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田军[1](2021)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的定义是由于外部机械力造成的脑损伤,并导致大量的死亡和残疾,许多受害者有功能障碍,如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甚至认知功能缺陷。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万人被诊断为TBI。颅脑损伤根据发生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都是由脑外伤引起的复杂疾病。组织丢失和细胞死亡是主要的损伤,TBI后由于原发性颅脑损伤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导致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募集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血液代谢物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均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进而导致进一步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脑损伤。炎症反应被认为是TBI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机制。从理论上讲,减少炎症改善受损脑组织能量及代谢可以减轻TBI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是由3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目前,CGRP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血管舒张药。CGRP在脑组织中起保护作用。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并出现缺血时,小鼠脑TBI后产生大量自我保护物质,CGRP是其中最重要的保护物质之一。研究表明,在TBI后的病理过程中,CGRP的分泌在TBI后增多。增加的目的是使脑血管扩张,尽快为损伤后缺血缺氧的脑组织提供血液供应。然而,当脑组织损伤缺血较严重时,脑组织产生的CGRP不能完全防御这种损伤。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脑组织继发性和永久性损伤。考虑到CGRP具有保护脑损伤的潜力,而自噬和凋亡在TBI诱导的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检测了CGRP是否能抑制TBI小鼠的自噬和凋亡的表达。结果表明,CGRP通过减轻脑水肿、调节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减低TBI后神经炎症反应来保护大脑。第一部分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GRP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目的:临床工作中,观察不同TBI患者CGRP表达变化、判断伤情程度,进一步探讨CGRP与TBI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CGRP是否可以作为判断TBI预后的可靠指标。方法:选取138例TBI患者进行分组: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组),重度TBI组73例,轻度TBI组65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试剂法(ELISA),测定TBI患者特定时间的血清CGRP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判定TBI严重程度。统计分析:各组不同时间CGRP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采用wilicoxon秩和检验分析患者血清CGRP水平与临床变量的关系。结果:1.TBI后患者血清CGRP的变化对照组随时间变化呈现平稳状态,TBI(轻度组)和TBI(重度组)先下降后逐渐上升。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入院时、1天、3天、7天和14天时间点,TBI(重度组)低于TBI(轻度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1天、3天时间点,TBI(轻度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间点7天和14天,TBI(轻度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2.入院时TBI患者血清CGRP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相对于GCS评分<5分的患者,GCS评分≥5分的患者血清CGRP水平较高(Z=-2.277,P=0.023)。存活患者的CGRP水平高于死亡患者(Z=-3.571,P<0.001)。3.入院血清CGRP预测TBI患者伤后死亡的价值评估血清CGRP水平预测TBI患者伤后死亡的特异度为88.24%,灵敏度为68.82%,CGRP预测最佳临界值为13.255pg/ml。4.TBI患者预后与血清CGRP的相关性CGRP高水平组患者生存情况优于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显着;单因素Cox分析发现,年龄,中线结构移位,GCS分数,CGRP水平与TBI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分析发现,中线结构移位,CGRP水平是TBI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小结:1.TBI后患者血清中的CGRP变化趋势为随伤后时间变化先降低,然后逐渐升高。约至24小时到达最低点,大约在14天前后达高峰。2.血清CGRP水平可以预测TBI患者的预后不良及死亡,而且该预测效能较高。第二部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目的:通过重物打击法(Feeney重物下降挫伤法),建立开放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动物模型,并予以脑室注射联合尾静脉注射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干预TBI模型小鼠;通过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巴恩斯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对实验小鼠的行为学评分进行测量,验证(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通过测量CGRP干预前后小鼠脑挫伤面积比较、脑水肿比较、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来探讨CGRP对TBI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SPF)雄性BALB/C小鼠390只,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和TBI+CGRP组。用1%戊巴比妥钠(40 mg/kg,i.p.i.)麻醉小鼠,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建立开放性颅脑创伤模型。TBI+CGRP两组分别用CGRP肽(脑室注射+尾静脉注射),术后每日采用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m NSS)检测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后相应的时间点(1、3、5、7天)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和(TTC)染色法:测量小鼠脑组织损伤面积,并进行组间对比;通过干湿重法测量不同组别小鼠的脑组织含水量;通过测量Evans Blue(EB)渗透率的方法,来判定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量脑组织CGRP蛋白的表达量。通过行为学测试对小鼠神经行为学进行测量:术后第8、9天进行旷场实验;术后第10-15天行水迷宫实验;术后第16-22天行巴恩斯迷宫实验;术后第23、24天为跳台实验的训练和测试阶段。结果:1.创伤性颅脑损伤(TBI)(Feeney重物下降挫伤法)动物模型稳定:术后小鼠平均昏迷时间约为1.5-2h,生命体征较平稳,体温恢复,呼吸平稳,逐渐苏醒和爬行,可进食水。脑组织经解剖,均可见局部挫伤灶,局部坏死、淤血,伴部分脑组织的凹陷缺损;部分样本损伤灶同侧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2.各组小鼠m NSS评分差异术后第1天,TBI+CGRP组和TBI组相对sham组,神经功能均受损明显。TBI+CGRP组和TBI组神经功能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BI后第2-7天,TBI+CGRP组小鼠m NSS评分低于TBI组,差异显着;第2-7天TBI+CGRP组和TBI组神经功能逐渐有所好转,两组小鼠的分数逐渐下降。3.TBI小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结果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评分结果:总活动距离测试:sham组总距离最长,TBI+CGRP组小鼠的总距离居中间水平,TBI组的总距离最短。TBI+CGRP组小鼠的总距离相比TBI组的总距离长,差异显着。静止次数和静止时间和测试方面:TBI组小鼠静止次数最多,sham组和TBI+CGRP组静止次数较低,和TBI组小鼠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BI组小鼠静止时间最长,sham组和TBI+CGRP组静止时间相对较最低,和TBI组小鼠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阶段:水迷宫测试小鼠发现平台的潜伏期,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TBI组小鼠的潜伏期时间短,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组小鼠比sham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阶段:在测试的第五天小鼠穿过平台次数,sham组最多,TBI组最少,TBI+CGRP组居中。TBI组穿过平台次数相比sham组少,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CGRP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巴恩斯迷宫测试:训练阶段:TBI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较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第六天试验中,第一次探查目标洞(无暗箱)前的错误探查次数比较,TBI+CGRP组小鼠的探错次数相比TBI组小鼠多,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跳台实验评分:在跳台试验测试阶段,TBI+CGRP组小鼠的潜伏期相比较TBI组小鼠的潜伏期长,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错误次数:TBI+CGRP组小鼠的错误次数相比较于TBI组小鼠的错误次数少,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组别小鼠脑组织标本创伤面积的测量和比较:三组小鼠脑组织切片相比较:TBI+CGRP组与TBI组相比较,均可见一定程度的脑组织损伤及局灶性神经细胞组织缺失,早期缺损范围的差异性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TBI小鼠脑组织切片可见更严重的脑损伤;定量计算脑损伤体积,TBI+CGRP组小鼠脑组织切片与TBI组小鼠脑组织切片相比较,损伤面积略小,但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5.脑水肿测定:外源性CGRP干预,将TBI术后脑水肿消退的时间点提前,减少了TBI诱导的脑水肿在TBI后持续时间,加速了TBI诱导的脑组织水肿的吸收,进而减轻脑损伤;另一方面,TBI+CGRP组小鼠的脑含水量在1天、3天、5天、7天这四个时间点,脑水肿程度均低于TBI组小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6.血脑屏障损伤程度:TBI术后第1天,sham组未见明显依文思蓝(EB)渗出,TBI+CGRP组小鼠(EB)渗透率和TB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BI后第3、5、7天,TBI+CGRP组和TBI组小鼠依文思蓝(EB)渗透率仍较高,TBI+CGRP组小鼠依文思蓝(EB)渗透率低于TBI组,两者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7.TBI后各组小鼠CGRP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TBI组小鼠脑组织中CGRP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TBI+CGRP组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可建立标准、可靠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动物模型,术后正常喂养及观察行为学变化,确认TBI模型建立。2.CGRP干预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挫伤灶的损伤面积;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程度,减少了TBI后脑水肿的持续时间;减轻了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3.通过蛋白印迹法可见TBI后小鼠脑组织中CGRP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4h达最低,随时间推移逐渐回升。TBI+CGRP组小鼠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提示本实验采用的脑室注射+尾静脉注射干预途径有效可靠。第三部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通过对小鼠挫伤脑组织部位取材,对其进行自噬和凋亡相关标志性蛋白检测,观察对比CGRP干预前后自噬和凋亡标志性蛋白的变化情况,探讨CGRP在TBI环境下对自噬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免疫荧光双染法:定位分析LC3和Neu N及GFAP蛋白;蛋白质印迹法,定量分析LC3、P62、Beclin-1、cleaved-caspase-3表达量;TUNEL和Neu N双染色法,分析TBI后神经元凋亡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1.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自噬的影响免疫荧光双染法:脑皮层挫伤区LC3(+)蛋白定位于挫伤部位神经元的胞质中,Sham组可见少量阳性表达,随时间推移阳性表达程度无变化。TBI组于伤后1天可见LC3(+)细胞显着增多,随时间推移表达程度逐渐增强,高于Sham组,差异显着;TBI+CGRP组与TBI组比较,LC3(+)细胞数量较少,表达程度明显减弱,TBI后第1天,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而TBI后第3、5、7天,两组差异性逐渐增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部分自噬标志物LC3、P62、Beclin-1蛋白表达与双染结果一致。TBI+CGRP组的LC3II/LC3I比值和Beclin-1水平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62水平的变化则相反,与sham组相比,TBI导致小鼠P62表达降低,TBI+CGRP组的P62较TBI组明显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的干预导致P62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阶段。2.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TUNEL和Neu N双染色显示:TBI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挫伤灶周围TUNEL(+)细胞明显增加;TBI+CGRP组的TUNEL(+)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TBI导致神经元凋亡,小鼠挫伤灶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表达升高,皮层组织细胞凋亡增加。TBI+CGRP组的cleaved-caspase-3较TBI组明显降低,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3.CGRP对TBI小鼠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TBI导致小鼠神经元细胞GFAP数量明显增加,Neu N数量明显减低,而CGRP的干预降低了神经元细胞损伤。脑皮层挫伤区GFAP(+)表达:Sham组可见少量阳性细胞表达,表达不明显。TBI组和TBI+CGRP组伤后1、3、5、7天均可见阳性细胞显着增多。TBI组GFAP(+)计数率高于Sham组,差异显着;TBI+CGRP组GFAP(+)计数率低于TBI组第1、3天差异无显着性,第5、7天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脑皮层挫伤区Neu N(+)表达:Sham组可见适量Neu N(+)表达。TBI组和TBI+CGRP组伤后1、3、5、7天均可见Neu N(+)细胞显着减少。TBI组Neu N(+)计数率低于Sham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BI+CGRP组Neu N(+)计数率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TBI后小鼠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增加,予以外源性CGRP干预,有效抑制了TBI所致小鼠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2.TBI后小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显着增加,CGRP干预后,减少了TBI小鼠颅脑损伤部位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出现,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第四部分AKT/m TOR信号通路参与了外源性CGRP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控目的:通过利用CGRP干预TBI小鼠模型,在信号通路层面探讨CGRP对自噬和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调控情况,进一步探讨CGRP对自噬和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通过CGRP干预TBI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测定CGRP干预前后挫伤灶局部脑组织的AKT/m TOR、Fox O3a通路相关标志蛋白的变化情况,并对比CGRP干预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差异。结果:1.CGRP对AKT/m TOR通路的影响TBI术后导致了小鼠脑神经元细胞内p-Akt/Akt和p-m TOR/m TOR水平降低,TBI+CGRP组和TBI组均低于sham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使这两者比值均升高。其中,CGRP对p-Akt/Akt激活作用较明显,术后1、3、5、7天四个时间点,TBI+CGRP组的p-Akt/Akt相比TBI组表达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CGRP对p-m TOR/m TOR激活作用较弱,术后第1、3天TBI+CGRP组p-m TOR/m TOR相比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TBI+CGRP组p-m TOR/m TOR相比TBI组,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kt/m TOR信号的激活也在TBI后逐渐增强。2.CGRP对Fox O3a表达的影响TBI术后细胞核中Fox O3a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细胞浆中Fox O3a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证实TBI导致了小鼠脑神经元细胞内Fox O3a蛋白分布的变化。CGRP使细胞核内Fox O3a增加逐渐减弱,而胞浆中Fox O3a逐渐升高。细胞核中Fox O3a蛋白表达情况可见,TBI+CGRP组的Fox O3a蛋白表达低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而细胞浆中Fox O3a表达情况可见,TBI术后1、3、5、7天四个时间点,TBI+CGRP组的Fox O3a蛋白表达高于TBI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小结:1.TBI抑制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外源性CGRP干预促进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降低,起到了脑保护作用。2.TBI促进了Fox O3a蛋白向神经元细胞核内转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外源性CGRP干预可缓解细胞核内的Fox O3a升高趋势,保护神经元细胞。结论:1.临床TBI患者血清样本中CGRP变化趋势为先迅速降低然后逐渐升高,约24小时到达最低点,大约在14天前后达高峰,与动物模型变化趋势相同。2.血清CGRP水平可以预测TBI患者的预后不良及死亡情况,而且该预测的效能较高。CGRP高水平组远期预后、存活率优于CGRP低水平组;存活患者血清CGRP水平高于因TBI死亡的患者。CGRP可以作为TBI预后不良及死亡评估的参考指标。3.根据Feeney重物下降法,可建立标准、可靠的颅脑挫伤动物模型,术后正常喂养及观察行为学变化,确认TBI模型建立。4.CGRP干预,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挫伤灶的损伤面积;减低了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程度,减少了TBI后脑水肿的持续时间;减轻了TBI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通过蛋白印迹法,可见TBI+CGRP组脑组织中CGR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BI组,提示脑室注射联合尾静脉注射的外源性干预途径有效可靠。5.TBI后小鼠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增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加;CGRP的干预有效抑制了TBI所致小鼠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减少了TBI小鼠颅脑损伤部位GFAP的表达。6.TBI抑制了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水平升高,同时促进了Fox O3a蛋白向细胞核内转移,对神经元细胞有损伤作用;相反,外源性CGRP干预可促进Akt/m 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了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缓解了细胞核内的Fox O3a升高趋势,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张俊[2](2021)在《静息态fMRI联合和肽素在脑外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对TBI意识障碍者而言,预后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有效评估TBI昏迷患者预后(苏醒、昏迷或死亡)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与社会价值。本研究基于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及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探究不同预后的重型TBI患者早期(7到28天)脑区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差异,对其改变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及提出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进而探讨特征性脑区FC强度联合血浆和肽素在重型TB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重型TBI患者。收集纳入对象的基线资料及受伤后7到28天的血浆和肽素浓度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数据(健康对照数据采集时间不受此限制)。并根据患者3-6月后的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Extended Glasgow outcome score,GOS-E)将其分为苏醒组、昏迷组与死亡组。采用软件SPM 12与Rest 1.8对f 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后处理。运用软件Rest 1.8进行双样本t检验,比较重型TBI患者与健康对照脑区FC差异,比较3-6月后苏醒患者与3-6月后昏迷患者脑区FC差异及比较3-6月后昏迷患者与3-6月后死亡患者脑区FC差异。采用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对P值进行校正,并定义校正后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脑区分布图将分别通过Mango软件与Brainnet review软件映射到标准模板进行视觉呈现。基于软件Rest 1.8提取特征性脑区与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的FC强度值即Z值,进行后续诊断效价分析。采用软件SPSS 23.0对连续型与二分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此外,基于和肽素联合FC强度对患者预后评估的效价,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衡量。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匹配条件,最终实验组(重型TBI组)纳入分析患者20例,其年龄分布在18-79岁(中位年龄为62.5岁);健康对照组纳入分析者15例,其年龄分布在26-73岁(中位年龄为61岁)。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基线资料:年龄、教育年限、性别、利手情况及既往史情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1)相对于健康对照,重型TBI患者脑区FC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强[以PCC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或减弱[以PCC或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为ROI];2)相对于3-6月后昏迷患者,3-6月后苏醒患者脑区FC存在不同程度的连接增强(以PCC或DLPFC为ROI);3)相对于3-6月后死亡患者,3-6月后昏迷患者脑区FC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强(以PCC或DLPFC为ROI);4)中央前回、PCC、额上回的脑区FC强度及和肽素在不同程度上互补,以实现对重型TBI患者3-6月预后(苏醒、昏迷和死亡)的良好预测。其具体为,和肽素联合中央前回的FC强度预测重型TBI患者3-6个月后苏醒的能力最强,其效价即AUC为0.958;单一PCC的FC强度评估重型TBI患者3-6月后昏迷的能力最强其效价为0.820;和肽素联合PCC的FC强度是预测重型TBI患者3-6个月后死亡情况的最佳模式,其效价为0.847。结论:不同预后的重型TBI患者,其早期(7-28天)脑区FC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患者不同预后的神经机制。此差异的发现,对将来针对特定差异性脑区进行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可作为潜在的促醒靶点。此外,和肽素联合特征性DMN脑区的FC强度早期评估重型TBI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其简单易行,利于临床早期评估患者预后。然而,本研究结论受样本量及单中心研究的限制,其有效性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3](2005)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黎檀实,张颖丽,班雨,吴旭辉,沈洪[4](2003)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肾上腺髓质素 (ADM)、内皮素 - 1 (ET - 1 )、去甲肾上腺素 (NE)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测 1 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浆ADM、ET - 1、NE手术前后浓度变化。结果 重度颅脑损伤组手术前血浆ADM、ET - 1、NE浓度分别为 (65 63± 6 55)mmol/L ,(2 2 1 91± 31 42 )mmol/L ,(2 37±0 1 6)ng/mL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 1 56± 4 2 1 )mmol/L ,(77 56± 4 2 1 )mmol/L ,(0 48± 0 0 7)ng/mL(P <0 0 1 ) ;死亡组血浆ADM、ET - 1、NE浓度分别为 (1 0 4 59± 31 33)mmol/L ,(2 71 34± 38 72 )mmol/L ,(2 88± 0 53)ng/mL ,明显高于存活组 (57 736±2 7 63)mmol/L ,(1 84 74± 31 42 )mmol/L ,(2 1 1± 0 466)ng/mL(P <0 0 5)。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存在明显的高血流动力学状态 ,术后 3~ 5d逐渐恢复。结论 ADM、ET - 1、NE参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并对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影响
李明,蔡华琦[5](2002)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6](2001)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文中研究说明
武成刚[7](2011)在《应激刺激下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素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外伤性应激刺激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激素及细胞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应激刺激所致内分泌紊乱提供实验依据。对象与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均为成年雄性,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束缚组、电针非穴位组及电针穴位组。每组18只再各分为12h、24h、48h处死,总共7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束缚组实验动物仰卧束缚于自制木板上四肢固定待测。电针穴位及非穴位组,同前束缚于木板上,电针穴位组毫针直刺一侧“三阴交”穴0.3-0.5cm,电针非穴位组毫针直刺“三阴交”穴向外旁开0.5cm处,两电针组刺激频率为2 Hz,刺激强度不超过0.6 mA,以局部皮肤肌肉轻微颤抖为度,留针约10 min,每隔20 min重复刺激,间断刺激6 h。各组分别于刺激后3h、6h及处死前于兔耳缘静脉采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CRH、ACTH、GHRH、GH、TRH、TSH激素水平,于处死后留取兔下丘脑、垂体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等病理学检测。结果:应激刺激实验动物后,动态检测动物血清激素浓度变化:CRH、ACTH、GHRH、GH、TSH激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 0.05); TRH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应激刺激后除正常对照组外ACTH、GH激素水平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相对平稳;CRH、GHRH、TSH激素水平在升高后6-12h波动较大,可能与多种途径的负反馈作用相关。应激刺激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各组TRH水平升高不明显,但电针穴位组及非穴位组12h后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实验各组电针穴位与非穴位组激素水平比较有一定差异;病理学检测中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可见下丘脑、垂体组织内棕褐色凋亡细胞,证实应激刺激可造成垂体、下丘脑分泌细胞水平的直接损伤。结论:1.应激刺激后急性期神经-内分泌改变明显:CRH、ACTH、GHRH、GH、TSH激素刺激后迅速升高,TRH变化不明显。2.应激刺激后CRH、GHRH、TRH、TSH激素水平有较大波动,而ACTH及GH激素水平较稳定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3.应激急性期升高的激素水平,需一定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或稍高于正常。4.应激刺激后下丘脑、垂体组织病理检测可见凋亡细胞,且随应激强度增加,凋亡比例越高。过强的应激刺激对下丘脑-垂体腺细胞可产生直接损伤,可能成为PTHP发生的病理学基础。5.TBI后一年内,PTHP发生率较高,且影响患者预后,但对其诊断及激素替代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缑东元,陈丽英,金燕,周美霞[8](2011)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神经肽和电解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浆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电解质水平的变化。方法:根据GCS评分将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测定各组患者损伤后第1、3、7 d血浆AVP和AngⅡ水平,入院当天同时测定血浆电解质。另外选择正常对照组41例相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颅脑损伤患者AVP和AngⅡ明显增高(P<0.01),颅脑损伤越重,上述指标升高越明显,损伤后第3d达高峰。颅脑损伤患者血钾、血钙浓度降低(P<0.01),其下降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相关,轻型颅脑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颅脑损伤后血钠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浆AVP和AngⅡ水平的改变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血钾与血钙降低可以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判断的指标。
陈丽英,缑东元,金燕,周美霞[9](2009)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脏损害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颅脑损伤患者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内脏并发症,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文献[1-2]报道,颅脑损伤可致脑心综合征,严重者可以发生类似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病变,但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颅脑损伤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没有定论,且具体机制不详。近年来,随着神经内
李冰[10](2008)在《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改变研究目的:观察中重型男性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伤后血清神经内分泌激素、炎症标志物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颅脑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GCS评分12分以下男性患者48例(排除内分泌疾病史),分别于伤后第1、3、7、14、21天采取静脉血,收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统一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PGN、COR、T3、T4、E2、TES、EPO、FSH、GH、INS、LH、PRL、TSH、IL-2R、IL-6的检测。以正常范围作为参照,将各个时间点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分类,计算高于正常范围、正常范围、低于正常范围的发生率,以图表显示;分别对各个分组、分层的数据群进行计算,以中位数表示,用图表加以显示比较。结果:在本组患者的15项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检测中,所有患者至少在其中一个时间点存在至少一项的检测指标异常,上述指标发生至少一项异常改变的发生率100%;各种检测指标不同时间点异常发生率,同一指标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中位数如图表(图5~38)所示。中、重型颅脑创伤男性患者内分泌、免疫发生改变的机率较高,其中甲状腺功能类激素多表现降低后逐步向正常范围恢复;促黄体生成激素可高可低,但多数异常者表现为增高;泌乳素表现异常者主要是增高;雌二醇异常者表现为伤后增高;孕酮异常者主要表现一过性增高;胰岛素变化不明显;生长激素异常者存在明显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异常者存在明显增高;皮质醇异常者主要表现为增高,但也有少数患者皮质醇不升反降;雄激素异常者存在明显降低;炎症标志物明显增高。结论: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的机率高,结合免疫改变,进行相关治疗将促进患者恢复。第二部分免疫抑制与颅脑创伤后抗脑抗体相关性的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颅脑创伤后机体产生抗脑抗体;免疫抑制剂、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此类抗体产生。材料和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三组均开7mm直径颅骨窗后予以液压打击,其中,A组—亚低温治疗;B组—免疫抑制剂治疗;C组—对照组,打击后不予任何处理,正常饲养。三组兔均于伤后0d、3d、7d、14d、21d、28d时间点耳缘静脉取血4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收齐标本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抗脑抗体的动态变化。除此之外,在以上各时间点抽取耳缘静脉血2ml,抗凝,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三组大白兔在未遭受打击之前,体内均有少量抗脑抗体的存在;在予以单侧液压打击后,三组大白兔血清中均有抗脑抗体峰值的出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大白兔体内抗脑抗体峰值的出现较对照组推迟,而且其峰值也比对照组低;三组大白兔血清中抗脑抗体浓度值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大白兔在打击后,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其血液中自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要低,说明这两组大白兔在给予亚低温和免疫抑制治疗后,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三组大白兔外周血中自细胞计数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正常状态下,血清中可能存在少量抗脑抗体;2.颅脑创伤后,血清中抗脑抗体与正常状态相比将有所升高;3.颅脑创伤后体内升高的抗脑抗体可能会攻击自身脑组织,所以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颅脑创伤可能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4.颅脑创伤后,亚低温、免疫抑制治疗通过降低机体免疫力,均可以降低自身抗脑抗体的产生,减轻其对脑组织的攻击作用。5.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免疫抑制治疗将可能是一种新的颅脑创伤治疗方法。
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GRP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小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外源性CGRP对神经元细胞自噬和凋亡的调控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自噬和凋亡在颅脑创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静息态fMRI联合和肽素在脑外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实验组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健康组纳入标准 |
2.4.研究指标 |
2.5.血液标本检测 |
2.6.影像资料采集 |
2.7.影像资料预处理与后处理 |
2.8.数据分析 |
结果 |
3.1.研究对象筛选及分组流程 |
3.2.基线资料 |
3.3.重型TBI VS.健康对照脑区FC差异(以PCC为感兴趣区) |
3.4.3-6 月后苏醒组VS.昏迷组脑区FC差异(以PCC为感兴趣区) |
3.5.3-6 月后昏迷组VS.死亡组脑区FC差异(以PCC为感兴趣区) |
3.6.重型TBI VS.健康对照脑区FC差异(以DLPFC为感兴趣区) |
3.7.3-6 月后苏醒组VS.昏迷组脑区FC差异(以DLPFC为感兴趣区) |
3.8.3-6 月后昏迷组VS.死亡组脑区 FC差异(以DLPFC为感兴趣区 ) |
3.9.典型案例的DMN、ECN与T1解剖像描述 |
3.10.和肽素和(或)FC强度预测重型TBI患者3-6 个月预后的能力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和肽素在脑外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Meta 分析 |
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选病例 |
1.2 正常对照组 |
1.3 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 |
1.4 血标本采集及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A] |
[B] |
[C] |
[D]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V] |
[W] |
[X] |
[Y] |
[Z] |
(7)应激刺激下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素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动物 |
3.主要试剂及仪器 |
3.1 动物建模及标本采取,制作所需材料 |
3.2 细胞凋亡及HE染色所需试剂 |
4.分组与建模 |
5.穴位的选择 |
6.标本采集及处理 |
7.激素的检测 |
8.病理的检测 |
8.1 HE染色 |
8.2 细胞凋亡检测 |
8.2.1 细胞凋亡检测步骤 |
8.2.2 细胞凋亡检测原理及诊断标准 |
9.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激素检测结果 |
2.病理检测结果 |
2.1 应激刺激后下丘脑-垂体HE染色 |
2.2 应激刺激后垂体原位细胞凋亡病理检测结果 |
2.3 应激刺激后下丘脑原位细胞凋亡病理检测结果 |
讨论 |
1.内分泌激素生物学特征 |
2.应激刺激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动态变化 |
3.应激刺激及TBI致内分泌激素变化原因及机制 |
4.TBI后引起激素变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
5.应激刺激后下丘脑及垂体病理改变 |
6.应激与免疫的关系 |
7.TBI后垂体功能减退综合症诊断与治疗 |
8.激素替代治疗 |
9.中医针灸与神经内分泌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应激刺激对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素变化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8)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神经肽和电解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材料 |
2方法 |
2.1分组 |
2.2 AngⅡ和AVP检测方法 |
2.3血浆电解质测定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颅脑损伤患者1周内(第1、3、7d)AVP和AngⅡ平均水平 |
3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第1、3、7d的AVP和AngⅡ水平呈动态变化 |
4 血钾和血钙水平 |
讨论 |
(10)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改变研究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与颅脑创伤后抗脑抗体相关性的研究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结论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正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减轻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田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静息态fMRI联合和肽素在脑外伤昏迷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 张俊.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5年第17卷关键词索引[J]. 徐颖,保健媛,段尔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12)
- [4]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变化及临床意义[J]. 黎檀实,张颖丽,班雨,吴旭辉,沈洪. 中国急救医学, 2003(01)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2年第14卷关键词索引[J]. 李明,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12)
- [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J].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2)
- [7]应激刺激下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素变化的研究[D]. 武成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8]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神经肽和电解质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缑东元,陈丽英,金燕,周美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1(04)
- [9]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脏损害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变化[J]. 陈丽英,缑东元,金燕,周美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12)
- [10]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D]. 李冰.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