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荷移反应用于药物异烟肼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沈佟栋[1](2020)在《含镁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物的效能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和污水的处理。由于臭氧对有机物的氧化具有选择性,促使了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如催化臭氧,过氧化氢-臭氧,紫外-臭氧等。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能分解臭氧产生含氧自由基,从而提高氧化效率。异相催化臭氧具有高效性和易操作性而备受关注。异相催化臭氧技术的关键是制备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本论文制备了一系列含镁金属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并进行了催化臭氧处理模拟废水的性能测试。探究了含镁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分解产生含氧自由基的机理并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探究了固体碱催化剂的催化臭氧机理。采用过量浸渍法制备了蜂窝陶瓷负载氧化镁(Mg O/CH)复合型催化剂,研究了在p H中性条件下Mg O/CH催化臭氧处理乙酸溶液(100 mg/L)的催化活性,反应时间30 min。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比表面积(SBET)分析表明Mg O负载于蜂窝陶瓷(CH)的表面。单独臭氧、CH催化臭氧、Mg O/CH催化臭氧中乙酸的去除率分别为20.7%、18.7%、81.6%。Mg O/CH吸附乙酸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Mg O/CH的催化活性主要来源于蜂窝陶瓷表面的Mg O。Mg O/CH可以使溶液p H上升至碱性,另外Mg O/CH表面碱性位作为反应活性位,两个因素共同促进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提高氧化效率。在稳定性测试中,Mg O/CH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接着,进一步完善了固体碱催化剂的催化臭氧机理和提高了固体碱催化剂的稳定性。采用传统热分解法制备了镁掺杂氧化锌粉末(x-Mg Zn O,x表示nMg/(nMg+n Zn)),研究了在p H中性条件下x-Mg Zn O催化臭氧处理异烟肼溶液(20 mg/L)的催化活性,反应时间9 min。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镁掺杂氧化锌为六方纤锌矿结构,其中Mg取代了六方纤锌矿结构中部分Zn形成了Zn—O—Mg键。单独臭氧、Zn O催化臭氧、0.05-Mg Zn O催化臭氧、0.10-Mg Zn O催化臭氧中异烟肼的去除率分别为50.5%、49.5%、57.7%、76.3%。催化剂吸附异烟肼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镁掺杂氧化锌的催化活性主要归功于Mg的掺杂。在x-Mg Zn O催化臭氧中,当初始反应溶液p H(7.2)低于x-Mg Zn O的零电荷电位的p H,催化剂表面羟基基团会获取水中的氢离子,溶液p H慢慢提升。质子化的羟基基团和水中一定浓度的氢氧根负离子都会与臭氧反应产生超氧自由基,不过前者的促进作用弱于后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表明0.10-Mg Zn O的水化作用相比于Mg O得到了缓解。在稳定性测试中,0.10-Mg Zn O表现出极好的稳定性。最后,引入酸性位增强了固体碱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镁锰(镁铁)二元氧化物粉末(Mg MxOy(M=Mn,Fe)),研究了在p H中性条件下Mg MxOy催化臭氧分别处理对羟基苯甲酸溶液(20 mg/L)和乙酸溶液(20mg/L)的催化活性,反应时间9 min。Mg FexOy催化臭氧、Mg MnxOy催化臭氧、Mg O催化臭氧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去除率分别为84.8%、88.2%、86.7%。Mg FexOy催化臭氧、Mg MnxOy催化臭氧、Mg O催化臭氧中乙酸的去除率分别为49.3%、65.8%、64.3%。催化剂吸附对羟基苯甲酸和乙酸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Mg MnxOy的酸性位在碱性位的协助下对臭氧分解也起到的促进作用,使得Mg MnxOy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反应过程中,溶液p H的提升和催化剂表面质子化的羟基基团以及Mg MnxOy和Mg FexOy的酸性位上电子转移都能促进臭氧分解产生含氧自由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析表明Mg FexOy和Mg MnxOy的水化作用相比于Mg O明显得到了缓解。在稳定性测试中,Mg FexOy的催化活性超越了Mg O,Mg MnxOy继续保持最佳催化活性。
张宇辉[2](2020)在《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文中研究表明手性(Chirality)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相应的手性对映体(Chiral enantiomers)在人与自然的环境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手性对映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各种生命活动与过程。使用手性农药能有效地杀灭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极大地缓解粮食危机;手性药物的运用让人类战胜很多疾病,给很多生命带来了希望;手性食品添加剂的加入使食品具有了更长的保质期和更多方面的调制。然而由于对手性物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手性农药对映体可能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潜伏危机,“反应停事件”即是手性药物对映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胎儿致畸的重大隐患,而手性食品添加剂的对映体使用使食品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诱发人体发生很多未知的疾病。这就是手性对映体对生态环境的选择性影响和负面作用。因此,手性物质的使用应更加慎重。手性药物的不同对映体对人体的药理作用也有不同,而泄漏和遗弃到环境中的手性药物对映体对生态环境会产生选择性影响和负面作用。基于此,识别和分析生态环境中存留的手性药物,了解不同对映体对环境的选择性影响和生物效应,探索手性对映体在环境中的选择性作用机理,建立快捷的手性识别和手性分析方法,对人群健康和自然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环境中存留的普萘洛尔和麻黄碱两种手性药物为研究对象,以普萘洛尔对应的适配体、藻红B(Ery B)和金纳米粒子(AuNPs)为检测探针,以荧光光谱法和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为主要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与检测探针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检测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本文对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讨论,建立对S-普萘洛尔和麻黄碱的荧光光谱和共振瑞利散射分析方法。对两种研究对象的分析条件和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将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位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175015、21475014)的资助下完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法与GO-SELEX法的普萘洛尔适配体筛选研究S-普萘洛尔(S-Prol),又名萘心安,临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然而,药物中含有的另一种对映体却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检测药品和自然环境中的S-普萘洛尔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探针,对靶标物具有极大的亲和力和专一性。适配体作为检测共振瑞利散射探针检测S-普萘洛尔具有极大的潜力。所以,以石墨烯(GO)为吸附平台的GO-SELEX法结合共振瑞利散射法成功地筛选出了S-普萘洛尔的适配体,并且对另一种对映体R-普萘洛尔亲和力极低。在筛选过程中得到了十轮产物,通过对六-十轮产物的检测得到了最佳的筛选产物。在对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分析之后得到了31个适配体预备物,经检测得到了具有最强亲和力的适配体序列。2.适配体作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检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以体系1中的适配体为光散射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技术的光谱检测方法检测手性药物S-普萘洛尔。在运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反应体系进行了检测,以讨论适配体与靶标物反应机理。在最佳条件下,适配体、S-普萘洛尔和R-普萘洛尔单独存在时,体系的RRS强度较弱。但适配体与S-普萘洛尔共同存在,体系的RRS强度发生了显着变化。而当适配体与R-普萘洛尔共同存在时,体系的RRS强度却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应是在pH为7.4的条件下,适配体与S-普萘洛尔结合,形成粒子聚集,导致RRS强度增强。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RRS强度在S-普萘洛尔的浓度5-275 nmol/L范围内随靶标物的浓度增强而增强。检出限为0.5 nmol/L,相关系数为0.9931。因此,成功建立了一种检测S-普萘洛尔的新方法,并在药物检测和尿样检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3.基于藻红B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性对映体药物,两者因其手性而药理和疗效有所不同。本实验在Pd2+存在时,藻红B-Pd2+反应体系具有较强的共振瑞利散射(resonance Rayleigh scattering,RRS)强度,加入麻黄碱能使体系的IRRS降低,而伪麻黄碱无此现象。据此光谱差异可实现了这两者的手性识别。同时反应体系的RRS强度减弱程度与麻黄碱浓度成正比,在优化条件下,其线性范围为40-960ng/mL,其检测限为3.9 ng/mL。据此可建立快速检测麻黄碱对映体的新方法。以此为基础,可以发展同时测定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手性对映体的手性分析的新方法。4.基于金纳米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在碱性条件下,麻黄碱使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强度升高,伪麻黄碱使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强度降低。利用此现象,建立了一种以AuNPs-Ce3+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可以同时检测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手性对映体的手性分析的新方法。通过对AuNPs-Ce3+检测体系的RRS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分析,讨论了该检测方法的机理。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20-920 ng/mL,检测限为1.9 ng/mL。将该法运用到实际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曹洪斌,申明金,任铜彦,陈莲惠[3](2018)在《荷移分光光度法在抗生素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大量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影响用药安全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效地分析抗生素含量和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电子受体,并对近年来基于荷移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抗生素含量的方法,包括吸收波长、摩尔吸光系数、线性范围、回收率和络合比等参数,以及各类抗生素的荷移反应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就目前常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荷移分光光度法在其他药物分析中奠定基础。
郑风敏[4](2016)在《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光光度法是《中国药典》中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该法一方面是化学药物的原料药、制剂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应用于中药生物制品、体内药物的分析。本文主要概述了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的应用现状,归纳该方法的类别及优缺点,展望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前景。
尚永辉,孙家娟,古元梓[5](2015)在《对苯醌与异烟肼的荷移反应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研究对苯醌与异烟肼之间的荷移反应建立了测定异烟肼的新方法。实验发现:以乙醇为溶剂,保持60℃温度,对苯醌与异烟肼混合30min能产生较为稳定的荷移络合物,络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长440nm处的吸光度值与异烟肼浓度在4.115109.72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A=13.829C(mg·L-1)+0.3992(r=0.9962),方法应用于异烟肼片中异烟肼含量测定,回收率为97.6%105.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52%。
崔超,陈平,赵新静[6](2014)在《异烟肼常见含量测定方法综述》文中指出异烟肼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因其具有疗效高、毒性小、口服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目前临床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药物中异烟肼的含量测定方法很多,进行系统的报道尚未见到。在此,笔者将国内常见的方法作一综述。
马卫兴[7](2013)在《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应用》文中提出讨论了药物分析教师具备的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同时结合实践经验,探讨了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用,并对药物分析科学研究、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与研究和应用于指导学生从事药物分析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
李冬楠[8](2013)在《药物中异烟肼的分光光度测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药物中异烟肼的分光光度测定法。方法本文依据异烟肼分子中酰肼基的还原性,提出异烟肼将Cu2+氧化产生Cu+,Cu+与新铜试剂形成了一种黄色配合物,提出一种药物中异烟肼测定的新方法,即分光光度测定法。结果:当pH在0.40.8内,异烟肼浓度C在0112.5μg/25mL以内服从比耳定律,测定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2.91×104L.mol-1.cm-1;当pH在0.40.8内,体系吸光度最大而且平坦;体系产物的测试波长为450nm;当体系中Cu2+溶液用量大于1.25mL时,体系吸光度最大且恒定。当体系中新铜试剂用量大于1.5 mL时,体系吸光度最大且恒定。在药物中异烟肼的测定里,所拟方法的测定结果明确,与KBrO3滴定法的结果一致。结论:使用分光光度法对药物中异烟肼进行测定,其操作简便、快捷,可以用于药厂其它药物的控制和分析。
王笑[9](2012)在《基于荷移反应的含氮类非紫外吸收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荷转移络合物,即荷移络合物,是指由电子相对丰富的分子——电子供体和电子相对缺乏的分子——电子受体之间通过电荷转移而形成的一种络合物。荷移络合物及其理论在化学、生物医学、药剂学等方面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其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子受体试剂种类、荷移反应介质、缓冲溶液pH及用量、荷移反应温度及时间、电子受体试剂用量等荷移反应影响因素的筛选和优化,建立了L-半胱氨酸、L-亮氨酸、L-苏氨酸、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6种含氮非紫外吸收药物含量测定的荷移分光光度法和基于荷移反应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测定了各络合物的组成、摩尔吸光系数、稳定常数,对荷移络合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上述研究利用荷移分光光度法优化了含氮非紫外吸收药物与醌类受体试剂的荷移反应条件,并将电荷转移理论引入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基于荷移反应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氮类非紫外吸收药物含量的新方法。
张美芸[10](2010)在《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药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药物分析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在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监督和管理各个环节中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有性状分析(characters)、鉴别(identification)、检查(tests)和含量测定(assay)等方面。因此,对药品质量进行全面控制,以确保人们用药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色谱、光谱以及光谱-色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科学领域中是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近几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有机物光度分析的研究和应用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1]、临床、药物[2]等方面。显然,分光光度法目前仍是药物分析中采用最多的方法之一,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分光光度法具有设备简单、实用性广、操作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干扰少或干扰易消除、维修方便等优点。优化反应条件,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和降低测定的检测限,仍是光度分析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根据待测药物与金属离子Cu(Ⅱ)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加入硝酸钾盐使所得沉淀浮选至液相表面,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剩余的金属离子,建立了间接光度法测定药物和对苯二酚的新方法;同时根据待测药物与金属离子Fe(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还原生成的Fe(Ⅱ)可以与K3[Fe(CN)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KFeⅢ[FeⅡ(CN)6],其λmax=730 nm,由此建立了另一种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噻肟钠的新方法。本论文在为建立简捷的药物分析方法、探讨反应机理、优化反应条件以及在生物样品中的分析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含还原性物质分别研究了酚磺乙胺(Ethamsylate)、硫普罗宁(Tiopronin)、对苯二酚(Hydroquinone)与Cu(Ⅱ)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探讨了该些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动力学研究。分别实验了不同酸度、反应温度、放置时间、试剂用量和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同时根据头孢菌素类化合物的降解产物中含有还原性基团巯基,该基团可与Cu(Ⅱ)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利用光度法测定剩余的Cu(Ⅱ)的量,从而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Sodium)的新方法,分别实验了降解时间、NaOH溶液浓度、不同酸度、试剂用量及干扰离子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选择性好、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等特点,可以成功地应用于相关药品含量及生物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2.铁氰化钾-Fe(Ⅲ)体系测定头孢噻肟钠根据在碱性条件下,一定量的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于100 oC水浴中可降解生成含巯基的化合物,在pH 3.0条件下,该化合物将Fe(Ⅲ)还原为Fe(Ⅱ),还原生成的Fe(Ⅱ)可以与K3[Fe(CN)6]反应生成可溶性普鲁士蓝KFeⅢ[FeⅡ(CN)6],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730 nm。根据溶液的吸光度,可间接计算头孢噻肟钠的含量。头孢噻肟钠的浓度在0.040-24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 = 0.05088+0.2166C (μ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86,检出限为0.01μg /mL,根据线性回归方程,间接测定头孢噻肟钠的摩尔吸光系数ε=0.23×106 L/mol·cm。本方法成功用于血清中头孢噻肟钠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5.8%,分析结果满意。
二、荷移反应用于药物异烟肼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移反应用于药物异烟肼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含镁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物的效能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1.2 高级氧化技术 |
1.2 臭氧与有机物的反应 |
1.2.1 直接反应 |
1.2.2 间接反应 |
1.3 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 |
1.3.1 O_3/H_2O_2体系 |
1.3.2 O_3/UV体系 |
1.3.3 O_3/催化剂体系 |
1.3.4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1.3.5 异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装置流程 |
2.3 实验分析方法 |
2.3.1 液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
2.3.2 过氧化氢的测定 |
2.3.3 溶液pH的测定 |
2.3.4 气相臭氧浓度的测定 |
2.3.5 乙酸浓度的测定 |
2.3.6 异烟肼浓度的测定 |
2.3.7 对羟基苯甲酸浓度的测定 |
2.3.8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
2.3.9 降解异烟肼的中间产物分析 |
2.3.10 催化剂的金属离子溶出量 |
2.3.11 催化剂的水化作用 |
2.3.12 溶液中羟基自由基(·OH)的测定 |
2.3.13 催化剂中变价金属离子的电子转移分析 |
2.4 催化剂表征 |
2.4.1 晶型分析 |
2.4.2 表面形貌分析 |
2.4.3 比表面积分析 |
2.4.4 元素含量半定量分析 |
2.4.5 元素价态分析 |
2.4.6 表面零电荷点的pH分析 |
2.4.7 碱性位分析 |
2.4.8 酸性位分析 |
第三章 蜂窝陶瓷负载氧化镁催化臭氧氧化水中乙酸的效能和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3 实验流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催化剂的表征 |
3.4.2 MgO/CH复合催化剂的性能和稳定性 |
3.4.3 MgO/CH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
3.4.4 自来水中MgO/CH的催化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镁掺杂氧化锌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异烟肼的效能和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4.3 实验流程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催化剂的表征 |
4.4.2 臭氧投入量和异烟肼初始浓度对臭氧氧化异烟肼的影响 |
4.4.3 Mg掺杂ZnO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
4.4.4 Mg掺杂ZnO的催化机理 |
4.4.5 催化臭氧中异烟肼的降解途径 |
4.4.6 自来水中0.10-MgZnO的催化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镁二元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水中对羟基苯甲酸和乙酸的效能和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5.3 实验流程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催化剂的表征 |
5.4.2 MgFe_xO_y和MgMn_xO_y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 |
5.4.3 MgFe_xO_y和MgMn_xO_y的催化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手性药物 |
1.1.1 手性 |
1.1.2 手性药物 |
1.1.3 手性药物分析的环境学意义 |
1.1.4 手性药物的检测 |
1.2 研究对象简介 |
1.2.1 普萘洛尔简介 |
1.2.2 麻黄碱简介 |
1.3 研究方法简介 |
1.3.1 荧光光谱分析法 |
1.3.2 共振瑞利散射法 |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研究报告 |
2.1 基于共振瑞利散射法与GO-SELEX法的普萘洛尔适配体筛选研究 |
2.1.1 实验部分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3 结论 |
2.2 适配体作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技术检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3 结论 |
2.3 基于藻红B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3 结论 |
2.4 基于金纳米为光散射探针的共振瑞利散射法快速检测手性药物麻黄碱 |
2.4.1 实验部分 |
2.4.2 结果与讨论 |
2.4.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常用缩写英汉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3)荷移分光光度法在抗生素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受体 |
2 荷移分光光度法在抗生素分析中的应用 |
2.1 β-内酰胺类 |
2.2 氨基糖苷类 |
2.3 大环内酯类 |
2.4 喹诺酮类 |
2.5 磺胺类 |
2.6 其他 |
3 与常规方法比较 |
4 结语 |
(4)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趋势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光光度法概述 |
2 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2.1 直接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2.2 利用显色反应、络合物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新颖技术 |
3 展望 |
(5)对苯醌与异烟肼的荷移反应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
1.1仪器与试剂 |
1.2试验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荷移络合物吸收光谱 |
2.2荷移反应条件探索 |
2.3异烟肼的测定研究 |
3结论 |
(6)异烟肼常见含量测定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容量法 |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 气相色谱法 |
5 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 |
6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 |
7 化学发光法 (荷移光谱法) |
8 示波极谱法 |
9 流动注射双安培法 |
(7)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药物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
二、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
(一) 教师药物分析信息观念的培养 |
(二) 药物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
三、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应用 |
(一) 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应用于药物分析科学研究和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与研究 |
(二) 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应用于指导学生从事药物分析创新实践 |
(8)药物中异烟肼的分光光度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PH测试 |
3.2 吸收光谱 |
3.3 Cu2+溶液用量选择 |
3.4 新铜试剂用量选择 |
3.5 反应速度与稳定性 |
3.6 工作曲线 |
3.7 干扰试验 |
3.8 样品分析和针剂测定 |
(9)基于荷移反应的含氮类非紫外吸收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荷移络合物简介 |
1.1.1 荷移络合物的形成机理 |
1.1.2 荷移反应中的电子供体和受体 |
1.1.3 荷移络合物的应用 |
1.2 含氮非紫外吸收药物简介 |
1.2.1 氨基酸类药物 |
1.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1.3 本课题选题及工作意义 |
第二章 氨基酸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荷移实验方法 |
2.3 反应条件选择 |
2.3.1 络合物表征 |
2.3.2 反应介质 |
2.3.3 缓冲溶液pH值 |
2.3.4 缓冲溶液用量 |
2.3.5 反应温度 |
2.3.6 反应时间 |
2.3.7 荷移试剂用量 |
2.4 络合物组成和性质 |
2.4.1 络合物稳定性测定 |
2.4.2 络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测定 |
2.4.3 摩尔吸光系数和缔合常数测定 |
2.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
2.5.1 色谱条件选择 |
2.5.2 反应条件优化 |
2.5.3 络合物稳定性检验 |
2.5.4 方法学检验 |
2.6 反应机理探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 |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2 荷移实验方法 |
3.3 反应条件选择 |
3.3.1 络合物表征 |
3.3.2 反应介质 |
3.3.3 缓冲溶液pH值 |
3.3.4 缓冲溶液用量 |
3.3.5 反应温度 |
3.3.6 反应时间 |
3.3.7 荷移试剂用量 |
3.4 络合物组成和性质 |
3.4.1 络合物稳定性测定 |
3.4.2 络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测定 |
3.4.3 摩尔吸光系数和缔合常数测定 |
3.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
3.5.1 色谱条件选择 |
3.5.2 反应条件优化 |
3.5.3 络合物稳定性检验 |
3.5.4 方法学检验 |
3.6 反应机理探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和意义 |
4.2 本文的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引言 |
1.2 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和发展 |
1.2.1 利用药物分子本身基团吸收的直接分光光度法 |
1.2.2 利用络合反应的分光光度法 |
1.2.3 基于显色反应的分光光度法 |
1.3 分光光度法新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3.1 导数光谱法 |
1.3.2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
1.3.3 荷移分光光度法 |
1.3.4 差示分光光度法 |
1.3.5 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
1.3.6 萃取光度法 |
1.3.7 化学计量学光度分析 |
第二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生物样品中的酚磺乙胺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步骤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反应机理 |
2.2.2 不同酸度对Cu(Ⅱ)与ETA 反应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2.5 硫氰酸钾用量的影响 |
2.2.6 工作曲线的绘制 |
2.2.7 精密度检查 |
2.2.8 检出限测定 |
2.2.9 共存物质的影响 |
2.3 样品分析 |
2.3.1 试样溶液制备 |
2.3.2 试样溶液及回收率的测定 |
2.3.3 血清尿样中酚磺乙胺的测定 |
第三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尿样中的硫普罗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2 反应时间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3 不同酸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3.2.4 硫氰酸钾用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
3.2.5 工作曲线的绘制 |
3.2.6 精密度检查 |
3.2.7 检出限测定 |
3.2.8 共存物质的影响 |
3.3 样品分析 |
3.3.1 注射液和肠溶片中硫普罗宁的测定 |
3.3.2 尿样中硫普罗宁的分析测定 |
第四章 硝酸钾-Cu(Ⅱ)体系间接测定药物及生物样品中的头孢曲松钠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NaOH 浓度对头孢曲松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4.2.2 降解时间对头孢曲松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4.2.3 酸度对Cu(Ⅱ)和头孢曲松钠降解产物反应的影响 |
4.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4.2.5 工作曲线和反应机理 |
4.2.6 共存物质的影响 |
4.3 样品分析 |
4.3.1 注射剂中头孢曲松钠的分析测定 |
4.3.2 血清中头孢曲松钠的加标回收测定 |
第五章 铁氰化钾-Fe(ⅡI)体系测定药物及血清中头孢噻肟钠的含量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反应机理推断 |
5.2.2 吸收光谱 |
5.2.3 NaOH 浓度对头孢噻肟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5.2.4 降解时间对头孢噻肟钠降解程度的影响 |
5.2.5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6 三氯化铁用量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7 铁氰化钾用量对降解产物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8 酸度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 |
5.2.9 表面活性剂对吸光度的影响 |
5.2.10 工作曲线 |
5.3 共存组分的影响及样品分析 |
5.3.1 共存组分的影响 |
5.3.2 试样的制备与回收率的测定 |
第六章 硫氰酸钾-硝酸钾-Cu(Ⅱ)体系测定不同水样中对苯二酚的含量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反应机理讨论 |
6.3.2 吸收光谱 |
6.3.3 反应时间和温度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4 KSCN 用量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5 不同酸度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6 对苯二酚用量对Cu(Ⅱ)与对苯二酚反应的影响 |
6.3.7 共存物质影响 |
6.4 动力学研究 |
6.4.1 动力学曲线 |
6.4.2 表观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
6.5 样品及回收率测定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荷移反应用于药物异烟肼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镁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水中有机物的效能和机理研究[D]. 沈佟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2]荧光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检测存留环境中的手性药物[D]. 张宇辉. 重庆三峡学院, 2020(12)
- [3]荷移分光光度法在抗生素分析中的应用[J]. 曹洪斌,申明金,任铜彦,陈莲惠.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8(10)
- [4]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趋势及应用[J]. 郑风敏. 中国处方药, 2016(03)
- [5]对苯醌与异烟肼的荷移反应及其应用研究[J]. 尚永辉,孙家娟,古元梓. 化学工程师, 2015(04)
- [6]异烟肼常见含量测定方法综述[J]. 崔超,陈平,赵新静. 北方药学, 2014(01)
- [7]药物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应用[J]. 马卫兴.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23)
- [8]药物中异烟肼的分光光度测定法[J]. 李冬楠.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5)
- [9]基于荷移反应的含氮类非紫外吸收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D]. 王笑.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10]分光光度法测定还原性物质的研究[D]. 张美芸. 河南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