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锁相环全同步视频检波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邓博文[1](2019)在《宽带信号收发仪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雷达和通信技术种类多样、发展迅速,对测试维护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设备测试成本高、搭建测试系统困难、完全满足测试需求不易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具备接收和发射功能的宽带信号收发仪搭载具有可编程能力的数字处理模块,能够将多个传统仪器的功能集成在同一个架构下,不仅降低了测试系统的复杂度,还能明显的提高信号跟踪速度等指标,因此在雷达的测试领域开始崭露头角。本论文基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PXIe-5646模块,通过该公司的LabVIEW开发环境,对其内部可编程数字逻辑进行二次开发,同时自主设计了时钟模块硬件电路、时序电路和接口电路等印制电路板(PCB)组件以扩展其功能、提高其指标,从而搭建了能够满足一大类雷达及通信测试需求的宽带信号收发仪。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要点如下:1、根据功能和指标要求,设计搭建了宽带信号收发仪的整体架构,分析了各个功能模块的意义和要求,为各部分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2、设计了宽带信号收发仪中频模块数字逻辑总体方案,在中频模块的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上实现了脉冲调制、雷达目标距离模拟单元、雷达目标速度模拟单元和双通道测试功能的数字逻辑,完成了基于储频转发的数字信号处理逻辑架构;3、分析了宽带信号收发仪内各个模块对时钟信号的需求,根据该需求研究了双环电荷泵锁相环的性能和原理,并据此选择时钟信号产生模块方案,设计了高质量的时钟产生硬件电路;4、对宽带信号收发仪接口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据此设计了接口硬件电路及控制电路的方案,完成了PXIe接口电路、串行外设接口(SPI)电路和时序电路的硬件设计。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基于储频转发架构设计了宽带信号收发仪的数字逻辑、时钟模块和接口与控制电路,实现了其频率、功率、调制、延时、多普勒频移、时钟等方面的功能和指标,经测试验证能够满足设计需求,目前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某工业测试领域的设备测试和维护中。
史攀[2](2019)在《小型化机载DME测距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测距器是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近程导航设备,与甚高频全向信标配合使用时可确定飞机在空中的位置、到达目的地时间等。可以将飞机导航飞往到地面台作用距离范围中的任意一个地点去,避开繁忙空域,节约燃料和飞行时间等,从而完成有效的区域导航。随着通用航空、国内出口型军机的发展,测距器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我公司小型化机载DME测距器的研制需求,在公司原有基础上开展了大功率低功耗功放设计、电源设计、数字化处理电路设计等工作,实现设备小体积、轻重量、接口标准化要求。论文叙述了机载测距器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设计,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阐述分析了机载测距器系统,介绍了测距器的基本功能及测距的原理;叙述了收发信机电路的设计组成,主要由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和距离测量与计算电路组成,并给出了收发信机架构设计。2、确定了收发信机由发射机及接收机两大功能模块组成的总体设计方案,对其结构外形及安装尺寸进行三维设计,优化内部单元布局、连接方式以保证其维修性、测试性。发射机由功放单元、控制单元组成;接收机由接收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及电源单元组成。经过对功能单元实现的讨论、分析,完成了电路及PCB板设计。信息处理及解算部分采用DSP+FPGA架构实现,完成了软件功能模块的软件编程。3、论文完成了小型化后的测距器试验,给出了调试、测试方案。经过试验测试及试飞验证,本文所设计实现的设备能够满足系统功能和指标要求。论文研制的设备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和接口规范等优点,能够满足目前市场的大部分需求。
佟亦天[3](2019)在《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雷达信号光子生成与接收处理研究》文中认为信息优势是信息化战争的致胜关键,电子战(EW)则是获得信息优势的主要形式和手段。由于雷达在现代军事作战中的广泛使用和显着效果,针对雷达的电子对抗成为现代电子战的重要内容。雷达对抗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提升已方雷达的抗干扰、低截获能力,即要求乙方雷达在防止敌方截获和识别的同时,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以及存在敌方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有效的目标探测;另一方面,提升己方侦察和截获敌方雷达信号的能力,即要求己方侦察机具有宽带、高灵敏的接收和处理能力,能够在有大功率噪声干扰和多种电磁信号的复杂环境中对敌方雷达信号进行截获识别。雷达波形设计是提升雷达抗截获、抗干扰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增加信号带宽、降低信号峰值功率、参数捷变、复杂调制格式、功率管理、超低旁瓣等措施,大幅度降低雷达被截获、被干扰的概率,使其能够在其作用距离上有效探测目标,从而达到“看得到对方但不会被对方发现”的目的。而在诸如超外差接收机、信道化接收机、晶体视频接收机、瞬时测频接收机等众多的电子信号接收技术中,信道化接收技术因采用了频域信道划分的并行接收处理方式,不仅具有极高的截获概率和同时接收时域重叠信号的能力,而且在接收带宽、灵敏度方面具有相对优越性,是当前综合性能最优的电子侦察接收技术。然而,传统微波技术在频率、带宽、噪声等方面对雷达的高频、宽带化发展形成制约。需要新型的技术手段来支持高频、宽带雷达信号的生成和接收处理,以满足雷达对抗的发展需求。基于微波光子学的信号生成方法具有更高的频率和带宽支持能力,以及灵活的调谐能力,从而可以有效解决高频、宽带雷达信号生成及接收处理中面临的技术问题。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关注焦点。然而,现有的微波光子雷达信号生成及接收处理技术尚有诸多基础问题有待解决,如信号的线性度、相参性、可重构性以及噪声性能等。本文基于雷达的基本理论和未来雷达发展需要,围绕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高频、宽带雷达信号生成和接收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致力于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信号生成中的线性度、相参性、可重构能力,以及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光信道化接收处理等问题的解决,促进微波光子技术在雷达对抗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出光电延时匹配的级联光调制光频梳的生成及其锁相方法利用双光频梳拍频可实现微波信号的倍频、变频、参数重构等功能,在微波光子信号生成和接收处理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其关键是需要生成梳齿间隔灵活可调的、相位相互锁定的双光频率梳。传统的激光锁模式光频梳生成方法面临梳齿间隔调谐能力弱、结构复杂以及相互锁相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光电延时匹配的级联光调制光频率梳生成及其相位锁定方法,通过光电延时匹配方法解决了梳齿间隔宽范围调谐下的光频梳稳定性问题,采用双锁相环路分别锁定两个光频梳的中心频率和重复频率,抑制了两个光梳在经过不同的光纤链路后梳齿间相干性的损伤问题,保证了两个光频梳的梳齿间相位的同步。为后续的基于锁相双光频梳拍频的微波光子技术奠定了基础。2.提出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信号光子生成方法调频连续波雷达在目标测距与测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需要发展高载频、超宽范围扫频、高线性度和低相位噪声的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以提高雷达的分辨率等性能。受电子器件的频率和带宽限制,传统的微波技术难以满足现代雷达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参数可重构的FMCW雷达信号光子生成方法,实现了带宽10 GHz、扫频时间30 ms、中心频率分别为10 GHz和242 GHz、扫频非线性分别为116.117 kHz和125.461 kHz的FMCW雷达信号。在调频连续波雷达信号的载频、带宽、时宽、扫频线性度、相位噪声以及可重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可以很好地满足连续波雷达的发展需求。3.提出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线性调频(LFM)脉冲雷达信号光子生成方法在脉冲相参雷达中,需要保证每个雷达发射脉冲信号具有相同的初始相位(即脉间相参),由此可对多个回波信号进行相参积累,提高接收信噪比,并可通过目标回波信号的相位信息,提取多普勒频移,获取目标的速度。针对现阶段光生脉冲雷达方法在调制带宽、时间带宽积、脉宽、脉间相参性以及可重构能力方面的不足,本论文提出了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LFM脉冲雷达信号生成方法,利用锁相双光频梳的梳齿间相位同步特性,提取不同梳齿并拍频获得的脉间相位同步的LFM脉冲信号。实现了6 GHz带宽的Ka波段LFM脉冲信号,并建立了相参雷达实验测试系统,完成了回波信号的相参累加、脉冲压缩以及距离分辨率的测试,验证了本方法在高频、宽带相参雷达中的可用性。4.提出基于双光学频率梳的全光信道化接收技术高宽带、高灵敏、大动态接收是雷达信号接收处理的主要发展目标,信道化接收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然而,受到模数转换器(ADC)的技术限制,传统信道化接收技术面临带宽瓶颈。本论文提出基于锁相双光频梳变频的全光信道化接收方法,利用梳齿间隔不同的锁相双光频梳拍频,实现信号频段的分割,利用正交光电混频进行信号的并行下变频和解调,由此实现了带宽20 GHz,信道宽度500 MHz的信道化接收处理。此方法大幅度提升了信道化接收的带宽,可满足现代电子侦察的发展需求。
罗辰[4](2017)在《高时空分辨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具有高时空分辨特性以及二维大尺度直接测量优势的电子回旋辐射成像(ECEI)诊断的技术实现及其在国际上数个中型托卡马克装置上的应用。工作重点是集成国际上最新的微波诊断技术成果,在东方超环(EAST)装置上设计集成可调变焦前端耦合光路以及新型宽带电子学系统的新一代384道ECEI诊断系统,并实现对该装置内电子温度的大尺度、高精度和高时间分辨的实时二维测量。射电天文学领域中已较为成熟的毫米波天线混频阵列以及准光学技术应用于微波等离子体诊断后即成为ECEI诊断系统的雏形,其中准光学技术的应用在保证成像的灵活性以及毫米波波段的宽带处理能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建造难度和成本,。上世纪末基于微带和印刷电路技术以及二次下混频思路的宽带电子学系统的集成则进一步将ECEI诊断拓展为实时二维测量。标准多通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该系统其与MDSplus服务器的高速通信能力则在提升系统最大时间分辨率的同时降低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门槛。本文重点讨论EAST装置上新一代384道ECEI系统的研制,该系统集成了近年来微波诊断技术的最新结果。具体从准光学耦合,宽带电子学以及多通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这三个子系统的角度展开讨论。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中电子学部分中预期将同时输出的384路、最高400kHz带宽的模拟电压信号,为了实现对384道视频信号的实时高速数据采集和处理,我们研制了一套384道高速数据采集子系统。采集系统硬件方面首先通过12块定制的具备高共模抑制比的高速数模转换器模块以及大容量板载存储的的采集卡实现了384通道的高速连续数据数据采集,接着通过多道高精度触发和时钟信号分路器解决了全部384通道的时序同步难题,配套光隔后可直接接入EAST装置的外触发和时钟信号;另外高速传输内网的搭建使得每次放电后至少高达7.6GB的总数据量仅需半分钟即可传输到数据服务器。同时软件方面通过对基本命令的脚本集成实现了多种采集模式的快速切换以及全自动无人值守采集,其中多种远程监控方式以及异常处理能力也充分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度和连续工作能力。最后该套384道高速数据采集子系统成功用于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中,满足了EAST装置上常规10s放电以及30s长脉冲放电的采集需求,并取得了多种放电参数下具有高采样深度,高采样率,且时序同步的384道数据。为实现二维温度测量中径向的大尺度连续覆盖,我们为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开发了一套新型宽带中频电子学子系统,其带宽是国际上其他ECEI系统的2倍以上,对应托卡马克小截面上超过两倍的径向覆盖范围;另外其视频带宽可达400kHz,能够分辨快离子引发的一些高频模式。该套新型宽带中频电子学子系统已于2011年年底完成了测试,并作为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成功应用于2012年EAST装置的物理实验中,其中高带宽带来的径向大范围连续采样能力为大尺度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平台。本文最后重点讨论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毫米波成像诊断中准光学技术的应用。具体为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设计了 一套可调变焦的毫米波准光学成像子系统。光路设计中克服了真空窗口到等离子体区达2m以上的长距离带来一系列问题,仍实现了垂直方向达l.lcm的最小空间分辨率;同时还集成了远程可控的调变焦特性:光路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端的焦平面在具备达80cm的大尺度径向调节能力,且变焦后垂直方向覆盖能力最大达80cm。经过多次平台实验的检验后,该套成像光路已经应用于2012年的EAST装置的物理实验中,实验中光路可以分辨磁流体动力学模式演化的空间精细结构,且焦平面可跟随EAST装置上各种纵场配置情况下取样区的变化,另外垂直方向覆盖范围也可满足空间大尺度物理对象的研究需求。新一代384道ECEI系统搭建完成后成功应用于EAST装置并得到了初步的成像结果,应用中各子系统的优势得到了对应体现,也为在未来EAST更高参数运行以及更复杂辅助加热及诊断布局的情况下ECEI系统的运行提供了经验。
景苏鹏,郭斌[5](2012)在《采用COSTAS环路的全制式音视频IF锁相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一种能解决全电视制式的音视频锁相环设计,在I2C总线控制下与AFC(数字自动频率控制)相配合,完成了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的快速捕捉锁定与实时追踪,解决了调谐器需要人为操控完成制式转换的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完整设计过程,解决了模块级设计、仿真验证与版图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该设计的电路模块包括偏置电路及其启动电路、基准电压源、FPLL检波器、压控振荡器、窄带FM-PLL、Nf频率合成器、数字AFC、I2C总线控制器等。并对模拟乘法器、COSTAS环鉴频辅助器、VCO振荡控制范围及低噪设计、窄带PD等功能以及完整系统,采用Spectre仿真器进行了仿真验证。电路设计兼顾双极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优点,电路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应用兼容性,并在音视频信噪比、锁相精度等多项性能指标上有了很大提高,使用外围简单且操作灵活。
李晨[6](2011)在《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推动通信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能够实现Gigabit/s传输速率的高速低功耗无线通信系统成为通信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定时同步技术决定了接收端ADC采样信号的信噪比,是接收机正确采样判决的基础,直接影响了ADC采样率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性能,在通信接收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有的定时同步技术大都采用大于或等于奈奎斯特频率的固定采用时钟来恢复信号,功耗较高,难以满足高速低功耗的系统需求。通过对现有定时同步技术的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技术。通过引入一组同频等相位间隔的多相时钟和最大绝对平方和(MASS)的采样控制方法,将ADC采样频率降低到符号率,从而降低了采样功耗;进一步,针对因为时钟数目不足和时钟抖动等可能引入的残留时钟误差,论文提出一种自适应插值滤波的方法,通过将采样值送入自适应插值器来消除残差的影响。所提出的自适应插值滤波器可采用最小均方(LMS)算法和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来更新抽头系数,并对基于这两种算法的插值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性能仿真。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定时同步方法,可通过MASS模块准确选择出最佳采样时钟,而自适应插值可以有效地减少残留时钟误差的影响,从而在符号率的采样条件下较好地完成了同步功能,与其他方法相比,大大降低了系统功耗。
陈雪飞[7](2010)在《谐振参数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微波技术不断发展,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对微波谐振参数的检测一直以来是微波应用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是教研室主要针对微波谐振参数的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试探性地搭建了一套通过式谐振腔谐振参数测试系统。该系统由计算机通过控制总线对信号源进行扫频控制,输出信号耦合到谐振腔后,经过同轴检波器检波,数据采集卡对检波电压进行A/D采样后将数据传输回计算机,经数据处理后得出谐振参数。本文分析了谐振腔基本参数,根据通过式谐振腔谐振频率、Q值和检波器检波电压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推导出了由信号源输入频率和输出端检波电压求解谐振频率和Q值的计算方法,为本文对谐振参数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较详细地分析了锁相环的原理及组成,并对环路滤波器的设计和选择进行了研究,对相位噪声的抑制和杂散的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首先使用ADISimPLL3.1锁相环设计软件对信号源电路进行了仿真和参数优化,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在依据仿真结果设计了锁相环扫频信号源,并对信号源进行了调试和测试。本文同时对检波器的检波原理和技术指标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本文中检波器的技术参数。本文在LabVIEW的开发平台下,配合NI公司研制的USB-6008便携式数据采集卡,实现了系统的读数采样、以及数据处理等。最后通过VC++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调用LabVIEW程序生成的.dll文件,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通过实验,该系统得到应用,验证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运行情况及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各功能模块运行良好,系统操作简便、测量速度较快,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谐振参数的测试。
陈红,吴志红,米红菊[8](2008)在《锁相环同步检波技术及在视频检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电视机的视频检波均采用大信号包络检波电路,后来在集成化的电视机中,视频检波又都采用同步检波方式。虽然这种同步检波比大信号包络检波电路有明显的改进,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做到真正的同步。针对上述不足,介绍一种先进的视频检波方式——锁相环同步检波,他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做到真正的同步。该检波方式在现代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的视频检波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广泛应用。
胡军成[9](2008)在《TCL王牌PDP等离子彩电I2C总线控制电视信号处理电路TDA9321H介绍及应用(上)》文中研究说明一、TDA9321H集成电路简介1.功能特点(1)具有锁相环(PLL)解调电路的多制式图像中频(VIF)放大电路,实现了多制式彩色电视信号无调整化设计;(2)伴音中频(SIF)放大器采用单独输入、单基准信号的图像、伴音准分离(QSS)模式和独立的伴音信号自动增益控制(AGC)电路,使图像、伴音信号分离彻底,
陈晓坤[10](2004)在《新技术在单片式电视机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二、锁相环全同步视频检波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锁相环全同步视频检波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信号收发仪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宽带信号收发仪总体方案设计 |
2.1 宽带信号收发仪的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 |
2.2 宽带信号收发仪的数字系统设计 |
2.3 关键模块分析与应用和开发平台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储频转发技术的雷达信号模拟模块逻辑设计 |
3.1 宽带信号收发仪的逻辑总体方案 |
3.2 脉冲调制模拟单元方案设计 |
3.2.1 脉冲调制实现方式 |
3.2.2 脉冲宽度调制(PWM)的实现 |
3.2.3 脉冲编码调制(PCM)的实现 |
3.2.4 外部调制 |
3.3 雷达目标距离模拟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
3.4 雷达目标速度模拟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
3.5 双通道测试功能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双环电荷泵锁相环的时钟模块设计 |
4.1 时钟信号需求分析 |
4.4.1 中频模块时钟需求分析 |
4.4.2 微波本振时钟需求分析 |
4.2 双环电荷泵锁相环架构和方案 |
4.2.1 电荷泵锁相环原理 |
4.2.2 双环锁相环的架构 |
4.2.3 时钟模块芯片方案及介绍 |
4.3 低相位噪声时钟模块电路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口与控制电路设计 |
5.1 接口及控制电路总体方案设计 |
5.2 PXIe接口电路设计 |
5.2.1 PXIe接口硬件标准 |
5.2.2 基于PXIe总线的控制接口方案 |
5.2.3 PXIe接口电路设计 |
5.3 SPI控制电路 |
5.4 脉冲信号接口电路 |
5.4.1 输出脉冲信号接口电路 |
5.4.2 输入脉冲信号接口电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验证与分析 |
6.1 测试平台和背景 |
6.2 时钟模块测试与分析 |
6.3 宽带信号收发仪功能测试 |
6.3.1 延时功能测试 |
6.3.2 脉冲调制测试 |
6.3.3 多普勒频移功能测试 |
6.3.4 双通道模式功能测试 |
6.4 系统测试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课题结论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小型化机载DME测距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总体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2.1 总体需求 |
2.2 收发信机架构设计 |
2.3 主要技术指标 |
2.4 设备工作原理 |
2.4.1 闪频技术 |
2.4.2 引起距离测量误差的因素 |
2.4.3 提高测距精度的技术措施 |
第三章 收发信机设计方案 |
3.1 总体设计思路 |
3.1.1 发射电路 |
3.1.2 接收电路 |
3.1.3 距离测量与计算 |
3.2 硬件设计 |
3.2.1 天线设计 |
3.2.2 发射机设计 |
3.2.3 接收机设计 |
3.3 软件设计 |
3.3.1 软件环境 |
3.3.2 DSP软件设计 |
3.3.3 FPGA软件设计 |
3.4 结构设计 |
3.4.1 总体设计 |
3.4.2 热设计 |
3.4.3 安全性设计 |
3.4.4 刚性设计 |
3.4.5 维修性设计 |
3.4.6 结构特点 |
3.5 电磁兼容性设计 |
第四章 设备测试 |
4.1 测试方案 |
4.2 测试条件及说明 |
4.3 整机测试 |
4.3.1 发射机控制电压 |
4.3.2 发射脉冲峰值 |
4.3.3 发射脉冲波形 |
4.3.4 发射脉冲频谱 |
4.3.5 发射脉冲编码 |
4.3.6 检波输出 |
4.3.7 双工器开关电压 |
4.3.8 距离测量 |
4.4 测试结果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雷达信号光子生成与接收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雷达技术简介 |
1.2 微波光子学 |
1.3 微波光子学在雷达中的应用现状 |
1.3.1 基于脉冲整形和频率时间映射方法 |
1.3.2 基于双激光器拍频的光生雷达信号生成方法 |
1.3.3 基于电光调制相干拍频的光生雷达信号生成方法 |
1.4 微波光子雷达系统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雷达基本原理与雷达发射信号介绍 |
2.1 雷达基本原理 |
2.1.1 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
2.1.2 低截获概率 |
2.2 雷达信号的基本参数 |
2.2.1 雷达信号的频率 |
2.2.2 雷达发射信号的相位 |
2.3 雷达波形参数 |
2.3.1 调频连续波 |
2.3.2 脉冲波形 |
2.4 雷达信号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相双光频梳原理与生成 |
3.1 光频梳原理 |
3.1.1 光频梳中相干光载波的提取方法 |
3.1.2 基于光电调制的光频梳 |
3.2 锁相双光频梳的原理 |
3.3 光电调制双光频梳的锁相 |
3.3.1 光学锁相环基础 |
3.3.2 基于级联光调制的锁相双光频梳生成 |
3.4 梳齿间隔连续可调光频梳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生调频连续波(FMCW)雷达信号研究 |
4.1 光生FMCW雷达信号生成方法综述 |
4.2 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微波光子FMCW雷达信号生成方法 |
4.2.1 锁相双光频梳FMCW雷达信号生成原理和系统 |
4.2.2 实验结果 |
4.3 系统稳定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生线性调频脉冲雷达信号及其系统演示 |
5.1 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LFM脉冲雷达信号生成技术分析 |
5.2 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LFM相参脉冲雷达信号生成方法 |
5.2.1 锁相双光频梳脉冲雷达信号生成基本原理 |
5.2.2 锁相双光频梳脉冲雷达信号生成特点分析 |
5.2.3 锁相双光频梳LFM脉冲雷达信号生成实施方案 |
5.2.4 光生LFM脉冲信号性能测量 |
5.3 微波光子相参脉冲雷达系统 |
5.3.1 单目标探测 |
5.3.2 距离分辨率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超宽带信号解调方法研究 |
6.1 超宽带电子信号接收需求分析 |
6.2 信道化接收机 |
6.2.1 基本原理 |
6.2.2 频带折叠信道化接收机 |
6.2.3 时分信道化接收机 |
6.3 信道化接收机的指标 |
6.3.1 信道化接收机的灵敏度 |
6.3.2 信道化接收机的交调失真 |
6.3.3 信道化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
6.4 全光信道化接收机 |
6.4.1 全光信道化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
6.4.2 光频梳的生成及锁相双光频梳 |
6.4.3 光波长解复用与正交光混频方案 |
6.4.4 镜像解调方案 |
6.4.5 光信道化实验研究 |
6.4.5.1信道镜像抑制实验 |
6.4.5.2 全光信道化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与创新点 |
7.2 工作展望 |
7.2.1 微波光子软件定义雷达系统 |
7.2.2 多体制雷达信号测试 |
7.2.3 系统集成化设计 |
附录一 缩略语 |
附录二 符号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已授权或公开的发明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高时空分辨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能源问题和受控聚变 |
1.2 托卡马克装置应用于磁约束聚变研究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提要 |
第二章 电子回旋辐射诊断和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 |
2.1 电子回旋辐射诊断 |
2.1.1 从单电子回旋辐射谱到温度诊断 |
2.1.2 聚变领域ECE诊断的早期理论和实验工作 |
2.1.3 ECE诊断的硬件发展和技术进步 |
2.1.4 ECE诊断和汤姆逊散射得到的温度之间的分歧 |
2.1.5 ECE诊断的近期发展 |
2.2 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 |
2.2.1 ECEI系统的硬件组成 |
2.2.2 ECEI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发展 |
2.2.3 国际各大装置上的ECEI系统的准光学设计格局 |
第三章 384道高速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研制 |
3.1 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需求 |
3.1.1 对采集时序同步的要求 |
3.1.2 数字采样的参数需求 |
3.1.3 传输线、差分输入、共模抑制比的参数需求 |
3.1.4 数据传输和存储方面的需求 |
3.2 384道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配置 |
3.2.1 高性能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单元 |
3.2.2 时序同步相关组件 |
3.2.3 数据传输网络及存储相关组件 |
3.3 384道高性能采集系统的实现机制及应用 |
3.3.1 单张采集卡的工作模式及基本应用 |
3.3.2 384道时钟和触发同步 |
3.3.3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命令脚本配置 |
3.3.4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的其他特性 |
3.3.5 384道高速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在EAST装置上的应用 |
第四章 新型宽带中频电子学子系统的开发 |
4.1 ECEI系统中频电子学技术的发展 |
4.1.1 TEXT-U装置上ECEI系统采用的直接检波方案 |
4.1.2 TEXTOR装置上的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 |
4.1.3 TEXTOR装置上的第二代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 |
4.1.4 DIII-D装置上的第三代ECEI宽带中频电子学 |
4.2 EAST装置上的384道ECEI系统的电子学设计 |
4.2.1 中频带宽拓展方案 |
4.3 新型宽带电子学的性能测试 |
4.3.1 ECEI系统电子学测试的一般方法 |
4.3.2 DIII-D装置上ECEI系统的电子学测试 |
4.3.3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电子学测试 |
第五章 可调变焦准光学成像技术在EAST装置上的应用 |
5.1 384道ECEI系统成像准光学的设计思路 |
5.1.1 ECEI系统成像准光学设计的第一步 |
5.1.2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成像光学的设计流程 |
5.2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窗口需求 |
5.2.1 ABCD传输矩阵方法 |
5.2.2 不同面上的束半径和总阵列高度的比值 |
5.2.3 ECEI系统光阑面参数的选取 |
5.2.4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窗口需求 |
5.3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前端光路设计 |
5.3.1 径向焦平面调节特性的设计实现 |
5.3.2 垂直方向变焦特性的设计实现 |
5.3.3 H-Plane上聚焦和准直的设计实现 |
5.4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本振光路设计 |
5.4.1 本振光路设计的出发点 |
5.4.2 本振光路的具体设计方案 |
5.5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光路设计的性能分析 |
5.5.1 射线追迹分析 |
5.5.2 高斯束追迹分析 |
5.5.3 衍射束传输分析 |
5.6 成像准光学子系统的搭建和测试 |
5.6.1 光路平台测试实验组件 |
5.6.2 光路平台测试实验布局及结果 |
5.7 成像准光学子系统的应用 |
5.7.1 窗口和诊断平台布局 |
5.7.2 利用大口径成像数据获得锯齿反转面位置 |
5.7.3 锯齿前兆振荡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
5.7.4 利用二维温度变化率判断ICRF功率沉积位置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微波成像诊断相关工作总结 |
6.1.1 数据采集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 |
6.1.2 宽带电子学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 |
6.1.3 成像光学子系统的相关工作总结 |
6.2 微波成像诊断的未来工作 |
6.2.1 EAST装置上384道ECEI系统的可能系统升级方案 |
6.2.2 J-TEXT装置上的3D-ECEI系统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采用COSTAS环路的全制式音视频IF锁相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接收回路构成 |
2.1 高频调谐器(高频头) |
2.2 中频放大级 |
2.3 视频检波级 |
2.4 视频放大级 |
2.5 伴音通道 |
2.6 ANC与AGC |
2.7 扫描电路 |
2.8 同步电路 |
3 带鉴频辅助的COSTAS环路结构及数学模型 |
4 锁相环环路结构设计与分析 |
5 锁相环环路结构仿真与测试 |
6 小结 |
(6)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高速通信系统的发展 |
1.1.2 高速通信系统研究中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定时同步原理 |
2.1 同步的基本原理 |
2.2 定时同步的基本方法 |
2.3 外同步方法 |
2.3.1 插入导频法 |
2.3.2 开/闭环滤波法 |
2.4 自同步法 |
2.4.1 微分整流法 |
2.4.2 包络检波法 |
2.4.3 数字锁相法 |
2.4.4 最大平均功率法 |
2.5 定时误差检测算法 |
2.5.1 最大似然算法 |
2.5.2 Gardner 检测算法 |
2.5.3 Mueller&M(?)ller 检测算法 |
2.5.4 早迟门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倍速采样的定时同步方法 |
3.1 基于锁相环的定时同步 |
3.1.1 锁相环原理 |
3.1.2 基于锁相环的全数字定时同步电路 |
3.2 全数字方法中的插值原理 |
3.2.1 插值的理论分析 |
3.2.2 插值滤波器的属性 |
3.2.3 插值的实现 |
3.3 全数字定时同步方法的电路结构 |
3.3.1 控制器 |
3.3.2 插值器 |
3.3.3 定时误差检测器 |
3.3.4 环路滤波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方法 |
4.1 符号率采样实现定时同步的问题分析 |
4.2 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电路 |
4.3 符号率同步的实现 |
4.3.1 多相时钟采样 |
4.3.2 最大绝对平方和采样控制 |
4.4 消除残留误差的自适应插值方法 |
4.4.1 LMS 算法 |
4.4.2 基于LMS 算法的自适应插值方法 |
4.4.3 RLS 算法 |
4.4.4 基于RLS 算法的自适应插值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路的性能分析及仿真验证 |
5.1 采样控制的性能仿真 |
5.2 基于SIR 的插值补偿性能的理论分析 |
5.3 系统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件 |
(7)谐振参数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谐振器的基本参数 |
1.1.1 谐振波长λ_0 |
1.1.2 品质因素Q_0 |
1.1.3 特性阻抗ξ_0 |
1.2 论文结构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谐振参数检测的方法 |
2.1 谐振参数测量的典型方法 |
2.1.1 测量线法 |
2.1.2 反射法扫频测量 |
2.2 谐振参数在线检测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源的组成和原理 |
3.1 PLL 频率合成的原理与组成 |
3.1.1 鉴相器 |
3.1.2 环路滤波器 |
3.1.2.1 环路滤波器的分类 |
3.1.2.2 最佳环路带宽设计 |
3.1.3 压控振荡器 |
3.1.4 锁相环的数学模型 |
3.2 锁相环的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
3.2.1 锁相环路的噪声来源 |
3.2.2 锁相环对相位噪声的抑制 |
3.3 PLL 的杂散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源的制作 |
4.1 锁相环芯片ADF4153 |
4.1.1 ADF4153 简介 |
4.1.2 ADF4153 工作原理 |
4.2 信号源的仿真 |
4.3 信号源的制作 |
4.3.1 信号源的电磁兼容设计 |
4.3.2 信号源PCB 电路板的设计和加工 |
4.3.3 信号源的控制和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部分 |
5.1 检波器 |
5.1.1 检波器的基本原理 |
5.1.2 检波器的技术指标 |
5.2 数据采集卡 |
5.3 虚拟仪器 |
5.4 控制和测试程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6.1 谐振参数检测系统的实验 |
6.2 误差源简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锁相环全同步视频检波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信号收发仪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D]. 邓博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小型化机载DME测距器设计与实现[D]. 史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基于锁相双光频梳的雷达信号光子生成与接收处理研究[D]. 佟亦天.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高时空分辨电子回旋辐射成像诊断技术的研究[D]. 罗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5]采用COSTAS环路的全制式音视频IF锁相环设计[J]. 景苏鹏,郭斌. 电子与封装, 2012(09)
- [6]基于符号率采样的定时同步研究[D]. 李晨.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谐振参数在线检测系统的研制[D]. 陈雪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8]锁相环同步检波技术及在视频检波中的应用[J]. 陈红,吴志红,米红菊. 现代电子技术, 2008(15)
- [9]TCL王牌PDP等离子彩电I2C总线控制电视信号处理电路TDA9321H介绍及应用(上)[J]. 胡军成. 家电检修技术, 2008(06)
- [10]新技术在单片式电视机中的应用[J]. 陈晓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