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工业大学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论文文献综述)
宋孝忠,王君颖[1](2022)在《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水利研究生教育的肇始是基于学科专业条件、师资条件、制度条件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和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中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已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历经肇始、探索、曲折、跨越到持续发展几个阶段,其中有深刻教训,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稳定的环境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提;加强学科建设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提升师资水平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提高培养质量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总结这一历程有助于推动水利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水利人才,促进水利事业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和大繁荣。
狄堃[2](2022)在《2017年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情况分析及建设刍议》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形势下,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作为主要面向本区域进行高等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排头兵,在校内自身实力向上需求与外部社会对高质量人才和科研成果需求的双重背景下,成为博士学位授予高校并在优势特色学科上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17年国家学位授权审核政策、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列情况进行梳理,从获批单位地域分布、申报当年支撑条件、科研情况、学科水平等进行挖掘分析,对拟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开展建设提供参考。
金雨琦,程莹[3](2021)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布局演化的分析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高校学科设置的观测标准,采用学科数、学科规模系数、学科覆盖大类数、学科平衡系数衡量高校在各个时间点的学科布局,描述和统计了1981—2020年,我国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布局演化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将高校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来源归纳为前三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升级、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学校合并等,探讨了政府政策、学校类型、学术需要、市场需求等因素对高校学科布局演化的影响。
李浩,黎弘毅[4](2019)在《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国之大计,尤其是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教育尤其重要。因历史原因、地理原因,贵州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现实、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尽全力改革发展教育。历经40载,贵州教育发展变化巨大、成绩斐然。由于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并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所经历时间长,所经历的事情也多、所涉及的内容繁杂。要梳理好、研究透40年贵州的教育改革这一伟大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此抛砖引玉而已。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贵州教育政策",阐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贵州教育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存在的历史教训等。第二部分就"贵州基础教育"进行展开。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的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了改革开放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不足、历史影响及启示。第三部分以"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归纳其成就、特点和历史作用。第四部分抓住"贵州民族教育"这一特色,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民族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探讨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指出其不足。第五部分把握"贵州职业教育"这一关键词,搜集整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贵州职业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分析了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措施、成效及问题,探讨其发展历史规律。第六部分紧扣"贵州特殊教育"这一主旨,归纳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概括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就,了解贵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给后人的启迪。
王若南[5](2019)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学科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地方高校的发展程度,与地方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发现,高校重点学科的数量为高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对高校影响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H大学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H大学紧随国家脚步,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国家“双一流”战略为学校发展的方向。H大学精准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推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以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H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历史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H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相关指标及其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等的对比情况,对H大学重点学科的发展概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对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本文在充分分析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一是积极研判“双一流”战略,抢抓政策契机。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政策这一契机,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布局调整,主动对接省级政府“双一流”建设相关政策安排,努力抢抓政策机遇;二是调整重点学科布局,推进均衡发展。学科建设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学科整体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三是彰显学科优势特色,增进学科内涵。强化地方高校学科优势特色,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学科育人功能、科研创新功能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是营造学科发展环境,培育学科团队。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有赖于高水平学科团队的建设,地方高校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育,引入人才队伍竞争激励机制,创建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学术环境,以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成果的产出;五是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增进学科建设活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学科管理体制机制的有效运行。地方高校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探索适应学科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学科评价体系,以增进学科发展活力,提升重点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蒋文莉,王夫海,王环宇[6](2019)在《砥砺耕耘,谱写重彩华章——概述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40年》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的生生是力军国家和创建新设体中系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我省学位与教育事业一直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改革探索,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备、较具特色的学位授权和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全省改革开放培育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万淼[7](2018)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动力转型,深刻影响关涉其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从增量式发展到内涵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思考来规避发展中的问题,了解本真面貌,论证发展逻辑,深化改革创新。本研究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二十七年历程的时代语境和现实状态,在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向中,尝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借助工具效用,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社会用人单位三类利益相关群体视域中,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状,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根源,揭示影响社会认同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运作机制和优化策略。追溯专业学位的产生,在以美国为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厘清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高度社会认同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审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的探索、起步、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深刻反思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社会认同问题:随着“卷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增长,是否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给与足够的关注,了解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切身体验和真实评价。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框架是本研究的主干。为了理论框架更具合理性,采用社会认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对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关社会认同的文献研究,以及三个利益相关群体质性访谈的内容维度抽取,综合分析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为:认知认同为内生动力、情感认同为推动力量、价值认同为行为指向,三者构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结构维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分别对三个利益相关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实证方式。首先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量表的编制,在前期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选取样本预试,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确定该模型是合理的,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正式测量,统计分析该群体社会认同特征,并对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量化研究为辅,质性分析为主的混合研究法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开展实证研究,以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得出该群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会用人单位群体开展实证研究;综合三个群体的社会认同实证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知认同较为薄弱,情感认同相对淡漠,价值认同存在偏差,社会认同整体状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出提升对策是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视角,通过现实分析和质性呈现,指出社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培环境如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质量保障因素;个体内部如报考动力、攻读动机,学习投入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内外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科学的运行机制:以观念引领为“方向盘”、制度机制为“推进器”、市场机制为“调节仪”、利益机制为“驱动力”,四位一体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升提供机制保障。进一步回应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增强认知认同为思想基础,以地位认知、属性认知、文化认知为提升策略;二是培育情感认同为精神纽带,以情感体验和共同体构建为提升策略;三是提升价值认同为根本保障,以提高与经济产业适切度,知识生产模式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为提升策略。在价值认同中强调指出,社会认同的话语,最终将抵达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因此在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不应忽略教育的本真是唤起每个个体生命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寻。
邓宸[8](2018)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区域高等教育而言,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以湖北省学科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理论层面的创新问题及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调整的支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理论探讨、政策研究、历史考察、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为基本研究思路。理论探讨部分,对供给侧理论发展历史和其与需求侧理论的异同进行讨论,提出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应由被动适应外部需求转向主动引导社会需求、主导主体在于市场而非政府、基本前提是明确供求关系、重要出发点在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主要内容在于自身内在组成要素的调整、关键举措在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等启示。政策研究部分,对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将其发展历程分为起步混沌期、初始探索期、稳定发展期、深化改革期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政策目标、价值取向、政策工具、政策主体、政策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学位授权审核政策的政策演变机理。历史考察部分,对湖北省历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各学位授权单位的学科结构进行数据统计,并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一元需求主导阶段、二元需求主导阶段、三元需求主导阶段、“供给侧”主导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特征,总结出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存在逐步完善稳定规范的层次结构、逐步构建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不断构建均衡协调的布局结构这一历史发展轨迹。现状分析部分,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学科层次结构、门类结构、布局结构、类型结构的分析,得出湖北省学科结构存在层次结构不明确、门类结构不均衡、布局结构不合理、类型结构欠丰富等问题。对策研究部分,基于湖北省学科结构的现状,提出湖北省学科结构的应然状态;强调以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兼顾效率和公平、提高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价值取向;以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多元主体共治和引导区域高校特色发展为根本原则。并提出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应具体做到构建多元共治的学科管理体制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以供给侧改革为创新视角,对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二,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对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政策演变机理与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分析,明确各阶段的政策目标、价值取向、政策工具、政策主体、政策内容等阶段性特征,以为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政策性建议提供依据。
张文东[9](2016)在《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李素芹[10](2010)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地方高校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数、学位点数、研究生规模也快速增长,但在这些外延发展的数量背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却存在着从招生到就业的全方位困境,这些困境涉及的是研究生教育结构、效益、质量的内涵发展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数量大、分布广、差异性明显、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存亡。了解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对于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以地方高校或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着和论文不少,但大多都集中在现象层面或宏观层面,关注引起问题的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背后的原因的研究不多。然而,制度应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核心变量,尤其是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制度甚至就是发展本身。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制度”,采用的是美国经济史学家诺思的定义,即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包括正式法规、非正式约束和制度实施机制。本研究中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是指与研究生教育有关的管理体制、正式法规、非正式约束和制度实施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制度为核心变量,从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透视影响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形成和僵化的原因。本研究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切入,推演出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期待;通过分析实地考察、访谈、问卷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暴露出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趋同性发展的现实问题;随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制度主义理论探析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趋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三个层次的地方高校中各选取一所进行案例剖析和比较,用微观层面的数据验证和充实整个分析框架;最后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本研究围绕着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差异性期待和制度的趋同性导向之间的矛盾进行。本研究的立论基础是:我国地方高校的大量出现是在1995-2000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改革时期,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获得大发展是在1999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而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基本框架和核心制度体系的确立却是在1997年以前,这一制度体系是以部(委)属高校为蓝本、以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为目标制定的,制度体系是一元化、精英式的,其导向是趋同的,与我国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期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为廓清差异性期待的内涵,本研究在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管理体制等与部(委)属高校存在着现实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差异性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性期待。在差异性的角色定位方面,政府希望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成为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均衡化的主角,同时充当研究生培养机构类型均衡化的主体、培养开发应用型研究生的主体和实现硕士生教育去精英化的主体。在差异性的价值期待方面,本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应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差异性的价值期待是研究生教育的普遍价值与本区域文化、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结合。然而,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期待并没有导致实践中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化发展,这种理想期待与现实表现的反差是由于各级政府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性角色定位缺乏强制性,政府和市场也没有按照差异性角色定位和差异性价值期待配置教育资源所造成的,因为,为了获得资源,地方高校不得不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导师遴选、招考标准、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向部(委)属高校看齐,导致现实与差异性期待的偏离和与部(委)属高校的发展趋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部(委)属高校趋同,既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制度的客观因素,但归根到底,主观原因也是由制度的客观因素引起的,即制度是导致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同最根本的因素。本研究在梳理我国主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指出:导致地方高校选择趋同发展道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因素包括:名为三级管理实为中央集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国家主导并统一制定的、以科学学位为主的一元化的学位制度;产生于精英教育时期、主要以部(委)属高校为蓝本的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与一元化和精英式制度配套的制度实施机制。制度是影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使这些制度产生并得以延续的并不是制度本身,对于制度背后深嵌的原因,本研究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进行了探寻。本研究指出:我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重学轻术的观念等非正式约束的存在及其制度化是使现有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形成并得以延续的文化传统因素;路径依赖的存在既能解释中央政府对一元化、精英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固守,也能解释省级政府权力虚置从而移植中央政府的制度体系,还能解释地方高校攀高求大地模仿部(委)属高校的行为,即路径依赖导致了一元化、精英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在各个层面的僵化,进而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陷入了低效循环;制度成本的压力将制度障碍扩展到制度的实施机制中,使得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多样化制度、分类分层办学制度、独立的专业学位制度、对应用性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倡导制度等均难以实施。本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分析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产生趋同导向的制度因素,并透视深嵌于制度背后的原因。透视是为了改进,在层层追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路径。对于未来的制度体系,本研究指出:应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高校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制度变迁,特别是中央层面的制度变迁,应建立与国家学位并存的高校学位、改变专业学位的依附地位、扩大学科建设的覆盖面、引导实施研究生教育分层发展机制、引导建立和实施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中观层面则主要是落实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微观层面主要是加强本校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特色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施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才能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差异化发展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使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二、北方工业大学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工业大学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利研究生教育产生的条件 |
(一)学科条件 |
(二)师资条件 |
(三)制度条件 |
二、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肇始:民国时期水利研究生教育(1935—1949年) |
1.武汉大学首招水利研究生 |
2.其他大学招收水利研究生 |
(二)探索:“十七年” 水利研究生教育(1949—1966年) |
(三)曲折:“文革”时期的水利研究生教育(1966—1976年) |
(四)跨越:改革开放时期的水利研究生教育(1977—1999年) |
(五)持续发展:21世纪初期的水利研究生教育(2000—2021年) |
1.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
2.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 |
三、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验 |
(一)稳定的环境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提 |
(二)加强学科建设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 |
(三)提升师资力量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 |
(四)提高培养质量是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的 |
(2)2017年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情况分析及建设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位授权审核政策解读 |
(一)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 |
(二)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 |
(三)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主要条件 |
二、2017年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情况 |
(一)2017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情况 |
(二)直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 |
(三)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水平情况 |
三、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对策 |
(一)深入研究政策,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争取重点立项建设 |
(二)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优化结构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
(三)大力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为博士学位授权打牢基础 |
(四)提升平台和科学研究水平,强化优势特色学科标志性成果转化 |
(五)以评估为抓手,全面加强单位整体实力 |
(3)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布局演化的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分析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学科设置的判断标准 |
(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统计方法 |
(四)学科归类方法 |
(五)博士学位授权点数据 |
(六)指标计算 |
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布局演化概况 |
(一)学科规模 |
(二)学科结构 |
(三)学科布局 |
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新增学科的来源 |
(一)前三批硕士点(1981—1986年)升级 |
(二)学科专业目录调整 |
(三)学校合并 |
(四)其他 |
五、对我国高校学科布局演化影响因素的思考 |
(一)政策和审批是高校学科设置的基本依据和规范准则 |
(二)与学校原有优势学科的关联度是学科设置的重要基础 |
(三)学术需要和市场需求是学科设置的推动力 |
(四)学校主动布局学科仍然面临制约 |
(4)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后贵州教育政策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49-1978年) |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78-) |
(三)贵州教育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就 |
(四)贵州教育政策的特点 |
(五)贵州教育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
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基础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的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二)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
(三)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及不足 |
(四)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启迪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研究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977-2017) |
(三)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
四、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
(一)改革开放前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概况 |
(三)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
(四)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建议 |
五、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三)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
(四)贵州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
六、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教育殊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
(四)贵州特殊教育发展对贵州的影响 |
附录 |
(5)“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重点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需面对的战略任务 |
1.1.3 重点学科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基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 |
1.3.2 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1.5.1 重点 |
1.5.2 难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沿革 |
2.1 重点学科建设概述 |
2.1.1 学科建设 |
2.1.2 重点学科建设 |
2.1.3 “双一流”建设 |
2.2 高校重点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1 重点学科建设的提出及启动阶段(1978—1992) |
2.2.2 重点学科建设的初步发展阶段(1993—2014) |
2.2.3 重点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阶段(2015—至今) |
第三章 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概况 |
3.1.1 H大学的概况 |
3.1.2 H大学重点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 |
3.1.3 H大学重点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
3.2 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成绩与优势:基于第四次学科评估的分析 |
3.2.1 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概况 |
3.2.2 H大学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的整体情况 |
3.2.3 H大学学科建设的优势与成绩 |
3.3 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整体布局不合理 |
3.3.2 高层次带头人欠缺 |
3.3.3 育人功能有待强化 |
3.3.4 科研创新能力需要提升 |
3.3.5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足 |
3.4 H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3.4.1 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
3.4.2 管理机制亟待健全 |
3.4.3 平台条件缺乏吸引力 |
第四章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措施 |
4.1 研判“双一流”战略,抢抓政策契机 |
4.1.1 “双一流”战略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政策契机 |
4.1.2 地方高校需要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 |
4.2 调整重点学科布局,推进均衡发展 |
4.2.1 整体推进,优化学科结构 |
4.2.2 合理规划,促进动态调整 |
4.2.3 加大投入,保障良性发展 |
4.3 彰显学科优势特色,增进学科内涵 |
4.3.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育人功能 |
4.3.2 产出高层次成果,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
4.3.3 根植区域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
4.4 营造学科发展环境,培育学科团队 |
4.4.1 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4.4.2 引入人才队伍竞争激励机制 |
4.4.3 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
4.5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增进学科活力 |
4.5.1 健全运行机制 |
4.5.2 完善规章制度 |
4.5.3 优化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砥砺耕耘,谱写重彩华章——概述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40年(论文提纲范文)
恢复初建阶段 |
一、恢复研究生招生 |
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三、制定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 |
四、学位授权审核 |
五、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 |
六、试办研究生班 |
调整巩固阶段 |
一、第四次学位授权审核 |
二、改进研究生培养和管理 |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
四、积极开展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工作 |
五、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 |
改革发展阶段 |
一、山东省学位委员会成立 |
二、继续开展学位授权审核 |
三、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
四、改进和完善招生办法 |
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
六、加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和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
七、“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 |
八、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 |
加快发展阶段 |
一、进行第八、九、十次学位授权审核 |
二、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
三、“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突出 |
四、启动山东省“高教强省”行动计划 |
五、启动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
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 |
七、加强研究生管理机构建设 |
内涵提升阶段 |
一、学位授权审核 |
(一)5次新增学位授权审核 |
(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
(三)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
二、启用新的学科与人才培养目录 |
三、实施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 |
四、制定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意见 |
五、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
六、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
七、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
(二)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个人困惑 |
(三)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 |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
(一)专业学位及其相关研究 |
(二)社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
(三)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
(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三)H省XX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
三、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对比分析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启示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实反思 |
第三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建构 |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
(三)已有研究成果借鉴 |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维度 |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构想 |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维度内涵 |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 |
第四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 |
二、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的实证分析 |
(一)初始量表的编制 |
(二)实证探索与验证 |
(三)讨论与结论 |
(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特征的统计分析 |
(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的特征分析 |
(六)小结 |
三、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实证分析 |
(一)定量描述 |
(二)质性分析 |
(三)小结 |
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实证研究 |
(一)量化研究 |
(二)小结 |
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表征 |
(一)认知认同较为薄弱 |
(二)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
(三)价值认同存在偏差 |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外部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文化因素 |
二、学校培养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
(一)培养模式 |
(二)导师队伍 |
(三)质量保障 |
三、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
(一)报考动力 |
(二)攻读动机 |
(三)学习投入 |
第六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对策 |
一、运行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动力源泉 |
(一)观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方向盘” |
(二)制度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推进器” |
(三)市场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调节仪” |
(四)利益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驱动力” |
二、实践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具体策略 |
(一)增强认知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础 |
(二)培育情感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精神纽带 |
(三)提升价值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四、文件类 |
五、外文类 |
附录A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初始) |
附录B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正式) |
附录C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量表 |
附录D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E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理论层面的创新问题 |
1.1.2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学科结构调整的支撑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
1.3.1 学科 |
1.3.2 结构 |
1.3.3 学科结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有关研究 |
1.4.2 国内有关研究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
2.1 供给侧理论溯源 |
2.1.1 萨伊定理 |
2.1.2 凯恩斯主义 |
2.1.3 供给学派 |
2.2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比较 |
2.2.1 基本着力点的差异 |
2.2.2 根本理念的差异 |
2.2.3 关键举措的差异 |
2.2.4 政策效果的差异 |
2.3 供给侧理论对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启示 |
2.3.1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 |
2.3.2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主导主体在于市场而非政府 |
2.3.3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基本前提是明确供求关系 |
2.3.4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重要出发点在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
2.3.5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在于自身内在组成要素的调整 |
2.3.6 省域学科结构优化的关键举措在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
第3章 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的政策文本分析 |
3.1 历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政策文本内容 |
3.1.1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起步混沌期(1949-1980年) |
3.1.2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初始探索期(1981-1996年) |
3.1.3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稳定发展期(1997-2011年) |
3.1.4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深化改革期(2012年至今) |
3.2 学位授权审核政策的阶段特征 |
3.2.1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起步混沌期的特征(1949-1980年) |
3.2.2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初始探索期的特征(1981-1996年) |
3.2.3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稳定发展期的特征(1997-2011年) |
3.2.4 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深化改革期的特征(2012年至今) |
3.3 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的政策发展轨迹 |
3.3.1 政策目标由适应教育自身发展转向全面深化改革 |
3.3.2 价值取向由服务外部需求转向引导外部发展 |
3.3.3 政策工具由单一工具转向系统工具包 |
3.3.4 政策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
3.3.5 政策内容由简单模仿转向中国特色 |
第4章 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发展历程 |
4.1 一元需求主导阶段(1949-1980年) |
4.1.1 基本情况 |
4.1.2 阶段特征 |
4.2 二元需求主导阶段(1981-1996年) |
4.2.1 基本情况 |
4.2.2 阶段特征 |
4.3 三元需求主导阶段(1997-2011年) |
4.3.1 基本情况 |
4.3.2 阶段特征 |
4.4 “供给侧”主导阶段(2012年至今) |
4.4.1 基本情况 |
4.4.2 阶段特征 |
4.5 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的历史轨迹 |
4.5.1 逐步完善稳定规范的层次结构 |
4.5.2 逐步构建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 |
4.5.3 不断构建均衡协调的布局结构 |
第5章 湖北省学科结构现状分析 |
5.1 湖北省学科结构现状 |
5.1.1 湖北省学术型研究生学科结构现状 |
5.1.2 湖北省专业型研究生学科结构现状 |
5.1.3 湖北省学科对重点产业支撑现状分析 |
5.2 湖北省学科结构的主要问题 |
5.2.1 学科层次结构不明确 |
5.2.2 学科门类结构不均衡 |
5.2.3 学科区域结构不合理 |
5.2.4 学科类型结构待丰富 |
第6章 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 |
6.1 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目标愿景 |
6.1.1 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应然状态 |
6.1.2 湖北省学科结构应然状态的重要特征 |
6.2 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 |
6.2.1 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
6.2.2 兼顾效率和公平 |
6.2.3 提高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 |
6.3 湖北省学科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
6.3.1 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原则 |
6.3.2 多元主体共治原则 |
6.3.3 引导区域高校特色发展原则 |
6.4 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的主要举措 |
6.4.1 构建多元共治的学科管理体制 |
6.4.2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三、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
一、关于学位教育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福建学位教育的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 |
二、福建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年) |
三、福建学位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 |
第二节 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
一、学位授予单位发展过程 |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福建学位授予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变迁 |
一、学位授予规模 |
二、学位授予结构 |
第四节 福建不同门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一、不同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二、不同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第三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研究生教育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 |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 |
三、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 |
第二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 |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
二、在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
第三节 福建研究生导师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过程 |
一、研究生导师规模 |
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 |
三、生师比情况 |
第四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
一、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保障机制的演化 |
二、不同阶段研究生资助保障制度对比 |
第四章 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2012年以来)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一、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情况 |
二、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点 |
第二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分析 |
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问题 |
二、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问题 |
三、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
四、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 |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
第三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
一、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
二、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
三、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
四、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 |
五、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
第四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PEST分析 |
一、政治、政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二、经济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四、技术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第五章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瞻与对策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前瞻 |
一、差异化问题 |
二、协同发展问题 |
三、国际化问题 |
四、质量保障问题 |
第二节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政策和支撑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
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 |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
四、突出对台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
五、重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事记 |
附录2 论文相关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2 差异性: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性期待 |
2.1 历史已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源流的差异性 |
2.2 当下实然(一):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的差异性 |
2.3 当下实然(二):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性 |
2.4 未来应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角色定位的差异性 |
2.5 发展必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价值期待的差异性 |
3 趋同性: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问题 |
3.1 趋同的培养目标 |
3.2 趋同的学科结构 |
3.3 趋同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要求 |
3.4 趋同的研究生招考标准 |
3.5 趋同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获取渠道 |
3.6 趋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
4 趋同导向:阻碍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差异化发展的制度因素 |
4.1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概述 |
4.2 名为三级管理实为中央集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 |
4.3 精英式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设计及其构成 |
4.4 一元化的学位制度设计及其构成 |
4.5 不健全的制度实施机制 |
4.6 路径依赖:对趋同导向制度因素的全方位解释 |
5 案例分析 |
5.1 A校:上升型 |
5.2 B校:维持型 |
5.3 C校:徘徊型 |
6 多样性: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路径 |
6.1 中央层面的宏观制度变迁路径 |
6.2 省级层面的中观制度变迁路径 |
6.3 高校层面的微观制度变迁路径 |
7 结语 |
7.1 本研究的立论基础 |
7.2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7.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人研究成果 |
附录2 三种调查问卷 |
附录3 十次授权审核中的地方高校名单 |
附录4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状态数据表 |
附录5 部(委)属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状态数据表 |
四、北方工业大学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J]. 宋孝忠,王君颖.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2017年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情况分析及建设刍议[J]. 狄堃. 品位·经典, 2022(01)
- [3]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布局演化的分析与思考[J]. 金雨琦,程莹. 大学与学科, 2021(02)
- [4]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J]. 李浩,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5]“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王若南.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砥砺耕耘,谱写重彩华章——概述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40年[J]. 蒋文莉,王夫海,王环宇. 山东教育(高教), 2019(Z1)
-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D]. 万淼. 河南大学, 2018(12)
- [8]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湖北省学科结构优化研究[D]. 邓宸.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张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 李素芹.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