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思考

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思考

一、对体育游戏式教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唐春雨[1](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王存宽[2](2021)在《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足球特色幼儿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试点工作要开展普及性的足球游戏,培养幼儿浓厚的足球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0年8月份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校园足球普及重心下移到幼儿园,需开展以培养兴趣为主的足球启蒙教育,将幼儿足球的教育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为响应国家政策,各地幼儿园及培训机构针对幼儿足球启蒙教学展开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本文选取的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就是北京市新兴的幼儿足球教学模式之一,该教学模式被北京市多家幼儿园引入园内开展足球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科学性进行分析并开展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山东省聊城市世纪金园幼儿园89名4-6岁幼儿,采用随机按班级分组的方式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进行测试,将实验前后4-6岁幼儿整体与不同年龄段的测试成绩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确定情景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结合情景式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内容,发现该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优化策略,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也为今后幼儿足球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体现出了以健康第一为主要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且符合国家纲领性文件,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4-6岁幼儿适用性较高,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大肌肉动作方面组间的比较,在骑马跳、单脚跳、立定跳、侧滑步、击打固定球、原地运球、接球动作得分上呈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余几项无显着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实验组教学情景更有利于提高幼儿练习兴趣,多种移动步伐练习使幼儿下肢力量、灵敏性、身体协调性得到有效提升,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4-6岁幼儿大肌肉动作影响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足球基本技术方面组间的比较,在双脚交替踩球、脚内侧拨球、踢准、运球往返测试成绩呈现显着性差异,10米折返跑无显着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实验组以运控球为主的练习提高了幼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说明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对4-6岁幼儿足球基本技术影响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4.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适用于4-6岁幼儿足球教学活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其局限性提出了设置多层次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幼儿“最近发展区”;优化教学环境,引入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多元评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策略。

韩文娜[3](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贾坤[4](2021)在《民间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及身体素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朱克汉[5](2020)在《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恩施市舞阳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教师在体育课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情况和学生对体育游戏的态度进行分析,描述中学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突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文章提出根据中学生对于体育游戏的态度和次数需求合理地安排游戏时间,最大程度发挥体育游戏的积极作用,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

张熠凡[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基础教育仍面临深化改革难题。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新任务,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核心素养培养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核心素养的要素,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各方面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整理和学习了国内外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国内外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内涵的内容,并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学习了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力求完善本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参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于体育核心素养内容及标准的研究,结合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基础教育小学部分提及的指标,以及国内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完成问卷的制定与调查。了解小学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及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结合核心素养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革措施。本文研究结论包括:(1)安阳市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体育教师人数略多于男性体育教师,一线体育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优于《教师法》规定的要求,年轻体育教师居多,年龄结构呈现为上下大中间小的沙漏型结构,现阶段体育教师在数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存在非体育学科教师代课现象,体育教师整体对核心素养理论的认知情况不佳,有待进一步提高。(2)通过对安阳市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常用运动损伤处理办法及体育运动知识有一定了解,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在运动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健康行为和锻炼习惯,但仍需在体育教学中巩固强调,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呈现随年龄递增而逐渐减少的趋势;学生在团队合作、尊重与包容、遵守体育运动规则、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等体育品德素养方面表现较好。(3)安阳市小学在教学目标的选取上仍旧是以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形式上存在较为完整的分层目标,但教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应运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素养的提升。(4)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技能方面较为多样化,针对不同水平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方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实施。理论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选择较丰富,但是,在教学时长方面略显不足,理论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零散,整块时间几乎没有,教学机会较少,易造成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薄弱。(5)安阳市小学传统教学方法使用较多,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教学方法的使用人数情况从高到低依次是:讲解与示范>游戏与竞赛>分组练习与指导>情景化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人数情况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实践与效率的关系>教学内容和特点>没有计划随意安排。教学方法创新较少,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6)安阳市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多采取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较少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没有体育教师尝试让学生自评的方式;多数教师不会把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并支持创造更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7)安阳市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并不足以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仍有多数学校的基础教学场地设施不齐全,给教师的教学造成困难,基础场地设施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校区存在时间较久,周边居民区过多,校区面积有限;学校领导对于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较高,资金投入较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本文研究建议包括:(1)提高小学体育教师个人具备的核心素养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力。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实行严格的职前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新入职教师具备过硬的实力,设置定期的入职后培训,加大培训考核力度,确保在职教师能够在保持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2)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人翁意识,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学习,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3)结合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利用核心素养辅助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生需求,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选择两项或多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指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新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尝试运用多元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评价效果。(4)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条件。结合安阳市小学现有的教学条件,适当增加体育上的资金投入,购置教学器材,修建占地面积合适的教学场地设施,鼓励师生自创体育教学工具,开设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或者增设适合当前场地的新型教学项目,丰富教学内容。

孟庆伟[7](2020)在《站点教学法对初中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并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而基础教育正逐渐朝着全面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切实地实现面向所有学生,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如何对不同体育技能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如何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式等,以上问题的出现对于教师来说无疑不是巨大的挑战。为了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并找寻出最佳解决方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广西省天峨县三堡乡中学的体育教学作为实验目标,该校采取站点教学方法后,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站点教学法时,学生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大空间的体育运动,同时教师也可以按照每个学龄段的学生的差异特征,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站点教学内容。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研究,即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文献法等,并且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分析了该校进行站点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方案,并对站点教学法开展实验研究,为其他以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站点教学法实验,站点教学法在场地不足时,仍然可以达到较好训练效果。站点教学法通过任务标点将学生分流到各个站点,然后对站点内课程进行设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通过标点和站点控制学生的流动性。作者通过实验后发现,在采取站点教学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均得到了显着提升,而且使得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课堂练习效果,学习的兴趣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2)在采取站点教学形式时,依照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对其进行动态化管理,使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这样的话便于学生更加有效的理解内容,并且提升教学质量,与此同时也会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进行站点教学后,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3)站点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站点得到不同的运动体验,体育课的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4)站点教学法能够充分展现出素质教育的特点,较之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与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相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许燕[8](2020)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一直是上海市教委推出的一项重要课程与教学改革举措,同时也是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讨的问题。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方法愈加趋于兴趣化和多样化,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身心特点。但是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有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是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个别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仍然沿袭陈旧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上也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究其原因,与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缺乏清晰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案以及体育组和体育教师层面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和探索不无关系。因此,不管是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从“以人为本”来看,如何为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疏通好路径,为改革提供具体的操作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抽样选取14所小学进行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为上海市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总体上来看,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比较好,但是,由于师资场地紧张,部分教师以及学校仍沿袭传统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校在体育课中状况不佳,课程改革一般。2.体育课模式改革比较合理,符合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要求,并且部分学校根据年级进行课时划分,体现了不同年级间的差异性,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3.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兴趣化、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通过变换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比较合理,学校还配备了学生热爱的体育设施,但未能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4.情境教学模式和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较多。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若通过创新手段,给课堂增添趣味性因素,不仅能引导小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还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高。通过游戏的最终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点往往是教师容易忽略的问题。5.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表现的都比较积极,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学生在提问和讨论环节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课堂提问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提问为辅。教师的问答策略运用不太合理,提问效果一般。6.体育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形成了“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教学评价形式。学生自我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使用率不高,教师的有效指导不足。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馈比较及时准确。7.大部分教师在电化教学技术的使用上掌握较好,但对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张圣龙[9](2020)在《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少儿篮球教学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寻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少儿篮球教学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该研究针对当前少儿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并实证分析该模式实施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篮球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该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少儿篮球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采用教学实验法,随机选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验,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男女各为15人),另一个作为对照班(男女各为15人)。实验班采用游戏理论为基础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观测内容为体育学习兴趣、篮球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实验安排共9周,每周3次课,每次课40分钟。采用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下:(1)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运动参与程度、积极兴趣、消极兴趣、自主学习程度等运动兴趣的四个维度得分的均值分别为:41.28、31.41、17.90、16.34。而对照组分别为:30.42、26.41、23.59、15.70。实验组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积极兴趣及消极兴趣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自主学习程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篮球技能成绩均值分别为:定点投篮个数为4.23个,蛇形运球时间为15.23秒,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个数46.80个。而对照组相应的指标为:4.33个、17.97秒和41.43个,实验组学生的蛇形运球与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定点投篮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后实验组男生的立定跳远、50米跑、十字象限跳的均值分别为1.68米、9.59秒、8.11秒;对照组分别为1.61m、9.66秒、8.33秒;实验组女生的立定跳远、50米跑、十字象限跳的均值分别为1.58m、10.07秒、8.87秒,对照组女生的分别为1.53米、10.25秒、9.09秒。实验组男和女生的立定跳远、50米跑与十字象限跳均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男女学生在50米×8往返跑和坐位体前屈成绩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在“通过游戏而教”的指导思想下,设立提升体育学习兴趣、运动技能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水平的三维目标体系,采用确定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程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该模式改变了原有教学模式只注重技能掌握、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较高的有效性。(2)基于游戏理论的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生在运动参与程度、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及体育学习消极兴趣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更显着的提升效果。(3)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游戏理论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运球和传球等篮球技术,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等身体素质水平提高。

张淑艳[10](2019)在《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提出,应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过程,应该要具备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学会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够自如地调控自己情绪和适应多种环境,最终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但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学生体能与技能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体育与健康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借鉴和应用国外拓展教育模式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并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进行实施,探索其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提高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效率,拓展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设计并完善课时计划,同时采用实验法等在青岛第五十九中学八年级进行实验研究。其中,8班为实验班(42人),应用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教学,7班为对照班(43人),进行常规教学,实验时间为一学期。实验前后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现状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实验前后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情况,以验证拓展教育模式对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性。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对缓解敌对和学习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适应和家庭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2.拓展教育模式因其合作性与冒险性并非适合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时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项目内容,如啦啦操与体育游戏等团体合作项目等。3.拓展教育模式在应用时应注意根据其核心元素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并结合相应工具对教学方案进行评估,以保证其应有的有效性。

二、对体育游戏式教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体育游戏式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游戏概念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2)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2 幼儿体育的相关研究
        1.4.3 幼儿足球的相关研究
        1.4.4 情景式教学模式相关研究
        1.4.5 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相关研究
        1.4.6 文献综述小结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科学性分析
        3.1.1 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分析
        3.1.2 教学内容分析
        3.1.3 教学过程分析
        3.1.4 教学评价分析
    3.2 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3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比较
        3.2.4 幼儿大肌肉动作测试结果的分析
    3.3 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组实验前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2 对照组实验前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3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比较
        3.3.4 幼儿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的分析
    3.4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3.4.1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3.4.2 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 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附件3 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量表第二版(TGMD-2)
附件4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5 教案示例
附件6 实验过程照片册
附件7 前期调研照片册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恩施市舞阳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舞阳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体育游戏的时间比例
    2.2 舞阳中学学生对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兴趣及需求
    2.3 舞阳中学在体育游戏中应用体育器材的现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核心素养
        2.1.2 体育核心素养
        2.1.3 体育课程
    2.2 国外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框架的研究
        2.3.1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2.3.2 关于核心素养的框架研究
    2.4 基于核心素养在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
        4.1.1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4.1.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4.1.3 从“核心素养”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4.2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4.2.1 小学体育教师师资及教师核心素养认知情况
        4.2.2 小学生在体育核心素养方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4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5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6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2.7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4.3.1 当下的体育教学并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
        4.3.2 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足,专业素养略显不足
        4.3.3 体育课程教学要素方面存在不足
        4.3.4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4.4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措施
        4.4.1 逐步提高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与专业素养
        4.4.2 净化人文环境,塑造体育文化
        4.4.3 基于核心素养优化体育教学设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 B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问卷)
    附录 C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 E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站点教学法对初中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体育教学法的理解
        1.2.2 国外关于体育教学的研究
        1.2.3 国内对体育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以及任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任务
第二章 站点教学法
    2.1 基本理论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站点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1.3 站点教学法的特征
    2.2 影响天峨县三堡乡中学站点教学法实施的因素分析
        2.2.1 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2.2.2 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2.3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现状分析
    2.3 站点教学法的内容及教学设计
        2.3.1 站点教学法的前期准备
        2.3.2 站点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2.3.3 站点教学法的科学性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研究结果
        4.1.1 体育指标比较
        4.1.2 站点教学法对成绩的影响
        4.1.3 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4.1.4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4.2 实验分析与讨论
        4.2.1 对改善中学生体质效果分析
        4.2.2 对提升中学生体育课喜爱程度分析
        4.2.3 对中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效果分析
        4.2.4 站点教学法教学实验的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小学兴趣化概念研究
    2.2 有关快乐体育的研究
    2.3 快乐体育园地的研究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
    2.5 校本课程的研究
    2.6 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研究
    2.7 小学体育课趣味性的研究
    2.8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改革方面
        4.1.1 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2 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分析
        4.1.3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4.2 体育课程教学方面
        4.2.1 情境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分析
        4.2.2 主教材以游戏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3 有效提问环节使用情况分析
        4.2.4 参与讨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5 展示环节开展情况分析
        4.2.6 自评、互评方式开展情况分析
        4.2.7 电化教育技术开展情况分析
        4.2.8 自制特色运动小器材开展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9)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少儿
        2.1.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1.3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
    2.2 游戏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2.1 古典游戏理论
        2.2.2 现代游戏理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3.2 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3.3 游戏理论下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2.3.4 少儿篮球教学的研究现状
    2.4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教学实验法
第4章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构建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构建思路
        4.1.1 理论基础
        4.1.2 构建思路
    4.2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构建原则
        4.2.1 教育性原则
        4.2.2 针对性原则
        4.2.3 趣味性原则
    4.3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4.3.1 指导思想
        4.3.2 教学目标
        4.3.3 教学程序
        4.3.4 教学评价
    4.4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4.4.1 单元教学计划的实施
        4.4.2 学情分析
        4.4.3 教学要求
        4.4.4 课时教学案例的实施
    4.5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第5章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应用
    5.1 实验前学生各指标测试结果比较
        5.1.1 实验前学生基本信息比较
        5.1.2 实验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比较
        5.1.3 实验前学生篮球技能水平比较
        5.1.4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结果比较
        5.2.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比较
        5.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篮球技能水平比较
        5.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身体素质比较
    5.3 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5.3.1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比较
        5.3.2 对照组实验前后篮球技能水平比较
        5.3.3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比较
    5.4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5.4.1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育学习兴趣比较
        5.4.2 实验组实验前后篮球技能水平比较
        5.4.3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比较
第6章 讨论与分析
    6.1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6.2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对学生篮球技能水平的影响分析
    6.3 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少儿篮球教学过程注重技巧性
        7.2.2 少儿篮球教学设计注重多样性
        7.2.3 少儿篮球教学资源注重自我发掘与外部引进
        7.2.4 少儿篮球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不断反馈与优化
        7.2.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频发,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亟待提高
        (二)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研究意义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二)探索有效课程模式,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拓展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
        (三)社会适应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拓展教育模式概述
        (二)关于拓展教育模式理论与内涵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拓展教育模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四)不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和时间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三)实验方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附录二 :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
    附录三 :拓展教育模式内容体系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实验案例
    附录六 :每单元一课时拓展教育模式课时计划
    附录七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青岛第五十九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度表
致谢
后记

四、对体育游戏式教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4-6岁幼儿足球“动物课程”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实证研究[D]. 王存宽.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民间体育游戏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及身体素质影响研究[D]. 贾坤. 宁夏大学, 2021
  • [5]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恩施市舞阳中学为例[J]. 朱克汉. 武当, 2020(11)
  • [6]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以安阳市市区为例[D]. 张熠凡. 河南大学, 2020(06)
  • [7]站点教学法对初中体育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 ——以广西天峨县三堡乡中学为例[D]. 孟庆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调查研究[D]. 许燕.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基于游戏理论的少儿篮球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D]. 张圣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淑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对体育游戏教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