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察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概述与启示

日本警察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概述与启示

一、日本警务和相关法律制度粗览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张权[1](2019)在《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试图从福柯提出的治理术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治意义。不同于通常选取近代铁路为研究对象,本文重点讨论20世纪初期新式道路交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该时期的筑路动机联结了传统的典范与现代的需求,筑路规模自通商巨埠兴起后逐渐在全国范围普及。作为一种布局灵活的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同城市规划、领土整合与民众日常生活的规范关系密切。筑路的主题可以视为分析华界与租界、国家和社会、中央和地方之间互动的缩影,这使得道路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更适合采用治理术的思维方式。本文指出,道路交通建设在“装置”的意义上与近代中国治理的目标与特征相契合。从“交通救国论”的剖析可见,交通的概念同时兼有“位移—运动”与“联结—关系”这两种属性,二者通过“血脉”与“经络”两种有机体论的比喻把治病与治国联系起来,呼应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思潮对“使动”与“促群”两大治理目标的追求。而作为筑路理念的发起者与筑路实践的推动者,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组织运作,既反映了道路建设问题介于本土与国际、政府与民间、技术与政治之间复杂的构成性,又体现出路政治理得以跨领域提取合法性与执行力的公共特征。借用成语“纳民轨物”的涵义,治理路政的具体任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纳”的目的是创造治理权力运行的物理空间与政治空间,而“轨”更侧重于合理地配置交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具体来说,“纳”的部分以路政与市政的内在关联为中心,讨论道路建筑与管理的措施如何“关涉”空间治理所需要的“知识-权力”。以拆城筑路与环租界筑路为例,这对在策略上相互补充的政治实践显现出治理理念在固定与流通之间的交锋。借助墙与路这两种影响交通的建筑元素,这种交锋不仅揭示出治权与主权在租界中的内在关联,也引出了空间治理无法回避的“界”与“域”等问题。“轨”的部分则重点考察各种治理要素的关联组合及其优化配置,探讨治理活动在“规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利民行”、“货畅其流”、“四境纵横”三个主题,关系到与路政治理相关的人、物、地三要素的规范、理性与标准,分别涉及对民众劳动力与行为的提取与教育,对流通效率和秩序的促进与管控,以及对交通范围与交通权的扩张与集中。治理术在意图上兼有充分利用资源与维持秩序的目的。路政治理首先是对交通现象中内生出的流通力量的承认问题,然后是利用与规范这种力量的问题。“纳”启发了现代治理概念的基本要素和空间基础,而“轨”更加关注具体措施中的细节与原则。在“纳轨并行”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所提出的“流通治理术”,应当被理解为围绕着流通现象而产生出的治理知识与治理技术的总合,它被用来汇聚一切可以使用的元素,施加对流通的刺激、规范与引导。民国时期借从道路交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流通治理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当时“统而不治”危机的政治回应。该概念强调了政治权力对交通现象的提取与管控,展现出治理术与空间关系、位移运动、经济理性的内在关联。正是这些元素的综合,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工程领域,成为理解现代国家建设的关键。2011年出版。

谢健[2](2018)在《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文中认为在外来因素的影响之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制度、结构、习俗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管理国家的政府而言,社会变迁所带来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国家治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政府正常运转的需要。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原有的封建政权被推翻,但新建立的共和国未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模式,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北洋政府的基础之上继续追寻西方治国模式的本土化。在此背景之下,各种治国模式被探讨、实践,也正因于此,南京国民政府即便是在“党治”话语下一再强调国民党的权威,对于“法治”这个潮流性的治国模式并未完全摒弃,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体系被逐步的建立起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基层社会的治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这种联系,以自然、政治、历史都较为特殊的长江上游省份四川最为适宜。有鉴于此,本文以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为问题导向,从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实践出发,侧重于对基层社会中纠纷处理模式的探讨,从而还原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由官方构建起来的基层纠纷处理体系。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将这个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审判系统,包括兼理司法、县司法处、地方法院、兼理军法等制度所形成的司法审判机构系统;二是司法辅助系统,包括律师制度、检察制度等;三是行政调解系统,包括乡镇调解委员会、警察局、乡镇公所、保甲等官方调解机构;四是官方认可的调解模式,如社会团体调解、宗族调解、中人调解等。对纠纷处理系统的历史还原和探讨,不仅是总结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进一步的深化了这样一个认识:虽然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司法制度有统一的规范,但“法治”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并行存在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也随着“法治”形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郑春光[3](2018)在《“连彩画章业未竟” ——卜孝怀生平、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着名工笔人物画家、连环画家卜孝怀的生平与艺术创作为研究重点,对之家世渊源与地域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并探究了其求学问艺之际,于私立京华美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艺术院、私立朝阳大学的种种经历,特别是同“京津画派”宿耆徐燕孙、周肇祥、着名词人邵瑞彭等人“师友情谊”。文中还结合相关的口述与文献资料,系统地论述了卜孝怀在20世纪30—60年代,从事职业画家、授业传统绘画讲习所、入职人民美术出版社、执教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的从艺历程。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共文艺政策对时代的影响,探讨了“大众美术”与“新连环画”发展的新趋势,及参绘古典文学名着连环画《水浒传》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生遭际,披露了其在“文革”中的磨难与最后人生时光。与此同时,对之早、后期的绘画创作进行了评析,得出了学界应重视卜孝怀同“传统绘画”(京津画派)、“大众美术”(连环画)、“地方文化”(吉林省文教界)之间的关系,并随着有关资料的发掘、整理而形成、辟设出一个新的研究和展览策划方向。

刘玉晨[4](2017)在《基于佩纳PS策划的旧城更新定位研究 ——以厦门沙坡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快速发展,旧城区在城市中逐渐衰落,并面临着迫切的更新发展问题。如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拥堵、旧区拆迁矛盾等。同时在更新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手法,如破坏城市古遗迹、构筑物大规模拆迁等;旧城更新周期长、耗资巨大、内容庞杂并涉及到政府、开发商、社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因此,旧城更新需要一套严格周密、科学规范的策划体系与定位方法作为指导。本文在旧城更新的研究过程中,引入美国策划界最具形象力与权威性的理论——由“建筑策划之父”威廉·佩纳先生提出的基于问题探查(PS-Problem Seeking)的项目策划法。该方法来源于多年的项目实践总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经验中不断完善与更新。其适用范围广泛,从简单建筑、城市综合体到城市规划等,在复杂的项目中尤其能体现它的优势。引入佩纳PS策划理论作为指导,构建适合我国旧城更新的策划体系与定位方法,以期通过前期的策划定位研究对后续的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产生指导意义。首先,分析了佩纳PS策划理论应用于旧城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根据佩纳PS策划模式对旧城更新体系进行时间、形态、功能、经济四个领域的纵向建构与愿景目标、收集与分析事实、确定需求、得出定位、制定策略五个步骤横向建构,形成旧城更新定位的总体模式。最后,本文以厦门沙坡尾片区作为实例,介绍了该方法具体的应用方式,并提出沙坡尾片区在时间领域、形态领域、功能领域、经济领域与总体上的定位,为沙坡尾片区后续研究与更新提供思路与参考。

牟哥[5](2017)在《金毓黻先生着述考》文中研究指明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玺,字静庵,号千华山民,辽宁省辽阳县人。我国着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献学家。金毓黻在中国古代史、东北文献研究方面贡献巨大,他的学术研究可分三个时期。一是东北时期(1916年至1936年),本时期是金毓黻学术形成时期,主要致力于东北古文献的搜求与整理工作,代表作有《辽东文献征略》《辽海丛书》《奉天通志》《渤海国志长编》等着作;二是四川时期(1938年至1945年),这一时期是金毓黻学术成熟阶段,主要致力于东北通史、宋辽金断代史的编写与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东北通史》《东北文献零拾》《东北古印钩沉》《辽海书征》《宋辽金史》《中国史学史》等着作;三是晚年时期(1946年至1962年),本时期是其新旧学术思想转换时期,主要致力于东北文献的编选与太平天国史料的整理工作,代表作有《明清内阁大库史料》《太平天国史料》《中国地震年表》等着作。金毓黻先生各类已刊、未刊着作四十余种,论文一百余篇,为中国史、东北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以其着作为中心,将其分为四类:一是东北地方文献着作,主要有《辽东文献征略》《东北文献零拾》《渤海国志长编》;二是东北地方史着作,主要是《东北通史》《东北要览》;三是中国古代史着作,主要是《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四是史料及方志着作,主要有《明清内阁大库史料》《辽海丛书》《奉天通志》等。其中以东北地方文献着作为主,通过《静晤室日记》及《金毓黻学术年谱》等着作,试图考察每部着作的成书、内容、特色以及影响等,文末附《金毓黻着述提要简表》等。

薛刚[6](2016)在《西安市旅游业成长与结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产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城市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增加地方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提升城市形象等诸多功能。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既是中国旅游热点城市也是面向国际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经历了 30多年的旅游发展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旅游产业结构缺陷、竞争力弱化等发展问题,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及其演化,可以丰富旅游目的地发展理论,为提升和保持其旅游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的城市旅游研究,较多的集中在旅游竞争力、旅游需求、旅游流空间结构以及旅游城市形象等方面,而对城市旅游目的地成长及其战略地图的研究比较欠缺。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及演化,外在表现是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变化,但实际上是其内在结构变化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按照发现问题——规律总结——模式探讨——理论提升的技术路线,运用本底趋势线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战略地图理论,对西安市的旅游发展和旅游结构演化进行了探索。利用旅游地发展理论研究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成长轨迹,构建资源导向型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模式,探讨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消费结构演化及其和目的地成长轨迹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战略地图理论和方法,构建西安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地图,并提出基于成长分析的战略路径选择。通过对西安市旅游目的地旅游成长轨迹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安作为资源导向型城市旅游目的地成长经历了资源竞争、产业竞争、目的地竞争和创新竞争四个阶段,其目的地旅游成长和全国旅游成长相比较具有一致性。西安入境旅游规模和旅游收入的发展历程为扇贝型成长模式,即成长-稳定-再成长,其中,1978-1994年为第一成长周期,1995-2005年为第二周期,2006-2014年为第三周期,整体上来看,呈现出3个扇贝型S曲线增长。西安入境旅游收入的发展历程为扇贝型成长模式,但其周期与入境旅游规模的发展历程不同,其中,第一周期为1978-1993年,第二周期为1994-2004年,第三周期为2005-2013年。从与全国的对比来看,入境旅游人数与收入均受特殊事件影响较大,验证了入境旅游发展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其中,1998年洪水事件年份影响相对较小,而“89”风波、2003年非典疫情与2008年汶川地震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较大。国内旅游发展受特殊事件年份的影响相对较小,除2003年非典疫情年份外,1998年洪水与2008年汶川地震等年份对西安旅游人次与收入的影响均较小。(2)西安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即由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城市旅游目的地模式的过程。空间结构演化和成长具有非常密切互动关系。成长曲线和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耦合关系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高度一致转为差异始现,最终演变为差距甚大。西安市空间结构演化和目的地成长存在一对应的关系:当西安市空间结构处于增长极成长阶段时,目的地以景区发展为主;当西安市空间结构处于点—轴线路增长阶段时,目的地以线路发展为主;当西安市空间结构处于核心-边缘成长时,目的地以集聚区发展为主。(3)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与入境客流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并与入境客源国的数量呈现正相关关系,主要客源国(地)占比和目的地成长轨迹具有明显的负相关。西安客源国(地)越来越分散,主要客源国(地)对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人贡献比例不断降低,西安旅游也逐步走入了稳定阶段。西安入境客源市场增长较为稳定,但总体结构存在缺陷,外国人细分市场的市场机会指数为0.18,说明西安在此类市场的大规模开拓潜力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应当加以有效巩固;而港澳台细分市场的机会指数为6.79,表明西安旅游产品在此细分市场的销售地位远远不及中国整体旅游产品的地位,发展潜力巨大。(4)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与国内客流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并与国内过夜游客数量及陕西本省游客数量以及主要客源市场和一、二、三级客源市场呈现正相关关系。西安国内旅游客源的地理集中指数基本呈现增长的态势,市场的空间分布趋向集中。国内客源以陕西省及周边的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等为主,说明西安凭借其资源、区位等优势成为本地及周边省份的优选旅游目的地。(5)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同样与入境客流量具有强烈的一致性,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与其入境旅游非基本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同样与国内消费具有强烈的一致性,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与其国内旅游基本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入境旅游在长途交通、购物和住宿等方面增幅较大,而在购物、住宿费用的增长速率明显偏低。入境旅游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购物和住宿所占比例最高,娱乐、餐饮的比例变化幅度尽管相对较大,但其所占份额较低,游览和邮电通讯所占比例相对固定,且年际变化不大,西安入境旅游非基本消费所占比例和消费指数波动较大,下降趋势不显着。西安国内旅游的消费增速变化幅度较大的是长途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购物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餐饮、市内交通和住宿的费用比例则相对比较平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总结了资源导向型的旅游城市的成长轨迹,提炼了其成长模式,一般要经历资源竞争阶段、产业竞争竞争、目的地竞争阶段和创新竞争阶段。第二,揭示了资源导向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提出了其空间演化模式,一般经历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核心-边缘模式——旅游目的地模式。空间结构和目的地成长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第三,提出了旅游消费结构和旅游目的地成长之间具有显着的互动关系;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成熟,主要客源地(国)在旅游目的地游客接待中的份额逐步降低。

李宏丹[7](2015)在《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研究 ——以奉天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由于人民缺乏正确的组织与引导,经济、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卫生条件,致使人民群众处于贫困交加的境地。广大城乡垃圾、污水遍地,苍蝇、老鼠横行,传染病、地方病常年不断,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城市随之开启了公共卫生建设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的开始同时也是受到了租界的示范和刺激、来华传教士的卫生宣传、疫病的频发、有识之士的呼吁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东北的城市化运动起步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之相应,其城市环境卫生治理也同时起步。本文重点探讨1912年民国建立到1931年间的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问题。通过选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原始的档案资料,辽、吉、黑三省的地方志、通志,民国时期东北的主要报刊《盛京时报》和相关的卫生杂志以及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将其中零散的有关环境卫生治理的资料进行抽取,加以整理、分析、研究。围绕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机构沿革、制度的建立,环境卫生状况及治理情况、卫生治理的成果与不足进行探讨,以理清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历史过程。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清末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起步,包括东北城市化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还包括清末疫病的流行对社会的冲击、商埠地与日俄附属地以及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卫生示范影响等内容。第二部分考察了清末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建设,包括环境卫生机构、环境卫生法规、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第三部分详细梳理了民国初期东北当局在道路清洁、厕所的建设与管理、粪便处理、饮水卫生、污水排放、饮食等服务业方面环境卫生的管理。第四部分,对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的治理进行评价,肯定当时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果,揭示其与城市近代化的良性互动。同时,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分析制约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总结经验,为治理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卫生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塔丽婷[8](2014)在《清末民初的东三省地方议会研究 ——从清末谘议局到民初省议会(1907-1914)》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延续了数千年的君主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1840年开始,战争连年不断,泱泱大国忽然变得脆弱不堪,上至皇帝下至布衣,都在寻求着富国强兵之路,以使自己的国家摆脱这种困境。在洋务运动经年累月的成果于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之后,很多人开始将积贫积弱的问题归咎于封闭僵化而效率低下的政治体制。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实验,却因为光绪皇帝节奏过快而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最终发动政变导致了失败。日俄战争中,君主立宪打败了中央集权,吃亏最大的却仍然是中立的中国。形势江河日下,就连最顽固的保守派也不得不尝试着进行改革。从五大臣出洋考察开始,清末的宪政改革逐渐提到了日程上。虽然地处偏远,但是由于东三省是清朝的发祥地,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得东三省的宪政改革开始得并不特别晚。从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基本是按照离京城的距离依次放缓,即奉天领先,吉林次之,黑龙江最后。宪政改革的内容包括普查、财政、巡警、实业、官制、教育等等,然而最根本的改革还是进行了民主政治的尝试,即开展了各省谘议局与国家资政院的选举及与议会极为类似的谘议局会议。谘议局的筹办工作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清政府未明确到底如何改革时,东三省就已经由赵尔巽等启动了一些新政改革。作为清廷的根本之地,很多实验性的改革都以东三省为率,如官制改革、预算体系改革等。从徐世昌任命为东三省总督开始,东三省的新政工作正式开始,而新政的推行也是谘议局形成的基础和根本。在未设立谘议局之时,徐世昌就成立了谘议厅,其人员结构与操作模式为后来的东三省,乃至全国的谘议局都打下了基础。而黑龙江的程德全也是新政改革的表率人物之一,在官员中最早提出“速开国会”、积极进行垦务运动等,都体现了他思想比较前卫、敢作敢为的态度。然而与徐世昌的不合与身体原因等使他过早的离开了黑龙江巡抚的位置,由原奉天左参赞、徐世昌的得力助手周树模接任。而吉林则成立了调查局,更由民众自发的组织了吉林自治会,积极的进行自治活动,包括为维护吉长铁路路权而发动的“公民保路会”都是在吉林自治会的带领下进行的。然而这种行为触动了督抚们的敏感神经,谘议局筹办处成立后,很快将自治会收编。在谘议局筹办处的运行期间,各省都进行了自治人才的培养,包括各级“自治研究所”、“调查员/统计员养成所”等机构层出不穷,为后续的选举与议事充实了人力。选举作为民众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在东三省进行得也颇为波折。奉天省由于设治规范,组织架构明晰,参与人员勤勉,且当时已有电报,通讯显得方便了许多,使得其调查与选举过程均较为顺利。在此过程中,奉天谘议局筹办处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每天均要解答各地提出的问题,累计上百条。其有未能解释者,则直接电宪政编查馆进行剖析核实。吉林省由于设治不够规范,为此未能全部按照宪政编查馆的规定以府为单位,这主要是由于依兰、密山新设治并人烟稀少,且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而黑龙江的选举显得更为仓促,主要是在少数民族的问题上难以界定和区分。大量的旗民和鄂伦春、赫哲等民族,非但对汉语,甚至连自己本民族的文字都未能精通,多数被排除在了选民之外。同时省治辽阔,议员往返耗时颇多,参与组织的人对民主制度理解的不透彻等,也是造成黑龙江选举并不太成功的原因。由于选举权利界定得较为严格,使得大部分底层民众并未获得选举权,而主要由各地的士绅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名额。最后选定的谘议局议员中,各种具有旧式功名的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黑龙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而且黑龙江的议员中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最少,也使得黑龙江的谘议局开办得较为保守。奉天接受新式教育的议员最多,这也是奉天谘议局议案最丰富、协调能力最好的原因之一。对于清政府、和督抚们来说,谘议局并不是彻底的一个立法机构,而只是作为政府行政机关的一个咨询机构。尽管如此,由于政策的倾斜,谘议局在当地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尤其在奉天省接受新式教育的人数较多,使得奉天谘议局的表现尤为良好,不但程序明晰、操作规范,而且也能够对督抚及各级行政机构起到监督的作用。谘议局开办3年,共有200多项议案,涉及政治领域的所有角度,其对于改良政治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与奉天类似的是,吉林的谘议局也起到了很好的开化民风士气的作用,并且在行为上显得更为激进,在面对“间岛“问题丧失主权时,直接提出了“质问外交失败”的议案,在商讨依兰府地区的利弊以及垦务问题中,也提出了改革税收、减轻民负的积极方案。而黑龙江则显得比较保守,所见的议案也比较温和,多以顺应政府的改革思路为主,鲜有透露出站在民众角度上提出的议案,说明其议员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严重。在省级的议事机构成立之后,又在东三省的各地开展了自治组织的建立。地方自治的组织架构与省级的组织架构十分类似,由各府厅州县的地方长官主持。其中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奉天的铁岭、海龙,吉林的滨江、双山,黑龙江的呼兰、绥化等。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庆城的自治竟然不了了之。由于赵尔巽的保安与观望方针,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但是城镇乡的地方自治组织却一直得到了延续,直到民国之后,袁世凯复辟之前,才下令停办自治并结束了各地自治的组织。辛亥革命期间,东三省由时任总督的赵尔巽领导的保安会,扑灭了革命的火焰,划东三省于革命范围之外,虽有小股势力,但终被其一一化解。辛亥革命之后,之前的谘议局转身为临时省议会。虽然并不特别合适,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谘议局时期对民智的开发,使得临时省议会行使其权利较之之前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民风士气也的确较之谘议局时期有了明显的改观。奉天临时省议会与盐运使周肇祥的斗争,最后迫使其离职,即是临时省议会进行斗争的典型。在当时各省的斗争中,鲜有成功的案例,而弹劾周肇祥案不但成功击败了周肇祥,甚至令赵尔巽也心灰意冷,其随后的归隐,未必不有本案的原因。在临时省议会之后,进行了第一届省议会和参议院的选举。然而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民主制度的限制与对行政长官们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后的第一届省议会话语权逐渐丧失,行事逐渐趋于平淡,直至1914年停办。可以说,临时省议会却超越了第一届省议会在民国初年较好的完成了历史使命。

段晓亮[9](2014)在《郑天挺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时期。伴随着新史料的发掘和近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冲击,中国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发生深刻改变,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各种不同风格的史学流派异彩纷呈。郑天挺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着名史家,也是继孟森之后以科学方法研究明清史,并且将明清史发扬光大的最重要代表人物。此外,郑天挺在隋唐史、元史等研究领域,也取得重要成就。1949年以后,郑天挺学习和服膺唯物史观,由乾嘉考据学风和近代实证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了其晚年学术的新境界。可以说郑天挺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共和国时期,都是中国史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学术经历和成就,是我们整体把握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历程和脉络,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有鉴于此,本文以郑天挺的史学研究为切入点,围绕郑天挺史学成就、治史特点、史学思想、以及历史教育思想等问题展开,探讨郑天挺学术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郑天挺史学的价值和影响,以此更清晰地了中国近现代史学演变的总体特点和脉络。郑天挺对中国史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以明清史研究享誉史坛,对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典章制度等,均有细致而精深的研究,对明清历史发展的总体特点也有精确的概括,在隋唐史、元史和边疆史地等领域,也有全面和细致的研究,除部分公开发表外,这些成就和创见多数凝结在其多达上百万字的讲义中。郑天挺的中国史研究具有三个特点:首先,重视运用原始文献资料;其次,注意梳理历史事件发展演变的脉络;再次,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体特征。郑天挺最主要的治史方法有比较研究法和历史语言研究法。郑天挺的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探微索隐,见微知着;“深、广、新、严、通”;唯物史观与精深考证的结合。郑天挺的历史教育思想,主要有注重传授读书致知的门径、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致力于历史教材建设以及积极拓展学术视野等。郑天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他的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本身即彰显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此外,郑天挺还对于维持和弘扬北大的史学、开创和奠定南开史学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系统地研究郑天挺史学独特的成就和特色,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演变的进程,也可以借此发掘郑天挺史学本身所具有的典范意义,对目前的史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越[10](2014)在《清代“防卫杀人”研究 ——以《刑案汇览》为文本》文中认为“杀人”自古以来就是性质严重的犯罪,在“杀人偿命”的观念下,杀人犯通常会判处斩或绞等死刑。而“防卫”又是人类本性之一,即使在国家承担大部分保护功能的社会中,也无法排除个体因公权力的不及时而自我防卫的权利。生活中总会出现“防卫”与“杀人”的结合,即当面对生命或身体危险时,本能的防卫可能引发杀人行为,而这种杀人因防卫而具有了正当性,法律因此做出了减免的规定。清代是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的一大顶峰,在其法律中没有防卫的原则性规定,但通过列举的方式将常见的防卫行为做了规范,主要体现为四条,“夜无故入人家”、“杀死奸夫”、“父祖被殴”及“罪人拒捕”。这四条律和相关的例对生活中的危险进行防卫的行为做了细致的规定,同时清代《刑案汇览》相应门类下也记录了很多案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法律和案件资料。本文从这四条律例入手,用四章分别研究每一类“防卫杀人”律例的规定和相关的案件,每一种“防卫杀人”都具有自身特点。“夜无故入人家”条是对夜间擅入家者的防卫,而条例的发展更主要针对“贼盗”的防卫,具有一定的财产保护价值;“杀死奸夫”条针对“强奸、图奸、调奸”等行为进行防卫,特别是对男子拒奸也有详细规定,但这种防卫要求严格,实践中判断谨慎;“父祖被殴”条明确了子孙对父母、祖父母的救护权利;“罪人拒捕”从捕役对拒捕罪人的防卫,扩张到事主对放火、勒索等棍徒行为的防卫。从这四类防卫行为中可以看到立法对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利滥用的限制,也可发现司法对律例的严格遵守和对亲属关系的综合考量。特别是“杀死奸夫”条下的防卫以及“父祖被殴”条下的救护,都有着主体上的局限性,体现了对传统伦理秩序的坚守。清末,西方刑法理论冲击着传统法制,“正当防卫”理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修律过程中对“防卫杀人”这些条例的革新。法律出现了反复变更,而这背后是礼法之争中对传统礼教的维护。这不仅反映了“防卫杀人”条中“礼”的基础性作用,也透露出政治环境不变下正当防卫入法的艰难。

二、日本警务和相关法律制度粗览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警务和相关法律制度粗览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近代中国政治呈现出的治理特征
    2.1 治理术的含义及其方法论启示
        2.1.1 福柯思想中的“治理”概念
        2.1.2 治理术与国家理性的关联
        2.1.3 治理术视角对政治学研究的启发
    2.2 治理术在近代中国的目标与属性
        2.2.1 救亡图存思潮下的“使动”与“促群”
        2.2.2 现代国家建设中政治与经济的交融
第三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近代治理理性的契合
    3.1 “交通救国论”的合理性剖析
        3.1.1 救国思潮的动机:“有为而治”
        3.1.2 交通救国的两个比喻:“血脉”与“经络”
        3.1.3 现代交通的含义与“道路救国论”
    3.2 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的角色分析
        3.2.1 道路协会的成立、组织与事务
        3.2.2 道路建设的国际视野与国族立场
        3.2.3 混合民间与政府的协会发展策略
        3.2.4 知识技术团体的政治参与逻辑
第四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治理空间的生产
    4.1 越界性质的拆城筑路
        4.1.1 拆城与保城的交锋
        4.1.2 拆城筑路运动的革命化
        4.1.3 筑路与市政权力空间的崛起
        4.1.4 乡村的城市化与国家的城市化
        4.1.5 小结
    4.2 设界性质的环租界筑路
        4.2.1 筑路与租界权力的扩张
        4.2.2 越界筑路的支持与反对
        4.2.3 抗争性质的环租界筑路
        4.2.4 道路治权与领土主权的关联
        4.2.5 小结
第五章 道路交通建设与治理规则的配置
    5.1 “以利民行”:规范主体的生产
        5.1.1 总理学说与“民行”概念的提出
        5.1.2 筑路运动中的“行”的提取
        5.1.3 新生活运动中的“行”的教育
        5.1.4 小结
    5.2 “货畅其流”:交通活动的整理
        5.2.1 作为经济和政治政策的“畅货流”
        5.2.2 “畅流”蕴含的合理性原则:效率与秩序
        5.2.3 工程、经营与管治的合理化技术
        5.2.4 小结
    5.3 “四境纵横”:交通权的统制
        5.3.1 “四境纵横”与国家统一
        5.3.2 国道网络的横向扩展
        5.3.3 交通管理的纵向集中
        5.3.4 小结
第六章 “纳轨并行”的“流通治理术”
    6.1 作为关涉的“纳”
    6.2 作为规制的“轨”
    6.3 “流通治理术”
    6.4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说明
第一章 廿一军与防区制时代的四川基层司法(1927—1934)
    第一节 历史的回旋:廿一军防区的司法系统建设
        一、沿袭旧制的县司法公署
        二、基层法院体系建设
        三、廿一军辖区的兼理司法制度
        四、廿一军基层司法建设的认识与趋势
        五、地方治安系统及其运作实效
    第二节 防区制下司法系统的运作
        一、基层司法中的人事问题
        二、基层司法经费问题
        三、监所运作与监犯管理
        四、廿一军戍区内的其它司法行政事务
    第三节 防区制下的基层司法实践
        一、审案程序与规模分析
        二、防区制下的案件处理及其弊端
第二章 基层司法机关的完善及运作(1935—1949)
    第一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发展演变
        一、民国时期基层司法制度的比较分析
        二、川政统一后川省基层司法机关的演变
    第二节 基层司法机关人事与经费的制度分析
        一、司法官的任用与考核
        二、司法职员的招录与管理
        三、司法经费的筹措与司法人员的薪津标准
    第三节 基层司法机关的运作分析
        一、基层司法机关处务规范
        二、诉讼管理与审判实践
        三、案件指数分析
        四、监狱协进会与基层监狱的管理
第三章 战时实验地方法院与基层司法改革
    第一节 战时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实验地方法院
        一、战时司法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二、实验地方法院的建立与撤销
    第二节 实验地方法院案件审判事务的改革
        一、案件审理的程序简化
        二、自诉案件的移送与案件书表制作
    第三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院务革新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司法行政
        二、监所改良与监犯管理
        三、实验地方法院对司法事务的研究
    第四节 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及弊端
        一、实验地方法院的成果
        二、对实验地方法院的质疑
第四章 兼理军法制度与四川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节 文本解读:兼理军法制度概览
        一、兼理军法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二、兼理军法制度审判范围的变化
        三、兼理军法制度的审案规定
        四、兼理军法制度的社会反响
    第二节 县军法机关的组织与运作
        一、县军法室的组织、人事及财政
        二、县军法室受理案件分析
        三、县军法监与军法监犯的管理
    第三节 兼理军法制度的审判实效
        一、军法判决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二、军法审判中的地方势力因素
        三、从优势到弊端:兼理军法制度设计与运作的偏离
第五章 基层司法建设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第一节 基层司法体系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一、律师的任职条件及其管理
        二、律师公会法令的文本解读
        三、基层律师公会的组织——以璧山律师公会为例
    第二节 法条变化与权力争夺——成都律师公会换届纠纷中的管辖问题
        一、1942 年与1946 年的两次选举纠纷
        二、双重管辖权下的权力争夺
    第三节 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法治
        一、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律师与律师公会
        二、律师、律师公会与基层司法改进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下的基层司法建设与法治实践
    第一节 情、理、法之间:调解委员会制度及其实践
        一、地方自治框架下的调解委员会
        二、调解委员群体的历史面相
        三、调解委员会的调解范围与成效
        四、对调解委员会制度的反思
    第二节 基层警政与地方治安维护
        一、以警察局为中心的基层司法关系
        二、警察局处理案件的来源与规模
        三、治安实践:警察与基层案件处理
    第三节 基层政权与地方法治:基于乡镇公所及保甲运作实效的分析
        一、纠纷处理及案件评断
        二、对治安事件的因应
        三、案件审判中保甲及乡镇
    第四节 民间组织与纠纷处理
        一、行会组织与纠纷处理
        二、默认与支持:宗族调解与纠纷处理
结语
附录 (一)法规编年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连彩画章业未竟” ——卜孝怀生平、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童蒙初开”
    第一节 安国风物
    第二节 家世渊源
        一、安国卜家[6]
        二、幼少蒙学
第二章 “京华学艺路”
    第一节 “中国画学研究会”
    第二节 从“京华美术专门学校”到“朝阳大学”
        一、煦育古都的文艺氛围中
        二、“丹青不坠霜红门”——师承“霜红楼主”徐燕孙
        三、“词文画章情何限”——同邵瑞彭的“师生情缘”
        四、“置身夷惠之间,抗志羲皇以上”——同周肇祥的师生交往
第三章 “潜心绘事与授徒”
    第一节 职业画家与绘业课徒
        一、人生绘事艰难多
        二、京华传教参古意
        三、欢愁共勉度春秋
    第二节 早期绘画创作
        一、《红蓼渡头秋正雨》、《记愁横浅黛》
        二、《梦苏小图》
        三、《钟进士神威图》
        四、《陈一甫像》
        五、《锦公像》
第四章 “山河易代绘新篇”
    第一节 “大众美术”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节 “新连环画”
    第三节 “黄金十二载”——卜孝怀的绘画创作[83]
        一、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
        二、豪情壮志绘水浒
        三、赤子之情终无悔
第五章 在吉林的最后岁月
    第一节 执教吉林艺术专科学校
        一、精英汇聚新春城
        二、宋振庭与吉林文教事业的勃兴
        三、妙笔连彩绘华章
        四、病魇难挡丹青志
    第二节 “绘业荒疏志未酬”
        一、神州十载动荡始
        二、能担苦厄燕赵士
        三、人生未完成的画卷
        四、生前身后公论在
    第三节 后期绘画创作
        一、普及读物与文学名着创作
        二、历史故事画创作
        三、现实题材创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佩纳PS策划的旧城更新定位研究 ——以厦门沙坡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5.1 旧城更新研究
        1.5.2 城市定位理论研究
        1.5.3 佩纳PS策划理论研究
        1.5.4 综述小结
    1.6 研究特色及创新
第2章 佩纳PS旧城更新定位模式的总体建构
    2.1 适用性分析
        2.1.1 佩纳PS策划理论的优势
        2.1.2 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 总体构建
        2.2.1 纵向建构——四领域
        2.2.2 横向建构——五步骤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沙坡尾时间领域的定位研究
    3.1 文化愿景
        3.1.1 以海洋创意文化为导向的政府愿景
        3.1.2 以渔业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居民愿景
    3.2 历史文脉与文化资源分析
        3.2.1 历史文脉分析
        3.2.2 文化资源分析
    3.3 各类文化影响力评价
        3.3.1 文化遗产统计
        3.3.2 网络搜索对比
    3.4 文化定位与提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沙坡尾形态领域的定位研究
    4.1 建筑与景观形态愿景
        4.1.1 以保护与修复为导向的政府愿景
        4.1.2 以修旧如旧,保护传承为理念的开发商愿景
        4.1.3 以改善环境为导向的居民愿景
    4.2 总地块与各分区的形态分析
        4.2.1 区位与环境分析
        4.2.2 街巷与肌理分析
        4.2.3 建筑与景观分析
    4.3 各分区形态影响力评价
        4.3.1 现状肌理评价
        4.3.2 游览量统计
        4.3.3 建筑风貌评价
    4.4 形态定位与提升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沙坡尾功能领域的定位研究
    5.1 各类活动愿景
        5.1.1 以文创活动为导向的开发商愿景
        5.1.2 以休闲活动为导向的居民愿景
    5.2 人、活动、空间关系分析
        5.2.1 人口概况分析
        5.2.2 行为活动分析
        5.2.3 空间关系分析
    5.3 各类活动空间影响力评价
    5.4 功能定位与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沙坡尾经济领域的定位研究
    6.1 产业转型愿景
        6.1.1 以产业培育为导向的政府愿景
        6.1.2 以保留渔业为导向的居民愿景
    6.2 经济发展阶段、业态、个体商圈特征分析
        6.2.1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6.2.2 周边业态特征
        6.2.3 个体商圈特征
    6.3 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
    6.4 经济定位与提升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1.1 总定位与各项定位总结
        7.1.2 各领域之间的关系
        7.1.3 方法与应用的研究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厦港片区历年竞赛与规划方案
    附录B 关于厦港片区更新的政府文件
    附录C 厦门市机动车标准车位配建指标
    附录D 沙坡尾片区现状机动车车位估算统计表
    附录E 沙坡尾片区居民愿景调查问卷
    附录F 沙坡尾片区定位过程中权重的调查与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金毓黻先生着述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北地方文献着作
    一、《辽东文献征略》
        (一)纂辑始末
        (二)编纂体例及内容
        (三)价值及贡献
    二、《东北文献零拾》
        (一)纂辑始末
        (二)编纂体例及内容
        (三)价值及贡献
    三、《渤海国志长编》
        (一)纂辑始末
        (二)体例及内容
        (三)价值及贡献
第二章 东北地方史着作
    一、《东北通史》
        (一)纂辑始末
        (二)体例及内容
        (三)贡献与成就
    二、《东北要览》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价值
第三章 古代史着作
    一、《中国史学史》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体例
        (三)价值及贡献
    二、《宋辽金史》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成就
第四章 史料及方志着作
    一、《太平天国史料》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评价
    二、《辽海丛书》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评价
    三、《奉天通志》
        (一)纂辑始末
        (二)主要内容及价值
        附:《奉天通志》所引书目
结语
金毓黻着作提要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6)西安市旅游业成长与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
        1.1.2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
        1.1.3 旅游发展新理念不断产生
        1.1.4 政府大力支持旅游城市发展
        1.1.5 城市间旅游竞争日趋激烈
        1.1.6 西安旅游发展陷入瓶颈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城市旅游理论
        1.2.2 提供旅游实践借鉴
        1.2.3 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旅游地成长演化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1.3.2 揭示旅游空间和消费结构演化
        1.3.3 构建西安旅游持续成长的战略地图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概述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旅游地与旅游目的地
        2.1.2 旅游成长与旅游演变
        2.1.3 旅游产业结构
        2.1.4 城市旅游业竞争力
        2.1.5 旅游战略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2 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
        2.2.3 旅游产业结构研究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其它关于旅游地演化的研究
        2.2.6 战略地图理论
    2.3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3.1 古都旅游研究
        2.3.2 城市旅游产业研究
    2.4 提升战略的模型构建
第3章 旅游目的地成长
    3.1 入境旅游成长过程
        3.1.1 入境旅游客流成长
        3.1.2 入境旅游收入成长
    3.2 国内旅游成长过程
        3.2.1 国内旅游客流成长
        3.2.2 国内旅游收入成长
    3.3 西安市旅游业与全国旅游业成长对比
        3.3.1 与全国入境旅游成长对比
        3.3.2 与全国国内旅游成长对比
    3.4 西安市旅游业发展阶段分析与透视
        3.4.1 发展阶段分析
        3.4.2 旅游产业发展透视
    3.5 小结
第4章 旅游产品结构演化
    4.1 旅游产品类型结构演化
        4.1.1 数量及丰度
        4.1.2 等级结构演化
        4.1.3 类型结构演化
    4.2 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4.2.1 增长极模式阶段
        4.2.2 点—轴模式阶段
        4.2.3 核心—边缘模式阶段
        4.2.4 城市目的地阶段
    4.3 空间结构演化与目的地成长
        4.3.1 目的地成长和空间演化的耦合
        4.3.2 目的地成长和空间演化互动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旅游客源结构演化
    5.1 入境旅游客源结构演化
        5.1.1 市场集中度
        5.1.2 空间分布集中性
        5.1.3 时间分布集中性
        5.1.4 机会指数
        5.1.5 入境客源结构和目的地成长关系分析
    5.2 国内旅游客源结构演化
        5.2.1 空间分布集中性
        5.2.2 时间分布集中性
        5.2.3 客源分布演化
        5.2.4 客源结构演化与目的地成长关系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旅游消费结构演化
    6.1 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演化
        6.1.1 消费构成演化
        6.1.2 消费层次演化
        6.1.3 消费结构演化与目的地成长关系
        6.1.4 小结
    6.2 国内消费结构演化
        6.2.1 消费构成演化
        6.2.2 消费层次演化
        6.2.3 消费结构演化与目的地成长关系分析
        6.2.4 小结
第7章 目的地持续成长的战略地图构建
    7.1 基本思路
    7.2 建立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
        7.2.1 顶部使命层面
        7.2.2 客户与利益相关者层面
        7.2.3 内部流程层面
        7.2.4 学习与成长层面
    7.3 西安旅游持续成长的战略地图构建
        7.3.1 使命层面
        7.3.2 客户与利益相关者层面
        7.3.3 内部流程层面
        7.3.4 组织能力层面
        7.3.5 战略地图模型
    7.4 西安市旅游持续成长的战略路径分析
        7.4.1 以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素质
        7.4.2 以精准营销优化客源结构
        7.4.3 以全域旅游理念完善游客管理体系
        7.4.4 强化环境保护,鼓励社区参与
        7.4.5 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7.4.6 扩大标准覆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4.7 以智慧旅游助推产业提升
        7.4.8 以人才强旅战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研究 ——以奉天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清末民初东北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起步
    1.1 近代以来东北城市化发展与人.集聚
    1.2 清末疫病流行对社会的冲击
    1.3 商埠地与日俄附属地的环境卫生示范
        1.3.1 商埠地的环境卫生
        1.3.2 日俄附属地的环境卫生
    1.4 主要大城市环境卫生的初步治理
2 清末民初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确立
    2.1 管理机构的设置
    2.2 管理制度的建立
    2.3 卫生的宣传教育
3 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
    3.1 城市街道及厕所卫生管理
        3.1.1 街道卫生的管理
        3.1.2 厕所卫生的管理
    3.2 城市饮食等服务业的卫生管理
        3.2.1 饮食卫生管理
        3.2.2 旅馆、澡堂、理发馆、妓馆等服务业的卫生管理
    3.3 城市上下水卫生管理
        3.3.1 饮水卫生与自来水的建设
        3.3.2 污水的治理与排水管道的建设
4 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评价
    4.1 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效及其表现
    4.2 环境卫生治理的不足及其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清末民初的东三省地方议会研究 ——从清末谘议局到民初省议会(1907-19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1.1.1 东三省的独特地位
        1.1.2 地方议会制度的地区性研究相对薄弱
        1.1.3 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海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考据法
        1.3.2 比较法
        1.3.3 统计方法
        1.3.4 综合分析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1.3.5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4.1 基本思路
        1.4.2 东三省行政区划差异
        1.4.3 谘议局与省议会的架构
    1.5 资料搜集及准备工作
        1.5.1 档案资料
        1.5.2 地方志资料
        1.5.3 报刊杂志资料
        1.5.4 文史类资料
        1.5.5 前人研究着述
        1.5.6 相关论文
第2章 谘议局的筹备阶段
    2.1 清政府关于预备立宪的宣布和筹备
    2.2 赵尔巽与徐世昌对东三省自上而下的改革
        2.2.1 赵尔巽领导的新政改革
        2.2.2 徐世昌领导的新政改革
        2.2.3 徐世昌治下的谘议厅
    2.3 巡抚与各级中层官员对宪政的理解和实践
        2.3.1 积极推进新政的历任巡抚
        2.3.2 中层官员对宪政的理解
    2.4 奉天省的谘议局筹备阶段
        2.4.1 地方自治的滥觞
        2.4.2 赵尔巽主办的自治研究所
        2.4.3 徐世昌主办的前谘议局时期
    2.5 吉林省的谘议局筹备阶段
        2.5.1 官方的调查与养成机构
        2.5.2 吉林府的民众自治活动
        2.5.3 吉长铁路护路活动中的吉林自治会
        2.5.4 谘议局筹办处与自治研究所
        2.5.5 干涉主权的东清铁路自治会
    2.6 黑龙江省的谘议局筹备阶段
        2.6.1 程德全领导的新政改革
        2.6.2 周树模主持的谘议局筹备处时期
第3章 谘议局的建立、议员选举与职能行使
    3.1 奉天省谘议局的建立与运行
        3.1.1 奉天谘议局的选举与建立
        3.1.2 奉天谘议局的运行
    3.2 吉林省谘议局的建立与运行
        3.2.1 吉林省谘议局的选举
        3.2.2 吉林谘议局议案预备会
        3.2.3 吉林省行政会议处
        3.2.4 吉林省谘议局的运行
    3.3 黑龙江省谘议局的建立与运行过程
        3.3.1 黑龙江谘议局的选举工作
        3.3.2 黑龙江谘议局的建立与第一次会议
        3.3.3 第一届常年会后的黑龙江省谘议局
第4章 辛亥革命之后的省议会
    4.1 奉天临时省议会
        4.1.1 奉省谘议局改组为临时省议会
        4.1.2 奉省临时省议会的运行
        4.1.3 奉天临时省议会弹劾周肇祥案
        4.1.4 奉天临时省议会的闭幕
    4.2 奉天第一届省议会
        4.2.1 奉天第一届省议会的选举
        4.2.2 奉天第一届省议会的运行
    4.3 吉林省议会
        4.3.1 地方自治的问题
        4.3.2 临时省议会选举风波
        4.3.3 吉林第一届省议会与国会选举
        4.3.4 吉林第一届省议会
    4.4 黑龙江省议会
        4.4.1 黑龙江临时省议会
        4.4.2 黑龙江第一届省议会与参议院选举
        4.4.3 黑龙江第一届省议会
第5章 东三省典型城镇乡自治情况
    5.1 奉天省铁岭县
    5.2 黑龙江省
        5.2.1 呼兰府
        5.2.2 绥化
        5.2.3 庆城
结语
    1.关于新政的作用
    2.日俄对东三省的影响
    3.关于议员的成分
    4.关于选举
    5.关于谘议局和省议会的运行
    6.关于本文未深入涉及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古籍与档案
    2.方志
    3.报纸杂志
    4.着作
    5.学位论文、期刊论文
附录
    附录 1 东三省新旧地名对照表
    附录 2 谘议厅议案列表
    附录 3 吉林省谘议局时期议案表
        1. 谘议局议案表
        2. 滨江厅议案表
    附录 4 吉林省议会之议案
        1. 租赋弊端案
        2. 兴革依兰府一带地方利弊案
    附录 5 黑龙江谘议局议案
        1.去除官商恶习案
        2.交谘议局胪厘商欠办法之议案
        3.办理巡警办法案
        4.普及教育办法案
        5.经营林业方法案
        6.振兴农业计划案
        7.举行登记办法案
        8.筹措审判经费案
    附录 9 大总统停办自治令
    附录 10 韵目代日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9)郑天挺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旨趣
    二、学术界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论文难点与创新预期
第一章 郑天挺生平与学术生涯
    第一节 郑天挺家世和早期经历(1899-1930)
        一、早年家境和读书经历
        二、兼收并蓄的大学时代
        三、北上读研和南游经历
    第二节 任职北大和西南联大(1930-1952)
        一、从临危受命到忍辱负重
        二、西南联大时期的学术与经历
        三、北大复校与迎接解放
    第三节 任职南开大学时期(1952-1981)
        一、从史料派到信奉唯物史观
        二、五六十年代的教学研究和《清史简述》
        三、“文革”结束后的史学活动
第二章 郑天挺的隋唐史和元史研究
    第一节 郑天挺与隋唐史研究
        一、隋唐政治史和唐史分期
        二、历史地考察唐代军事和田赋制度
        三、实事求是的武则天研究
        四、吐蕃源于发羌考
    第二节 郑天挺的元史研究
        一、蒙古先世与元代政治史
        二、元代经济史和民族关系
        三、元代社会性质和社会阶层
第三章 郑天挺的明史研究
    第一节 明代政治史研究
        一、有关明史分期和明初史事的论断
        二、考察土木之变和大礼议之争
        三、对明代内阁制的研究
        四、对明代农民起义的考察
    第二节 明代经济史研究
        一、丁役制度和田赋制度
        二、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
        三、海外贸易与对外关系
    第三节 整理史料与清修《明史》之点校
第四章 郑天挺的清史研究与《清史探微》
    第一节 清初政治史研究
        一、满洲先世和血系研究
        二、满洲入关前政治和社会性质
        三、对多尔衮和康雍政治的考察
    第二节 清代礼俗和制度研究
        一、清初礼俗研究
        二、八旗制度和包衣制度
        三、清代军机处制度研究
        四、幕府制度和职官、文体制度
    第三节 清代经济史研究
        一、清代土地制度和税赋改革
        二、清代资本主义萌芽
        三、清代海禁与对外贸易
    第四节 郑成功和台湾研究
第五章 郑天挺史学思想和历史教育思想
    第一节 郑天挺的史学思想
        一、探微索隐、见微知着
        二、“深、广、新、严、通”
        三、唯物史观与精深考证的结合
    第二节 郑天挺中国史研究的特点和方法
        一、重视运用原始文献资料
        二、阐明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三、从宏观把握关键性历史问题
        四、比较研究的方法
        五、历史语言研究法
    第三节 郑天挺的历史教育思想
        一、传授读书致知的门径
        二、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三、致力于历史教材建设
        四、鼓励交流、拓展学术视野
第六章 郑天挺的史学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郑天挺对北大史学的贡献
        一、培养和提携史学人才
        二、维持北大明清史学一脉
    第二节 南开历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
        一、打造南开明清史研究重镇
        二、形成多学科全面发展的格局
    第三节 郑天挺与南开史学风气
        一、奠定勤勉朴实、严谨厚重的传统
        二、形成敦厚诚笃、谦敬和谐的风气
        三、崇尚“求真、求用、求新”的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郑天挺学术年谱
个人简历

(10)清代“防卫杀人”研究 ——以《刑案汇览》为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夜无故入人家”条下“防卫杀人”研究
    第一节 《大清律例》中“夜无故入人家”的规定
        一、 《大清律例》中“夜无故入人家”条的渊源
        二、 《大清律例》中“夜无故入人家”律例的分析
    第二节 《刑案汇览》有关“夜无故入家”的案件研究
第二章 “杀死奸夫”条下“防卫杀人”研究
    第一节 研究范围及本条例的渊源
        一、 “捉奸”行为的排除
        二、 《大清律例》中“杀死奸夫”条的渊源
    第二节 防卫“奸”的一般规定及相关案例研究
        一、 《大清律例》中防卫“奸”的一般规定
        二、 《刑案汇览》一般情况下防卫“奸”的案例研究
    第三节 男子拒奸的规定及相关案例研究
        一、 《大清律例》中男子拒奸的条件限制
        二、 《刑案汇览》有关男子拒奸的案例研究
    第四节 涉及尊卑的规定及相关案例研究
        一、 《大清律例》中涉及尊卑关系的条例分析
        二、 《刑案汇览》有关尊卑关系的案例研究
    第五节 “杀死奸夫”与“夜无故入人家”重合的案例
第三章 “父祖被殴”条下“防卫杀人”研究
    一、 “父祖被殴”条的法律渊源
    二、 《大清律例》中“父祖被殴”规定的分析
    三、 《刑案汇览》有关“父祖被殴”的案例研究
第四章 “罪人拒捕”条下“防卫杀人”研究
    一、 《大清律例》中“罪人拒捕”条的渊源
    二、 《大清律例》中“罪人拒捕”条例的扩张性规定
    三、 《刑案汇览》有关“罪人拒捕”条例的案件研究
第五章 清代“防卫杀人”的几点思考及走向
    第一节 清代“防卫杀人”的几点思考
        一、 打击犯罪与限制权利的博弈
        二、 法官依法断案与否
        三、 传统礼教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西方“正当防卫”制度的冲击
        一、 法律文本的发展与变化
        二、 礼法之争
        三、 清代“防卫杀人”的走向
结语
附录一 一般情况下防卫“奸”的杀人案例详情
附录二 男子拒奸杀人案例详情
附录三 “父祖被殴”的案例详情
附录四 “罪人拒捕”的案例详情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日本警务和相关法律制度粗览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纳民轨物:治理术视角下的民国道路交通建设(1912-1937)[D]. 张权. 南京大学, 2019(01)
  • [2]民国时期的基层司法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以四川地区为中心(1927—1949)[D]. 谢健. 南开大学, 2018(03)
  • [3]“连彩画章业未竟” ——卜孝怀生平、创作研究[D]. 郑春光. 吉林艺术学院, 2018(01)
  • [4]基于佩纳PS策划的旧城更新定位研究 ——以厦门沙坡尾为例[D]. 刘玉晨. 华侨大学, 2017(01)
  • [5]金毓黻先生着述考[D]. 牟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西安市旅游业成长与结构演化研究[D]. 薛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6(12)
  • [7]民国初期东北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研究 ——以奉天省为中心[D]. 李宏丹. 辽宁大学, 2015(01)
  • [8]清末民初的东三省地方议会研究 ——从清末谘议局到民初省议会(1907-1914)[D]. 塔丽婷. 吉林大学, 2014(03)
  • [9]郑天挺史学研究[D]. 段晓亮. 南开大学, 2014(04)
  • [10]清代“防卫杀人”研究 ——以《刑案汇览》为文本[D]. 罗越. 华东政法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日本警察及相关法律制度的概述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