗娼平均年龄为26.3±6.3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5.6%,暗娼流动性较大,在当地工作时间一年以上者仅占23.9%。暗娼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85.6%,最近一个月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频率为69.1%。暗娼中梅毒阳性检出率为0.98%,丙肝阳性检出率为1.23%。外省暗娼、35以上年龄的暗娼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的暗娟感染梅毒、丙肝的危险性更大。2.甘肃省吸毒者平均年龄为38.0±6.7岁,婚姻状况处于在婚者占66.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80.5%。吸毒人群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为76.8%,注射吸毒的比例为14.2%,共针比例为23.1%。45.6%的吸毒者最近一月有过性行为,20.9%的吸毒者最近一年发生过商业性行为。吸毒人群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16%,梅毒阳性检出率为3.17%,丙肝阳性检出率为10.60%。年龄、民族、来源场所类型、曾注射吸毒是吸毒人群感染梅毒、丙肝和HIV的危险因素,曾注射吸毒感染HIV的吸毒者是未注射吸毒的19.99倍。3.甘肃省MSM人群平均年龄为26.7±7.5岁,20-29岁年龄组占一半以上。婚姻状况处于在婚者占19.2%,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7.7%。MSM居住相对稳定,在当地居住时间2年以上者仅占81.4%。MSM人群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为88.6%。84.6%的MSM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44.4%的MSM与同性发生过商业性行为,27.1%的MSM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MSM人群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9%,梅毒阳性检出率为9.5%,丙肝阳性检出率为0.9%。40岁以上年龄组MSM人群的梅毒和HIV阳性率最高,外省MSM梅毒和HIV的阳性率比本省高。结论暗娼、吸毒者、男男性接触者这三类高危人群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安全行为的比例却低,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三类人群中户籍为外省者HIV、梅毒和丙肝的感染率均高于本省,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吸毒人群是甘肃省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MSM人群中HIV、梅毒的感染呈现较高水平,MSM人群将是艾滋病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已婚MSM人群婚内不安全性行为发生率高,“同妻”将是受艾滋病影响的重要人群。
二、甘肃省2002年HIV国家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2002年HIV国家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18年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乌鲁木齐市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暗娼人群一般情况 |
2.2 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 |
2.3 暗娼人群HIV感染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模型预测暗娼人群HIV感染率 |
2.4.1 HIV感染率插值 |
2.4.2 利用ARIMA模型预测暗娼人群HIV感染情况 |
2.4.2. 1 原序列平稳性判定 |
2.4.2. 2 模型识别 |
2.4.2. 3 最优模型选择 |
2.4.2. 4 模型检验 |
2.4.2. 5 模型预测 |
3 讨论 |
(3)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信息的时间序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症候群监测研究状况 |
1.2 时间序列方法在症候群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甘肃省2009-2015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数分布及趋势研究 |
3.1.1 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基本分布情况 |
3.1.2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病例数时序图及模型构建 |
3.2 甘肃省2009-2015年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病例数分布及趋势研究 |
3.2.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病例分布情况 |
3.2.2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原阳性数时序图及模型构建 |
3.2.3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毒阳性数时序图及模型构建 |
3.2.4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细菌阳性数时序图及模型构建 |
3.3 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数与病原阳性病例数的响应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及其病原流行特征 |
4.2 发热呼吸道症候群及病原时间序列模型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2013—2015年兰州市城关区男男性接触人群哨点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1.1.1 调查对象 |
1.1.2 调查内容 |
1.2 方法 |
1.2.1 问卷调查 |
1.2.2 检测方法 |
1.2.3 检测结果判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人口学特征 |
2.2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
2.3 高危行为情况 |
2.4 血清学检测结果 |
3 讨论 |
(5)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对照术语表 |
本评估涉及的相关组织和人群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背景 |
1.1 各轮项目概况 |
1.2 各轮项目目标 |
2 项目评估的理论 |
2.1 社会项目评估的发展历程 |
2.2 社会项目后评估 |
3 评估目标和模式 |
3.1 评估目标 |
3.2 评估模式 |
4 评估内容与设计 |
4.1 评估内容 |
4.2 评估思路与设计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数据收集方法 |
2 数据分析方法 |
3 评估结果论述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质量控制 |
第二部分 项目评估结果 |
1 项目实施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
1.1 项目经费按计划执行 |
1.2 项目指标基本完成 |
1.3 项目按目标开展活动 |
1.4 项目实施原则得到贯彻 |
1.5 小结 |
2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
2.1 项目规划设计符合中国艾滋病防治需要 |
2.2 项目经费投入补充了我国艾滋病防治资源的缺口 |
2.3 各轮项目立项推动了我国特定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
2.4 项目目标的实现对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贡献 |
2.5 项目在中国艾滋病防治重点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
2.6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成效做出了贡献 |
2.7 小结 |
3 项目对中国艾滋病防治产生深远影响 |
3.1 “资源整合”理念为艾滋病防治资源高效使用提供了思路 |
3.2 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为艾滋病防治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3.3 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为艾滋病防治有效开展提供了示范 |
3.4 技术开发和能力培训为艾滋病防治人员和防治技术提供了保障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项目经验与启示 |
1 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艾滋病防治经验 |
1.1 工作计划和预算制定流程是计划可行性和实施有效性的基本保证 |
1.2 社区组织管理机制是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组织基础 |
1.3 依托基层机构是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的有效模式 |
1.4 因地制宜的干预模式是提高流动人群干预效果的可行措施 |
2 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2.1 项目成果的持续利用问题 |
2.2 单位成本测算及合理性问题 |
2.3 各级CDC和CBO的有效配合与协作问题 |
2.4 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组织健康发展问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评估创新性与不足 |
1 评估的创新点 |
2 评估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社会项目评估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6)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
1.2 国外研究现况 |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
2. 研究总体目标 |
3. 课题框架 |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
2.3 实验室检测 |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
3.4 病原谱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的局限性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
3. 结果 |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
4. 讨论 |
5. 研究的局限性 |
6. 小结 |
研究结论 |
建议 |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1 表格 |
附录2 论文发表 |
(7)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变化(表1) |
2.3 安全套使用情况变化(表2) |
2.4 接受干预情况(表3) |
2.5 暗娼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1 单因素分析 |
2.5.2 多因素分析(表4) |
3 讨论 |
(8)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
1.3 资料分析 |
2 结果 |
2.1 吸毒人群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吸毒人群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
2.3 吸毒人群行为监测结果 |
3 讨论 |
(9)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 相关文献述评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四)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二、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形势分析 |
(一) 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形势总体情况分析 |
(二) 甘肃省艾滋病高危人群疫情分析 |
(三) 甘肃省艾滋病重点人群疫情分析 |
(四) 甘肃省艾滋病流行的趋势预测与影响分析 |
(五) 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形势分析的主要结论 |
三、目前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的应对策略和不足 |
(一) 目前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 |
(二) 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的不足 |
四、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 |
(二) 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经验的启示 |
五、政府治理视角下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的新思考 |
(一) 政府治理理论及其对艾滋病防治的启示 |
(二) 政府治理理论视角下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三) 政府治理理论视角下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的具体策略 |
六、甘肃省艾滋病防治措施实现的保障 |
(一) 机制保障 |
(二) 财政保障 |
(三) 队伍保障 |
(四) 法律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甘肃省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相关疾病感染、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
1.2 丙肝的流行现状 |
1.3 梅毒的流行现状 |
1.4 艾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关系 |
1.5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三章 质量控制 |
3.1 调查及数据录入过程的质量控制 |
3.2 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甘肃省不同高危人群梅毒、丙肝、艾滋病感染状况艾滋病的流行现状 |
4.2 甘肃省不同高危人群艾滋病认知情况 |
4.3 甘肃省不同高危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 |
4.4 甘肃省不同高危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感染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
5.2 暗娼人群 |
5.3 吸毒人群 |
5.4 男男性接触者人群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甘肃省2002年HIV国家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8年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雷红涛.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乌鲁木齐市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分析及流行趋势预测[J]. 张曼,加沙尔·哈孜泰,王凯,娄鹏威,阿克拉依·喀依力,芮宝玲. 医学动物防制, 2018(03)
- [3]甘肃省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监测信息的时间序列应用研究[D]. 刘建正. 兰州大学, 2017(12)
- [4]2013—2015年兰州市城关区男男性接触人群哨点监测分析[J]. 陶连弟,程宝莲.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17(01)
- [5]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评估研究[D]. 徐王权.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6]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7]甘肃省暗娼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J]. 李健,余爱玲,王斌,杨明宇,刘东鹏,孟蕾. 中国公共卫生, 2013(09)
- [8]2007-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趋势分析[J]. 陈怡,唐振柱,沈智勇,朱秋映,梁富雄,蓝光华,黎锋,唐帅. 疾病监测, 2013(08)
- [9]甘肃省艾滋病防治策略研究[D]. 王之虎. 兰州大学, 2013(11)
- [10]甘肃省性传播疾病高危人群相关疾病感染、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回归分析[D]. 李健. 兰州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