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3+1”实践教学

浅谈“3+1”实践教学

一、浅谈“3+1”实践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波,张崇礼,杨长德,张俊敏[1](2021)在《基于产教融合的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教育教学改革政策下,结合新疆煤炭行业采矿专业人才需求实际,针对新疆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和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深入开展了问题梳理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采矿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新举措,实现了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对学校其他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陈慧欣[2](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魏祯[3](2021)在《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高品质化使得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也趋向于个性化,这一变化对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服务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2019)》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景区导游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承担了景区导游讲解能力培养的重任,这也就要求更加重视课程实践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对于岗位任务的认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景区导游实务》课程作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涵盖了导游讲解服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本研究在对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情况,通过教师访谈以及学生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并结合行业专家访谈、专业实习实践,增进对景区导游工作人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认知,更深入的了解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综合调查结果来看,总结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生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第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高;第三,教学考核评价及其标准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第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组织和实施有待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能力本位教育理论、职业能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做中学教学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的方法,去进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优化研究。首先,调整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市场需求契合度;其次,要立足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内容;第三,基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第四,根据导游资格标准,优化实践教学评价;最后,综合多种因素,重视实践教学保障。根据以上优化策略,选择X中职学校进行教学试验研究,优化实践教学部分,并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展开论述,从学生、教师的角度分析优化后的实践教学效果。

王思源[4](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包芳芳[5](2021)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知识方法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在其《教育与数学教育》中阐述道:“数学起源于生活和外部世界。数学抽象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并通过概念和符号来执行逻辑推理。”(1)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综合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成长”,让数学课及数学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灵动性,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爱上数学。本研究在梳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动口表述、直观观察、动身参与、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影响基础上,从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维度对小学师生(第二学段)进行了现状调查。据调查分析“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师生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实施停留在表面形式;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学生秩序不好把控。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建议教师们自主学习“综合与实践”教学相关知识,研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有机会多听有关专家的报告;建议学校重视“综合与实践”教学在能力范围内完善教学设备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建议让学生充分认识“综合与实践”教学课堂,并设计好每一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参与感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最后结合整个研究编写了两个“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

赵朋[6](2021)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文件精神,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先后有10届研究生毕业。如何做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不断夯实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相关各部委及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印发各类政策文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但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进步的趋势下,必须不断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要,突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这一实践取向符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效益”的要求。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首先是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开展系统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关键问题强化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要想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做好,必须全面检测培养质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探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科学地选择和使用质量评价工具是前提。在本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个人访谈法。在文献、相关政策文本以及评价模型分析基础上,以CIPP评价模式为依据,建立起结构维度,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输出评价四个要素出发,编制出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的系列问卷,并进行信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效度检验,使之达到测量学标准。在调查实施阶段,用编制好的系列问卷,分别调查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216人,校内管理者65人、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生325人等不同主体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认识与看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根据实证调查与访谈结果,再结合理性探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原因。在上述基础上,再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有效地提升升策略。针对质量评价在各个维度中所呈现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整个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探讨质量文化、质量实施、质量保障以及质量评价等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质量文化这一层面上,由于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而衍生的质量观念落后,质量体系缺失,质量导向不足等诱因,使得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其次,在质量实施过程中,无法满足供给侧自身发展需要,造成培养过程中出现培养模式重形式,轻过程;课程配置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等价值取向,这必然会影响到实施结果。再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保障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等,这些都是保障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资源,这些资源的缺失必然造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预设的程度。最后,现有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也是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由于诊断针对性不强,没有及时发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层面上,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等都是导致不能科学、客观反映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如何切实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解决现有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联动性特征。根据对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建构合理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坚定落实。首先,需要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提升质量文化氛围,诸如营造教育质量软环境,转变师生共生新观念,创新质量监管新模式等,具备良好的质量动力,是保障质量培养的前提。其次,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实践部分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目标下,要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实现实践过程的联动,夯实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基础。再次,应该是强化以学生为导向的质量保障,包括优化学生选拔制度,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障持续性投入链等,做到保障有力,才能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最后是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在这一层面上,应该弱化行政部门干扰性政策,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使得对于培养质量有清晰的认识,做到随时调整改进,不断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

刘阳阳[7](2021)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笔者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对不同类型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主要成果如下:(1)在分析了国内外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现状之后,阐述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教育价值,其特点是:综合与创新性、自主与探究性、生成与开放性和过程与实践性。并指出要以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皮亚杰的活动教学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为实践指南,开展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有效教学。(2)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呈现、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分类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综合与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现实性、开放性、探究性、可行性、巩固性等五个基本原则。(3)在前面理论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给出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流程,包括三大模块:一是选择和确定主题;二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开发;三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评价。并提出以“问题激趣、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实践探究、拓展应用”为主线的教学策略。(4)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内容为例,设计出“动手操作类——以‘利用测角仪测量物体高度’为例”、“数学建模类——以‘二次函数的应用’为例”、“规律探索类——以‘图形变化中规律的探究和表达’”等三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并从教学内容、目标与目标解析、教学模型、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目标设计与检测、教学反思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都配有相关分析说明,来探究不同类型综合与实践课的有效教学模式。不同类型的综合与实践课,教学设计流程和教学模式也是不同的。但本文只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数学活动”板块的三个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的教学模式不完善、不全面。同时本文未对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其它内容例如“课题学习”、“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所以继续加强对综合与实践各个板块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设计开发出优秀的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案例,探究综合与实践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方面。

尹刚,王涛,余跃,黄井泉,张洋,谢冰,王怀民[8](2020)在《EduCoder: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应用——疫情防控下的在线实践教学新途径》文中指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领域的深水区和制高点,EduCoder平台为疫情防控期间的计算机在线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方法和途径。在分析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软件群体化方法和网构化方法,系统阐释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MOOP)基本模型,提出在线实践教学平台体系结构,构建软件定义的智能化在线实践教学平台EduCoder,并介绍其中超过1 000门课程、4万个案例的实践项目形态和课程案例。大规模应用实践表明,EduCoder为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实施在线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支撑和实践资源构建等方面能够有效满足高校师生的多样化需求,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左江林,邓海鹰,谢锡锋,谭社平,张宗华,董瑞[9](2020)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从多元主体的视角分析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实践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主体因素,考虑了实践教学质量实现的相关活动,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电力类专业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有益的决策依据。

肖华凤,陈昊华[10](2020)在《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对"课岗证赛"融合教学模式起到监控作用。分析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现状,结合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各级评价指标,构建"课""岗""证"和"赛"4个一级指标及下设的16个二级指标,分析指标的权重,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构建对策,为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提供借鉴。

二、浅谈“3+1”实践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3+1”实践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教融合的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意义
2 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2.1 兄弟院校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现状
    2.2 学校采矿工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3 学校采矿工程实践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
3 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举措与成效
    3.1 准确定位煤炭企业人才需求与采矿人才培养目标
    3.2 构建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3.3 建设优秀且稳定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3.4 重构适应产教融合的采矿实践教学体系
    3.5 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6 制定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3.7 3+1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4 结语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旅游类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中职实践教学提升的需要
        4.《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发展的需要
        5.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
        3.《景区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4.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相关研究
        5.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观察法
        4.行动研究法
    (六)研究创新点
        1.多维度视角创新《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
        2.创新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来优化实践教学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中职旅游专业
        2.实践教学
    (二)理论基础
        1.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职业能力发展理论
        3.建构主义理论
        4.做中学教学理论
三、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1.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2.调查方法及内容
    (二)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问卷调查分析
        2.访谈结果分析
    (三)中职《景区导游实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有待提升
        2.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不高
        3.教学考核评价及其标准缺乏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4.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组织和实施有待改进
四、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一)调整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市场需求契合度
        1.关注过程与方法
        2.关注行为表述
        3.关注学生个人发展
        4.关注学生素质提升
    (二)立足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职业能力分析
        3.职业能力划分
        4.明确教学内容
    (三)基于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实践教学方法
        1.课堂实践:对岗位任务初步认知,内化教学目标
        2.校内课外实践:采用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
        3.校外实践:采用项目驱动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根据导游资格标准,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时间上,关注过程性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主体上,注重多主体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内容上,采取多因素的评价
        4.教学评价的方式上,采用多维度的评价
    (五)综合多种因素,重视实践教学保障
        1.校企深度合作,共享资源
        2.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
        3.结合“走出去”、“引进来”、“校友计划”,提高师资水平
        4.制定统一的教学管理文件,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
五、中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前期准备
        1.教学前期准备
        2.教学资源准备
        3.教学评价设计
    (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
        1.第一轮行动研究:任务驱动法的实训项目设计——以“致欢迎词”为例
        2.第二轮行动研究:项目教学法的实训项目设计——以“校园讲解”为例
    (三)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3.教学实践总结
六、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学生问卷(一)
附录2:学生问卷(二)
    附录3 -1:教师访谈
    附录3 -2:学生访谈
    附录3 -3:行业人员访谈
附录4:《景区导游实务》校园讲解活动
附录5:《景区导游实务》校园讲解活动评价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2.1.2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2.1.3 数学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第3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对象及其选取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研究过程
        3.2.1 编制问卷的维度与方法
        3.2.2 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统计
        3.3.2 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3.3.3 教师访谈分析
        3.3.4 课堂观摩分析
        3.3.5 综合分析
第4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4.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4.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意义和要求
        4.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4.2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与评价
        4.2.1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
        4.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
第5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与分析
    5.1 “在寻宝中与圆相识”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5.1.1 教学案例
        5.1.2 教学案例分析
    5.2 “数说校园,保护校园绿化从我做起”教学案例与分析
        5.2.1 教学案例
        5.2.2 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
附录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学生问卷
附录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教师问卷
附录3 小学生“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6)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质量标准的相关研究
        (三)质量保障的相关研究
        (四)现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目的、内容与问题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人访谈法
    六、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政策依据与评价模型分析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目标
        (一)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教育情怀
        (二)掌握厚重的理论与知识基础
        (三)具备扎实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四)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五)具备国际化视野与交际能力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性政策
        (一)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整体性要求
        (二)对培养方案、目标、规格质量方面的要求
        (三)对招生与师资队伍的指导性政策
        (四)对课程教学以及教师指导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五)对学位论文以及质量追踪方面的指导性要求
    三、CIPP质量评价理论模型的分析
        (一)CIPP理论模式
        (二)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三)CIPP模式适切性分析
第二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编制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目的
        (二)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编制的程序
        (三)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维度的确定
        (四)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初稿的形成
        (五)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试测
        (六)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正式施测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管理者卷的编制
        (一)管理者卷编制的目的
        (二)管理者卷编制的程序
        (三)管理者卷维度的确定
        (四)管理者卷初稿的形成
        (五)管理者卷的试测
        (六)管理者卷的正式施测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毕业生卷的编制
        (一)毕业生卷编制的目的
        (二)毕业生卷编制的程序
        (三)毕业生卷维度的确定
        (四)毕业生卷初稿的形成
        (五)毕业生卷的试测
        (六)毕业生卷的正式施测
第三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调查样本选取
        (一)教师样本的选取
        (二)管理者样本的选取
        (三)毕业生样本的选取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调查
        (一)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卷的现状调查
        (二)管理者卷的现状调查
        (三)毕业生卷的现状调查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
        (二)培养数量激增与导师数量、培养设施发展不均衡
        (三)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管理
        (四)培养实际与教育实践目标间严重脱节
第四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质量文化成为教育利益的附庸
        (一)质量观念落后,无法适应发展趋势
        (二)质量体系缺失,无法实现预定目标
        (三)质量导向不足,难以满足提升需要
    二、质量实施无法满足利益方需求
        (一)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二)课程配置重形式,轻过程
        (三)指导机制重成果,轻浸润
    三、质量保障资源共同体功能失效
        (一)学生资源优质比率低
        (二)导师资源结构不平衡
        (三)配套资源投入产出少
    四、质量评价开放式增维能力薄弱
        (一)外部评价缺乏调节性
        (二)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三)内部评价缺乏特质性
第五章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一、提升以价值为导向的质量动力
        (一)营造教育质量的软环境
        (二)生成教育质量的新观念
        (三)创新质量监管的新模式
    二、夯实以实践为导向的质量支持
        (一)创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二)探索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
        (三)建立产学研共同体的供需互动平台
    三、强化以职业为导向的质量保障
        (一)优化学生选拔制度,保输入
        (二)开发优势导师资源,保过程
        (三)加强持续性投入链,保供给
    四、完善以发展为导向的质量评估
        (一)弱化政府的垄断性评价权
        (二)建立多维的质量评价标准
        (三)增强学术评价的主体职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状况调查系列问卷初稿
    附录二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专家效度系列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存问题系列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校内导师与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7)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述
    2.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念
    2.2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特点
    2.3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2.4 相关研究的教学理论基础
第3章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原则
    3.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3.2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分类
    3.3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第4章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流程与方法
    4.1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流程
    4.2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
第5章 不同类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研究
    5.1 动手操作类教学案例分析
    5.2 数学建模类教学案例分析
    5.3 规律探索类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实践教学质量内涵
2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3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 应用案例
5 结束语

(10)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二、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一)初步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并对权重进行检验。
        1.判断矩阵的构建
        2.计算并检验权重
三、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系统化,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二)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紧密结合,体现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密切融合。
四、研究结论

四、浅谈“3+1”实践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教融合的采矿工程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李金波,张崇礼,杨长德,张俊敏. 黑龙江科学, 2021
  • [2]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职旅游专业《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D]. 魏祯.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包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存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J省三所师范院校的调查[D]. 赵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 刘阳阳. 西南大学, 2021(01)
  • [8]EduCoder:大规模开放在线实践教学探索与应用——疫情防控下的在线实践教学新途径[J]. 尹刚,王涛,余跃,黄井泉,张洋,谢冰,王怀民. 软件导刊, 2020(10)
  •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 左江林,邓海鹰,谢锡锋,谭社平,张宗华,董瑞. 装备制造技术, 2020(08)
  • [10]旅游类专业“课岗证赛”融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 肖华凤,陈昊华. 文教资料, 2020(19)

标签:;  ;  ;  ;  ;  

浅谈“3+1”实践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