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大集团直接控股如意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泉[1](2020)在《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环保、安全、生活质量愈加重视,建筑装配化的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虽然装配式建筑整个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的支持,但是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新成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挑战,如何应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集团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只进行了大方向战略定位,并未对其延伸发展作出更多指引,因此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向集团提出自身的发展定位就显的具有重要性,也成为企业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战略发展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的学习,以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战略研究的外部分析手段PEST模型,行业分析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理论”分析,再分析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内部各个影响因子,然后结合SWOT分析模型,分析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探索和研究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的战略。通过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一系列因素的分析,根据战略发展的相关理论,得出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和业务层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并通过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从文化制度、人力资源、财务资金等多个方面予以支持,保障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研究主要针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想法,以期对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和整个装配式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可借鉴的成果。
郭秋彤[2](2020)在《大股东与股权投资机构参与配套融资是否会提高公司并购绩效?》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证监会在2011年8月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支持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同步进行,明确了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以同时通过定向增发募集部分配套资金。在并购活动中,公司的股权结构及股东背景对于实现积极的并购绩效十分重要。作为公司所有者的股东拥有关于公司并购交易的最终决定权,股东的持股比例及其身份属性直接对公司并购的数量和质量产生作用。与此同时,并购市场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很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股权投资机构愈发活跃于并购市场当中。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具备认证功效和监督功效,其投资的企业通常优质且盈利能力强,此外股权投资机构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并购绩效。随着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股权投资机构的不断增加,股权投资机构持股上市公司的现象愈发普遍,很多并购事件都与其有关。在此背景下,作为公司控制权的所有者和重要参与者的大股东和股权投资机构参与配套融资会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因此本文从大股东和股权投资机构这个切入点来分析其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的并购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大股东、股权投资机构和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在理论支持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股东、股权投资机构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并为实证部分的研究做了假设;实证部分中,选取2013-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通过配套融资方式进行的506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以每股收益EPS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后得到结论:(1)大股东参与配套融资的并购短期绩效相对较低;(2)股权投资机构参与配套融资对并购绩效没有显着影响;(3)大股东较强的控制权能够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该合理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并购行为,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简化并购审批程序;(2)监管部门应当规范股权投资市场,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股权投资机构的积极治理作用;(3)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帮助中小投资者了解到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的动机及其可能的后果。
李依阳[3](2019)在《关联交易下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以远大控股重大资产重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关联交易这种经济行为具有双面性,在一方面,它可以节约企业寻找进行交易的对象和谈判的时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也容易成为美化企业财务报表的工具,关联交易的非公允性使得难以发现的交易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的IPO制度相较于欧美国家具有特殊性,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十分集中,监管制度还需完善,所以利益输送问题较为严重,而关联交易作为其中主要的手段,损害了公司的价值,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切身权益。在中国,关联交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研究发现,随之而来企业经济活动的次数也在不断增长,在2013年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次数呈现上升态势。由于关联交易现象在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为关联交易的转移提供了便利,受到了市场的关注。证券市场在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发展趋于完善,在关联交易下进行利益输送的次数也在增加,随着经证券交易所通报和各大媒体报道的案件不断爆出,让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压,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披露之后,非公允关联交易肆虐的的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企业也采取了一定策略进行应对,让操作隐蔽化,所以,对关联交易下利益输送问题在当前也具有必要性。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采取了案例研究方法。首先,对进行关联交易涉及的两家企业——远大控股公司和远大物产公司进行了介绍,同时交代了关联交易方案和过程;接着,基于远大控股的案例,试图通过分析关联交易的具体形式,结合业绩承诺方案与业绩补偿方案,指出在关联交易之下,远大控股公司存在被侵占的风险,接着对关联交易双方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段、动因、经济后果进行分析,试图在评价企业关联交易的经济后果的同时,弄清远大控股关联交易下的利益输送问题;最后,对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得到案例启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发现:远大控股的关联交易案例疑似存在着在利益输送行为。从短期来看,经过此次关联交易,对于远大控股公司,企业经过此次关联交易,没有能够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反而在经营指标有所下降,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消极影响;与此同时,中小投资者因为股价下跌造成了经济损失。本文在分析案例涉及的利益输送问题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与政策;规范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和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业务。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基于远大控股的案例分析具有较强的实务作用,丰富了关联交易下利益输送的研究,并提供新的案例证据。第二,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现状,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投资和关联交易两个角度提出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建议,有利于还证券市场一个安全的环境,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正。
乔印久[4](2018)在《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的传染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企业集团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集团企业成员之间股权结构多样复杂,内部关联交易频繁且错综复杂,使得信用风险在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传染的本质、机理、度量和风险控制已成为集团企业成员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9-2014年集团企业成员为样本,提出两种预测经营性净现金流的方法。一是由当期会计科目余额、发生额及其他要素进行线性回归预测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研究发现同期自变量回归预测同期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效果较好。二是采用营运资金周转创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方法预测未来剩余现金流,提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增加额等于期初流动资产乘以流动资产增长率,再乘以流动资产转化为现金的加权变现率。以剩余现金流是上市集团子公司偿还债务的唯一来源为出发点,提出上市集团子公司发生信用风险的原因是子公司在债务到期时点剩余现金流量小于到期需要偿还债务金额,提出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的根本原因在于子公司之间关联交易改变交易主体各自的营运资金周转状况,引起各自剩余现金流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发生信用风险传染。在假定剩余现金流服从随机过程情况情况下,分析上市集团母公司对一个及两个子公司一般担保和连带情况下信用风险传染的概率和信用风险传染路径,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结论。最后,本文提出了信用风险传染系数概念,反映了两个企业发生交易行为引发的信用风险传染对失去现金流入企业的信用风险影响的大小,探讨了上市集团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系数的性质,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结论。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传染系数概念对实际金融工作者了解和计量信用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熊兵[5](2017)在《基于投融资策略的施工企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12年开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开始进入“L型”发展状态,且“L型”状态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将迎来“高成本时代”,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并且建筑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市场化管理的行业之一,竞争十分激烈。这些因素导致目前中国的施工企业面临两个趋势和一种状态:即利润越来越低、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以及机会与危机并存的状态。如何在新环境下寻找施工企业的发展出路,是所有施工企业必须面对和努力解决的难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性问题和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投资拉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14年以来,PPP模式成了政府融资渠道创新的一大亮点。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促进施工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以及较高的利润空间。同时,全方位的价值链创新承包模式,将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到施工企业的战略框架中,通过价值链的联合或者联盟,实现外部利益相关群体的价值链有效耦合,创造出更新、更大的价值。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下,国内施工企业在经济转型和扩大投资规模的复杂环境中,如何通过投融资策略,实现企业完美转型或升级,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本文运用投融资、规模经济、博弈竞争等理论,以投融资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策略手段,从竞争策略的选择、适应及企业发展三个层次,构建施工企业发展模式,提出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对策,对于指导与推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建筑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投融资相关文献、企业发展模式相关文献等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对本文研究涉及的PPP、TOT、TOD、以及资产证券化和投融资模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与说明,对本文研究所应用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规模经济理论、Bertrand竞争博弈理论、微分对策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产业链和区块链技术及蒙特卡洛算法),进行了介绍。第三章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需求分析。从国家“十三五”规划入手,从国家宏观面剖析目前环境下的建筑市场的巨大需求。从不同的区域发展分析建筑市场机遇和区域市场机遇。通过分析与梳理可知,对施工企业而言,不仅在宏观层面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行业和区域以及其他领域,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施工企业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可以在建筑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做大企业的营业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四章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与模式。通过构建建筑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及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存在规模经济,施工企业必须做大规模以寻求发展。论文结合Bertrand寡头竞争模型建立了施工企业的Bertrand竞争博弈模型;通过将“小投资”作为变量,构建了施工企业微分对策模型。基于模型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从投融资模式的改变,导致施工企业盈利模式的重构,进而阐述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的相关内容和竞争策略。该章内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理论基础。第五章投融资策略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施工企业基于投融资策略的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风险环境,从企业层面对“四结合”“一联盟”发展模式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项目层面分析了投融资项目面临的风险环境和风险因素识别;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了施工企业投融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为施工企业采取投融资策略的发展模式,搭建了风险保障基础。第六章施工企业投融资发展模式选择研究。在构建竞争模型和风险分析后,针对目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环境,提出了施工企业在采取投融资策略条件下的发展模式。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对业务调整与投融资的结合(简称为“业融结合”)、组织调整与投融资的结合(简称为“组融结合”)、技术调整与投融资的结合(简称为“技融结合”)、产业调整与投融资的结合(简称为“产融结合”),以及沿建筑业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组成企业联盟(简称为“企业联盟”),即“四结合”“一联盟”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第七章施工企业投融资发展模式选择案例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佐证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下的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以国有C企业为例详细解释了在基于Bertrand双寡头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的过程,并详细介绍了 C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中选择投融资策略的过程,以及投融资策略驱动企业发展模式转变,证明了新的发展模式可以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第八章总结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分析本文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韩元亮[6](2016)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也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必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寻求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重组、合并、收购组成规模庞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的出现,在同一控制人下的我国上市公司形成了许多系族企业,例如复兴系、华润系以及大型央企集团。而这些企业集团的形成,部分取代了市场交易,将部分外部经济活动在集团内部完成,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发展。而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进行研究,近几年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的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的很多研究结论也不一致,学术界对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有效还存在争议。正因为如此,本文通过阐述了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相关理论,把我国在同一控制人下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系族企业集团,将各上市公司看作是同一控制人企业集团下边的分部,选取2009年-2014年中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通过现金流量敏感系数测度模型对我国系族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进行了测度,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总体运行是有效的。然后,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合学术界最前沿的理论和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因素分析,找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原因,总结全文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并指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应该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李小欢[7](2016)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医药产品是人类防御、治疗疾病的必需品,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医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还很落后,新药研发能力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要实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效率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省份、不同子行业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何差异?不同区域在有限的技术创新投入下产出如何?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效率进行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系统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深入分析总结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并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现状以及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1995-2014年不同区域、不同省市、不同子行业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而后运用DEA模型测算201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分区域、分省市、分行业、分所有制的技术创新效率,并进行聚类分析;接着运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对1995-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动态分析;最后,给出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可行性建议。通过研究可以发现,1995-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效率得到改善。从三大区域看,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效率提升最快;从23省市看,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天津、上海等省市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相对较快;从三大子行业看,化学药品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技术研发效率增长最快,技术转化效率出现下降。
王铁军[8](2016)在《如意的升级路线》文中研究表明如意集团将收购控股子公司远大物产的少数股权,从而实现全资控股,以打造更优服务、更低风险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并向真正的国际化企业集团迈进。停牌近6个月后,连云港如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如意集团")于2月15日复牌。这家由农产品生产批发起家的公司,转型大宗商品贸易商之后,其期现结合的模式收获了不少好评,被视为国内首家期现结合并且运营良好的公司。本次长时间停牌,是为了收购控股子公司远大物产其他股东持有的少数股权,在理顺管理关系的同时,开启新一轮的扩张动作。这一系列整合扩张,意味着它开始筹谋争取某些品类商品的定价权,这是由一般大公司迈向强大公司的必经之路。
肖玲英[9](2014)在《控制人性质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资本成本是企业经营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资本配置和流向。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很可能通过盈余操控手段粉饰自身业绩以获取股权融资。以前关于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计盈余方面,对隐蔽性更高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相对缺乏。而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控制人性质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那么控制人性质对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以2010-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控制人性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控制人性质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高,政府保护效应能降低投资者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回报率要求;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高,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导致管理者和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投资者通过提高风险溢价弥补其面临的不确定风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受控制人性质影响,国有控股性质会削弱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的正向关系。根据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完善政府职能;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积极发展债务市场。这对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曹宇黎,韩晶[10](2008)在《谁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雁”——“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揭晓》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7月15日,上海世贸商城,一份反映纺织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和竞争力的榜单隆重揭晓。从国家的高度透视一个行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多年主办的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测评活动,依托对本行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权威统计,让全行
二、远大集团直接控股如意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远大集团直接控股如意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一、本文撰写的章节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定性分析研究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
二、国内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战略管理理论基础 |
一、战略管理的概念 |
二、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
三、战略管理类型 |
第三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P) |
二、经济环境(E) |
三、技术环境(T) |
四、社会文化环境(S)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
二、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
三、替代品威胁 |
四、购买者议价能力 |
五、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四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公司介绍 |
二、组织架构 |
第二节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一、财务能力分析 |
二、人力资源分析 |
三、运营能力分析 |
四、市场分析 |
五、营销分析 |
第三节 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内部) |
二、劣势分析(内部) |
三、机会分析(外部) |
四、威胁分析(外部) |
第五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公司战略的制定 |
一、公司的愿景 |
二、公司的使命 |
三、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二节 公司的战略选择 |
一、相关多元化战略的选择 |
二、公司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第六章 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战略实施原则 |
第二节 内部保障机制 |
一、建立与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产品管理体系 |
二、构建企业文化 |
三、人力资源保障 |
四、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
五、加强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战略联盟 |
一、与科研院校合作 |
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股东与股权投资机构参与配套融资是否会提高公司并购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并购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
2.2 大股东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
2.3 股权投资机构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
2.4 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并购相关理论 |
3.1 并购动因理论 |
3.2 股权结构理论 |
3.3 股权投资机构功效假说 |
第四章 大股东参与配套融资的并购案例分析 |
4.1 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资源整合: 如意集团并购远大物产 |
4.2 上市公司战略转型: 升华拜克并购炎龙科技 |
4.3 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实证假设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变量选取 |
5.4 实证模型 |
5.5 描述性统计 |
5.6 相关性检验 |
5.7 实证回归结果 |
5.8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含义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关联交易下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以远大控股重大资产重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影响利益输送的因素 |
1.2.2 利益输送行为的形式 |
1.2.3 进行关联交易的动机 |
1.2.4 现有文献评述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关联方 |
2.1.2 关联交易 |
2.1.3 业绩承诺 |
2.2 契约理论 |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信号传递理论 |
2.5 协同效应 |
3 远大控股公司案例介绍 |
3.1 公司简介 |
3.1.1 远大控股公司 |
3.1.2 远大物产公司 |
3.2 远大控股关联交易方案及过程 |
3.2.1 关联交易方案 |
3.2.2 关联交易过程回顾 |
3.2.3 关联交易前后股权关系 |
3.2.4 业绩承诺方案 |
3.2.5 业绩补偿方案 |
4 远大控股公司案例分析 |
4.1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背景 |
4.1.1 公司治理的背景 |
4.1.2 相关法律制度的背景 |
4.2 远大控股利益输送的动机 |
4.2.1 调节利润达到融资目的 |
4.2.2 粉饰报表同时实现个人利益 |
4.2.3 隐瞒潜在的风险 |
4.3 远大控股利益输送的具体手段 |
4.3.1 巨额期货持仓实现高业绩 |
4.3.2 经营数据存在疑点 |
4.3.3 高溢价收购标的资产 |
4.3.4 业绩承诺增强投资者信心 |
4.4 经济后果分析 |
4.4.1 财务指标分析 |
4.4.2 业绩承诺实现情况 |
5 案例启示和建议 |
5.1 对公司管理层的启示 |
5.1.1 优化股权结构 |
5.1.2 健全企业内部监管制度 |
5.2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
5.2.1 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与政策 |
5.2.2 规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
5.2.3 规范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业务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4)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的传染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风险及上市集团子公司经营风险 |
2.1.2 信用风险 |
2.1.3 企业集团 |
2.2 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
2.2.1 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研究现状 |
2.2.2 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上市集团子公司现金流、营运资金及偿债能力研究 |
3.1 上市集团子公司现金流研究 |
3.1.1 上市集团子公司现金流的影响因素 |
3.1.2 基于CFaR模型的上市集团子公司现金流风险度量 |
3.1.3 上市集团子公司现金流风险的实证研究 |
3.2 上市集团子公司营运资金研究 |
3.2.1 营运资金 |
3.2.2 上市集团子公司营运资金情况 |
3.3 上市集团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
3.3.1 企业偿债能力 |
3.3.2 上市集团子公司偿债能力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4.1 信用风险传染效应 |
4.1.1 蝴蝶效应 |
4.1.2 破窗效应 |
4.1.3 多米诺骨牌效应 |
4.2 上市集团子公司信用风险产生 |
4.2.1 筹资活动引起的信用风险 |
4.2.2 经营活动引起的信用风险 |
4.2.3 投资活动引起的信用风险传染 |
4.3 基于关联交易行为的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4.3.1 采购销售类关联交易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4.3.2 担保行为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4.3.3 拆借类关联交易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4.4 营运资金视角分析信用风险传染路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市集团母子公司担保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1 上市集团企业母子公司保证担保行为 |
5.2 母子公司担保行为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2.1 母子公司担保行为产生的信用风险原因 |
5.2.2 母子公司担保行为信用风险传染的过程 |
5.3 母公司对一个子公司保证担保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3.1 一般保证担保和连带保证担保风险传染路径 |
5.3.2 两种担保方式下信用风险传染数学解析表达 |
5.3.3 一般担保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3.4 连带担保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4 母公司对两个子公司分别担保行为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4.1 基本假设 |
5.4.2 信用风险传染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市集团母子公司间信用风险传染度量 |
6.1 信用风险传染度量指标及其性质 |
6.1.1 上市集团成员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度量指标计算方法 |
6.1.2 上市集团成员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度量指标性质 |
6.2 母公司对一个子公司保证担保行为的信用风险传染系数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沪深两市A股上市集团子公司名单(2009-201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投融资策略的施工企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国内外行业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投融资相关文献 |
1.2.2 企业发展模式相关文献 |
1.2.3 风险投资与发展模式相关文献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施工企业投融资主要模式 |
2.1.1 PPP模式 |
2.1.2 TOT模式 |
2.1.3 TOD模式 |
2.1.4 资产证券化 |
2.2 项目投融资与风险管理 |
2.2.1 项目投融资 |
2.2.2 项目风险管理 |
2.2.3 项目投融资风险 |
2.3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3.1 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 |
2.3.2 蒙特卡洛算法 |
2.3.3 Bertrand模型 |
2.3.4 微分对策理论 |
2.3.5 区块链理论 |
3 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需求分析 |
3.1 宏观政策与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需求 |
3.1.1 政策目标 |
3.1.2 政策举措 |
3.2 行业发展与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需求 |
3.2.1 轨道交通 |
3.2.2 公路交通 |
3.2.3 水环境治理及海绵城市 |
3.2.4 地下综合管廊 |
3.2.5 机场建设 |
3.2.6 新能源 |
3.2.7 文化体育设施 |
3.2.8 其他行业 |
3.3 区域发展与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需求 |
3.3.1 京津冀区域 |
3.3.2 沿长江经济带 |
3.3.3 “一带一路”区域 |
3.3.4 其他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与模式 |
4.1 建筑业规模经济分析 |
4.1.1 成本函数构建 |
4.1.2 建筑业规模经济实证分析 |
4.2 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模型 |
4.2.1 Bertrand竞争博弈模型 |
4.2.2 “小投资”微分对策模型 |
4.3 投融资项目融资方案及优化模型 |
4.3.1 蒙特卡洛算法的应用 |
4.3.2 蒙特卡洛算例研究 |
4.4 施工企业盈利模式重构 |
4.5 施工企业投融资策略选择 |
4.5.1 施工企业投融资市场策略选择 |
4.5.2 施工企业投融资竞争策略选择 |
4.6 本章小结 |
5 投融资策略实施风险管理 |
5.1 施工企业投融资风险识别 |
5.1.1 企业层面风险识别 |
5.1.2 项目层面风险识别 |
5.2 基于区块链理论的施工企业投融资风险评估 |
5.2.1 投融资项目的区块划分 |
5.2.2 诚信赋值与评估有效性 |
5.3 基于区块链理论的施工企业投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
5.3.1 风险防范原则 |
5.3.2 基于区块链的风险管理体系构架 |
5.3.3 基于区块链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
5.4 本章小结 |
6 施工企业投融资发展模式选择研究 |
6.1 施工企业业融结合发展模式 |
6.1.1 业融结合的优势 |
6.1.2 业融结合的方式 |
6.1.3 业融结合的条件 |
6.2 组融结合发展模式 |
6.2.1 内部组融结合发展模式 |
6.2.2 外部组融结合发展模式 |
6.3 技融结合发展模式 |
6.3.1 技融结合的成因 |
6.3.2 建筑工业化 |
6.3.3 新材料研发 |
6.3.4 新设备研发 |
6.4 产融结合发展模式 |
6.4.1 产融结合的含义与优势 |
6.4.2 产融结合的必要条件 |
6.4.3 产融结合的类型 |
6.4.4 产融结合的主要方式 |
6.5 企业联盟发展模式 |
6.5.1 企业联盟的发展及其成因 |
6.5.2 PPP企业联盟的兴起 |
6.5.3 PPP企业联盟与产业联盟 |
6.6 施工企业基于投融资策略的发展模式选择 |
6.6.1 施工企业融资方式选择 |
6.6.2 施工企业投资方式选择 |
6.6.3 投融资策略下施工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
6.6.4 投融资策略下施工企业发展模式选择的保障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7 施工企业投融资发展模式选择案例研究 |
7.1 施工企业C背景介绍 |
7.1.1 企业简介 |
7.1.2 投融资策略的初级阶段 |
7.1.3 投融资策略的大发展阶段 |
7.2 基于BERTRAND模型的C企业投融资策略博弈分析 |
7.2.1 博弈双方主动降低融资成本 |
7.2.2 博弈双方增加投资规模 |
7.3 C企业投融资策略与发展模式分析 |
7.3.1 C企业投融资策略分析 |
7.3.2 C企业投融资策略驱动下的发展模式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评述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涵义 |
2.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 |
2.3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ECM)关系 |
2.4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 |
2.4.1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和交易成本理论 |
2.4.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和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财务协同、融资有序理论 |
2.5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与无效之争 |
2.5.1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 |
2.5.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 |
2.5.3 综合评述 |
3. 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测度方法 |
3.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测度模型及评价 |
3.1.1 测度方法评价 |
3.1.2 测度方法选择 |
3.1.3 测度方法的使用和完善 |
3.2 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评价方式 |
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1 样本细化选取的原则 |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结果分析 |
4.2.1 样本上市公司总体分布统计 |
4.2.2 基于全部样本的评价 |
5.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外部资本市场化程度 |
5.1.2 股权集中度 |
5.1.3 公司治理水平 |
5.1.4 企业特征 |
5.2 模型构建 |
5.2.1 变量的选取和定义 |
5.2.2 回归模型的建立 |
5.2.3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
5.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1 对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2 对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4 模型回归检验结果及分析 |
5.4.1 相关性分析 |
5.4.2 方程拟合度和共线性诊断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有关建议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表A.1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的系族企业集团(324家) |
表A.2 内部资本市场无效的系族企业集团(192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医药制造业 |
2.1.2 技术创新绩效 |
2.1.3 技术创新能力 |
2.1.4 技术创新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2.2.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6 价值链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外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
2.3.2 国内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 |
2.3.3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外部因素 |
3.1.2 内部因素 |
3.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选取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3.2.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
3.2.3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
3.3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方法 |
3.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
3.3.2 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
4.1 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医药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
4.1.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
4.1.3 国内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案例分析及启示 |
4.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4.2.2 不同区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测算与结果分析 |
4.2.3 不同省市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测算与结果分析 |
4.2.4 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测算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研究 |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5.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静态分析 |
5.2.1 不同区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5.2.2 不同省市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5.2.3 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5.2.4 不同所有制医药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结果与分析 |
5.3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分析 |
5.3.1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变化 |
5.3.2 不同区域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变化 |
5.3.3 不同省市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变化 |
5.3.4 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变化 |
5.3.5 不同所有制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动态变化 |
5.4 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 |
6.2 提高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及成果 |
后记 |
(9)控制人性质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 |
1.2.2 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 |
1.2.3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控制人性质的含义 |
2.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含义及其计量 |
2.2.1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含义 |
2.2.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操控方式和计量 |
2.3 权益资本成本含义及其计量 |
2.3.1 权益资本成本的含义 |
2.3.2 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 |
2.4 权益资本成本影响机制的理论基础 |
2.4.1 终极控制权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1 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产生背景 |
3.2 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2.1 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 |
3.2.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 |
3.2.3 不同控制人性质下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与权益资本成本 |
第4章 实证检验 |
4.1 变量定义及计算 |
4.1.1 被解释变量定义及估算 |
4.1.2 解释变量定义及估算 |
4.1.3 控制变量选取 |
4.2 研究模型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 实证分析 |
4.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4.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4.4.4 稳健性检验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完善政府职能 |
5.2 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 |
5.3 改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5.4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5.5 积极发展债务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远大集团直接控股如意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LZ市A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清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2]大股东与股权投资机构参与配套融资是否会提高公司并购绩效?[D]. 郭秋彤. 山东大学, 2020(10)
- [3]关联交易下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以远大控股重大资产重组为例[D]. 李依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上市集团与子公司间信用风险的传染机理研究[D]. 乔印久.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基于投融资策略的施工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 熊兵. 武汉大学, 2017(06)
- [6]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经验数据[D]. 韩元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7]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 李小欢.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2)
- [8]如意的升级路线[J]. 王铁军. 农经, 2016(03)
- [9]控制人性质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研究[D]. 肖玲英. 湖南大学, 2014(04)
- [10]谁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雁”——“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揭晓[J]. 曹宇黎,韩晶. 中国服饰,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