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CS-96的新型车速检测显示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穆常苹[1](2020)在《大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耕深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型拖拉机作为农耕的重要工具,在多种复杂环境下作业是考验拖拉机作业性能的基本条件,而拖拉机耕深控制是现代农业机械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我国对于拖拉机耕深控制的研究局限于耕深调解方案的单一因素上,而多因素的研究较为浅显。因此,本文针对实际作业环境并结合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阻力-位置-滑转率三参数调节的耕深控制方式,可有效提高耕作质量。对大型拖拉机耕深控制方案进行设计。首先根据电液悬挂系统功能原理,对关键核心部件进行选型设计,并通过分析论证不同耕深调节方式的优缺点,然后设计阻力-位置-滑转率调节方案,分析其原理设计流程图,进而结合选型建立其数学模型,并对其搭建仿真模型验证作业机组的稳态性。对大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和耕深控制算法进行建模与分析。首先结合拖拉机作业机组非线性的特点,对电液悬挂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对比分析多种控制算法,选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和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并设计控制器。同时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对比分析两种算法的响应特性,进而证明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响应时间短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具备优良的响应特性与抗干扰性能。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的耕深调节方案进行仿真验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首先分别分析上壤比阻均值为3N/cm2,4N/cm2,5N/cm2时阻力-位置调节与阻力-位置-滑转率调节的仿真曲线。经对比分析,验证了阻力-位置-滑转率调节方案的优良性能,史能适应复杂多变的耕作环境。进行控制器设计和试验研究。结合现有试验条件,以STC89C52RC为主控芯片完成控制系统主程序及主要模块了程序的设计与开发,进而搭建出田间犁耕试验平台,针对本文设计的控制算法和调节方案分别开展了田间对比试验,从而验证了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阻力-位置-滑转率调节方案能够实现预期功能。
马浩越[2](2019)在《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年递增和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上车辆追尾事故变得愈发频繁,及时有效的车辆防撞预警是防止车辆追尾碰撞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和ZigBee传输技术对前方车辆检测、前方车辆测距、车-车通信系统和汽车防撞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为了减少前方车辆检测过程中过多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车辆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率,本文根据高速公路道路设计规范和行车环境特点,对车载相机采集到的前方车辆图像设置了感兴趣区域ROI,利用基于Adaboost和Haar特征的前方车辆检测算法对ROI进行检测,并通过先验知识对车辆检测结果进行车辆存在性验证,为后文的车辆测距提供准确的车辆图像。其次,根据我国小汽车车牌蓝底白字的特点,设计了基于颜色特征与投影信息的车牌定位算法,通过对车牌的定位,获得车牌图像的宽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车牌大小固定与相机成像原理完成对前方车辆的测距。然后搭建了基于ZigBee技术的车-车通信系统,利用VK162速度传感器和SG-230型踏板行程测量仪实时采集前车车速、前车制动踏板状态和本车车速,并使用Xbee-Pro S3B通信节点和Arduino Uno R3开发板建立车-车通信模块。最后在传统TTC预警模型的基础上,基于PreScan8.5.0和MATLAB/Simulink平台对前车紧急制动工况进行仿真,获得前车紧急制动工况下的安全防撞预警时间阈值,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仿真试验结果进行拟合,从而构建基于车-车通信和车辆行驶状态的汽车防撞预警模型。为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PreScan软件中搭建了基于车-车通信和视觉感知技术的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对本文提出的预警模型与传统TTC预警模型在前车紧急制动工况下进行了对比测试,并分析了测试结果。通过对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验证了综合使用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和车-车通信技术,可以提高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在紧急工况下的工作准确性,对于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避免高速公路追尾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文斐[3](2018)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同步碎石封层车在进行沥青和碎石同步洒布之前需要对道路、桥面表层进行检测,根据表面平整度,路面宽度控制沥青和碎石的喷洒量。目前采用的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常出现不能零起步喷洒、石料喷洒不均、沥青计量不准等现象,为提高公路护养、维修质量,急需进行新工艺的改进和应用。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控制系统的研究。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同步碎石封层车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的优化设计。该方案将机器视觉功能感知技术跟封层车电气、液压控制相结合,根据路面、环境等情况,控制车速、泵速、沥青或石料喷洒量,更好提高喷洒精度、同步度、裹覆强度。根据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的技术指标,从封层车的控制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及检测实验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各系统在总控板的控制下有序工作:工业摄像机对路面表层进行识别和图像信息的采集,并将其通过以太网传送给工控机处理,然后将结果通过RS-485通讯传输到系统控制板,总控板再根据检测到的温度、车速,调节沥青、石料喷洒量。文中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测速系统,通过建立速度检测模型、摄像机模型,并对其进行标定和稳像处理,运用光流法推算同步碎石封层车的速度。最后利用摄像头、光源以及计算机系统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温度测量硬件系统,并设计了测温系统的核心算法,实现了系统自动检测沥青温度的功能。本同步封层技术实现了根据车速、温度控制沥青和石料的同步撒布,并确保了两者间尽可能大的表面接触,达到了通过日常车辆碾压或压路机碾压形成沥青石料磨耗层的基本要求,成本低,耗能小,防水防滑效果好,具有高耐磨及持久性。特别是机器视觉的引入使该车的研制为同类设备的国产化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是机器视觉在道路识别方面的具体应用,为机器视觉在工控智能控制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陶瑞[4](2016)在《机电控制CVT电控系统硬件在环系统研究及测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各大汽车企业纷纷将精力放在了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的改进开发上。目前,无级变速器(CVT)因其驾驶平顺、效率高、节能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各大车型上,但是传统的CVT大多使用了泵、阀、液力变矩器等液压系统,其节油效率并非十分理想。而机电控制无级变速器(EMCVT)结构简单,采用金属带传动方式传递动力,以齿轮、电机、弹簧等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的机械元件代替传统CVT中的泵、阀等高能耗的液压元件,使得汽车的油耗更低,节油效果更佳。变速箱控制单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TCU)作为变速器与发动机合理匹配工作的关键,对于提高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工作效率以及汽车的驾驶舒适性、燃油经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台架试验测试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控制器的快速开发需求,而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大大缩短了控制器的开发周期,已成为现代控制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LABCAR仿真平台搭建了T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并对TCU进行了基本功能测试和验证。在了解硬件在环仿真测试技术的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TCU的功能测试需求,通过分析TCU的工作环境和输入输出信号特点,确定了所设计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功能要求和任务需求。比较分析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不同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提出了基于LABCAR平台的T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根据TCU输入输出信号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硬件板卡的选型工作。采用模块化建模的方法进行系统实时仿真模型的搭建,首先阐述了LABCAR GEVM模型的组成,然后将整个汽车系统进行不同层级的模块划分并对各个子模块进行建模研究,在熟悉各子模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后,基于Matlab/Simulink建模环境,用C代码实现各子模块的功能,并以S-Function的形式嵌入到程序环境中。根据实际EMCVT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特性,在LABCAR-OPERATOR和Simulink中建立传感器、执行器与控制器之间的信号接口模型。最后,使用基于LABCAR平台搭建的TCU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进行了开环测试和闭环测试,结果表明TCU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功能正常,且调速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EMCVT速比的有效控制。
刘焜[5](2014)在《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增强和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摩托车安全性能检测产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作为一款新型的摩托车路试检测仪器,随着近几年在各摩托车检测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摩托车检测机构依据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的检测数据来判定摩托车的安全性能是否达标,因此其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显得尤为重要,对该仪器进行计量检测必不可少。本文针对摩托车测速侧距装置进行研究,在阅读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资料,经过反复调试、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设计开发一套专业的检测仪器用于检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以解决其难以溯源的问题。针对各个生产厂家测量方式和仪器性能的差异,本设计采用模拟轮来实现对不同类型测量传感器的摩托车测速侧距装置进行检测。通过调速电机和调速器驱动模拟轮实现对模拟轮加减速的控制。选用高精度的旋转编码器为传感器测量模拟轮的转速,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单元。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验证了检定装置满足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的溯源要求。
田径[6](2013)在《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车流量检测对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灯控制策略优化,车流量检测技术,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及其仿真等。1.在现有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中,箭头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中包括了通行方向信息,其与行人通行信息工作构成了整个交通灯控制系统。而红绿灯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由于右转车辆与行人通行时间的冲突,会造成行人的滞留以至于行人在车流中横穿马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各种交叉口使用带有通行提示的箭头模式的交通灯。2.地感线圈车流量检测、视频车流量检测、波频车流量检测以及红外车流量检测等技术中,由于视频车流量检测技术本身的一系列优越性,最后选取了视频车流量检测技术来实现城市道路的车流量参数的检测,并为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优化控制提供参考。3.采用AT89C51单片机、七段数码管以及相应的电源电路搭建了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通过采用汇编语言编写相应的控制代码,实现了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系统,系统能够接收车流量参数,并以数码管和红绿灯来显示通行信息。4.Proteus电路分析与仿真软件对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将车流量参数引入交通灯控制系统,是可行的,其能够有效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郭明华[7](2013)在《车速与车室温度采集及液晶显示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当前车载采集系统实时性差、可视化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一种车速与车室温度采集及液晶显示控制系统。该采集系统通过车载霍尔式轮速传感器和DS18B20温度传感器对车辆运行速度和车室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将采集到的信号实时传入中央处理单元(STC89C52单片机)。以操作简便的uVision2软件作为测试平台,通过编写程序在处理单元内完成信号去噪、滤波,将最终的处理结果输出显示到1602液晶屏上。该系统能够及时准确的采集到车速信号和温度信号,适用范围更广。
尹海[8](2012)在《基于模块化的复卷机电控系统优化设计》文中指出造纸机虽影响着成品纸卷的质量,但复卷作为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对成品纸卷的质量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复卷机电控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考虑到目前国内复卷机电控系统的发展现状,本文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对系统硬件、软件进行了分析并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优化设计复卷机电控系统。本文首先对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针对复卷机直流传动系统特点,对直流驱动装置功率模块、主板电路以及装置的接口电路进行了分析。对于功率模块,文中分析了晶闸管、阻容电路中电阻和电容等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以及选型依据;还对主板电路、励磁模块各自完成的功能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接口电路作为驱动装置的关键环节,文章主要阐述了电力电子器件对接口电路的要求、种类以及选型等问题。通过对复卷机机械工艺以及复卷机电控系统特点的分析对复卷机进行模块划分,分别分析了复卷机的工艺要求、成品纸卷的质量标准及复卷机工作原理,然后建立复卷机各自机械模块力学模型以及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找出影响复卷成品纸卷质量的相关因素对其进行优化分析,其中主要探讨了复卷机前后底辊转矩差即底辊负荷分配的控制方案及优化分析、压纸辊压力控制方案及优化分、退纸辊张力控制方案与优化分析。控制系统程序需结合复卷机的工艺要求和其所要执行的控制任务进行设计,基于对复卷机的控制方法分析以及控制功能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分别设计各部分子程序模块,例如负荷分配、压力控制模块、张力控制模块、通讯模块等,在以后对复卷机程序进行设计时则只需要对以上子程序模块中的部分参数进行修改即可满足不同功率大小的复卷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还研究了PROFINET在复卷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了一套以矢量变频器G120为执行机构、PLC为控制核心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很强的复卷机交流传动系统,该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相对于PROFIBUS或MODBUS在工业现场更强,数据交换速度也提高了很多,提高了复卷机工作的稳定性。文章最后对整个工作进了总结,并对复卷机电控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使复卷机传动系统向更加高速、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丁华杰[9](2009)在《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及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发了一套前向仿真模型,针对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部件模型和动力总成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应用课题组现有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辆台架进行了软硬件优化和试验研究。本文首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仿真现状和控制算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采用了前向仿真作为本文的主线,分别设计了驾驶员模型、前向发动机模型、前向电机(驱动电机和发电机)模型、前向电池模型、前向车辆模型等。在控制策略方面,针对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经典控制策略恒温式和功率跟随式控制策略进行了设计和分析,得出恒温式控制策略有利于发动机的排放和油耗却不利于电池的寿命和成本的降低,功率跟随式控制策略有利于电池的寿命和体积的减小,却不利于发动机的油耗和排放的结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在率跟随控制基础上设计了模糊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试验验证,上述结论成立。
刘杰[10](2009)在《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和提高汽车的制动性能是现在汽车设计的重要方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虚拟软件的应用为此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汽车动力学的联合仿真技术,有效的缩短了汽车设计的周期,减少了设计成本,更降低了实车实验的危险性。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是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的主要装置,能够有效的缩短制动距离,提高制动时的稳定性。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则是在ABS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EBD系统在ABS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制动时的制动距离,并提高制动时的稳定性。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ADAMS/CAR模块建立制动子系统,建立适合本文仿真的轮胎和路面文件,以及如何实现CAR与simulink之间闭环控制。利用逻辑门限控制方法对各个车轮的滑移率进行控制,对EBD的整车后轮利用S函数控制,使其滑移率始终小于等于前轮滑移率,对汽车在高附着路面、对开路面上的直线制动进行了仿真分析,表明EBD系统能更有效的提高车辆的制动性能,同时改变仿真中的控制因素,对比仿真结果的变化,表明仿真中正确的选择仿真参数的重要性。本文整车模型的建立及路面、轮胎模型的建立以及与simulink之间的联合仿真,为以EBD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基于MCS-96的新型车速检测显示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CS-96的新型车速检测显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耕深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型拖拉机耕深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大型拖拉机耕深控制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电液悬挂系统关键部件选型与设计 |
2.3 电液悬挂系统调节方案分析 |
2.4 耕深控制调节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建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电液悬挂系统数学建模 |
3.3 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型拖拉机耕深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耕深控制算法分析 |
4.3 耕深控制算法仿真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大型拖拉机控制器开发 |
5.1 引言 |
5.2 拖拉机控制器开发 |
5.3 本章小结 |
6 试验研究 |
6.1 试验目的 |
6.2 试验条件 |
6.3 犁耕试验及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前方车辆主动防撞系统概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Haar特征和先验知识的前方车辆检测方法研究 |
2.1 前方车辆检测感兴趣区域创建 |
2.1.1 前方车辆检测感兴趣区域提取 |
2.1.2 前方车辆检测感兴趣区域图像预处理 |
2.2 基于Adaboost和 Haar特征的前方车辆检测 |
2.2.1 车辆训练样本集建立及车辆Haar特征提取 |
2.2.2 Adaboost分类器训练 |
2.2.3 Cascade级联分类器训练 |
2.3 结合先验知识的前方车辆存在性验证 |
2.4 目标车辆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车牌尺寸信息的前方车辆测距方法研究 |
3.1 基于颜色特征与投影信息的车牌定位算法 |
3.1.1 基于颜色特征的车牌图像处理 |
3.1.2 基于投影信息的车牌备选区域获取 |
3.1.3 备选区域车牌存在性验证 |
3.2 基于车牌宽度的前方车辆测距计算模型 |
3.3 基于车牌定位的前方车辆测距试验 |
3.3.1 相机标定试验 |
3.3.2 测距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ZigBee传输技术的车-车通信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车-车通信系统主要硬件构成 |
4.2.1 数据分析处理控制模块 |
4.2.2 车辆行驶信息采集模块 |
4.2.3 基于ZigBee传输技术的车-车通信模块 |
4.3 车-车通信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车辆行驶信息处理程序设计 |
4.3.2 车-车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
4.4 车-车通信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车-车通信和车辆行驶状态的汽车防撞预警模型研究 |
5.1 基于PreScan的防撞预警仿真平台搭建 |
5.1.1 防撞预警虚拟场景搭建 |
5.1.2 测试试验车辆工况设置 |
5.2 汽车防撞预警模型研究 |
5.2.1 传统TTC预警模型分析 |
5.2.2 前车紧急制动工况下临界安全车距的确定 |
5.2.3 前车紧急制动工况下安全预警时间阈值的分析 |
5.2.4 汽车防撞预警模型的建立 |
5.3 汽车防撞预警模型仿真试验验证 |
5.3.1 仿真试验设计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 |
1.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1.3 机器视觉概述 |
1.4 国外同步碎石封层设备现状 |
1.5 国内同步碎石封层设备现状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同步碎石封层车总体方案设计 |
2.1 同步碎石封层车设计目标 |
2.2 同步碎石封层车系统组成 |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1 电源模块设计 |
3.1.2 测速模块设计 |
3.1.3 测温模块设计 |
3.1.4 PWM控制模块设计 |
3.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速系统分析与实现 |
4.1 测速系统设计 |
4.1.1 基于机器视觉的测速原理 |
4.1.2 测速模型的建立 |
4.1.3 摄像机成像模型 |
4.1.4 摄像机标定 |
4.2 基于机器视觉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
4.2.1 基于机器视觉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
4.2.2 光流法分析 |
4.3 同步碎石封层车的速度检测 |
4.3.1 金字塔式Lucas-Kanade算法 |
4.3.2 同步碎石封层车行走速度方向确定 |
4.3.3 同步碎石封层车行走速度确定 |
4.4 测速系统实验数据及分析 |
4.4.1 测速系统实验设计 |
4.4.2 速度检测 |
4.4.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温系统分析与实现 |
5.1 测温系统硬件设计 |
5.1.1 基于机器视觉的测温原理 |
5.1.2 测温系统的硬件结构 |
5.2 测温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软件结构 |
5.2.2 温度标定 |
5.2.3 图像处理 |
5.3 测温系统实验数据及分析 |
5.3.1 温度检测 |
5.3.2 实验数据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机实验及结果分析 |
6.1 可靠性实验 |
6.2 检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机电控制CVT电控系统硬件在环系统研究及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硬件在环仿真技术概述 |
1.2.1 硬件在环仿真的原理 |
1.2.2 硬件在环仿真的关键技术 |
1.3 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TCU信号分析 |
2.2 测试系统需求分析及方案确定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
2.3 测试系统平台LABCAR系统 |
2.3.1 LABCAR的功能 |
2.3.2 LABCAR的构成 |
2.4 TCU HIL测试系统软硬件设计 |
2.4.1 硬件选型 |
2.4.2 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实时仿真模型的搭建 |
3.1 汽车模型概述 |
3.2 发动机模型 |
3.2.1 进气歧管空气流量子模型 |
3.2.2 燃油蒸发与燃油流动子模型 |
3.2.3 燃烧放热子模型 |
3.2.4 动力输出子模型 |
3.3 离合器模型 |
3.3.1 离合器工作状态分析 |
3.3.2 离合器动力学模型 |
3.4 CVT模型 |
3.4.1 EMCV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4.2 电机模型 |
3.4.3 速比控制执行机构模型 |
3.4.4 速比模型 |
3.5 车辆动力学模型 |
3.6 辅助附件模型 |
3.7 驾驶员模型 |
3.8 环境模型 |
3.9 本章小结 |
4 信号接口系统设计 |
4.1 LABCAR系统的软硬件接口 |
4.2 传感器信号模拟 |
4.2.1 变速轴转速传感器信号模拟 |
4.2.2 角位移传感器信号模拟 |
4.3 执行器信号接口 |
4.4 本章小结 |
5 TCU硬件在环系统测试与验证 |
5.1 TCU系统测试平台 |
5.2 Labcar项目的建立 |
5.3 板卡功能测试 |
5.4 系统开环测试 |
5.5 系统闭环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机动车计量检测行业的发展 |
1.3 国内外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1 国外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
1.3.2 国内摩托车检测技术的发展 |
1.4 本文的内容 |
第2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性能分析 |
2.1 各主要厂商的仪器性能 |
2.1.1 LCTM-I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
2.1.2 MS-10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
2.1.3 TZ-30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
2.1.4 CTM-8T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
2.1.5 SG-160型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技术性能指标 |
2.2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性能分析 |
第3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总体结构设计 |
3.1 设计的总体框架 |
3.2 AT89C55WD单片机控制及显示系统 |
3.3 模拟轮系统设计 |
3.3.1 模拟轮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3.3.2 模拟轮系统测量系数分析 |
3.4 测试系统设计 |
3.4.1 速度测试 |
3.4.2 距离测试 |
第4章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 |
4.1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实验结果 |
4.2 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4.2.1 不确定度的含义 |
4.2.2 速度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4.2.3 距离示值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分析 |
2.1 交叉口交通灯控制 |
2.2 现行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策略 |
2.2.1 箭头模式的交通灯控制策略 |
2.2.2 红绿灯模式交通灯控制策略 |
2.3 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控制策略 |
2.3.1 基于流量预测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原理 |
2.3.2 行人因素的考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叉口车流量检测技术 |
3.1 交叉口车流量检测技术简介 |
3.2 基于地感线圈的车流量检测技术 |
3.2.1 车流量传感器检测原理 |
3.2.2 地感线圈检测系统组成 |
3.2.3 基于地感线圈的车流量检测系统 |
3.3 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车流量检测技术 |
3.3.1 车流量视频检测原理 |
3.3.2 车流量视频检测实现 |
3.3.3 车流量视频检测的优点 |
3.4 其他车流量检测技术 |
3.4.1 车流量波频检测技术 |
3.4.2 车流量红外检测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交通灯控制系统软硬件实现 |
4.1 系统硬件设计 |
4.1.1 系统硬件组成 |
4.1.2 单片机 |
4.1.3 七段数码管 |
4.1.4 电源电路设计 |
4.1.5 系统总体设计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4.2.1 单片机汇编语言的可靠性 |
4.2.2 系统软件工作的主要流程 |
4.2.3 汇编程序主要代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仿真与调试 |
5.1 系统仿真设计 |
5.1.1 仿真软件简介 |
5.1.2 仿真原理 |
5.1.3 加载仿真程序 |
5.1.4 系统仿真 |
5.2 系统调试 |
5.3 交通流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结论 |
2.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车速与车室温度采集及液晶显示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信号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
1.1 信号处理硬件电路 |
1.2 电源模块设计 |
1.3 中央控制模块设计 |
1.4 车速检测模块设计 |
1.5 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
1.6 显示模块设计 |
2、系统软件设计 |
2.1 车速计算方法 |
2.2 软件程序设计 |
3、显示结果 |
4、结论 |
(8)基于模块化的复卷机电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卷机电控系统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复卷机模块化设计方法概述 |
2.1 模块化设计方法简介 |
2.2 模块化设计概念 |
2.3 模块化设计的优点 |
3 复卷机电控系统中驱动装置的设计 |
3.1 功率模块设计 |
3.1.1 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
3.1.2 晶闸管的额定参数 |
3.1.3 功率器件额定电压的选型 |
3.1.4 功率器件额定电流的选型 |
3.1.5 器件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
3.2 装置驱动电路分析 |
3.2.1 晶闸管器件对驱动电路的要求 |
3.2.2 驱动电路的选型 |
3.3 装置控制电路的选型 |
3.3.1 主板的选型 |
3.3.2 励磁模块的选型分析 |
3.3.3 控制电路的控制目标分析 |
4 复卷机工艺要求与控制模型的优化分析 |
4.1 复卷机的机械结构简介 |
4.2 复卷机工作原理及控制工艺 |
4.2.1 复卷机工作原理简介 |
4.2.2 复卷机控制工艺分析 |
4.3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及其优化分析 |
4.3.1 压纸辊压力数学模型及优化分析 |
4.3.2 前后底辊转矩差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系统优化分析 |
4.3.3 退纸辊张力控制系统优化分析 |
5 复卷机电控系统设计 |
5.1 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1 4300/2000 下引纸复卷机简介 |
5.1.2 系统的控制结构 |
5.1.3 6RA70 相关参数设置和功能介绍 |
5.1.4 PROFIBUS 通讯模块设计 |
5.2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5.2.1 模块化程序的设计 |
5.2.2 压纸辊压力控制程序设计 |
5.2.3 前后底辊转矩差控制程序设计 |
5.2.4 张力控制程序设计 |
5.3 HMI 的设计 |
5.3.1 硬件准备及其程序下载 |
5.3.2 HMI 的功能 |
5.4 工业以太网在复卷机控制系统中的设计设想 |
5.4.1 PROFINET 协议结构分析 |
5.4.2 硬件选型及网络组态 |
5.4.3 G120 的 IP 地址设置 |
5.4.4 PROFINET 和 PROFIBUS-DP 的比较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及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 |
1.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分类 |
1.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的现状 |
1.2.1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 |
第二章 仿真模型的设计 |
2.1 仿真平台及前后向仿真的区别 |
2.1.1 Matlab/Simulink 软件介绍 |
2.1.2 前后向仿真对比 |
2.2 驾驶员模型 |
2.3 混合动力汽车部件的选型与建模 |
2.3.1 发动机模型 |
2.3.2 电机模型 |
2.3.3 动力电池组模型 |
2.3.4 车辆模型 |
2.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部件模型在软件内的实现 |
2.4.1 发动机模型的实现 |
2.4.2 电机模型的实现 |
2.4.3 电池模型的实现 |
2.4.4 车轮模型的实现 |
2.4.5 整车仿真流程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动力辅助动力单元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辅助动力单元的电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
3.1.1 辅助动力单元结构和工作原理 |
3.1.2 传感器 |
3.1.3 执行器 |
3.2 电控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2.1 电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
3.2.2 电控系统及其扩展电路 |
3.2.3 数据采集模块 |
3.2.4 输出模块 |
3.2.5 通讯模块 |
3.2.6 其它模块 |
3.3 辅助动力单元的硬件抗干扰设计 |
3.3.1 抑制干扰源 |
3.3.2 合理的元器件布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动力辅助动力单元电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控制软件的总体设计 |
4.2 工况管理模块 |
4.2.1 起动模块 |
4.2.2 稳定及怠速工况模块 |
4.3 输入输出模块 |
4.3.1 高速输入输出模块 |
4.3.2 数模转换模块 |
4.4 控制模块 |
4.4.1 转速测控模块 |
4.4.2 驱动控制模块 |
4.5 通信模块 |
4.5.1 报文的发送 |
4.5.2 报文的接收 |
4.6 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串联式混合动力控制策略及仿真性能分析 |
5.1 动力总成控制策略 |
5.1.1 恒温式控制 |
5.1.2 功率跟随式控制 |
5.2 模糊控制 |
5.2.1 模糊理论介绍 |
5.2.2 模糊控制设计 |
5.3 仿真循环测试的介绍及设计 |
5.3.1 循环工况的介绍 |
5.3.2 仿真循环测试工况的设计 |
5.4 基于 Matlab/Simulink 平台的前向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整车性能试验研究 |
6.1 基于 LabVIEW 的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6.1.1 LabVIEW 软件简介 |
6.1.2 数据采集系统流程图 |
6.1.3 数据采集系统操作界面 |
6.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循环测试工况试验 |
6.2.1 试验样车的介绍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汽车ABS 和EBD 的发展历史 |
1.3 汽车制动控制系统的发展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ABS 和EBD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1 ABS 和EBD 的理论基础 |
2.2 ABS 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1 ABS 的基本结构 |
2.2.2 逻辑门限控制的 ABS 工作的基本原理 |
2.3 EBD 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2.4 车辆的制动动力学 |
2.4.1 制动系统结构特点 |
2.4.2 地面制动力 |
2.4.3 制动器制动力 |
2.4.4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
2.4.5 滑移率 |
2.4.6 逻辑门限控制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MATLAB 与虚拟样机软件的基础理论 |
3.1 MATLAB 软件的基础理论 |
3.2 虚拟样机的基础理论 |
3.2.1 多体系统动力学概述 |
3.2.2 关于机械动力学软件 ADAMS 的简介 |
3.2.3 ADAMS 多刚体广义坐标的选择 |
3.2.4 ADAMS 动力多刚体系统组成成分 |
3.2.5 ADAMS 多刚体的自由度 |
3.2.6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3.2.7 运动学分析 |
3.2.8 动力学分析 |
3.2.9 静力学分析 |
3.3 ADAMS/CAR 建模基本原理方法 |
3.4 ADAMS/Solve 中的模型语言及控制语言 |
3.5 ADAMS/PostProcessor 的使用 |
第四章 ABS 与EBD 的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
4.1 联合仿真概述 |
4.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 仿真中的路面和轮胎的设置 |
4.3.1 ADAMS/CAR 中的轮胎子系统的建立 |
4.3.2 ADAMS/CAR 中路面文件的建立 |
第五章 EBD 控制策略与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 |
5.1 联合仿真的设置 |
5.2 联合仿真的实现 |
5.3 联合仿真结果的分析 |
5.4 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基于MCS-96的新型车速检测显示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拖拉机电液悬挂系统耕深控制技术研究[D]. 穆常苹.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前方车辆主动防撞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马浩越. 长安大学, 2019(01)
- [3]基于机器视觉的同步碎石封层车控制系统设计[D]. 王文斐.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1)
- [4]机电控制CVT电控系统硬件在环系统研究及测试[D]. 陶瑞. 重庆理工大学, 2016(05)
- [5]摩托车测速测距装置检测仪的设计[D]. 刘焜. 南昌大学, 2014(06)
- [6]基于车流量的交叉口信号灯控制系统研究[D]. 田径. 长安大学, 2013(05)
- [7]车速与车室温度采集及液晶显示系统的设计[J]. 郭明华. 汽车实用技术, 2013(01)
- [8]基于模块化的复卷机电控系统优化设计[D]. 尹海. 陕西科技大学, 2012(09)
- [9]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仿真及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研究[D]. 丁华杰. 吉林大学, 2009(08)
- [10]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 刘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