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投资额首次超过银行存款(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认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宋军,杨正东,冼海钧,安立波,李小兰,邓蒂妮,韦秋鸣,吴丹,农丽娜,陈燕和,胡欢欢,罗斯,周全,何安妮,余永波[2](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广西金融系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结构调整的作用,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效进一步提升。广西经济运行加快恢复、巩固提升、结构优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和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两个历史性成就。金融运行呈现"总量扩、结构优、成本降、韧性强"的特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贷款、存款平稳增长,金融聚焦重点领域,利率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同发展,金融风险总体可控。2021年,广西金融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强化金融改革创新,继续深入推进LPR改革,大力发展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做好金融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朱冠平[3](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广玉祺[4](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昊[5](2021)在《保险资金投资新基建研究 ——以京沪高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奕杉[6](2021)在《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而文化产业的繁荣也会给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文化+”概念被提出的同时也意味着“文化+金融”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以重庆市为例,研究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度及影响因素,有利于挖掘两业的耦合发展潜力,实现两业的互利共赢。本文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对金融业、文化产业以及耦合进行概念界定,阐述系统耦合理论、灰色系统理论以及协调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分析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探寻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路径;根据耦合发展路径提出研究假设,运用熵权-耦合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2004-2018年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相关数据,对两业子系统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其发展水平以及测算结果的时序差异;以耦合协调度作为参考序列,用根据耦合动因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作为比较序列来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从而得出影响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促进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1)总的来看,2004-2018年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通过本文耦合度公式计算,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联程度较高,但耦合度无法体现两业的协同作用,故引入耦合协调度来弥补其不足;(3)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轻度失调发展至2018年的优质协调,两业的协同发展趋势愈渐明显;(4)市场因素、企业因素、科技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对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具有较为显着的正向作用。其中,企业是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着力点,政策因素对促进两业耦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场因素以及科技因素对两业耦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要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基于金融业发展视角,要创新文化金融类产品及服务、利用金融科技服务文化金融以及成立文化金融专营机构;基于政府视角,要强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培养文化金融复合型人才并且加强对市民文化消费的引导。
刘屿[7](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投资金融理财产品以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有限认识”和预防性需求,家庭资产结构形式单一,较少持有风险资产,资产组合风险分布极端化。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对风险投资的认识有所提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变得可行。但鲜有文章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角度研究其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理论影响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现状,然后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合并数据集,建立了Probit模型、Tobit模型和零膨胀泊松模型(ZIP),分别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概率、投资深度以及投资多样性的影响。同时进行分样本回归,检验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城乡异质性和受教育年限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指数、广度指数和深度指数均能显着促进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概率和投资深度,促进效果表现为城镇家庭大于农村家庭,东部地区家庭大于中西部地区家庭,高受教育年限家庭大于低受教育年限家庭。基准回归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在城镇家庭和高受教育年限家庭样本中有显着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我国家庭对风险金融资产的参与,优化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对策建议。
晁昊拓[8](2021)在《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资产多样化视角》文中指出随着金融科技行业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家庭对于金融投资需求不再集中于单一化、低回报的金融产品,而是对于金融资产组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金融科技正是家庭金融投资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即研究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的影响效果和相应影响机制。本文在阅读家庭金融和金融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家庭金融投资理论和资产多样化理论进行理论分析梳理出市场摩擦、财富效应和信用约束三种金融科技对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的影响机制。利用CHFS2013到2017三期调查数据与各省份金融科技使用深度以及三种影响效应数据进行匹配形成样本面板数据集,借助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面板联立方程组对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的效果和相应机制进行讨论分析,并对三种影响机制进行测算分析比较,探讨不同影响机制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大小。此外通过更换家庭资产多样化衡量指标和金融科技使用深度核心变量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用于判断结果一致性。同时就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不同风险种类资产进行异质性分析,判断影响效果是否有所改变。实证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使用深度的增加能明显增加家庭金融资产投资种类,提高金融资产投资比重和组合分散化程度,而市场摩擦和家庭所受信贷约束均对资产组合多样化具有抑制效果。在对金融科技使用影响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机制分析与测算中,金融科技使用深度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市场摩擦、财富效应以及信贷约束三种间接效应对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有正向显着影响。在三种间接影响机制中,影响效果最大的为财富效应,其次为市场摩擦,最后为信贷约束效应,而信贷约束效应与前两者相差效果较为明显。本文还通过替换衡量因变量和自变量的方式检验结果稳健性,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异质性分析中,本文发现家庭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增加会更加侧重于低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其对高风险资产的影响效果较小;而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增加均对农村与城市家庭资产组合的样化程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具体影响有所区别。对于农村家庭侧重于影响家庭资产的分散化程度,对于城市家庭侧重于影响家庭资产的多样化程度即投资种类。最后,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和相关理论,本文对国内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市场制度提出相关建议,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提供相关思路与看法,促使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投资更加具有效率。
黄维康[9](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文中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机衔接,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9月,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也是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乡融合的历史研究成果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特点,建立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出2011-2018各个城市的得分情况,发现整体上城乡融合水平有上升、有下降,但波动幅度都很小,表明我国在城乡融合的政策方针上有建树,避免了城市发展过快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后根据数字金融对城乡融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的理论研究,先后进行F检验、Hausman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和消费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的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针对传统金融机构和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是都有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值分别是32.36和66.2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数字金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县域城乡融合为基础逐步向上延伸;二是要重视数字金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为数字化乡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形成人才储备;三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包含农产品上中下游的金融产品,旨在以一种金融产品联通整个农村产业链;四是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消费方面,相关部门应该就数字支付、消费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消费的刺激效果;五是数字普惠金融低门槛、传播快速、隐蔽性等特点加上农村客户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在加快农户征信体系建立的同时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
原惠毓[10](2021)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云南省金融业影响 ——基于五州四市的PSM-DID分析》文中认为云南,地处链接南亚、东南亚纽带位置,其自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沿边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想要研究我国沿边经济的的政策影响无疑应该从类似于云南这样的沿边城市出发。金融,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又被称为软黄金,是一个地区想要经济高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涉及行业由少到多、面对层次由小到大、涵盖地域也由东南逐渐向中西蔓延。基于此,国家从多角度出发颁布政策旨在最大程度地推动金融经济特别是沿边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积极响应,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地方性的金融政策。对于考核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发展城市而言,恰当的金融绩效发展评价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稳定意义重大。为此,2013年11月中央人民银行发布《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金改实验方案》)在云南省五州四市等地开展试验改革。截止2020年,该政策已经实施5年有余,目前对其效果进行细致考察的相关文献为数不多。本文结合金融发展与沿边经济的特点选取PSMDID作为评价方法,基于金融产业理论、沿边发展理论、财政支出增长理论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确定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作为中介变量进行机制检验,同时结合已有研究经验和相关性分析确定维度衡量标准,完成基于PSM-DID法的金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利用云南省在试点中的五州四市2009-2018年面板数据作为实验组构建双重差分倾向匹配得分模型,借助云南省不在政策范围内州市和周边四省份州市共同构建对照组,利用得到的指标体系对该政策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改革试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自身的发展和后期的相关金融政策出台提供借鉴参考。在构建金融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PSM-DID和自身情况的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如下结论和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1.本次试点政策对云南省金融发展具有显着促进效应;2.在实施初期该政策对云南省沿边金融发展存在连续性和滞后性,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3.通过研究政策实施对云南省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以得出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是通过增加云南省政府财政支出促进了当地金融产业的发展,即地区财政支出是中介变量这一结论;4.通过地区规模异质性分析,可以看出该政策对于常住人口数量在500万人以上特大型城市地区的金融促进作用影响程度最深,其次是100到500万人之间的大型城市,对于100万人及以下的中小型城市影响不利。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参考性政策建议:1.肯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2.根据政策效果特性制定相关条文;3.重视作用机制,匹配相关措施;4.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相关监管
二、保险投资额首次超过银行存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投资额首次超过银行存款(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宏观政治因素 |
3.1.2 贸易发展因素 |
3.1.3 投资发展因素 |
3.1.4 绿色金融因素 |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1 政府管理指标 |
4.2.2 经济投资指标 |
4.2.3 金融发展指标 |
4.2.4 贸易水平指标 |
4.2.5 营商开放指标 |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
4.3.1 线性SVM模型 |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运行情况 |
(一)银行业稳健发展,信贷增长加快 |
1. 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金融机构改制进程加快。 |
2. 各项存款增长显着快于去年。 |
3. 各项贷款稳定高增,信贷结构显着优化。 |
4. 表外融资增量减少,同业资产持续多增。 |
5. 利率市场化改革纵深推进,利率水平明显下降。 |
6. 不良贷款“双降”,银行资产质量有所改善。 |
7.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公司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
(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交易量增长加快 |
1. 证券期货市场主体稳步增长。 |
2. 证券交易量持续增长。 |
3. 交易所市场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
4. 探索期货服务“三农”成效初显。 |
(三)保险业发展提速,市场体系基本完善 |
1. 广西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完善。 |
2. 保费增速排全国前列。 |
3. 车险综合改革成效明显。 |
(四)融资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持续改善 |
1. 社会融资较快增长,融资渠道显着拓宽。 |
2. 货币市场总体平稳。 |
3. 广西黄金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
4. 票据贴现“量增价降”。 |
5. 地方政府债券大幅增长。 |
(五)开放门户建设加快,面向东盟合作深化 |
1. 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
2. 金融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展良好。 |
3. 支持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成效显现。 |
(六)普惠服务不断优化,金融生态持续改善 |
1. 信用建设创新升级。 |
2. 支付便民不断深化。 |
3.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实现升级。 |
二、经济运行情况 |
(一)内需持续恢复,外需逐步好转 |
1. 基建投资拉升显着,投资增速持续恢复。 |
2. 消费持续修复,线上消费成为新动力。 |
3. 进出口逐步回升,对外投资稳步深化。 |
(二)供给增势好于预期,年内实现全面正增长 |
1.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猪肉产量降幅收窄。 |
2. 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原材料制造业支撑明显。 |
3. 服务业实现平稳增长,新兴服务业亮点突出。 |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 |
5.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金融稳步推进。 |
(三)价格水平“两降一升”,就业水平保持稳定 |
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回落。 |
2. 工业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
3. 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就业保持稳定。 |
(四)财政减收增支,重点保障民生领域 |
(五)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 |
1.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 |
2. 土地市场交易、施工建设逐步恢复。 |
3. 全区商品房销售回温,房价小幅下降。 |
4. 房地产金融保持平稳运行。 |
(六)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 |
三、预测与展望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6)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合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业 |
2.1.2 文化产业 |
2.1.3 耦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耦合理论 |
2.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3章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3.1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金融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
3.1.2 金融发展效率逐年提高 |
3.1.3 金融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
3.2 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提升 |
3.2.2 文化特色园区形成规模 |
3.2.3 文化惠民消费初见成效 |
3.2.4 文化市场品牌效应缺乏 |
3.3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现状分析 |
3.3.1 政府从多方位推动两业耦合发展 |
3.3.2 银行信贷支持是主要的耦合方式 |
3.3.3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展现力量 |
3.4 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路径分析 |
3.4.1 金融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路径 |
3.4.2 文化产业对金融业发展的带动路径 |
第4章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测算 |
4.1 研究假设 |
4.2 模型选取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4.3.1 指标体系构建 |
4.3.2 数据来源 |
4.4 测算结果分析 |
4.4.1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分析 |
4.4.2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5章 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选取 |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1 指标选取 |
5.2.2 数据来源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测算结果 |
5.3.2 测算结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 |
6.2.2 基于金融业发展视角 |
6.2.3 基于政府视角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
2.1.1 普惠金融 |
2.1.2 数字普惠金融 |
2.2 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相关研究 |
2.2.1 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理论 |
2.2.2 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因素 |
2.3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机制研究 |
2.3.1 数字技术角度影响机制 |
2.3.2 普惠金融角度影响机制 |
2.4 简要评述 |
3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理论分析 |
3.1 相关理论基础 |
3.2 影响机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1 理论影响机制 |
3.2.2 存在问题分析 |
3.3 研究假设提出 |
4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
4.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4.1.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阶段 |
4.1.2 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现状 |
4.1.3 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析 |
4.2 我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现状分析 |
4.2.1 我国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总量分析 |
4.2.2 城乡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分析 |
4.2.3 不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原因分析 |
4.2.4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问题分析 |
4.3 小结 |
5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设定 |
5.1.3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2 实证模型设定 |
5.2.1 Probit模型 |
5.2.2 Tobit模型 |
5.2.3 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对投资参与率影响 |
5.3.2 对投资深度影响 |
5.3.3 对投资多样性影响 |
5.4 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 |
5.4.1 内生性问题 |
5.4.2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8)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资产多样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
1.4 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家庭金融投资效率与资产多样化相关研究 |
2.1.1 家庭金融投资效率相关研究 |
2.1.2 家庭金融资产多样化相关研究 |
2.1.3 家庭金融资产多样化影响因素研究 |
2.2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相关研究 |
2.2.1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定义 |
2.2.2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评价体系研究 |
2.2.3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相关文献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家庭金融资产与金融科技使用现状分析 |
3.1 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现状分析 |
3.2 金融企业金融科技投入及使用现状 |
3.3 家庭金融投资对于金融科技使用现状分析 |
3.3.1 智能投顾渠道 |
3.3.2 线上理财产品渠道 |
4 金融科技使用对家庭金融投资影响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4.1 理论基础 |
4.1.1 家庭金融投资相关理论 |
4.1.2 资产组合多样化相关理论 |
4.1.3 金融科技相关理论 |
4.2 理论分析 |
4.3 研究假设 |
5 研究设计和模型设定 |
5.1 数据来源 |
5.2 模型设定 |
5.2.1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种类的影响研究 |
5.2.2 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影响机制研究 |
5.3 变量定义 |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 实证结果分析 |
6.1 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种类实证分析 |
6.2 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化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6.3 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测算和比对 |
6.4 稳健性检验 |
6.4.1 替换衡量资产组合多样化程度因变量 |
6.4.2 替换衡量金融科技使用深度自变量 |
6.5 异质性分析 |
6.5.1 按照资产风险类型进行划分的异质性分析 |
6.5.2 农村与城市家庭金融资产组合多样性异质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9)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乡融合 |
2.1.2 数字普惠金融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 |
2.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3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 |
2.2.4 长尾理论 |
2.3 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说 |
2.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的直接影响机制 |
2.3.2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的间接影响机制 |
2.3.3 研究假说 |
第3章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3.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依据 |
3.1.3 指标选取 |
3.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3.2.1 评价方法比较与选取 |
3.2.2 评价方法介绍 |
第4章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结果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各级指标的权重确定 |
4.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4.3.1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得分情况 |
4.3.2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5章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1 变量选取 |
5.2.2 模型构建 |
5.2.3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方法 |
5.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F检验 |
5.4.2 Hausman检验 |
5.4.3 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效应检验 |
5.4.4 消费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接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政策 |
6.2.2 加大技术和教育投资 |
6.2.3 创新适农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
6.2.4 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的影响机制 |
6.2.5 加强风险管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云南省金融业影响 ——基于五州四市的PSM-DID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金融开放的界定 |
二、沿边开放 |
三、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产业的影响 |
四、DID与 PSM-DID的应用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沿边地区 |
二、金融综合改革 |
三、《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
第二节 相关支撑理论 |
一、金融产业理论 |
二、沿边发展理论 |
三、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理论 |
四、计量方法理论 |
第三节 政策实施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机理 |
第三章 云南省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云南省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
一、云南省整体金融业发展概况 |
二、云南省金融业分行业发展现状 |
三、政府对云南省金融业发展的财政扶持 |
第二节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
一、政策内9 州市的金融产业发展概况 |
二、政策外其他州市的金融产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云南省金融业发展优势与主要问题 |
一、发展优势 |
二、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指标构建和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权重确定 |
一、研究区域 |
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基于PSM-DID的金融综合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一、金融综合改革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 |
二、金融综合改革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基于PSM-DID的实证分析 |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
二、实证分析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试点政策对云南省金融发展具有显着促进效应 |
二、实施效果存在连续性和滞后性 |
三、地方财政支出是政策实施的中介变量 |
四、更有利于较大规模城市的发展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肯定并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
二、根据政策效果特性制定相关条文 |
三、重视作用机制,匹配相关措施 |
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相关监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保险投资额首次超过银行存款(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21)[J]. 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宋军,杨正东,冼海钧,安立波,李小兰,邓蒂妮,韦秋鸣,吴丹,农丽娜,陈燕和,胡欢欢,罗斯,周全,何安妮,余永波. 区域金融研究, 2021(07)
- [3]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人口年龄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研究[D]. 广玉祺. 四川大学, 2021
- [5]保险资金投资新基建研究 ——以京沪高铁为例[D]. 吴昊.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6]重庆市金融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度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奕杉.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7]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基于CHFS的实证分析[D]. 刘屿. 浙江大学, 2021(10)
- [8]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对家庭金融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资产多样化视角[D]. 晁昊拓. 浙江大学, 2021(09)
- [9]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例[D]. 黄维康.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对云南省金融业影响 ——基于五州四市的PSM-DID分析[D]. 原惠毓.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