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

地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

一、地板辐射供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进,陈金华[1](2021)在《基于外墙热工性能的辐射供暖热响应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进行分析,通过energy plus模拟分析了外墙保温方式、保温层厚度、保温材料等对辐射供暖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室内设计温度为18℃时,自保温+外保温和外保温方式下的辐射供暖热响应时间分别短于自保温+内保温和内保温方式下的辐射供暖热响应时间;当墙体厚度为260mm时,选用硬质聚氨酯作为保温材料所需辐射供暖热响应时间更短,保温性能更优,在自保温+外保温的保温形式下可实现76min室内温度达到18℃;保温材料和保温方式相同时,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加,热工性能优势逐渐弱化;外保温、内保温、自保温+外保温及自保温+内保温条件下,相比于热惰性,墙体传热系数对辐射供暖热响应时间的影响更强。

王恒[2](2021)在《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文中提出能源消耗日渐加剧,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采暖方式,以较低能耗实现较高供暖舒适度,对供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作为一种舒适、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实现供暖系统低能耗运行亟待解决。采暖时室内舒适度受多因素影响,地板采暖平均供水温度对室内热舒适影响最大,而供水温度往往由热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所决定。对地板采暖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确合适定供水温度,从而实现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相统一。基于地板辐射采暖传热过程,利用CFD模拟软件建立对应地板传热模型与房间采暖模型,研究不同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热舒适性的影响,保证室内舒适度满足国家规范整体评价Ι级标准前提下,确定了舒适供水温度。依据上海地区室外环境工况,得到舒适供水温度随室外环境工况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地板辐射采暖的影响,舒适供水温度随外墙传热系数和外墙面积增大而增大,指出对围护结构性能较差的建筑应进行节能改造。利用恒温恒湿实验室对选用5P雅克菲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在-4到12环境工况下,机组COP随着制取热水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出水温度每升高1,制热COP衰减3%左右,机组COP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环境温度每降低1,制热COP衰减1.5%左右。对比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不同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依据室外温度改变供水温度的机组优化运行方案。对比优化方案和普通方案下采暖季的系统性能,发现相对于常规控制方案,优化控制方案既改善了供暖时室内热舒适性,又提高了系统性能,降低了运行费用。

杨永梅[3](2020)在《主动式内墙体双工况相变蓄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居住建筑,有较强烈的供暖与供冷需求。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特点,空气源热泵可供热、供冷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适合于做本地区的冷热源。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费用,将相变蓄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围护结构的墙体中,利用夜间低谷电驱动热泵蓄能;依托内墙面建立毛细管相变蓄能墙体,形成辐射供暖供冷墙面。本文分为冬夏两种工况,主要采用理论模拟方法对毛细管相变墙体的蓄能与释能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验证模拟方法的可靠性。本文设计了主动式相变材料与毛细管复合墙体蓄能结构,建立了复合墙体的瞬态传热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蓄能与释能过程的热量传递、温度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相变温度对传热过程的影响;(2)冷热媒温度对传热过程的影响;(3)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对传热的影响;(4)质量潜热对传热过程的影响;(5)双工况下,两种相变材料的位置对传热过程的影响;(6)室内变热负荷条件下,复合墙体的传热过程;(7)套管内嵌材料式复合墙体的传热特性。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可以提高相变蓄能速率,从而在供热时降低供水温度,在供冷时可提高供水温度。因此,增大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热泵供热和供冷工况的COP均可提高。当蓄能时间为6h时,在供热工况,推荐的相变温度为26℃、导热系数为0.5W/(m?K)、热媒平均水温为30℃;在供冷工况,推荐的相变温度为18℃、导热系数为0.5W/(m?K)、冷媒平均水温为13℃。对于双层相变材料的结构形式,将较厚的夏季相变材料布置于内侧,较薄的冬季相变材料布置于外侧(室内侧),毛细管布置于较厚的夏季相变材料中,该种布置结构传热特性最优。将相变材料置于套管内,解决了相变材料与墙体结合的定型问题,与双层相变材料铺满整个墙面的方法比较,热流更大,蓄能时间缩短、热媒温度低,冷媒温度高,但相变过程中体积发生变化,产生额外的热阻。在恒温恒湿室内建立了相变复合墙体,墙体内嵌毛细管,热泵作为热源,进行了供热工况的实验。将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略低于模拟所得数据,水泥表面温度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4.94%、11.04%,相变材料表面温度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87%、2.72%,表明数值模拟是合适的。

王德闯[4](2020)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供暖季雾霾天气频繁发生。针对此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清洁能源供暖改造政策,替代散煤燃烧,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同时,农村民居冬季供暖条件较差,室内热舒适性达不到要求。因此,对处于“2+26”通道城市的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提出应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替代散煤燃烧供暖,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本文首先对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形式、供暖现状、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并对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能耗进行了分析,得出济宁市农村民居围护结构没有保温措施,能耗较大。然后对降低民居建筑的能耗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法,通过DeS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经过保温改造后民居建筑能耗明显降低,节能效率提高了36.8%,节能效果显着。其次,针对济宁市典型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了一套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对采暖和生活热水负荷及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进行了详细计算,并对系统运行原理、蓄热水箱、控制系统、防冻系统、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及连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冬季供暖要求,还能满足生活热水的需要,极大地方面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然后运用Fluent软件对采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典型民居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X=1.75m截面处、Y=0.6m截面处、Y=1.1m截面处、Z=3米截面处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出室内温度的垂直和水平温差较小,室内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在17℃-19℃之间且空气流速低于0.2m/s,满足室内热舒适的要求。最后,对采用该系统的典型民居建筑进行节能减排分析,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减少,具有较好的节能和环保效益。

任孟晓[5](2020)在《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宅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近四成人口居住在农村,每年农村地区新建或翻新的农宅数量仍然可观。长久以来自发建造农宅的模式,使得农村风貌“千人一面”却又因无整体的规划而杂乱无章,非常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北方冬季雾霾天气连续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没有彻底改变燃煤的取暖方式。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逐渐增多。自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推进北方清洁采暖工作的文件以来,太阳能供暖方式被越来越广泛采用了,但时至今日很多太阳能供暖农宅只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没有在普通农户中推广开来,北方地区农宅高能耗高污染的取暖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清洁供暖工作是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清洁供暖,减少煤炭能耗,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结合北方清洁供暖规划要求及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情况,文章以北京、河北、山东等北方寒冷地区农宅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北方寒冷地区部分农宅的实地调研及案例研究,发现现有农宅存在功能布置混乱、用能结构不合理、室内舒适性差等问题,遂提出了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建立了北方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包括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适宜结构体系设计、室内舒适性设计等三方面。对北方地区农宅来说,室内舒适性设计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围护结构设计及冬季采暖设计两大方面,只有从根本上上改善农宅冬季用能结构,才能切实改善农宅室内舒适性。针对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室内舒适性差的问题,该项研究可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新型农宅室内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等状况。新型农宅设计不仅要改变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结构,而且要有适宜的结构体系,本文列举了农宅的几种常用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比较得知,建筑造价的高低是影响农宅结构选型的重要因素,装配式空腔EPS模块混凝土结构因其造价低、建造速度快、室内舒适性高的特点,将在农村住宅建造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基于对太阳能供暖新型农宅的综合研究,将常用的太阳能源端集热器及供暖末端的进行分类比较,总结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优势:集热高效,经济节约;低温供暖,室温更舒适;空气流速低,室内更卫生;不易损坏,增强隔音性,装修无影响等,说明了该供暖系统适宜在农村应用且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用于农宅采暖,得出结论,在人们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当采暖面积与集热面积为1:1时,室内温度为14℃左右,符合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校内的一座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搭建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房的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及供暖设备情况,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墙体温度及室内温湿度实验。得出结论,EPS空腔模块混凝土墙体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利于北方地区农宅室内舒适性情况改善;全部天气情况下室温12℃左右,相对湿度44%rH,基本满足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晴朗天气时室温15℃左右,相对湿度38%rH,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钒钛黑瓷太阳能独立供暖系统初期投资较高,8.4年可回收成本,几乎无后期运行费用,既利于节能环保又能降低采暖费用。综合整个采暖期来看,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受太阳辐射情况影响较大,必须联合其他辅助供暖系统才能全天候确保采暖期农宅室内舒适性。综述所述,本文可为北方寒冷地区的新型农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通过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各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说明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供暖。通过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室内温湿度实验研究,佐证了应用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是值得在北方农村推广的一种采暖方式。

杨萍[6](2020)在《沈阳地区LPCV牛舍冬季防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屋面横向通风(Low Profile Cross Ventilated,LPCV)牛舍因适用于大规模奶牛饲养方式而在我国各地得到推广,属于半开敞式建筑形式。全年利用机械横向通风系统排除气体污染物来保障舍内空气质量,同时用于夏季降温除湿,半开敞的建筑设计形式和冬季横向强制通风导致建筑保温防寒性能严重下降,严寒地区的LPCV牛舍存在地面结冰、奶牛冻伤和易患疾病导致产奶量低等现象,故北方地区LPCV牛舍的防寒问题亟待解决,对LPCV牛舍的防寒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LPCV牛舍在我国沈阳地区的应用现状,依托位于沈阳地区辉山乳业的LPCV牛舍项目。针对8列式LPCV牛舍形式构建牛舍模型,以确保高产奶量、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分析LPCV牛舍在冬季不同室外气温条件下的防寒需求。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给出防寒方式,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防寒效果进行检验,进而得出LPCV牛舍冬季防寒策略,研究结果可以用于LPCV牛舍在北方地区的建设和运营的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方法对LPCV牛舍进行在沈阳冬季不同室外气温条件下的舍内温度场模拟,依据调研情况、奶牛的舒适性要求和避免地面结冰和墙面结霜的原则确定防寒标准,结合scSTREAM软件模拟结果划定LPCV牛舍的防寒期。通过分析LPCV牛舍的建筑形式和饲养方式的特点,对LPCV牛舍提出多种适用防寒方式。结合安装、运维等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加以论证,为LPCV牛舍制定了防寒策略。研究得出当室外气温低于-1℃时应采用卷帘保温防寒方式,当室外气温持续下降至低于-5℃时需在卷帘保温的基础上增设供暖设施。在强制对流通风条件下,采用scSTREAM软件模拟检验卷帘保温、燃气红外线顶部辐射供暖以及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三种防寒方式的防寒效果,并辅以防寒经济性分析。研究得出红外线顶部辐射供暖方式的防寒效果及工程投入均优于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更适用于LPCV牛舍的防寒。为了确保防寒效果和提高管理效率,针对强制对流通风条件下卷帘保温+红外线顶部辐射供暖的联合防寒方式制定了调控方案。在舍外冬季通风计算温度-16.2℃的设计工况下,辐射采暖设备全部开启进行防寒;舍外温度在-11.7℃-7.2℃时可关闭出风口侧供暖设备;舍外温度低于-7.2℃时可仅开启进风口侧的一排供暖防寒设备。研究结果可为沈阳地区LPCV牛舍的防寒设计和运营提供参考,有利于充分发挥LPCV牛舍的优势,推广LPCV牛舍在北方地区的应用。

韩雪[7](2020)在《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有相当比例的老旧供热管网超期服役,供热系统出现事故的可能性不断增长。大型供热系统发生事故时,停止供热或供热不足将导致建筑室内温度下降,影响热用户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后果。建筑热储备性能是在供热事故工况下利用建筑热容量抵抗室内气温降低的能力,研究如何提高建筑热储备性能及其对供热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影响,是从供热需求侧探究提高供热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和新思路。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进行实测验证、提出适于供热规划阶段预测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修正计算式并利用数值试验进行准确性验证、确定建筑热储备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并提出有效改进技术措施、建立不同气候分区限额供热系数、事故修复时间限值及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的取值区间。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对国外学者建立的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中的几个关键复杂参数建立通用计算方法。包括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用于建筑总失热量计算的单位温差热损失计算式、建立建筑物总热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开发出计算程序、针对目前缺乏的散热设备热容量计算新建对流和辐射等类型散热设备的热容量计算方法。(2)实测验证供热事故工况的建筑物室温计算式,并提出适用于供热规划阶段预测不同气候分区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的修正计算式。首先,通过寒冷A区三种类型散热设备停止供暖工况实测,验证了停止供暖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的准确性;然后,针对该计算式中发生事故时室外温度参数的不可预测性缺陷,提出五种修正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以当地最冷月平均温度代替发生事故时室外温度的相对偏差最小;最后,为了克服实测验证的局限性,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在严寒A区、B区、C区以及寒冷A区、B区条件下,进行散热器停止供暖工况及限额供热工况的数值试验,验证了供热事故工况室温修正计算式的准确性。该修正计算式可实现在供热规划阶段对不同气候分区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下降规律进行预测的新功能。(3)确定建筑热储备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提出提升建筑热储备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利用已建立的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构建不同建筑热工性能,模拟分析得到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为:单位温差热损失L>散热设备热容量Cs>室外空气温度tmin,m>外围护结构热容量Cw,提出以降低建筑物的单位温差热损失为主,并以增大建筑物总热容量为辅的具体提升建筑热储备性能的技术措施。(4)完善我国不同气候分区下供热事故工况限额供热系数及事故修复时间限值的规定。根据现有不同建筑节能水平,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目前我国东北、华北供热地区建筑热储备系数χ范围为5090h,在此条件下,计算得到限额供热系数取值区间为:严寒地区0.51<β<0.71,寒冷地区0.31<β<0.58;计算确定了我国严寒地区的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为8090h,相应的供热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可设定为58h,寒冷地区的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为7090h,相应的供热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可设定为56h。研究结果比现行规范中规定的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54h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对建立完善我国建筑热储备系数指标、设定合理的供热事故限额供热系数和事故修复时间限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游诚[8](2020)在《居住建筑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及内墙传热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夏热冬冷地区在地理上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周围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区间为0-10℃,是我国五个气候分区之一。该地区历史上不属于集中供暖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居民对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追求日益增强,有了冬季室内供暖需求,且在供暖南扩区域中分布最多。夏热冬冷地区相较于北方而言冬季供暖时间较短且居民对供暖需求不同,故该地区未采用集中供暖模式。该地区居民为改善冬季室内恶劣的低温环境,营造舒适良好的室内热环境,采用多样化分散供暖方式解决,供暖模式多采用局部空间、间歇运行。这与传统集中供暖模式不同,传统供暖负荷计算方法对于该地区居住建筑供暖负荷计算并不适用,因而在对既有居住建筑供暖系统增设和新建建筑供暖系统设计时,常面临建筑冬季供暖负荷计算不准确,设备选型过大或过小等问题。本文以成都地区居住建筑为例,运用De ST-H能耗模拟软件,在分体式空调间歇供暖方式下对建筑冬季自然室温、供暖负荷进行模拟,提出一种符合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特点,考虑了内围护结构间传热、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系统开机负荷对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影响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不同外围护结构建筑在全房间间歇供暖热负荷附加系数,不同外围护结构建筑在单个房间局部空间间歇供暖时的热负荷附加系数。最后得到适用于成都地区居住建筑在分体式空调供暖模式下局部空间间歇供暖热负荷计算公式,并提出以改善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为出发点的节能降耗新思路。为了更深一步研究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在局部空间间歇供暖时对热负荷的影响,本文在De ST-H模拟结果基础上,针对局部房间间歇供暖采用不同供暖末端时的内围护结构传热问题,运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对室内工作区温度变化特点、内墙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变化、内围护结构总传热量进一步模拟,对模拟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不同供暖末端形式间歇供暖时相同房间室内工作区达到最低设计温度时间及工作区温度分布可知,地板辐射供暖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工作区温度上升速度最快。(2)通过分析内墙壁面温度变化可知,地板辐射供暖通过内墙传递的热量最多,而暖气片散热器传递的热量最少。同时,内墙与外墙相邻部分,内墙与梁、柱连接部分温度比内墙其它部分更低。(3)内墙壁面热流密度同时受壁面温度和壁面达到热流峰值时间的影响。(4)将CFD模拟时的主卧内围护结构总散热量与De ST-H模拟中Ⅲ型围护结构建筑主卧在1月5日的总热负荷相比,分体式空调供暖模式下比值为0.245,与De ST-H模拟中Ⅲ型围护结构建筑主卧在1月5日的局部空间间歇供暖日平均附加率1)2=0.254相比,误差小于5%。

刘诗韵[9](2020)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存在供暖需求,常采用对流空调。但其冬季室内供暖热环境不理想,有提升热舒适的同时不大幅增加能耗的需求。辐射地板营造的室内热环境比对流空调舒适性更高,具有应用前景。而夏热冬冷地区普遍存在间歇供暖模式,辐射地板间歇运行时,地板自身的大热容极大地延长了房间热环境的动态时长,房间的传热过程有待深入研究。外墙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的动态热工性能不同,进而影响房间动态热环境及供热能耗。同时,辐射地板与外墙直接进行辐射换热,不同于对流空调,影响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特点。因此,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与室内热量传递的特点及对能耗的影响不同于对流末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外墙与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针对辐射地板自身热容大及其与室内换热时辐射热占很大比例的特点,建立了细化计算地板与围护蓄热过程以及辐射换热过程的房间热量传递过程的模拟模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测校准、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不同保温形式的外墙对房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结合供冷,以满足热舒适需求的同时实现能耗最小化为目标,为既有住宅在辐射地板供暖方式下的保温改造作出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了不同保温形式外墙的传热特点和实用性能指标:外墙内壁面的热流、蓄热量、室内空气温度的响应时间以及房间耗热量。结合室内热舒适与房间耗热量,得到内保温外墙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室温响应最快且耗热量最低。(2)对比了三种保温形式在对流空调与辐射地板下,与室内的传热特点差异。结果表明,辐射地板末端下,内保温比外保温节能7%,高于对流末端下4%的节能率。量化得到,在辐射地板供暖末端下选择正确的外墙保温形式以节能比对流末端下更紧迫。(3)结合夏热冬冷地区的供冷需求,以全年的能耗为指标对既有住宅的保温改造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对于热工性能较差的2000年前的既有住宅,增加20mm的聚苯乙烯板(EPS)内保温,对辐射地板全年供暖供冷最为节能。

苏跃[10](2020)在《重庆地区低层装配式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室内热环境息息相关,而建筑技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室内热舒适的基础。因此在住宅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节能及建筑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与需求的协调发展。低层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现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其装配式结构与技术方面,而忽略了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低层装配式住宅体系的研究以及典型低层装配式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测试,分析其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适宜的建筑设计手段及绿色建筑技术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该研究对重庆及其相似地区同类型住宅室内热环境的改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能够推动我国低层装配式住宅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提高住宅人居环境。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对重庆地区典型低层装配式住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实地测量。分析结果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一层卧室整体温度要高于二层卧室温度1℃左右,一二层卧室的相对湿度峰值相近,为51.5%,总体上一层房间室内热环境比二层要舒适;(2)不同朝向的卧室房间全天温度变化一致,温差较小;(3)无供暖储物间全天平均温度13.8℃,平均湿度64.7%。空调供暖卧室室温在21-25℃之间变化。地暖双亲房全天室温保持在20℃以上,平均室温22.6℃,全天湿度在40%-55%之间,室内舒适性较高;(4)供暖房间内壁面温度变化相比于外壁面有3-4个小时的延迟,辐射温度整体上低于室内空气温度1.4℃左右。(2)对研究对象的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并通过Airpak热环境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不同供暖设备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可得到如下结论:(1)卧室白天室内舒适度为Ⅱ级。晚上在供暖后室内舒适度等级提升为Ⅰ级;一层堂屋在日间处于Ⅰ级舒适度,夜间室内舒适度为Ⅲ级。二层储物间全天的PMV平均值为-2.64,PPD在90%以上,室内极不舒适。(2)无供暖室内PMV值在-1~-2之间,不满足IS07730标准的热舒适要求。空调供暖室内存在分层现象,表现为顶部稍热而底部稍凉。地板辐射供暖房间内温度场分布和风速场分布较为均匀,室内PMV值整体上更接近热舒适标准要求,人体舒适性最高,是最为适宜的供暖方式。(3)利用DeST软件建立低层装配式住宅物理参照模型,对住宅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和优化设计,得到如下结论:(1)建筑朝向对住宅冬季供暖能耗的影响较小,节能率仅为0.24%。(2)降低窗户的传热系数后,整个住宅全年累计供暖能耗降低14.6%。将轻钢架构改为加气温凝土保温屋面后室内自然室温整体提高了约1℃;(3)随着窗墙比的增大,冬季供暖能耗和夏季空调能耗都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对夏季空调能耗的影响程度要更大。(4)住宅全年总能耗中冬季供暖能耗占65%以上,采用镀low-e膜中空玻璃窗,选用合适的窗墙比,屋顶采用加气温凝土保温屋面等优化措施后,住宅全年空调供暖节能率可达到23.8%。

二、地板辐射供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板辐射供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外墙热工性能的辐射供暖热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热理论
    1.1 地板表面传热分析
    1.2 墙体热工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 模拟方案
3 模拟结果
    3.1 保温方式及保温材料影响
    3.2 保温层厚度影响
    3.3 传热系数及热惰性影响
4 结论

(2)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及热舒适国内外研究
        1.2.1 地板辐射供暖研究现状
        1.2.2 室内热舒适研究现状
        1.2.3 供暖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地板辐射采暖模型的建立
    2.1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系统简介
    2.2 地板传热模型建立
        2.2.1 地板传热的物理模型
        2.2.2 地板辐射供暖数学模型
    2.3 采暖暖房间模型建立
        2.3.1 采暖房间物理模型
        2.3.2 采暖房间数学模型
    2.4 评价指标
        2.4.1 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2.4.2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分析
    3.1 地板传热数值模拟及分析
        3.1.1 参数设置
        3.1.2 模拟结果分析
    3.2 采暖房间数值模拟及分析
        3.2.1 Airpak软件介绍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3.2.4 模型验证
        3.2.5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3.2.6 不同室外温度下室内舒适性分析
    3.3 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1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外墙面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参数对舒适供水温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
    4.1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4.1.1 恒温恒湿实验室简介
        4.1.2 实验设备及参数
        4.1.3 测试方法
    4.2 测试工况下的机组性能
    4.3 实验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运行优化及节能性分析
    5.1 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
    5.2 系统运行优化方案的提出
    5.3 优化方案控制下的系统节能性分析
        5.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模型建立
        5.3.2 优化方案的节能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主动式内墙体双工况相变蓄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建筑能耗现状
        1.1.2 电力峰谷差与相变蓄能技术
        1.1.3 辐射供暖供冷方式
        1.1.4 相变蓄能与辐射供暖供冷相结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相变围护结构蓄能
        1.2.2 主动式相变围护结构蓄能
        1.2.3 相变材料与建筑墙体结合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相变蓄能辐射系统的设计
    2.1 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的冷热源
    2.2 相变蓄能墙体末端设计
        2.2.1 相变墙体的结构设计
        2.2.2 管路铺设形式
        2.2.3 相变材料层
    2.3 套管式相变墙体的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蓄能墙体数值模拟基础
    3.1 相变问题的数值求解模型
        3.1.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假设
    3.2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3.2.1 控制方程
        3.2.2 初始条件
        3.2.3 边界条件
    3.3 Fluent 模拟求解参数设置
        3.3.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的划分
        3.3.2 Fluent参数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变蓄能墙体的模拟研究
    4.1 冷热媒温度的估算
    4.2 单层相变蓄能末端装置
        4.2.1 冬季工况
        4.2.1.1 相变温度的影响
        4.2.1.2 供水温度的影响
        4.2.1.3 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4.2.1.4 质量潜热的影响
        4.2.2 夏季工况
        4.2.2.1 相变温度的影响
        4.2.2.2 供水温度的影响
        4.2.2.3 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4.2.2.4 质量潜热的影响
    4.3 双层相变材料布置方式对传热的影响
    4.4 毛细管的其它封装形式
    4.5 非稳定室内温度对相变蓄能墙体的影响
    4.6 套管式辐射供暖供冷的相变墙体研究
    4.7 综合传热系数
    4.8 热泵能耗计算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变蓄能墙体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房间及墙体结构设计
        5.1.1 实验房间及实验环境
        5.1.2 实验用相变材料
        5.1.3 墙体结构的设计与构建
    5.2 实验测试仪器
    5.3 实验测试内容
    5.4 实验步骤
    5.5 实验工况方案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4)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村民居现状研究
    2.1 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分布
    2.2 农村民居建筑概况
    2.3 农村生活水平及太阳能资源应用现状
    2.4 农村供暖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能耗分析
    3.1 能耗分析
    3.2 节能改造措施
    3.3 能耗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组合系统设计
    4.1 太阳能组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4.2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及面积
    4.3 供热负荷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5.1 室内热舒适性影响因素
    5.2 模拟分析基本理论
    5.3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5.4 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组合系统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6.1 节能效益分析
    6.2 环保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5)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1.3 国内外农宅设计研究进展
        1.3.1 国外农宅设计研究
        1.3.2 国内农宅设计研究
        1.3.3 北方农宅实例研究
    1.4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应用于农宅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1.4.2 国内外钒钛黑瓷太阳板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农宅设计研究
    2.1 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
    2.2 新型农宅定义
    2.3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建立原则
    2.4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
        2.4.1 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
        2.4.2 适宜结构体系设计
        2.4.3 农宅舒适性设计
    2.5 新型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研究
        2.5.0 农村特有的用能结构成因
        2.5.1 北方典型省市农村采暖用能情况
        2.5.2 新型农宅采暖用能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在新型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3.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与供暖末端类别及性能比较
        3.1.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
        3.1.2 太阳能常用供暖末端
    3.2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系统研究
        3.2.1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基本性能
        3.2.2 钒钛黑瓷太阳板与新型农宅一体化研究
        3.2.3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不同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
    3.3 钒钛黑瓷太阳能农宅室内舒适性模拟研究
        3.3.1 建立模型
        3.3.2 模拟方案确定
        3.3.3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及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实验分析研究
    4.1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建筑设计基本情况
    4.2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围护结构与供暖设备情况
        4.2.1 围护结构
        4.2.2 供暖设施情况
    4.3 实验准备工作
        4.3.1 测试仪器介绍
        4.3.2 实验内容
        4.3.3 实验工况
    4.4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室内舒适性实验分析
        4.4.1 墙体的保温情况
        4.4.2 室内温湿度情况
        4.4.3 室内舒适性分析
    4.5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5.1 存在问题
        4.5.2 该供暖模式与其他农宅常用供暖形式的联合应用研究
        4.5.3 各联合供暖方式分析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推广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情况

(6)沈阳地区LPCV牛舍冬季防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第2章 CFD软件介绍及理论基础
    2.1 CFD软件介绍
        2.1.1 sc STREAM软件
        2.1.2 控制方程的离散
    2.2 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2.2.1 质量守恒定律
        2.2.2 动量守恒定律
        2.2.3 能量守恒定律
    2.3 湍流模型
        2.3.1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2.3.2 标准k-ε模型方程
    2.4 CFD求解方式
        2.4.1 CFD计算方式
        2.4.2 压力修正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建立与保温防寒研究
    3.1 工程概况
    3.2 模型分析
        3.2.1 物理模型
        3.2.2 网格划分
        3.2.3 牛舍模型验证
    3.3 初始条件设置及求解器设置
        3.3.1 边界条件设置
        3.3.2 求解器设置
    3.4 防寒标准的确定
    3.5 保温卷帘防寒性能分析
        3.5.1 设计工况下的边界条件设置
        3.5.2 数值模拟结果
        3.5.3 模拟结果分析
        3.5.4 防寒期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牛舍供暖防寒研究
    4.1 负荷计算
    4.2 供暖防寒方式确定
        4.2.1 供暖防寒方式选择
        4.2.2 供暖防寒方式论证
    4.3 顶部辐射供暖方式模拟研究
        4.3.1 边界条件设置
        4.3.2 数值模拟结果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模拟研究
        4.4.1 边界条件设置
        4.4.2 数值模拟结果
        4.4.3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寒经济性分析
    5.1 LPCV牛舍负荷占比
    5.2 不同供暖方式的热源选择
        5.2.1 顶部辐射供暖热源选择
        5.2.2 地面辐射供暖热源选择
    5.3 经济性分析
        5.3.1 供暖防寒方式的经济性比较
        5.3.2 牛舍总产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防寒控制策略
    6.1 梯级防寒策略
    6.2 控制策略确定及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筑热储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1.2.2 建筑物室内空气温度的计算方法
        1.2.3 供热可靠性的评价指标分析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的数理模型
    2.2 建筑物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2.2.1 建筑耗热量指标计算法
        2.2.2 单位温差热损失计算法
    2.3 建筑物总热容量的计算方法及程序开发
        2.3.1 外围护结构热容量的计算
        2.3.2 内围护结构热容量的计算
        2.3.3 家具和空气热容量的计算
        2.3.4 散热设备热容量计算方法的提出
        2.3.5 建筑物总热容量计算及程序开发
    2.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计算式的推导
        2.4.1 建筑物的热储备系数
        2.4.2 限额供热工况室温的计算
        2.4.3 停止供热工况室温的计算
        2.4.4 事故允许延续时间与热用户室温降低的关系式
        2.4.5 限额供热系数与热用户室温降低的关系式
    2.5 验证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必要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实测验证
    3.1 测试方案的设计
        3.1.1 基于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设计
        3.1.2 测试对象的选择及其热工参数
    3.2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3.2.1 测试仪器及标定
        3.2.2 测点布置
        3.2.3 测试工况及实施
    3.3 停止供热工况室温降低规律测试结果分析
        3.3.1 建筑物室温降低实测规律分析
        3.3.2 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实测与计算结果对比
    3.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的修正
        3.4.1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修正方法的提出
        3.4.2 供热事故工况室温修正计算式的验证分析
    3.5 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实测验证的局限性及解决途径
    3.6 本章小结
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数值试验验证
    4.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概述
    4.2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传热类型及控制方程
        4.2.3 定解条件的设置
        4.2.4 网格划分
    4.3 停止供热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的验证
        4.3.1 室内空气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3.2 外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3.3 散热设备表面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数值试验验证
        4.4.1 停止供热工况建筑物室温修正式的数值试验验证
        4.4.2 限额供热工况建筑物室温修正式的数值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5.1 外围护结构热容量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2 散热设备热容量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3 单位温差热损失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4 室外空气温度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5 房间降温速率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热储备性能对供热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6.1 建筑热储备性能指标取值区间
    6.2 对限额供热系数限值的影响
    6.3 对事故修复时间限值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附录B 建筑围护结构蓄热量计算程序
致谢

(8)居住建筑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及内墙传热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2 墙体传热过程理论基础
    2.1 围护结构热工参数
        2.1.1 热阻和传热系数
        2.1.2 蓄热系数
        2.1.3 热惰性指标
    2.2 阶跃性内扰作用下内围护结构传热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探究
    3.1 模拟目的
    3.2 模拟软件介绍
    3.3 本文中的模拟设置
        3.3.1 建筑模型
        3.3.2 模型参数设置
    3.4 模拟结果分析比较
        3.4.1 模拟室温分析
        3.4.2 成都地区居住建筑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探究
        3.4.3 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F_2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局部空间供暖模式下邻室传热特性CFD数值研究
    4.1 模拟目的
    4.2 模拟软件介绍
    4.3 本文中的模拟设置
        4.3.1 网格设置
        4.3.2 流态判断及模型选择
        4.3.3 辐射模型
        4.3.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设置
        4.3.5 瞬态计算时间步长
        4.3.6 收敛标准
    4.4 不同供暖末端间歇供暖时局部空间的工作区、内墙传热特性研究
        4.4.1 工况概述
        4.4.2 不同供暖末端房间温度分析
        4.4.3 不同供暖末端内墙壁面温度分析
        4.4.4 不同供暖末端内墙热流密度及总传热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现状
        1.2.2 辐射地板供暖及间歇运行
        1.2.3 外墙热工性能
        1.2.4 建筑热过程研究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建筑非稳态传热模拟模型
    2.1 数学模型
        2.1.1 房间热平衡
        2.1.2 围护结构的热平衡方程
        2.1.3 单一房间热平衡
        2.1.4 换热系数选取
    2.2 模型精度测试
        2.2.1 最优离散层数
        2.2.2 最优时间步长
    2.3 模型验证
        2.3.1 实验平台
        2.3.2 实测温度
        2.3.3 热平衡验证
第3章 辐射地板末端下不同外墙保温热特性
    3.1 计算条件设置
        3.1.1 辐射地板参数设置
        3.1.2 运行参数设置
        3.1.3 对照外墙参数
    3.2 室内热环境
        3.2.1 室内气温响应
        3.2.2 稳定阶段室内热环境
    3.3 外墙传热特点
        3.3.1 内壁面热流
        3.3.2 蓄热量
    3.4 耗热量
    3.5 小结
第4章 两种末端下外墙保温形式对室内传热特点的影响差异
    4.1 室内热环境
        4.1.1 室内气温时间常数
        4.1.2 操作温度
    4.2 外墙传热特点
        4.2.1 内壁面热流
        4.2.2 蓄热量
    4.3 耗热量
    4.4 小结
第5章 采用辐射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优化应用
    5.1 夏热冬冷地区既有住宅外墙情况调研
    5.2 采用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时的外墙保温方案
        5.2.1 以灰砂砖为代表的2000年前既有住宅改造
        5.2.2 以空心砖为代表的2000-2005年的既有住宅改造
        5.2.3 以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代表的新型保温优化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重庆地区低层装配式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政策与市场环境
        1.1.2 低层装配式住宅应用现状
        1.1.3 选择低层装配式住宅的原因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3.1 低层装配式住宅应用现状及水平
        1.3.2 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及水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层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研究
    2.1 低层装配式住宅概述
        2.1.1 低层装配式住宅的概念
        2.1.2 低层装配式住宅的特点
        2.1.3 低层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构建
    2.2 低层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关键技术
        2.2.1 预制自保温一体化墙板生产技术
        2.2.2 装配式构件节点连接工艺
        2.2.3 预制沟槽保温模块地面辐射供暖
    2.3 低层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设计策略
        2.3.1 住宅单体的平面设计
        2.3.2 基于BIM的智能管控设计
        2.3.3 管线分离SI体系设计
    2.4 低层装配式住宅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层装配式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3.1 重庆地区概况
        3.1.1 重庆地区的气候特征
        3.1.2 室内热环境组成要素
        3.1.3 供暖现状
    3.2 实测低层装配式住宅概况
        3.2.1 平面布置
        3.2.2 围护结构
    3.3 实测方案
        3.3.1 测试仪器
        3.3.2 测点布置
        3.3.3 测试方法
    3.4 实测数据整理与分析
        3.4.1 室外参数实测结果与分析
        3.4.2 不同楼层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3.4.3 不同朝向房间室内热环境分析
        3.4.4 供暖方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3.4.5 壁面温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层装配式住宅室内热环境评价及模拟
    4.1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4.1.1 有效温度
        4.1.2 热应力指数
        4.1.3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标
    4.2 室内热舒适度的评价
        4.2.1 主要评价标准
        4.2.2 PMV-PPD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4.2.3 实测对象的舒适性评价
    4.3 室内热环境模拟
        4.3.1 Airpak软件介绍
        4.3.2 物理模型建立
        4.3.3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层装配式住宅单体能耗模拟计算及优化设计
    5.1 DEST模拟设计
        5.1.1 Dest软件介绍
        5.1.2 建筑模型的建立
        5.1.3 相关参数的设定
    5.2 住宅室内热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5.2.1 自然室温模拟结果分析
        5.2.2 供暖负荷模拟结果分析
    5.3 低层装配式住宅单体优化设计及分析
        5.3.1 建筑朝向的优化设计
        5.3.2 围护结构的优化设计
        5.3.3 窗墙比的优化设计
        5.3.4 整体优化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地板辐射供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外墙热工性能的辐射供暖热响应研究[J]. 谢文进,陈金华.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1(04)
  • [2]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D]. 王恒. 中原工学院, 2021
  • [3]主动式内墙体双工况相变蓄能特性研究[D]. 杨永梅. 江苏大学, 2020(02)
  • [4]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D]. 王德闯.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5]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D]. 任孟晓.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6]沈阳地区LPCV牛舍冬季防寒研究[D]. 杨萍.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D]. 韩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居住建筑局部空间间歇供暖负荷计算方法及内墙传热影响研究[D]. 游诚. 西华大学, 2020
  • [9]辐射地板间歇供暖房间的传热特点研究与应用[D]. 刘诗韵. 浙江大学, 2020(02)
  • [10]重庆地区低层装配式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研究[D]. 苏跃.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地暖对围护结构保温的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