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如何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一、怎样使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杨慧[1](2021)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高职新生以什么样的心态进入大学开启大学生活,入学教育尤为关键。入学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心理、学习和环境的变化,使其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

来欣[2](2021)在《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代高职新生招生形势呈多元化、复杂化,生源基本来自普通学校产生的“学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并伴有对未来目标不清晰、个人职业规划没有方向,严重的同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从出生便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在不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角色转换困境。在新生入学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并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自我角色转换。高职学校主要采用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专业认知等活动帮助新生熟悉校园、适应大学生活。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的陌生感,但由于形式单一枯燥,参与性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过程,无法从学生需求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帮助新生解决角色转换困境问题。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S高职学校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目的是帮助高职新生克服角色转换困境,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与成因,结合新生的总体情况,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目标转换、角色实践四个维度设计小组计划,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访谈、调查为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高职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不仅具有必要性,对高职新生的未来职业引导也具重要意义;同时对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具有可持续性开展的必要。

来欣[3](2021)在《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高职新生招生形势呈多元化、复杂化,生源基本来自普通学校产生的“学困生”。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并伴有对未来目标不清晰、个人职业规划没有方向,严重的同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等心理问题。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与发展的艰巨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人从出生便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随着年龄、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角色也在不断的转换。在不同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人们或多或少会出现角色转换困境。在新生入学后,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面孔、新的生活方式,并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自我角色转换。高职学校主要采用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普查、专业认知等活动帮助新生熟悉校园、适应大学生活。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生的陌生感,但由于形式单一枯燥,参与性差,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过程,无法从学生需求层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帮助新生解决角色转换困境问题。因此,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S高职学校以小组工作方法介入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目的是帮助高职新生克服角色转换困境,快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学生过渡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与成因,结合新生的总体情况,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目标转换、角色实践四个维度设计小组计划,开展小组活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访谈、调查为新生角色转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实践证明,高职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不仅具有必要性,对高职新生的未来职业引导也具重要意义;同时对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具有可持续性开展的必要。

陈美荣[4](2020)在《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以及终身学习的必要保障,也是学习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重要转折期,学生的目标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学习适应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新生面对个人角色、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等一系列转变,如何更快更好地适应新阶段的学习不仅是其个体,更是高等职院校乃至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在梳理学习适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发放网络版电子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调查方法,选取我国北部、南部、西部三个地区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的430名2019级新生为样本对象,从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和学校教学五个维度对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同时对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出高职新生在学习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对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整体情况的了解以及对不同性别、职务、专业、招生类型、家庭背景、就读地区等变量在学习适应各维度上存在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高职新生的学习适应整体上处于一般偏下水平,五个维度中学习动机处于一般偏上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校教学处于一般偏下水平,学习环境处于适应不良状况。学习适应水平上女生高于男生,医护、商财、教育专业学生高于机电和汽车专业学生,普通高考学生高于自主招生学生高于五年一贯制学生,贫困、一般家庭学生高于小康、富裕家庭学生。根据现状归纳出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较低;自我管理及自制能力较差;学习自信缺乏;对所读专业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的指导。其影响原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我要求不严格、专业及自我认知不到位、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不足、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较传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主要包括树立生态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自我监管,明确个人定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成长;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专业学习兴趣。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理论,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好地应对及解决新生学习适应问题提供了实践性指导,也将在未来引起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蒋沥辉[5](2020)在《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学生异地求学是指由教育资源较为薄弱的地区朝着教育资源丰厚的地区转移,目的在于获得更为优厚的教育资源,包括优质的师资、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及良好的学校管理。此前,也有很多学者对异地求学做出了定义和研究。异地择校是部分家长在经济承受范围内,为了让子女享受比当地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把子女送到临近的省会城市等具有中心辐射能力的地区重点学校、名校里接受教育的一种选择性行为。最近二三十年,随着交通工具和环境的日益发展、家长和学生择校理念的逐渐更新以及自由经济下名校竞争态势的越发激烈,一大批民营学校应运而生,满足了异地求学学生对于优良教育资源的追逐和需求。然而,中学学生异地求学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为这个群体提供真正优良的学习环境、师资配备以及不可忽略的心理辅导帮助,都成为教育者们,特别是正服务于异地求学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但是,异地求学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表现出来一些特征:口音不同;同学于同学、同学与老师,沟通起来略有不便;第一次离家,管理起来需要更多时间与精力等。这些都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很多管理上的困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许多具体的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些理论作为指导,来帮助教育者和管理者,在经得起考验的理论基础下,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从文献研究来看,虽然研究中学学生日常管理的文献较多,但有关中学异地求学日常管理的研究其实并不多,完全与主题一致的文献则仅有三篇。而且对于异地学生的研究,不管国内国外,都集中在两方面:要么就是研究异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要么就集中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层面,特别是国外的学者们,认为学习是自我能动性的活动,所以特别强调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作者任教于绵阳某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跟异地求学学生进行沟通、对异地求学学生开展授课,所以需要懂得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也正是由于笔者从教于专门招收异地求学学生的学校,因此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便于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观察和调研。在该校工作的9年里,本文作者以该学校为蓝本,对这项教学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为异地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提出自己浅薄的思考。作者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和梅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日常教育和管理的总结与经验,对异地求学的中学生的在校日常管理进行探究,总结异地求学学生在学校里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经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异地求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包括:饮食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班级方面、学校方面等五个方面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加强校园氛围管理,增加异地求学学生的归属感;增强食堂饮食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就餐质量和秩序;注重教学活动方面的开展,加强当地学生对异地求学学生的认同感;改善生活管理制度,为异地求学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增强异地求学学生回家的交通管理,制定合理的改善策略;完善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辅导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异地求学学生家长的沟通管理。通过这篇文章及为撰写这篇文章所做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对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工作提供自己浅薄的思考。

李丽芳[6](2020)在《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期的朋辈教育体系构建》文中认为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新生普遍存在的特点和突出问题,结合新生适应性教育现状探索在高职新生中开展朋辈教育的途径。

於海燕[7](2020)在《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升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是促进新生成长成才,落实文化育人、促进教育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提升新生的适应力,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适应热情;完善入学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开展教师关怀,塑造学生适应情感;搭建文化融入平台,拓宽学生适应途径。

杨丽丽[8](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招录中职学校学生数量不断上升,数量的急剧增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学校适应便是其中之一。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已成为中职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状况及健康,还影响他们未来发展。学生经历由中职到高职的转校,面临和中职阶段不一样的学习生活,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帮助中职学生如何快速的转换角色过渡到高职阶段,不仅是中职学生自身所要考虑的,也是教育工作者及社会所关注的。了解中职升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基本状态,进一步分析中职升高职学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特点,探索提高学校适应水平的方法,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毕业指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并丰富职业学习阶段衔接过程中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了调研,用SPSS16.0进行分析,了解中职升高职新生的性别、学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留守与非留守、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中职升高职新生以及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之间的差异,对适应不良的中职升高职新生进一步访谈发现在学习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满意度适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并通过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的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8次干预;再次利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团体辅导后的实验组和未做干预的对照组进行测试,从问卷评估、被试主观评估、观察评估中探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水平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如下:1.性别、民族、留守与非留守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中,差异不显着。2.文科与理工科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满意度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贫困与非贫困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5.中职升高职新生、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的差异比较,在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上,差异显着,有着不同的适应特点;在学校适应上,差异不显着。6.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学校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显着。7.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学校适应总体情况、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方面,差异显着。但是情绪适应、自我满意度适应方面,差异不显着。

鱼璐[9](2019)在《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研究 ——以S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新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大一新生的学业适应性不仅与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业成就、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更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本研究以“调查研究S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核心问题,采取问卷调研、访谈等实证研究方式,调查了S职业技术学院386名2017级大一新生,根据调查所得数据研究大学新生在学生个体、教学方面、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的学习适应性。经过分析和调查,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为:S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总体适应水平较好,大学新生在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较高,分别为3.696和3.656,学生个体维度得分均值为3.490,而在“教学方面”维度上的得分均值最小,为3.240,因此在教学方面和学生个人两方面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问题较多,其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差,以及教学方法适应性差的问题。通过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分析讨论得出,在学生个体和教学方面两个维度,男女生对学习的适应性差异较大,城市和农村的新生适应性差异较大,护理专业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比较其他专业学生较高,从招生类别上来说,普高生主要在学生个体维度的适应性高于自主招生生和五年一贯制新生。笔者通过分析与讨论,找出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利用团体辅导、开展“学长制”帮扶、提升五年一贯制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这四条对策和建议。

张帆[10](2016)在《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大学给同学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但全新开始的大学生活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却是陌生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大部分同学。很多同学都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新旧环境的巨大落差,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压力和挑战。同学们对这一转折的适应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前的身心发展,而且对于未来成年期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自从2000年以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总数占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超过40%。高职院校学生分数普遍较低,且大多来自农村。又由于高职的学制相对本科较短,其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入学适应不良会引起情绪低落、孤独、悲观等负性情感体验,这些负性情感体验长时间累积后会使人行动缓慢、焦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帮助新生适应入学、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职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的整体认同和身心症状等五方面的表现。探索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特点以及与应对方式及人格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人际适应方面高职新生非独生子女显着优于独生子女,非川渝高职新生优于川渝高职新生;在生活适应方面,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良好的适应;高职新生入学适应水平与其应付方式风格有显着相关,且高职新生的适应特点更多的表现为被动的适应,而非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和“塑造”。在收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为有效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入学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方法,为进一步干预新生入学适应不良提供参考,促进新生积极健康发展。

二、怎样使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使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新生调整心理状态的需要
    (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新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
    (三)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新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需要
    (四)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新的校园文化环境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新生 入学教育的内容及实施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
    (二)爱校爱专业教育
    (三)学习生活教育
    (四)校规校纪教育
    (五)安全教育
    (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新生
        (二)角色转换
        (三)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困境与成因
    一、S学校新生特点
    二、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现状
    三、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
        (一)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距离过大
        (二)角色认知模糊不清
        (三)角色转换目标不清晰
        (四)角色实践不积极
    四、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服务小组简介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活动安排
    二、小组工作方案的介入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缩小角色距离
        (三)领悟角色
        (四)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五)角色实践
        (六)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的成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角色期望方面效果评估
        (二)领悟角色方面效果评估
        (三)角色目标方面效果评估
        (四)角色实践方面效果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状况评估
        (二)小组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高职新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干预
        (二)高职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需要持续性开展
        (三)高职新生需进行职业角色转换教育并明确职业方向
    二、反思
        (一)高职学生在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多的娱乐化需求
        (二)角色扮演情景化使学生在角色上有更多体验
        (三)创造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塑造自信心有助于减少高职新生角色转换的困境
        (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职学校体系有助于新生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3)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新生
        (二)角色转换
        (三)小组工作
    四、理论基础
        (一)角色理论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外研究
    一、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困境与成因
    一、S学校新生特点
    二、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现状
    三、S学校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困境
        (一)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距离过大
        (二)角色认知模糊不清
        (三)角色转换目标不清晰
        (四)角色实践不积极
    四、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研究
    一、小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服务小组简介
        (二)小组目标
        (三)小组活动安排
    二、小组工作方案的介入
        (一)建立专业关系
        (二)缩小角色距离
        (三)领悟角色
        (四)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
        (五)角色实践
        (六)处理离别情绪
第五章 S学校新生角色转换的成效评估
    一、过程评估
        (一)角色期望方面效果评估
        (二)领悟角色方面效果评估
        (三)角色目标方面效果评估
        (四)角色实践方面效果评估
    二、结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状况评估
        (二)小组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高职新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干预
        (二)高职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干预需要持续性开展
        (三)高职新生需进行职业角色转换教育并明确职业方向
    二、反思
        (一)高职学生在服务项目中具有较多的娱乐化需求
        (二)角色扮演情景化使学生在角色上有更多体验
        (三)创造讨论与分享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塑造自信心有助于减少高职新生角色转换的困境
        (五)将社会工作融入高职学校体系有助于新生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习型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
        1.1.2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
        1.1.3 有关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补充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状况
        1.4.2 国外研究状况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适应
        2.1.2 学习适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2.2.2 皮亚杰的平衡理论
        2.2.3 自适应学习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的选取及特征
    3.2 问卷设计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3.2.3 问卷的发放
    3.3 半结构化访谈
第4章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4.1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描述性统计
        4.1.1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整体情况统计
        4.1.2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各维度的情况统计
    4.2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差异性分析
        4.2.1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在学生背景上的差异性分析
        4.2.2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性分析
        4.2.3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在不同就读地区上的差异性分析
    4.3 结论
第5章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
        5.1.1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较低
        5.1.2 自我管理和自制能力较差
        5.1.3 学习自信欠缺
        5.1.4 对所读专业兴趣不高
        5.1.5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的指导
    5.2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5.2.2 自我要求不严格
        5.2.3 专业及自我认知不到位
        5.2.4 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不足
        5.2.5 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较传统
第6章 提高高职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对策
    6.1 树立生态学习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6.2 加强自我监管,明确个人定位
    6.3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我效能感
    6.4 加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成长
    6.5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Ⅰ 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的调查问卷
附录 Ⅱ 访谈提纲

(5)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层次理论
    (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二、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现状调查--以绵阳市M学校为例
    (一)调查设计
    (二)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的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论
三、异地求学中学学生日常管理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一)饮食方面
    (二)物品保管方面
    (三)心理方面
    (四)班级方面
    (五)人际交往方面
    (六)老师方面
    (七)交通方面
四、异地求学学生日常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食堂饮食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就餐质量和秩序
    (二)完善物件管理制度,为异地求学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三)完善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辅导管理,保证异地求学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加强校园氛围管理,增加异地求学学生的归属感
    (五)注重教学活动方面的开展,提高当地学生与异地求学学生的交流
    (六)改善教师的教学观点,加强异地求学学生家长的沟通管理
    (七)提高对异地求学学生归校与返校的管理,制定合理的改善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期的朋辈教育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期的主要表现和突出问题
    1.1 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女生高于男生
    1.2 学生不适应
    1.3 单亲离异家庭较多
    1.4 自残、自伤不良宣泄
2 新生心理适应期教育现状
    2.1 重管理制度环境适应,轻情感融入人际适应
    2.2 教师为主体,忽视朋辈教育力量
3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期朋辈教育体系构建
    3.1 挖掘优秀典型,树立朋辈榜样
    3.2 多场景、全方位选择朋辈教育内容
    3.3 形式喜闻乐见,创新朋辈教育载体

(7)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升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的意义
    (一)对高职新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落实文化育人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二、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的现状
    (一)新生对校园文化自觉意识不高
    (二)新生的校园文化适应能力不强
    (三)入学教育效果一般,教育未落到实处
三、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提升路径
    (一)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学生适应热情
    (二)完善入学教育,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三)开展教师关怀,塑造学生适应情感
    (四)搭建文化融入平台,拓宽学生适应途径
四、总结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2.问题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学校适应的内涵研究
        2.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3 学校适应研究方法及测量工具
        4.团体心理辅导对学校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5.研究评价
    (四)概念界定
        1.学校适应
        2.中职升高职
        3.团体心理辅导
    (五)相关理论阐释
        1.团体动力学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3.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工具
        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介绍及选用
        2.有关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学生情况调查表
        3.有关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4.甑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5.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6.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7.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测量法
        3.统计分析法
        4.访谈法
        5.实验法
        6.观察法
三、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一)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人口统计变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1.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2.不同专业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3.不同民族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留守与非留守经历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7.中职升高职学生、单招学生、高考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二)调查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自身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2.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与单招新生、高考新生学校适应对比分析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
    (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1.学校适应问卷调查数据依据
        2.团体心理辅导前访谈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依据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性质
        1.团体心理辅导目标
        2.团体心理辅导性质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内容设计
        1.方案设计思路
        2.方案设计内容
    (四)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
    (五)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评估
        1.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评估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被试主观评估
        3.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观察评估
    (六)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关系适应的讨论
        2.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习适应的讨论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校园适应的讨论
        4.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择业适应的讨论
        5.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情绪适应的讨论
        6.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自我适应的讨论
        7.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满意度适应的讨论
五、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附录2 :中职升高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中职升高职学校适应的教师、辅导员访谈提纲
    附录4 :甄选团体心理辅导被试及有关学校适应不良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5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
    附录6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表
    附录7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学生自评表
    附录8 :学校适应团体心理辅导记录分析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研究 ——以S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新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工具
        1.问卷的信度
        2.问卷的效度
        3.变量数据的相关性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情况统计
        1.教学方面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分析讨论
        2.学生个体方面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分析讨论
        3.学校环境方面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分析讨论
        4.社会环境方面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分析讨论
    (二)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性分析与讨论
        1.不同性别之间的交叉分析讨论
        2.不同生源地之间的交叉分析讨论
        3.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分析讨论
        4.不同招生类别之间的交叉分析讨论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 适应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外有关入学适应的研究
        1.1.3 影响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
        1.1.4 有关新生适应教育或辅导的相关研究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一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和过程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程序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因素分析的恰当性
        2.3.2 项目筛选与因素的确定以及命名
    2.4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卷信效度检验
        2.4.1 问卷的信度检验
        2.4.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3 研究二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特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和过程
    3.3 研究结果
        3.3.1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总体心理特点
        3.3.2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性别差异
        3.3.3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籍贯差异
        3.3.4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中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差异
        3.3.5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3.3.6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与人格的关系
    3.4 讨论
    3.5 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评估
4 对高职新生入学适应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4.1 在人际适应方面非独生子女显着优于独生子女的原因
    4.2 在人际适应方面外地新生显着优于本地新生的原因
    4.3 在生活适应方面男生显着优于女生的原因
5 有效帮助高职新生入学适应的策略研究
    5.1 学校支持系统
        5.1.1 积极创造更利于新生入学适应的大环境
        5.1.2 注重更利于新生入学适应的细节
    5.2 个人应对策略系统
        5.2.1 增强生活适应的能力
        5.2.2 增强学习适应的能力
        5.2.3 增强人际适应的能力
        5.2.4 增强对环境的整体认同感
        5.2.5 减少因适应不良产生的身心症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怎样使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与分析[J]. 张雷,杨慧.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D]. 来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职院校新生角色转换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S学校为例[D]. 来欣.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4]高职新生学习适应研究[D]. 陈美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学异地求学学生的日常管理研究 ——以绵阳M学校为例[D]. 蒋沥辉. 西南大学, 2020(05)
  • [6]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期的朋辈教育体系构建[J]. 李丽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20(16)
  • [7]高职院校新生校园文化适应力提升路径研究[J]. 於海燕.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4)
  • [8]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升高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干预研究[D]. 杨丽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高职院校新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研究 ——以S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新生为例[D]. 鱼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初步研究[D]. 张帆. 西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如何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