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婷[1](2018)在《青年人群痰湿质与平和质热结构对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描述人体的生理性质和心理特点,也有其特定的发病趋势。准确判别体质类型对于人体养生调护,提前预防身心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人群在体质过程中属于气血充盛,机体发育逐渐成熟,全身脏腑功能较为健全的生命阶段。这一阶段,人体的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容易对体质的偏颇进行纠正调治。其中,痰湿体质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故痰湿质的调理和预防意义重大。目前对于痰湿体质的理论探寻和临床指标的研究数量较多,从各个角度对痰湿质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探索。体质偏颇不同于疾病发生,温度变化早于器质病变,本研究旨在利用红外成像技术,从全身脏腑能量代谢的角度探索青年痰湿质人群(1534周岁)全身三焦、脏腑、督任脉及头面五官的热结构特点,对青年痰湿质的生理基础,发病趋向进行探索,并提供体质调理建议。方法: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内健康青年人群(1534周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中医临床四诊信息筛选痰湿质80例,平和质80例,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采用医用红外成像仪进行拍摄。共检查人体全身三焦、督任脉、脏腑、头面五官共25个区域的相对温度值。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或符合正态性但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痰湿质和平和质三焦热结构:痰湿质组的上焦相对温度高于平和质组(P=0.000),中焦相对温度低于平和质组(P=0.009),下焦温度低于平和质组(P=0.000),温度分布为上焦、中焦、下焦依次递减;平和质组温度分布为上焦、中焦、下焦依次递增。2.痰湿质和平和质督脉、任脉热结构:痰湿质组的督脉相对温度低于平和质组(P=0.013),任脉相对温度温度低于平和质组(P=0.017),两组的督脉相对温度都高于任脉相对温度。3.痰湿质和平和质脏腑热结构: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的胸膺、左腰、右腰、大腹、小腹的热值△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组胸膺相对温度高于平和质组(P=0.013),左腰、右腰、大腹、小腹的相对温度低于平和质组(左腰P=0.031,右腰P=0.025,大腹P=0.000,小腹P=0.000)。4.痰湿质和平和质头面五官热结构: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的左额、右额、鼻的热值△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质组左额、右额相对温度高于平和质组(左额P=0.024,右额P=0.028),鼻对温度低于平和质组(鼻P=0.016)。5.痰湿体质组不同性别之间热结构:男性组和女性组的虚里、左胁、胃脘、小腹、右少腹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虚里 P=0.044,左胁 P=0.005,右少腹 P=0.005,胃脘 P=0.000,小腹P=0.000。6.痰湿体质组不同季节热结构:春秋冬季组和夏季组的督脉相对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青年平和质的全身热代谢有序,上焦最凉,中焦次之,下焦最热。青年痰湿质的三焦呈现“上热下寒”的趋势,体内阴多阳少,实寒和虚寒夹杂。痰湿质热代谢异常的脏腑包括肺、脾、肾,膀胱,女子胞(或精室),造成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异常。痰湿之邪阻滞经络气机,容易导致痰湿夹瘀,上焦及头部郁而化热。红外成像检测结果对痰湿质的医学理论和临床表现进行验证和解释。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在体质检测上具有安全性、快捷性和客观性,红外成像仪可以作为一种诊疗工具使中医的体质辨识更加准确。
李占强[2](2014)在《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文中认为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发展日益依赖的技术创新方式,对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以一套完全不同的科学原理或工程原理为主要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大幅度提升产品性能或创造全新产品,深刻影响现有市场、产业,或创造新市场、新产业,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长期高风险技术商业化过程。而渐进性技术创新是在现有技术轨道内和技术范式下,通过累积性的持续技术改进实现技术创新,它是大多数企业采用和最常见的技术创新方式。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相比,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特性是:创新难度大、投入高、创新周期长、高收益、高风险、低成功率。绝大多数企业视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畏途、避而远之,主要原因在于对突破性技术创新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未能构建体现该规律本质的有效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因此,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就成为贯穿本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系统研究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及相关理论,以制造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的主要因素及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有效机制,通过多案例研究及跨案例比较研究验证、完善、发展理论,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主要发现是:一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风险资本。突破性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系统、长期的整体协同活动,但上述三个因素更具战略性和决定性。突破性技术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基础和根本动力,突破性营销主要解决技术创新价值的市场方向和市场实现问题,它常与突破性技术协同发展,风险资本是主要投资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二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因素是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直接成果,通过向顾客成功销售它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从而获得创新成功。商业模式是高效率地发现、创造、传递和回收突破性技术创新价值的商业系统。突破性产品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技术开发逻辑链,商业模式主要承载突破性技术创新中隐含的商业逻辑链。突破性产品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物化中介,商业模式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中介。突破性产品和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通过突破性技术开发逻辑链与商业逻辑链的互动、协同、冲突等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从而促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三是在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中,突破性技术、突破性营销和风险资本推进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并通过突破性产品及其商业模式的中介作用影响创新绩效,在它们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商业化机制,该机制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有效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一是构建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整合逻辑框架,认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核心技术、支撑技术、互补技术共生发展,为深入研究和提高突破性技术创新商业化成功率提供了理论和行动指南。二是将商业模式解构为相互作用的内部价值创造系统模块、供应商价值创造系统模块、顾客价值创造系统模块、外部互补价值创造模块,商业模式是推动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中介机制之一。三是将突破性营销能力解构为领先用户开发能力、突破性价值传递能力和创新性市场开发能力,应重点发展此三种能力加速突破性营销能力成长。
褚治德[3](2013)在《中国雾霾的根治》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能耗巨大,10年来中国用掉了大半个地球的资源,而每万美元的GDP的能牦是印度的2.8倍、德国的4~5倍、日本的8倍左右。阐述了中国为什么能耗大、中国的煤炭概览、中国的雾霾、中国的雾霾难治、中国雾霾的根治。根治雾霾要绝对加强党、政领导,切记:营理众人之事就要有超乎众人的智慧。要走群众路线、高校要改革、要提高能源利用率、能源有品位,高温有高品位有高效率,要利用好高温、利用好红外辐射强化传热传质。要深入研究解决雾霾、节能减排与提高能源利用率理论以指导实践。盲目的实践或以错误理论指导的实践都会走弯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共处型的社会已是国情所向,要建一个美丽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不能在雾霾中前行,因为美丽的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
朱学林[4](2006)在《电化学检测的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检测的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是在常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微细加工技术在平方厘米级大小的芯片上制作出微流体管道和其他功能单元,通过不同的微管道、反应器、检测单元等模块的设计和布局,实现检测物的进样、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目的,是一种具有多功能化、高效、快速、低耗和便携等特点的微型实验装置。本文首先对集成电泳芯片进行了模拟分析和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对毛细管电泳原型样机的加工制作进行了研究,随后对芯片的批量化制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利用芯片进行了样品分离和检测。论文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对电化学检测的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芯片的基本结构;对微流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了不同微管道图形单元对微流体的影响;研究了双电层EDL对微管道内部电场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在外加驱动电压下,微管道内部电场分布的特点;获得了较好的毛细管电泳电动进样控制方案。根据芯片检测需求和实际加工工艺的特点,对微流体管道进行了几何设计。最后设计了电化学检测电极体系。 2) 论文研究了基于SU8光刻胶和PMMA的毛细管电泳芯片样机的加工制作方法。该方法通过直接光刻得到SU8光刻胶微管道,代替了批量化制作工艺中的UV-LIGA工艺。利用lift-off工艺制作了微电极、最后通过真空热压键合技术成功地进行了芯片封装。实现了快速制作高质量电泳芯片样机。 3) 研究了芯片的批量化制作工艺方法。对UV-LIGA工艺中的光刻和微电铸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应用于毛细管电泳芯片微管道的加工制作;利用lift-off技术制作了金薄膜微电极,实现了电极的制作和集成;利用PMMA表面改性键合技术对PMMA电泳芯片进行了键合封装,获得了较高的键合强度,提高了芯片的封装质量。
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5](2003)在《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议纪要》文中认为
二、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人群痰湿质与平和质热结构对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痰湿质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1 中医体质学概述 |
2 痰湿体质的定义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检测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 |
1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工作原理 |
2 红外热成像与证候热力学理论基础 |
3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辨识中医体质 |
4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评估中医体质干预效果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样本量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工具 |
3.2 实验流程 |
3.3 红外成像检测要求 |
3.4 红外热成像仪的操作流程 |
3.5 实验对象的采图姿势要求 |
3.6 三焦、督任脉、脏腑、头面五官的定位方法 |
3.7 观察指标 |
3.8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对象完成情况 |
4.2 受检者的一般资料 |
4.3 实验结果 |
4.4 依从性分析 |
4.5 安全性分析 |
5 讨论 |
5.1 青年人群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热结构特点 |
5.2 青年痰湿体质人群的生理基础 |
5.3 青年痰湿体质人群的发病趋向 |
5.4 青年痰湿体质人群的调体方法 |
6 结语 |
6.1 研究发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和总体结构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创新理论 |
一、宏观创新理论 |
二、创新网络理论 |
三、开放式创新理论 |
第二节 技术创新基础理论 |
一、技术创新定义 |
二、技术创新动因 |
三、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
四、技术创新链理论 |
五、研发(R&D)理论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概念 |
二、外围创新理论 |
三、技术创新商业化理论 |
第四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
一、突破性营销理论 |
二、风险资本理论 |
三、商业模式理论 |
四、产品创新理论 |
第五节 理论述评及展望 |
一、创新理论述评与展望 |
二、技术创新基础理论述评与展望 |
三、技术创新理论核心一外围发展阶段述评与展望 |
第三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一节 机制及机制功能 |
一、机制的涵义 |
二、机制的特点和功能 |
第二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构建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绩效机制 |
四、产业环境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五、国家创新系统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三节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运作及功能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 |
二、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主要机能 |
第四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机制 |
第一节 突破性技术机能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二、自主技术开发 |
三、外部获取技术 |
四、突破性技术开发管理 |
五、突破性技术机能的作用机制 |
第二节 突破性营销机能 |
一、突破性营销及其机能 |
二、突破性营销的主要任务 |
三、突破性营销管理 |
四、突破性营销机能的作用机制 |
第三节 风险资本及其机制 |
一、风险资本及其特点 |
二、风险资本机制 |
第五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中介机制 |
第一节 突破性产品的中介机制 |
一、突破性产品及其开发 |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四、风险资本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五、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产品的机制 |
六、突破性产品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二节 商业模式的中介机制 |
一、商业模式的构建及功能 |
二、突破性技术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三、突破性营销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四、风险资本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五、突破性产品影响商业模式的机制 |
六、商业模式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第六章 案例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 |
一、案例研究法起源及发展概述 |
二、案例研究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
三、案例研究法的基本理论原则 |
第二节 案例研究部署 |
一、本案例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流程 |
二、案例研究背景和案例企业选择的主要标准 |
第七章 天士力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一、中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
二、中药现代化的含义及进展 |
第二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复方丹参滴丸概况 |
二、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复方丹参滴丸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复方丹参滴丸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八章 三一重工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第二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混凝土泵送技术及其产品 |
二、拖泵和泵车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拖泵和泵车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拖泵和泵车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九章 大族激光突破性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 |
一、激光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 |
二、世界及中国激光加工设备产业发展 |
三、国家政策支持 |
第二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 |
一、激光打标技术及产品 |
二、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 |
第三节 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
一、突破性技术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二、突破性营销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三、风险资本影响激光打标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制 |
四、激光打标机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五、商业模式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中介机制 |
第十章 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的跨案例比较 |
第一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及外部环境比较 |
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背景比较 |
二、外部环境比较 |
第二节 案例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比较 |
一、主要驱动机制比较 |
二、主要中介机制比较 |
三、绩效机制比较 |
第三节 跨案例研究结论及案例研究新发现 |
一、跨案例研究结论 |
二、案例研究新发现 |
第四节 案例研究评估 |
一、建构效度评估 |
二、内在效度评估 |
三、外在效度评估 |
四、信度评估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的主要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A 沪深A股上市公司突破性产品概览 |
附录B 案例研究方案 |
附录C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电化学检测的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论 |
1.1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简介 |
1.1.1 MEMS的发展 |
1.1.2 MEMS的特点 |
1.1.3 MEMS的加工方法 |
1.2 毛细管电泳的发展 |
1.3 CE CHIP研究进展 |
1.3.1 芯片毛细管电泳的常用材料 |
1.3.2 芯片加工制作技术 |
1.3.3 芯片检测技术 |
1.3.4 CE Chip检测应用 |
1.4 毛细管电泳集成芯片批量化生产前景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电化学检测的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理论基础 |
2.1 毛细管电泳理论基础 |
2.1.1 双电层 |
2.1.2 电泳 |
2.1.3 电渗 |
2.1.4 淌度 |
2.1.5 分离效率与分离度 |
2.1.6 区带宽度和区带展宽 |
2.2 电化学检测基础 |
2.2.1 伏安法 |
2.2.2 微电极理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电化学检测的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结构和设计 |
3.1 芯片的基本结构 |
3.2 微管道的几何设计 |
3.3 微管道中流体的控制与模拟 |
3.3.1 微流体的特性 |
3.3.2 微流体力学基础 |
3.3.3 微流体在微管道中流动的计算机模拟 |
3.4 毛细管电泳电动进样的控制与模拟 |
3.4.1 毛细管电泳中电动进样的数学模型 |
3.4.2 壁面电荷对微管道中电场分布的影响 |
3.4.3 毛细管电泳芯片中电动进样的计算机模拟 |
3.5 伏安法检测微电极体系的设计 |
3.5.1 伏安法电极体系的构成 |
3.5.2 毛细管电泳芯片中检测电极体系的设计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 |
4.1 电泳芯片原型样机的制作工艺 |
4.1.1 电泳芯片样机的基本制作原理 |
4.1.2 芯片的制作工艺 |
4.1.3 制作工艺讨论 |
4.2 电泳芯片的批量化制作工艺 |
4.2.1 芯片的基本制作原理 |
4.2.2 芯片的制作工艺 |
4.2.3 制作工艺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MMA键合工艺研究 |
5.1 PMMA键合介绍 |
5.2 键合性能的表征 |
5.3 高聚物键合理论基础 |
5.3.1 界面与键合 |
5.3.2 键合理论 |
5.3.3 改性键合 |
5.4 PMMA热压键合研究 |
5.4.1 热压键合工艺流程 |
5.4.2 键合温度和压力对键合强度的影响 |
5.5 PMMA表面改性键合研究 |
5.5.1 改性键合工艺流程 |
5.5.2 键合因素对键合的影响 |
5.6 PMMA键合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芯片的测试及样品检测 |
6.1 实验测试装置 |
6.2 芯片初始进样 |
6.2 微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6.2.1 微电极的伏安特性 |
6.3 检测物的选择及其分离检测 |
6.3.1 检测物的选择 |
6.3.2 尿酸和抗坏血酸的分离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论文总结 |
7.1 电泳芯片的模拟分析和设计 |
7.2 电泳芯片的制作工艺研究 |
7.3 PMMA键合研究 |
7.4 电泳芯片的测试与样品分离检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人群痰湿质与平和质热结构对比性研究[D]. 王雨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2]中国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机制案例研究[D]. 李占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3]中国雾霾的根治[A]. 褚治德. 全国第十四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 2013
- [4]电化学检测的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D]. 朱学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5]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议纪要[J]. 全国第九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工业加热,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