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锂工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中国锂工业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帅[1](2019)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湖资源是我国西部特色矿产资源之一,其蕴藏的钾、镁、锂、硼等资源在高效农业、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中广泛应用并起着关键作用,对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盐湖资源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区,无机盐储量达3780亿t,其中钾盐(折合KCl)储量7亿t,镁盐47.8亿t,氯化锂储量1392万t,潜在经济价值巨大。锂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21世纪备受关注,尤其是伴随新能源汽车、交通工具的蓬勃发展,预计未来十年全球锂产品(以碳酸锂当量计)超过百万t。全球锂资源主要分为盐湖卤水锂和矿石锂资源,分别占全球锂资源的63%和37%。盐湖卤水锂资源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中国和美国。中国卤水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盐湖中,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一里坪干盐滩、西台吉乃尔盐湖、东台吉乃尔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分布有丰富的锂资源,其储量达到230×104t,占我国卤水锂资源总量~80%。由于锂(0.60?)和镁(0.66?)离子半径接近,富锂盐湖卤水中往往镁含量高,高Mg/Li已成为中国盐湖卤水的显着特征。随着对盐湖卤水锂资源提锂技术的不断研究和积累,高Mg/Li一直是制约提锂工艺和成本的瓶颈,而对高镁来源尚未系统研究。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中部那棱格勒河流域及其尾闾盐湖,采集河水、卤水和流域出露岩石,通过其常量和微量化学组成、岩石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含量、河水-卤水-岩石(氢、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对比,探讨了盆地富锂盐湖高镁来源,主要结论如下:1.已有的研究表明,盆地盐湖是由柴达木古湖自西向东演化形成。通过对盆地现代盐湖卤水化学组成对比,发现由西至东卤水的K+含量和矿化度呈现平稳且稍微增加的趋势,而Mg2+、Li+含量在盆地中部富集,说明盆地中部现代盐湖卤水高镁不是盆地古湖由西至东长期演化的结果。2.河水和卤水常量和微量化学组成显示,常量离子主要以Na+、Cl-为主,其次为SO42-、Mg2+;微量离子以B3+、Li+为主,卤水含量远高于河水值,卤水组分具有与河水组份相似的离子分布特征。结合青海湖湖水蒸发实验数据和河水-卤水的氢、氧同位素比值,发现河水和卤水Mg2+含量均落在青海湖湖水蒸发路径上,卤水氢、氧同位素值落在当地蒸发线之上,并与河水点交汇于大气降水线上,说明尾闾盐湖卤水受河水的补给蒸发浓缩形成。3.出露岩石矿物组合结果显示,河流的山前补给区域广泛分布含镁碳酸盐矿物,包括白云石、阳起石、含镁方解石等,镁含量高达0.20%-11.53%。河水-卤水-岩石的锶、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河水-卤水-含镁碳酸盐具有相似的87Sr/86Sr比值,而明显低于花岗岩87Sr/86Sr比值,说明在蚀源区岩石风化淋滤作用下,那棱格勒河流域含镁碳酸盐为尾闾盐湖的主要镁源,是富镁物源的主要贡献者。
张泽南[2](2019)在《中国锂矿资源需求预测及锂产品市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锂矿资源是我国的新兴产业资源和战略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锂电池行业、玻璃和陶瓷行业、润滑脂行业和空气处理行业是我国锂资源主要的四个消费行业。2017年,我国碳酸锂消费量高达12.47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52.48%,已经成为全球碳酸锂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我国的锂矿资源供应能力较差,所以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对我国未来锂矿资源需求的分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为我国未来锂矿资源需求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参考;其次,对我国锂矿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最后,为我国锂矿资源地质调查、利用规划、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及推行、矿政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我国锂矿资源概况、贸易格局、供需现状等的分析,分析了我国锂矿资源的消费形式,根据锂行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利用行业消费法和趋势预测法,预测了我国2030年之前锂矿资源的需求量,同时也对我国未来锂矿资源的供应能力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如下:(1)我国锂矿资源主要的四个消费行业分别为锂电池行业、玻璃和陶瓷行业、锂基润滑脂行业和空气处理行业,2017年四个行业所占锂矿资源消费百分比分别为42%、31%、4%和3%。(2)我国四个主要锂矿资源消费行业消费预测表明,我国2020年、2025年和2030年锂矿资源消费量分别为18.53万吨、31.42万吨和49.32万吨。(3)通过对我国各主要锂矿企业的产能供给进行分析,未来我国2020年、2025年和2030年锂矿资源供应量分别为14.71万吨、25.43万吨和39.52万吨。(4)对比未来我国锂矿需求量和供应量,我国2020年、2025年和2030年锂矿资源缺口分别为3.82万吨、6.00万吨和9.80万吨。(5)对我国锂矿资源未来的供需矛盾提出建议:加大对卤水提锂工艺的科研投入;寻找替代品;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发展海外市场;加快对电池性能提升的研究并建立废旧电池的回收体系。
向婷婷[3](2019)在《哈佛分析框架下天齐锂业财务报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市场对新能源、新药品、新材料技术开发的日益关注,锂产品的应用越加广泛,锂产品深加工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锂的优异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电池、陶瓷、玻璃、润滑油等传统行业。数码相机、手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使电池行业成为锂电产品的最大消费领域。从长远发展看,未来五年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将继续飞速增长,到2022年,预计市场规模和总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67亿美元和54.9GWh。天齐锂业是世界领先的锂精矿供应商,也是世界知名的矿石提锂公司。长期以来,在资源储备、生产规模和技术方面,它一直是中国锂工业的龙头企业。公司集团架构辐射国内外各个地方,成都为其管理、贸易和研发中心,四川遂宁、江苏张家港、重庆铜梁和西澳奎纳纳为其加工基地,西澳大利亚的格林布什和中国的甘孜州为其资源基地。公司已从纯锂加工企业升级为占据大量优质锂资源的综合性的跨国锂工业集团,拥有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更强的国际竞争力。锂电池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天齐锂业的资源优势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天齐锂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哈佛分析框架从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四个方面对天齐锂业进行综合分析。战略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其锂行业环境及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剖析。会计分析方面:识别存货、固定资产以及应收账款的会计政策作为关键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财务分析方面: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营运能力进行了多方面分析,并加入财务战略矩阵分析。前景分析方面:对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自身作出发展前景预测,并对企业未来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邓洪伟[4](2019)在《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全球能源形势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各国汽车工业积极探索的焦点。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四川将顺应全球能源变革趋势,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之一即为电池,而锂电池是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因此,在技术进步和国家支持新能源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我省锂电池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文将从锂矿开采、锂盐生产、电池材料生产、锂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五个方面介绍我国及四川省锂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此外,在调研分析了省内外锂矿采选企业、锂盐生产企业、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锂电池模组企业及锂电池回收企业的产污特点、治污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的资源特点及已有产业优势,对锂电池行业的规模、布局、污染控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对于锂矿采选行业,建议相关部门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同时,合理控制开采规模,提升清洁生产要求,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锂盐生产行业,建议企业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同时采取措施削减粉尘及氮氧化物排放量。锂盐行业布局建议选取大气扩散条件良好、环境容量充足、总量指标有来源的化工园区。锂电池材料类项目宜作为电子材料类项目而非无机化工合成类项目进行管控。锂电池材料行业布局除充分考虑拟选厂址的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污染物总量指标等因素外,建议尽可能布置在同时拥有锂盐、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园区,以降低运输成本。锂电池模组生产行业相对产污种类较少、排污体量较小。企业布局时,应选取VOCs容量较大、大气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此外,建议避免在对水环境中总镍污染物无容量的区域布局以三元材料作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目前省内存在前期规划项目多、实际建成并运行项目少的特点。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避免无序投资。四川应加快锂电池回收产业的布局和建设,在四川省内形成动力锂电池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大型资源回收企业及锂电池行业企业开展锂回收的研发和项目布局。
王兴权[5](2018)在《疏水性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盐湖卤水中锂的分离研究》文中认为锂及其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军工、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电池作为清洁能源不仅能降低坏境污染,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特别是以锂电池为动力来源的电动设备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和重视。青海省具有丰富的盐湖锂资源,但处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地区,由此研究开发高效、绿色的盐湖提锂技术意义重大。本文选用含氧溶剂作为锂的萃取剂,选择疏水性离子液体为协萃剂和溶剂,构建了五种离子液体萃取体系,选择了对盐湖卤水中锂单级萃取率高、选择性好的[BPy][NTf2]-TBP-C2H4Cl2和[N4,4,4,1][NTf2]-TBP-C2H4Cl2两种萃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恒界面池法对吡啶类离子液体萃取体系萃取锂的传质动力学模式进行了判断,研究了两种萃取体系热力学,并利用紫外分光光谱、红外光谱、密度泛函理论和空腔理论探讨萃取反应过程的机理,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解释了离子液体体系萃取反应机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用含氧溶剂作为锂的萃取剂,选择吡啶、咪唑、哌啶、季胺和吡咯阳离子与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盐为共同阴离子的离子液体为协萃剂和溶剂,考察了萃取剂种类和离子液体结构以及稀释剂对盐湖卤水中Li+、Na+、K+、Mg2+、B的萃取效果,发现这些离子液体萃取体系对盐湖卤水中锂都具有很好的萃取分离效应,离子液体阳离子结构不同,会影响对锂的萃取效率。2.采用恒界面池法研究萃取反应控制模式,结果发现,随着搅拌器转速和界面积A的增大,Li+的萃取速率也随之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加。由此判断萃取过程属于扩散控制。由阿仑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求得该[BPy][NTf2]-TBP-C2H4Cl2萃取Li+的活化能ΔE=8.08KJ·mol-1<20 kJ·mo l-1,也印证了该萃取体系萃取过程控制为扩散控制过程的结论。3.通过考察[BPy][NTf2]-TBP-C2H4Cl2和[N4,4,4,1][NTf2]-TBP-C2H4Cl2两种萃取体系中TBP体积分数和锂萃取率的变化关系,采用斜率法线性拟合得出的两种萃取体系的直线斜率分别为0.9037和1.1426,都接近于1,得出形成的萃合物结构表示为[Li·TBP][NTf2]。根据萃取反应方程,计算得出两种萃取体系萃取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1986.997 J·mol-1和-830.722 J·mol-1,ΔGo<0。表明萃取分离体系对Li+的萃取为正方向自发进行的反应,与实验结果一致。4.通过对[BPy][NTf2]-TBP-C2H4Cl2和[N4,4,4,1][NTf2]-TBP-C2H4Cl2两种萃取体系萃取前后有机相进行红外表征,结果发现:两种萃取体系中萃取剂TBP的P=O特征峰向低频方向发生了位移,而离子液体[BPy][NTf2]和[N4,4,4,1][NTf2]和稀释剂1,2-二氯乙烷的红外光谱的特征峰几乎未发生位移。得出萃取体系中只有TBP与卤水中Li+发生配位。5.利用Gaussian 09程序包,在B3LYP/6-31G(d,p)理论水平下,对[BPy][NTf2]和[N4,4,4,1][NTf2]两种离子液体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之间的结合能、局部离子化能、表面的静电势、电子密度差等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性质相似,并不能直接和Li+发生反应。但实验过程中,发现Li+的萃取率大小为[BPy][NTf2]>[N4,4,4,1][NTf2],这是由于[N4,4,4,1]+拥有3条较长的烷基链,其疏水性高于[BPy]+,使得其在萃取过程中发生阳离子交换的难度增加,导致[N4,4,4,1][NTf2]萃取体系的萃取效率较低。6.比较五种离子液体阳离子结构发现,在阴离子结构相同的情况下,离子液体阳离子疏水性大小顺序为JA>PD>BL>MZ>BD,而实验中五种离子液体体系对锂的萃取率大小顺序为BD>MZ>BL>PD>JA,表明离子液体阳离子疏水性和萃取率之间成负相关,疏水性越强,萃取率越小。原因是离子液体萃取体系萃取锂的机理是离子液体阳离子与水相中的锂离子发生阳离子交换,阳离子疏水性越强,越难引入水中与锂发生交换,由此JA对锂的萃取率比其他离子液体的萃取率都低。7.根据空腔理论分析发现离子液体的加入增大了Li+配位体的半径(R),萃取分子体积越大,萃取能ΔE值就越大。Li+被萃取进入有机相形成萃合物[Li·TBP][NTf2]的体积比卤水中LiCl大,萃合物需要破坏氢键的作用才能进入水相,所以形成的萃合物[Li·TBP][NTf2]更容易存在势能更低的有机相,而为了使有机相和水相处于电中性状态,离子液体阳离子进入水相与Cl-结合,发生了阳离子交换过程,从而提高了Li+的萃取效率。
龚翰章[6](2018)在《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卤水提锂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上对工业级Li?CO?的供求己逐渐趋于饱和,开发成本的降低使工业级Li?CO?价格大幅度跌落,而开发高纯Li?CO?不但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且有利于盐湖锂产品系列化开发与产业链的延伸。因此,充分利用锂资源,对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工艺的深入研究是一项具有较高工业应用价值的课题。本文采用碳化分解法对某公司生产电池的副产工业废料进行提纯除杂,制取满足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的产品。首先对热分解阶段条件进行实验探索,找到适宜的热分解条件。在此基础上,以碳酸锂的纯度和收率为指标,考察碳化温度、碳化时间、CO2流速、固液比及搅拌速度对碳酸锂提纯的影响。并针对某些难去除杂质采用多次滤饼循环、滤液循环及滤饼滤液循环对碳酸锂进一步提纯除杂,使产品能完全达到电池级碳酸锂的行业标准。并对碳化反应过程宏观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对碳化反应过程各因素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热分解阶段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热分解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60min、反应温度95℃、搅拌速度300rpm。在适宜的热分解反应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Li?CO?的收率为71.98%。(2)碳化分解阶段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固液比1:50,反应时间60min,CO2流速10L/min,反应温度20℃,搅拌速度300rpm。对适宜碳化反应条件下制的的产品进行分析,产品除Mg、Ca、K杂质以外,可满足电池级碳酸锂的要求,并且收率可达到80.11%。(3)多次碳化分解实验结果表明:对Li?CO?进行多次滤饼循环,能提高Li?CO?的纯度,降低杂质含量,但产品收率大幅度下降,对Li2CO3进行多次滤液循环,能提高Li2CO3的收率,且Li2CO3纯度保持在99.5%以上,但对Mg、Ca杂质的去除效果有限。故滤液循环和滤饼循环都不宜作为首选的循环方式。对Li2CO3进行5次滤液滤饼循环后,Li2CO3产品已完全能达到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且收率保持在55%以上。制取的Li2CO3产品形貌呈棒状,大小均匀,分散性较好。(4)宏观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灰层控制”缩合模型拟合方程能较好的拟合此碳化反应,其宏观动力学可由下式表述:1-3(1-x)2/3+2(1-x)=kt 其表观活化能Ea=-36.344kJ/mol。
周思凡,郑佳,赵蕴华,佟贺丰[7](2017)在《产业链视角下我国锂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指出随着新能源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锂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产业链视角入手,分析了我国锂产业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锂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上游锂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中游锂电池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东西部合作促进提锂技术发展、综合开发利用盐湖资源、加快深加工锂产品技术攻关、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建议。
后立胜,李效广,金若时,李志丹,丛玉梅[8](2016)在《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禀赋分析与策略建议》文中认为研究总结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禀赋特点,从资源量、盐湖卤水成分、提锂技术工艺、盐湖区位等诸方面进行阐述。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丰富,但资源查明率低,镁锂比高,盐湖区位偏远,锂资源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指出应从国家战略决策、资源调查与勘查以及科技创新制度保障3方面解决供需矛盾的建议:国家决策层面应确认锂矿为能源矿产;调查与勘查层面应重点突破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卤水,兼顾四川盆地等深层卤水;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层面应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汇集智力资源与资本,开展科技攻关。
唐尧[9](2015)在《世界锂生产消费格局及资源安全保障分析》文中指出世界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世界上已发现的锂矿床主要有盐湖卤水型、伟晶岩型和沉积型锂矿床等三类。本文介绍了世界锂资源分布,总结了近年重要富锂国家储量及产量变化特征,分析了当前世界锂资源消费格局,并预测了世界锂资源的供应可能会在2020年达到紧平衡,之后会出现严重的需求冲击。建议国内相关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大加快锂资源勘查开发投入。
唐成伟[10](2013)在《真空铝热还原炼锂新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锂以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能源电池、轻质合金、航空航天、热核聚变等新兴技术领域。其全球需求量急剧增加,金属锂产品呈供不应求之势。因此,改进开发金属锂的生产工艺是势之所趋。金属锂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熔盐电解法和真空热还原法。前者是传统的生产方法,但是其发展受原料成本高,生产过程中有氯气产生,产品中钾钠含量高等因素制约;后者具有流程短,原料成本低、过程无腐蚀气体产生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方法。本论文在总结现有真空热还原炼锂工艺及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氢氧化锂、氧化铝为原料,氧化钙为添加剂合成富锂的Li5A104熟料,而后以铝粉为还原剂得到金属锂和适于提取氢氧化铝的铝酸钙渣的高效绿色新工艺。(1)对一水氢氧化锂与氧化铝高温烧结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LiOH·H2O和Al2O3在常压条件下较易合成Li5A104,在铝热还原Li5A104时,常压起始反应温度为1869K,在系统压力为10Pa时,起始反应温度为1392.5K,加入氧化钙后,常压铝热还原生成金属锂和12CaO·7Al203的起始温度为1694K,系统压力为10Pa时,生成12CaO·7Al203的起始温度降至为972.6K。(2)在富锂熟料的制备过程中:烧损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略减小;随煅烧时间先增大,趋于稳定后略有减小;制团压力对烧损率影响不明显。在实验范围内,较优参数为:煅烧温度为800℃,煅烧时间为1.5h,制团压力为30MPa。在此条件下,原料的烧损率为34.74%,煅烧后的熟料主要成分为CaO和Li5A104,适用于真空铝热还原制取金属锂。(3)在真空铝热还原炼锂过程中:在系统压力为7Pa左右,初步测得实际的反应温度为775℃;在实验范围内,金属锂的还原率基本随还原温度的升高、还原时间的延长、铝粉过量系数的提高而升高,制团压力对还原率的影响不明显。实验中金属锂还原率可达96%以上的较优的工艺条件有:还原温度1200℃,还原时间2.0h,制团压力35MPa,铝粉不过量,此时还原率为97%,渣的主要成分为12CaO·7Al203和CaO·Al2O3;还原温度1200℃,还原时间1.5h,制团压力35MPa,铝粉过量6%,还原率为96.5%,渣的主要成分为CaO·2Al203.和CaO·Al203。上述两种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铝酸钙还原渣均可通过碱液溶出及碳分制备氢氧化铝。
二、世界锂工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中国锂工业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锂工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中国锂工业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世界锂资源分布及开发 |
1.2.2 中国盐湖锂资源分布及开发 |
1.3 总体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总体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3 盆地古湖演化 |
2.4 那棱格勒河流域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
3.1 野外采样与采样点布置 |
3.1.1 那棱格勒河河水样品采集 |
3.1.2 流域出露岩石样品采集 |
3.2 样品测试与分析方法 |
3.2.1 河水和岩石离子含量及氢、氧、锶同位素分析 |
3.2.2 岩石矿物组成测试分析 |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
4.1 分析结果 |
4.1.1 河水和卤水的水化学组成 |
4.1.2 岩石矿物成分及其组合 |
4.1.3 围岩离子组成 |
4.1.4 河水和卤水氢、氧、锶同位素组成 |
4.2 中国西部盐湖卤水镁含量分布 |
4.3 柴达木盆地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Mg物源属性及成因探讨 |
4.3.1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中镁、锂含量分布与古湖的演化关系 |
4.3.2 那棱格勒河河水和卤水元素组成 |
4.3.3 流域围岩矿物组成和元素含量对比 |
4.3.4 河水和卤水的氢、氧、锶同位素变化及地球化学联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2)中国锂矿资源需求预测及锂产品市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工作流程与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2 锂矿资源概况及供需现状 |
2.1 锂矿资源概况 |
2.1.1 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
2.1.2 全球锂矿资源概况及分布 |
2.1.3 中国锂矿资源概况及分布 |
2.1.4 全球锂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
2.1.5 中国锂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
2.2 锂矿资源的生产与消费 |
2.2.1 锂矿生产技术方法及手段 |
2.2.2 全球锂矿生产情况 |
2.2.3 中国锂矿生产情况 |
2.2.4 中国锂产品消费结构 |
2.2.5 锂产品产量及消费量现状 |
2.3 锂矿资源的贸易与价格 |
2.3.1 全球锂矿资源贸易情况 |
2.3.2 中国锂矿资源贸易情况 |
2.3.3 锂产品价格变化趋势 |
3 中国未来锂矿资源需求预测 |
3.1 预测理论基础 |
3.2 预测过程 |
3.2.1 电池行业需求预测 |
3.2.2 玻璃与陶瓷行业需求预测 |
3.2.3 润滑脂行业需求预测 |
3.2.4 空气处理行业需求预测 |
3.2.5 其他行业 |
3.3 预测结果 |
3.4 对预测结果评述 |
4 中国锂产品市场分析 |
4.1 中国锂产品分类 |
4.2 中国主要锂矿生产企业产能规划 |
4.2.1 中国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4.2.2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4.2.3 四川雅化股份有限公司 |
4.2.4 中信国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2.5 其他公司 |
4.3 中国锂矿资源产能供给分析 |
4.4 中国锂矿资源消费量与产量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哈佛分析框架下天齐锂业财务报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理论依据 |
2.1 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及缺陷 |
2.2 哈佛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及优点 |
3 天齐锂业战略分析 |
3.1 锂行业分析 |
3.2 天齐锂业公司概况 |
3.3 基于PEST分析法的宏观环境分析 |
3.4 SWOT分析 |
3.5 战略分析小结 |
4 天齐锂业会计分析 |
4.1 识别关键会计政策与估计 |
4.2 存货项目分析 |
4.3 固定资产项目分析 |
4.4 应收账款项目分析 |
4.5 会计分析小结 |
5 天齐锂业财务分析 |
5.1 偿债能力分析 |
5.2 盈利能力分析 |
5.3 营运能力分析 |
5.4 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5.5 财务分析小结 |
6 天齐锂业前景分析 |
6.1 锂行业前景预测 |
6.2 天齐锂业发展前景预测 |
6.3 天齐锂业未来发展建议 |
7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4)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锂电池的研究现状 |
1.2.1 动力锂电池原理及产业链介绍 |
1.2.2 国内外锂电池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锂电池行业概况 |
2.1 国外锂电池行业概况 |
2.2 我国锂电池行业概况 |
第3章 四川省锂电池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 |
3.1 四川省锂矿采选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
3.1.1 四川省锂矿采选行业分布及概况 |
3.1.2 锂矿开采过程产排污分析 |
3.1.3 选矿过程产排污分析 |
3.1.4 存在问题 |
3.2 四川省锂盐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
3.2.1 四川省锂盐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
3.2.2 锂盐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
3.2.3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析 |
3.2.4 氮氧化物产生及控制 |
3.2.5 规模与布局 |
3.3 四川省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
3.3.1 四川省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
3.3.2 锂电池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
3.4 四川省锂电池生产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
3.4.1 四川省锂电池生产行业分布及概况 |
3.4.2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
3.5 四川省锂电池回收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情况 |
3.5.1 四川省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
3.5.2 锂电池回收过程中的产排污分析 |
第4章 四川省锂电池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4.1 锂矿采选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4.2 锂盐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4.3 锂电池材料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4.4 锂电池生产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4.5 电池回收行业环境影响分析 |
第5章 四川省动力电池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5.1 锂矿采选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5.2 锂盐生产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5.3 锂电池材料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5.4 锂电池生产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5.5 锂电池回收行业发展优化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疏水性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盐湖卤水中锂的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锂及其用途 |
1.2 全球锂资源分布和市场格局 |
1.3 锂的生产与需求情况 |
1.4 盐湖提锂技术现状 |
1.4.1 沉淀法 |
1.4.2 离子交换吸附法 |
1.4.3 锻烧浸取法 |
1.4.4 碳化法提锂 |
1.4.5 膜分离技术提锂 |
1.4.6 溶剂萃取法 |
1.5 离子液体 |
1.5.1 离子液体的分类 |
1.5.2 离子液体的性质 |
1.6 离子液体在金属元素萃取分离方面的应用 |
1.6.1 离子液体在放射性金属萃取分离方面的应用 |
1.6.2 离子液体在萃取过渡金属与重金属方面的应用 |
1.6.3 离子液体在萃取稀土金属方面的应用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疏水性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构建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分析方法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萃取剂的选择 |
2.4.2 离子液体的选择 |
2.4.3 稀释剂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BPy][NTf_2]-TBP-C_2H_4Cl_2体系萃取锂的研究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萃取方法 |
3.2.2 分析方法 |
3.3 萃取实验影响因素考察 |
3.3.1 TBP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3.3.2 离子液体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3.3.3 萃取相比的影响 |
3.3.4 酸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3.3.5 三级逆流萃取 |
3.4 洗涤实验 |
3.4.1 杂质离子分离 |
3.4.2 不同浓度HCl溶液的洗涤效果 |
3.4.3 不同相比(2.0mol/L LiCl+0.5mol/L HCl)混合溶液的洗涤效果 |
3.4.4 不同相比(4.0mol/L LiCl+0.5mol/L HCl)混合溶液的洗涤效果 |
3.4.5反萃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_(4,4,4,1)][NTf_2]-TBP-C_2H_4Cl_2体系萃取锂的研究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萃取方法 |
4.1.4 分析方法 |
4.2 萃取实验及其影响因素考察 |
4.2.1 TBP浓度的影响 |
4.2.2 离子液体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4.2.3 相比的影响 |
4.2.4 卤水酸度的影响 |
4.2.5 平行萃取实验 |
4.3 洗涤实验 |
4.4 反萃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离子液体体系萃取锂的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恒界面池法实验装置 |
5.3 实验方法 |
5.4 萃取速率的测定 |
5.5 结果和讨论 |
5.5.1 搅拌桨转速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5.2 界面积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5.3 温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 |
5.5.4 萃合比测定 |
5.5.5 萃取热力学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离子液体体系萃取锂的机理研究 |
6.1 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
6.1.1 实验试剂 |
6.1.2 实验设备 |
6.2 实验方法 |
6.2.1 萃取方法 |
6.2.2 分析方法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紫外光谱分析 |
6.3.2 红外光谱分析 |
6.3.3 离子液体的粘度分析 |
6.3.4 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
6.3.5 离子液体结构分析 |
6.3.6 空腔理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锂资源概述 |
2.1.1 锂矿石的分布及开发状况 |
2.1.2 卤水锂资源的分布状况 |
2.2 Li_2CO_3的性质、分类和用途 |
2.2.1 Li_2CO_3的性质 |
2.2.2 Li_2CO_3的分类与用途 |
2.3 初级碳酸锂的制备方法 |
2.3.1 锂矿石提锂工艺 |
2.3.2 盐湖卤水提锂工艺 |
2.4 高纯碳酸锂的制备方法 |
2.4.1 Zintl-Harder-Dauth法 |
2.4.2 LiOH溶液NH_4HCO_3沉淀法 |
2.4.3 LiOH溶液CO_2沉淀法 |
2.4.4 从工业级碳酸锂生产高纯碳酸锂 |
第3章 实验仪器、原料及测定方法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样品分析方法 |
3.3.1 纯度测定 |
3.3.2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理 |
第4章 碳化分解法制备电池级碳酸锂的热分解实验 |
4.1 热分解实验的实验步骤及装置 |
4.1.1 实验流程及步骤 |
4.1.2 分解装置 |
4.2 分解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 |
4.3 热分解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
4.4 搅拌速度对收率的影响 |
4.5 适宜工艺条件下热分解产品收率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碳化反应过程条件分析 |
5.1 碳化反应探索实验 |
5.1.1 碳化装置 |
5.1.2 碳化实验结果 |
5.2 碳化反应过程工艺条件对产品的影响 |
5.2.1 固液比对碳酸锂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
5.2.2 反应时间对碳酸锂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
5.2.3 CO_2流速对碳酸锂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
5.2.4 反应温度对碳酸锂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
5.2.5 搅拌速度对碳酸锂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
5.3 最优条件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次循环碳化反应过程研究 |
6.1 滤饼多次循环碳化处理 |
6.1.1 实验步骤 |
6.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 滤液多次循环碳化处理 |
6.2.1 实验步骤 |
6.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3 滤饼和滤液多次循环碳化处理 |
6.3.1 实验步骤 |
6.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 产品物相表征 |
6.4.1 产品XRD分析 |
6.4.2 产品SEM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碳化反应过程宏观动力学研究 |
7.1 碳化反应阶段的过程分析与探讨 |
7.2 实验方法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反应温度对碳化反应的影响 |
7.3.2 搅拌速度对碳化反应的影响 |
7.3.3 CO_2流速对碳化反应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产业链视角下我国锂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锂产业链结构 |
1.1 锂产业链 |
1.2 锂主要应用领域 |
2 我国锂产业现状 |
2.1 上游锂资源开发情况 |
2.1.1 锂资源分布及储量情况 |
2.1.2 碳酸锂供需情况 |
2.1.3 技术工艺情况 |
2.2 中游锂电池产业现状 |
2.2.1 锂电池供需情况 |
2.2.2 正极材料 |
2.3 下游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
2.3.1 供需情况 |
2.3.2 国家政策 |
3 我国锂产业存在问题 |
3.1 上游锂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
3.2 中游产业同质化严重, 产业竞争力较差 |
3.3 产业间发展不均衡 |
4 促进我国锂产业发展的建议 |
4.1 东西部合作促进提锂技术发展 |
4.2 综合开发盐湖资源 |
4.3 加快深加工锂产品研发 |
4.4 引导产业集约化发展 |
(8)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禀赋分析与策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资源储量与开发格局 |
2 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特点 |
3 综合分析 |
3.1 卤水品质的复杂性 |
3.2 高寒高原的局限性 |
3.3 提锂工艺的低通用性 |
4 策略建议 |
1)国家层面要明确锂矿的能源地位。 |
2)科学规划我国盐湖锂勘查开发布局。 |
3)保护知识产权,组织科技攻关。 |
(9)世界锂生产消费格局及资源安全保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锂资源分布及储量变化 |
2多数锂资源生产国的产量增加明显 |
3 2013年世界锂资源消费量微增,贸易量略有回升 |
4未来锂资源保障安全将面临严重的需求冲击 |
(10)真空铝热还原炼锂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金属锂的性质 |
1.2.1 物理性质 |
1.2.2 化学性质 |
1.3 锂工业现状 |
1.3.1 锂资源分布 |
1.3.2 世界锂工业现状 |
1.3.3 我国锂工业现状 |
1.4 金属锂主要应用领域 |
1.4.1 锂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
1.4.2 锂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
1.4.3 锂在核工业的应用 |
1.4.4 锂在电池行业的应用 |
1.4.5 锂在轻质合金行业的应用 |
1.4.6 锂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1.5 锂的提取工艺 |
1.5.1 初级锂盐的制取工艺 |
1.5.2 金属锂制取工艺 |
1.5.3 两种冶炼方法的比较 |
1.6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真空铝热还原制取锂的热力学研究 |
2.1 熟料制备基本原理 |
2.1.1 一水氢氧化锂较碳酸锂的优越性 |
2.1.2 Li_5AlO_4制备原理及性质 |
2.2 还原过程基本理论 |
2.2.1 热还原原理 |
2.2.2 金属及其氧化物在真空中的性能 |
2.2.3 铝热还原Li_5AlO_4理论依据 |
2.3 小结 |
第3章 Li_5AlO_4熟料的制备 |
3.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煅烧温度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
3.2.2 煅烧时间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
3.2.3 制团压力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
3.2.4 物料粒度对合成效果的影响 |
3.2.5 工艺条件的优化选择 |
3.3 小结 |
第4章 真空铝热还原Li_5AlO_4制取金属锂的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反应起始温度 |
4.2.2 还原温度对还原率的影响 |
4.2.3 还原时间对还原率的影响 |
4.2.4 制团压力对还原率的影响 |
4.2.5 铝粉过量系数对还原率的影响 |
4.2.6 工艺条件的优化选择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界锂工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对中国锂工业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高Mg/Li卤水富镁物源探讨[D]. 陈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4)
- [2]中国锂矿资源需求预测及锂产品市场分析[D]. 张泽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哈佛分析框架下天齐锂业财务报表分析[D]. 向婷婷. 三峡大学, 2019(06)
- [4]动力锂电池行业污染治理及环境影响研究[D]. 邓洪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疏水性离子液体萃取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盐湖卤水中锂的分离研究[D]. 王兴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8(01)
- [6]电池级碳酸锂制备工艺研究[D]. 龚翰章.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7]产业链视角下我国锂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 周思凡,郑佳,赵蕴华,佟贺丰. 资源与产业, 2017(06)
- [8]中国盐湖卤水锂资源禀赋分析与策略建议[J]. 后立胜,李效广,金若时,李志丹,丛玉梅. 资源与产业, 2016(05)
- [9]世界锂生产消费格局及资源安全保障分析[J]. 唐尧. 世界有色金属, 2015(08)
- [10]真空铝热还原炼锂新工艺的研究[D]. 唐成伟. 东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